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LGB65点的雪层密度与剖面特征 被引量:23
1
作者 温家洪 康建成 +3 位作者 汪大立 孙波 李忠勤 李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6-163,共8页
对东南极冰盖伊利莎白公主地LGB6 5点的 5 0m雪芯及雪坑进行了雪层密度与剖面分析 ,结果表明 ,该处雪的密实化过程属冷型密实化类型 ,第一和第二临界密度深度分别为 10 4m和 6 0 4m .深霜不发育 ,雪层中为数不多的雏形深霜层厚度仅几... 对东南极冰盖伊利莎白公主地LGB6 5点的 5 0m雪芯及雪坑进行了雪层密度与剖面分析 ,结果表明 ,该处雪的密实化过程属冷型密实化类型 ,第一和第二临界密度深度分别为 10 4m和 6 0 4m .深霜不发育 ,雪层中为数不多的雏形深霜层厚度仅几厘米 ,多分布在冰壳层的上、下两侧 .16 0m以上 ,雪芯透光性的变化不明显 ,之下 ,透光性逐渐表现出韵律变化 .雪层中辐射壳和风壳频繁出现 ,其中辐射壳可作为划分年层的重要依据 .综合雪层内的各种层位特征 ,初步划分出LGB6 5雪芯的年层约为 2 43a,总的年平均积累率为 131 9mm .2 0世纪 6 0年代年积累率低于平均水平 ,70年代中期以后 ,积累率出现大幅度增加 .近 2 5 0a来该处的年积累率呈增大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芯 雪层剖面 年积累率 东南极冰盖 雪层密度 雪坑
下载PDF
东南极格罗夫山镁铁质麻粒岩的变质作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俞良军 刘小汉 +2 位作者 赵越 琚宜太 刘晓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1-516,共16页
东南极内陆 -格罗夫山存在一套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镁铁质麻粒岩和斜长角闪岩。变质反应结构显示该区多为单一的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但是 ,对含石榴石的镁铁质麻粒岩的详细工作则显示了包括 3个阶段的近等温降压(ITD)的顺时针... 东南极内陆 -格罗夫山存在一套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镁铁质麻粒岩和斜长角闪岩。变质反应结构显示该区多为单一的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但是 ,对含石榴石的镁铁质麻粒岩的详细工作则显示了包括 3个阶段的近等温降压(ITD)的顺时针 PT演化轨迹 ,M1:0 .93 GPa,>80 0℃ ;M2 :0 .65GPa,73 3~ 850℃ ;M3:0 .46~ 0 .61GPa,并有着与拉斯曼丘陵相似的演化历史。根据矿物组合和成分、变质反应结构及温压计算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麻粒岩 ITD 高压麻粒岩 格罗夫山 南极 温压计 变质作用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造山带性质及构造变形过程 被引量:20
3
作者 胡健民 刘晓春 +2 位作者 赵越 徐刚 任留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3-354,共12页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之一,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一直参加南极研究。目前为止,已有33人次参加了14次南极考察,其中2人进入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经过几代科学家20多年的努力,...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之一,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一直参加南极研究。目前为止,已有33人次参加了14次南极考察,其中2人进入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经过几代科学家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传统观点认为,东南极大陆是由太古宙陆核与围绕陆核的元古宙活动带组成,东冈瓦纳大陆在晚元古代格林威尔事件后完成统一大陆的构建。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原属于环东南极格林维尔活动带的不同部位识别出一系列晚新元古一早古生代的泛非期(约500Ma)构造热事件,对传统的东南极大陆模式提出了挑战。其中,普里兹湾地区泛非构造热事件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被中国科学家证明向南延伸到南极内陆的格罗夫山一带,在东南极大陆内部形成了一条泛非期构造带。然而,普里兹带的构造属性一直受到研究者的争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这条泛非期普里兹构造带到底是一条陆内变形带?还是板块碰撞带?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东南极大陆的结构与形成时代,更关系到东冈瓦纳大陆形成演化过程的重建。2007年,“南极普里兹带1:50万地质图编制”与“南极埃默里冰架-格罗夫山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对普里兹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①完成了我国在南极的第一张中比例尺地质图,为普里兹构造带的研究、为探讨冈瓦纳大陆的重建,奠定了新的基础;②格罗夫山地区首次发现高压麻粒岩,根据石榴子石的化学环带和单斜辉石原始成分的恢复获得峰期变质条件为12.9-15.8kb、810-910℃,减压退变质条件为7.6-10.3kb、700-760℃,具有顺时针演化的P-T轨迹。SHRIMP锆石U-Pb定年揭示高压变质作用发生的时代为545-542Ma。这项成果首次为确认普里兹构造带为碰撞造山带提供了直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大陆 普里兹构造带 泛非期构造热事件 格罗夫山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麻粒岩相岩石中早期残留矿物组合的特征及其变质作用条件 被引量:16
