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尼泊尔M_S8.1强震对中国大陆静态应力触发影响的初探 被引量:45
1
作者 盛书中 万永革 +1 位作者 蒋长胜 卜玉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34-1842,共9页
本研究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地震重复原则和构造外推原则,以及一段时期内活动断裂上发生地震机制是相似或相近的假设,利用中国已发生的震级为MS5.0以上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将其中的一个节面视为实际地质断层参数和静态应力触发计算中的接... 本研究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地震重复原则和构造外推原则,以及一段时期内活动断裂上发生地震机制是相似或相近的假设,利用中国已发生的震级为MS5.0以上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将其中的一个节面视为实际地质断层参数和静态应力触发计算中的接收断层面,计算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对中国大陆地区的静态应力触发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触发了其后续的2次强余震的发生;本次地震对中国大陆产生的应力变化量值很小,其产生的应力加载主要集中在其邻近的西藏和新疆地区的部分断层上,而其余地区的断层则主要受到了应力卸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触发 震源破裂模型 震源机制解 应力加载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强震序列对中国大陆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39
2
作者 万永革 盛书中 +3 位作者 李祥 崔华伟 高熹微 沈正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277-4286,共10页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传递到中国西藏境内发生在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县地震的应力.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导致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地震节面和滑动方向的库仑应力增加(2~3)×10^3...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传递到中国西藏境内发生在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县地震的应力.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导致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地震节面和滑动方向的库仑应力增加(2~3)×10^3 Pa和(2.4~3.1)×10^5 Pa,表明这两个地震受到尼泊尔地震序列的触发.其次,我们计算了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在中国大陆及其附近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喜马拉雅主山前逆冲断裂和青藏高原内部的拉张正断层上的库仑应力有较大的增加,而青藏高原的走滑断裂,如阿尔金断裂、东昆仑断裂、玉树玛曲断裂、班公错断裂西部、嘉黎断裂的库仑应力有较大的降低.天山南北两侧的断裂库仑应力降低.而华北及东北、华南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后,计算了该地震序列造成的水平应力变化.水平面应力在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北向(青藏高原大部和新疆区域)增加(拉张),而在地震序列东侧的西藏南部和川滇地区南部降低(压缩),在华北和东北仅有少许增加,在华南地区有少许降低.在中国西部,主压应力表现为以2015年地震序列为圆心的向外辐射状,而主张应力方向与同心圆切线方向大体一致.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在东北地区为北东向,在华北地区为北东东向,在华南地区为南东东向.这种模式与现今构造应力场方向相似,表现了2015尼泊尔地震序列所代表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触发 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 震源破裂模型 水平应力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对周围地区的静态应力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靳志同 万永革 +3 位作者 刘兆才 黄骥超 李瑶 杨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82-1299,共18页
基于九寨沟M_S7.0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本文计算了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在周围地区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和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的触发.结果表明:(1)九寨沟地震造成虎牙断裂中段库仑破裂应... 基于九寨沟M_S7.0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本文计算了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在周围地区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和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的触发.结果表明:(1)九寨沟地震造成虎牙断裂中段库仑破裂应力有较大增加,已经超过0.01 MPa的阈值,虎牙断裂北段、塔藏断裂中段和岷江断裂北段北部的库仑破裂应力有较大降低,因此尤其要注意虎牙断裂中段的危险性.(2)水平面应力场在该地震震中东西两侧增加(拉张),张应力起主要作用.在震中南北两侧降低(压缩),压应力起主要作用.从水平主压和主张应力方向来看,均呈现出条形磁铁的磁场形态.从剖面上的应力场来看,在上盘的面膨胀区域内,大部分点的主张应力方向与地表是垂直的,在其他区域内,主张应力和主压应力均以震中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3)从地表水平位移场来看,震中东西两侧物质朝震中位置汇聚,南北两侧物质向外流出,在震中处的最大水平位移量达43mm.从地表垂直位移场来看,震中南北两侧出现明显的隆升,隆升最大值达56.8mm.