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84
1
作者 冯晓杰 蔡东升 +1 位作者 王春修 高乐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1期33-37,共5页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古新世裂陷,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中生代 新生代 地层序列 构造属性 演化模式 含油气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背景及演化 被引量:89
2
作者 郑求根 周祖翼 +2 位作者 蔡立国 陆永德 曹清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7-201,共5页
从东海中生界的分布和闽浙东部岩浆构造事件来看,侏罗纪—早白垩世库拉-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及其以南地区应为弧前盆地性质。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盆地变为弧后盆地。古新世的断陷... 从东海中生界的分布和闽浙东部岩浆构造事件来看,侏罗纪—早白垩世库拉-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及其以南地区应为弧前盆地性质。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盆地变为弧后盆地。古新世的断陷中心在东海陆架盆地西部的长江凹陷、瓯江凹陷。始新世时,断陷中心向东迁移,以陆架盆地东部的西湖凹陷为主。到了渐新世,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以及菲律宾海板块的作用,东海陆架盆地发生坳陷,坳陷中心以东部为主。中新世晚期,冲绳海槽和疏球岛弧形成。晚中新世(约6Ma) ,吕宋岛弧在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发生碰撞,台湾岛上升露出水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中新生代 太平洋板块 菲律宾海扳块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重矿物聚类分析在物源分析及地层对比中的应用——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为例 被引量:75
3
作者 武法东 陆永潮 +1 位作者 阮小燕 周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97-403,共7页
通过对重矿物进行R型、Q型聚类分析,结合沉积学及砂岩矿物成分的研究,认为西湖凹陷平湖区第三系沉积物陆源区母岩类型共3类。其中由重矿物组合反映的母岩包括变质岩和火成岩共2类5型。在平面分布上,平湖地区南、北母岩类型有差... 通过对重矿物进行R型、Q型聚类分析,结合沉积学及砂岩矿物成分的研究,认为西湖凹陷平湖区第三系沉积物陆源区母岩类型共3类。其中由重矿物组合反映的母岩包括变质岩和火成岩共2类5型。在平面分布上,平湖地区南、北母岩类型有差别:南部以中性、中酸性火成岩为主,而北部既有各类变质岩又有中基性、酸性火成岩;在纵向演化上,南北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为充填过程中由于物源变化而反映的不同类型重矿物组合的交替变化。第三系沉积充填过程中物源供应总体方向由西而东,可进一步分为南部古渔山凸起和中北部古海礁凸起物源区。反映物源区或母岩性质变化的Q型聚类分析,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一种辅助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聚类分析 碎屑物源 地层对比 第三纪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构造反转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71
4
作者 张国华 张建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0-270,共11页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各二级构造单元内反转构造的梳理与分析,认为盆内新生代反转构造以形态各异的背斜为主,伴有逆断层发育。主要存在瓯江运动(T80)、玉泉运动(T30)、花港运动(T20)和龙井运动(T12)4期构造反转,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各二级构造单元内反转构造的梳理与分析,认为盆内新生代反转构造以形态各异的背斜为主,伴有逆断层发育。主要存在瓯江运动(T80)、玉泉运动(T30)、花港运动(T20)和龙井运动(T12)4期构造反转,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时间演变上:西部坳陷带构造反转从瓯江运动(T80)到花港运动(T20)有相对减弱的趋势,龙井运动(T12)特征不明显;东部坳陷带构造反转从玉泉运动(T30)、花港运动(T20)到龙井运动(T12)有相对增强的趋势。在空间演变上:东部坳陷带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龙井运动(T12)构造反转具有显著的自北向南减弱的趋势。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构造反转强弱分布、迁移演化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汇聚俯冲速率和方向的变化在盆内叠加的局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分布特征 迁移规律 成因机制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含油气远景 被引量:62
5
作者 姜亮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效勘探面积24×104km2,最大沉积厚度15000m,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西湖凹...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效勘探面积24×104km2,最大沉积厚度15000m,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西湖凹陷局部构造条件优越,发育3套烃源岩(平湖组为主力烃源岩),下第三系多旋回沉积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具有好的含油气远景;西斜坡断阶带和南部中央构造带是西湖凹陷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丽水凹陷发育2套烃源岩(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是主力烃源岩),古新统储盖组合发育良好,存在古新统含油气系统和古新统-始新统复合含油气系统,具有相当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好的勘探前景;丽水西次凹南部邻近凹陷中心且与断裂分布有关的构造带以及凹陷北部的西斜坡带是丽水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油气资源 油气勘探 含油气远景 西湖凹陷 丽水凹陷
