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50
1
作者 陈明华 岳海珺 +1 位作者 郝云飞 刘文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44,共20页
研究目标:揭示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方法:构建MinDS模型测算2004~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其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驱... 研究目标:揭示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方法:构建MinDS模型测算2004~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其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区域间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中上游地区内部生态效率的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流域整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右拖尾和极化现象;从内源性因素看,经济发展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交互组合是关键性驱动因素;从外源性因素看,人口密度差异对流域整体及中上游地区的驱动作用较高,外在因素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解释力。研究创新:基于城市视角考察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规律,并从内源和外源两个层面揭示其成因。研究价值: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协同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效率 时空演进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时空耦合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8
2
作者 吕德胜 王珏 程振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5-148,共14页
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2005—2019年黄河流域77个地级市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及耦... 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2005—2019年黄河流域77个地级市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并分析影响三者耦合协调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幅度最大。(2)三者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进入初级协调,形成下游>中游>上游的发展格局,且在局部空间上呈现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3)不同因素对黄河流域DEH(数字经济、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科技支撑力的平均驱动作用显著高于其他维度,禀赋推动力的平均驱动作用显著低于其他维度;黄河流域DEH系统空间分异格局由多种因素交互协同作用形成。最后,根据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提出统筹管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两屏三带”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晓峰 勒斯木初 张明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138-2148,共11页
“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认识和探讨屏障区生态系统类型时空分布和转化机理对屏障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深远意义。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格... “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认识和探讨屏障区生态系统类型时空分布和转化机理对屏障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深远意义。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分析方法、土地转移矩阵、PNTIL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综合分析2000—2015年屏障区生态系统类型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生态系统正向/逆向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生态系统变化过程中城市扩张、农用地变化现象最为显著;屏障区生态系统逆向转化率略高于正向转化率;屏障区生态系统逆向转化具有明显的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指向,自然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正向转化的影响力明显大于社会经济要素;社会经济要素与生态系统逆向转化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正向转化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自然环境要素作为生态系统变化的“天然约束力”,对生态系统正向/逆向转化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屏障区 生态系统格局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因素——以盐池县为例 被引量:29
4
作者 黄越 程静 王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5-1185,共11页
生态脆弱性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17年3期遥感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研究区生态脆... 生态脆弱性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17年3期遥感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区草地分布广泛,且面积逐年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44673.7 hm^(2)和73033.1 hm^(2),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迅速,年均变化率分别为2.86%、2.15%和4.80%;(2)景观斑块数量减少,破碎度趋于缓和,不同类型景观彼此之间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景观格局趋向规则、连续的整体演变;研究区景观生态脆弱性逐年下降,高脆弱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沙窝镇、花马池镇以及西部的惠安堡镇,低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麻黄山镇、大水坑镇以及青山乡等地区,且低脆弱区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空间自相关Moran’s I大于0.52,表明存在正相关,空间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和异质性,且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景观斑块数、破碎度、优势度以及香浓多样性指数是影响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
下载PDF
西江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王钰 胡宝清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47-956,共10页
流域作为人口、资源、资本都相对集中的水文单元,其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流域在生态系统演变及人类频繁活动的共同胁迫下,生境敏感性增强,脆弱易损。本文以广西西江流域为例,通过对其生态脆弱性成因机制分析... 流域作为人口、资源、资本都相对集中的水文单元,其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流域在生态系统演变及人类频繁活动的共同胁迫下,生境敏感性增强,脆弱易损。本文以广西西江流域为例,通过对其生态脆弱性成因机制分析,依循"敏感性-压力度-恢复力"评估框架,选取11个指标构建完成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GIS技术为支撑,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差值法对生态脆弱性指数进行计算与分析,探究2000-2010年广西西江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模块分析各影响因子对流域生态脆弱性结果的解释力及因子交互作用对流域生境脆弱性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广西西江流域生态脆弱性指数多年平均值为0.69,整体处于中度脆弱状态。空间上,流域生态脆弱性表现为中部高于四周,由城市核心区往外逐步减弱的格局特征,研究时段内流域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多年平均值最大的为贵港市(3.40),最小的为百色市(2.23);时间上,10年间,流域整体生态脆弱性呈现轻微恶化的趋势,2005年流域中部及东部地区受高温影响,导致2005年流域生态脆弱性指数整体高于其他两年;(2)6个因子对流域生态脆弱性的解释力强度为生物丰度指数(0.475)>高温季节温度(0.340)>植被覆盖度(0.211)>NPP(0.183)>降雨侵蚀力(0.098)>汛期降雨量(0.030),因子交互协同作用后对结果解释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地理探测器 时空分异 驱动机制 广西西江流域
原文传递
