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足迹的模型修正与方法改进 被引量:103
1
作者 周涛 王云鹏 +2 位作者 龚健周 王芳 冯艳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592-4603,共12页
生态足迹是测定人类活动的资源消费需求,判明自然资产是否被过度利用的有效工具。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模型,简单分析基本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争论,重点解析了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参数调整、项目计算、账户扩展等方面的演变和... 生态足迹是测定人类活动的资源消费需求,判明自然资产是否被过度利用的有效工具。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模型,简单分析基本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争论,重点解析了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参数调整、项目计算、账户扩展等方面的演变和修正。介绍生态足迹研究的传统方法:综合法和组分法,评述了生命周期评价,基于投入产出分析,三维模型,净初级生产力,能值理论,时序分析等的方法改进。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期望对我国的生态足迹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模型修正 方法改进
下载PDF
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时间维动态分析 被引量:53
2
作者 高长波 张世喜 +1 位作者 莫创荣 陈新庚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2,共6页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和方法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以广东省为案例,对广东 1990年至 2002 年时间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3 年来,广东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人...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和方法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以广东省为案例,对广东 1990年至 2002 年时间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3 年来,广东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足迹从 1990 年的 1.253 hm2增加至 2002 年的 1.784 hm2,增加了 42.38%;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从 0.817 hm2增加至 2002 年的 1.393 hm2,但万元 GDP 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横向比较分析表明,广东 2000 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 1.636 hm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8 hm2),同时也处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2.0 hm2)的范围,但超过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水平(0.681hm2);人均生态赤字(1.246 hm2)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8 hm2)。因此,广东虽在全球尺度处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但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可持续发展 广东
下载PDF
宁夏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被引量:71
3
作者 马明德 马学娟 +1 位作者 谢应忠 马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2-689,共8页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程度的有效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能有效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变量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具有容易操作,相关分析精度高等特点。以宁夏为研究区域,在计算了宁夏2001—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基础上...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程度的有效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能有效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变量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具有容易操作,相关分析精度高等特点。以宁夏为研究区域,在计算了宁夏2001—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宁夏生态足迹的各因子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特异点分析和预测分析,证明所得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研究结果为:2001—2010年,宁夏人均生态足迹由1.818103793 hm2上升至2.894958909 hm2,生态赤字由1.28352051 hm2上升至2.42316627 hm2,生态承载力由0.53458328 hm2下降至0.47179264 hm2;全区GDP、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一产业产值是影响宁夏生态足迹的显著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影响因子 宁夏
下载PDF
中国1961-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 被引量:44
4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8-344,共7页
以小波变换技术为基础,对中国1961~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波动的突变时间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44a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波动具有明显的3、7a和23a的特征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性振荡特征,其中23a周期尤... 以小波变换技术为基础,对中国1961~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波动的突变时间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44a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波动具有明显的3、7a和23a的特征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性振荡特征,其中23a周期尤为显著;(2)比较3种尺度下的突变点发现,1966年、1979年、1988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为共同的突变点,说明这5a突变强烈,反映了波动的主要特征;(3)对主要突变点的成因分析发现,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的波动主要由于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驱动所致,科技因素和自然因素也有影响;(4)综合3、7a和23a3个时间尺度上小波系数的演变趋势发现,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在未来几年会有所下降,可持续发展形势会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小波变换 多时间尺度 预测
下载PDF
上海市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叶田 杨海真 《四川环境》 2005年第3期15-18,共4页
本文应用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和方法对上海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上海市人均生态足迹为3 3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 46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上海市生态赤字的一系列措施,最后对模... 本文应用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和方法对上海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上海市人均生态足迹为3 3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 46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上海市生态赤字的一系列措施,最后对模型的完善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生态足迹模型 上海市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31
6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0-306,共7页
