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M_s8.0地震孕育发生的机制与动力学问题 被引量:43
1
作者 李延兴 张静华 +3 位作者 周伟 胡新康 郭良迁 张中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9-530,共12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_S8.0强烈地震.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分析震前的UPS速度场发现,从巴颜喀拉块体西部到龙门山断裂带沿大约N103°E方向的缩短速率为13.0mm/a,龙门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速率1.1mm/a...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_S8.0强烈地震.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分析震前的UPS速度场发现,从巴颜喀拉块体西部到龙门山断裂带沿大约N103°E方向的缩短速率为13.0mm/a,龙门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速率1.1mm/a,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四川盆地沿大约N103°E方向有少量的压缩变形,而沿SW方向有少量的拉张变形.同震位移场显示,这次地震可能是巴颜喀拉块体SE向逆冲与四川盆地NW向俯冲同时发生的.应变场分析发现,震前震中区的主压与主张应变率分别为—30.840×10^(-9)/a与13.956×10^(-9)/a,主压应变轴N105.4°E与震源机制解得到的主压应力轴的方向N103°E一致.由本文提出的应力-应变机制得到的断层滑动方向和走向与地表破裂调查和震源机制解得到的结果一致.印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与欧洲板块的相互作用是龙门山断裂带积累弹性应变能和孕育汶川地震的长期作用力.苏门达腊大地震使青藏高原和华南块体的相互作用加强,促进了汶川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场分析 应变场分析 发生机制 动力学 汶川地震
下载PDF
粘弹性数值模拟龙门山断裂带应力积累及大震复发周期 被引量:42
2
作者 柳畅 朱伯靖 石耀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7-169,共13页
2008年5月12日在低地形变速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突发汶川强震,引发人们对该地震孕震机制的思考。本文根据GPS观测资料确定边界条件,通过三维粘弹性数值模拟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孕震机理,计算了该区域岩石圈的应力增加速率和积累过程,以及汶... 2008年5月12日在低地形变速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突发汶川强震,引发人们对该地震孕震机制的思考。本文根据GPS观测资料确定边界条件,通过三维粘弹性数值模拟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孕震机理,计算了该区域岩石圈的应力增加速率和积累过程,以及汶川地震同震应力变化与震后应力松弛,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汶川8.0级大地震的复发周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推挤造成青藏高原的物质东流,高原中、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断裂带处遭到相对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之后,部分中、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断裂带下堆积产生应力集中。两个重要因素为应力集中提供了重要控制作用:其一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较低的粘滞系数与四川盆地中、下地壳较高的粘滞系数的差异,其二是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Moho面深度在龙门山断裂带的突变。低应变速率的龙门断裂带岩石圈在数千年时间尺度的应力积累过程中,脆性上地壳的应力随时间近乎线性增长,并且上地壳深部的应力增长率超过浅部,6000年内应力积累最大量达到-21.6MPa,应力增长速率为-0.0036MPa/a;而柔性的中、下地壳以及岩石圈上地幔的应力在增长一段时间之后趋于稳定。在空间上,龙门山断裂带受到的压应力从断层西南向北东方向逐渐减小,而剪应力从西南到北东方向逐渐增大,应力状态有利于地震发生时断层的破裂方式从西南的逆冲运动向北东的逆冲兼走滑运动的方式发展。通过应力积累与地震应力降的计算得到汶川8.0级大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54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动力学成因 应力集中 复发周期 粘弹性有限元
下载PDF
地震动态触发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郑文衡 陆明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6-123,共8页
提出地震的动态触发摸式 .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地震的动态触发的可能机制 .模拟结果表明 ,应力波在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 ,压缩波可以转变成拉伸波 ,反之亦然 .因此 ,动应力包含有拉伸应力 .拉伸波叠加或干涉形成较大的动态... 提出地震的动态触发摸式 .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地震的动态触发的可能机制 .模拟结果表明 ,应力波在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 ,压缩波可以转变成拉伸波 ,反之亦然 .因此 ,动应力包含有拉伸应力 .拉伸波叠加或干涉形成较大的动态应力 ,减小围压 ,因此减小了内摩擦力 ,从而触发地震 .研究表明断层形态会影响动态应力 ,认为地震触发的位置与孕震体边界形状有关 .本文还结合有关地学理论和资料 ,对以上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给出物理解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应力 地震 动力学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车-轨-桥系统安全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蒋丽忠 周旺保 +3 位作者 魏标 向平 国巍 李常青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3,共13页
