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花岗岩类岩浆活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 被引量:39
1
作者 陈宣华 尹安 +2 位作者 George GEHRELS 李丽 蒋荣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71,共15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是连接秦岭、祁连、昆仑三大造山带的关键构造部位,发育了以晚二叠世—中三叠世(P-T)花岗岩类为主的古特提斯域深成岩浆活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P-T花岗岩类形成于大洋环境,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该... 柴达木盆地东部是连接秦岭、祁连、昆仑三大造山带的关键构造部位,发育了以晚二叠世—中三叠世(P-T)花岗岩类为主的古特提斯域深成岩浆活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P-T花岗岩类形成于大洋环境,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该期花岗岩类可分为两个时间演化系列,早期为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闪长岩系列,晚期为碱性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系列,均具有与经典的鲍文反应系列相反(即反鲍文系列)的演化趋势,反映了深成岩浆的动态混合作用模式。Nd-Sr-Pb-O同位素组成特征说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P-T花岗岩类具有年轻地壳的特征,其来源主要与富集地幔EMⅡ源区有关,具明显的造山带与上地壳Pb同位素特征。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与西秦岭及扬子块体中生代花岗岩类的Pb同位素组成具有相似性,说明了柴达木盆地基底与扬子地块具有亲缘性。研究表明,来自地幔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以及幔源镁铁质岩浆与壳源长英质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可能是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地壳生长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地球动力学 深成岩浆活动 二叠纪—三叠纪 柴达木盆地东部 秦-祁-昆接合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35
2
作者 段宏亮 钟建华 +3 位作者 王志坤 马锋 尹成明 温志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35-1142,共8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暗色泥岩、碳酸盐岩、煤及炭质泥岩均发育。大量区域地质调查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石炭系烃源岩主要以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炭质泥岩和煤可能具有生烃能力。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13%,有机质类型以...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暗色泥岩、碳酸盐岩、煤及炭质泥岩均发育。大量区域地质调查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石炭系烃源岩主要以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炭质泥岩和煤可能具有生烃能力。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13%,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为中等—好的烃源岩;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0.26%,有机质类型为Ⅱ1与Ⅱ2型,属中等—差的烃源岩。除都兰地区有机质成熟度过高、处于过成熟的生干气阶段外,其他地区有机质成熟度中等,正处于生、排烃高峰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石灰沟地区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分别达到了好烃源岩和中等烃源岩的标准,有机质成熟度中等,生烃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石炭系 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新生代两期逆冲断层作用的FT定年 被引量:29
3
作者 蒋荣宝 陈宣华 +6 位作者 党玉琪 尹安 汪立群 蒋武明 万景林 李丽 王小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6-124,共9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都兰一带,由于一系列北东倾的、向南西推覆的逆冲断层作用和温泉断裂的右行走滑作用,将柴达木盆地的变质基底和前中生界沉积基底翘起,从而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共和盆地分隔开来.逆冲断层中磷灰石裂变径迹(FT)测年结果反映了... 柴达木盆地东部都兰一带,由于一系列北东倾的、向南西推覆的逆冲断层作用和温泉断裂的右行走滑作用,将柴达木盆地的变质基底和前中生界沉积基底翘起,从而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共和盆地分隔开来.逆冲断层中磷灰石裂变径迹(FT)测年结果反映了柴达木盆地基底断层作用的规律性.从FT测年结果可以看出,FT年龄分为2组,也就是2个活动时期:第1期为108Ma至61Ma;第2期为26.6Ma至17.8Ma.第1期反映的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东昆仑开始,向柴北缘方向,逆冲推覆的断层作用时间逐渐变年轻,从东昆仑的108.0±9.6Ma(柴达木南缘断裂)变为63.7±4.4Ma(柴北缘断裂),之后可能有小的跳动.第2期,在原有的一些逆冲断层上形成了新的活动,或形成了一些新的逆冲断层,总体上具有无序或跳跃式变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裂变径迹 热历史 逆冲断层作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不整合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长海 查明 +2 位作者 曲江秀 吴孔友 赵卫卫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2-36,共5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在剖面上可分为5种类型,它们在地震上具有明显的反射特征。