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 被引量:431
1
作者 李广东 方创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65,共17页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识别是城市用地组织、协调与配置的基础信息源,是判定城市用地内在功能形态、功能组合模式和功能之间动态权衡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长期以来并未构建一套可行的识别方法体系。本文从土地功能、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识别是城市用地组织、协调与配置的基础信息源,是判定城市用地内在功能形态、功能组合模式和功能之间动态权衡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长期以来并未构建一套可行的识别方法体系。本文从土地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功能综合的视角构建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分类体系,并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为基础系统整合空间功能价值量核算函数群,通过纵横对比的方法确定空间功能主导类型。研究区实证分析表明,城市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分类体系较好反映了不同地类的功能类型;空间主导功能的识别也与不同地类的功能匹配;同时也发现三生空间的整体毗邻性较低、空间功能的互补和融合性较差的问题;三生空间功能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城市 土地功能 生态系统功能 景观功能 功能识别 价值评估
原文传递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 被引量:301
2
作者 杨清可 段学军 +1 位作者 王磊 金志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6,共10页
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三角洲地... 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基于“三生用地”的土地利用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减少,生态用地稳定,及生活用地快速增加。(2)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470持续降至2010年的0.444,整体质量有所恶化,较高质量区和高质量区面积与比重保持稳定。(3)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同时存在生态改善和恶化的两种趋势,生态环境改善小于环境恶化的趋势。城镇和农村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挤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长江三角洲核心区
下载PDF
平潭岛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三生空间冲突分析 被引量:90
3
作者 廖李红 戴文远 +3 位作者 陈娟 黄万里 江方奇 胡秋凤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23-1833,共11页
三生空间冲突的定量研究可为三生空间的利用管控及合理布局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土地利用的主导功能及其多功能性质,将福建省平潭岛2000年、2009年和2015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划分为生活生产空间、生产生态... 三生空间冲突的定量研究可为三生空间的利用管控及合理布局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土地利用的主导功能及其多功能性质,将福建省平潭岛2000年、2009年和2015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划分为生活生产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态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借鉴景观生态指数方法构建空间冲突指数,对平潭岛"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冲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潭岛2000-2015年间生态生产空间均占主导地位,其次是生产生态空间,这两种空间类型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而生活生产空间比重则不断增高,生态空间比重趋于平稳;15年间平潭岛空间冲突水平呈上升趋势,并在芦洋乡、中楼乡和敖东镇出现集聚现象,至2015年失控冲突的面积比重已占研究区的41.77%,空间冲突态势已非常严峻;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冲突存在一定差异,冲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生态空间>生态空间>生态生产空间>生活生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空间冲突 冲突指数 城市化 平潭岛
原文传递
广东省“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的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45
4
作者 龚亚男 韩书成 +1 位作者 时晓标 汤新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3-209,共7页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并结合广东省1990-2015年六期遥感数据,探究广东省"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5年期间,广东省"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发...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并结合广东省1990-2015年六期遥感数据,探究广东省"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5年期间,广东省"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减少,生态用地略有下降,生活用地大幅度增加;(2)省内不同经济区域"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特征不同,但普遍存在农业生产用地减少、城镇生活用地与工业生产用地大幅增加;(3)整体上看,1990-2015年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略有恶化,由0.645下降到0.639,年均下降0.191%;生态环境高质量区主要分布在粤西北,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处于生态环境低质量区,生态环境亟待提升。基于"三生空间"功能视角研究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可为广东省"三生空间"用地合理功能分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南昌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冲突风险评估及分区优化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被引量:35
5
作者 陈竹安 冯祥瑞 +2 位作者 洪志强 马彬彬 李亦佳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3-545,共13页
以土地利用的导向功能为基础,将南昌市1995、2005和2015三期20种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生态生产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空间。利用空间复杂性指数、空间脆弱性指数和空间稳定性指数3个因子构建冲突模型,借鉴倒"U"... 以土地利用的导向功能为基础,将南昌市1995、2005和2015三期20种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生态生产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空间。利用空间复杂性指数、空间脆弱性指数和空间稳定性指数3个因子构建冲突模型,借鉴倒"U"型模型,将空间冲突分为4类: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在冲突级别的基础上利用优化产业结构、生态系统修复等措施,建立10个亚功能区,优化土地资源,缓解空间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5年中南昌市三生空间格局以生产生态空间为主,其次是生态空间、生态生产空间以及生活生产空间,生活生产空间所占比例在上升,其余均在减少,呈现"一升三降"特点;(2)1995—2015年南昌市三生空间空间冲突愈演愈烈,严重失控单元持续增长,但2005—2015年的增长速度较1995—2005年稍慢,南昌市三生空间冲突失控态势严峻;(3)不同空间类型冲突存在较大差异,均以可控级别为主,其中失控级别占比由大到小:生活生产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态生产空间>生态空间;(4)利用10个亚功能区优化南昌市70%以上的区域,其中以城镇用地等为主的两个亚功能区,70%以上属于允许建设区,以滩地、湖泊、林地等为主亚功能区65%以上属于禁止建设区,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空间冲突 冲突级别 亚功能区 南昌市
原文传递
陕西省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34
6
作者 孙善良 张小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6-363,370,共9页
为了探索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陕西省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以“生产—生态—生活”为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 为了探索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陕西省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以“生产—生态—生活”为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陕西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生产、生活用地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生态用地主要分布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地;其中生态用地面积最大且呈扩张趋势,生产用地面积居中且持续下降,生活用地面积最小但扩张趋势明显。(2)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主要表现为牧草、林地生态用地和城乡生活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挤占;(3)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小幅上升,空间上呈南部高、中部低、北部较高的格局;(4)林地、牧草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生产用地向生态用地的转化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三生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陕西省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34
