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 被引量:351
1
作者 莫宣学 潘桂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3-51,共9页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然而,从特提斯的形成演化到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明显的演化阶段:古特提斯阶段、新特提斯阶段、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与青藏高原形成阶段。古特提斯洋自早石炭世...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然而,从特提斯的形成演化到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明显的演化阶段:古特提斯阶段、新特提斯阶段、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与青藏高原形成阶段。古特提斯洋自早石炭世开始打开,形成三个主支(修沟-玛沁洋、金沙江-哀牢山洋、澜沧江-昌宁孟连洋),至早二叠世扩张到最大规模后开始俯冲消减,逐渐缩小,至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初洋盆闭合,冈瓦纳古陆的前缘与劳亚古陆的前缘碰撞拼合。这大约经历了150Ma的时间。大致与此同时或略早,古特提斯以南的新特提斯洋两支同时打开,并大致于早-中侏罗世之交扩张到最大规模,然后开始消减、缩小。北支班公湖-怒江洋在晚侏罗世初到早白垩世末(大致在160~100Ma的时间间隔内)闭合,完成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南支雅鲁藏布洋闭合较晚,在白垩纪/古近纪之交(65/70Ma左右)印度大陆开始与拉萨地块(即欧亚大陆南缘)碰撞。新特提斯洋从打开到闭合,经历了约140Ma。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青藏高原形成的直接原因,从开始到完成,整个碰撞过程用了约20Ma(大致在65-40/45Ma时间间隔内);然后转入后碰撞阶段至今。很显然,几亿年时间尺度和几万公里空间尺度的特提斯的开合、演化、特别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必定对应着地球各圈层间巨大的物质与能量的调整和交换。而正是这种巨大的物质、能量交换,才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基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特提斯演化 大陆碰撞 圈层间物质与能量交换 地球内部
下载PDF
地震预测——进展、困难与前景 被引量:71
2
作者 陈运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年第2期1-24,共24页
地震预测是一个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如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以及由美... 地震预测是一个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如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以及由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践获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等。但是地震预测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目前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地震预测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不可人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选准地点、开展并坚持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重要方式的地震预测科学试验,系统地进行基础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对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坚持不懈,对实现地震预测的前景是可以审慎地乐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地球内部
下载PDF
氢——地球深部流体的重要源泉 被引量:39
3
作者 陈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3期72-79,共8页
介绍了近年来金刚石包裹体中流体研究结果,特别是分子氢和羟基的发现。基于地幔中氢的发现,论证了氢在地球内部的赋存形式。地核和地幔中有氢化物存在得到高压低温实验、地球物理和天文物理测定的支持。从而提出,氢是地幔羽中的原始... 介绍了近年来金刚石包裹体中流体研究结果,特别是分子氢和羟基的发现。基于地幔中氢的发现,论证了氢在地球内部的赋存形式。地核和地幔中有氢化物存在得到高压低温实验、地球物理和天文物理测定的支持。从而提出,氢是地幔羽中的原始热物质。核幔边界或地幔中氢化物释放出的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地幔流体,推动地球演化。地幔羽应称为氢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物 地幔流体 地幔羽 地球深部
下载PDF
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被引量:15
4
作者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47-753,共7页
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 (IGRF)分析了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结果表明 ,从 1 90 0年到 2 0 0 5年 ,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 6 .81 8× 1 0 1 8J减少到 6 .5 94× 1 0 1 8J,减小了 3 .3 % ,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 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 (IGRF)分析了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结果表明 ,从 1 90 0年到 2 0 0 5年 ,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 6 .81 8× 1 0 1 8J减少到 6 .5 94× 1 0 1 8J,减小了 3 .3 % ,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 8.6 5 8× 1 0 1 7J减小到 7.6 73× 1 0 1 7J,减小了 1 1 .4% .分析地球内部不同圈层地磁场能量的变化表明 ,地壳 (A层 )、上地幔 (B层 )、转换带 (C层 )、下地幔D′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在减小 ,但是下地幔D″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却在快速增加 .磁能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更清楚地显示出磁能增加和减小的分界面在r=3 840km处 .上述结果表明 ,地核和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在趋势性减小的同时 ,也在进行重新分配 .进一步分析表明 ,下地幔D″层磁能快速增长 ,主要是由高阶磁多极子的增强引起的 .在地磁场倒转前 ,偶极矩减小而多极性相对增强在能量分布上的表现就是磁能向下地幔底部 (特别是D″层 )集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 磁场能量 地球内部 下地幔D〃层
