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Ⅰ) 被引量:117
1
作者 黄秉维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50-354,共5页
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它脱胎于气候系统研究,跨越一系列自然与社会科学,将全球变化与区域变化冶为一炉。所涵盖的时间自数十年至一二百年,在此时间尺度内,所涵盖的对象基本上是大气、海洋与陆地以及介于其间的... 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它脱胎于气候系统研究,跨越一系列自然与社会科学,将全球变化与区域变化冶为一炉。所涵盖的时间自数十年至一二百年,在此时间尺度内,所涵盖的对象基本上是大气、海洋与陆地以及介于其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陆地最重要、最复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亦最大,目前未知数亦最多。宜先在跨学科的综合工作上多下功夫,积极推动陆地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可持续发展 科学基础
下载PDF
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114
2
作者 袁道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7-25,共9页
广泛的全球岩溶对比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引入以及研究方法的解决,推动了现代岩溶学的发展,从而显示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现代岩溶学的新发展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岩溶作用在大气温室气体CO2源汇关系中的... 广泛的全球岩溶对比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引入以及研究方法的解决,推动了现代岩溶学的发展,从而显示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现代岩溶学的新发展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岩溶作用在大气温室气体CO2源汇关系中的效应,初步估算全球岩溶作用每年可由大气回收6.02×108t碳;二是由岩溶记录提取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信息。我国大陆岩溶不但面积辽阔,而且碳酸盐岩古老坚硬,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抬升以及未受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破坏,因而保留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信息量很大。我国季风区水热配套,岩溶作用的季节和地区反差明显,极有利于进行岩溶作用与大气CO2源汇关系研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种地域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 碳循环 岩溶记录
下载PDF
国际地球科学发展态势 被引量:98
3
作者 孙成权 曲建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44-347,共4页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综述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地球科学研究在思维方式、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研究内容、研究形式、组织形式、信息交流、方法手段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指出地球科学已经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和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综述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地球科学研究在思维方式、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研究内容、研究形式、组织形式、信息交流、方法手段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指出地球科学已经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和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进入 2 1世纪 ,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向、热点与重点问题是 :①突出地球系统科学 ,关注全球变化与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的研究 ,以及人类活动引发的重大环境变化研究 ;②突出地球演化的动力过程研究 ,关注地球内部深层过程与岩石圈动力学、气候系统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③突出地球信息科学 ,关注数字地球、3S(GIS、DIS和GPS)一体化和地球科学定量化的研究趋势 ;④突出地球管理科学 ,关注减灾防灾、环境保护治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碳循环、水资源、食物与纤维、能源战略等问题 ;⑤突出地球科学跨学科研究进展与创新 ,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球科学的影响与需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管理科学 地球信息科学
下载PDF
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 被引量:81
4
作者 陈述彭 曾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1,共11页
地球系统科学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一门科学,不是纯自然的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应该始终如一贯穿“顶天立地”的统一性原则:“顶天”即研究全球变化,“立地”则面向区域持续发展。区域模型和宏观调控信息系统依次作为两个中间层次... 地球系统科学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一门科学,不是纯自然的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应该始终如一贯穿“顶天立地”的统一性原则:“顶天”即研究全球变化,“立地”则面向区域持续发展。区域模型和宏观调控信息系统依次作为两个中间层次,有机地将全球变化研究和区域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构成地球系统科学体系;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要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以服务区域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区域持续发展要依靠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则依靠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空间信息技术组成部分,直接参与实现区域持续发展,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空间信息 地球信息科学 GIS
下载PDF
地球信息图谱与数字地球 被引量:49
5
作者 廖克 秦建新 张青年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5-61,共7页
首先探讨了数字地球技术系统及其意义 ,研究了作为地球信息时空变化图形表达的地球信息图谱。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数字地球与地球信息图谱之间的有机联系 ,指出数字地球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地球信息图谱的研究 ;地球信息图谱是数字地球分... 首先探讨了数字地球技术系统及其意义 ,研究了作为地球信息时空变化图形表达的地球信息图谱。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数字地球与地球信息图谱之间的有机联系 ,指出数字地球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地球信息图谱的研究 ;地球信息图谱是数字地球分析、处理信息的重要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球 地球信息图谱 地球信息科学
下载PDF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6
