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纯化方法的比较评价 被引量:8
1
作者 严雷 柴君杰 +3 位作者 李雄 焦伟 叶尔江.苏里唐 杨旭 《地方病通报》 1992年第1期11-17,共7页
对于绵羊肝脏细粒棘球蚴囊液用常规粗制法,通过抗绵羊全血清抗体免疫吸附柱的亲和层析法,Oriol氏纯化法,Burstein氏纯化法,以及将纯化抗原再经酚提取法制备的六种抗原,以SDS-PAGE,免疫电泳,ELISA,IHA等方法进行了抗原得率、纯度、组份... 对于绵羊肝脏细粒棘球蚴囊液用常规粗制法,通过抗绵羊全血清抗体免疫吸附柱的亲和层析法,Oriol氏纯化法,Burstein氏纯化法,以及将纯化抗原再经酚提取法制备的六种抗原,以SDS-PAGE,免疫电泳,ELISA,IHA等方法进行了抗原得率、纯度、组份、免疫活性和特异性等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亲和层析抗原得率最高(l6.25%~22.64%),Oriol氏法纯化抗原最低(3.35%)。与囊液粗抗原相比,纯化抗原中Burstein抗原组份最多。经酚提取的纯化抗原组份最少。各种抗原组份数目显然相差明显,但在免疫电泳中均出现弧5沉淀线。酚提取法不能达到将抗原5和抗原B分离的目的。在ELISA和IHA中,Burstein法纯化抗原的活性最高。作者分析了亲和层析抗原活性低于Burstein和Oriol两种抗原的原因可能是亲和层析抗原缺少68kDa和36.5kDa两种宿主组份。因而认为这两个组份可能同时具有寄生虫抗原的性质。在ELISA试验中,各种纯化抗原均与囊虫病人血清产生部分交叉反应,但比粗抗原低。在IHA试验中,纯化抗原均不与囊虫病人血清产生交叉反应。作者推荐由于Burstein法纯化抗原得率高,提纯程序较简单,抗原活性高而且在IHA中没有与囊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因而可作为常规诊断抗原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囊液 抗原 纯化
下载PDF
包虫病诊断抗原的纯化及诊断效价 被引量:3
2
作者 郭中敏 陆家海 +2 位作者 胡旭初 单志新 余新炳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适合基层的包虫病诊断方法。[方法]采用简便的一步层析方法从包囊液内纯化具有诊断价值的脂蛋白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诊断试纸法(Dipstick法),对血清进行检测,评价其效果。[结果]ELISA检测包虫...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适合基层的包虫病诊断方法。[方法]采用简便的一步层析方法从包囊液内纯化具有诊断价值的脂蛋白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诊断试纸法(Dipstick法),对血清进行检测,评价其效果。[结果]ELISA检测包虫病人血清48份,阳性45份,检出率93.7%,和10份羊多房棘球蚴血清中的1份起交叉反应,而和羊细颈囊尾蚴、弓形虫、血吸虫血清不起反应。用Dipstick方法检测24份包虫病人血清,19份阳性,检出率79.2%,和其它寄生虫血清无交叉反应。[结论]本试验为包虫病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诊断 纯化 细粒棘球蚴 包囊液 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诊断试纸法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囊液对HepG2肝癌细胞系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朝旺 赵晋明 +6 位作者 张传山 吕国栋 王俊华 李静 范金亮 温浩 林仁勇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Eg)囊液(HCF)在感染急性期对宿主肝细胞MAPK信号通路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常规方法培养HepG2细胞,以HCF为刺激物,于不同时间点用Western blot检测p-ERK、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A、B1和E的...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Eg)囊液(HCF)在感染急性期对宿主肝细胞MAPK信号通路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常规方法培养HepG2细胞,以HCF为刺激物,于不同时间点用Western blot检测p-ERK、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A、B1和E的表达水平,并与无FCS组比较。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15%、30%HCF组p-ERK分别在换液培养3h和30min高表达(P<0.05),PCNA分别在3h和12h高表达(P<0.05),cyclin-D1在3h高表达(P<0.05),cyclin-A分别在3h和12h高表达(P<0.05),15%HCF组cyclin-E在3h高表达(P<0.05),15%、30%HCF组cyclin-B1在各时间点表达量微弱(P<0.05)。结论 HCF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无毒害,且对其增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液 肝细胞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蚴囊液蛋白对卵清蛋白诱导的小鼠变应性鼻炎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宏宇 万晨 +8 位作者 孙发缔 王舒颖 褚亮 袁圆 王浦 于雪琴 刘为玥 董淮富 杨小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囊液蛋白(hydatid cyst fluid protein,HCFP)对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导的小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8~10周龄,体质量约20 g)随机分成A(空白对照组)、B(空白干预组)...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囊液蛋白(hydatid cyst fluid protein,HCFP)对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导的小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8~10周龄,体质量约20 g)随机分成A(空白对照组)、B(空白干预组)、C(AR模型组)、D(AR+HCFP干预组)4组,每组6只。