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1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季风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04
1
作者 张存杰 谢金南 +1 位作者 李栋梁 郭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3-198,共6页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0年来东亚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冬、 夏季风对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亚季风对西北地区干旱形成的影响是显著的。对季风形成前期东亚大陆...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0年来东亚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冬、 夏季风对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亚季风对西北地区干旱形成的影响是显著的。对季风形成前期东亚大陆地面气温和太平洋海表温度进行了分析, 结果指出: 前期东亚大陆陆面和太平洋洋面的热力状况会影响到东亚季风的强弱, 陆面和洋面的温差越大季风会越强, 反之则会越弱, 季风的强弱反过来又会影响陆面和洋面的热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西北地区 干旱 气温 降水 热状况 小波分析
下载PDF
A Diagnostic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l Nion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被引量:102
2
作者 张人禾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29-241,共13页
The impact of E1 Nino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for different seasons are investigateddiagnostically. It is found that E1 Nino can influence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ignificantly duringits mature phase. In the ... The impact of E1 Nino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for different seasons are investigateddiagnostically. It is found that E1 Nino can influence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ignificantly duringits mature phase. In the Northern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the posi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are foun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during the E1 Nino mature phase. In the Northernsummer, the patterns of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the E1 Nifio mature phase are different fromthose in the other seasons. The nega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appear in both southern andnorthern parts of China, while in between arou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Huaihe River valleys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tend to be positive.In the Northern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the physical process by which E1 Nino affects theprecipitatio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features of the circulationanomalies over East Asia during the E1 Nino mature phase (Zhang et al. 1996). The appearance ofan anticyclonic anomaly to the north of the maritime continent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during theE1 Nino mature phase intensifies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makes it shiftwestward. The associated southwesterly flow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osi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In the Northern summer, the intensified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high covers the southeastern periphery of China so that the precipitation there becomes less. In addition, the weakening of the indian monsoon provides less moisture inflow to the northern part of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o Precipitation in China east asian monsoon
下载PDF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76
3
作者 李双林 王彦明 郜永祺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8-465,共8页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 海面温度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南海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及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9
4
作者 闵锦忠 孙照渤 曾刚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542-548,共7页
利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和 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 1 6 0个标准站降水资料 ,进行合成分析和 SVD分析。结果表明 ,当南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春季( 3~ 5月 )海温为一致正 (负 )异常时 ,夏季 ( 6~ 8月 )副高偏南 (北 )偏西 (东 )... 利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和 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 1 6 0个标准站降水资料 ,进行合成分析和 SVD分析。结果表明 ,当南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春季( 3~ 5月 )海温为一致正 (负 )异常时 ,夏季 ( 6~ 8月 )副高偏南 (北 )偏西 (东 )偏强(弱 ) ,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少 ) ,华南和华北降水偏少 (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东亚季风 降水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ast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and ENSO Cycle 被引量:60
5
作者 黄荣辉 陈文 +1 位作者 严邦良 张人禾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07-424,共18页
