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安全:从地球关键带到生态系统服务 被引量:127
1
作者 朱永官 李刚 +1 位作者 张甘霖 傅伯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59-1869,共11页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源。作为地球关键带的核心要素,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最为活跃的圈层,而且土壤过程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与转化的重要节点。由于土壤的多重功能不断得到重视,传统的土壤概...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源。作为地球关键带的核心要素,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最为活跃的圈层,而且土壤过程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与转化的重要节点。由于土壤的多重功能不断得到重视,传统的土壤概念已经无法全面反应土壤的功能和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了土壤安全的概念。土壤安全是一种基于土壤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一种系统战略框架,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重点论述了地球关键带和土壤安全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紧密关系。此外,还对土壤安全框架下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对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壤安全需求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圈 土壤安全 地球关键带 生态系统服务
原文传递
地球关键带:地质环境研究的新框架 被引量:50
2
作者 杨建锋 张翠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8-104,110,共8页
当今经济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相互关联、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搭建一个新的技术框架,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系统研究。地球关键带将与经济社会最密切的近地表环境作为独立的开放系统,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一个完... 当今经济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相互关联、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搭建一个新的技术框架,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系统研究。地球关键带将与经济社会最密切的近地表环境作为独立的开放系统,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框架。本文在界定地球关键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关键带科学研究的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体系框架和3M(填图-监测-建模)循环体系框架,从填图、监测、建模三个方面总结了关键带研究进展。通过将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进行融合,关键带科学为气候变化、生态管护、水资源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的解决展示了一种新的图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建议:将地球关键带作为重点靶区开展基础地质和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建立三维地质框架;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小流域建设关键带观测站,为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搭建一个开放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地质环境 地质填图 监测 建模
下载PDF
地球关键带科学与水文土壤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小雁 马育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1-737,共7页
地球关键带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圈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交汇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包括从植被冠层到地下含水层的区域.地球关键带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生存的关键区域,水和土壤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水... 地球关键带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圈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交汇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包括从植被冠层到地下含水层的区域.地球关键带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生存的关键区域,水和土壤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水文土壤学是土壤学和水文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综合研究不同时空尺度土壤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地球关键带研究中处于重要位置.本文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科学与水文土壤学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历程,总结了二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水文土壤学 研究态势 科学问题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分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云强 邵明安 +2 位作者 胡伟 Henry Lin 黄辉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91-397,共7页
地球关键带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区域。关键带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关键带的关键要素,同时又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决定因子。为揭示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分的空间... 地球关键带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区域。关键带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关键带的关键要素,同时又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决定因子。为揭示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特征,采用网格(50m×50m)布点,雨季结束后采集0~500cm深度土壤样品,结合室内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小流域中73个样点0~500cm的土壤含水量分布范围介于1%~23%之间,降水对0~1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补充明显;土壤水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不同方向上的水分控制过程有所不同,是对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地形要素、土壤质地等多因素综合响应的结果。充分理解关键带土壤水分空间的分异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有助于该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植被建造与布局,也有助于对该区土壤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地球关键带 土壤含水量 土地利用 空间变异性
