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县域生态农业系统评价理论及案例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翟勇 杨世琦 +1 位作者 韩清芳 贾志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2,共5页
在综述国内外生态农业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数学模型和评价原则等方面构建了区域生态农业评价理论体系,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进行了县域生态农业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1995~2003年,德清县县域生态农... 在综述国内外生态农业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数学模型和评价原则等方面构建了区域生态农业评价理论体系,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进行了县域生态农业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1995~2003年,德清县县域生态农业系统总体呈现优化趋势,这主要是由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所致;后期生态指数基本接近综合指数,而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对县域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指数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进一步表明德清县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优势,同时应该加大发展经济力度,提高县域生态农业系统的总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生态农业 系统评价 德清县
下载PDF
资溪县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林联盛 刘木生 +2 位作者 钱海燕 严玉平 方豫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111-113,119,共4页
根据生态建设功能区划的5个基本原则、资溪县在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归属和其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将资溪县划成3个主要生态建设功能区,分别为西部水土保持与水质保护生态建设区、东北部水土保持与水质保护生态建设区、东南部水源涵养和... 根据生态建设功能区划的5个基本原则、资溪县在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归属和其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将资溪县划成3个主要生态建设功能区,分别为西部水土保持与水质保护生态建设区、东北部水土保持与水质保护生态建设区、东南部水源涵养和农林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区。同时根据各区主要生态功能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倡导发展的产业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县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资溪县
下载PDF
基于TOPSIS的生态农业县评价方式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黎慧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04-3505,共2页
在分析影响生态农业县评估因素的基础上,基于TOPSIS方法给出一种避免确定指标权重的生态农业县评价方法,并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生态农业县 TOPSIS 模型
下载PDF
安徽省县域生态农业建设实践 被引量:4
4
作者 赵颍南 黄文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9-111,共3页
依据安徽省县域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阐述了县域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构成体系和调控措施。认为县域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加快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在该省及全国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 技术体系 调控措施 县域生态农业建设 安徽
下载PDF
生态农业县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林忠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5期238-241,258,共5页
论述生态农业县评价指标体系的生态环境指标、经济环境指标、社会环境指标三大指标的26个因素指标,对各项目、各子因素确定权重分值及计算方法,对各项指标的生态经济内涵作了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14个生态农业县三年建设结果的评... 论述生态农业县评价指标体系的生态环境指标、经济环境指标、社会环境指标三大指标的26个因素指标,对各项目、各子因素确定权重分值及计算方法,对各项指标的生态经济内涵作了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14个生态农业县三年建设结果的评价,对规范和衡量县域生态农业建设水平,加快生态农业向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县 评价指标体系 福建 生态环境指标 经济环境指标 社会环境指标
下载PDF
大荔县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与措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俊杰 王伯铎 宋进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30,共5页
探讨了大荔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及生态环境问题。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县域生态环境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将大荔县分4个区域,讨论了其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最后提出了生态农业模式实施的3大类工程措施。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模式 措施 大荔县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规划的县域生态农业规划方法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帅文波 刘黎明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8-81,91,共5页
在分析我国县域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方法,探讨了区域化发展情况下的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以区域生态农业建设中景观整体格局设计和建立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循环经济模式为核心... 在分析我国县域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方法,探讨了区域化发展情况下的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以区域生态农业建设中景观整体格局设计和建立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循环经济模式为核心的区域生态农业规划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规划 县域经济 中国 生态农业
下载PDF
县域生态功能区划方法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楠 张甦 +1 位作者 梁成华 李金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3016-3020,共5页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对辽宁省清原县生态功能区划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清原县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治理和制...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对辽宁省清原县生态功能区划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清原县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治理和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奠定扎实的基础,也为清原县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生态建设功能区划的5个基本原则、清原县在辽宁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归属和其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将清原县划分为5个生态区和6个生态功能区,并针对每个生态功能区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建设、保护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县 生态农业 清原县
下载PDF
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以湖北省京山县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罗芳 孙彩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0-102,共3页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两个系统的有机联合,生态农业产业化大体上经历创业、起步、发展和完善等四个阶段,包括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工业加工和生态商业销售等三个环节。文章以京山县为例,探讨了生态农业的基本模...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两个系统的有机联合,生态农业产业化大体上经历创业、起步、发展和完善等四个阶段,包括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工业加工和生态商业销售等三个环节。文章以京山县为例,探讨了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和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十类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产业化 京山县
下载PDF