作者 程国栋 肖洪浪 +16 位作者 傅伯杰 肖笃宁 郑春苗 康绍忠 延晓冬 王毅 安黎哲 李秀彬 陈宜瑜 冷疏影 王彦辉 杨大文 李小雁 张甘霖 郑元润 柳钦火 邹松兵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1-437,共7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简称黑河计划)贯穿地球系统科学的思维,针对我国内陆河地区严峻的水—生态问题,探索流域尺度提高水效益的理论和方法。计划执行4年来,建立了遥感—监测—实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简称黑河计划)贯穿地球系统科学的思维,针对我国内陆河地区严峻的水—生态问题,探索流域尺度提高水效益的理论和方法。计划执行4年来,建立了遥感—监测—实验一体的流域生态水文观测系统及其相应的数据平台;初步揭示了流域冰川、森林、绿洲等重要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机理,认识了流域一级生态水文单元的水系统特征,奠定了流域水循环、水平衡的科学基础;计算了黑河下游生态需水量,为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管理厘定了重要的约束条件。今后几年将在高精度气、水、生、经时空数据的支持下,耦合与集成流域综合模型,保证我国流域科学能在世界前沿占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计划 生态-水文 流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原文传递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与作用 被引量:63
7
作者 陆大道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年第3期290-300,319,共12页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是在全球可持续性科学蓬勃发展中、以着力解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色的学科创新。将区域作为一个开放、动态变化的系统,探讨其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状态及应对能力,研究区域系统中区...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是在全球可持续性科学蓬勃发展中、以着力解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色的学科创新。将区域作为一个开放、动态变化的系统,探讨其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状态及应对能力,研究区域系统中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以及区域内部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协调程度,解剖在科技、体制、文化不断创新驱动下的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竞争能力,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受关注的科学命题,也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弥补地球系统科学重自然圈层相互作用、轻自然与人文圈层相互作用的缺陷方面具有独到的学科价值。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助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可持续城市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咨询报告、主体功能区划和灾后重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和地方重大地域规划的研制,在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经济布局、走可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方面,影响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转换为政府行为,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空间结构 地域功能
原文传递
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 被引量:50
8
作者 汪品先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37-851,共15页
近15年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中国广泛开展,我国科学家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各项国际计划。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计划正在进入其新阶段(如IGBP II,IODP),恰好我国也正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迫切需要回顾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现... 近15年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中国广泛开展,我国科学家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各项国际计划。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计划正在进入其新阶段(如IGBP II,IODP),恰好我国也正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迫切需要回顾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现状并探讨其今后方向。尽管中国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在增长,我国地球系统科学落后于国际的差距仍有拉大的趋势:国际前沿的许多热点问题,在中国尚未提上日程;中国学者在国际计划中早期多有贡献,但在项目总结中却很少有份。为此,提出3点建议:(1)中国地球科学家应当扩大视野、立足本国、面向全球;(2)应当注意国际前沿动向,促进地学与生命科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结合;(3)中国的地球科学,应当从以描述为主向探索机理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应当满足于向国际学术界输出"原料",而要积极参加地球系统科学中关键问题的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球系统科学 地学 生命科学 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下载PDF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55
9
作者 傅伯杰 牛栋 于贵瑞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6,共16页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各圈层、各要素以及自然和人为现象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是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需...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各圈层、各要素以及自然和人为现象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是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需要,是地球科学向综合集成方向转变的重要阶段。目前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全球规模上已经组织了一系列重要国际联合研究计划,企图组织全球的科学家协作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离不开对地球系统要素和圈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综合观测工作的支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区域甚至全球尺度的观测、监测和信息共享网络。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其目的是对生态过程进行长期的监测,研究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变化,为生态系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始建于1988年,在中国生态系统动态观测、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在CERN的基础上,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始建立中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N),目前已经遴选出了53个台站,开始对农田、森林、草地(含荒漠)和水体(湖泊和海湾)的动态进行观测研究,该网络必将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发展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地球系统科学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中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N) 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
下载PDF
全球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 被引量:20
10
作者 叶笃正 符淙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98-512,共15页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全球变化国际研究计划发展的现状,论述了它的科学目标,从地球系统维持和运行机制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指出了实现全球变化研究目标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环境演变