在纵向上,不整合划分为3层结构,每层结构发育着多种岩石类型,在测井曲线组合上具有各自不同的响应。不整合... 柴达木盆地东部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在剖面上可分为5种类型,它们在地震上具有明显的反射特征。在纵向上,不整合划分为3层结构,每层结构发育着多种岩石类型,在测井曲线组合上具有各自不同的响应。不整合纵向的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同时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尽管不整合的成藏条件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形成各类不整合时的应力强度、应力作用方式及地层变形程度均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具有各自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不整合结构 地球物理响应 储集空间 油气运移通道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宗星 邱楠生 +3 位作者 马寅生 郭迎春 肖勇军 赵为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7-16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多期叠加与改造。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一方面对分析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成因,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和隆升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为盆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衡剖面...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多期叠加与改造。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一方面对分析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成因,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和隆升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为盆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衡剖面技术、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与径迹长度分布数据定量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在侏罗纪早期构造活动强烈,导致了石炭系抬升、剥蚀;白垩纪末期构造运动相对较弱,表现为早期的弱伸展与晚期北东-南西向的挤压;喜山运动在该区域多期发育,主要为喜山运动早期(41.1~33.6Ma)、喜山运动晚期(9.6~7.1 Ma,2.9~1.8 Ma),其中晚喜山运动造成了先存断裂的再次活化。在埋藏史重建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热历史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热历史总体变现为缓慢降低的特征,古生代末期柴达木盆地东部古地温梯度为38~41.5℃/km,地温梯度平均值为39℃/km;古近纪早期地温梯度降为29~35.2℃/km,平均值为约33.0℃/km,古近纪末地温梯度有所变大,新近纪末趋于现今的热状态。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特征主要受控于研究区岩浆热事件发育与构造活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平衡剖面 裂变径迹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晚第四纪柴达木盆地东部古湖泊高湖面光释光年代学 被引量:13
6
作者 樊启顺 赖忠平 +2 位作者 刘向军 孙永娟 隆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52-1660,共9页
高湖面是湖泊演化的鼎盛期,指示区域的温暖湿润气候。关于青藏高原湖泊高湖面的年代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要是基于14C测年)认为在氧同位素三阶段晚期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大湖期"或"泛湖期",并且其温度和降水可... 高湖面是湖泊演化的鼎盛期,指示区域的温暖湿润气候。关于青藏高原湖泊高湖面的年代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要是基于14C测年)认为在氧同位素三阶段晚期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大湖期"或"泛湖期",并且其温度和降水可能比全新世还高。另一种观点(主要基于释光、铀系测年等)认为青藏高原湖泊的最高古湖面出现在氧同位素五阶段,之后湖面逐渐下降。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其高湖面年代的研究可为认识青藏高原环境演化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托素湖和尕海湖高出现代湖面的湖相沉积和湖岸砂堤为研究对象,利用石英光释光测年方法建立其年代序列。根据沉积物沉积特征和光释光年代结果认为,尕海湖和托素湖古高湖面出现在82~73ka、63~55ka、34.4ka和全新世早期。通过与青藏高原及周边湖泊高湖面年代记录对比,认为尕海湖和托素湖的最高湖面主体出现在氧同位素五阶段,之后湖面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高湖面 光释光年代学 柴达木盆地东部 晚第四纪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卫卫 查明 吴孔友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7-253,共7页