4
作者 仝来喜 刘小汉 +4 位作者 张连生 陈海泓 任留东 王彦斌 赵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出露的麻粒岩相泥质片麻岩和镁铁质麻粒岩经历了复杂的变形变质历史。代表前进的增厚事件的早期残留变质构造D1形成于1000Ma(Grenvilian)期间。对应于D1的变质峰期M1的变质组合以泥质片麻岩的...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出露的麻粒岩相泥质片麻岩和镁铁质麻粒岩经历了复杂的变形变质历史。代表前进的增厚事件的早期残留变质构造D1形成于1000Ma(Grenvilian)期间。对应于D1的变质峰期M1的变质组合以泥质片麻岩的石榴石和尖晶石变斑晶中的堇青石和夕线石包裹体以及镁铁质麻粒岩的石榴石变斑晶中的斜方辉石和斜长石包裹体为特征。在该区斯托尼斯半岛的紫苏黑云石英岩的粗粒紫苏辉石中发现了包裹的假蓝宝石+磁铁矿和假蓝宝石+尖晶石+夕线石+磁铁矿+石英组合,这种假蓝宝石又包裹更细粒的尖晶石包裹体。石榴石-斜方辉石温度计及石榴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石英压力计的计算表明M1变质作用最大的P-T条件为0.95GPa和870℃。这些早期残留的矿物组合指示了其变质作用具有逆时针近等压冷却(IBC)的P-T演化特征,反映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埋深期间前进加热的进变质作用过程。本文得出该区M1(1000Ma)变质作用的逆时针(IBC)P-T轨迹可能与已存在的大陆壳下面的岩浆底侵作用及地壳内大量岩浆物质的侵入和结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麻粒岩相岩石 残留矿物组合 变质作用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冰生态学研究Ⅰ.1992年冰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何剑锋 陈波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4期53-64,共12页
从1992年4月至12月对东南极中山站近岸当年冰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冰底有色层出现在4月下旬和11月下旬,集中于冰底2~3cm,叶绿素a最高含量分别为88.3mg/m3和2810mg/m3,相应的冰藻数量分... 从1992年4月至12月对东南极中山站近岸当年冰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冰底有色层出现在4月下旬和11月下旬,集中于冰底2~3cm,叶绿素a最高含量分别为88.3mg/m3和2810mg/m3,相应的冰藻数量分别为3.5×106和1.21×108个/升。柱总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极为显著,尤其是以春季的大幅度快速增值为特征,变化范围为1.17~59.7mg/m2,冰藻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冰底,冬季期间则集中在冰底或冰的中上层。藻类优势种较为单一,秋季优势种为Nitzschialecointei、N.barkleyi和N.cylindrus;春季优势种为Amphiprorakjelmani,Berkeleyarutilans和N.lecointei。中山站近岸冰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春季优势种的组成与东南极其它固冰区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与亚南极固冰区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固定冰 冰藻 叶绿素α 海注 生态学
下载PDF
东南极普里兹湾地区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淼 刘晓春 赵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55-1066,共12页
东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出露大量泛非期花岗质岩类,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测得达尔克花岗岩、蒙罗克尔花岗岩和阿曼达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519±2Ma,497±2Ma和498±7Ma。所有普里兹湾地区花岗岩类均具有较高的全碱... 东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出露大量泛非期花岗质岩类,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测得达尔克花岗岩、蒙罗克尔花岗岩和阿曼达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519±2Ma,497±2Ma和498±7Ma。所有普里兹湾地区花岗岩类均具有较高的全碱含量以及K_2O/Na_2O、FeO^T/(FeO^T+MgO)和10~4Ga/Al比值,较低的Mg、Ca、Cr和Ni丰度,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特点,同时还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稀土元素,不同程度亏损Sr、Nb、Ta、P和Ti,并具有高^(87)Sr/^(86)Sr初始比值和低ε_(Nd)(t)值的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地区的岩浆活动可能与后碰撞的造山作用有关,包括岩石圈减薄、岩浆底侵和地壳伸展作用等。普里兹湾A型后碰撞花岗岩的确定支持普里兹带为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普里兹湾 花岗岩类 后碰撞
