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幕预筑法中钢管顶进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杨仙 张可能 +2 位作者 李钟 邓美龙 肖尊群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9-473,共5页
为了研究管幕预筑法中密集大直径钢管群顶进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把平行顶管的顶管间距分为3类:大间距、中间距和小间距.明确指出了3类间距范围,总结分析了各种顶管间距情况下已建顶管对新建顶管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表明,大间距时已建顶管... 为了研究管幕预筑法中密集大直径钢管群顶进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把平行顶管的顶管间距分为3类:大间距、中间距和小间距.明确指出了3类间距范围,总结分析了各种顶管间距情况下已建顶管对新建顶管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表明,大间距时已建顶管对地层的扰动影响可以忽略,中间距时主要是土体扰动的影响,小间距时既有土体扰动的影响,又有先建顶管管结构的支挡影响.分析Peck公式并对其进行修正,使之可用于预测各种间距下的地面沉降.结合沈阳地铁新乐遗址站施工监测结果,比较了地表沉降监测结果与Peck公式预测值,发现两条曲线吻合情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幕预筑法 钢管顶进 顶管间距 土体扰动 地表沉降 土体变形 地表沉降槽 沉降预测
下载PDF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游新兆 乔学军 +1 位作者 王琪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3期109-116,共8页
合成孔径雷达 (SAR)是一种微波相干成像方法 ,应用不同波段的雷达信号可以对地球表面不同的散射特性成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InSAR)是将两个不同轨道位置或不同时间获得的复数SAR数据进行相位差分处理 ,从这些差分干涉数据中可以提取... 合成孔径雷达 (SAR)是一种微波相干成像方法 ,应用不同波段的雷达信号可以对地球表面不同的散射特性成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InSAR)是将两个不同轨道位置或不同时间获得的复数SAR数据进行相位差分处理 ,从这些差分干涉数据中可以提取特别有用的信息 ,用于绘制地形图 ,测量诸如地震、火山、冰川运动等造成的地形变 ,研究植被覆盖特性、洋流等。介绍了InSAR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并对影响干涉结果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 数字高程模型 地表形变 SAR 相位差分处理
下载PDF
概述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朱煜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8,47,共3页
本文从我国矿山测量的现状、矿山测量仪器及井下测量、新技术的应用、采动变形、“三下”采煤、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矿山测量的任务几个方面介绍了我国矿山测量的新进展。
关键词 矿山测量 测量仪器 井下测量 测量技术
下载PDF
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9
4
作者 周建民 何秀凤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3-465,共3页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是一种新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它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相位信息提取地表的三维信息和高程变化信息,可以监测地球表面和冰雪表面的微小变化,且探测地球表面位移变化的精度可达到cm量级.因此,介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是一种新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它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相位信息提取地表的三维信息和高程变化信息,可以监测地球表面和冰雪表面的微小变化,且探测地球表面位移变化的精度可达到cm量级.因此,介绍了D-InSAR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概况,综述了D-InSAR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D-InSAR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差分干涉 地表形变 遥感技术
下载PDF
富水软弱地层中超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地表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殷湘舰 蔚宁哲 周意红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年第17期114-117,共4页
以天津在富水软弱地层中应用大断面异形顶管的隧道工程为例,对引起地面变形、沉降的诱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顶管设备改进、减摩注浆、管片外腔注(红)泥、合理确定顶管机各项施工参数、洞门增加止水钢箱等措施,较好... 以天津在富水软弱地层中应用大断面异形顶管的隧道工程为例,对引起地面变形、沉降的诱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顶管设备改进、减摩注浆、管片外腔注(红)泥、合理确定顶管机各项施工参数、洞门增加止水钢箱等措施,较好地控制了地面沉降,工程顺利完工,保证了顶管工程上方管线及城市快速路交通的安全,为天津地区后续的顶管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软弱地层 超大断面 矩形顶管 地表 变形控制
下载PDF
呼图壁储气库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方伟 阿卜杜拉塔伊尔.亚森 +3 位作者 李瑞 艾力夏提.玉山 刘代芹 王晓强 《内陆地震》 2017年第1期9-16,共8页
利用7期水准数据,对呼图壁储气库在注采气周期不同阶段地表发生形变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产生的外部干扰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水准测量方法能够反映出由于注采气的作用,储气库内部构造在受压和释放过程中在地表形成... 利用7期水准数据,对呼图壁储气库在注采气周期不同阶段地表发生形变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产生的外部干扰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水准测量方法能够反映出由于注采气的作用,储气库内部构造在受压和释放过程中在地表形成的变化。地表形变量大小与注采气的周期与注采气气量有关,地表变形方式分为明显的抬升和沉降两个阶段,既注气期间地表抬升,采气期间地表沉降,且形变幅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地表 形变 干扰因素