下载PDF
西湖凹陷断裂系统特征及其控藏机制 被引量:66
6
作者 蔡华 张建培 唐贤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26,共9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裂组合样式多样,前人较少涉及凹陷整体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系统研究了该区断裂的展布特征和活动特征,探讨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裂组合样式多样,前人较少涉及凹陷整体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系统研究了该区断裂的展布特征和活动特征,探讨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以渐新统花港组底界和上中新统柳浪组底界为界,可将断裂系统垂向上分为下部(张性)、中部(压性)和上部(张剪性)3套断裂系统;2下部张性断裂系统主要有断阶型、多米诺型、地堑、地垒等多种断裂组合样式,主要形成于凹陷裂陷发育阶段,断裂对沉积地层的控制(或改造)作用显著;3中部压性断裂系统主要有正"Y"、反"Y"字形和简单后冲型断裂组合样式,形成于凹陷反转期,上盘地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剥蚀;4上部张剪性断裂系统剖面上为悬挂断裂,平面上呈带状和雁行状组合,形成于凹陷区域沉降阶段,对地层控制作用微弱。结论认为:断裂系统中不同性质的断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深大断裂宏观上控制油气田的分布,裂陷期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而反转期断裂形成有效圈闭,区域沉降期断裂则改造原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湖凹陷 断裂系统 控藏机制 垂向运聚 晚期断裂 断裂组合样式 油气运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62
7
作者 刘金水 廖宗廷 +2 位作者 贾健谊 周祖翼 杨娟 《上海地质》 2003年第3期1-6,共6页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于东海大陆架之上,是一个复合型沉积盆地。盆地的西侧是浙闽隆褶带,东侧是钓鱼岛岩浆岩带,盆地从西至东呈现为凹-凸-凹的格局,南北差异明显,总体地质构造格架表现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该盆地存在元古代的变质基...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于东海大陆架之上,是一个复合型沉积盆地。盆地的西侧是浙闽隆褶带,东侧是钓鱼岛岩浆岩带,盆地从西至东呈现为凹-凸-凹的格局,南北差异明显,总体地质构造格架表现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该盆地存在元古代的变质基底,是浙闽沿海陆区出露的深变质岩系向东的延伸,这套古老的变质岩系组成了陆架盆地的主要基底。盆地在垂向上表现为明显的多层结构。除古生界地质结构尚待证实外,中生界明显为裂谷型二层结构,新生界为三层结构。盆地结相特征受控于特定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生代以前不同性质的地体增生和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以及印度板块作用造成的地壳蠕散是控制盆地形成和树造演化的主要体制,使盆地构造演化表现为多阶段、多种构造体的明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地质结构 构造演化 复合型沉积盆地 变质岩 地壳蠕散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性质 被引量:55
8
作者 杨长清 杨传胜 +2 位作者 李刚 廖晶 龚建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5-111,共7页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夹持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是发育在前中生代基础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构造演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联合影响,经历了印支末期基隆运动、燕山期渔山和雁荡运动的叠加...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夹持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是发育在前中生代基础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构造演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联合影响,经历了印支末期基隆运动、燕山期渔山和雁荡运动的叠加改造。结合浙闽隆起带中生代火成岩事件、盆地构造变形、沉积学的一些证据,通过海陆对比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早-中三叠世可能为面向古太平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陆架盆地及南部原型盆地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白垩纪受控于滨海断裂表现为活动大陆边缘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变为弧后裂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原型盆地 中生代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1
9
作者 朱扬明 周洁 +1 位作者 顾圣啸 李颖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9,共8页