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e ENSO cycle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cent studies, not only have the responding features and processes of the East A... 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e ENSO cycle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cent studies, not only have the responding features and processes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omalies and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East Asia to the ENSO cycle during its different stages been understood further, but also have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effects of the tropical \vestern Pacific on the ENSO cycle been deeply analyzed from the observational facts and dynamic theories. The results of 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dynamical effect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zonai wind anomalie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n the ENSO cycle may be through the excitation of the equatorial oceanic Kelvin wave and Rossby wave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d further that the ENSO cycle originates from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Moreover, these recent studies also showed tha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zonai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not only result from the air-sea interaction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but are also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East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Additionally, the scientific problem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sian monsoon and the ENSO cycle which should be studied further in the near future are also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monsoon ENSO cycle INTERACTION
下载PDF
Relations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Indian Monsoon with That over East Asia and the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被引量:54
6
作者 张人禾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5期1005-1017,共13页
A diagnostic study is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Indian monsoon and that over East Asia in Northern summer. It is found that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Indian monsoon is in... A diagnostic study is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Indian monsoon and that over East Asia in Northern summer. It is found that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Indian monsoon is inverse to that over East Asia. More (less) Indian monsoon water vapor transport corresponds to less (more) water vapor transport over East Asia and less (more) rainfall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water vapor transpor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 its southwestern part. The stronger (weaker)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water vapor transport, the weaker (stronger)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 its southwestern part, which leads to less (more) water vapor transport to East Asia, and thus less (more) rainfall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alysis of th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anomalies suggests that the convective heating anomalies over the Indian Ocean ma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not only on the Indian monsoon, but also o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vapor transport Indian monsoon east asian monsoon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3
7
作者 穆明权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7-460,共14页
利用 1 964~ 1 993年的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资料 ,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的关系。合成及相关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的暖 (冷 )异常及其东传对ENSO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且更直接的... 利用 1 964~ 1 993年的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资料 ,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的关系。合成及相关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的暖 (冷 )异常及其东传对ENSO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且更直接的作用。然而 ,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是造成次表层海温异常东传的重要原因 ,而纬向风的异常又是由于东亚冬季风异常活动所引起的 ,这间接地说明了异常东亚冬季风对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距平东传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还发现 ,ENSO发生后 ,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将有次表层暖 (冷 )海温距平沿着 1 0~ 2 0 oN纬带西传 ,这是导致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发生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ENSO循环 次表层 海温异常
下载PDF
全新世呼伦湖区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54
8
作者 温锐林 肖举乐 +5 位作者 常志刚 翟大有 周朗 许清海 李月从 S.Itoh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5-1115,共11页