震中东西两侧出现明显的沉降,沉降最大值达74.5mm.从剖面的位移场来看,九寨沟地震为左旋走滑地震,且有一定的正断成分.由分析可以推测该断层破裂在大致22~26km的深度上就截止了.并推测下盘物质运动的动力来自震源北东东方向(四川块体)深度在6~30km的下盘下层物质,上盘物质运动的动力来自震源北西西方向(巴颜喀拉块体)深度在0~6km的上盘上层物质.(4)通过计算不同深度上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可知,主震后的最大余震受到了主震的触发作用,多数其他余震也受到主震的触发作用.主震的发生促使了库仑应力增加地区余震的发生,抑制了一部分库仑应力减少地区余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震源破裂模型 库仑应力 应力场 位移场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引起的余震活动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凯英 马胜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1-1516,共6页
用两种发震构造的破裂位移分布模型对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区域主要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通过对这两种破裂位移模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破裂位移模型的逆冲兼右旋滑动的位移模式及南北两段分别有两个滑动量高值区这样的特... 用两种发震构造的破裂位移分布模型对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区域主要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通过对这两种破裂位移模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破裂位移模型的逆冲兼右旋滑动的位移模式及南北两段分别有两个滑动量高值区这样的特点控制了区域库仑应力变化的总体分布特征.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和计算结果还显示:所获得的区域主要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分布和正应力变化分布同时控制了该地震发生后余震的分布,库仑应力变化增强同时断层面受到主震断层位错拉张的区域和余震的分布强烈吻合,而库仑应力变化增强但是相应部位断层面受到主震的挤压作用却没有余震发生,显示了强震后区域断层受到的正应力变化和库仑应力变化均对余震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库仑应力变化增强是触发余震的机制;两种模型计算结果的细微差异显示了倾角向下变缓的震源破裂模型能更好地解释余震在破裂断层北部的分布特点.对昆仑山断裂、鲜水河断裂等周边强震多发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对未来地震活动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破裂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正应力变化 地震触发
下载PDF
2023年土耳其两次强震对周围地区的静态应力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靳志同 崔华伟 +2 位作者 刘佳璐 冯淦 余海琳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2,共12页
基于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M_(W)7.8地震和M_(W)7.5地震的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两次强震在周围地区产生的位移场、应力场以及同震库伦应力变化对M_(W)>4.0的余震的应力触发。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在地表产生了较大的位移... 基于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M_(W)7.8地震和M_(W)7.5地震的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两次强震在周围地区产生的位移场、应力场以及同震库伦应力变化对M_(W)>4.0的余震的应力触发。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在地表产生了较大的位移,其中,M_(W)7.8地震产生的最大水平位移约为3.1m,最大隆升约为0.4m,最大沉降约为0.6m。M_(W)7.5地震产生的最大水平位移约为4.3m,最大隆升约为1.9m,最大沉降约为0.8m。两次强震后地表的最大水平位移约为4.15m,最大隆升约为1.9m,最大沉降约为0.8m。(2)M_(W)7.8地震震中南北两侧为面膨胀区,东西两侧为面压缩区,震中区域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主张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M_(W)7.5地震震中北东和南西侧为面膨胀区,南东和北西侧为面压缩区,震中区域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主张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3)M_(W)7.8地震在M_(W)7.5地震震中处的库伦应力增加约为0.28MPa,说明M_(W)7.8地震对M_(W)7.5地震的发生是有触发作用的。两次强震的发生使得有限断层周围出现较大范围的应力卸载,库伦应力增加的区域主要出现在两个地震的有限断层的两端,应该注意库伦应力增加区域发生地震的危险性。(4)M_(W)7.5地震对M_(W)7.8地震所在断层的南段和北段上M_(W)>4.0的余震是有促进作用的,14~25km深度上的M_(W)>4.0的余震主要发生M_(W)7.8地震所在断层北段与M_(W)7.5地震所在断层东段的交叉区域,M_(W)7.5地震震中西侧的M_(W)>4.0的余震是由M_(W)7.5地震所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地震 破裂模型 位移场 应力场 库伦应力分布
下载PDF
地震破裂模型约束的中国阿里地震三维形变场 被引量:5
6
作者 温扬茂 冯怡婷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69-1375,共7页
