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7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被引量:185
1
作者 曾繁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16,共12页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 ,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 ,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后现代语境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批评 生态文学
下载PDF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170
2
作者 王岳川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0-142,共13页
本文对生态文化发端和生态批评的现实针对性加以考辨,认为现代性文化断根和消费主义使得人类遭遇到现代性危机——人类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生态理论从东方和谐思想中吸收营养而发生发展。文章对生态文学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生态... 本文对生态文化发端和生态批评的现实针对性加以考辨,认为现代性文化断根和消费主义使得人类遭遇到现代性危机——人类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生态理论从东方和谐思想中吸收营养而发生发展。文章对生态文学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基本特征加以深度研究,强调应该从人类价值中断入手对东西方前沿话语加以整合,优化生态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指导性,在生态文化东西方互动中坚持人类精神价值整体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生态批评 生态美学 精神生态 消费主义 和谐思想 整体创新
原文传递
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 被引量:44
3
作者 刘恒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7,共7页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大道形上学为基础的美学,生态美学的本源性即它的大道性。生态美学的大道本源性首先表现在它超越主客二分对立,回到人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圆融共舞的浑然一体性。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主体论美学不能保证人与自然万物...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大道形上学为基础的美学,生态美学的本源性即它的大道性。生态美学的大道本源性首先表现在它超越主客二分对立,回到人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圆融共舞的浑然一体性。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主体论美学不能保证人与自然万物的本源一体性,因而遮蔽了生态美。生态美学的大道本源性还表现于超越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回到本质与现象未分、源泉涌动的大化流行,以保证生态美的样态性,即美在时间中的涌动和变化之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 生态美学 大道形上学 本源性
下载PDF
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2期18-25,共8页
早在1978年"生态批评"被正式提出之时,生态批评家就呼吁要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生态批评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自己的特性,而且在审美和艺术表现评判方面也有独特的、与其他批评不同的标准。形成这种独特的... 早在1978年"生态批评"被正式提出之时,生态批评家就呼吁要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生态批评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自己的特性,而且在审美和艺术表现评判方面也有独特的、与其他批评不同的标准。形成这种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标准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图阐述生态审美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审美的主要差异,并提出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的美学原则。从审美目的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一原则是自然性原则;从审美视域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二原则是整体性原则;从审美方法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生态审美 美学原则
下载PDF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成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25,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美学 生命美学 生态美学 中国美学
下载PDF
关于生态美学的思考 被引量:28
6
作者 聂振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2-95,共4页
美学是研究人对天地人三才和万事万物的观感体验而产生的美感愉悦之情,环境和景观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的感性显现,这种感性显现如何影响人类的心灵,正需要美学来回答。从美学的角度研究生态系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生态美学不是... 美学是研究人对天地人三才和万事万物的观感体验而产生的美感愉悦之情,环境和景观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的感性显现,这种感性显现如何影响人类的心灵,正需要美学来回答。从美学的角度研究生态系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生态美学不是研究人与生物、环境的伦理关系,而是研究其审美关系;环境和景观是生态系统的感性外观,是生态美的主要表现;生态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应是本体存在论,而不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环境 生态美 生态美学
下载PDF
生态——审美双目标体系下的乡村景观风貌规划:概念框架与实践途径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敏 侯晓晖 汪洁琼 《风景园林》 2017年第6期95-104,共10页
关注当前中国乡村景观面临的生态冲击与风貌特色危机,正视美丽乡村发展的新需求以及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三大误区。本研究引入生态审美理论,以乡村景观风貌在生态价值与审美体验上的要素耦合与内在关联为切入点和概念框架,从空间规划的角... 关注当前中国乡村景观面临的生态冲击与风貌特色危机,正视美丽乡村发展的新需求以及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三大误区。本研究引入生态审美理论,以乡村景观风貌在生态价值与审美体验上的要素耦合与内在关联为切入点和概念框架,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尝试回答"乡村景观风貌规划如何实现生态—审美双赢"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基于生态—审美双目标体系的乡村景观风貌规划的技术路径,形成以地域性(locality)、多样性(diversity)与服务价值(services)为联结和关键的乡村景观风貌整体发展思路与基本实践方法。通过崇明东滩地区案例进行"落地"探索,进一步明确规划过程中的技术要点,验证实践途径的可操作性、典型性和普适性,为当前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新思路、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 风貌规划 生态审美 概念框架 空间管控 崇明东滩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 被引量:28
8
