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棘隙吸虫与相关虫种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分析及感染实验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程由註 张耀娟 +5 位作者 林陈鑫 章子豪 俞小淙 林金祥 蔡明阶 车卫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福建棘隙吸虫与相关虫种分类问题。方法:应用 28 个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 D N A,根据福建棘隙吸虫、藐小棘隙吸虫(安徽)与日本棘隙吸虫(福建和江西)作相似性分析;现场采检叶形棘隙吸虫(湖北)、藐小棘隙吸虫(安... 目的:探讨福建棘隙吸虫与相关虫种分类问题。方法:应用 28 个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 D N A,根据福建棘隙吸虫、藐小棘隙吸虫(安徽)与日本棘隙吸虫(福建和江西)作相似性分析;现场采检叶形棘隙吸虫(湖北)、藐小棘隙吸虫(安徽)和福建棘隙吸虫囊蚴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及形态观察。结果:分析福建、安徽与江西省 3 种棘隙吸虫的 469 个多态 D N A 片段,福建棘隙吸虫与日本棘隙吸虫福建株、日本棘隙吸虫江西株与福建株、福建棘隙吸虫与安徽的藐小棘隙吸虫间基因组 D N A 的 R A P D 相似率分别为 20.8% 、99.7% 及 97.6% 。湖北、安徽和福建 3 省均分别获得叶形棘隙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及日本棘隙吸虫 3 种棘隙吸虫。结论:福建棘隙吸虫与日本棘隙吸虫为两个独立虫种,安徽的藐小棘隙吸虫与福建棘隙吸虫为同一虫种。湖北、安徽与福建 3 省均存在叶形棘隙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和日本棘隙吸虫 3 种吸虫的混合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隙吸虫 感染实验 虫种 DNA RAPD
下载PDF
福建棘隙吸虫的蛋白质组分及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许玉德 林荣华 +3 位作者 孙晟 杨文川 程由注 潘林祥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7-120,共4页
采用RAPD技术和等电聚焦电泳方法 ,对福建棘隙吸虫福建株和广东株虫体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和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结果表明 ,15个随机引物在两虫株基因组DNA中共获得扩增带 182条 ,二者共有的 89条 ,广东株特有的 4条 ,其共享度为 0 .... 采用RAPD技术和等电聚焦电泳方法 ,对福建棘隙吸虫福建株和广东株虫体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和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结果表明 ,15个随机引物在两虫株基因组DNA中共获得扩增带 182条 ,二者共有的 89条 ,广东株特有的 4条 ,其共享度为 0 .978,遗传距离指数为 0 .0 2 2 ;两虫株的蛋白质经电泳分离均可获得 9条区带 ,其中有 7条区带的等电点相同 ,第Ⅳ、Ⅴ条蛋白区带的等电点存在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棘隙吸虫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等电聚焦电泳 蛋白质 基因组DNA多态性 等电点 人体寄生虫
下载PDF
吡喹酮与甲苯达唑药盐治疗福建棘隙吸虫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程由注 许国防 +3 位作者 冯珍海 郭忠福 林金祥 方彦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用吡喹酮与甲苯达唑药盐治疗福建棘隙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对109例粪检福建棘隙吸虫卵阳性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吡喹酮(A)5mg/kg;(B)2.5mg/kg顿服与甲苯达唑(C)总剂量800mg,80mg/d... 目的:探讨用吡喹酮与甲苯达唑药盐治疗福建棘隙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对109例粪检福建棘隙吸虫卵阳性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吡喹酮(A)5mg/kg;(B)2.5mg/kg顿服与甲苯达唑(C)总剂量800mg,80mg/d,连服10d;(D)总剂量400mg,40mg/d,连服10d(药盐)治疗,于治后1wk和4wk复查,以虫卵阴转率和减少率为评价疗效。结果:4wk后上述4组阴转率依次为100%、92.3%、85.2%和71.4%;虫卵减少率为84.8%—100%,A、B组疗效显著优于D组。结论:吡喹酮(2.5—5mg/kg)疗效高,疗程短,服药简便,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甲苯达唑疗效尚可,在伴有肠道线虫感染时可用500mg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棘隙吸虫病 治疗 吡喹酮 甲苯达唑药盐
下载PDF
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株的LDH同工酶及蛋白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程由註 许玉德 +7 位作者 杨文川 李友松 林金祥 潘林祥 汪琦 石磊 杨佐河 余广兴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80-83,共4页
目的 探讨福建与广东两地福建棘隙吸虫生化特点。方法 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薄层等电聚焦电泳等进行比较分析虫体乳酸脱氢酶 (LDH)同工酶和蛋白质。结果 福建与广东两地虫株都有 5种LDH同工酶 ,其中LDH1、LDH4 和LDH5的迁移... 目的 探讨福建与广东两地福建棘隙吸虫生化特点。方法 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薄层等电聚焦电泳等进行比较分析虫体乳酸脱氢酶 (LDH)同工酶和蛋白质。结果 福建与广东两地虫株都有 5种LDH同工酶 ,其中LDH1、LDH4 和LDH5的迁移率相同 ;蛋白质电泳都分离出 9条区带 ,其中有 7条带的等电点相同。但在LDH2 和LDH3 的迁移率 ,蛋白质区带的相对含量 ,同工酶的总活力与比活力 ,以及A和B亚基的含量等存在差异。结论 LDH同工酶与蛋白质的某些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棘隙吸虫 LDH同工酶 蛋白质 生化特点
下载PDF
福建棘隙吸虫流行病学调查与感染实验 被引量:7
5
作者 程由註 林金祥 +2 位作者 方彦炎 郭忠福 许国防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1994年第3期10-15,共6页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福建棘隙吸虫是鱼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原,分布于福建南部地区。调查龙海等5县市,居民平均感染率为3.2%。人群感染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3~15岁年龄组占感染人数的65.8%。调查中还发现人体感染华支...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福建棘隙吸虫是鱼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原,分布于福建南部地区。调查龙海等5县市,居民平均感染率为3.2%。人群感染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3~15岁年龄组占感染人数的65.8%。调查中还发现人体感染华支睾吸虫、日本棘隙吸虫、抱茎棘隙吸虫、狭睾棘口吸虫和异形吸虫,本吸虫与其它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率占感染数的23.9%。9县市第一中间宿主铜锈环棱螺与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等鱼类平均感染率分别为7.3%与35.1%。首次报告犬、猫、猪、黄毛鼠和褐家鼠为保虫宿主,其中犬的自然感染率为29.2%。通过人工感染实验,观察了福建棘隙吸虫成虫和生活史各期幼虫,包括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的形态特征,进一步为虫种独立性提供依据。本吸虫囊蚴试验感染犬、豚鼠、鸡等动物均获成功,于感染后11~13d检出虫卵。犬、豚鼠、鸡的成虫回收率分别依次为72.8%、56.7%、27.3%。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小肠上段,对寄主有一定的致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棘隙吸虫 吸虫感染 流行病学 形态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