利用环境卫星(Environmental Satellite,Envisat)的升、降轨数据在地震破裂模型约束下获取2007年阿里地震的高质量同震地表三维形变场。首先,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得到地震造成的视... 利用环境卫星(Environmental Satellite,Envisat)的升、降轨数据在地震破裂模型约束下获取2007年阿里地震的高质量同震地表三维形变场。首先,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得到地震造成的视线向同震地表形变场;然后,以地震破裂模型为约束条件,采用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法来解算阿里地震的高质量地表三维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震中区域最大下沉达约4.7cm,东西向位移较小,南北向呈挤压趋势。总体上,三维形变的特征表明阿里地震是一个以正倾滑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运动的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地震 INSAR 地震破裂模型 三维地表形变 方差分量估计
原文传递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许鑫 万永革 +3 位作者 李振月 崔华伟 冯淦 李枭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0-979,共10页
为深度剖析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影响以及地震序列间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关系,文章基于主震的破裂模型和Okada给出位移对空间偏导数的解析式,首先计算了主震在周围断层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结果表明维西—乔后断... 为深度剖析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影响以及地震序列间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关系,文章基于主震的破裂模型和Okada给出位移对空间偏导数的解析式,首先计算了主震在周围断层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结果表明维西—乔后断裂带中段、澜沧江断裂带北端、红河断裂带北端以及怒江断裂带中段库仑应力均有千帕量级的增加。其次,计算了此次地震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水平应力场及位移场,发现震中东西两侧物质向外流出,南北两侧向震中汇聚;震中南北两侧沉降,东西两侧隆升;产生的应力场呈EW向挤压,NS向拉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该区域背景构造应力场。最后计算了前震-主震-余震序列间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结果表明前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促进了主震的发生;在2 km、13 km和18.5 km深度附近,触发的余震(前震和主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为正)比例很高,但在7 km深度处(同震破裂模型中滑移量最大)大部分余震分布在库仑应力负值区(应力影区),考虑到该深度余震与主震震源机制相差较大,因此通过模拟最易错动的断层面作为余震接受断层面,从而计算出最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发现应力影区的余震仍有被触发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序列 震源破裂模型 水平应力场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下载PDF
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6.9地震对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振月 万永革 +3 位作者 靳志同 杨帆 胡晓辉 李泽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1-1108,共18页
基于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 6.9地震的破裂模型,分别计算了2种接收断层选择方案下,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一种方案认为接收断层的参数和发震断层一致;另一种方案假设断层的方位随机分布,选择在主震同震应力场作... 基于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 6.9地震的破裂模型,分别计算了2种接收断层选择方案下,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一种方案认为接收断层的参数和发震断层一致;另一种方案假设断层的方位随机分布,选择在主震同震应力场作用下最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根据以上2种方案下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结果,讨论主震对震后短期内余震以及2019年4月24日西藏墨脱M 6.3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接收断层和发震断层一致时,各深度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正值区的余震比例较小,正值区余震的震源机制和主震相似,分析认为是主震继续破裂所导致。2)各深度大部分余震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负值区,考虑可能是由于这些余震和主震的震源机制差异较大所致。通过选择最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计算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结果可发现,不同深度的余震均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大于触发阈值0.01MPa的范围内,说明所有余震均有被触发的可能性。推测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负值区的余震可能发生在主震剧烈破裂导致的破碎带内,从而导致其震源机制解与主震存在较大差异。破碎带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震源区的弹性常数值,文中的结果也说明考虑震源区内外弹性常数的差异对准确估计震源区内地震之间的静态库伦应力影响是有益的。,根据不同机构和作者利用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墨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得到一个与这些震源机制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进而据此中心震源机制解定量计算了米林地震对墨脱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影响。结果显示,米林地震在墨脱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量值都很小,说明墨脱地震是一次独立于米林地震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 M6.9地震 破裂模型 接收断层 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 墨脱 M6.3地震