作者 党圣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7-127,共11页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的研究迅速成为中国文论研究中广受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在经过了萌发和草创阶段之后,目前已进入了学理的探索、丰富和深化阶段。尽管中国生态批评及其理论形态的生态文艺学、生...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的研究迅速成为中国文论研究中广受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在经过了萌发和草创阶段之后,目前已进入了学理的探索、丰富和深化阶段。尽管中国生态批评及其理论形态的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目前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但理论上的尝试和建设及争鸣已开启了学科建构的新视角、新观点,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中国的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研究已初见规模,并必将在新世纪中国文论建设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生态批评 生态美学 生态文艺学 发展建构 问题域
原文传递
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西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27,共4页
美学的生态学时代的来临 ,已经为多种文化表征的出现所决定 ,也由此呈现出深刻而又丰富的问题性。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 ,生态美学的深刻性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 ,它是从一种新的存在观的高度思考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 美学的生态学时代的来临 ,已经为多种文化表征的出现所决定 ,也由此呈现出深刻而又丰富的问题性。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 ,生态美学的深刻性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 ,它是从一种新的存在观的高度思考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所显示的问题性 ,还体现了从本体构成方面对美学学科的深刻改造与整合 ,有利于维护美学的完整性 ;另外 ,生态美学是从“尊重”、“爱护”与“亲和”的立场上去建构人类多种关系状态 ,这对重建美学的存在论根基及诗性智慧、促进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问题域 美学学科建设
下载PDF
基于生态美学思想的家具形态设计 被引量:25
10
作者 赵晗肖 周橙旻 《家具》 2020年第5期55-58,62,共5页
家具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能潜移默化影响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本研究从中西方生态美学思想分析入手,探讨了将生态美学思想融合于家具设计中的必要性,分析生态美学家具设计中的考量要素,并提出人-自然-家具系统并分析其中人... 家具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能潜移默化影响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本研究从中西方生态美学思想分析入手,探讨了将生态美学思想融合于家具设计中的必要性,分析生态美学家具设计中的考量要素,并提出人-自然-家具系统并分析其中人、自然和家具三者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最后提出将生态美学思想应用于家具形态表达的3种形式——生命表现形式体现、仿生设计和关怀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思想 生态美学 家具设计 仿生设计 形态语义
下载PDF
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被引量:20
11
作者 曾繁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78,共8页
新时期我国生态美学的产生是现实与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生态美学的产生历经萌芽、发展与建设三个阶段;目前在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开始了新的建设时期,涌现了一批代表性论著与中青年研究学... 新时期我国生态美学的产生是现实与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生态美学的产生历经萌芽、发展与建设三个阶段;目前在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开始了新的建设时期,涌现了一批代表性论著与中青年研究学者。今后应在认真总结历史、运用新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力争有更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生态文明 生态整体论 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下载PDF
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7
12
作者 罗卫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9-93,共5页
反思当下国内生态美学研究,应该审慎思考生态美学的学科界定,生态美学性质及其成因,生态美学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生态美学在学理的深层逻辑上并不能圆融地解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缺位之后留下的美学问题,故生... 反思当下国内生态美学研究,应该审慎思考生态美学的学科界定,生态美学性质及其成因,生态美学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生态美学在学理的深层逻辑上并不能圆融地解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缺位之后留下的美学问题,故生态美学难以担纲重建美学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哲学基础 人与自然关系 实践美学
下载PDF
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成纪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1-127,共7页
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国内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讨论为重新认识自然美提供了理论助力,甚至长期困扰中西美学史的“自然美的难题”也会因此得到解决。但是,生态能否成为美学问题却是极易引人质疑的,因为生态美不能代替自然美,它缺... 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国内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讨论为重新认识自然美提供了理论助力,甚至长期困扰中西美学史的“自然美的难题”也会因此得到解决。但是,生态能否成为美学问题却是极易引人质疑的,因为生态美不能代替自然美,它缺乏自然美这一范畴在现象与本质之间进退自如的特点。目前国内讨论生态美学的意义不在于创建了一门新的学科,而在于可借此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在于为重构一种新自然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这种新自然美学的“新”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美的范围得到拓展:生态、景观、环境共同构成了自然美研究的整体轮廓;(2)自然美的本质被重新界定:现代生态学的有机自然观为自然美提供了自我完成的审美本质;(3)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被重新确立:单向度的“人审自然”让位给人与自然对象的互动和互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自然美 新自然美学
下载PDF
乡村植物的生态群落与美学设计应用——以桦墅为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奕 火艳 祝遵凌 《设计》 2018年第23期61-63,共3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乡村,体验乡村生活,体会原始的生活方式。在乡村景观的建造中,植物作为主要景观营造的一部分,它与城市的植物是有差别的,更加注重植物生态群落营造以及美学的独特感受。对乡村植物的概念以及特点作了介绍,以桦...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乡村,体验乡村生活,体会原始的生活方式。在乡村景观的建造中,植物作为主要景观营造的一部分,它与城市的植物是有差别的,更加注重植物生态群落营造以及美学的独特感受。对乡村植物的概念以及特点作了介绍,以桦墅乡村景观为例,重点从色彩和林冠线的角度分析桦墅的植物景观。植物的生态群落和植物美学在乡村植物景观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植物 植物景观设计 生态群落 植物美学