下载PDF
格罗夫山:我国新发现的一个陨石富集区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小汉 琚宜太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43-247,共5页
中国南极考察队在1998—2000年两次对南极洲格罗夫山地区进来了考察,共回收32块陨石,根据陨石的分布位置和岩石化学类型的差异性,初步确定格罗夫山是我国新发现的一个陨石富集区,但是该区的陨石富集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南极 格罗夫山 陨石富集区 中国 南极考察队 分布位置 岩石化学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DOME-A沿线地面风要素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清华 尹涛 +1 位作者 张林 姜德忠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95-304,共10页
采用中山站和LGB69、EAGLE、DOME-A 3个南极内陆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东南极中山站—DOME-A沿线风要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处南极下降风下游的沿海陡坡区风力最强,越向内陆,风力越小;DOME-A地处内陆冰穹,没有下降风;而近沿海... 采用中山站和LGB69、EAGLE、DOME-A 3个南极内陆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东南极中山站—DOME-A沿线风要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处南极下降风下游的沿海陡坡区风力最强,越向内陆,风力越小;DOME-A地处内陆冰穹,没有下降风;而近沿海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下降风十分明显,其风向以东北风为主,且大多发生在夏季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下降风 自动气象站
下载PDF
东南极格罗夫山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俞良军 刘小汉 +3 位作者 方爱民 琚宜太 刘晓春 赵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9,共9页
东南极格罗夫山变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两类玄武岩,即洋岛型玄武岩(OIB)和洋中脊型玄武岩(MORB)。OIB型具有大体类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它们均富集Ti(TiO2-2.68%)、REE(=202μg/g)、LREE[(La/Yb)N=4.8]、Ti/Y(=343)、Zr/Y(... 东南极格罗夫山变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两类玄武岩,即洋岛型玄武岩(OIB)和洋中脊型玄武岩(MORB)。OIB型具有大体类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它们均富集Ti(TiO2-2.68%)、REE(=202μg/g)、LREE[(La/Yb)N=4.8]、Ti/Y(=343)、Zr/Y(=3.1),具洋岛玄武岩的特征,推测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源区(EM)。而MORB型以低Ti(TiO2=1.1%~1.31%),明显低于OIB的P的含量(P2O5=0.1%~0.2%),低REE(47~93μg/g)、LREE/HREE(2.27~2.54)、(La/Yb)N(=1.30~1.62)为特征,具洋中脊玄武岩的特征。MORB和OIB组合的出现说明在泛非期该区可能存在过洋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岛型玄武岩 洋中脊型玄武岩 格罗夫山 东南极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泥质麻粒岩的变质作用演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仝来喜 刘小汉 +1 位作者 王彦斌 Chris J L Wilson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73-1290,共18页