陕西省景观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行 陈海 +2 位作者 史琴琴 张敏 刘迪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6-505,共10页
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2个方面构建景观生态脆弱性模型,分析省域及内部自然单元分区2个层面景观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景观生态脆弱性多尺度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陕西省景观格局... 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2个方面构建景观生态脆弱性模型,分析省域及内部自然单元分区2个层面景观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景观生态脆弱性多尺度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陕西省景观格局脆弱性指数分别是0.477 3和0.409 7,降低了6.76%,在空间上高值区分布于北部及中部,低值区分布于中部两侧;景观功能脆弱性指数分别是0.492 6和0.417 4,降低了7.52%,高值区集中于北部和中部,低值区呈零星分布的空间布局。②研究期间陕西省景观生态脆弱性指数分别为0.427 5和0.369 7,减少了5.78%,呈现出南北方向高低交错的空间布局,且内部分区之间有明显分区过渡表现。其中,黄土高原区脆弱性降低8.55%;关中盆地区脆弱性降低3.81%;秦巴山地区脆弱性降低1.20%。③全省及内部分区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因地理尺度的差异而不同,自然环境因素对脆弱性变化起重要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呈不断增强态势。本文提出的景观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可为生态脆弱性评估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 脆弱性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陕西省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春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7
作者 白立敏 修春亮 冯兴华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3期26-35,共10页
基于长春市1985年、200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3个时相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通过构建网格尺度下的生态风险指数,借助空间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价长春市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并应用地理探测器对... 基于长春市1985年、200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3个时相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通过构建网格尺度下的生态风险指数,借助空间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价长春市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并应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1985-2015年,长春市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建设用地持续扩张,耕地波动式收缩;土地利用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林地与耕地间的相互转换是地类转移的主要形式;(2)长春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小幅下降趋势,在地域内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异特征,生态风险热、冷点区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程度扩张趋势;(3)生态风险快速增长时期,经济、人口与发展活力的空间格局成为长春市生态风险的主导因子,而海拔与三者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生态风险的解释力。总体来看,建设用地扩张会加剧中心城区生态风险,但与区域整体生态风险增高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为防止高风险区持续扩张,城市应设定“增长边界”、转变空间发展方式、高效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加强城市生态系统自然保育、防止景观破碎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风险 空间格局演变 地理探测器 长春市
下载PDF
集中连片特困区耕地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吕梁山区为例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海龙 王虎 +2 位作者 谢亚林 李曼 石培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3-329,共7页
为了明析落后地区耕地生态效率及影响因子,实现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基于2007年、2012年、2017年吕梁山区各县域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县域耕地生态效率,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耕地生态效... 为了明析落后地区耕地生态效率及影响因子,实现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基于2007年、2012年、2017年吕梁山区各县域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县域耕地生态效率,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耕地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17年研究区的耕地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且阶段特征明显,其中2007—2012年,多数县域耕地生态效率上升缓慢,2012—2017年多数县域的上升幅度较大,但多数县域耕地生态效率处于较低的状态,提升空间较大。研究区县域耕地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但耕地生态效率在空间上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各县域发展相对独立。研究区耕地生态效率是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劳动力和降水量的决定性较强,降水量作为区域耕地生态效率的支撑条件,加之区域经济发展,耕地生态效率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 SBM模型 地理探测器 集中连片特困区 吕梁山区
下载PDF
基于四象限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活动强度关联性分析——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永婷 杨钊 +3 位作者 徐光来 杨强强 刘世杰 何开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200-5210,共11页
运用空间热点分析定量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四象限模型对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存在显著的... 运用空间热点分析定量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四象限模型对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呈现空间自相关性,冷热点分布具有明显尺度效应。(2)示范区人类活动强度与ESV耦合程度基本协调一致,生态质量总体状况较好。人类活动强度与ESV耦合程度因研究尺度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3)各探测因子的解释力在县域和乡镇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在县域尺度上解释力大于乡镇尺度。各驱动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增强效应,双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对ESV空间分异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质量 驱动机制 地理探测器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广州市土地利用时序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0
作者 樊舒迪 刘振华 +1 位作者 朱明帮 张敏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76-2289,共14页
