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体外培养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袁丽英 张壮志 +8 位作者 石保新 米晓云 阿布都 阿依努尔 张玲 阿布里克木 王进成 岳城 张文宝 《畜牧兽医杂志》 2008年第5期16-18,共3页
通过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RPMI-1640和MEM)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及发育情况,从而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培养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和MEM)分为4组:Ⅰ组为纯RPMI-1640培... 通过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RPMI-1640和MEM)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及发育情况,从而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培养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和MEM)分为4组:Ⅰ组为纯RPMI-1640培养液;Ⅱ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Ⅲ组为纯MEM培养液;Ⅳ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培养15d的原头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69.87%、Ⅱ组80.35%、Ⅲ组50.25%、Ⅳ组60.32%;成囊率分别为:Ⅰ组80.58%、Ⅱ组90.25%、Ⅲ组35.65%、Ⅳ组45.89%;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5.50%、Ⅱ组98.65%、Ⅲ组60.52%、Ⅳ组70.98%。结论: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较适合原头蚴的生长发育,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最适温度在37—40℃,培养液pH=7.2,初步建立了原头蚴体外培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体外培养 发育 囊蚴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蛋白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正荣 薄新文 +3 位作者 张艳艳 马勋 王智欣 卢平萍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19-1528,共10页
旨在探索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蛋白表达特性,揭示在此发育阶段虫体主要的功能蛋白以及信号通路,为揭示虫体的发育调控、筛选疫苗以及药物靶标奠定基础。本试验采用LC-MS/MS技术对虫体原头蚴表达的蛋白质进行研究,然后对获得数据进行GO、KO... 旨在探索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蛋白表达特性,揭示在此发育阶段虫体主要的功能蛋白以及信号通路,为揭示虫体的发育调控、筛选疫苗以及药物靶标奠定基础。本试验采用LC-MS/MS技术对虫体原头蚴表达的蛋白质进行研究,然后对获得数据进行GO、KOG以及KEGG等分析;最后采用q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对鉴定得到的Wnt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β-catenin进行了差异表达和组织定位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共鉴定得到7 172个肽段,1 197个蛋白质,其中包括多个潜在的抗原蛋白质,如四跨膜蛋白超家族、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表皮抗原蛋白和烯醇酶等。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其中632个蛋白参与276个调控通路,诸如与虫体发育紧密相关的Wnt、Notch、Hedgehog、NF-κB、cAMP以及胆酸盐信号通路。对β-catenin的验证结果显示,此基因分布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顶突的小刺以及散在的细胞中,同时其相对转录量在体外培养0~10d的过程中呈递减趋势。综上,本研究解析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蛋白质表达元件,揭示了原头蚴主要的调控信号通路,为虫体的生长发育机制以及包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蛋白 表达谱 信号通路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徐梦飞 卢平萍 +5 位作者 马勋 张艳艳 王炜烨 孟季蒙 王正荣 薄新文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6-476,共11页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ic project,HGP)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而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之一。包虫病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威胁和经济损失,因此,包虫...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ic project,HGP)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而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之一。包虫病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威胁和经济损失,因此,包虫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是人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近几年细粒棘球绦虫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进展进行叙述,并对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作出科学的论述,旨在阐述细粒棘球绦虫与宿主在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方式,为包虫病的疫苗研发、诊断标志物和诊断药物靶点的筛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蛋白质组学 包虫病