60个饱和烃和芳烃组分的GC-MS分析资料表明,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烃源岩饱和烃中富含源于针叶树脂的二萜烷类生物标志物,甾烷中普遍以C29化合物占优势(>45%),芳烃组分中惹烯、1,7-二甲基菲等陆源标志物含量异常高,这些结果反... 60个饱和烃和芳烃组分的GC-MS分析资料表明,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烃源岩饱和烃中富含源于针叶树脂的二萜烷类生物标志物,甾烷中普遍以C29化合物占优势(>45%),芳烃组分中惹烯、1,7-二甲基菲等陆源标志物含量异常高,这些结果反映该煤系烃源岩的成烃母质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相对于煤及碳质泥岩,暗色泥岩中C27甾烷有较高含量,且正构烷烃呈双峰型分布,说明其有机质生物源中水生生物占有一定比例。该煤系烃源岩的Pr/Ph值大多分布在3.5~8.5,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较多,指示这套烃源层主要形成于氧化性较强的湖沼相环境;部分暗色泥岩Pr/Ph值在1.5左右,可能属弱还原—弱氧化的半深湖相沉积。煤及碳质泥岩以高C29甾烷(大于80%)、低伽马蜡烷(与C30藿烷的比值低于0.05)与暗色泥岩形成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煤系烃源岩 生物标志物 芳烃 有机质生物源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域新生代成盆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47
10
作者 任建业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337-3361,共25页
中国近海海域发育了渤海湾、东海和南海等10多个新生代富油气沉积盆地,其发育演化过程及动力学背景的异同需要在统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下进行系统的总结.以海域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中积累的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详细解释和分析了... 中国近海海域发育了渤海湾、东海和南海等10多个新生代富油气沉积盆地,其发育演化过程及动力学背景的异同需要在统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下进行系统的总结.以海域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中积累的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详细解释和分析了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海域新生代盆地的构造地层格架,进一步明确了渤海湾盆地斜向拉分盆地的演化阶段,证实了区域走滑断裂体系对盆地发育的重要控制作用;在东海陆架盆地划分出弧后前陆盆地的演化阶段,认识到区域挤压作用对该盆地的演化过程的重要性;在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了大型拆离断层及其所控制的拆离盆地,提出大型拆离断层作用是地壳薄化、地幔剥露和陆缘深水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机制.研究揭示出中国近海海域盆地新生代期间在经历了古新世-中始新世期间分布全区的均一断陷作用之后,从晚始新世开始进入到区域构造的差异性演化阶段,其中渤海湾盆地进入斜向走滑拉分阶段,并持续到渐新世末期,随后是中新世的热沉降和上新世以来的加速沉降过程;东海陆架盆地则进入长期的弧后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直到上新世开始才进入区域性的沉降过程;而南海则持续伸展形成深水拆离盆地,并最终在渐新世初期(32 Ma)发生岩石圈裂解,南海洋盆开始扩张,陆缘则进入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区域板块运动学分析表明,晚始新世发生的全球板块运动重组事件导致了中国近海海域盆地构造的差异性演化.该事件发生之前,中国东部处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构建的"双板块"动力体制之下,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退作用导致了陆缘弧后伸展,形成了广布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盆岭式断陷盆地系.该事件之后,中国大陆处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等构建的"多板块体制"之下,印度-欧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东海陆架盆地 南海 走滑拉分作用 弧后前陆盆地 拆离盆地 沉积盆地动力学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东海陆架盆地类型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 被引量:48
11
作者 张建培 张田 唐贤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33-2043,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处于华南陆块(包括西部的扬子地块和东部的华夏地块)之上。其基底是华夏地块在东海陆架的延伸,也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板块构造格局分析,东海陆架盆地处于西太平洋三角带区域...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处于华南陆块(包括西部的扬子地块和东部的华夏地块)之上。其基底是华夏地块在东海陆架的延伸,也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板块构造格局分析,东海陆架盆地处于西太平洋三角带区域,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巨型汇聚的地带,也是全球汇聚中心,其东西两侧分别与特提斯和西太平洋构造域演化息息相关。总体来说,东海陆架盆地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弧后扩张,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汇聚、碰撞、楔入的远程效应,以及地球深部动力学作用"共同叠加、复合作用形成的弧后盆地。其形成机制符合被动扩张模式,向东的地幔流和软流圈下降流是导致弧后扩张的主要地球深部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太平洋构造域 俯冲 被动扩张 弧后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沉积构造动力背景分析 被引量:37
12
作者 武法东 张燕梅 +2 位作者 周平 贾健谊 刘金水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7-161,共5页