【目的】研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要素对土地利用时序变化的影响,为城市用地结构有序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认知及决策依据。【方法】以5年为时间间隔选取6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广州市1995—2020年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广州市土地... 【目的】研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要素对土地利用时序变化的影响,为城市用地结构有序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认知及决策依据。【方法】以5年为时间间隔选取6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广州市1995—2020年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各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1)在长时序(1995—2020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下,地理探测器模型能够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进行解析,揭示其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1995—2020年,广州市建设用地呈现“稳定—缓慢增加—剧烈增加”的趋势,其转入面积主要来自于耕地和林地,而耕地呈现出“缓慢减少—稳定—大幅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整体呈现出单调减少的趋势,主要转出分别为建设用地和林地;水域面积表现为上下浮动,主要转化面积来自于耕地;未利用地表现为“大幅减少—缓慢减少”的状态,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3)1995—2020年内的不同时期,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其中社会经济类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高于自然地理类因子;(4)1995—2020年内的各时期,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交互因子的q值(解释度)均高于单因子,说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结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叠加会加剧各用地类型之间的冲突,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理探测器 时序变化 交互探测 生态探测
下载PDF
旱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研究——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晓 刘小鹏 +1 位作者 王鹏 孔福星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6-113,共8页
生态移民过程是各种空间要素在迁入区地域范围内重新组合与再结构化过程。理论上,这种区域空间重构过程客观存在空间冲突及生态风险。旱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系统开展该类型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为空间冲突生... 生态移民过程是各种空间要素在迁入区地域范围内重新组合与再结构化过程。理论上,这种区域空间重构过程客观存在空间冲突及生态风险。旱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系统开展该类型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为空间冲突生态风险突发危机状态下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科学方案。本文以宁夏红寺堡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区为例,采用该区域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五期遥感影像,通过构建空间冲突模型,测算空间冲突水平,探测了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及其主导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在1995—2015年生态移民大规模集中安置过程中,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指数均值呈前高后低的特点,分别为0.617、 0.625、 0.454、0.476和0.459,属可控范围,生态风险程度较低,其中稳定可控区的面积比例增加2.1倍。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差异较大,其中的水域、林地、耕地、草地的空间冲突程度较低,而未利用地、沙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冲突程度相对较高。地理探测显示,该地区的景观脆弱度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指数、斑块凝聚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和斑块密度指数是影响区域空间冲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空间冲突 生态风险 地理探测器 红寺堡区
原文传递
2005—2019年辽宁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时空分异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郭力娜 王刚 +4 位作者 姜广辉 赵艳霞 訾丰娇 叶林 刘洪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3-1133,共11页
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目的是引领城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研究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协调关系,对于辽宁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辽宁省... 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目的是引领城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研究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协调关系,对于辽宁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辽宁省2005—2019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9年辽宁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2.44~4.79,总体上升趋势明显,城镇化指数空间上呈沈阳市、大连市为高值核心区域,四周聚集发展的态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沈阳市为核心区,周围聚集发展趋势;省级尺度耦合协调度保持稳定上升,局部地区以濒临失调和勉强失调为主,空间分布上呈沈阳市、大连市为高值区域,东西部低的格局;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子系统所涉及的影响因子对不同时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因子探测力值贡献较大,主要影响因子有建成区面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生活垃圾清运量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等。辽宁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发展,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政府应继续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辽宁省
下载PDF
半干旱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地理探测——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程静 王鹏 +1 位作者 陈红翔 韩永贵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37-1648,共12页
深入探究半干旱区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明确其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优化半干旱区景观格局、防范和治理生态风险、促进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景观... 深入探究半干旱区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明确其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优化半干旱区景观格局、防范和治理生态风险、促进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模型,结合地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盐池县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下降,其余地类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为6.90%。(2)2000—2020年盐池县景观斑块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和香浓多样性指数上升,最大斑块指数和蔓延度指数下降,表明景观格局呈破碎化、复杂化和分散化的发展态势。(3)2000—2020年盐池县生态风险指数由0.1465下降至0.1312,其中高、较高和中等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下降5.25%、24.21%和5.44%,而低和较低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14.11%和20.79%,空间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4)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因素对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逐渐弱化,而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半干旱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的空间冲突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士梅 艾东 付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1-150,共10页