下载PDF
流域多尺度土壤水分监测与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朱青 廖凯华 +2 位作者 赖晓明 刘亚 吕立刚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50-1158,共9页
土壤水分调控着陆地表层系统空间格局和过程,作为地表不同圈层中物质和能量输移转化的关键纽带和驱动力,连接着一系列的水文、生态、气候和地质学过程。论文首先介绍了流土壤水分静态特征(土壤含水量和基质势时空变化)在流域范围内不同... 土壤水分调控着陆地表层系统空间格局和过程,作为地表不同圈层中物质和能量输移转化的关键纽带和驱动力,连接着一系列的水文、生态、气候和地质学过程。论文首先介绍了流土壤水分静态特征(土壤含水量和基质势时空变化)在流域范围内不同空间尺度上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包括直接手动监测、直接自动监测、地球物理探测和遥感监测等;同时介绍了其动态特征(土壤水分运动)监测方法(径流小区法、示踪剂法和地球物理探测)的局限性和模拟模型(动力波模型、水量平衡模型和水动力模型等)的关键参数和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①加强土壤水分监测尺度与方法的集成;②消除土壤水分运动模型不确定性;③耦合土壤水分与碳氮输移循环过程等3个方面的研究展望和建议,从而为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土壤水分数据获取,以及土壤水分运动与分布及其驱动下的碳氮排放过程、机理的揭示和模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空间尺度 水文土壤学 土壤墒情
原文传递
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理论方法:以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为例 被引量:16
6
作者 马腾 沈帅 +4 位作者 邓娅敏 杜尧 梁杏 王志强 於昊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498-4511,共14页
围绕如何运用地球关键带理论解决巨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地球关键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在长江中游开展的地球关键带调查实践,将流域侵蚀基准面定义为流域地球关键带底边界,建立了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库、地球四大圈层变... 围绕如何运用地球关键带理论解决巨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地球关键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在长江中游开展的地球关键带调查实践,将流域侵蚀基准面定义为流域地球关键带底边界,建立了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库、地球四大圈层变量库和人类活动变量库;构建了以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的、基于地球系统四大圈层、人类活动和时间的六维环境变量矩阵;提出了流域地球关键带横向三断面和垂向五界面的结构概化模型,识别了各断面和界面的共性变量和特征变量.有效突破了传统地球关键带研究局限于小流域、环境变量梯度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单一的不足,科学回答了流域地球关键带"在哪里调查"、"调查什么"和"监测什么"的问题,初步构建了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理论方法体系,并在江汉平原进行了示范性研究.本文为长江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以及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我国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理论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探索性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地球关键带 六维环境变量矩阵 长江 江汉平原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区域地球多圈层交互带调查探索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石建省 马荣 马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7-780,共14页
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目前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冀东地区为例,将区域地质调查与地球多圈层交互带研究相结合,以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依托,构建出一套地球多圈层交互带生态地质调查与填图体系... 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目前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冀东地区为例,将区域地质调查与地球多圈层交互带研究相结合,以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依托,构建出一套地球多圈层交互带生态地质调查与填图体系,为冀东地区农作物重金属离子超标、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矿山开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地学建议。通过上述探索研究,提出区域地区地球多圈层交互带调查思路: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通过开展地球多圈层交互带调查,完成地球多圈层交互带生态地质图,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地学建议,为山水林田湖草海统一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多圈层交互带 生态环境 重金属 冀东地区
下载PDF
生态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5
8
作者 聂洪峰 肖春蕾 +2 位作者 任伟祥 刘建宇 戴蒙 《中国地质调查》 2021年第6期1-8,共8页
生态地质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我国生态地质研究工作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但时至今日生态地质学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鉴于此,基于前人的大量研... 生态地质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我国生态地质研究工作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但时至今日生态地质学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鉴于此,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地质研究进展国际上,俄罗斯建立了生态地质学研究体系,美国发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是与生态地质研究十分契合的主题;在国内,生态地质研究主要着眼于“生态-地质”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以及地质环境影响下的系统性生态修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地质学涵义及其研究内容、方法技术创新及学科体系构建思路,以期为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生态地质系统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调查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地球关键带 进展 展望