7
作者 刘莹 耿文亮 +2 位作者 邵静文 周志民 张鹏岩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135,共7页
选取土地变化剧烈的黄河下游地区,基于2000—2017年土地数据和“三生”主导功能分类,探索各类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价值的社会驱动因素,为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1) 200... 选取土地变化剧烈的黄河下游地区,基于2000—2017年土地数据和“三生”主导功能分类,探索各类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价值的社会驱动因素,为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1) 2000—2017年,研究区生态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及生活生产用地转入,生产生态用地转出。用地面积结构为生产生态用地>生活生产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态用地。(2) 2000—2017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增加18. 7×10^(9)元,生态生产用地贡献最大。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始终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格局,山东滨州、东营等地均ESV高于河南各地市。(3)研究区社会驱动因素呈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人口、农业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为负,第二产业和城镇化影响为正,第三产业影响情况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三生空间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黄河下游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陈仙春 赵俊三 陈国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8-264,共7页
'三生空间'功能优化是进行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滇中城市群'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基于不同的行政尺度,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 '三生空间'功能优化是进行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滇中城市群'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基于不同的行政尺度,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滇中城市的4个州市和42个县区的'三生空间'功能格局分布特征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在市域尺度上,滇中城市的'三生空间'功能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和信息熵空间分布中、东部高西部低的现状;集中化程度空间分布整体较低且各地相差不大;优势度整体较高;各州市区位特征不显著。(2)在县域尺度上,滇中城市的'三生空间'功能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和信息熵空间分布东部高,西部低的现状;集中化程度除昆明市主城区外其他各地分布趋近;优势度呈中间低两边高的分布现状。(3)通过县域与市域尺度的分析对比,揭示了各尺度间'三生空间'功能分布格局的相互关系,实现各尺度间的良性约束和优化配置,为城市群的国土空间功能优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计量模型 多尺度 滇中城市群
下载PDF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8
9
作者 路昌 张傲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基于1995、2005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对东北地区2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 基于1995、2005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对东北地区2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5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持续增加、生态用地持续减少和生活用地小幅增加,前期变化剧烈后期趋缓。2)各类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农业生产用地、牧业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林业生态用地、其他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有所缓和。3)东北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5年的0.581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0.57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空间分布以高质量区和中低质量区为主,农业生产用地和林业生态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变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农业开发进程基本保持一致,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粮食主产区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广义生态水利的内涵及其过程与维度 被引量:26
10
作者 邓铭江 黄强 +2 位作者 畅建霞 黄生志 郭爱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5-792,共18页
总结中国工程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发展沿革,分析国内外生态水利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其特点,指出生态水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途径和方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 总结中国工程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发展沿革,分析国内外生态水利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其特点,指出生态水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途径和方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阐述了广义生态水利的内涵、定义和发展模式及其过程和维度,并提出以下结论和观点:①生态水利将水资源和水循环调控作为重要生态要素,从流域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生物链接、结构平衡、循环转化全视角开展研究,探索既能满足人类社会需求,又能兼顾水生态系统健康和良性发展的生态水利措施和方法。②建立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调度”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特别是将生态调度纳入水利工程全“服役期”,其中“后坝工时代”实施全流域大尺度生态调度,是生态保护和恢复最有效的措施。③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水循环调控”三个维度,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中,科学把控生态水利的空间定位,促进“三生空间”优化布局,保障“三生用水”合理配置,优化“三生关系”耦合协调,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水利事业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利 生态调度 三生空间 三生用水 后坝工时代 空间维度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25
11