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代表了东南极一条重要的早古生代的~530Ma泛非期(Pan-African)高级构造活动带。然而,该区早期的晚元古代的~1000Ma格林维尔期(Grenvellian)高级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至今仍有争论。该区呈透镜状产出的泥质麻粒岩峰期... 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代表了东南极一条重要的早古生代的~530Ma泛非期(Pan-African)高级构造活动带。然而,该区早期的晚元古代的~1000Ma格林维尔期(Grenvellian)高级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至今仍有争论。该区呈透镜状产出的泥质麻粒岩峰期矿物组合(M1)为石榴石+堇青石+斜方辉石+钾长石+石英,峰期石榴石变斑晶发育堇青石或堇青石+斜方辉石反应边(M2)。利用Thermocalc程序在KFMASH模式体系对该泥质麻粒岩进行的定量模拟表明,其峰期矿物组合是由反应石榴石+黑云母+石英=堇青石+斜方辉石+钾长石+熔体形成的。利用Themocalc平均P-T计算方法获得峰期M1变质P-T条件为~0.9GPa和~900℃,而叠加的M2组合反映了一个减压冷却的过程,其变质P-T条件为~0.7GPa和800~850℃。结合已有的年代学数据,认为该区泥质麻粒岩的峰期M1矿物组合反映晚元古代(~1000Ma)格林维尔期挤压D1构造事件,而叠加的M2矿物组合与M3蠕虫状结构则形成于早古生代泛非期(~530Ma)D2~D3高级扭压剪切构造期间。该扭压事件导致了面状高低应变带的发育以及进步花岗岩和伟晶岩的侵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麻粒岩 变质作用 拉斯曼丘陵 东南极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石榴斜长角闪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1
作者 仝来喜 刘小汉 +4 位作者 张连生 陈海泓 陈福坤 王彦斌 任留东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61-171,共11页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出露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的角闪石进行了40Ar-39Ar年龄测定,分别得到角闪石视年龄1586Ma、1011~1080Ma、761Ma和529~582Ma,角闪石坪年龄1036Ma和554Ma,角...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出露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的角闪石进行了40Ar-39Ar年龄测定,分别得到角闪石视年龄1586Ma、1011~1080Ma、761Ma和529~582Ma,角闪石坪年龄1036Ma和554Ma,角闪石Ar-Ar等时线年龄1010Ma,这些同位素年龄证据,首次完整地记录了该区所经历的几乎所有构造变质热事件,为近几年国内外地质学家关于该区构造变质热事件争论的焦点问题,即晚元古代的1000Ma格林维尔事件(Grenvilian)与早古生代的500Ma泛非事件(Pan-African)孰轻孰重以及前者是否存在,提供了答案。角闪石的40Ar-39Ar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多期变质演化历史,其原岩可能形成于早-中元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晚元古代的1000Ma格林维尔事件,而500Ma泛非事件则是晚期较强烈的变质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角闪岩 角闪石 地质年龄 氩40-氩39
全文增补中
格罗夫山地区陨石回收概况及展望 被引量:12
12
作者 琚宜太 刘小汉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48-251,共4页
对中国南极考察队第15次队和第16队在格罗夫山地区回收陨石的工作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两次考察中,共回收32块陨石,包括一块火星陨石。本文还对即将开始的第19次队陨石回收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陨石回收 南极 格罗夫山 考察 火星陨石
下载PDF
麻山杂岩的两种变质作用及其与花岗岩的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任留东 王彦斌 +3 位作者 杨崇辉 赵子然 郭进京 高洪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855-2865,共11页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识别出麻山杂岩中具有两种类型的变质作用:早期局部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M1)和伴随的无水深熔作用(>530Ma),即狭义的麻山群高级变质作用,变质岩多以残留块体形式散布于后期混合岩或花岗岩之中;麻粒岩相...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识别出麻山杂岩中具有两种类型的变质作用:早期局部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M1)和伴随的无水深熔作用(>530Ma),即狭义的麻山群高级变质作用,变质岩多以残留块体形式散布于后期混合岩或花岗岩之中;麻粒岩相变质之后由于广泛的岩浆活动,造成了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500Ma)和相应大范围的晚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M2)。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并非带状递进变化,而是在时空上均有差异的两种变质作用。混合岩化过程中的富水流体对早期"干"岩石进行了明显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此外,含水花岗岩的侵位对先期麻粒岩相变质成因锆石同位素体系有重置作用,使得早期的变质年龄难以测定。麻山杂岩的变质-花岗岩关系与东南极普里兹带有类似之处,在变形-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出现了新的岩浆活动,只是花岗岩发育强度有所不同,反映了两地构造演化细节上的差异。西伯利亚古陆南缘及中亚造山带内部的一些微陆块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热-岩浆事件,因此,中亚造山带内部的佳木斯地块及其他类似的微陆块与冈瓦纳古陆边缘活动带具有相似的构造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花岗岩 锆石年龄 麻山杂岩 东南极 冈瓦纳古陆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镁铁质麻粒岩的变质作用演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信 仝来喜 +2 位作者 刘小汉 王彦斌 陈义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31-1747,共17页