下载PDF
Hysteresis in sap flow and its controlling mechanisms for a deciduous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in a humid karst region 被引量:13
9
作者 Rongfei ZHANG Xianli XU +5 位作者 Meixian LIU Yaohua ZHANG Chaohao XU Ruzhou YI Wei LUO Chris SOULSBY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744-1755,共12页
The critical zone(CZ) represents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biosphere with the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lithosphere.Understanding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human impact factors on the CZ is fundamental to sustain... The critical zone(CZ) represents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biosphere with the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lithosphere.Understanding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human impact factors on the CZ is fundamental to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 agroforestry. Transpiratio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rrestrial evapotranspiration(ET), and understanding the time lag(TL) between vegetation transpiration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can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the mechanisms of vegetation adaptability to a changing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TL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Therefo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identifying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key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TL, using a typical deciduous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Zenia insigins Chun) of CZ in subtropical humid karst regions. This species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L between SF(sap flow) and hydro-meteorological forcing. Sap flow in these 6 trees was monitored using the 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TDP).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peak of diurnal sap flow generally lagged behind PAR but preceded Ta(air temperature), RH(relative humidity) and VPD(vapor pressure deficit), with the mean TL of-67.4 min(PAR), 90.5 min(Ta), 91.6 min(RH) and 92.9 min(VPD), respectively;(2) TL ha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the daily mea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soil moisture, but was highly(R^2>0.66) correlated to CRs(changing rate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the morning;(3) At seasonal scale, the sap flow rate and TL both were controlled by the seasonality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Overall, the seasonality of the TL was caused by plants' high water loss and strongly active physiological response in hot seasons, leading to close stomata earlier than in cold seasons;(4) The reason why CRs proposed can explain the TL better than mean values of metrological factors is that the CRs considered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processes of metrological factors in the daytime. This study may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HYDROLOGY Soil HYDROLOGY LANDSCAPE ECOLOGY earth's critical zone
原文传递
基于黄土高原关键带类型的土地利用与年径流产沙关系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胡健 胡金娇 吕一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417-6429,共13页