在基础致敏阶段(实验第0、2、4、6、8、10、12天),A、B、C、D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200μ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含20μg HCFP的无菌PBS溶液,含50μg OVA和5 mg Al(OH)3凝胶的无菌PBS溶液,含50μg OVA、5 mg Al(OH)3凝胶和20μg HCFP的无菌PBS溶液。在局部激发阶段(实验第14~20天),A、B、C、D组小鼠分别鼻腔滴注体积为40μL的无菌PBS、含20μg HCFP的无菌PBS、含2 mg OVA的无菌PBS、含2 mg OVA和20μL HCFP的无菌PBS。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改变并进行行为学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5、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OVA特异性IgE抗体(OVA-sIgE)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鼻黏膜病理学改变。结果C组小鼠行为学评分[(6.83±0.50)分]显著高于A组[(1.17±0.52)分]和B组[(1.33±0.52)分],D组小鼠行为学评分[(3.50±0.50)分]较C组降低(P均<0.05)。4组小鼠血清IFN-γ(F=4.08,P<0.05)、IL-4(F=275.90,P<0.05)、IL-5(F=96.82,P<0.05)、IL-10(F=77.67,P<0.05)、TGF-β(F=9.98,P<0.05)及OVA-sIgE水平(F=44.6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小鼠血清IFN-γ水平低于A、B组和C组,且血清IL-4、IL-5、OVA-sIgE水平均高于A、B组和C组(P均<0.05);D组小鼠血清IL-10、TGF-β水平高于C组(P均<0.05)。镜下观察显示,C组小鼠鼻黏膜纤毛脱落缺损明显,杯状细胞数量增多且体积增大,间质水肿,黏膜下见小血管扩张;D组小鼠鼻黏膜病变较C组轻。结论HCFP对OVA诱导的小鼠AR具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囊液蛋白 卵清蛋白 变应性鼻炎 小鼠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一氧化氮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卢平萍 王正荣 +3 位作者 张艳艳 王智欣 马勋 薄新文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05-1010,共6页
分别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PSC)、包囊壁(HC)和包囊液(HF)刺激培养在24孔板上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并用PBS作为对照,用G riess试剂检测不同时间点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显示,在短时期(48 h)内,PSC刺激巨噬细胞后在第8、24和48小... 分别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PSC)、包囊壁(HC)和包囊液(HF)刺激培养在24孔板上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并用PBS作为对照,用G riess试剂检测不同时间点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显示,在短时期(48 h)内,PSC刺激巨噬细胞后在第8、24和48小时均产生大量NO,与PBS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HC也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与PBS对照组相比,在刺激后第24和48小时也均差异显著(P<0.05);HF在刺激后第4、24和48小时均产生少量NO,但与PBS对照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巨噬细胞可通过不断释放大量NO来抵御原头蚴的侵染,包囊对宿主具有损害作用,同时又能通过降低NO的产生来减弱宿主对原头蚴的杀伤作用,包囊液对巨噬细胞释放NO的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宿主在抵抗寄生虫感染时NO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棘球蚴病 原头蚴 一氧化氮 包囊 包囊液 免疫逃避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蚴囊液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
6
作者 李朝旺 赵晋明 +3 位作者 张传山 吕国栋 温浩 林仁勇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囊液(HCF)对宿主肝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不同浓度HCF对HepG2细胞的增殖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囊液(HCF)对宿主肝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不同浓度HCF对HepG2细胞的增殖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 A、cyclin B1、cyclin E的表达水平。对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在48、72h和96h,15%、30%和60%HCF组与无胎牛血清比较,能明显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护值均〈0.05)。Westem blot检测结果显示:15%HCF组p-ERK在48h高表达(F=1.916,P〈0.01),cyclin D1在24h高表达旷=3.901,P〈0.01),15%、30%HCF组PCNA分别在48h、72h高表达(F=91.140,P〈0.01),cyclinA分别在48h、72h高表达旷=18.587,P〈0.01),cyclinB1分别在48h、72h高表达(F=2.064,P〈0.01),30%HCF组cyclinE在96h高表达(F=1.068,P〈0.01)。结论HCF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无毒害作用,对其增殖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细胞周期 细粒棘球蚴囊液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