下载PDF
阿苯达唑亚砜及其对映体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包根书 张虹 +2 位作者 景涛 乔华 王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9-461,465,共4页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亚砜消旋体(ASOX)、左旋体(L-ASOX)和右旋体(D-ASOX)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方法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随机分为8组(每组约6000个),分别置含6mlDMEM培养液(含15%胎牛血清,青霉素和链霉素各500U/ml)的培养瓶中,A...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亚砜消旋体(ASOX)、左旋体(L-ASOX)和右旋体(D-ASOX)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方法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随机分为8组(每组约6000个),分别置含6mlDMEM培养液(含15%胎牛血清,青霉素和链霉素各500U/ml)的培养瓶中,ASOX、L-ASOX和D-ASOX的各50μg/ml和100μg/ml组分别加入各药液150μl和300μl(配制液含0.1%二甲基亚砜和0.1%吐温-80的蒸馏水),DMSO组中加入等量配制液,并设空白对照组,每组设2个平行组。每隔1d观察1次,取样滴于玻片,用0.03%美蓝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原头蚴约400个,计算死亡率。直至其中一组的原头蚴全部死亡为止。结果ASOX、L-ASOX和D-ASOX两个浓度(50μg/ml和100μg/ml)组不同作用时间原头蚴的死亡率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SOX组与D-ASOX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L-ASOX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SOX与L-ASOX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作用至第9天时,ASOX、L-ASOX、D-ASOX的50μg/ml组原头蚴死亡率分别为(93.6±3.7)%、(56.2±3.9)%和(99.0±1.9)%,各药的100μg/ml组死亡率分别为100%、(74.5±3.7)%和100%,对照组为(19.1±1.3)%,溶剂组为(22.5±1.9)%。结论ASOX、L-ASOX和D-ASOX在体外均有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D-ASOX抗原头蚴作用较L-ASOX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阿苯达唑亚砜 单一对映体 体外实验
下载PDF
十种中草药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康金凤 薛弘燮 +3 位作者 杨文光 马新民 姚志道 邹培范 《地方病通报》 1994年第3期22-24,共3页
本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了仙鹤草、槟榔、山楂、鹤虱、苦楝皮、骆驼蓬、榧子、使君子、雷丸、南瓜子等10种中草药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的杀伤作用。其中骆驼蓬作用最强,在骆驼蓬浓度为0.2%的培养液中48小时内原头节的校正死... 本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了仙鹤草、槟榔、山楂、鹤虱、苦楝皮、骆驼蓬、榧子、使君子、雷丸、南瓜子等10种中草药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的杀伤作用。其中骆驼蓬作用最强,在骆驼蓬浓度为0.2%的培养液中48小时内原头节的校正死亡率达90%。本文还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到骆驼蓬杀虫有效成分—生物硷可透过棘球蚴囊壁;另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到骆驼蓬作用主要破坏原头节的皮层和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节 中草药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虫体和排泄分泌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犬粪抗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焦伟 柴君杰 +2 位作者 伊斯拉音 付承 瞿群 《地方病通报》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虫体及排泄分泌抗原—抗体系统进行交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实验结果显示 :成虫虫体抗原和原头节虫体抗原呈现交叉反应 ,表明这两个发育阶段的虫体抗原具有主要的共同抗原组分 ;原头节排泄分泌抗原的免疫血清 Ig G与... 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虫体及排泄分泌抗原—抗体系统进行交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实验结果显示 :成虫虫体抗原和原头节虫体抗原呈现交叉反应 ,表明这两个发育阶段的虫体抗原具有主要的共同抗原组分 ;原头节排泄分泌抗原的免疫血清 Ig G与成虫虫体抗原之间交叉滴度很低 ,但与原头节虫体抗原之间存在完全的交叉反应 ,因而提示原头节排泄分泌抗原是原头节的期特异性抗原 ,与其相应抗体具有较高的亲合力。检测犬粪标本的结果提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犬粪抗原是一种广谱抗原。两种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节 虫体抗原 排泄分泌抗原 期特异性抗原 家犬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微囊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化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周璇 侯秋莲 +5 位作者 李斌 田凤鸣 蔡璇琳 吕洁 高剑 马秀敏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1-418,共8页