下载PDF
温室气体CO_2的另一源——地球内部 被引量:10
5
作者 郑乐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1-24,共4页
温室气体CO2不仅来源于地表,而且也来源于地球内部。地球内部大量的CO2通过突发式、阵发式和渐进式将其释放,释放出来的CO2成为大气CO2浓度升高不可忽视的源。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地球内部 二氧化碳 大气污染 污染源
下载PDF
同步辐射激光加温DAC技术及在地球深部物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景 肖万生 +3 位作者 李晓东 李延春 谢鸿森 胡天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3-101,共9页
实验室模拟地球深部的温度和压力环境,研究地球相关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解释地震波数据、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重要途径。用高功率的红外激光光束,加温金刚石对顶砧压腔(DAC)中的样品,可以获得深部地幔乃至地核的... 实验室模拟地球深部的温度和压力环境,研究地球相关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解释地震波数据、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重要途径。用高功率的红外激光光束,加温金刚石对顶砧压腔(DAC)中的样品,可以获得深部地幔乃至地核的极端温度和压力条件,已广泛地用于地球深部矿物的相变、熔融和状态方程研究。同步辐射微束技术的发展,为激光加温DAC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使地幔及地核条件下的矿物研究有了重要的突破。文章介绍激光加温DAC技术的发展;阐述高温高压原位的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方法;例举激光加温DAC技术在地球深部物质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并对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加温 DAC同步辐射 X射线衍射 高压 地球深部
下载PDF
地球科学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8
7
作者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7年第1期24-30,共7页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一次大聚会,该会主题是大陆地质学,旨在探讨地球内部各圈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面临全球人口急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指明了地学在21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新机遇.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地球内部 大陆动力学 深部地质
下载PDF
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与动力 被引量:8
8
作者 滕吉文 宋鹏汉 +3 位作者 张雪梅 刘有山 乔勇虎 马学英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995-2019,共25页
地球物理学研究的主体内涵是地球内部物理学,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核心则是地球内部结构、物质的运动和力源及其响应.在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深层过程与力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1)地球内部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是研究物... 地球物理学研究的主体内涵是地球内部物理学,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核心则是地球内部结构、物质的运动和力源及其响应.在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深层过程与力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1)地球内部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是研究物质运动、介质属性、结构和深层过程的基础;(2)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是地球内部岩石圈物质飘曳在软流圈上运动极为重要的地球科学事件,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喷发和地幔热柱的上升体现了水平力系与垂直力系并存和其耦合响应;(3)强烈地震的发生、火山喷发、青藏高原的整体抬升、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油气能源形成与聚集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产物;(4)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驱动力源是其物质力学属性研究与探索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有关一系列的假说却难以解释发生在地球上的诸多事件,唯地幔对流说取得了较多的共识,由于尚缺乏可靠的精确实测论据,故乃为一假说;(5)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和核-幔热动力边界层及其产生的热能可能是驱动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最可能的能源.地球内部是否可能还存在像天体运动研究中最近提出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呢?为此尚必须深化认识地球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 壳、幔结构 物质与能量交换 动力学响应 力源机制