下载PDF
2015年新疆皮山M_W6.4地震对周围地区的静态应力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靳志同 万永革 +2 位作者 黄骥超 李祥 张珊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7-1029,共13页
基于2015年皮山M_W6.4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周围地区的水平应力变化。结果表明:1)皮山地震造成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西段库仑应力降低(达9.5×10~3Pa);西昆仑山... 基于2015年皮山M_W6.4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周围地区的水平应力变化。结果表明:1)皮山地震造成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西段库仑应力降低(达9.5×10~3Pa);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东段和康西瓦断裂中段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因此要注意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东段的危险性。2)对余震位置的统计分析认为,大多数余震受到主震的触发作用;主震造成周围地区库仑引力增加的部分,余震的分布比较密集;而主震造成的库仑应力减少的部分,余震的分布就比较稀疏。3)水平面应力在该地震震中北侧的柴达木盆地和南侧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增加(拉张),在震中东侧的青藏高原北部和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降低(压缩)。从水平主压和主张应力方向来看,震中区域的主压应力为近SN向,主张应力方向为EW向。主压应力以震中为中心呈向外辐射状,而主张应力近乎于以震中为圆心的同心圆。震中西侧的主压应力为NW向,震中东侧为NE向,应力的大小随着半径增加而逐渐衰减,中心达107Pa,到达柴达布盆地北部的迈丹断裂仅有百Pa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皮山地震 震源破裂模型 库仑应力 水平应力
下载PDF
Rupture model of the 2013 M_W 6.6 Lushan (China) earthquake constrained by a new GPS data set and its effects on potential seismic hazard 被引量:2
10
作者 Rumeng Guo Yong Zheng +2 位作者 Faqi Diao Xiong Xiong Jiao Xu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8年第3期117-125,共9页
Vertical records are critically important when determining the rupture model of an earthquake, especially a thrust earthquake. Due to the relatively low fitness level of near-field vertical displacements, the precisio... Vertical records are critically important when determining the rupture model of an earthquake, especially a thrust earthquake. Due to the relatively low fitness level of near-field vertical displacements, the precision of previous rupture models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seismic hazard evaluated thereafter should be further updated. In this study, we applied three-component displacement records from GPS stations in and around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2013 MW6.6 Lushan earthquake to re-investigate the rupture model.To improve the resolution of the rupture model, records from both continuous and campaign GPS stations were gathered, and secular deformations of the GPS movements were removed from the records of the campaign stations to ensure their reliability. The rupture model was derived by the steepest descent method(SDM), which is based on a layered velocity structure. The peak slip value was about 0.75 m, with a seismic moment release of 9.89 × 1018 N·m, which was equivalent to an MW6.6 event. The inferred fault geometry coincided well with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Unlike previous rupture models, a secondary slip asperity existed at a shallow depth and even touched the ground surface.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seismic ruptures of the Lushan and Wenchuan earthquakes, post-seismic relaxation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ectonic loading process, we proposed that the seismic hazard is quite high and still needs special attention in the seismic gap between the two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steepest descent method rupture model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Mw7.9地震震前断层闭锁与同震位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斌 谭凯 +4 位作者 张彩红 黄勇 杜瑞林 张锐 乔学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4-737,共4页