我国生态农业县、村、园区认证标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天志 王青立 +2 位作者 方放 阎成 尹昌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269-1274,共6页
阐述了制定生态农业认证标准的背景及现实意义,具体介绍了生态农业县的7类认证指标、19项认证依据、49个评分标准,生态农业村的8类认证指标、23个认证依据、53个评分标准和生态农业园区的8类认证指标、15个认证依据、39个评分标准,剖析... 阐述了制定生态农业认证标准的背景及现实意义,具体介绍了生态农业县的7类认证指标、19项认证依据、49个评分标准,生态农业村的8类认证指标、23个认证依据、53个评分标准和生态农业园区的8类认证指标、15个认证依据、39个评分标准,剖析了各自标准的优缺点,并提出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认证标准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县 生态农业村 生态农业园区 认证标准
下载PDF
Persis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Build the Eco-industrial Zone——Records of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in Yanqing County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11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2003年第1期39-43,共5页
关键词 Eco Build the Eco-industrial Zone Persis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cords of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in Yanqing County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of in
下载PDF
乌江流域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以贵州省沿河县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梅 文静华 文传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767-4768,4778,共3页
以乌江流域典型的农业大县贵州省沿河县为例,在论述生态农业构建模式和沿河县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沿河县生态农业体系,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推进沿河县生态农业的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
关键词 乌江流域 生态农业 沿河县 产业体系
下载PDF
发展生态农业与秀山富民——以湖南省桂东县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宾联明 谢炳庚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年第2期25-26,共2页
通过桂东县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山川秀美,农民致富的事例,阐述我国山区县域发挥山区优势,发展生态农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可行性。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湖南 桂东县 自然资源 产业结构 花豆 药材
下载PDF
南水北调陕西水源区白河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星 李晓风 曹龙 《价值工程》 2014年第30期132-133,共2页
本文以白河县为例,调查分析了该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情况,探讨了白河县以水土保持工程为依托,以防治水土流失和开发利用山坡地为双重目的农业发展模式——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总结了白河县水土保持工作在农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白河县为例,调查分析了该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情况,探讨了白河县以水土保持工程为依托,以防治水土流失和开发利用山坡地为双重目的农业发展模式——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总结了白河县水土保持工作在农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水土保持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模式适合于在陕南丘陵山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农业 白河县
下载PDF
汶上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改善措施 被引量:1
15
作者 房立新 《环境科学导刊》 2012年第2期35-37,共3页
通过对影响汶上县生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结合当地实际,从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认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汶上生态农业发展的改善措施、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制约因素 改善措施 汶上县
下载PDF
宝鸡市凤翔县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浅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21-123,共3页
以宝鸡市凤翔县作为研究区,在分析其生态农业基础优势、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凤翔县生态农业建设的三种主要模式,即生态型"种一养一加"一体化模式,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生态工程模式和"种—养—沼—加"复合生态... 以宝鸡市凤翔县作为研究区,在分析其生态农业基础优势、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凤翔县生态农业建设的三种主要模式,即生态型"种一养一加"一体化模式,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生态工程模式和"种—养—沼—加"复合生态工程循环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建设模式 凤翔县
下载PDF
坚持生态农业方向,是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南涧县变迁的启示
17
作者 李晨光 《环境科学导刊》 2012年第4期45-47,共3页
介绍了大理州南涧县早期生态农业试点成果和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认为南涧县长年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依托"高山、净土、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品牌化导向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生态农业 试点 发展 现状 南涧县
下载PDF
生态农业开发的保障机制构建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睿海 孟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15315-15318,共4页
在阐述生态农业开发保障机制构建必要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观念支持体系、法制保证体系、机制保障体系、环境促进体系、区际合作体系,,以确保县域生态农业及其整个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县域经济 保障体系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河北省围场县坝上地区生态农业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百生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年第3期96-97,共2页
根据生态农业设计的原则,针对河北省围场县坝上地区内部的地域差异,探讨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模式,并给出了一些更好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农业模式 坝上地区 发展对策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陕北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阶段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绍芳 王继军 +2 位作者 梅花 张楠 高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53,共6页
依据耦合协调度判定标准,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3个阶段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和产业—资源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值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依据耦合协调度判定标准,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3个阶段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和产业—资源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值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由1999年的0.275 2增长到2010年的0.719 5;农业生态—经济和产业—资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先下降(1999—2001年)后增长(2002—2010年)的发展过程,但是,农业产业—资源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滞后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相应地,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先后经历了第Ⅰ阶段的生态系统结构建造时期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并于2010年开始向第Ⅱ阶段(完善农业系统循环阶段)过渡。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未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因此,应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系统链网结构,改变农业产业与资源的局部相悖态势,促进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型生态农业 退耕还林工程 安塞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