目的探索细粒棘球绦虫微囊感染对小鼠腹腔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活化及腹腔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形成微囊,通过腹腔注射微囊和原头蚴,分别建立BALB/c小鼠细粒棘球蚴继发感染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 目的探索细粒棘球绦虫微囊感染对小鼠腹腔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活化及腹腔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形成微囊,通过腹腔注射微囊和原头蚴,分别建立BALB/c小鼠细粒棘球蚴继发感染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于感染后的第8、30、60、90、180、240 d,收集各组小鼠的腹腔灌洗液和腹腔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F4/80+CD16/32+(M1型)与F4/80+CD206+(M2型)巨噬细胞比例变化,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法(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6种炎症因子IL-12p70、TNF-α、IFN-γ、MCP-1、IL-10、IL-6水平。结果感染后240 d,微囊感染组(微囊组)存活囊泡和囊团数分别为(237.67±4.5)、(10.33±1.21)个,与原头蚴感染组(原头蚴组)的囊泡和囊团数(70.33±3.5)、(7.17±1.17)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微囊组和原头蚴组小鼠腹腔M1型巨噬细胞比例均在感染早期开始升高,8~30 d逐渐升高达峰值,后逐渐下降,在240 d有一定程度回升。感染后30、60、90、180 d,微囊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分别为(78.6±7.52)、(72.95±3.07)、(63.33±3.89)、(28.7±4.84)%,与原头蚴组(66.30±3.47)、(64.03±2.67)、(47.42±2.46)、(18.00±6.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微囊组和原头蚴组的M2型巨噬细胞细胞比例均在感染早期第8 d处于较高水平,8 d后下降但在感染晚期90~240 d持续升高。感染后8、30、180和240 d,微囊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分别为(60.24±1.35)、(78.6±7.52)、(28.7±4.84)、(51.93±9.49)%,与原头蚴组(56.70±4.25)、(66.30±3.47)、(18.00±6.77)、(43.92±2.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BA显示,微囊组和原头蚴组腹腔灌洗液中促炎因子IL-12p70和TNF的水平均在8~90 d升高,90 d后下降,其中8、30、60和90 d,微囊组IL-12p70和TNF水平均与原头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微囊组和原头蚴组促炎因子MCP-1、IL-6均在8~18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微囊 原头蚴 巨噬细胞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生长发育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司晓妹 马俊英 +1 位作者 张雪飞 孙希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1622-1625,1629,共5页
细粒棘球绦虫的棘球蚴寄生于中间宿主体内,可造成中间宿主肝、肺或其他器官发生以包囊为主的囊型棘球蚴病(又称囊型包虫病),对人体健康及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双向发育是形成棘球蚴的重要原因,也是研究的热... 细粒棘球绦虫的棘球蚴寄生于中间宿主体内,可造成中间宿主肝、肺或其他器官发生以包囊为主的囊型棘球蚴病(又称囊型包虫病),对人体健康及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双向发育是形成棘球蚴的重要原因,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原头蚴向不同方向发育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对细粒棘球绦虫转录组学及蛋白组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为探讨细粒棘球绦虫的生长发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因此,本文对多组学技术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双向发育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双向发育 生长发育机制
原文传递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包根书 史大中 陈根 《地方病通报》 2003年第2期16-17,21,共3页