原文传递
地球质心偏移与各圈层形变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学祥 王莉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5年第4期23-30,共8页
地幔结构的地震层析图象显示热心南偏和质心北偏可能是地球南北反对称的动力基础。建立了南北半球密度反对称分布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地壳地幔南北半球的密度不均匀分布可使地核偏离地球质心1~3公里,完全符合张焕志1982... 地幔结构的地震层析图象显示热心南偏和质心北偏可能是地球南北反对称的动力基础。建立了南北半球密度反对称分布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地壳地幔南北半球的密度不均匀分布可使地核偏离地球质心1~3公里,完全符合张焕志1982年的计算结果。质心偏移将造成地球各圈层相同数量级的等位移动与等位变形,从而产生大幅度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地壳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形状 地球内部 均衡状态 质心偏移 圈层
下载PDF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运动与动力学响应和力源 被引量:7
10
作者 滕吉文 董兴朋 +1 位作者 闫雅芬 毛慧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3-538,共26页
地球内部物质在动力作用下重新分异、调整,深部和浅部物质与能量进行着强烈的交换和运动,并导致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地震与火山等灾害的形成。地球动力学受到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并相继产生了诸多假说,如地球的收缩说、膨胀说、... 地球内部物质在动力作用下重新分异、调整,深部和浅部物质与能量进行着强烈的交换和运动,并导致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地震与火山等灾害的形成。地球动力学受到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并相继产生了诸多假说,如地球的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自转说、涌流说、地幔对流说、地壳均衡说等,而问题是何为其力源?因为力源确是驱动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对各种动力假说的分析和理解,讨论了1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响应;2对历史上诸多动力学假说的分析和理解;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深层动力学过程;4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的思考;5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响应与力源及机制问题的探索。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不仅涉及到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空间特异结构与变异,而更为重要的却是如何深化认识地球本体,并厘定物质运动的动力学响应和力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 物质运动 深层过程 动力学响应 力源机制
下载PDF
1690-2000年地磁场能量的三维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康国发 白春华 +2 位作者 李伟 吴小平 胡家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6,共7页
利用Bloxham&Jackson地磁场模型扣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研究了1690~2000年地磁总能量及其北向、东向扣垂直向分量的能量以及非偶极子磁场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地表扣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及其北向扣... 利用Bloxham&Jackson地磁场模型扣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研究了1690~2000年地磁总能量及其北向、东向扣垂直向分量的能量以及非偶极子磁场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地表扣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及其北向扣垂直向的能量是持续衰减的,垂直向的磁场能量占总能量的64%以上,对总能量的贡献起主要作用;东向分量的能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增加为主.地磁场的能量变化率存在56年的周期,主要是由偶极子磁场产生的.地表以外的非偶极子磁能从减小到增大转折出现在1770年,比地核以外滞后40年.地球内部磁能随时间的变化显示,偶极子磁能逐渐减小,非偶极子磁能增加,越靠近核幔边界增加越快;偶极子扣非儡极子磁能的变化量相等的分界面在距地心3780km处.从核幔边界到地表,磁能变化的衰减非偶极子比偶极子快,表明偶极子磁场比非偶极子磁场有更深的场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磁场能量 非偶极子磁场 地球内部 长期变化
下载PDF
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三维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康国发 李伟 +1 位作者 白春华 文丽敏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409,共6页
利用Bloxham&Jackson地磁场模型(BJ)和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资料,计算并分析了1690年以来地磁总能量、北向、东向和垂直向分量的能量从CMB到地表的分布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地磁场总能量以及北向和垂直向分量的能量在地表和地球内... 利用Bloxham&Jackson地磁场模型(BJ)和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资料,计算并分析了1690年以来地磁总能量、北向、东向和垂直向分量的能量从CMB到地表的分布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地磁场总能量以及北向和垂直向分量的能量在地表和地球内部的变化一致,1690年以来减小,东向分量的能量变化以波动形式增大,偶极子磁场能量持续减小.非偶极子磁场的能量1690~1770年减小,1770年以后增大.磁能密度在CMB附近增大较快,地表的磁能密度只有CMB的1.6%.从地表向下至CMB,偶极子和非偶极子的磁能密度的变化相反,偶极子减小,非偶极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模型 地磁场能量 地球内部 核幔界面 长期变化