桥梁占线比高、列车运行密度大及地震带分布范围广,使得我国高速铁路桥梁面临巨大的潜在地震威胁。目前地震下的高速铁路桥梁及桥上行车安全相关规定不够详细具体,地震下安全防控尚未将列车、轨道、桥梁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安全设防,亟... 桥梁占线比高、列车运行密度大及地震带分布范围广,使得我国高速铁路桥梁面临巨大的潜在地震威胁。目前地震下的高速铁路桥梁及桥上行车安全相关规定不够详细具体,地震下安全防控尚未将列车、轨道、桥梁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安全设防,亟待开展系统研究保障地震下高速铁路桥梁结构及桥上行车安全。针对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系统结构特性,首先介绍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系统破坏特征和损伤机理研究现状,然后从震后高速铁路桥上轨道不平顺状态劣化机理、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列车-轨道-桥梁系统动力分析、地震作用后桥上行车安全分析及基于性能的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现有研究进展及现有研究的不足,最后针对地震下高速铁路列车-轨道-桥梁系统多状态多水准多防线安全防控急需开展系统研究的问题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作用 高速铁路桥梁 列车-轨道-桥梁系统 动力学 安全防控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沉积岩和天然断层泥的摩擦滑动性质与启示 被引量:20
5
作者 何昌荣 VERBERNE B A SPIERS C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131,共19页
对采自四川龙门山断裂带(LFZ)地震发生区段的样品进行摩擦滑动实验研究,得到一系列实验结果。实验样品包括用富含黏土的完整泥岩和砂岩制备的模拟断层泥、由富含方解石的灰岩制备的模拟断层泥和一种天然断层泥。其中,天然断层泥是通过... 对采自四川龙门山断裂带(LFZ)地震发生区段的样品进行摩擦滑动实验研究,得到一系列实验结果。实验样品包括用富含黏土的完整泥岩和砂岩制备的模拟断层泥、由富含方解石的灰岩制备的模拟断层泥和一种天然断层泥。其中,天然断层泥是通过人工探槽方法采自于穿过泥岩和砂岩层的地表破裂中。富含黏土矿物的样品主要由伊利石和石英组成。在实验中,将1 mm厚的断层泥夹于具有倾斜锯切面的围岩之间,在三轴实验系统中对其进行剪切变形实验,实验条件与龙门山断裂带2 km深处的条件相一致。实验温度范围为25℃~150℃,同时为了研究摩擦强度的速度依赖性,对剪切位移的速度实施1.22~0.122μm/s的阶跃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断层泥比原岩的泥岩和砂岩更富含伊利石,而且强度比原岩弱得多。天然断层泥的稳态摩擦系数约为0.4,而原岩则约为0.6。另外,灰岩断层泥的摩擦系数为0.6~0.7。除了灰岩,所有样品均表现为稳定、速度强化的滑动行为。灰岩在25℃~50℃表现为速度强化,但是在100℃~150℃时表现为准静态的振荡,在150℃时显示速度弱化行为。运用此次实验结果讨论沉积岩在类似于汶川地震这样的地震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指出该区域富含黏土的沉积层可能对从深部扩展而来的破裂扩展有阻尼作用,而灰岩则有可能会加速破裂的传播,同时产生明显的应力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力学 龙门山断裂带 沉积岩 天然断层泥 摩擦滑动性质
下载PDF
走向21世纪的地壳形变学——对大陆动力学与地震预测的新推动 被引量:15
6
作者 周硕愚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1期1-13,共13页
监测和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需要,促进了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相互交融。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一门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学”已初步形成。地壳形变学已拥有空间—地面—深部立体测地系统,具有在多种空间尺度... 监测和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需要,促进了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相互交融。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一门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学”已初步形成。地壳形变学已拥有空间—地面—深部立体测地系统,具有在多种空间尺度内精确测定现今地壳运动(秒~数十年)和灾害孕育过程的空前强大能力,从而可望击破长期制约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测的地球空间信息的“瓶颈”。在21世纪,地壳形变学将成为推动大陆动力学和地震预报的主要科技动力之一,推进精确定量测定大陆动力学现今过程,限定现今大陆动力学性质并在验证解释地质学模型诸方面发挥特有作用。它将促使地震预测摆脱“粘滞状态”,由“经验预测”走向“图像动力学预测”;在揭示大陆地震孕育时空过程、判定地震大形势、划定危险区、搜寻和跟踪震源动力学演化过程及研究动力学响应耦合等方面作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地壳形变学 立体测地系统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地震动力学建模及载荷计算 被引量:15
7
作者 金鑫 王磊 刘桦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4-229,共6页
该文以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研究整机系统在地震动力响应的动力学问题。基于Eurocode8随机地震动物理模型生成地震动加速度时程,采用动态入流理论进行气动载荷计算。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风力发电机风轮-塔架结构动力学... 该文以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研究整机系统在地震动力响应的动力学问题。基于Eurocode8随机地震动物理模型生成地震动加速度时程,采用动态入流理论进行气动载荷计算。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风力发电机风轮-塔架结构动力学分析模型,基于此模型对风力发电整机系统进行了地震作用动力学分析。研究表明:地震作用引起的载荷远大于风载作用下的载荷。分析数据同风力发电权威计算软件GH Bladed数据比较表明,该分析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地震作用下风力机的受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风力发电机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风载 地震 动力学计算 欧洲规范8
原文传递
多动力作用下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结构体系动力学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余志武 何华武 +3 位作者 蒋丽忠 何旭辉 孙树礼 陈克坚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共9页