通过比较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 ,以探讨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抗包虫病的作用 ,将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分别配成不同浓度 ,加入RPMI 164 0培养基中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 ,观察其每天的死亡率。结果显示各... 通过比较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 ,以探讨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抗包虫病的作用 ,将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分别配成不同浓度 ,加入RPMI 164 0培养基中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 ,观察其每天的死亡率。结果显示各用药组原头节的死亡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阿苯达唑和汉防己甲素联合组与阿苯达唑组 ,汉防己甲素低、中浓度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与汉防己甲素高浓度组相比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表明汉防己甲素在体外有明显的抗原头节作用 ;汉防己甲素体外抗原头节作用与阿苯达唑相当 ;同时两药联合抗原头节效果明显优于单药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原头节 汉防己甲素 阿苯达唑 体外实验
下载PDF
微泡造影剂对高强度聚焦超声杀伤离体棘球蚴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蔡辉 张静 +4 位作者 叶彬 赵毅峰 郭应兴 韩秀敏 张成武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02-1206,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UCA)协同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与单纯HIFU辐照对离体细粒棘球蚴包囊的杀伤效果的不同,探索UCA增强HIFU杀伤棘球蚴的方法。方法采集新鲜包囊按直径大...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UCA)协同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与单纯HIFU辐照对离体细粒棘球蚴包囊的杀伤效果的不同,探索UCA增强HIFU杀伤棘球蚴的方法。方法采集新鲜包囊按直径大小随机分为6个区组,每组25个,每5个包囊为1试验组随机接受以下试验:普通B超照射的空白对照,0.1mL UCA处理,单纯HIFU辐照,0.1mL UCA+HIFU辐照,0.2mL UCA+HIFU辐照。HIFU辐照后观察分析包囊灰度变化,光镜观察原头蚴形态变化并计数其死亡率。结果 HIFU辐照功率一定时,加入UCA能增加HIFU辐照包囊灰度变化和原头蚴的死亡率,并且该效果随UCA剂量的增加而加强。结论 UCA能增强HIFU对离体细粒棘球蚴杀伤效率,提高对原头蚴的杀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棘球蚴 原头蚴 超声造影剂 高强度聚焦超声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排泄分泌抗原研究──原头节排泄分泌抗原的反应原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兴全 窦兰清 +3 位作者 史晓红 孙学勤 王晓华 牛炳亨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7,共3页
细粒棘球绦虫排泄分泌抗原研究──原头节排泄分泌抗原的反应原性朱兴全,窦兰清,史晓红,孙学勤,王晓华,牛炳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730046)笔者的初步研究已阐明,六钩蚴排泄分泌(ES)抗原具有较好的反... 细粒棘球绦虫排泄分泌抗原研究──原头节排泄分泌抗原的反应原性朱兴全,窦兰清,史晓红,孙学勤,王晓华,牛炳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730046)笔者的初步研究已阐明,六钩蚴排泄分泌(ES)抗原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纯化六钩蚴ES抗原可望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排泄分泌 抗原
下载PDF
X射线照射后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体外培养成囊率的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戈 毛睿 +8 位作者 张文宝 李军 路鹏霏 齐洪志 姜涛 李海涛 尚革 许林 张华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64-2367,共4页
观察X线照射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体外培养下成囊率的变化,初步探索X线照射对原头蚴成囊过程的影响。新鲜采集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无菌分离原头蚴体外培养,将X线照射分为0,10,20,30,40,50,60Gy共7个剂量,于单次大剂量照射后... 观察X线照射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体外培养下成囊率的变化,初步探索X线照射对原头蚴成囊过程的影响。新鲜采集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无菌分离原头蚴体外培养,将X线照射分为0,10,20,30,40,50,60Gy共7个剂量,于单次大剂量照射后观察各组形态变化,计算成囊率。结果显示,单次大剂量照射原头蚴后体外培养14d,对照组光镜下可见原头蚴成囊发展,大部分原头蚴已成囊,顶突消失,囊外周已有角质层出现;而照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钩突崩解,正常结构消失。不同剂量X线照射后14d统计原头节的成囊率各不同剂量照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X放射线可抑制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向成囊方向发展,这将为X线对原头蚴及包囊的杀灭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成囊率
原文传递
原头蚴成囊过程中内参基因的确定及水通道候选基因的转录表达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芬 刘许诺 +3 位作者 吴宏烨 李锴 范俊杰 叶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533-1541,共9页