区域植被恢复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从而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但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关系的空间分异尚未明晰。整合了黄土高原坡面径流小区试验观测研究文献59篇和1121条年径流产沙记录,以8大关键带类型作为空间分层依据,采用地理探测器分... 区域植被恢复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从而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但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关系的空间分异尚未明晰。整合了黄土高原坡面径流小区试验观测研究文献59篇和1121条年径流产沙记录,以8大关键带类型作为空间分层依据,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土地利用与年径流产沙关系的空间分异。结果显示:撂荒地的年均径流量和产沙量最高分别为35.99 mm和4208.82 g/m^(2),撂荒地、裸地和耕地的产流产沙能力显著高于人工草地、林地、自然草地和灌丛,灌丛和林地的年均产沙量显著低于人工和自然草地(P<0.05);除了撂荒地的年均产沙量在山地森林关键带最高(16240.40 g/m^(2))外,在丘陵沟壑农林草交错关键带的撂荒地年均径流产沙显著高于丘陵农业-草地关键带,丘陵沟壑农林草交错关键带和丘陵农业-草地关键带裸地、耕地的产流产沙能力较高,人工草地和灌丛年均产沙量显著高于其他关键带类型(P<0.05);在山地森林关键带的林地年均径流量、径流系数和产沙量最低,分别为1.56 mm、0.41%和307.36 g/m^(2),而自然草地在各关键带类型都有较高的年均产流量和较低的年均产沙量;坡面径流小区的局地特征(如土地利用、面积、坡度、坡长)是影响年径流产沙关键带分异的首要因素,且存在多因子互作、非线性增强的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植被恢复能有效地保持水土,但是区域植被恢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类型,黄土丘陵沟壑区应首选自然草地、灌丛和林地。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区域植被恢复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人地互动关键带的内涵与理论框架探索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蓉 袁振杰 +1 位作者 尹铎 朱竑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59-2675,共17页
“地球关键带”是为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及其重大挑战所提出的前沿概念。当前地理学者主要从地理要素循环与物质交换的视角,为揭示地球关键带的功能结构和动态演化提供了分析工具和手段。但人类活动与社会系统和地球关键带之间的复杂作... “地球关键带”是为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及其重大挑战所提出的前沿概念。当前地理学者主要从地理要素循环与物质交换的视角,为揭示地球关键带的功能结构和动态演化提供了分析工具和手段。但人类活动与社会系统和地球关键带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对话关键带研究,对地球关键带这一概念进行溯源式回顾,结合人文地理学者对人地关系理论的长期研究积累及其在服务区域发展中的经验模式,着眼于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背景下的人类社会发展与地球表层系统演化的相互作用方式、模式、过程与机制,提出“人地互动关键带”的概念,并探索形成“源—流—汇”为核心的人地互动关键带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人地互动关键带理论可在研究视角上有效整合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的时空过程,将人类社会的复杂运作逻辑与实践和地球关键带现有理论框架进行深度融合;在实践上,人地互动关键带理论将有助于地理学家更好地诠释关键地带发展格局与过程,共同助力国家科学制定空间、环境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并有效促进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深度、高效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人地互动关键带 人地互动 理论框架 人类世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球关键带科学的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丽 夏炎 +5 位作者 陈琪 马禧帅 王晓丹 杜文超 尹颖 郭红岩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5-355,共11页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核心,为人类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在集成已有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土壤与地球关键带各介质的关联作用,提出了基于地球关键带科学的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采用文献整理法、单因素评价...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核心,为人类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在集成已有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土壤与地球关键带各介质的关联作用,提出了基于地球关键带科学的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采用文献整理法、单因素评价模型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基于地球关键带科学的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指数系统,包括土壤质量指数(SQI)、植物指数(PI)、大气调节指数(ARI)、径流指数(RI)、地下水补给指数(GSI)以及文化美学指数(CAI),建立地球关键带系统中土壤支持、供给、调节和文化服务等多重服务功能的集成评估模型与方法.研究结果对于识别土壤功能失衡、系统提升土壤以及地球关键带生态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土壤生态系统服务 多指数系统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土壤风化速率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来明 邵明安 +1 位作者 贾小旭 张甘霖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21-1031,共11页
明确土壤风化过程、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是理解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反馈的基础,可为预测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的演变趋势、实现土壤资源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回顾土壤风化速率不同测定方法(实验室模拟... 明确土壤风化过程、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是理解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反馈的基础,可为预测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的演变趋势、实现土壤资源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回顾土壤风化速率不同测定方法(实验室模拟研究、模型理论计算、同位素比值、元素损耗和元素输入输出平衡法)及其影响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和人为活动)研究所取得的进展,针对当前土壤资源退化严重的现状,提出了土壤风化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土壤风化研究应重点关注变化中的自然条件和强烈的人为干扰下土壤风化的关键过程、速率及其环境阈值,包括建立风化速率不同测定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定量转换关系、揭示风化速率多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土壤风化速率的演变趋势,以期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速率 地球化学质量平衡 同位素 环境阈值 地球关键带
原文传递
地球关键带研究评述: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顺华 宋效东 +2 位作者 吴华勇 吴克宁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18,共11页