针对多动力(列车、地震、侧风)作用下高速列车-轨道-桥梁系统动力学理论与关键技术存在的诸多技术疑难,持续开展了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结构体系模型试验、现场测试、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提出基于概率密度演化理论的多动力作用下轨道-桥梁... 针对多动力(列车、地震、侧风)作用下高速列车-轨道-桥梁系统动力学理论与关键技术存在的诸多技术疑难,持续开展了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结构体系模型试验、现场测试、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提出基于概率密度演化理论的多动力作用下轨道-桥梁系统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和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桥上行车安全评定方法,研发了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系统试验平台和成套试验技术,提出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系统抗震设防和防风设计理念和评估方法,并研发了抗震防风及减灾技术,研究成果已在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结构体系设计与运营维护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轨道-桥梁 列车 地震 侧风 动力学
下载PDF
地震波频谱特性对高速列车动态脱轨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凌亮 肖新标 +1 位作者 吴磊 金学松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393,431,共11页
为研究地震下高速列车的动态响应及地震波频谱特性对车辆动态脱轨行为的影响,发展了一种地震激励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数值模型,车辆模型被简化为考虑悬挂非线性特性的35自由度多刚体系统,板式轨道被视为由钢轨、扣件系统、轨道板及CA... 为研究地震下高速列车的动态响应及地震波频谱特性对车辆动态脱轨行为的影响,发展了一种地震激励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数值模型,车辆模型被简化为考虑悬挂非线性特性的35自由度多刚体系统,板式轨道被视为由钢轨、扣件系统、轨道板及CA砂浆层组成的弹性支承结构,钢轨被视为连续弹性离散点支承基础上的Timoshenko梁,轨道板用三维实体有限元模拟。采用移动轨下支承模型分析离散的轨枕支承对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地震波被简化为周期性的横向正弦波加入计算模型中。基于仿真计算,对地震情况下高速列车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地震波频谱特性对高速车辆动态脱轨机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对车辆的动态响应、脱轨机理及车辆的运行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轨道 地震 脱轨 耦合动力学
原文传递
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SinoProbe-06项目介绍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群策 李宏 +3 位作者 廖椿庭 吴满路 崔效锋 杨树新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01期113-124,共12页
固体地壳的应力状态是地壳的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地壳表面和内部发生的各种构造现象及其伴生的各种地质灾害都与地壳应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地应力测量与监测不仅为深入认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机制,进而为强震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而且也... 固体地壳的应力状态是地壳的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地壳表面和内部发生的各种构造现象及其伴生的各种地质灾害都与地壳应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地应力测量与监测不仅为深入认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机制,进而为强震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而且也是地球动力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将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如深埋隧道、水电工程、深部能源开采、核废料处置场地的选址等深部地下工程的勘测设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是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试验研究”所属的第六项目。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专项的总体科学目标,开展系统的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及其实验对比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现场实际测试,对现有各种主要的地应力测试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进行总体评价和研究,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和相关测试系统的创新性研发,从整体上提升现有主要地应力测试方法的技术水平;在北京地区建立深孔地应力综合观测试验站;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构建地应力监测网络,进而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球动力学野外试验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测量与监测 地震预测 地球动力学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下载PDF
城市地震次生灾害演化机理分析及仿真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谢自莉 马祖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5-163,共9页