东海陆架盆地属大陆边缘裂陷盆地,具有构造活动多期、反转构造明显和盆地动力背景复杂的特点。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深部地幔柱的活动是陆架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楔入造成的远程影响是导致构造应力场反转、... 东海陆架盆地属大陆边缘裂陷盆地,具有构造活动多期、反转构造明显和盆地动力背景复杂的特点。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深部地幔柱的活动是陆架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楔入造成的远程影响是导致构造应力场反转、触发和促进盆地裂陷作用的重要动力来源;盆地晚期自东向西的挤压力是第三位的构造力。根据可容纳空间的概念,从控制层序构型的影响因素,即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补给等方面讨论了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沉积构造动力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沉积动力 第三系 东海 陆架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杨传胜 李刚 +2 位作者 杨长清 龚建明 廖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5-133,共9页
基于二维地震资料和重磁资料的处理、解释,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并收集整理浙闽地区相关地质资料,将海陆连为一体进行综合解释。浙闽陆区岩浆岩非常发育,并且大致沿28°N为界,北侧岩浆岩大体呈NE向带状分... 基于二维地震资料和重磁资料的处理、解释,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并收集整理浙闽地区相关地质资料,将海陆连为一体进行综合解释。浙闽陆区岩浆岩非常发育,并且大致沿28°N为界,北侧岩浆岩大体呈NE向带状分布,南侧则呈NNE向带状分布,且埋深较浅,甚至在有些地区出露地表,其分布特征受区内大断裂的控制。综合地震、重磁资料研究认为,海域岩浆岩多分布在隆起部位或凹陷的边缘位置,发育情况与断裂的展布密切相关。收集整理了海域钻遇岩浆岩的15口钻井资料,沿自SW至NE一线,对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其侵入关系对岩浆活动进行了期次和展布特征的划分,初步划分为4期:燕山期、四川期、华北期和喜马拉雅期;4带:浙闽隆起区、中部隆起区、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岛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重磁资料 岩浆岩 时空分布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大东海”中生代地层分布--值得关注的新领域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刚 龚建明 +4 位作者 杨长清 杨传胜 王文娟 王海荣 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7-104,共8页
以近几年重处理和新采集的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钻井、重磁反演及海陆对比等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特征。前人划分的新生代3个凸起(雁荡、台北、观音)在中生代时表现为雁荡凸起从北至南并非是一个连... 以近几年重处理和新采集的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钻井、重磁反演及海陆对比等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特征。前人划分的新生代3个凸起(雁荡、台北、观音)在中生代时表现为雁荡凸起从北至南并非是一个连续的凸起,而是由3个呈雁列式排列的元古界古凸起组成,向南消失;观音凸起和台北凸起上中生界厚度稳定;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南厚北薄、东厚西薄",结合周边中生界分布特征提出了"大东海"(中生界)盆地这一新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起 地层分布 中生界 大东海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5
15
作者 冯晓杰 蔡东升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6期372-375,共4页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主要残留在中央隆起带;...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主要残留在中央隆起带;新生代盆地演化在平面上表现出裂陷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不同时代盆地构造类型和大地构造位置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层位及平面分布:西部坳陷带以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泥岩和灵峰组、明月峰组滨海相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央隆起带以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福州组为主要烃源岩;东部坳陷带以始新统平湖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渐新统和中新统煤系地层为次要烃源岩。西湖凹陷天台斜坡带为中、新生代有利烃源岩的叠合区,具有“中生中储”和“新生中储”的优势,是东海陆架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构造演化 烃源岩分布 有利勘探地区
下载PDF
从西太平洋板块构造探讨东海陆架盆地形成机制和类型划分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陶瑞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4年第1期14-20,共7页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坳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板块 东海陆架盆地 形成机制 类型 地质构造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新生界结构特征及迁移规律 被引量:25
17