本文论述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与油气运聚特征以及不整合运聚油气的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以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地... 本文论述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与油气运聚特征以及不整合运聚油气的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以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划分为褶皱、断褶、削截、超覆和平行5种类型。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不整合纵向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同时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整合发育部位及剖面形态的差异,导致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油气运移通道 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缘上石炭统泥页岩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世明 唐书恒 +3 位作者 霍婷 谭富荣 刘达成 王金喜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69-1081,共13页
我国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具有成熟度适中及厚度大等特点,页岩气勘探前景良好。前人研究主要聚焦于页岩气成藏条件、模式及生烃潜力,而对储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及复杂程度的定量表征研究较少。为了探讨海陆过渡相泥页岩的孔隙结... 我国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具有成熟度适中及厚度大等特点,页岩气勘探前景良好。前人研究主要聚焦于页岩气成藏条件、模式及生烃潜力,而对储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及复杂程度的定量表征研究较少。为了探讨海陆过渡相泥页岩的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以柴达木盆地东部上石炭统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15件泥页岩样品采用低温液氮吸附及扫描电镜进行孔隙结构、分形特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参数与分形维数的关系,进而揭示泥页岩孔隙结构发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泥页岩孔隙形态主要有2类,第一类为楔形—狭缝型和细颈瓶—墨水瓶状型,第二类为四周开放的平行板状孔,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缝、溶蚀孔和有机质孔最为发育。②应用FHH分析模型计算出了泥页岩孔隙分形维数,以P/P0=0.45为界,泥页岩存在2种不同吸附解吸机制,用D1和D2分别表示P/P0<0.45和P/P0>0.45范围内的孔隙分形维数。泥页岩孔隙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D1分形维数与黏土矿物和TOC含量呈负相关关系;D2分形维数与黏土矿物和TOC含量呈正相关性。表明影响分形维数的主要因素为黏土矿物和有机质含量。D1和D2与孔隙结构参数的相关性都较好,但D1趋势线比D2拟合性更好,说明小孔对孔隙结构参数影响更为重要。③分形维数D1和D2之差△D=0.393,表明其结构复杂程度相差很大,双重分形特征明显。但分形维数D2越大,孔隙结构趋于复杂,孔隙表面积更加粗糙,不利于气体的渗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缘 上石炭统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海陆过渡相
原文传递
柴东生物气勘探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9
9
作者 徐子远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6期33-37,共5页
通过对含气地震异常、老井测井解释研究认识过程的分析,阐明了柴东三湖生物气的勘探现状和目前面临的难题,针对在“地层倾角小、反射速度低、砂泥薄互层、饱含地层水”等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小幅度构造难发现、薄层砂体难识别”等地质问... 通过对含气地震异常、老井测井解释研究认识过程的分析,阐明了柴东三湖生物气的勘探现状和目前面临的难题,针对在“地层倾角小、反射速度低、砂泥薄互层、饱含地层水”等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小幅度构造难发现、薄层砂体难识别”等地质问题,提出了“二维地震的重新处理、重新解释或重新采集、进行变速成图、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等解决方案,以期对柴东地区下一步的生物气勘探部署及相似地区的勘探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东 生物气 勘探现状 研究认识 存在问题 解决方案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与隆升历史--多种古温标与沉积学证据的制约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奎 李宗星 +4 位作者 施小斌 魏小洁 任自强 杨小秋 彭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03-1421,共19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周缘造山带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记录,但盆地内至今仍未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为探讨柴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有无沉积及隆升历史等关键地质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古温标法恢复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随后,通过物... 柴达木盆地东部周缘造山带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记录,但盆地内至今仍未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为探讨柴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有无沉积及隆升历史等关键地质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古温标法恢复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随后,通过物源分析法获得印支期柴东北缘隆升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印支运动前,柴东地区残留石炭系顶界面埋深普遍超过2500m,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为2100~4300m,剥蚀量从南往北逐渐减小.柴东地区曾沉积了2000~3000m的二叠系-三叠系,随后被整体剥蚀.