以快速城镇化的安徽省为例,在计算出该省1995~2013年生态足迹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动态变化,并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STIRPAT模型研究了影响生态足迹的因素。结果表明:从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来看,该省1995~2013年的生态... 以快速城镇化的安徽省为例,在计算出该省1995~2013年生态足迹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动态变化,并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STIRPAT模型研究了影响生态足迹的因素。结果表明:从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来看,该省1995~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较大,且呈不断上升态势,安徽省的城镇化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从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来看,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均对生态足迹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口总数的增加、三大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增加均会造成生态足迹增加:城镇化的影响最大,城镇化率每提升1%,人均生态足迹就会上升0.210 5 hm2。根据分析,建议安徽省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防止城镇化过快发展,实施“紧凑型”城市发展战略,要注重利用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大力宣传绿色生活方式等多种途径降低生态足迹,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足迹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国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比例变化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23-1533,共11页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中国1995-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各构成组分。运用统计—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各组分构成比例变化的普适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1995-2006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以能源足迹和耕...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中国1995-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各构成组分。运用统计—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各组分构成比例变化的普适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1995-2006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以能源足迹和耕地足迹为主,耕地、林地、建设等足迹比例在波动中不断下降,草地、水域足迹比例先上升后下降,能源足迹比例不断增加;人均生物承载力构成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水域承载力比例相差不多,草地承载力比例最小,其中耕地、草地承载力比例不断增加,林地、水域、建设等承载力比例不断下降,且变化幅度均很小。②2007-2015年,耕地、林地足迹比例继续下降,草地、水域、能源足迹比例将逐渐上升,建设足迹比例将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出现增加趋势。耕地、林地、草地等承载力比例将不断增加,其中耕地、林地承载力比例增加幅度很小,草地承载力比例相对增幅较大;水域、建设承载力比例均呈下降趋势。文章还探讨了可能导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比例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指导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较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物承载力 构成比例 预测模型 中国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效用评价 被引量:26
8
作者 白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7-132,共6页
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效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规划期内,天津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的总额增加,但人均值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持续降低,表明上轮规... 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效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规划期内,天津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的总额增加,但人均值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持续降低,表明上轮规划实施的生态效用的主要负荷来自于人口的剧增;②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2020年远期规划目标期的各项评价指标延续了1996—2010年的变化特征,生态足迹的供需更趋于平衡,生态压力依旧保持在可承受范围内;③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评价和目标预测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生态足迹 生态效用 天津市
原文传递
江苏省生态足迹时间维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基于PLS方法对STIRPAT模型的修正 被引量:21
9
作者 肖思思 黄贤金 吴春笃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6-82,共7页
在分析江苏省生态足迹时间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1)1990-2007年,江苏省生态足迹以年均5.36%的速度从7 227.75万hm2升至13 817.76万hm2,而生态承载力以年均0.30%的速度从2 850.98万hm2降至2 703.58... 在分析江苏省生态足迹时间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1)1990-2007年,江苏省生态足迹以年均5.36%的速度从7 227.75万hm2升至13 817.76万hm2,而生态承载力以年均0.30%的速度从2 850.98万hm2降至2 703.58万hm2,生态足迹对区域生态赤字变化的贡献率达97.81%,成为江苏省生态赤字增加的主要原因;2)STIRPA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及其二次项、第一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及其二项式是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总人口及城市化率指标却被排除在外,然而VIF值计算结果显示模型中各驱动因素间多重共线性明显;3)采用PLS方法修正STIRPAT模型,消除因素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显示总人口、人均GDP及其二次项、第一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及其二次项、城市化率及其二次项都是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且按VIP重要性排序为城市化率>人均GDP二次项>一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人均GDP>城市化率二次项>总人口>一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二次项。两种方法中人均GDP二次项的系数均为正,表明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化不存在环境EKC曲线的假说。该文进一步明确STIRPAT模型在分析环境压力的驱动因素中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验证了基于PLS修正的STIRPAT模型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STIRPAT模型 PLS方法 驱动因素 江苏
下载PDF
中国生态足迹的多尺度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学勤 陈成忠 林振山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05-2011,共7页
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1953年-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数据基础上,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研究发现,1953年-2007年中国人均EF存在明显的4.3a、10.8a两个波动周期和一个递增... 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1953年-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数据基础上,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研究发现,1953年-2007年中国人均EF存在明显的4.3a、10.8a两个波动周期和一个递增趋势。选取与中国人均EF变化高度相关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发电量、居民消费、城市化水平等7个指标,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驱动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重工业、原油消费、发电量、居民消费、城市化率7个因素是驱动其不同周期性变化和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稳定经济增长,优化产业机构,降低原油消费,提高天然气、水电及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电力利用效率,适当控制城镇化等是中国减少生态足迹、降低人类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经验模态分解 逐步回归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生态足迹分析——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 被引量:17