作者 徐发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7,164,共7页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新生界地质结构特征及迁移规律研究,认为新生界盆地地质结构在平面上具有"早期南北分块、晚期东西分带"的特征;剖面上在西部主要表现为"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结构,东部为双层结构,T03反射地震界...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新生界地质结构特征及迁移规律研究,认为新生界盆地地质结构在平面上具有"早期南北分块、晚期东西分带"的特征;剖面上在西部主要表现为"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结构,东部为双层结构,T03反射地震界面之下为地堑式结构,之上为"东断西超"的箕状结构。由于西部坳陷带箕状断陷结构之下的中生界也具双断结构,因此这种双层结构在盆地内部具有自西向东的迁移规律,这在整个东海地区的盆地中表现也较为明显。除此之外,盆内断裂、岩浆活动期次西早东晚,主要沉积地层西老东新,均表现出自西向东的迁移特征。盆地东界断裂控制沉积,盆地发生掀斜运动致使其西侧抬升剥蚀,成盆期(晚中生代)的原始西界已被剥蚀而向东缩移,盆地向东迁移至现今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新生界 双层结构 构造迁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24
18
作者 龚建明 李刚 +4 位作者 杨传胜 须雪豪 张锦伟 王海荣 徐立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7,共8页
在充分利用前人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对最新处理的地震剖面和重磁反演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和综合研究,结合海陆中生界对比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平均厚度可达6 000m,而且具有"东厚... 在充分利用前人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对最新处理的地震剖面和重磁反演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和综合研究,结合海陆中生界对比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平均厚度可达6 000m,而且具有"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侏罗系主要分布在闽江和基隆凹陷,厚度分布稳定,w(TOC)平均值>1.0%;而白垩系在整个陆架盆地南部均有分布,具有向基隆凹陷加厚的趋势,w(TOC)平均值<1.0%。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的基隆凹陷是下一步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而台北低凸起很可能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远景 地层分布 中生代 东海陆架盆地 油气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分布特征及其有利区探讨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杨艳秋 李刚 戴春山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96-403,共8页
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分布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方向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主要沉积在南部地区,最大厚度超过6 000 m,除凹陷内有分布外,隆起区也有分布。白垩系主要发育在长江凹陷、海礁低凸起、瓯江凹陷、闽江... 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分布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方向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主要沉积在南部地区,最大厚度超过6 000 m,除凹陷内有分布外,隆起区也有分布。白垩系主要发育在长江凹陷、海礁低凸起、瓯江凹陷、闽江凹陷和台北低凸起地区;侏罗系主要发育在闽江凹陷。闽江凹陷的中生界厚度大,烃源岩条件好,局部构造圈闭发育,既有区域性盖层又有局部盖层,生储盖条件优越。因此,闽江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油气勘探前景最好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部坳陷带 中生界 油气前景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14
20
作者 武法东 陆永潮 +4 位作者 李思田 解习农 李培廉 周平 赵金海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20,共8页
依据地震反射特征和层序界面性质特征,对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7个超层序和19个层序.以岩心成因相的精细描述及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该盆地第三系进行了沉积体系分... 依据地震反射特征和层序界面性质特征,对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7个超层序和19个层序.以岩心成因相的精细描述及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该盆地第三系进行了沉积体系分析.共识别出9种沉积体系,20种沉积组合和若干种成因相.对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沉积体系发育、空间展布及体系域组合等沉积响应进行了分析.以微体古生物年代化石为主要依据,结合沉积环境和沉积构造反映的古水深标志,编制了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海平面变化曲线.反映长周期的海平面变化有4次,短周期的海平面变化共22次.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在0~150m之间.海平面长周期反映的海侵、海退作用速度具有不对称性.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总结了盆地有利的油气生成和储集相带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 盆地 第三系 层序地层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