目的筛选合适的内参基因以检测细粒棘球绦虫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AQPs)基因在原头蚴发育为棘球蚴过程中的转录表达水平。方法通过geNorm软件分析5个候选内参基因(ND1、ATP6、elp、actin和ActⅡ)在原头... 目的筛选合适的内参基因以检测细粒棘球绦虫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AQPs)基因在原头蚴发育为棘球蚴过程中的转录表达水平。方法通过geNorm软件分析5个候选内参基因(ND1、ATP6、elp、actin和ActⅡ)在原头蚴成囊过程中的稳定性,并运用RT-q PCR方法检测体外培养原头蚴及原头蚴在小鼠体内囊化形成的继发棘球蚴中EgAQPs基因转录表达量。结果actin和ActⅡ、ATP6和ND1分别为检测体外培养原头蚴和原头蚴囊化形成的继发棘球蚴囊壁生发层细胞EgAQPs基因转录表达状态的理想内参基因。EgAQP3和EgAQP9在体外培养第3天的原头蚴中转录表达量最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转录表达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且不同培养时间转录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AQP4在体外培养第25天的原头蚴中转录表达量最高(P<0.05),在体外培养第3、15、35天的原头蚴中转录表达量较低,这3个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AQP3、EgAQP4和EgAQP9在原头蚴中转录表达量最高(P<0.05),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EgAQP3、EgAQP4和EgAQP9的转录表达水平在接种原头蚴感染小鼠后第3~7个月的继发棘球蚴囊壁生发层细胞中转录表达水平很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AQP、EgAQP1、EgAQPFA-CHIP和EgAQPAnG在原头蚴和继发棘球蚴囊壁生发层细胞中的转录表达水平均很低,基本上检测不到。结论通过geNorm软件筛选了原头蚴发育为棘球蚴过程中稳定的内参基因;原头蚴囊化的继发棘球蚴囊壁生发层细胞中EgAQPs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很低,可能与棘球蚴液形成或积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棘球蚴 棘球蚴液 水通道蛋白 内参基因 转录表达
下载PDF
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Deforlimus体外抗细粒棘球原头蚴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木扎拜尔.木合塔尔 郑海亚 +2 位作者 李亚芬 吕国栋 罗兰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57-1160,1164,共5页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Deforlimus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方法分别用100、50、25、12.5μmol/L、6.25和3.125μmol/L Deforlimus体外干预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4d,采用伊红染...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Deforlimus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方法分别用100、50、25、12.5μmol/L、6.25和3.125μmol/L Deforlimus体外干预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4d,采用伊红染色法检测原头蚴活性,绘制存活率曲线;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干预组原头蚴的表面和内部超微结构变化。实验设空白对照和溶剂对照。结果 100、50、25、12.5、6.25和3.125μmol/L Deforlimus干预4d原头蚴存活率分别为(3.53±0.98)%、(15.67±2.59)%、(19.14±1.96)%、(26.47±2.18)%、(33.78±1.75)%和(37.96±3.57)%,与空白对照组(95.10±0.68)%和溶剂对照组(94.41±0.8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原头蚴的存活率与Deforlimus浓度和干预时间成反比;扫描电镜观察100μmol/L Deforlimus干预组原头蚴吸盘变形,顶突结构缺损,微毛损伤甚至消失。结论 mTOR抑制剂Deforlimus具有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抗包虫病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 Deforlimus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原文传递
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得萍 史大中 包根书 《地方病通报》 2004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 探讨维拉帕米的抗包虫作用。方法 将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分别配成不同浓度 ,加入RPMI 164 0培养液中 ,体外培养棘球蚴 ,观察其每天的死亡率 ,比较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结果 各用药组原头节的死亡率与... 目的 探讨维拉帕米的抗包虫作用。方法 将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分别配成不同浓度 ,加入RPMI 164 0培养液中 ,体外培养棘球蚴 ,观察其每天的死亡率 ,比较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结果 各用药组原头节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且随药物浓度的升高 ,维拉帕米的杀原头节作用增强。结论 维拉帕米在体外有明显的抗原头节作用 ,且与阿苯达唑联合应用时其杀原头节作用优于单用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 原头节 维拉帕米 阿苯达唑 体外实验
下载PDF