作者 焦露 薛哲进 +1 位作者 尹剑 朱沙莉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6-212,共7页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贵州省1995—2015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土地利用转型呈现生态用地反哺生产和生活用地的特点...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贵州省1995—2015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土地利用转型呈现生态用地反哺生产和生活用地的特点。(2)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变化由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构成,最终抵消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3)贵州省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0.4664~0.5322之间,空间分异明显。针对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及生态用地减少等问题,未来发展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据实行补偿制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导,协调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三生空间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三生互斥视角下工业用地空间布局优化——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磊 陈晓琴 +2 位作者 董晓翠 马超前 王艳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2-119,共8页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工业用地高效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决策,已成为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关注点。该文突破传统单一从适宜性角度确定工业用地布局的模式,基于三生空间用途冲突的互斥视角,以三生空间用地冲突最小...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工业用地高效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决策,已成为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关注点。该文突破传统单一从适宜性角度确定工业用地布局的模式,基于三生空间用途冲突的互斥视角,以三生空间用地冲突最小化和工业适宜性最大化为目标,利用景观生态指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天津市三生空间冲突和工业用地空间适宜性,引入二维互斥矩阵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基于三生空间冲突识别工业用地的空间配置方案。研究表明:1)天津市工业用地空间适宜性呈现出"滨海新区最高、环城四区和远郊五区建制镇次之、其他区域普遍较低"的特征,并且有限的高度适宜区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2)天津市三生空间冲突整体呈现出"滨海新区最高,远郊五区中宝坻区、武清区和宁河区次之,第三是环城四区,蓟州区和静海区最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空间类型的冲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工业生产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天津市工业用地布局可优化为工业优先建设区、集约挖潜区、产城融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7种类型,适宜工业建设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从滨海新区到环城四区再向远郊五区逐步降低的趋势。该研究通过确定未来工业用地空间格局,为预防和破解天津市三生空间冲突、实现工业用地布局精准定位提供支撑和基础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 三生空间 适宜性评价 空间冲突 用地布局
下载PDF
湿地“三生”空间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实证分析——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21
13
作者 胡玉玺 吴晓磊 +2 位作者 马世昌 郭啸 刘新儒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3-180,共8页
在系统论视角下,将湿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构建了湿地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分析了该复合系统存在的因果特性、多重反馈特性、系统非线性和系统惯性的系统动力学特征,并将其划分为湿地生态子系统、湿地区域经济子系统和湿地社会... 在系统论视角下,将湿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构建了湿地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分析了该复合系统存在的因果特性、多重反馈特性、系统非线性和系统惯性的系统动力学特征,并将其划分为湿地生态子系统、湿地区域经济子系统和湿地社会子系统共3个子系统。在系统动力学的指导下,分别设计了湿地生态、生产、生活的因果反馈分析图和系统结构流图,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完成了系统动力学方程模型的构建与预测分析,为湿地生态、生产、生活的协同耦合问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三生”空间) 湿地生态系统 复合系统 系统动力学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2000-2020年“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0
14
作者 畅田颖 张仲伍 +1 位作者 乔旭宁 张玉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8-275,共8页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的结构、空间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定量权衡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黄河流域为例,利用Ar...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的结构、空间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定量权衡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黄河流域为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与制图技术、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的贡献指数等模型方法。[结果]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三生”空间土地利用结构表现为生产用地面积减少,生态用地面积相对稳定,生活用地面积不断增加。②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4502,0.4505和0.4567,呈稳定上升趋势。③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由东南向北部递增。④2000-2020年黄河流域牧草生态用地对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最高。20 a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前者大于后者,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结论]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用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应合理规划“三生”空间,优化国土资源空间配置,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江志猛 陈文波 郑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9-97,104,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与完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三生"空间重构等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江西省湘东区为例,从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迫切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系统分... 研究目的:探索与完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三生"空间重构等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江西省湘东区为例,从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迫切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的影响因素,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ping,SOFM)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结果:(1)湘东区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迫切性和适宜性空间差异显著;(2)湘东区140个行政村被划分为8个项目区,并与传统分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分区影响因素,将8个项目区归纳为近期优先、近期适度、中期紧缩和远期限制4个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结论:考虑生态风险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结果较传统未考虑生态风险的结果更具实地符合性;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方法将地理位置和空间属性有机结合,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将为新时期的土地整治时空配置分区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三生空间 “土地整治+” SOFM神经网络 时空配置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三生”空间生态环境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朔 郑晓筝 赵国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35,共10页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0-2020年“三生”空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算,多尺度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五期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使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地区生态环境效应的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0-2020年“三生”空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算,多尺度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五期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使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地区生态环境效应的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以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为主,研究期间农业生产用地面积持续性减少,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面积持续性扩张。