下载PDF
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35
11
作者 陈泮勤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74-979,共6页
简要回顾了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作为人类迎接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集成研究方法、到逐步成长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连... 简要回顾了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作为人类迎接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集成研究方法、到逐步成长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连接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和对地观测技术以及其它相关科学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由于它所针对的特定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切身利益,因此,它也是一门有极强生命力的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科学 环境问题 观测技术
下载PDF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 被引量:40
12
作者 蔡运龙 李双成 方修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63-1374,共12页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是在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关注和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自然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需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生物...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是在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关注和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自然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需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以及地球系统科学联盟中的许多领域包含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我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计划等也提出了一系列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若干自然地理学的新方法和技术已被应用于数据采集、模型模拟、实验室分析、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环境变化研究、全球自然地理学研究。本文概括了所有这些前沿领域和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全球环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下载PDF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被引量:36
13
作者 葛全胜 王芳 +2 位作者 陈泮勤 田砚宇 程邦波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7-427,共11页
概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ESSP、IGBP、WCRP、IHDP、DIVERSITAS)新近的研究战略调整和研究重点,在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全球变化研究的阶段性理论进展,归纳了全球变化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进展和趋势
下载PDF
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4
作者 安培浚 张志强 王立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28-1234,共7页
地球关键带(Earth Critical Zone)由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于2001年正式提出以来,倍受关注,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和中国等国家,以及欧盟等相关国际组织相继开展和部署的地球关键带研究项目及相关研究... 地球关键带(Earth Critical Zone)由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于2001年正式提出以来,倍受关注,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和中国等国家,以及欧盟等相关国际组织相继开展和部署的地球关键带研究项目及相关研究计划、主要科学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并结合我国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应加强地球关键带结构、形成与演化机制,地球关键带物质迁移转化与多过程耦合作用机制,地球关键带服务功能、演化特点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影响,地球关键带过程及系统的模型模拟4个方面研究,通过积极与国际科技发达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提高国际大型计划的参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化学循环 物质迁移 能量流动
原文传递
基于球体退化八叉树的全球三维网格与变形特征 被引量:37
15
作者 吴立新 余接情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基于投影的度量空间变换为数字地球及数字区域建设带来了几何裂缝、投影变形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摒弃投影,直接在球体流形空间建立统一的地球空间基础框架。该文将球面离散网格向球体内部扩展,基于球体退化八叉树提出一种全新... 基于投影的度量空间变换为数字地球及数字区域建设带来了几何裂缝、投影变形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摒弃投影,直接在球体流形空间建立统一的地球空间基础框架。该文将球面离散网格向球体内部扩展,基于球体退化八叉树提出一种全新的全球三维空间网格剖分方法——球体退化八叉树网格(SDOG)。SDOG具有多层次、多分辨率特性,且网格单元面积、体积变形稳定,可对包括地球在内的任意球体进行有序的多层次三维空间剖分,可为全球空间数据集成组织与检索、多层次空间建模与可视化、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等提供统一的地球空间基础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 地心坐标系 空间基础框架 全球三维网格 球体退化八叉树网格(SDOG)
下载PDF
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研究计划及启示 被引量:35
16
作者 傅伯杰 刘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93-902,共10页
国际生态系统研究计划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推动了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相关生态系统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应用。多尺度、多平台集成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有力地支撑了上述计划的实施,进而服务于管理决策,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国际生态系统研究计划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推动了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相关生态系统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应用。多尺度、多平台集成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有力地支撑了上述计划的实施,进而服务于管理决策,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阐述了国际生态系统相关研究计划和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研究发展及其对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启示。全球生态系统相关研究计划的发展显示:面对复杂因素驱动的生态系统变化,生态系统研究需要发展多学科交叉、国际合作的研究平台,需要从单纯的生态系统过程机理的研究转向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当前,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观测尺度从站点走向流域和区域,关注的对象从生态系统扩展到地表系统,逐渐将自然生态要素与社会经济相结合,深化了联网观测和联网研究;在观测手段上实现了地面观测和遥感多尺度观测的有机结合,日益注重数据共享和集成,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产生。今后生态观测网络研究需要扩展观测和研究的时空尺度,深化和规范单要素联网观测和研究,有机结合地面观测和遥感观测,强化生物多样性相关监测与研究,发展耦合自然和社会经济的综合研究,拓展国内外合作研究,融入全球尺度的观测研究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生态系统研究计划 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研究 可持续发展 地球系统科学