11
作者 朱琳 卞正富 +1 位作者 赵华 余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84,共7页
研究目的: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贾汪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方法:传统生态足迹法和三维生态足迹法。研究结果:11年来,贾汪区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呈现逐步增长状态;2000—2003年,生态足迹尺度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2004—2... 研究目的: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贾汪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方法:传统生态足迹法和三维生态足迹法。研究结果:11年来,贾汪区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呈现逐步增长状态;2000—2003年,生态足迹尺度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2004—2010年,生态足迹尺度超出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高度从2004年开始超过1,即当年生产性土地生产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2010年,生态足迹高度增长到9.89,即在当年生产性土地生产能力下,以2010年的生产方式和资源消费速度,自然系统需要经历9.89年时间生产才能满足当年城市发展的资源需求。研究结论:近年来贾汪区转型发展仍然延续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摆脱资源约束,亟需制定可持续的转型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生态足迹 三维生态足迹 资源枯竭城市 贾汪区
下载PDF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定量分析及其动态预测比较研究--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15
12
作者 鲁凤 徐建华 +1 位作者 王占永 胡秀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74,共5页
探讨新疆生态足迹与其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计算新疆1990-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通过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法和灰色关联熵法,进行比较和印证分析,揭示影响生态足迹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筛选出最主要因素,并通过PL... 探讨新疆生态足迹与其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计算新疆1990-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通过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法和灰色关联熵法,进行比较和印证分析,揭示影响生态足迹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筛选出最主要因素,并通过PLS回归和灰色预测拟合效果的比较,选取预测精度更高的模型。研究结果如下:能源消费总量、总人口、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耕地面积6项因子均属于生态足迹的显著影响因子;PLS回归模型拟合的效果优于GM(1,1)模型,说明该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可用于未来生态足迹的动态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影响因子 偏最小二乘法 灰色关联熵 动态预测
下载PDF
基于集对分析的城市生态足迹预测——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周敬宣 李湘梅 +1 位作者 陈雷 李勇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1-116,共6页
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足迹作为生态环境承栽状态测度的指标,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时空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鉴于集对分析(SPA)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势,以武... 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足迹作为生态环境承栽状态测度的指标,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时空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鉴于集对分析(SPA)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势,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将城市总生态足迹与其相关影响因子联系起来考虑,融合集对分析中的同异反模式识别的“择近原则”和聚类分析思想构造集对分析动态模型,模型精度较高,验证误差均小于0.3%。并对武汉市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将由1784.662×10^4hm^2增长到2781.388×10^4hm^2,呈现出低于GDP、高于能源利用率增长速率的趋势,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对此就武汉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最后,指出SPA动态模型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生态足迹动态化方法的修正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足迹 集对分析 动态模型 武汉
下载PDF
城市生态环境演变趋势的集对分析预测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湘梅 周敬宣 +1 位作者 陈雷 罗露琴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87,共5页
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足迹作为生态环境承载状态测度的指标,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时空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集对分析(SPA)为不确定性问题的建模提出一条新的思路。在对1988... 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足迹作为生态环境承载状态测度的指标,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时空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集对分析(SPA)为不确定性问题的建模提出一条新的思路。在对1988—2004年武汉市生态足迹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子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的集对分析动态模型,对武汉市2005—2020年总生态足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0年总生态足迹将由1810.925万hm2增长到2873.857万hm2,呈现出低于GDP和生态效率增长速率的趋势,但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对此就武汉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最后,指出SPA动态模型为城市生态系统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足迹 集对分析 动态模型 武汉
下载PDF
民用建筑生命周期固体废弃物排放的资源环境压力 被引量:13
15
作者 宋阳 刘浩 赵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5,共6页
降低民用建筑生命周期固体废弃物排放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逐步走上资源减量化和环境减压化的轨道,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借用生态足迹方法和能值分析方法,构建了民用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固体废弃物排放的资源环境压... 降低民用建筑生命周期固体废弃物排放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逐步走上资源减量化和环境减压化的轨道,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借用生态足迹方法和能值分析方法,构建了民用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固体废弃物排放的资源环境压力计算模型,并以沈阳市图书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废弃水泥排放引起的资源环境压力分别占施工阶段生态足迹的48.56%,占使用与维护阶段生态足迹的82.78%,占拆除及废弃建材处置阶段生态足迹的56.73%;而废弃商品混凝土排放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在施工阶段生态足迹和拆除及废弃建材处置阶段生态足迹中的比例分别为31.90%和37.26%;就生命周期各阶段而言,拆除及废弃建材处置阶段固体废弃物排放的资源占用足迹最大,占总足迹的92.91%,使用与维护阶段资源占用足迹最小,占总足迹的1.06%。因此,民用建筑在生命周期各阶段削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重点是减少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的用量,多开发可替代混凝土结构的钢结构或组合结构形式的民用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建筑 生命周期 固体废弃物 资源环境压力 生态足迹