根据对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发生机理的分析,绘制了地震次生灾害演化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在此基础上借助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 PLE,对城市地震次生灾害演化过程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及仿真,得出了不同防震抗灾... 根据对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发生机理的分析,绘制了地震次生灾害演化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在此基础上借助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 PLE,对城市地震次生灾害演化过程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及仿真,得出了不同防震抗灾能力下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情况,为城市防震救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次生灾害 城市 系统动力学
下载PDF
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被引量:10
12
作者 万天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149,共18页
在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中,自从创立板块构造学说以来,尽管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重大的难题有待解决,也有一些极具争议的课题值得探讨,尤其是大陆岩石圈内的构造地质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区域地质调查中断层的多期... 在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中,自从创立板块构造学说以来,尽管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重大的难题有待解决,也有一些极具争议的课题值得探讨,尤其是大陆岩石圈内的构造地质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区域地质调查中断层的多期活动及其年代学的研究最为薄弱,对此必须大力加强;在构造地质研究中,必须将变形与变位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即应该把中、小型构造研究与大地构造研究结合起来。为促进深部能源的开发,盆地深部构造研究应大力加强。应认真关注碰撞带的定义、范围、内部结构及其与周边板块关系的研究。应扎实地推进岩石流变学与流体在各种地质条件下作用的研究。临震预报的探索与现代地球动力学研究十分重要,可能是中国为人类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能做的一项巨大的贡献。大陆岩石圈内各个构造滑脱面及其相关断层的研究,对于构造-岩浆活动和板内地震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定量化的大陆动力学研究与深部成矿预测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笔者建议大力加强对于上述课题的研究,科研决策部门也可考虑给予大力的资助。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的探讨是完善板块构造学说所必需的,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此课题很难有重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板块构造学 构造岩浆作用 板内地震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坠落式危岩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林峰 陈洪凯 +1 位作者 唐红梅 唐芬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1-1196,共6页
构建了地震作用下厚层水平岩体中坠落式危岩块体的震动模型,并基于结构动力学和断裂力学,分别建立了危岩块体水平震动和竖向震动时危岩块体的位移、加速度与惯性力和主控结构面联合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方法。从能量的角度出发,获得了危... 构建了地震作用下厚层水平岩体中坠落式危岩块体的震动模型,并基于结构动力学和断裂力学,分别建立了危岩块体水平震动和竖向震动时危岩块体的位移、加速度与惯性力和主控结构面联合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方法。从能量的角度出发,获得了危岩块震动过程中危岩主控结构面扩展长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危岩主控结构面的扩展判据,进而建立了考虑地震震动效应的危岩稳定系数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分析发现,危岩主控结构面对危岩体震动加速度的影响较大,考虑危岩主控结构面后危岩体的加速度峰值增加了55.56%;此外,将地震荷载视为动荷载,考虑了主控结构面在震动过程中的扩展长度的危岩稳定系数计算方法较传统的拟静力法更加安全,该方法可为地震区厚层水平岩体中坠落式危岩的防治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 稳定性 地震 断裂力学 结构动力学 主控结构面
下载PDF
Dynamic mechanisms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被引量:8
14
作者 ZHU ShouBiao SHI YaoLin +1 位作者 LU Ming XIE FuR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1769-1779,共11页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usually cause great disasters,and yet their dynamic mechanism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This paper will derive a general conceptual landslide model from the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feat...