对尼泊尔震前的GPS水平速度场进行融合处理,获得跨喜马拉雅中东段沿N15°E方向的GPS水平速度场剖面。采用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拟反演,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前喜马拉雅主前缘断裂带存在浅部闭锁,深部无震蠕滑,闭锁深度为22.5km,蠕滑... 对尼泊尔震前的GPS水平速度场进行融合处理,获得跨喜马拉雅中东段沿N15°E方向的GPS水平速度场剖面。采用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拟反演,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前喜马拉雅主前缘断裂带存在浅部闭锁,深部无震蠕滑,闭锁深度为22.5km,蠕滑段滑动速率为19.0mm/a,断层倾角为10°。GPS观测的同震形变场揭示了尼泊尔地震引起的地壳形变特征,最大同震位移位于尼泊尔境内的KKN4,该站向南移动1.89m;地震还在我国藏南地区造成最大0.54m的永久形变。距离震中400km以外GPS观测到的同震形变微弱,在误差范围之内。依据GPS同震水平位移在N15°E方向的位移剖面,采用矩形位错模型简单模拟了尼泊尔地震的同震破裂。结果显示,GPS同震位移剖面可以用喜马拉雅冲断带前缘主断裂(MFT)以北的基底低角度逆断层引起的弹性位错模拟,浅部的主前缘逆冲断裂、主边界逆冲断裂和主中央逆冲断裂等分支并没有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地震 震间闭锁 同震形变 断裂破裂模型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强震序列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峰位移场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永革 靳志同 +3 位作者 崔华伟 黄骥超 李瑶 李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9-711,共13页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导致的喜马拉雅山脉及邻区的位移场。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序列所导致的位移场呈南北两侧水平分量向震中会聚的分布形式,水平位移最大达871~962mm,并且距震中...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导致的喜马拉雅山脉及邻区的位移场。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序列所导致的位移场呈南北两侧水平分量向震中会聚的分布形式,水平位移最大达871~962mm,并且距震中越远水平位移量越小,但震中南侧的水平位移量随震中距衰减更快。震中北侧出现了明显沉降,最大沉降量达376~474mm,大部分震中及以南区域出现了明显隆升,最大值达626~677mm。文中还估计了该地震序列导致的周围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山峰的位移场,结果表明希夏邦马峰的位移最大,水平位移达393mm,下沉36mm;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近S向水平移动36mm,下沉9mm;其他山峰的位移因与到尼泊尔地震序列的震中距离和方位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 震源破裂模型 位移场 珠穆朗玛峰
下载PDF
基于GPS、InSAR和强震数据联合反演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同震滑动分布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勇 陈威 +2 位作者 李琦 王东振 方智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5-570,共6页
以多源观测为约束,利用近场GPS、InSAR同震位移和强震观测数据联合反演2017年九寨沟M S7.0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形状和破裂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地震成因。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154°,倾角80°,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 以多源观测为约束,利用近场GPS、InSAR同震位移和强震观测数据联合反演2017年九寨沟M S7.0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形状和破裂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地震成因。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154°,倾角80°,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量正断分量;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2~12 km深度范围,最大滑移量为1.6 m,位于地下6 km深处,断层在近地表没有滑移;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5.59×10^18 Nm,矩震级为M W6.44。结合余震分布认为,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隐伏的虎牙断裂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同震位移 断层几何形状 破裂模型
下载PDF
GP断层破裂模型在青海门源M_(S)6.9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的适用性研究
14