晚二叠世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洋往北俯冲,盆地周缘开始隆升.早三叠世柴东北缘经历了一次快速隆升,先期的多套沉积地层与结晶基底被迅速剥蚀并为宗务隆南缘的隆务河群砾岩沉积提供物源.中三叠世海水往北和往东退出研究区.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地体强烈碰撞挤压使得东昆仑-柴达木地体下地壳显著缩短和增厚,柴东地区被整体抬升,并且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古地貌格局,在古气候与水系作用下,二叠系-三叠系与部分石炭系被全部剥蚀并搬运至宗务隆、南祁连及松潘-甘孜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 晚海西-印支期 剥蚀量 隆升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卫卫 查明 +1 位作者 吴孔友 曲江秀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18,共7页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中生界 不整合 成因机制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气储层渗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俊 夏露 +1 位作者 李英杰 于青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页岩气是一种潜在资源量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藏具有多尺度的孔渗结构及多种渗流形态,研究页岩气藏储渗特征能够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选取了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克鲁克组与怀头他拉组的页岩钻井岩心共5个样... 页岩气是一种潜在资源量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藏具有多尺度的孔渗结构及多种渗流形态,研究页岩气藏储渗特征能够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选取了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克鲁克组与怀头他拉组的页岩钻井岩心共5个样品,应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实验与孔径分布测试(包括压汞法、氮气吸附法、二氧化碳吸附法)对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定性定量测试。基于页岩气质量流量渗流模型,给出页岩表观渗透率与平均压力的关系。通过甲烷渗流模拟实验测定页岩的表观渗透率。从表观渗透率随平均压力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页岩储层中的气体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的渗流形态包括滑脱流、扩散流及达西流。在低压情况下,渗透率低的页岩中以扩散流为主,其次为滑脱流。随渗透率的增大,渗流主要形式转变为滑脱流。当压力大于2MPa时渗流形态以达西流为主,滑脱与扩散行为不明显。研究区内页岩微孔与中孔发育较多,达西渗透率与大孔的孔隙体积相关性较大,扩散流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与50nm以下的孔隙孔体积比例有一定的相关性。低压下扩散流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较大,扩散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页岩气运移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柴达木盆地 表观渗透率 滑脱流 扩散流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燕山期剥蚀量恢复:来自地球物理和低温热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嘉琦 李宗星 刘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1-384,共14页
依据地面地质调查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主要不整合面的接触关系和发育特征,并利用古温标(镜质体反射率(R;)、磷灰石裂变径迹)反演和地震地层趋势延伸法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燕山期剥蚀量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东部旺尕秀、牦牛山一带... 依据地面地质调查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主要不整合面的接触关系和发育特征,并利用古温标(镜质体反射率(R;)、磷灰石裂变径迹)反演和地震地层趋势延伸法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燕山期剥蚀量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东部旺尕秀、牦牛山一带晚燕山期剥蚀量为500~2300 m,研究区南缘格尔木、大干沟、纳赤台一带剥蚀厚度最高达2000 m,研究区北缘绿梁山、大柴旦一带增大到平均1750 m,至柴东欧南凹陷、霍布逊凹陷逐渐减小到平均700 m。该区剥蚀厚度表现出由周缘老山向坳陷中心逐步减小的趋势,并呈现出“东西分块、南北分带”的特征。柴达木盆地东部燕山运动发生的时间为87~62 Ma,该时期研究区整体处于SE-NW向弱挤压的环境,与早白垩世末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块群和欧亚大陆拼合有关,导致柴达木盆地东部差异隆升,形成现今欧龙布鲁克隆起带的雏形,并进一步控制该区油气的富集,一方面是造成局部地区地层剥蚀严重,油气散失;另一方面是因构造挤压,在覆盖区挤压拗陷,主力烃源岩进一步深埋,该区侏罗系烃源岩进一步成熟生烃,下伏石炭系烃源岩经历二次生烃;同时在挤压环境下形成一系列的近EW向的圈闭,有利油气的调整、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不整合 剥蚀量恢复 裂变径迹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生物气形成机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飞 段生盛 +5 位作者 张永庶 隋国杰 刘莹 徐子远 侯泽生 尹玉红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生物气是沉积物在成岩作用早期受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最终产物之一。对生物产气模式的传统认识是,沉积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下,经微生物降解为能被产甲烷菌利用的小分子底物,然后通过乙酸发酵和CO2还原,形成甲烷。