近20年来,国际上兴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为重新审视地球表层系统内水、土、气、生、岩等各要素的功能及其内在关联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搜集2001—2021年间国内外地球关键带研究文献,应用引文空间(CiteSpace)技术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 近20年来,国际上兴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为重新审视地球表层系统内水、土、气、生、岩等各要素的功能及其内在关联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搜集2001—2021年间国内外地球关键带研究文献,应用引文空间(CiteSpace)技术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地球关键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文献分析表明:地球关键带受到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学界的普遍关注;三个发展阶段(萌芽、初期和快速发展)的研究重点差异明显;土壤是联结地表和地下过程的纽带与核心;地球物理技术成为理解地球关键带结构与过程的重要工具;联网观测和模型模拟是下一阶段的重要方向;地球关键带功能和服务的量化、权衡与提升有望成为重要的决策支持工具。未来仍需在五个方面深化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地球关键带观测站网络;加强学科交叉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一代地球关键带科学家;服务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地球关键带科学;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完善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揭示地球关键带过程的耦合机制及其环境效应,加强人类活动对水土过程、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土壤圈 地球表层系统 结构 过程 服务
下载PDF
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耀丹 邱琳琳 +2 位作者 杜文超 尹颖 郭红岩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217,共9页
土壤环境基准的制修订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它是土壤环境标准修订的基础及科学依据.阐述了土壤环境基准的内涵及分类,综述了发达国家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对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我国现有的关于土壤环境基准的... 土壤环境基准的制修订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它是土壤环境标准修订的基础及科学依据.阐述了土壤环境基准的内涵及分类,综述了发达国家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对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我国现有的关于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土壤环境污染物的背景调查和通过土壤动物及植物的毒性实验而获得的生态毒理学数据.根据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在研究土壤环境基准时,应将土壤与各个介质关联起来,除了关注土壤生物安全、保障土壤生态安全外,还应综合考虑土壤污染对大气环境、地表径流及地下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制定满足我国实际需要、适用于我国各地区的使用的科学合理的土壤环境基准值,更好地指导我国土壤环境标准的制定及管理和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土壤污染 背景值 生态毒性 地球关键带
下载PDF
地球关键带基岩风化层生态水文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骆占斌 樊军 邵明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7期3311-3323,共13页
基岩风化层作为地球关键带的主要组成部分,联系其上层土壤水分变动和地下水补给,在陆地表层生态水文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阐明地球关键带中基岩风化层生态水文的研究进展,本文回顾了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 基岩风化层作为地球关键带的主要组成部分,联系其上层土壤水分变动和地下水补给,在陆地表层生态水文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阐明地球关键带中基岩风化层生态水文的研究进展,本文回顾了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计量可视化了当前的研究热点,总结了基岩风化层生态水文潜在的影响途径,展望了未来潜在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基岩风化层生态水文研究呈现地质学、水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及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且基础理论丰富的特点;基岩风化层生态水文效应既包含了自身特性差异,也涵盖对土壤水分再分配、地下水补给排泄调节和植物生长调控等外部扰动;基岩风化层生态水文潜在影响途径可能是通过阻碍土壤水分入渗流失和补给地下水来调节季节性缺水、中微小型动物活动加剧岩石风化提高水分贮存空间、植被根系贴附岩层并结合菌根菌丝参与水养传输等多种方面.本文以期为深化地球关键带科学,拓展生态水文研究领域和鉴别植被恢复选址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基岩含水层 岩石水分 地球关键带 水文循环 文献计量
原文传递
承德杏仁产区关键带基岩-土壤-作物果实BRSPC系统元素迁聚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厚云 卫晓锋 +3 位作者 孙晓明 贾凤超 李多杰 李健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621-2645,共25页
特色经济作物品质与生态地球化学条件密切相关,查明山区地球关键带基岩-风化壳-土壤-作物BRSPC系统元素迁移富集规律,对农业种植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承德冀北山区仁用杏产区为研究区,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采用多种化学风化指数、元素... 特色经济作物品质与生态地球化学条件密切相关,查明山区地球关键带基岩-风化壳-土壤-作物BRSPC系统元素迁移富集规律,对农业种植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承德冀北山区仁用杏产区为研究区,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采用多种化学风化指数、元素化学损耗分数CDF、质量迁移系数法、生物富集系数BCF法分碎屑岩建造区和火山岩建造区定量评价BRSPC体系中元素迁聚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TK和TFe_(2)O_(3)含量丰富,Se元素含量适量,Cu和Ge含量中等-较丰富,TP、S和B元素含量较缺乏.区内基岩-土壤总体处于初等化学风化阶段,火山岩建造区土壤风化程度总体高于碎屑岩区.土壤S、B、Se、Ti、MgO和Fe_(2)O_(3)含量在基岩风化过程相对富集,基岩风化过程中Se、S、B、Ni和V为质量迁移强活动元素.全区85.71%的杏果肉样品Se含量达到富硒标准,25%杏仁达到含硒-富硒标准;碎屑岩区杏果实Se含量高于火山岩区.基岩风化过程中的元素富集亏损特征与土壤-作物吸收过程中的元素迁聚密切相关,BRSPC系统元素传导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土壤Cu、Zn、TP、Se、B、CaO和TFe_(2)O_(3)含量是制约研究区杏果实品质的主要地化因素,火山岩基岩风化过程中Cu和Zn元素淋滤流失程度大于碎屑岩区,碎屑岩区土壤TP、Se、B、CaO和TFe_(2)O_(3)含量高于火山岩建造区,相对更适宜于仁用杏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地球化学 风化机制 元素迁移 BRSPC连续体 杏仁 承德