为研究未来空间科学规划,降低区域生态风险,本研究基于生态安全,对昆明市空间冲突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风险源-风险受体-风险效应的风险评价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的基础上,探测昆明市1995-2015年国... 为研究未来空间科学规划,降低区域生态风险,本研究基于生态安全,对昆明市空间冲突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风险源-风险受体-风险效应的风险评价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的基础上,探测昆明市1995-2015年国土空间冲突强度变化,并对研究区空间冲突强度及其主导驱动因素和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昆明市在1995、2005、2015年空间冲突强度均值呈现前低后高的特点,分别为0.188、0.190、0.206,处于稳定可控范围,空间生态风险性低,但严重失控区的空间面积逐年增加,可控区面积逐年减少;2)不同的空间景观类型,空间冲突强度差异大。其中,林地、草地、耕地的空间冲突强度低,而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空间冲突强度相对较高;3)地理探测因子探测器表明了人口、GDP是研究区形成空间冲突的主要驱动因素,交互探测器进一步解释了人口与GDP、人口与高程、人口与距道路距离的组合,协同作用大,共同作用区域空间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市 空间冲突 冲突强度 生态安全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基于PSRM模型的京津冀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 被引量:6
15
作者 武帅 田冰 +1 位作者 顾世杰 胡引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630-5640,共11页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经济实力雄厚,但其生态脆弱性问题十分突出,为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PSRM模型,选取PM_(2.5)、PM_(10)和土壤侵蚀强度等19项代表性指标,结合...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经济实力雄厚,但其生态脆弱性问题十分突出,为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PSRM模型,选取PM_(2.5)、PM_(10)和土壤侵蚀强度等19项代表性指标,结合序关系法、CRITIC法、锡尔系数、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在2009~2019年:①生态脆弱性先升后降,脆弱区大体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西南部生态环境优于中南、西北部;②空间相关程度呈"V"形浮动,冷热点区域与脆弱性空间格局基本一致;③研究区内生物丰度、PM_(10)和人类干扰指数对京津冀地区生态脆弱性影响力较大.最后根据生态脆弱性分析结果,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生态脆弱性 PSRM模型 序关系法 CRITIC法 锡尔系数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生态资源赋能乡村共富——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白福臣 高鹏 郑沃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3-275,共13页
为探究数字经济在生态资源赋能乡村共富中的促进作用,基于空间异质性,构建“生态资源-数字经济-乡村共富”的分析框架,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地理探测器工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资源价值对乡村共富具有驱动作... 为探究数字经济在生态资源赋能乡村共富中的促进作用,基于空间异质性,构建“生态资源-数字经济-乡村共富”的分析框架,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地理探测器工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资源价值对乡村共富具有驱动作用。其中,森林资源、草原资源、自然保护区资源通过生态经济化促进城乡财富转移,而政府保护治理投资和污水再利用则保障乡村分享生态资源价值化红利的可持续性。2)数字经济对乡村共富具有驱动作用。主要来源于数字经济通过赋能农业生产、丰富产业发展模式、重构人力资本积累方式和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促进要素从城市向乡村流动,缓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生态资源价值和数字经济的交互作用对乡村共富具有显著驱动作用。这主要源于数字经济赋能生态资源的产权界定过程,以及价值核算、开发建设、市场交易和利益分配等产权实施过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使其真正变成生态产业,进而促进乡村共富。因此,从推动乡村数字化发展,构建生态资源监管、开发、交易平台以及促进数字经济赋能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等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源 数字经济 乡村共富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Kazakhstan 被引量:8
17
作者 HUANG Jinchuan NA Ying GUO Y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11期1802-1824,共23页
When viewe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Central Asia has ushered in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However,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a consequence of urbaniza... When viewe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Central Asia has ushered in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However,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a consequence of urbanization have begun to act as a constrain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Kazakhstan was analyzed b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ffecting its development were explored using a geographical detector.Several main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1)Kazakhstan's urbanization level,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vel,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all on the rise.(2)In terms of the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 index,the western and eastern states have higher values tha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tate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 revealed high value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low values in the central region.(3)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mong the states of Kazakhstan is mostly at a low-moderate level.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s that the coordination level of the east,middle,and west of the countr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outh and north.(4)Indicators such as GDP per capita,social fixed asset investment per capita,employment in industry and services(% of total employment),and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per 10,000 people are important urbanizatio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dicators of farmland areas per capita,avail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per capita,ecological land per capita and forest coverage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bsystem are importa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Kazakhstan.The interaction of the main elements in the two subsystems has a strong sy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zakhstan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nergistic effect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geographical detector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s in Arid Area Ecological Migration 被引量:9
18
作者 LIU Xiaopeng CHEN Xiao +5 位作者 HUA Kaiping WANG Yajuan WANG Peng HAN Xiaojia YE Junyan WEN Shengqi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5期894-906,共13页