作者 罗超 曹晓雨 +3 位作者 高阳 徐飞 冯怀平 王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4-547,共14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附近遭受了强烈地震破坏.为验证Graves和Pitarka开发的GP断层破裂模型在震前对中国地区地震动场的预测与评估能力,本文基于GP法,考虑不同上升时间系数(rc)的影响,对门源地震进行了确定性...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附近遭受了强烈地震破坏.为验证Graves和Pitarka开发的GP断层破裂模型在震前对中国地区地震动场的预测与评估能力,本文基于GP法,考虑不同上升时间系数(rc)的影响,对门源地震进行了确定性地震动模拟.将模拟结果在地震动衰减规律、波形与幅值和烈度分布三个方面分别与青藏地区的地震动峰值预测方程、强震观测记录和根据强震记录自动产出的烈度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rc为9.0时,模拟记录与实测记录和地震动峰值预测方程基本一致.本文较好的重现了门源地震的强震动场,在合理选取rc的情况下,GP法可以应用于中国地区震前强地震动场的预测和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GP断层破裂模型 强地面运动 上升时间系数 宽频带地震动模拟
下载PDF
2000年以来南美板缘强震对2014年智利Ms8.2地震触发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盛书中 万永革 +2 位作者 黄骥超 李祥 石砚斌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1-509,共9页
计算了2000年以来南美板缘强震(先前地震)对2014年4月1日智利北部M_S8.2主震、2014年4月3日M_S7.6强余震以及本次主震对其后续余震的应力触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先前地震在主震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均为正;采用不同的... 计算了2000年以来南美板缘强震(先前地震)对2014年4月1日智利北部M_S8.2主震、2014年4月3日M_S7.6强余震以及本次主震对其后续余震的应力触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先前地震在主震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均为正;采用不同的有效摩擦系数,在主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超过阈值(0.01MPa)的子元最低占22.2%,库仑应力变化为正子元的比率最低和最高分别为74.3%、95.5%。先前地震和主震在4月3日M_S7.6地震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也均为正,且远大于触发阈值;最低有58.2%的破裂面子元上库仑应力变化超过触发阈值,最低有64.0%的破裂面子元上库仑应力变化为正。故先前地震有利于本次主震的发生,先前地震及本次主震又有利于M_S7.6强余震的发生。根据全球CMT目录搜索到的8次余震震源机制解资料,计算了本次主震在后续余震震源机制解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主震对其后续余震的触发效果不明显,由于余震资料的有限性,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应力触发 震源破裂模型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Co-seismic deformation and gravity changes of the 2011 India-Nepal and Myanmar earthquakes 被引量:1
16
作者 Liu Chengli Zheng Yong +1 位作者 Shan Bin Xiong Xiong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Co-seismic deformation and gravity field changes caused by the 2011 Mw6. 8 Myanmar and Mw6. 9 India-Nepal earthquakes are calculated with a finite-element model and an average-slip model,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u... Co-seismic deformation and gravity field changes caused by the 2011 Mw6. 8 Myanmar and Mw6. 9 India-Nepal earthquakes are calculated with a finite-element model and an average-slip model,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ulti-layered elastic half-space dislocation theory. The calculated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 ment of the Myanmar earthquake is 36 era, which is larger than the value of 9. 5 cm for the India-Nepal earth- quake. This difference is attributed to their different focal depths and our use of different models. Except cer- tain differences in the near field, both models give similar deformation and gravity results for the Myanmar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epal earthquake Myanmar earthquake average-slip model finite-element rupture model gravity
下载PDF
新疆精河M_W6.3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瑶 万永革 +3 位作者 靳志同 黄骥超 刘兆才 杨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1-681,共11页
利用精河M_W6.3地震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精河地震产生的位移场、应力场、周围主要断层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以及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结果表明:(1)精河地震产生的地表隆升最大值约为6.6cm,沉降最大值约为1.8cm;水平位移方向呈现... 利用精河M_W6.3地震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精河地震产生的位移场、应力场、周围主要断层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以及主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结果表明:(1)精河地震产生的地表隆升最大值约为6.6cm,沉降最大值约为1.8cm;水平位移方向呈现震中南北侧向震中汇聚、震中东西侧向外"流出"的特点。