文中突破传统认识,提出弱成... 生物气是沉积物在成岩作用早期受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最终产物之一。对生物产气模式的传统认识是,沉积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下,经微生物降解为能被产甲烷菌利用的小分子底物,然后通过乙酸发酵和CO2还原,形成甲烷。文中突破传统认识,提出弱成岩阶段的低温热力与微生物共同作用是柴东地区生物气形成的主要机制。传统认识强调继承性活性有机质的作用,而文中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沉积物内继承性活性有机质并不丰富。研究认为,在低温热力作用下可产生一些次生活性有机质,该部分物质为一定埋藏深度的生物甲烷气提供重要营养底物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低温热力 微生物降解 活性有机碳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柴东地区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段宏亮 钟建华 +2 位作者 邱旭明 李亚辉 尹成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9年第2期219-230,共12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祁连山南缘石炭系海相地层发育全、分布广且厚度大,岩性多以暗色泥质岩(包括碳质泥岩)和灰色碳酸盐岩为主.借助于有机元素分析仪、碳硫分析仪、岩石热解仪、色谱-质谱仪、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该区地表30个暗色泥质岩... 柴达木盆地东部祁连山南缘石炭系海相地层发育全、分布广且厚度大,岩性多以暗色泥质岩(包括碳质泥岩)和灰色碳酸盐岩为主.借助于有机元素分析仪、碳硫分析仪、岩石热解仪、色谱-质谱仪、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该区地表30个暗色泥质岩样品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炭系泥质烃源岩氯仿沥青"A"和生烃潜量(S1+S2)含量较低;但有机碳含量较高,介于0.40%—4.93%,平均为1.13%(除两个碳质泥岩样品外).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部分为Ⅱ2型;烃源岩形成于还原性的较咸水环境,母源以陆生生物为主,也有较丰富的低等水生生物.除北部中务隆山前石灰窑、红山中沟及柏树山地区石炭系烃源岩已变质外,盆地内部都兰地区烃源岩Ro值介于2.44%—2.70%(平均为2.60%),处于过成熟的生干气阶段;石灰沟、城墙沟及扎布萨尕秀等地区烃源岩Ro值介于0.85%—1.39%(平均为1.12%),正处于成熟阶段的生、排烃高峰期.综合评价该区石炭系泥质烃原岩为中等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主要以生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 生物标志化合物 烃源岩 石炭系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51年来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纹瑕 陈辉 +3 位作者 巩国丽 朱建佳 邢星 李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06-1810,共5页
选取大柴旦、德令哈、都兰、诺木洪、格尔木为研究的5个站点,并利用五站点1960~2010年逐年与逐月的温度、降水量及日照时间数据,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季节中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不同... 选取大柴旦、德令哈、都兰、诺木洪、格尔木为研究的5个站点,并利用五站点1960~2010年逐年与逐月的温度、降水量及日照时间数据,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季节中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年份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等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1年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日照时间则呈减少的趋势;不同年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也在一定程度上呈上升趋势;四季中的气温对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大小依次是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在四季中,夏季降水量的增多对年降水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春季降水量;在四季中,夏季日照时间的减少是影响年日照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 气候特征 温度 降水量 日照时间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铀成矿环境及矿化特征分析
17
作者 朱小兵 郭业达 +1 位作者 刘明 罗潇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5期911-920,共10页
文章以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新近系油砂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铀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物化探测量、岩矿鉴定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区内的铀矿化特征和成矿环境,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油砂山组为一套辫状... 文章以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新近系油砂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铀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物化探测量、岩矿鉴定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区内的铀矿化特征和成矿环境,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油砂山组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泥-砂-泥”结构,含砂率较高,砂质岩层占总地层厚度约53.6%,单层砂体厚度最大为20 m,一般为3~5 m,砂体较为疏松,埋深浅,一般为200~400 m;油砂山期为富氧的古沉积环境,整体为淡水相,气候以干热环境为主导,在上、下油砂山分界期附近存在干湿转变气候,提供了利于后期铀成矿作用的古沉积环境;区内铀矿化发育,在油砂山组中新发现2条铀异常带,铀异常产于黄褐色含炭砂(砾)岩中,见钒钾铀矿,是砂岩型铀矿化产物。综合分析认为巴依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好,其中上下油砂山组可作为柴达木盆地东部铀矿勘查的主要找矿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古气候 铀矿化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基于新钻井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分布及控制因素的再认识 被引量:6