下载PDF
中巴经济走廊洪扎段潜在滑坡SBAS-InSAR早期识别及发育特征分析
7
作者 苏晓军 张毅 +6 位作者 孟兴民 Rehman Mohib Ur Khalid Zainab 赵富萌 岳东霞 郭富赟 周自强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5-899,共15页
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境内洪扎河谷(Hunza Valley)段地形高差巨大、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多发,对河谷内村镇威胁极大,也严重制约中巴经济走廊安全建设与运行。为了加深对Hunza河谷滑坡灾害的认识,亟待进行滑坡识别编目和发育特征研究... 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境内洪扎河谷(Hunza Valley)段地形高差巨大、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多发,对河谷内村镇威胁极大,也严重制约中巴经济走廊安全建设与运行。为了加深对Hunza河谷滑坡灾害的认识,亟待进行滑坡识别编目和发育特征研究。本研究基于升、降轨获取的87景哨兵一号(Sentinel-1)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洪扎河谷地表形变,计算了地表斜坡向形变速率。并综合利用光学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验证,成功识别了洪扎河谷53处潜在滑坡,并讨论了滑坡识别效果,对Ghulmet和Humarri两个典型大型滑坡监测形变、影像解译和验证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11个地形地质环境因素作为影响滑坡发育的因子,分析了滑坡分布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升轨和降轨数据监测到研究区内斜坡向最大形变速率分别为−311 mm/a和−490 mm/a,洪扎河谷区不稳定形变阈值为−20 mm/a。大型滑坡受河流侵蚀作用,形变剧烈,次级滑坡发育。识别的潜在滑坡主要集中在河流两岸、公路上下边坡;潜在滑坡主要分布在风化堆积层以及千枚岩、板岩等变质岩区;高差200—1000 m、坡度30°—40°和坡向南、南西向为滑坡发育的优势地形条件;斜坡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地段(NDVI<0.2)物源充足,滑坡较为发育。研究结果可用于巴基斯坦洪扎河谷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中巴经济走廊畅通运营,为具有毁路与堵江风险的滑坡重点监测和评价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经济走廊 洪扎河谷 滑坡 SBAS-InSAR 地表形变 早期识别 发育特征
原文传递
GNSS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鹏 刘静 +1 位作者 刘小利 刘志军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59-2180,共22页
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系统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部分,以地表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地表过程研究越来越重要。将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等手段创新性地运用于地表过程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交叉发展方向。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 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系统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部分,以地表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地表过程研究越来越重要。将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等手段创新性地运用于地表过程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交叉发展方向。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技术因其具有高精度、全天候、大范围和准实时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表过程研究中。从长期地壳形变、地震周期形变、大气可降水量、荷载响应、岩浆及火山活动、滑坡监测和反射测量等方面简要介绍了GNSS技术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鉴于GNSS在观测技术方面的优势,应加强其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地表过程 地壳形变 地震周期 荷载响应 大气可降水量
原文传递
厚黄土层深部开采覆岩和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9
作者 马晓强 薛志强 尉博虎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5期136-141,共6页
为了揭示黄土层深部开采条件覆岩和地表移动规律,基于孟村矿401101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采用地表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煤层开采过程中地表移动盆地的分布和变化特征,计算确定了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最大值... 为了揭示黄土层深部开采条件覆岩和地表移动规律,基于孟村矿401101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采用地表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煤层开采过程中地表移动盆地的分布和变化特征,计算确定了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最大值;揭示了厚黄土层深部开采地表沉降量小、移动变形集中、地表移动前期具有突发性沉陷特点,确定了地表活跃阶段下沉量占沉陷总量的66.8%;确定了该矿地表移动角量参数和概率积分预计参数;研究了采动覆岩的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该采区后续工作面和类似采矿条件矿井的开采规划设计和采动损害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黄土层 深部开采 地表实测 移动变形规律