原文传递
A holistic perspective on Earth system science
13
作者 Yongfei ZHENG Zhengtang GUO +5 位作者 Nianzhi JIAO Mu MU Shilong PIAO Suiyan FU Dinghui YANG Maoyan Z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013-3040,共28页
Earth system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parts, solid Earth system, surface Earth system, and Sun-Earth space system. These three subsystems not only have mutual transmission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s in both energ... Earth system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parts, solid Earth system, surface Earth system, and Sun-Earth space system. These three subsystems not only have mutual transmission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s in both energy and matter but also involve multiple scales from microscopic to macroscopic. Earth system scienc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globality and unity with a holistic view and a systematic view at multiple scales in both space and time. It focuses not only on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various geospheres but also on the properties, behaviors,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entire Earth and its spheres. Although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internal disciplines of these three subsystems,there is still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verall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thus facing challenge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levels. The solid Earth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crust, mantle, and core. Existing observational techniques struggle to penetrate deep into the mantle, making direct observation and data acquisition difficult;the extreme environments within Earth, such as high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 and strong magnetic fields, also pose great challenges to observational equipment and scientific experiments. The surface Earth system is an open complex mega-system, in which there are complex interactions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among its geospheres(such as atmosphere, hydrosphere, biosphere, pedosphere and lithosphere), leading to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of its overall behavior and long-term evolution. Biological activit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n affecting the surface Earth system.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arth systems becomes more complex. Distinguishing and quantifying the impacts of Earth spherical interaction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n the surface Earth system is a major challenge. The Sun-Earth space system involves multiple physical processes such as solar activity, Earth's magn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s interior earth's exterior Geospheres Energy exchange Material transfer
原文传递
地球内部高温超高压流体的水热金刚石压砧原位观测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雪彤 张荣华 胡书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46-1859,共14页