18
作者 商琳 戴俊生 +2 位作者 王彤达 曹国娟 叶志达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31,共7页
通过钻井、野外地质考察、地震精细解释等资料,重新确定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残余地层的分布范围,并根据平衡剖面恢复和印支期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演化特征,探讨石炭系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大柴... 通过钻井、野外地质考察、地震精细解释等资料,重新确定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残余地层的分布范围,并根据平衡剖面恢复和印支期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演化特征,探讨石炭系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大柴旦凹陷、德令哈凹陷、霍布逊凹陷和大红沟凸起等地区,鱼卡凹陷、欧南凹陷基本无石炭系残留;石炭系残余分布受古地理格局和后期构造运动共同控制,古地理格局造成了东西方向石炭系分布的差异,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印支期褶皱抬升,形成近东西走向背斜凸起,造成石炭系抬升剥蚀;柴达木盆地东部在印支期以逆冲断裂和与之相关的断展褶皱为主要构造变形模式,在不均匀分布的最大主应力与右旋剪应力共同作用下,石炭系在各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石炭系 残余地层分布 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柴东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充填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军亮 肖永军 +2 位作者 张俊锋 林武 栾守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3,共7页
针对柴东地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复杂、原始沉积分布认识不一等问题,充分利用侏罗系野外露头勘查、钻井(孔)、地震等成果资料,通过露头引层、钻井(孔)标定地震以及地震相、低速异常识别等技术手段,明确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 针对柴东地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复杂、原始沉积分布认识不一等问题,充分利用侏罗系野外露头勘查、钻井(孔)、地震等成果资料,通过露头引层、钻井(孔)标定地震以及地震相、低速异常识别等技术手段,明确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规律;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岩心描述,系统研究早、中侏罗世地层沉积特征和充填演化规律,结合中新生代盆—山演化关系,恢复研究区早、中侏罗世古沉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柴东地区下侏罗统仅分布于红山凹陷,分布面积约为640 km2;中侏罗统分布于红山—小柴旦、尕西—鱼卡、霍布逊和德令哈等6个残留凹陷,尕丘、大柴旦、欧南等凹陷不发育中、下侏罗统。柴东地区早侏罗世表现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主要物源来自北方的祁连山,次要物源来自南侧的柴南隆起;中侏罗世处于拗陷沉积阶段,表现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的水进半旋回沉积充填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侏罗世 沉积充填 分布规律 生烃凹陷 柴东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不同播期藜麦生长表现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菊 张婵娟 +1 位作者 辛萍萍 李娜 《农学学报》 2023年第9期94-100,共7页
柴达木盆地区域东西狭长,因降水差异突出,农牧业区以中东部为主。试验与分析不同播期下气象条件及藜麦生长的差异,以期为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干旱区藜麦推广种植奠定基础。以柴达木盆地东部乌兰开展的10个分期播种试验资料为基础依据,分析... 柴达木盆地区域东西狭长,因降水差异突出,农牧业区以中东部为主。试验与分析不同播期下气象条件及藜麦生长的差异,以期为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干旱区藜麦推广种植奠定基础。以柴达木盆地东部乌兰开展的10个分期播种试验资料为基础依据,分析播期对生长期及各期内气象条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全生育期135~157 d,所需≥0℃积温1913.6~2188.3℃;灌浆至成熟期≥0℃的积温在774.2℃及以上。分枝期、现穗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与播期、期间≥0℃积温呈明显负相关。t1株高、千粒重及产量最高,t2有效分枝数及茎粗最高,试验整体表现为农艺性状及产量与播期呈负相关,全生育期积温与茎粗及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干旱半干旱区大面积灌溉使降水对藜麦生长的影响减小,但与开花期呈正相关,与灌浆期、成熟期、全生育期及有效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光照时长与有效分枝、株高、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较好的光照有利于缩短作物生长期。播期偏晚(t9与t10)未成熟。试验结果为大面积推广藜麦种植及灾后补种等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播期 生长期 性状 产量 特征分析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