Ecological mig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immigration area and transferring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from emigration area to immigration area. This process may result in significan... Ecological mig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immigration area and transferring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from emigration area to immigration area. This process may result i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in the area of immigration and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ecosystem services. Therefore, scientifically revealing the effects and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s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migration strategy in China. This study employed the Hongsibu District as a typical example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Hongsibu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Ningxia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areas. Remote sensing data covering five periods from the period before ecological migration in 1995 and after migration in 2000, 2005, 2010, and 2015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ESV). A geographical detector model and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model were used to diagnos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ecological resettlement has cause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urbanized land area to increase significantly in the area of immigration, while the grass are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2) The overall value of the Hongsibu ecosystem services increased in a form of a ‘V'. Among them,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5–2005, the overall ESV decreased and had an annual rate of change of-0.67%. During the period of development 2005–2015, the ESV increased steadily, with an annual rate of change of 0.79%. 3) The proportion and total ESV in soil 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waste treatment,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the Hongsibu District decreased from 57.61% in 1995 to 56.17% in 2015, indicating that the region's ecological regulation function slightly decreased. 4) The ESV in the Hongsibu District, showed a low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migration land us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s geo-detector arid area Hongsibu district
下载PDF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生活空间融合与重构的影响因素及机理——以宁夏闽宁镇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多平 赵伟佚 +2 位作者 撒小龙 曹兰州 田伟荣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134,共14页
生态移民的空间位移引致了迁入区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及长期演化,成为多学科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以闽宁镇生态移民社区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法,对生态移民社区生活空间融合的影响因素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 生态移民的空间位移引致了迁入区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及长期演化,成为多学科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以闽宁镇生态移民社区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法,对生态移民社区生活空间融合的影响因素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生态移民社区生活空间融合与重构受多种因素影响,生活基础设施、经济收入增长、移民社区环境、邻里关系、政府政策、民族生活六个主成分对生态移民社区生活空间融合的影响可以起到解释作用。(2)影响生态移民社区生活空间的因子解释力由强到弱依次排序为:X_(1)生活基础设施>X_(2)经济收入增长>X_(3)邻里关系>X_(4)政府政策>X_(5)民族生活>X_(6)移民社区环境;交互探测结果表明社区各要素因子交互后因子解释力呈双线性增强,即任意两个因子交互作用对于生态移民社区生活空间融合的影响强度都大于单个因子的独自作用强度。(3)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影响,共同促进生态移民社区固有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社会交往关系的演化,进而形成了生活空间的融合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空间融合 主成分分析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2000~2021年黄土高原生态分区NE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怡婷 严俊霞 +1 位作者 刘菊 王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06-2816,共11页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以黄土高原地区及6个生态分区(黄土高塬沟壑区A1、A2副区,黄土丘陵沟壑区B1、B2副区、沙地和农灌区(C区)和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D区))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气象、地形...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以黄土高原地区及6个生态分区(黄土高塬沟壑区A1、A2副区,黄土丘陵沟壑区B1、B2副区、沙地和农灌区(C区)和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D区))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气象、地形和人类活动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残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估算区域NEP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地形、人为因子对NEP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00~2021年,黄土高原NEP多年平均值(以C计)为104.62 g·(m^(2)·a)^(−1).黄土高原及各生态分区NEP均呈增长趋势,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A2副区NEP年均增长率最大,为9.04 g·(m^(2)·a)^(−1);沙地和农灌区NEP年均增长率最小,为2.74 g·(m^(2)·a)^(−1).除沙地和农灌区为弱碳源外,其余各生态分区均表现为碳汇.在空间尺度上,黄土高原年均NEP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碳汇高值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南部,碳源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北部、沙地和农灌区的大部;NEP的空间变化有显著差异,高增幅主要分布在A2副区中南部以及B2副区的西南部.黄土高原及各生态分区NEP时间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最大,人类活动数据与NEP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0,且人为因素对NEP的贡献率均在50%以上;NEP的空间变化受气象因子的影响较大,降水、太阳辐射是影响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总之,黄土高原NEP的时空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减排增汇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分区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相关分析 残差分析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