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西式基督教到中式基督教风格——在中国推进本土文化适应中的建筑手段,1919-1939 被引量:1
1
作者 高曼士 崔金泽(译) 《建筑史》 2016年第2期190-200,共11页
在1900年以后的中国,教堂的重建采用了许多种不同的西式风格。其中,哥特式在法国和比利时的传教士当中最为流行。如传教士建造师和羹柏(De Moerloose)设计的教堂,都从属于基督教普世文明中的一种保守的世界观。1919年,教皇本笃十五世(Be... 在1900年以后的中国,教堂的重建采用了许多种不同的西式风格。其中,哥特式在法国和比利时的传教士当中最为流行。如传教士建造师和羹柏(De Moerloose)设计的教堂,都从属于基督教普世文明中的一种保守的世界观。1919年,教皇本笃十五世(Benedict XV)发布了一项旨在发展本土教会和牧师的新传教政策。此后,主教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在中国推行的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一系列充满雄心的建筑方案。1927年,修道士艺术家葛利斯(Adelbert Gresnigt)奉命创造了一种新的'中式基督教风格',对建筑的本土文化适应与现代化两方面的要求同时做出回答。北京辅仁大学校舍(1929—1931)即是他的杰作:它有着古典的平面布置、功能主义的混凝土结构和中国风格的表皮。这种'中式基督教风格'被进步的传教士和许多中国基督徒所支持,但却激起了保守派传教士和一些中国天主教徒的反对,这些人并不希望看到状如寺庙和佛塔的教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文化交流 教堂 本土文化适应 风格 建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