拉斯曼丘陵(Larsemann Hills)位于东南极普里兹构造带的中部,研究该区麻粒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对于理解普里兹带的构造属性至关重要。通过对该区含石榴石镁铁质麻粒岩转石详细的岩相学观察表明,峰期前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由角闪... 拉斯曼丘陵(Larsemann Hills)位于东南极普里兹构造带的中部,研究该区麻粒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对于理解普里兹带的构造属性至关重要。通过对该区含石榴石镁铁质麻粒岩转石详细的岩相学观察表明,峰期前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由角闪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黑云母+钛铁矿4-石英±磁铁矿组成,其峰期矿物组合(M2)为石榴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钛铁矿4-磁铁矿±石英,而代表后期与降压有关的叠加变质组合(M3)为斜方辉石+斜长石+单斜辉石+黑云母+钛铁矿-4磁铁矿。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中石榴子石和斜方辉石具有弱的成分环带特征。利用THERMOCALC软件在NCFMASHTO体系下对该麻粒岩进行了详细的热力学模拟,结合传统温压计和平均温压计算结果,得出不同阶段温压条件分别为650—750℃/5.5—6.5kb(M1),850—950℃/8—8.5kb(M2),800—900℃/5.5—7.5kb(M3)。其变质作用演化为典型的峰期后近等温减压的(ITD)顺时针P—T轨迹。通过区域上镁铁质麻粒岩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该镁铁质麻粒岩可能来源拉斯曼丘陵基岩露头。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表明该镁铁质麻粒岩的峰期变质事件可能对应于晚元古代格林威尔期构造事件,而后期退变质作用与早古生代的泛非期构造事件有关,意味着泛非期普里兹带可能是陆内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麻粒岩 相平衡模拟 P—T轨迹 构造意义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
下载PDF
海鸟活动在东南极中山站区莫愁湖沉积物中的记录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晓东 孙立广 +3 位作者 谢周清 朱仁斌 尹雪斌 赵三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95-309,共15页
本文对采自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中山站区的莫愁湖沉积物的元素、氨基酸和Sr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莫愁湖沉积物中Zn、Cu、F、S、P、Se等六种元素具有共同的物质来源,其标型组合特征很可能揭示了莫愁湖沉积物在历史... 本文对采自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中山站区的莫愁湖沉积物的元素、氨基酸和Sr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莫愁湖沉积物中Zn、Cu、F、S、P、Se等六种元素具有共同的物质来源,其标型组合特征很可能揭示了莫愁湖沉积物在历史时期曾受到过企鹅等海鸟粪的影响,沉积物中酸溶相Sr同位素组成则确认了海洋源Sr的生物地球化学转移过程。酸溶相87Sr/86Sr值和研究区的新鲜海鸟粪酸溶相Sr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都非常接近于海洋来源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0.7092),并且沉积物中的生物元素Zn、Cu、F、S、P、Se含量和酸溶相Sr浓度具有非常高的统计相关性。酸溶相的87Sr/86Sr比值和反映湖泊中藻类等生物自然生成量的氨基酸含量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揭示了莫愁湖沉积物在历史时期曾受到企鹅等海鸟活动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为更深入地研究该地区的生态、气候和环境的演变历史及其相互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湖泊沉积物 元素 氨基酸 SR同位素 海鸟粪
下载PDF
东南极洲中山站附近1年生海冰的发育和结构特征及其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英)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何剑锋 陈波 吴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8-367,共10页