文章详细分析了内蒙古呼伦湖HL06岩芯沉积的孢粉组合,基于AMS^(14)C年代标尺,恢复了全新世湖区植被演变过程;并根据我国北方和蒙古表土孢粉数据和气象资料,建立了孢粉-气候参数转换函数,定量重建了呼伦湖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历史。结果表... 文章详细分析了内蒙古呼伦湖HL06岩芯沉积的孢粉组合,基于AMS^(14)C年代标尺,恢复了全新世湖区植被演变过程;并根据我国北方和蒙古表土孢粉数据和气象资料,建立了孢粉-气候参数转换函数,定量重建了呼伦湖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11000~8000aB.P.,湖区植被以蒿、藜占优,为干草原景观,气候暖干;8000~6400aB.P.,湖区禾本植物扩张,山地桦林发育,降水显著增加,气温逐渐降低;6400~4400aB.P.,湖区旱生草本植物增加,降水减少,气温继续下降;4400~3350aB.P.,耐旱藜科植物大量生长,湖区荒漠化,气候极端干旱;3350~2050aB.P.,湖区草原植被有所恢复,降水略有增加,气温有所回升;2050~1000aB.P.,湖区蒿属植物减少,山地松林发育,气温降至全新世最低;最近1000年,藜科、禾本科等伴人植物大量出现,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湖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全新世呼伦湖区气温变化在轨道尺度上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而在亚轨道尺度上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强度有关。距今8000年前湖区降水较弱可能因为早全新世北半球高纬残存冰盖抑制了东亚季风雨带的北上,季风降水的千年-百年尺度波动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湖 HL06岩芯 孢粉 植被 降水 气温 东亚季风 全新世
下载PDF
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31
9
作者 乔云亭 陈烈庭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82,共14页
利用 NCEP/NCAR 850 hPa月平均风场再分析资料,在客观地选定定义地区范围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组新的东亚季风指数:西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东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偏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研究了各季风指数的相互... 利用 NCEP/NCAR 850 hPa月平均风场再分析资料,在客观地选定定义地区范围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组新的东亚季风指数:西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东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偏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研究了各季风指数的相互关系、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异。这6个东亚季风指数突出反映了东亚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及偏北季风3支季风气流强度和范围变化的特征。分析表明,它们相互之间既有一定联系,又有独立性。各季风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另外,分析了各季风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的联系,以考察其解释我国气候异常分布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些指数与我国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有很好的关系,并各自对应有一定的降水和气温分布。特别是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地区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指出,研究东亚夏季风时,区别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是很有必要的,用单一指数不足以表征它们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中国 气候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夏季 降水 气温
下载PDF
印度洋偶极子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41
10
作者 闫晓勇 张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435-444,共10页
利用NCEP/NCAR 40年再分析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AGCM II大气环流模式 ,分析和模拟了印度洋偶极子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 ,印度洋偶极子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 ,特别是夏季 ,影响显著。印度洋正偶极子位相... 利用NCEP/NCAR 40年再分析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AGCM II大气环流模式 ,分析和模拟了印度洋偶极子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 ,印度洋偶极子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 ,特别是夏季 ,影响显著。印度洋正偶极子位相期间 ,东亚地区的西南季风爆发偏晚 ,强度增强 ,我国大陆降水增多 ;而印度洋负偶极子位相期间 ,东亚地区的西南季风爆发偏早 ,强度减弱 ,我国的东南部地区有丰富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东亚季风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地面风速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11
作者 丁一汇 李霄 李巧萍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地面风速在过去几十年整体呈减弱趋势,对风能资源开发产生了显著影响。近50年来,中国地面风速平均减小速率为0.10~0.22 m·s^1/(10a),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区域和风速段差异。作为地面风的主要驱动力,对流层低层...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地面风速在过去几十年整体呈减弱趋势,对风能资源开发产生了显著影响。近50年来,中国地面风速平均减小速率为0.10~0.22 m·s^1/(10a),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区域和风速段差异。作为地面风的主要驱动力,对流层低层气压梯度力整体呈减弱趋势,这主要是全球变暖背景下欧亚大陆与西太平洋之间以及欧亚大陆高/低纬度地区之间的热力差异减弱所致。东亚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地面风速变化密切相关,其变率受到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气候因子的影响,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减弱是东亚冬季风减弱的主要因素,而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减弱主要是由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北大西洋多年代尺度振荡分别向暖/冷相位的转换。研究表明:未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中国地面风速减弱趋势将更显著,这将促进低风速风电技术的发展和中低纬度地区风能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风速 风能 气候变暖 气压梯度 东亚季风
下载PDF
南海晚第四纪表层古生产力与东亚季风变迁 被引量:40
12
作者 翦知 王律江 M.Kienas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2-40,共9页