2)2000年-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正向效应在空间上体现为中低周高,时间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该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正向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强度、耕地面积占比、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效应的关键驱动力,剩余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共同塑造研究区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优先,发展绿色产业,重视城市建成区绿化和生态建设;同时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已有耕地的生产效率以保护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效应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地理探测器 关中平原城市群
原文传递
河谷型城市“三生”空间竞争与生态环境效应——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冯涛 石培基 +2 位作者 张学斌 刘春芳 张韦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9-234,241,共7页
地域空间约束下,不同功能用地的空间竞争及引致的生态环境变化,深刻影响着河谷型城市的健康发展。以黄河上游兰州市为例,基于1995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和DEM数据,依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主导功能分类,通过面积变化强度、类... 地域空间约束下,不同功能用地的空间竞争及引致的生态环境变化,深刻影响着河谷型城市的健康发展。以黄河上游兰州市为例,基于1995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和DEM数据,依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主导功能分类,通过面积变化强度、类型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海拔—坡度分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解析河谷型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竞争格局,并揭示其生态环境效应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受主城区立体开发和兰州新区建设影响,城镇生活空间、工矿生产空间快速扩张,重心大幅北移,并出现显著的"爬坡效应";(2)林地、水域和裸地生态空间出现不同程度增长,草地生态空间大幅萎缩;(3)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南高北低"格局,生态改善区面积仅为恶化区的50.76%,耕地和草地的互转是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基于"三生"空间竞争视角的土地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可为河谷型城市开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河谷型城市 兰州市
下载PDF
基于微地貌约束的山区型特色小镇“三生”空间布局优化 被引量:11
18
作者 马伟波 赵立君 +4 位作者 邹凤丽 李辉 王楠 李海东 张龙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24-2733,共10页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村镇尺度下生态-生产-生活(简称“‘三生’”)空间结构与布局,对于特色小镇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优化山区以工业和旅游融合为优势的特色小镇“三生”空间布局,以茅台镇为研究对象,...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村镇尺度下生态-生产-生活(简称“‘三生’”)空间结构与布局,对于特色小镇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优化山区以工业和旅游融合为优势的特色小镇“三生”空间布局,以茅台镇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通过10 m分辨率DEM、土地利用等数据,以主导生态功能和山区微地貌为约束条件,通过GeoSOS-FLUS模型开展了生态优先情景下茅台镇“三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并与无地貌约束的自然演变和经济优先2种情景做了对比.结果表明:①茅台镇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在峡谷底、陡坡和山脊区域均有大量分布且面积数量差异较小,而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多分布在峡谷底部.②自然演变情景模拟下,河谷地带的缓坡和部分陡坡位置均被转换为建设用地;经济优先情景模拟下,缓坡位置的耕地较易转化为建设用地;而生态优先情景模拟下,林地实现了空间上的连通和聚集,建设用地主要在茅台镇中南部河谷地带以及缓坡地区适度扩张.③生态优先情景下,峡谷底区域“三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生态空间面积从41.29 km^2增至43.80 km^2,工业生产空间面积由6.86 km^2增至7.89 km^2,农业生产空间由24.29 km^2降至20.00 km^2.研究显示,对于山区型村镇,微地貌约束土地利用模拟使得工业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集中分布在峡谷底区域,而生态空间则较多分布在缓坡和陡坡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布局优化 特色小镇 情景分析
下载PDF
滨海地区三生空间冲突的时空评测及优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尹昌霞 马仁锋 毛菁旭 《上海国土资源》 2021年第2期78-84,共7页
以浙江宁波市象山县作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性、脆弱性和稳定性三个方面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评估滨海地区三生空间冲突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实例查证,探讨其用地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2005年至2015年象山县三生空... 以浙江宁波市象山县作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性、脆弱性和稳定性三个方面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评估滨海地区三生空间冲突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实例查证,探讨其用地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2005年至2015年象山县三生空间冲突整体保持良好态势,但呈现逐年逐级冲突增强的趋势;可控等级主要分布于县域西北部及外围边缘海岸带地区,失控等级分布于城镇中心和三生空间交错带;现状复核和实例查证中,人工侵扰、城乡建设与扩张、生境退化将激化空间冲突,生态保护和维持利于空间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地区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空间冲突 时空分异 风险评价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时空分异及驱动力 被引量:5
20
作者 董冬 罗毅 顾康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64-1676,共13页
以“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200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以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作为切入点,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测度了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生态环境质量的... 以“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200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以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作为切入点,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测度了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分异显著。生产、生活用地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冲击平原区和东北部沿海一带,其中生产用地整体呈缩减趋势,生活用地快速增加并呈扩张态势;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皖南和浙北丘陵山区和冲击平原地带。(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在时间上经历了先减少再增加的“U”形演变过程,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最低;在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以盐城市、泰州市、南通市和上海市为中心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区、长江流域的带状中等质量区和以杭州市为中心的浙北、皖南生态环境质量高质量区。(3)土地开发强度(X_(16))、政策重视程度(X_(1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_(9))、单位面积粮食产量(X_(10))、城市绿地面积(X_(15))、碳排放量(X_(13))和城镇化率(X_(6))等因素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驱动机制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