下载PDF
DEM精度对D-InSAR提取地表形变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有军 张楼香 《城市勘测》 2017年第4期89-92,共4页
从双轨法D-In SAR形变测量的原理出发,理论分析了外部DEM对双轨法D-In SAR提取地表形变的影响,得出外部DEM精度与地表形变误差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外部DEM高程中误差越大所引起的形变误差就越大;探讨获取地表... 从双轨法D-In SAR形变测量的原理出发,理论分析了外部DEM对双轨法D-In SAR提取地表形变的影响,得出外部DEM精度与地表形变误差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外部DEM高程中误差越大所引起的形变误差就越大;探讨获取地表形变的技术流程,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外部DEM对双轨法D-In SAR提取形变精度的影响,分析指出不同精度的外部DEM会直接影响到干涉条纹的数量、密度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轨法D-InSAR 外部DEM 地表形变 误差分析
下载PDF
水力压裂地表变形的FLAC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志文 李宗田 +1 位作者 张汝生 王益维 《油气井测试》 2009年第6期22-24,共3页
从理论上分析了倾斜仪裂缝动态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FLAC3D模拟分析软件建立了水力压裂过程地层及垂直裂缝模型。通过模拟研究,分析了地下裂缝对其上部地层岩石的影响作用过程,得到了水力压裂施工过程中施工井地表倾斜变形的规律。... 从理论上分析了倾斜仪裂缝动态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FLAC3D模拟分析软件建立了水力压裂过程地层及垂直裂缝模型。通过模拟研究,分析了地下裂缝对其上部地层岩石的影响作用过程,得到了水力压裂施工过程中施工井地表倾斜变形的规律。对水压裂缝监测的倾斜仪监测技术的数据解释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地表变形 模拟 研究
下载PDF
应力路径对地表变形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涛 晏克勤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61-666,共6页
针对不同环境条件及工程因素对地表变形影响的不同特点,研究了不同应力状态下土的变形特性,得出其影响地表变形的基本规律。通过典型三轴试验对比分析了变形规律,由试验数据空间反演了各应力路径下的本构模型空间,编制相应的模块嵌入有... 针对不同环境条件及工程因素对地表变形影响的不同特点,研究了不同应力状态下土的变形特性,得出其影响地表变形的基本规律。通过典型三轴试验对比分析了变形规律,由试验数据空间反演了各应力路径下的本构模型空间,编制相应的模块嵌入有限元程序,模拟了几种不同路径下地表沉降算例,得到了导致地表变形的几个基本规律:①不同的地表变形问题对应的应力路径千差万别,需要用不同的应力路径条件下的本构模型进行分析;②应力路径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甚至在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③数值建模方法建立起来的模型通过权值系列的不同反映应力路径的影响,能较好应用于此类问题的分析;④CTC与TC路径极限体变相差近20%;⑤CTC路径的剪缩区范围比CTE路径大,两种路径下剪缩体应变值最大相差近17.3%;CTE路径较CTC路径的剪胀更为明显,剪胀体应变最大相对差值近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变形 应力路径 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 剪胀 剪缩
下载PDF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沿线滑坡识别编目及特征数据集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晓军 孟兴民 +4 位作者 张毅 赵富萌 岳东霞 郭富赟 周自强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2期104-116,共13页
本数据集是基于地表形变速率监测、光学遥感解译、野外实地调查验证进行滑坡识别,综合应用哨兵1号(Sentinel-1A)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地质图、地震分布、降水与植被等数据得到的最新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沿线滑坡分布及特征数据集。滑... 本数据集是基于地表形变速率监测、光学遥感解译、野外实地调查验证进行滑坡识别,综合应用哨兵1号(Sentinel-1A)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地质图、地震分布、降水与植被等数据得到的最新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沿线滑坡分布及特征数据集。滑坡编目数据通过地表形变监测与室内遥感解译、野外逐一调查验证、内业修正及属性提取而获得。本数据集中,喀喇昆仑公路沿线滑坡总体分布范围为34.5°N-39.5°N,72.5°E-76.0°E,编目了中巴喀喇昆仑公路两侧十公里缓冲区内762处滑坡。本数据集包含4个文件:1)以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十公里缓冲区为研究区的矢量边界文件;2)滑坡多边形矢量文件;3)滑坡点矢量文件;4)统计每处滑坡属性特征的文档,其属性参数(字段)包括:编号,滑坡类型、面积、经度、纬度、高差、坡度、坡向、岩性、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NDVI)、距断层距离、距震中距离、距水系距离、距喀喇昆仑公路(Karakoram Highway,KKH)距离等。对遥感识别工作进行了评定,发现InSAR监测结合光学遥感解译识别的968处斜坡中有78.7%(762处)得到了准确验证。本数据集是目前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全线最新的滑坡编目及特征数据集,数据具有良好的现势性,是未来深入定量研究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沿线乃至中巴经济走廊滑坡灾害及风险的必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经济走廊 滑坡数据集 SBAS-InSAR 地表形变 早期识别 发育特征
下载PDF
盾构接收掘进中有限土体划分及土仓压力设定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军 陈达 +1 位作者 韩旭 马烁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0-115,156,共7页