地球内部极端条件下流体原位观测实验研究有了巨大进展。使用金刚石压砧结合各种谱学方法及同步辐射光源技术,在高温超高压条件下原位直接测量水和水合物结构性质,已经获得关于地球内部流体的分子-原子尺度信息的新实验数据。本次研究... 地球内部极端条件下流体原位观测实验研究有了巨大进展。使用金刚石压砧结合各种谱学方法及同步辐射光源技术,在高温超高压条件下原位直接测量水和水合物结构性质,已经获得关于地球内部流体的分子-原子尺度信息的新实验数据。本次研究通过金刚石压砧对高压(10GPa)和高温高压(800℃/3GPa)NaCl-H_2O和NaCl-D_2O-H_2O的红外谱原位直测,研究了高压和高温高压下水分子结构。发现高压高温水分子OH振动频率随温度升高向高波数变化,而且,在临界态区域时水分子间的氢键网络破坏。水分子OH振动频率随盐度升高向高波数变化。水分子的其它方式运动的频率也随温度改变。实验说明了水分子在极端条件下的结构和运动方式。地球内部由深到浅,不同深度上的流体性质不断变化,如水的密度、介电常数等物理参数随温度压力改变,水的性质在临界态会出现突变。这些变化可以用高压高温的水的各种谱学特征来表征。水的性质取决于水的分子结构(键态)、分子振动方式。在跨越临界区时的水性质异常涨落与水分子结构变化、分子振动形式变化和氢键网络破坏有关。高温超高压流体原位红外谱观测实验是从分子尺度认识地球内部流体性质。水分子尺度的信息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地球深部流体性质、活动及物质相互作用,有利于理解岩石圈和地球深内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 高温超高压 临界态 流体性质 分子谱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High-Pressure Multigrain X-Ray Diffraction for Exploring the Earth’s Interior 被引量:1
15
作者 Li Zhang Hongsheng Yuan +1 位作者 Yue Meng Ho-Kwang Mao 《Engineering》 SCIE EI 2019年第3期441-447,共7页
The lower mantle makes up more than a half of our planet’s volume. Minera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experiments on realistic bulk compositions under high pressure–temperature (P–T) conditions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 The lower mantle makes up more than a half of our planet’s volume. Minera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experiments on realistic bulk compositions under high pressure–temperature (P–T) conditions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deep mantle processes. Such high P–T experiments are commonly conducted in a laser-heated diamond anvil cell, producing a multiphase assemblage consisting of 100 nm to submicron crystallite grains. The structures of these lower mantle phases often cannot be preserved upon pressure quenching;thus, in situ characterization is needed. The X-ray diffraction (XRD) pattern of such a multiphase assemblage usually displays a mixture of diffraction spots and rings as a result of the coarse grain size relative to the small X-ray beam size (3–5 lm) available at the synchrotron facilities. Severe peak overlapping from multiple phases renders the powder XRD method inadequate for indexing new phases and minor phases. Consequently,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new phases in a high P–T multiphase assemblage has been extremely difficult using conventional XRD techniques. Our recent development of multigrain XRD in high-pressure research has enabled the indexation of hundreds of individual crystallite grains simultaneously 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s for these individual grains. Once indexation is achieved, each grain can be treated as a single crystal. The combined crystallographic information from individual grain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new phases and minor phases simultaneously in a multiphase system. With this new development, we have opened up a new area of crystallography under the high P–T conditions of the deep lower mantle. This paper explains key challenges in studying multiphase systems and demonstrates the unique capabilities of high-pressure multigrain XRD through successful examples of its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pressure SYNCHROTRON X-ray Multigrain Diamond ANVIL cell MINERALS PETROLOGY earth’s interior
下载PDF
地球内部的^(3)He是原始起源吗?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崧生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2-106,共5页
3He的来源至今被地球学家解释为在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即原始起源。但是这原始起源学说在解释有的地学问题已受到了挑战,例如:①有的金刚石中的反常高的3He/4He比值;②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洋中脊的热液气孔喷出的热... 3He的来源至今被地球学家解释为在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即原始起源。但是这原始起源学说在解释有的地学问题已受到了挑战,例如:①有的金刚石中的反常高的3He/4He比值;②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洋中脊的热液气孔喷出的热流的3He/4He比值具有近似恒定的峰状分布。作者最近对火山湖水中氚的垂直分布进行了新的研究,发现火山口形成的土耳其Nemrut湖和德国Laacher湖底部同时注入有来自地幔的氚(3H)和3He。这二者都是核聚变(d-d反应)的产物。氚的半衰期为12.4年,地球形成时的氚早已不存在。地球深处由已知的常规核反应生产的氚含量小于0.01TU(1TU相当3H/H=10-18),处于探测限以下。地球深处释放的氚表明其可能来源于核聚变。作者认为产生3H和3He的核聚变可能发生在地幔和地核的交界处的高温高压下富集氢的介质。由此推论:地球深处的3He并非一定是“原始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He起源 天然核聚变 地球内部