下载PDF
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及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鲁凤 徐建华 +1 位作者 胡秀芳 钱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74,共5页
选择新疆为典型案例,着重从生态足迹与社会经济的内在关系入手,探讨生态足迹变化的内在机理。首先计算新疆1990-2008年长时间序列生态足迹,应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新疆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对生态足迹的社... 选择新疆为典型案例,着重从生态足迹与社会经济的内在关系入手,探讨生态足迹变化的内在机理。首先计算新疆1990-2008年长时间序列生态足迹,应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新疆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对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建立生态足迹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采用岭回归和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对比验证,探讨1990年以来新疆人口、富裕度、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内在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定量结果,提出了调控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足迹影响的相关政策建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协整分析 STIRPAT模型 社会经济驱动机制 岭回归PLS回归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成忠 王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546-4547,4549,共3页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一种新的产量因子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1949~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利用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足迹效率2个指标,对中国1949~2006年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57年来,中国人均...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一种新的产量因子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1949~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利用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足迹效率2个指标,对中国1949~2006年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57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在波动中不断增加,1949年为0.167 hm^2,2006年达到1.853 hm^2;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在波动中不断下降,1949年为1.000 hm^2,2006年为0.870 hm^2,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动比较平稳;中国生态足迹指数在波动中急剧下降,生态足迹效率20世纪80年代以前变化非常缓慢,自80年代末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物承载力 生态足迹指数 生态足迹效率 中国
下载PDF
上海市2000—2009年生态足迹测算与动态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何彩虹 吴开亚 胡淑恒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8-273,共6页
文章以上海市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全市2000—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平均每年增长6.5%;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下降了20.5%;生态赤字呈现逐年加剧趋势;万元... 文章以上海市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全市2000—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平均每年增长6.5%;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下降了20.5%;生态赤字呈现逐年加剧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值相对较低并逐年递减,反映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上海市对自然资源需求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上海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能源消费主要靠外部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盈余 GDP生态足迹
下载PDF
水利工程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计算 被引量:6
19
作者 肖建红 王敏 +1 位作者 施国庆 邢贞相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8年第4期593-595,共3页
应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2002年中国水利工程生态供给足迹和生态需求足迹,结果表明:防洪和发电是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调蓄洪水生态供给足迹和水力发电生态供给足迹分别为9.63×107hm2和4.47×107hm2;而水库泥沙淤积和水库淹没则是... 应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2002年中国水利工程生态供给足迹和生态需求足迹,结果表明:防洪和发电是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调蓄洪水生态供给足迹和水力发电生态供给足迹分别为9.63×107hm2和4.47×107hm2;而水库泥沙淤积和水库淹没则是水利工程的主要负面影响,水库泥沙淤积生态需求足迹和水库淹没生态需求足迹分别为2.06×107hm2和9.65×105hm2.水利工程5项生态供给足迹总计1.47×108hm2,水利工程3项生态需求足迹总计2.16×107hm2,生态供给足迹是生态需求足迹的6.8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生态足迹 生态供给足迹 生态需求足迹
下载PDF
武汉市客运交通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杰 胡贵江 +2 位作者 高进 廖雅倩 赵文斌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7,共7页
为了将生态足迹理论应用于交通领域,建立完善的交通生态足迹分析模型,以武汉市为实例,考虑城市机动车辆排放硫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道路建设与维修时的能源消耗及交通工具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水对水资源的影响,系统介绍了城市客运交通... 为了将生态足迹理论应用于交通领域,建立完善的交通生态足迹分析模型,以武汉市为实例,考虑城市机动车辆排放硫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道路建设与维修时的能源消耗及交通工具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水对水资源的影响,系统介绍了城市客运交通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评价武汉市客运交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从交通生态占用的土地类型可知,化石能源用地所占份额最大,为10 138 453.75全球性公顷,占客运交通生态足迹总量的95.13%,水足迹次之,为505 600.23全球性公顷,占总量的4.75%,而建设性用地只占很少一部分,为12 891.12全球性公顷,仅为总量的0.12%;从生态足迹构成分析可知,私人小汽车占用为5 952 325.908全球性公顷,占总量的55.85%,远高于其他交通方式的生态足迹,公共汽车、出租车和摩托车的生态足迹分别占总量的18.26%、15.21%、6.36%,电动车仅3.08%,自行车与其他出行方式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自行车生态效率最高,电动自行车和公共汽车次之,私人小汽车的利用效率最低,前三者分别为后者的1 812.5、39和21倍.在武汉市各类客运交通工具中,私人小汽车生态足迹最大,生态效率最低,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生态效率较大,对城市环境压力相对较小,自行车和电动车生态效率高,为短距离出行绿色运具.因此,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能源利用效率的公共交通及合理控制私人小汽车的发展比例对城市交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提高对城市环境影响小的自行车和电动车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占用比例和为之提供完善的出行环境和停车设施也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生态足迹 生态效率 客运交通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