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usually cause great disasters,and yet their dynamic mechanism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This paper will derive a general conceptual landslide model from the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features of the most landslide masses trigger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processes are simulated here by mean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based on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discontinuous deformable body.The calculated results presented the whole course of landslide motion,and displayed some typical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itiation,sliding,ejection,collision,flying in the air,and climbing of landslides.The simulation result also shows that,under combined seismic inertial forces and gravity,landslides will start to slip once it overcomes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sliding mass and slip-bed,then it will move from slow to fast along the slippery bed until it ejects from the slip-bed.Moreover,the high frequencies and serious damages by landslide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 caused by the strong ground motion on the mountain slopes in and around the epicenter that was dramatically amplified owing to both resonances produced by the seismic event and topographical amplification by seismic motion.In addition,the modeling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rection,amplitude,frequency,and duration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landslide mass.Therefore,the study helps us better underst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landslides,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and dynamic earthquake trigg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strong ground motion dynamics finite element method Wenchuan earthquake
原文传递
地震应急避难需求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汪建 赵来军 顾彩云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28,共8页
为定量研究地震应急避难人群的规模及变化规律,建立需求分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建筑物倒塌,断水和电梯停运3种因素造成的需求。参考汶川地震中板房建设速度和电梯修复速度,以及日本关于地震断水率的研究成果,建立非线性模型... 为定量研究地震应急避难人群的规模及变化规律,建立需求分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建筑物倒塌,断水和电梯停运3种因素造成的需求。参考汶川地震中板房建设速度和电梯修复速度,以及日本关于地震断水率的研究成果,建立非线性模型拟合各需求的变化规律。采用Vensim软件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各需求的综合变化规律。采用上海市徐汇区的数据进行案例演算,并与其他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仿真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建筑物损坏对人群数量的影响很大,但是灾后1个月内断水的影响最大;相对于工程技术因素,人因对需求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应急避难所 人因 系统动力学 需求分析
下载PDF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beneath the Pamir-Hindu Kush Region:Evidence for collision between two opposite subduction zones 被引量:6
16
作者 Xiaoting Lou Chen Cai Chunquan Yu Jieyuan Ni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6期659-665,共7页
We employed a double-difference algorithm (hypoDD) to relocate earthquakes within the region bounded by 66°E-78°E and 32°N-42°N in the period of 1964-2003 re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eismologi... We employed a double-difference algorithm (hypoDD) to relocate earthquakes within the region bounded by 66°E-78°E and 32°N-42°N in the period of 1964-2003 re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er (ISC). The improved hypocentral locations delineate a double-layered Wadati-Benioff zone in the eastern Hindu Kush intermediate seismic belt. Based on this feature and other evidences, we propose that the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beneath the Pamir-Hindu Kush region may occur in two collided subduction zones with opposite dip dir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dynamics Pamir-Hindu Kush intermediate seismic zone earthquake relocation
下载PDF
地震大地测量学及其对地震预测的促进——50年进展、问题与创新驱动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硕愚 吴云 江在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1-562,共12页