下载PDF
初探地球内部幔羽现象的导热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陆原 保明堂 +1 位作者 张世杰 文正祥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2期95-100,共6页
对近些年国际地学界在地球的核、幔之间新发现的幔羽现象和它的若干特征做了较仔细的分析;然后再依据幔羽现象生长的不稳定性和演化的运动形态,提供了幔羽孤立波导热的可能机制;经分析后指出,这种传导孤立热波物质可能是一种熔态类... 对近些年国际地学界在地球的核、幔之间新发现的幔羽现象和它的若干特征做了较仔细的分析;然后再依据幔羽现象生长的不稳定性和演化的运动形态,提供了幔羽孤立波导热的可能机制;经分析后指出,这种传导孤立热波物质可能是一种熔态类晶体.由于这种物态存在,它将为地震成因和触发机理研究增加新的内容和复杂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羽现象 孤立波 地核 地幔 导热
原文传递
FeH_(x)的稳定性以及氢在地球核-幔边界的传输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宇 Duck Young Kim +3 位作者 Viktor V.Struzhkin Zachary M.Geballe Vitali Prakapenka 毛河光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4期1567-1573,M0004,共8页
地球内部水和铁的反应可以生成铁-氢合金.研究铁-氢合金可以增进对地球内部氢传输的认知.我们通过高压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对高温高压下具有面心立方结构(fcc)FeH_(x)(x≤1)的相稳定性、密度、氢的输运性质和熔点进行了系统研究... 地球内部水和铁的反应可以生成铁-氢合金.研究铁-氢合金可以增进对地球内部氢传输的认知.我们通过高压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对高温高压下具有面心立方结构(fcc)FeH_(x)(x≤1)的相稳定性、密度、氢的输运性质和熔点进行了系统研究,证实了FeH_(x)在165 GPa时的稳定性.通过高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FeH_(x)在下地幔温压下转变为超离子态.在超离子态FeH_(x)中,氢离子快速扩散表现出类似流体的性质,扩散系数高达3.710^(-4)cm~2s^(-1).与超离子态冰类似,氢离子的快速扩散可以导致体系的熵增,使其的熔化温度增加.FeH_(x)可以将氢从地幔传输到外地核,使得外核成为H的潜在储库,并在核-幔边界上方留下了富氧的块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态 第一性原理计算 氢离子 相稳定性 地球内部 熔化温度 高压实验 分子动力学模拟
原文传递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密度分布特征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褚伟 徐亚 +1 位作者 段杰翔 樊驹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3-457,共15页
地球内部密度结构是了解其构造特征及性质的重要参数.根据全球性模型的回顾分析可了解地球内部密度的基本特征,垂向的分层性和横向不均一是全球性的密度特征.对地球浅层地壳特别是沉积层,岩石采样的密度测试和速度-密度关系研究为揭示... 地球内部密度结构是了解其构造特征及性质的重要参数.根据全球性模型的回顾分析可了解地球内部密度的基本特征,垂向的分层性和横向不均一是全球性的密度特征.对地球浅层地壳特别是沉积层,岩石采样的密度测试和速度-密度关系研究为揭示其密度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总结和分析前人速度-密度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给出了具有更好适用性的速度-密度拟合关系,可为区域及全球性地壳密度结构研究提供参考.地幔及更深地球密度分布特征受温度、化学组成、构造等多种因素影响,通常可借助速度-密度比例因子Rρ/s,p和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研究其结构及密度分布特征.随着全球尺度地球物理数据的丰富,基于多种地球物理数据反演地球内部密度分布,获得地球内部更详细结构成为可能,本文对地球内部密度分布特征的综述性分析可为全球性密度结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 密度分布 密度-速度关系 地幔 反演
原文传递
基于全局光滑约束的地磁测深C-响应估计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艳辉 翁爱华 +3 位作者 李世文 李建平 杨悦 唐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98-1907,共10页
地磁测深C-响应,包含着地球内部结构的导电信息,因此获得高质量的C-响应估计对于揭示地球内部准确的电性结构至关重要,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计算地磁测深C-响应的新思路.不同于以往单个频点估计办法,新方法基于相邻频率C-响应连续光滑的特... 地磁测深C-响应,包含着地球内部结构的导电信息,因此获得高质量的C-响应估计对于揭示地球内部准确的电性结构至关重要,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计算地磁测深C-响应的新思路.不同于以往单个频点估计办法,新方法基于相邻频率C-响应连续光滑的特性同时估计所有频率的C-响应.首先,根据求取C-响应的Z/H方法,由观测的Hr和Hθ构造估计C-响应的线性方程组;为了增强方程组求解的稳定性,克服噪声影响,要求估计的C-响应满足光滑性条件,从而将无约束的C-响应估计转化为阻尼最小二乘理论的C-响应估计优化问题.合成数据和实际台站数据的测试结果表明,光滑约束优化技术能比传统的逐频求取方法得到更加合理和连续的响应曲线;虽然正则化参数的选择对C-响应估计的结果有明显影响,但通过L-曲线和V-曲线确定的最优正则化参数可以在保证数据真实性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C-响应估计.基于全局光滑约束获得的C-响应为提高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奠定基础,为利用更多台站的C-响应获得高分辨力的地球深部电性结构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深 C-响应 正则化反演 约束优化 地球内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