两种棘球绦虫原头节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钙化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桂显伟 姜慧娇 +7 位作者 武杰 梁学奇 徐小丹 王二强 邹海亮 陈贺捷 陈雪玲 吴向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3,共6页
背景:细粒棘球蚴与泡状棘球蚴的生长方式不同,肝细粒棘球蚴病可以形成完整的纤维钙化囊壁,肝泡状棘球蚴病呈浸润性生长,不能形成完整的纤维钙化囊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棘球蚴病纤维钙化囊壁的形成,但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钙化特... 背景:细粒棘球蚴与泡状棘球蚴的生长方式不同,肝细粒棘球蚴病可以形成完整的纤维钙化囊壁,肝泡状棘球蚴病呈浸润性生长,不能形成完整的纤维钙化囊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棘球蚴病纤维钙化囊壁的形成,但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钙化特征不同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比较2种棘球绦虫原头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钙化的作用,初步探讨2种棘球蚴钙化灶差异的形成机制。方法:提取、培养、鉴定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组。共培养1,4,7 d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微量酶标法检测成骨标记物碱性磷酸酶活性,RT-qPCR检测BMP2和RUNX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MP2、RUNX2和P-Smad1/5/8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 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且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7 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P <0.05)。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和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 d的BMP2、RUNX2、P-Smad1/5/8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 <0.05),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高于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P <0.05)。③RT-qPCR结果显示: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7 d的BMP2、RUNX2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4,7 d的BMP2、RUNX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P <0.05)。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组1,4,7 d的RUNX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④结果表明,棘球绦虫原头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通过上调BMP-Smad1/5/8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钙化因子碱性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泡状棘球蚴 细粒棘球蚴 钙化 纤维钙化囊壁 棘球绦虫原头节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组织化学的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元清 张超威 +5 位作者 尤纪青 郭惠芳 焦佩英 肖树华 柴君杰 焦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89年第3期171-176,共6页
本文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组织化学成份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观察,结果表明,该虫体内存在糖原、RNA、DNA、蛋白质结合的α-氨基、酪氨酸、色氨酸及组氨酸、碱性蛋白质、酸性粘多糖、胶原及网状纤维成分、AKP、ATP酶及ACP等生化物质... 本文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组织化学成份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观察,结果表明,该虫体内存在糖原、RNA、DNA、蛋白质结合的α-氨基、酪氨酸、色氨酸及组氨酸、碱性蛋白质、酸性粘多糖、胶原及网状纤维成分、AKP、ATP酶及ACP等生化物质。并对上述成分的定位,含量及其生理学的意义进行了重点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钙小体 糖原
下载PDF