根据南海南北陆坡两个站位的柱状样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结合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得南海近4万年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记录,进而探讨晚第四纪东亚古季风的变迁。研究表明,由于冬季风在本次冰期、夏季风在全新世早期约10000aB... 根据南海南北陆坡两个站位的柱状样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结合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得南海近4万年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记录,进而探讨晚第四纪东亚古季风的变迁。研究表明,由于冬季风在本次冰期、夏季风在全新世早期约10000aB.P.急剧增强,分别在南海南北陆坡产生海岸上升流,加上陆源营养物输入增多,使得表层古生产力明显增高、有机碳通量增大至3.5gC/(m2·103a)以上,从而底栖有孔虫群中Buliminaaculeata和Uvigerinaperegrina占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古生产力 底栖有孔虫 东亚季风 晚第四纪 南海
下载PDF
秦岭—大巴山高分辨率气温和降水格点数据集的建立及其对区域气候的指示 被引量:46
13
作者 陆福志 鹿化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5-888,共14页
本文建立了秦岭—大巴山高分辨率(~29 m×29 m)的气候格点数据集,包括逐月气温和降水、年均温和年降水、春夏秋冬气温和降水。空间插值方法采用国际上较为先进的ANUSPLIN软件内置的薄盘光滑样条函数,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独立变量... 本文建立了秦岭—大巴山高分辨率(~29 m×29 m)的气候格点数据集,包括逐月气温和降水、年均温和年降水、春夏秋冬气温和降水。空间插值方法采用国际上较为先进的ANUSPLIN软件内置的薄盘光滑样条函数,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独立变量。空间插值结果与流行的WorldClim 2.0气候格点数据集具有一致性,但是比后者更精确、分辨率更高、细节更突出。本文揭示和证实:秦岭南麓是最冷月气温的0℃分界线。秦岭—大巴山气温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6月气温直减率最大,为0.61℃/100 m;12月气温直减率最小,为0.38℃/100 m;年均气温直减率为0.51℃/100 m。夏季和秋季降水从西南向东北递减,强降水中心出现在大巴山西南坡。冬季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巴山是年降水1000 mm分界线,夏季降水500mm分界线;秦岭是年降水800 mm分界线,夏季降水400 mm分界线。与大尺度大气环流对比揭示:秦岭—大巴山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主要受到东亚季风和地形因子的控制。本文进一步明确了秦岭和大巴山的气候意义:大巴山主要阻挡夏季风北上,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秦岭主要阻挡冬季风南下,影响冬季气温空间分布。本文建立的高分辨率气候格点数据集,加深了对区域气候的认识,并将有多方面的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大巴山 气温 降水 格点数据 空间插值 ANUSPLIN 东亚季风
原文传递
南海晚第四纪陆源沉积:粒度组成、动力控制及反映的东亚季风演化 被引量:46
14
作者 郑洪波 陈国成 +4 位作者 谢昕 梅西 李建如 葛黄敏 黄恩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4-424,共11页
对南海北部MD05—2904孔、西部ND05—2901孔、南部MD05—2897孔的有孔虫氧同位素进行测定,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对3个孔的陆源碎屑组分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南海北部陆坡(南部陆坡)的陆源碎屑沉... 对南海北部MD05—2904孔、西部ND05—2901孔、南部MD05—2897孔的有孔虫氧同位素进行测定,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对3个孔的陆源碎屑组分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南海北部陆坡(南部陆坡)的陆源碎屑沉积特征主要受单一的因子Fn(Fs)控制,它可以控制62%(59%)的粒度变化特征。与Fn密切相关的粒度组分为1.52~2.92μm和11.8~27.4μm,与Fs相关的粒度组分为〈2.42μm和6.76—14.30μm。南海西部陆坡获得两个主控因子Fwl和Fw2,分别控制46%和32%的粒度变化特征,与Fwl相关的粒度组分为1.26~2.66μm和10.8~14.3μm,与Fw2相关的粒度组分为4.24~7.42μm和30.1~43.7μm。对敏感粒级的变化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北部的Fn与海平面升降作用紧密相关,呈现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的周期性。而南部的Fs呈现高频的岁差周期波动,可能与夏季风演化引起的源区风化、河流搬运等的变化有关。南海西部的陆源沉积物主要来自南海的西南和北部两个地区,分别由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驱动的洋流搬运,Fwl和Fw2恰恰代表了这两种动力控制。因此,Fwl和Fw2控制的粒度组成变化间接指示了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演化。研究认为,晚第四纪以来东亚夏季风受控于低纬区的夏季日射量的变化,呈现典型的岁差周期性,而冬季风主要受高纬冰盖变化驱动,呈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的波动,这反映了东亚季风演化的双重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第四纪 陆源碎屑 粒度 东亚季风演化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表层海温变异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45
15
作者 蔡榕硕 陈际龙 谭红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利用长时间序列HadISST、ERA-40高分辨率的海洋大气再分析资料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近海表层海温(SST)、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冬、夏季SST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 利用长时间序列HadISST、ERA-40高分辨率的海洋大气再分析资料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近海表层海温(SST)、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冬、夏季SST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均在1980年代中期发生了位相转折,之后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主要升温区位于东海,而夏季则位于黄海,冬季升温明显强于夏季。进一步分析发现,1955~2006年冬季东海的SST上升了1.96°C,1971~2006年夏季黄海的SST上升了1.10°C。其次,东亚冬、夏季风低空风场也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东亚冬、夏季风低空风场除有2~4a的年际振荡周期外,分别自1980年代和1970年代末以来出现明显的年代际减弱趋势。第三,中国近海SST对东亚季风EOF模态时间系数的回归分析表明,中国近海冬季SST与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异的关系要强于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异的关系,且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减弱有利于中国近海特别是东海及附近海域SST的年代际上升,而中国近海夏季SST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异则没有明显关系。中国近海SST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异的相关区域主要为南海区域,冬季比夏季更为明显,且南海冬、夏季SST与经向南北风和副热带反气旋(高压)的年际变异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表温度 东亚季风 时空特征
下载PDF
有关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的研究 被引量:35
16
作者 何金海 宇婧婧 +1 位作者 沈新勇 高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9-459,共11页