Sea ic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ice algal biomass were measured at four sites off Zhongshan Station (66°22, 24' S, 76°22, 40' E), East Antarctica in 1992. The ice formed in late March,grew stable... Sea ic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ice algal biomass were measured at four sites off Zhongshan Station (66°22, 24' S, 76°22, 40' E), East Antarctica in 1992. The ice formed in late March,grew stablely and reached its highest thickness of 174 cm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asured ice thickness and the calculated values from the classical Stephen formula are small,suggesting that the heat flux from the ocean to the underside of the ice at this area is not obvious.The results of sea ic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sea ice consists mainly of congelation ice, and the frazil ice only occurs at the top of sea ice, no snow or platelet ice is found. When the ice thickness reached its  highest values in late spring, congelation ice contained average 89. 5 % of the total column crystal  structure, the remaining 10. 5% consisted of frazil ice, and the ice thicknesses above the congelation ice layers were mostly consistent throughout the year, suggesting that the sea ice developed in a relativelycalm environment after the top layer of ice had formed and grew downwards only.Congelation ice fabrics shows frequent moderate to strong alignments at almost all depths, and thedegree of preferred orientation mostly increased with depths. In the sub--structure of congelation ice,the plate width are in a range of 0. 55 to 1. 05 mm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 76 mm. No apparent pattern occurs in its vertical profiles.Ice crystal composi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ce algal biomass, and the effectsof crystal alignments and ice plate width of congelation ice are not appa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发育 结构特征 生物群落 中山站 东南极洲
下载PDF
A 780-year record of explosive volcanism from DT263 ice core in east Antarctica 被引量:9
17
作者 ZHOU-Liya LI Yuansheng +5 位作者 Jihong Cole-dai TAN Dejun SUN Bo REN Jiawen WEI Lijia WANG Hen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22期2771-2780,共10页
从极的冰表恢复的冰核心从爆炸暴烈的爆发收到了并且保存硫磺的酸放射性尘埃, DT263 冰核心从东方 Antarcticlocation 被检索。冰核心用年度层作为 780 年(1215-1996 A.D ) 数和暴烈的 timestratigraphic 地平线的联合被标明日期。冰... 从极的冰表恢复的冰核心从爆炸暴烈的爆发收到了并且保存硫磺的酸放射性尘埃, DT263 冰核心从东方 Antarcticlocation 被检索。冰核心用年度层作为 780 年(1215-1996 A.D ) 数和暴烈的 timestratigraphic 地平线的联合被标明日期。冰核心记录在约 1460 的时期期间表明那 - 1800 A.D,累积是比层次在以前并且在这个时期以后严厉地低的。这个时期与最近的 neoglacial 与气候的事件一致,“很少冰川期(LIA ) ”,那在众多的北半球代理和历史性的记录被发现了。non-sea-salt SO_2 集中在 DT263ice 核心显示十七个暴烈的事件。与那些相比从以前的南极冰核心,重要差异在几个著名事件的相对暴烈的流动在这些记录之间被发现。在这些记录之中的差异可以被差别在在冰核心上加亮本地冰河学的潜在的影响的表面地形学,累积率,雪飘移和分发解释暴烈的记录,分析技术为硫酸盐测量使用了,等等。在中间、高的南部的纬度的暴烈的爆发在低纬度比那些更强烈地在南极雪中影响暴烈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洲东部 冰冻核 火山爆发 硫磺酸