地塞米松与ATP联用在体外诱导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康金凤 胡汉华 +4 位作者 袁武梅 武贵臻 陈蓉 白山别克.吴汗 艾赛提.卡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2-335,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与三磷酸腺苷(ATP)联用在体外诱导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分别设地塞米松(5mmol/L)组、ATP(1.6mmol/L)组、地塞米松(5mmol/L)+ATP(1.6mmol/L)组和空白对照组,显微镜下观察...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与三磷酸腺苷(ATP)联用在体外诱导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分别设地塞米松(5mmol/L)组、ATP(1.6mmol/L)组、地塞米松(5mmol/L)+ATP(1.6mmol/L)组和空白对照组,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节变化。药物诱导8h后,选取原头节形态改变最明显的一组和空白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这两组原头节的超微结构,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原头节中的凋亡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该酶活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两组原头节的DNA片段。结果药物诱导8h后观察,与对照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地塞米松+ATP组的原头节均出现团缩、顶突内凹和体积缩小,钙颗粒明显减少且模糊不清,未见原头节活动,其中地塞米松+ATP组原头节的形态改变更明显,故选择该组作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后续试验。透射电镜观察见实验组原头节中实质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膜皱缩、细胞基质浓缩、核异染色质凝集呈团块状或新月形边集于核膜下,表现出凋亡细胞的特征。TUNEL法在实验组的原头节中检测到散在的凋亡细胞,对照组则未见凋亡细胞。实验组caspase-3活性约为对照组的12倍。电泳结果显示,实验组DNA中有约150bp的核小体DNA片段。结论地塞米松与ATP联用可在体外诱导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节 地塞米松 三磷酸腺苷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的构建和免疫筛选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慧慧 许学年 +5 位作者 高春花 汪俊云 杨明涛 石锋 焦伟 付承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272-275,共4页
目的构建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λZAPⅡcDNA文库,并对构建的文库进行免疫筛选。方法采集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育囊中的原头节,用Trizol试剂抽提总RNA,用mRNA纯化试剂盒纯化mRNA作为模板合成eDNA,并对其进行末端平端化、EcoRI接头连接... 目的构建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λZAPⅡcDNA文库,并对构建的文库进行免疫筛选。方法采集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育囊中的原头节,用Trizol试剂抽提总RNA,用mRNA纯化试剂盒纯化mRNA作为模板合成eDNA,并对其进行末端平端化、EcoRI接头连接和磷酸化及XhoI酶切,然后应用SepharoseCL-2B分离柱对其进行分级分离,收集大于500bp的cDNA片段,使用GigapaekⅢGold试剂盒将合成的eDNA连接到λZAP-Ⅱ载体,并将重组载体包装到λZAP-Ⅱ噬菌体中,构建细粒棘球蚴eDNA文库。用囊型棘球蚴病患者混合血清对所构建的文库进行免疫筛选,并用NCBI中的Blast模块及其它生物信息软件对筛选出的阳性克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细粒棘球蚴原头节λZAPⅡeDNA文库,文库的滴度为1.8×105噬菌斑形成单位(plaqueformingunit,pfu)/ml,插入片段长度范围在1.0~4.0kb间,平均插入片段长度为2.6kb,插入效率为93.8%。对所构建的文库进行免疫筛选,共筛选到5个阳性克隆,其中有2个为细粒棘球蚴新发现基因,新发现基因存在众多B细胞表位。结论成功构建了细粒棘球蚴原头节λZAP-ⅡcDNA文库,初步免疫筛选得到2个新发现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它们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原头节 CDNA文库 免疫筛选
原文传递
胰蛋白酶对原头蚴体外培养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冉巍 王芳丽 +6 位作者 李冰玉 朱佳敏 肖楠 张文宝 李军 王慧 侯秋莲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0-172,175,共4页
目的观察原头蚴在含不同浓度胰蛋白酶培养液中的存活、生长及其发育情况,为研究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发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集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在无菌条件下收集包囊内的原头蚴。将收集到的原头蚴分为6组,其中1-5组为实验... 目的观察原头蚴在含不同浓度胰蛋白酶培养液中的存活、生长及其发育情况,为研究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发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集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在无菌条件下收集包囊内的原头蚴。将收集到的原头蚴分为6组,其中1-5组为实验组,第6组为空白对照组。在1-5组培养液内分别加入浓度为0.00%、0.25%、0.50%、1.00%和2.00%的胰蛋白酶,并加入0.70%的牛磺酸鹅脱氧胆盐(TCDC),置37℃培养箱中培养。每隔2-3d观察一次,并取原头蚴经伊红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计数并计算存活率。另取适量标本于解剖镜下观察虫体活力。结果在无胰蛋白酶条件下原头蚴平均存活率为98.52%,虫体活力最好;在1.00%胰蛋白酶条件下原头蚴平均存活率为92.47%,虫体活力最差,部分虫体中颗粒外溢。结论原头蚴在不同浓度胰蛋白酶作用下,其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0.50%的胰蛋白酶对原头蚴发育的刺激作用较强,原头蚴对0.50%-1.00%胰蛋白酶的耐受性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原头蚴 胰蛋白酶 体外培养 发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