(2)精河地震产生的水平面应力场展布南北侧物质主要受到指向震中的拉张力作用,东西两侧物质主要受到因震中过剩物质东西向排出而导致的东西向挤压力作用。(3)震中西侧距震中约20km的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中段和震中东北部距震中约50km的四棵树-古尔图南断裂西段的库仑应力加载均大于0.01MPa,即2处为地震危险区。(4)在震源深度为8~12km的余震事件中,约有85.5%处于库仑应力加载区,即受到主震的的触发作用;在深度为4~8km的余震事件中,约有87%受到主震的应力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精河地震 有限断层破裂模型 静态应力触发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Gorkha M_W7.9地震与Kodari M_W7.3地震InSAR数据反演及其应力触发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迎峰 张国宏 +1 位作者 单新建 温少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根据喜马拉雅断裂系的构造形态,采用缓倾角反铲型断层模型模拟MHT上地震破裂部分的坡坪式发震构造。利用Alos-2及Sentinel-1获取的InSAR数据,反演获得了2015年尼泊尔Gorkha地震及其最大余震Kodari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模型。与单独利用Alo... 根据喜马拉雅断裂系的构造形态,采用缓倾角反铲型断层模型模拟MHT上地震破裂部分的坡坪式发震构造。利用Alos-2及Sentinel-1获取的InSAR数据,反演获得了2015年尼泊尔Gorkha地震及其最大余震Kodari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模型。与单独利用Alos-2或Sentinel-1 InSAR数据的反演结果相比,利用Alos-2和Sentinel-1 InSAR数据联合反演能够提供Gorkha地震破裂的更多细节信息,尤其对深部信息的约束更加明显。联合反演得到的破裂深度最大可达24km,穿过了该区域的闭锁线,到达了闭锁和蠕滑的转换区域。反演的断层模型倾角在3°~10°之间,最大滑动量出现在地下17km处,约4.5m。Gorkha地震和Kodari地震发震性质相似,都是发生在MHT断层上的低角度逆冲型地震,其中Gorkha地震略带右旋分量。反演结果还显示,Gorkha地震与Kodari地震的破裂滑动在空间上存在互补性,Kodari地震就发生在Gorkha地震的破裂空区内。通过计算Gorkha地震对Kodari地震发震断层的库仑破裂应力加载,发现Kodari地震震中恰位于库伦破裂应力正负交界区域,库仑破裂应力加载达0.4MPa,表明Kodari地震可能受到了Gorkha地震的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Gorkha MW7.9地震 同震滑动分布反演 破裂特征 应力触发
下载PDF
构造环境应力场在确定新疆地震危险区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培善 白彤霞 《内陆地震》 1998年第1期1-12,共12页
基于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和位错理论,提出了断裂力学地震破裂模式,进而推导出了几个从地震波观测资料直接计算震源处构造环境剪应力场量值τ0 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地区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τ0 值的大... 基于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和位错理论,提出了断裂力学地震破裂模式,进而推导出了几个从地震波观测资料直接计算震源处构造环境剪应力场量值τ0 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地区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τ0 值的大小与分布和大震发生的地点有密切的关系,即剪应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将容易发生大地震,而剪应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通常只发生小地震。据此,从1992 年开始,根据环境应力场进行寻找地震危险区的尝试总有效率达70% 。把此法用于新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地震危险区 地震预报 地震破裂模式
下载PDF
利用近场高频GPS、强地面运动和远场地震波形数据联合反演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 被引量:3
20
作者 孟国杰 苏小宁 +1 位作者 王振 廖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7,共17页
联合近场GPS测站1-Hz运动学位移、强震仪加速度波形和全球台站P震相波形作为约束,以时空滑动分布约束条件和ABIC模型参数选择方法,结合先验的滑动方向变化范围,反演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给出了能够综合反映震源破裂... 联合近场GPS测站1-Hz运动学位移、强震仪加速度波形和全球台站P震相波形作为约束,以时空滑动分布约束条件和ABIC模型参数选择方法,结合先验的滑动方向变化范围,反演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给出了能够综合反映震源破裂过程的统一模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总体上存在4个主要的破裂区,最主要的一个破裂区位于震源东北40~120km,断层面上的最大位错量约为10m,主体滑动分布在2~20km深度范围,破裂达到地表;第二个主体破裂区位于断层破裂带南段,最大滑动量达到6m;另外2个主体滑动区位于断层破裂带北段,但滑动破裂量小于断层南段破裂区的滑动量,滑动破裂值最大值为4m,超过1m的区域在走向上超过70km。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模型的地震矩为9.5×1021 Nm,相应的矩震级为MW7.95。汶川地震破裂表现为单侧破裂,起始破裂在汶川下方16km深度,向东北方向一致性地传播,过程持续~120s。在地震发生后0~10s内,破裂集中在震源起始破裂区,滑动破裂值为~1.0m,之后破裂向东北方向扩展,震后20~40s是主要的破裂时段。在40~60s,破裂跨越断层南段和北段。在80~90s破裂最大值开始下降,在100~110s时,下降为~0.5m,在110~120s时,下降为~0.1m。加入近场GPS测站1-Hz波形数据与近场强震仪波形和远场长周期体波联合反演,提高了震源破裂模型的空间分辨率,特别是浅部滑动破裂区的分辨率,反演的最大滑动破裂值比不用1-Hz波形数据反演的结果增大,表明近场1-Hz GPS波形数据对于揭示汶川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汶川MS8.0地震 高频GPS 强地面运动 震源破裂模型 同震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