原文传递
延安治沟造地小流域水库氨氮对降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18
作者 余云龙 林杭生 +2 位作者 金钊 褚光琛 张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4-1218,共15页
地球关键带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的近地表开放系统。流域内坝库体系作为小流域物质迁移的重要汇集区,将坝库水体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其物质浓度变化,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对于理解和预测小流域物质迁移过程、规律... 地球关键带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的近地表开放系统。流域内坝库体系作为小流域物质迁移的重要汇集区,将坝库水体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其物质浓度变化,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对于理解和预测小流域物质迁移过程、规律和变化趋势具有基础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当前,流域水文过程与氮迁移的耦合研究较多关注硝态氮,而对氨氮关注较少,导致了关键带过程中水文和氮循环耦合过程的部分环节缺失。本研究以延安顾屯治沟(填沟)造地小流域为对象,研究小流域水库氨氮浓度周时间尺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降雨的联系,揭示强烈人类活动影响下黄土小流域氨氮迁移特征和可能的内在机制。通过对上游至下游5座水库氨氮浓度连续1年(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的每周监测,结果表明:5座水库氨氮浓度变化均滞后于降雨事件1~2周,而与月降雨量和降雨前流域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相比,则滞后1个月;不同季节之间,5座水库夏季和秋季氨氮浓度远高于冬季和春季。水库与地下水的氨氮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且存在显著线性关系(p〈0.001),表明降雨可能通过影响地下水氨氮浓度从而影响水库氨氮浓度。降雨入渗的影响因素,如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和降雨前流域湿润程度,控制着水库氨氮浓度上升的幅度。从空间分布来看,小流域上游至下游水库氨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且相邻2座水库氨氮相关系数大于不相邻水库。降雨量较大的夏季、秋季和春季水库间氨氮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均大于降雨量较小的冬季。这些现象表明,降雨是延安治沟造地小流域水库氨氮的重要控制因素,其中水分在雨水-地下水-水库系统和上游水库-下游水库系统的迁移过程起到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坝库小流域 地球关键带 氨氮 降雨 周时间尺度 时空动态
原文传递
新时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甘霖 史舟 +9 位作者 王秋兵 赵永存 刘峰 杨琳 宋效东 杨飞 蒋卓东 曾荣 陈颂超 杨顺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4-1276,共13页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时空分布规律、形成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土壤学学科分支,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理解土壤形成演化的关键过程与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土壤-环境的共同演化特征,揭示土壤资源分布规律、利用前景和保护对策,为农业、生态...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时空分布规律、形成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土壤学学科分支,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理解土壤形成演化的关键过程与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土壤-环境的共同演化特征,揭示土壤资源分布规律、利用前景和保护对策,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支撑土壤普查、耕地保护等国家目标。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10年以来土壤地理学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以土壤为核心的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发展,高强度人为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时空演变研究愈加活跃。土壤地理学主要发展趋势包括土壤信息获取方式正在发生变革,数字土壤制图向融合过程机理与数据驱动发展,土壤时空信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未来土壤地理学优先发展领域包括:以关键带研究带动土壤发生和演变研究的革新,基于多传感器的土壤综合观测原理与技术,多尺度数字土壤制图与时空变化预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理学 土壤时空变化 地球关键带 土壤信息 数字土壤制图 数字土壤形态学
下载PDF
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建设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俊琦 马腾 +3 位作者 邓娅敏 杜尧 王志强 姜月华 《中国地质调查》 2019年第5期115-123,共9页
地球关键带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我国地球关键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形成符合我国实情的地球关键带调查与研究范式,仍需进一步探索。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特点在于受不同级次水利... 地球关键带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我国地球关键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形成符合我国实情的地球关键带调查与研究范式,仍需进一步探索。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特点在于受不同级次水利工程的强烈影响。基于多年调查研究,在江汉平原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涉及水、土、气、生物等各地球关键带要素。监测网络设置上,既考虑了不同级次水利工程的影响,也考虑了区域营养元素/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监测技术上,部分指标实现了原位监测,大部分指标实现了野外现场测试,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在线监测并实现数据远程传输。目前,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已成功纳入全球地球关键带研究网络,这是我国地球关键带调查与研究的初步探索,不仅可为长江流域的地球关键带调查研究提供示范,也可为长江大保护战略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江汉平原 监测网 水利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