原文传递
地球系统动力学纲要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李德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与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研究地球系统多层块耦合作用的结构、过程、机理和效应,是地球动力学、岩石圈动力学、大陆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大气动力学的高度综合。本文采用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思路研究复... 与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研究地球系统多层块耦合作用的结构、过程、机理和效应,是地球动力学、岩石圈动力学、大陆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大气动力学的高度综合。本文采用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思路研究复杂的地球系统,将地球系统动力学按空间、时间和物质分为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地球表层系统动力学、地球外部系统动力学,历史地球系统动力学、现代地球系统动力学、未来地球系统动力学,气体地球系统动力学、液体地球系统动力学、固体地球系统动力学,分析了地球系统的耦合特征、耦合类型和耦合方式,初步探讨地球内部系统与地球外部系统耦合作用的耦合边界、物质运动、动力来源和耦合机制。最终将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各层块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综合,认为地球内部放射性衰变生热和地球外部太阳辐射生热是驱动地球复杂开放系统层块耦合的主要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动力学 地球表层系统 全球变化 耦合
下载PDF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16
18
作者 林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9-15,共7页
文章简要叙述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特点和中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回顾和评述了近十多年来我国所开展的有关全球变化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在1985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已达350项左右,由国家级项目、部委... 文章简要叙述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特点和中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回顾和评述了近十多年来我国所开展的有关全球变化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在1985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已达350项左右,由国家级项目、部委级项目和一般项目组成。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已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一些核心计划,如全球古环境变化、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大气化学、全球海洋通量研究以及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文章进一步指出,我国研究重点应放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陆地生态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地球环境演变历史及其变化原因、地球系统的综合分析和模拟、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等领域。最后,笔者提出今后“九五”期间以及到下一个世纪初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环境问题 学科发展战略
下载PDF
地球系统科学综述 被引量:28
19
作者 毕思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3期504-514,共11页
 首先从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地球系统的全球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与传统地球科学三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提出的背景,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详细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研究思路、...  首先从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地球系统的全球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与传统地球科学三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提出的背景,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详细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研究思路、基本概念、地球系统过程、全球———区域信息获取、海量信息处理和分析及地球系统模型等.第三,构建了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球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离散动态系统、地球系统的随机性、地球系统的自组织和地球系统的简单巨系统与复杂巨系统,重点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子系统与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与效应.第四,概述了地球系统的数字表达—数字地球和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最后,简述了中国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综述 趋势 中国
下载PDF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被引量:29
20
作者 聂洪峰 肖春蕾 +9 位作者 戴蒙 刘建宇 尚博譞 郭兆成 贺鹏 欧阳渊 雷天赐 李文明 周传芳 姜琦刚 《中国地质调查》 2021年第1期1-12,共12页
为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该工程自2019年以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开展了我国北方林草湿分布区1∶50万生态地质调查以及黄河源区、大凉山区等重点生... 为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该工程自2019年以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开展了我国北方林草湿分布区1∶50万生态地质调查以及黄河源区、大凉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1∶5万生态地质调查,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获取了不同尺度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类型分布与变化,成土母岩、水文地质要素、土壤、地形地貌等生态地质条件,以及荒漠化、湖泊萎缩等生态问题分布数据,分析了生态-地质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关系,剖析了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机理,划分了生态地质单元,建立了生态地质图谱,提出了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策建议,为我国北方地区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地球系统科学 生态问题 生态地质单元 生态地质图谱 生态保护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