下载PDF
生态美育的基本性质 被引量:15
15
作者 苏小芸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生态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生态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它是一种情感教育,以生动的形象打动人,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提倡人与自然的高级和谐即精神层面的和谐,亲近人的生存本质,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推动“经济人”向“生态人”... 生态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生态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它是一种情感教育,以生动的形象打动人,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提倡人与自然的高级和谐即精神层面的和谐,亲近人的生存本质,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推动“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生态人
下载PDF
诗性与灵性:林黛玉、婴宁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 被引量:16
16
作者 于师号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41-45,共5页
《聊斋志异》中的婴宁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女性形象,二者有着诸多的共性。二者都爱花成癖,亲和自然,诗意地栖居;一为狐妖所幻,一为仙姝降凡,自具"返魅"的神秘性和灵性;一个爱笑,一个爱哭... 《聊斋志异》中的婴宁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女性形象,二者有着诸多的共性。二者都爱花成癖,亲和自然,诗意地栖居;一为狐妖所幻,一为仙姝降凡,自具"返魅"的神秘性和灵性;一个爱笑,一个爱哭,共同散发着生命本真的自由美。二者皆为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内外共性特质都对当今的生态美学范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闪耀着作者超前、原朴的生态审美智慧。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领会《聊斋志异》《红楼梦》的文学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 灵性 林黛玉 婴宁 生态美学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乡村植被特征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策略 被引量:16
17
作者 谢长坤 夏蕴强 +1 位作者 尹程 车生泉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37,共7页
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是中国的重大战略,乡村生态状况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健康发展的基础.针对长三角城市群乡村植被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需求展开研究,调研了28个乡村共256个植物群落样地,分别进行了科属种构成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是中国的重大战略,乡村生态状况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健康发展的基础.针对长三角城市群乡村植被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需求展开研究,调研了28个乡村共256个植物群落样地,分别进行了科属种构成和生活型分析;通过群落聚类,划分出47个群落类型和8个植被型,分析了植物群落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物种生物多样性分析,并将长三角乡村植被特征与城市区域和自然区域的植被特征进行比较;最后,从物种保护、生境维护、群落保育和生态美学引导等方面提出了长三角乡村植被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构建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长三角 乡村 生物多样性 植物群落 生态美学
下载PDF
论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 被引量:14
18
作者 林丹 张小风 杨承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27-130,共4页
城市湿地景观在调节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和美化城市居住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彰显出了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特殊的景观价值。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塑造时,应实现生态健康、景观美学和文化教育三大目标以形成... 城市湿地景观在调节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和美化城市居住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彰显出了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特殊的景观价值。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塑造时,应实现生态健康、景观美学和文化教育三大目标以形成其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湿地景观 生态健康 景观美学 文化教育
下载PDF
生态美学观照下的六朝山水画论 被引量:15
19
作者 郝玲 卫欣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91-97,共7页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是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境遇下,结合传统美学应运而生的。中国山水画在魏晋时开始萌芽,并开始走向独立。两者都回归了生命的本源和生存的根基,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模式,倡导树立人与自然"...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是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境遇下,结合传统美学应运而生的。中国山水画在魏晋时开始萌芽,并开始走向独立。两者都回归了生命的本源和生存的根基,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模式,倡导树立人与自然"亲和"的观念,强调走向自然,贴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适应自然的发展。从生态美学的基本涵义入手,分析生态美与自然美的理论内容,以此探究六朝山水画论与生态美学对话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山水画论 审美
下载PDF
快乐哲学与休闲体验:消费时代的旅游审美文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苏北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6-141,共6页
消费时代的到来,休闲主义与实用美学的广为流行,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审美观念,旅游审美趋于世俗化、符号化,旅游审美过程变成了旅游者参与快乐、体验休闲的消费过程。应该说这是旅游审美的解放,也是旅游审美的异化,它导致了自然和人文两种... 消费时代的到来,休闲主义与实用美学的广为流行,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审美观念,旅游审美趋于世俗化、符号化,旅游审美过程变成了旅游者参与快乐、体验休闲的消费过程。应该说这是旅游审美的解放,也是旅游审美的异化,它导致了自然和人文两种生态危机的同时出现。过度的旅游消费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带来了旅游审美的重重危机,促发人们对消费主义和庸俗美学的思考,于反思中澄明,促使人们的旅游审美观念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审美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审美文化 消费时代 休闲文化 生态审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