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随着气候学研究及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季风的认识与形成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东亚季风爆发及其过... 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随着气候学研究及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季风的认识与形成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东亚季风爆发及其过程的影响因子的认识。此外,对于东亚季风的季节性变化、低频振荡、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可能机制也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提出了在季风动力学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变率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亚洲季风 气候学 全球气候 影响因子 动力学研究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对全球和亚洲气候变化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7
作者 李建平 任荣彩 +7 位作者 齐义泉 王法明 陆日宇 张培群 江志红 段晚锁 于非 杨永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8-538,共21页
围绕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预定的总体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执行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科研成果。关于气候动力学方面,项目揭示了热带印度洋... 围绕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预定的总体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执行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科研成果。关于气候动力学方面,项目揭示了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变化是全球热带气候年代际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是全球尺度副热带干旱的重要调控器;发现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存在冷舌模态,它是一个海气耦合模态,阐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其对ENSO型态变异的作用及影响东亚气候的机理;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效应;提出了水平非均匀基流中行星波传播的理论,研究了其在不同东亚夏季风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关于气候预测方法方面,提出了若干有物理基础的气候预测方法,如尺度分离的降尺度预测新方法、基于北大西洋涛动(NAO)—ENSO的东亚夏季风预测模型、基于南半球环状模的东亚气候预测模型等,为业务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关于观测方面,项目在亚洲区域海气补充观测和海洋资料同化方面也取得突出进展,成功进行了南海18°N断面海洋综合观测,为形成我国第一条南海断面长期海气观测打下了基础。在国际合作方面,项目还继续推动和领导了"亚洲季风年"(AMY2007-2012)与"东亚气候模拟"国际计划,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气相互作用 年代际气候变化 东亚季风 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 气候预测 ENSO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降水中30—60天低频振荡 被引量:37
18
作者 缪锦海 刘家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65-71,共7页
通过对东亚夏季风区域30年候降水量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降水中30—60天低频振荡的季节变化与总的季风降水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锁相关系,对季风雨带位置的出现起着重要的调制作用;降水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对梅雨的年际变化也起着重要的... 通过对东亚夏季风区域30年候降水量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降水中30—60天低频振荡的季节变化与总的季风降水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锁相关系,对季风雨带位置的出现起着重要的调制作用;降水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对梅雨的年际变化也起着重要的调制作用;降水低频振荡呈现明显的由南向北的经向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降水 低频 振荡
下载PDF
南海南部NS93-5孔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记录 被引量:31
19
作者 杨小强 李华梅 周永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6,共6页
对南海南部长 5 33cm的 NS- 93孔连续采取 42 3块样品 ,测量低场下的质量磁化率。并间隔取样 2 0 2块 ,测量 ARM。通过与沉积层序、氧同位素和矿物特征对比分析 ,我们认为 NS- 93孔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外源磁性矿物浓度的变化 ,其值... 对南海南部长 5 33cm的 NS- 93孔连续采取 42 3块样品 ,测量低场下的质量磁化率。并间隔取样 2 0 2块 ,测量 ARM。通过与沉积层序、氧同位素和矿物特征对比分析 ,我们认为 NS- 93孔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外源磁性矿物浓度的变化 ,其值的高低与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含量正相关 ,与碳酸盐的含量反相关 ,说明碳酸盐矿物对磁性矿物浓度具稀释作用。在磁化率特征变化曲线上 ,与氧同位素阶段和 Heinrich变冷事件、D- O旋回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磁化率的相对高值与氧同位素奇数阶段和气候的暖期相对应 ,而相对低值则与气候冷期对应。这一规律反映了东亚季风、大洋环流强弱和陆源碎屑输入对沉积物磁化率的控制作用。同时 ,从 ARM和磁化率的关系分析 ,南海南部在氧同位素阶段 6沉积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 ,南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东亚季风 大洋环流 南海南部 沉积物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热带低层大气30~60天低频动能的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 被引量:31
20
作者 龙振夏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98-808,共11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相关及合成分析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也称30~60天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在热带中西太平洋地区最强。在曰 N...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相关及合成分析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也称30~60天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在热带中西太平洋地区最强。在曰 Nino。成熟之前的春夏季,热带西太平洋的 30~60天振荡异常活跃,其动能明显增加且逐渐东移;在曰 Nino成熟以后,热带西太平洋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迅速减弱。与这种加强的30~60天振荡相伴随,在赤道北侧为异常的气旋式环流,赤道地区出现偏西风异常。相反,在 La Nina成熟之前的春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大气30~60天振荡偏弱。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是引起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的年际变化的主要机制:强东亚冬季风导致热带西太平洋积云对流加强,从而引起热带西太平洋大气30~60天振荡加强;相反,对应于弱的东亚冬季风,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积云对流偏弱,大气30~60天振荡偏弱。作者的资料分析还证实,热带大气 30~60天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作为一种外强迫,对曰 Nino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60天低频振荡 东亚季风 ENSO 西风异常 厄尔尼诺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