原文传递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镁铁质麻粒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中压变质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彦斌 赵越 +3 位作者 任留东 陈廷愚 刘小汉 仝来喜 《南极研究》 CSCD 1994年第3期1-11,共11页
在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区变泥质岩和长英质片麻岩中,定向分布着透镜状、扁豆状和香肠状镁铁质、超镁铁质麻粒岩。这些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原岩化学成分具镁铁质堆晶岩特征,并可能代表岩墙的构... 在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区变泥质岩和长英质片麻岩中,定向分布着透镜状、扁豆状和香肠状镁铁质、超镁铁质麻粒岩。这些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原岩化学成分具镁铁质堆晶岩特征,并可能代表岩墙的构造作用残留体。在米洛半岛发现石榴子石周围有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反应边,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由下述反应形成:石榴子石+石英→斜方辉石+斜长石。这个反应为减压反应,应用地质温压计确定其温度和压力分别为747±48°C和6.3±0.5kbar,本文首次应用石榴子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石英组合确立本区早期中压麻粒岩相事件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压变质作用 镁铁质麻粒岩 地球化学 麻粒岩
下载PDF
太平洋西部、南大洋及东南极陆缘大气气溶胶来源及其物理化学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天杰 曹俊忠 李金香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43-253,共11页
1991年12月~1992年1月,在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途中,用分级撞击式采样器采集了13个气溶胶样品,用PIXE法分析了样品中的Al、Si、P、S、Cl、K、Ca、Ti、V、Cr、Mn、Fe、Ni、Cu、Zn、Br、... 1991年12月~1992年1月,在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途中,用分级撞击式采样器采集了13个气溶胶样品,用PIXE法分析了样品中的Al、Si、P、S、Cl、K、Ca、Ti、V、Cr、Mn、Fe、Ni、Cu、Zn、Br、Pb等17种元素,并应用富集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研究了气溶胶粒子中的元素组成、浓度粒度分布、气溶胶的地球化学类型、主要来源及其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气溶胶中元素的来源、组成、浓度粒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性;气溶胶的来源,如海洋气溶胶除主要来源于海水、受所在洋区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全球性和局地性大气环流的控制,如近岸大气明显受陆源(地壳源和人为源)传输的影响;该年内发生的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和智利哈得逊火山爆发,以及海湾地区的战争等突发事件,对研究区大气也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南大洋 南极 大气 气溶胶 物理化学
下载PDF
东南极冰盖内陆深处几个雪坑离子浓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任贾文 孙俊英 +1 位作者 秦大河 效存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对南极中山站-DomeA断面距海岸800~1100km(海拔2850~3760m)的内陆深处3个雪坑进行了雪层剖面观测和雪样化学分析.氧同位素、可见层位特征与主要阴、阳离子浓度的剖面对比分析表明,同位素季节变化信号不明显,而太阳辐射冰壳与某些离子(... 对南极中山站-DomeA断面距海岸800~1100km(海拔2850~3760m)的内陆深处3个雪坑进行了雪层剖面观测和雪样化学分析.氧同位素、可见层位特征与主要阴、阳离子浓度的剖面对比分析表明,同位素季节变化信号不明显,而太阳辐射冰壳与某些离子(如Na+、Cl-等)浓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研究区域主要的几种离子如Na+、Cl-和SO2-4等与东南极内陆其它区域雪坑中的相似,但NO-3和NH+4有较大差异.在高原中心区域,NO\+-3沉积后很大部分又逸散返回大气,因而雪层中平均浓度很低但表面处的浓度却异常地高.在海拔2850m处,各种离子的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海拔3750m处则为相反趋势,在海拔3380m处趋势不明显.如果离子沉降速率保持不变,这种特征意味着近20a来降雪积累速率在高原中心区域为减少趋势,在海拔较低的区域则为增加趋势.在所有雪坑中,Na+和Cl-具有非常好的正相关性,Cl-/Na+为1.24~1.61,略高于海水中的值(1.168),说明Cl-虽然主要来源与于海盐,但仍有一小部分为其它来源.非海盐SO2-4在不同雪坑中显示出不同特征,对其是否能指示火山喷发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冰盖 雪冰化学 离子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