地球科学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新时期,在防震减灾国家任务引领下,以空间等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现代大地测量学与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复杂动力系统理论相交融,历经50年艰难探索,一门交叉新兴学科——地震大地测量学初步形成。从科学... 地球科学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新时期,在防震减灾国家任务引领下,以空间等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现代大地测量学与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复杂动力系统理论相交融,历经50年艰难探索,一门交叉新兴学科——地震大地测量学初步形成。从科学思想与实践效果的视角,简述所取得的基本进展与问题,例如建立多尺度空-时(频)域精密监(探)测系统;开拓现今大陆地壳运动与变形动力学(10-2s^102a)新领域,精确获取前人未能知晓的自然现象;揭示出中国大陆地壳形变系统是一个自组织动力系统,地震是此系统演化过程中为保持长期稳定的自调节暂态行为,具可预测性,又极难实现完全确定性的预测;尽管仍待长期探索,而当下已有可能对其中某些地震作出不同程度的预测。以科学思想创新为基础,提出了促进地震预测创新、脱困的新途径、新模式、新对策和具可操作性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地震大地测量学 大陆动力学 地震科学 地震预测 防震减灾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悬挂式单轨车桥系统动力性能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翔 蔡成标 +2 位作者 何庆烈 朱胜阳 杨泽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9-85,共7页
为研究地震对于悬挂式单轨车桥系统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的影响,以成都双流悬挂式单轨交通试验线为对象,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悬挂式单轨车辆-轨道梁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将地震波以大质量法输入系统,研究不同地震动强度以及车... 为研究地震对于悬挂式单轨车桥系统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的影响,以成都双流悬挂式单轨交通试验线为对象,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悬挂式单轨车辆-轨道梁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将地震波以大质量法输入系统,研究不同地震动强度以及车辆不同运行速度对于悬挂式单轨车桥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地震动强度增大,悬挂式单轨车桥系统各振动响应均近似呈线性规律增加,桥墩墩顶和跨中横向振动加速度受地震动强度影响明显,变化幅度较大,车体和跨中垂向振动加速度随地震动强度变化较小;随列车运行速度增大,悬挂式单轨车桥系统各振动响应增加幅度较小,走行轮轮载变动系数受行车速度影响较大,变化幅度较大;当地震动强度大于0.2g时,轨道梁跨中垂向相对位移变形较大,车体运行振动强烈;当列车运行速度大于40 km/h时,走行轮轮载变动系数大于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单轨 地震作用 大质量法 耦合动力学 动态响应
下载PDF
基于俯冲带动力学参数评估琉球海沟对我国东南沿岸的海啸威胁
19
作者 李宏伟 徐志国 +2 位作者 史健宇 王宗辰 杨怀玮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3-413,共11页
为了提升我国沿海海啸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民众海啸风险防范意识,系统地分析了琉球海沟俯冲带地震所引发海啸对我国大陆东南沿岸及台湾东部的潜在威胁,基于逻辑树与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的概率性方法对其海啸风险进行定量评估.考虑到琉球海沟... 为了提升我国沿海海啸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民众海啸风险防范意识,系统地分析了琉球海沟俯冲带地震所引发海啸对我国大陆东南沿岸及台湾东部的潜在威胁,基于逻辑树与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的概率性方法对其海啸风险进行定量评估.考虑到琉球海沟历史地震记录稀少,基于俯冲带的动力学参数对该区域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进行了修正.与此同时,结合前人对该区域的古海啸研究成果建立了海啸源参数逻辑树,分析了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重现期下台湾东部宜兰县和花莲县周边的最大海啸波幅可以达到2~3 m;上海和浙江舟山的最大海啸波幅也能达到0.6 m和0.8 m左右.由于琉球海沟历史上没有灾害性海啸,其对东南沿岸和台湾东部的海啸威胁难以量化评估,模拟结果为今后该地区的海啸防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琉球海沟 地震 海啸 动力学参数 危险性评估
原文传递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震后救援药品动态需求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辉 杨佳祺 +1 位作者 吴翰 未珂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4期171-175,共5页
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震后救援药品动态需求研究对提高救援效率,挽救人民生命至关重要。建筑物倒塌压埋是造成震后人员受伤的主要原因,因此从震后建筑物倒塌救援过程入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震后建筑... 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震后救援药品动态需求研究对提高救援效率,挽救人民生命至关重要。建筑物倒塌压埋是造成震后人员受伤的主要原因,因此从震后建筑物倒塌救援过程入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震后建筑物倒塌救援因果关系模型与震后建筑物倒塌救援流量存量图,主要考虑了建筑物倒塌压埋、地震救援投入、医疗投入等因素对伤员人数的影响。运用Vensim软件对流图进行编程仿真,得出伤员随时间的数量变化,根据救援药品日剂量得到各救援药品的需求量,从而辅助震后救援药品的动态需求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救援 医疗救援 药品需求 系统动力学 动态需求 仿真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