盾构无障碍接收过程中,土仓压力对地表沉降和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均较为明显,对于这一阶段土仓压力的设定,目前的理论研究较少。针对这一问题,以库伦土压力理论和有限土压力理论为基础,建立开挖面前方有限土体的计算模型,根据土体滑裂面... 盾构无障碍接收过程中,土仓压力对地表沉降和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均较为明显,对于这一阶段土仓压力的设定,目前的理论研究较少。针对这一问题,以库伦土压力理论和有限土压力理论为基础,建立开挖面前方有限土体的计算模型,根据土体滑裂面倾角分析,确定从半无限土体到有限土体的分界位置;通过对有限土体极限平衡状态的分析,得到接收阶段土仓压力设定的理论公式,并与数值模拟和工程监测数据相比较。结果表明:根据有限土体滑裂面位置判断有限土体分界位置的方法是可靠的;在接收掘进阶段,土仓压力设定可利用实时的有限土体模型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状态相符,且对于地表沉降和围护结构变形的控制均较为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无障碍接收 土仓压力 有限土体界限 有限土压力 地表沉降 围护结构变形
下载PDF
GM(1,1)模型在地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云辉 杨平 +1 位作者 张倩 光辉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8年第4期18-21,共4页
在城建中基坑开挖所带来的基坑周边地表沉降预测缺乏成熟的计算理论。结合南京某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工程,通过灰色理论中的GM(1,1)模型对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周边地表沉降进行预测,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运用GM(1,1)模型,尤其是改进的... 在城建中基坑开挖所带来的基坑周边地表沉降预测缺乏成熟的计算理论。结合南京某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工程,通过灰色理论中的GM(1,1)模型对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周边地表沉降进行预测,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运用GM(1,1)模型,尤其是改进的GM(1,1)模型,利用初期沉降实测值来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沉降量能够获得比较精确的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开挖 地表沉降 灰色理论 GM(1 1)模型
下载PDF
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在矿山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李朝新 《干旱环境监测》 199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阐述了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理论在矿山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必要性,着重介绍了典型曲线预计法建立的方法及预计的步骤.
关键词 矿山开发 地表 评价 环境影响 变形 移动
下载PDF
煤矿(窑)采空区铁路工程设置研究
17
作者 李伟 《山西建筑》 2007年第18期12-13,共2页
详细分析了煤矿(窑)采空区地表变形的影响因素,从小煤窑采空区的变形特点和大面积采空区的变形特点两方面阐述了煤矿(窑)采空区的变形特征,对煤矿采空区铁路工程设置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工程设置建议,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 采空区 铁路工程 地表变形 工程设置
下载PDF
基于升降轨D-InSAR获取台湾美浓M_W6.7地震同震形变场
18
作者 刘增伟 陶秋香 +1 位作者 王峰 李兴远 《华南地震》 2020年第3期63-69,共7页
D-InSAR技术能够在大范围内获取地表形变信息,但由于卫星侧视几何成像模式、研究区地形地貌等的影响,升降轨D-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存在差异。利用双轨D-InSAR技术对6景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分别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得到升降轨不同视... D-InSAR技术能够在大范围内获取地表形变信息,但由于卫星侧视几何成像模式、研究区地形地貌等的影响,升降轨D-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存在差异。利用双轨D-InSAR技术对6景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分别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得到升降轨不同视线向上台湾美浓M_W 6.7地震区地表形变图,直观地再现了震区在2016年2月6日地震前后的地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升轨D-InSAR监测到台湾地震造成的地表抬升最大达16 cm,降轨D-InSAR监测到地表下沉最大达-11 cm,联合升降轨数据,可获得较为真实的研究区地表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地震 地表形变 升降轨 Sentinel-1A
下载PDF
任庄水库坝体土质量评价与坝面变形分析
19
作者 陈世伟 《山西水利科技》 2018年第2期30-32,共3页
任庄水库大坝为一均质土坝,由于其施工质量较差,且筑坝时所取土料存在质量问题。大坝自运行以来曾出现多次险情,目前坝面变形严重。文中对任庄水库大坝坝体土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对坝面变形原因进行了分析,为设计部门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关键词 均质土坝 坝体土 软弱部位 坝面变形
下载PDF
基于盾构密封舱压力直接反馈地表变形控制
20
作者 王林涛 龚国芳 +1 位作者 施虎 刘怀印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82-1188,共7页
为了解决传统地表变形控制方法对施工人员经验的依赖性与控制的滞后性造成施工事故频发的问题,在分析引起盾构前方地表变形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密封舱压力直接反馈地表变形控制技术.以土压平衡盾构为对象,建立2种密封舱压力调节模式的数... 为了解决传统地表变形控制方法对施工人员经验的依赖性与控制的滞后性造成施工事故频发的问题,在分析引起盾构前方地表变形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密封舱压力直接反馈地表变形控制技术.以土压平衡盾构为对象,建立2种密封舱压力调节模式的数学模型,并在Φ1.8m土压平衡盾构综合试验台上开展多次实验,分析引起土压力波动的原因和检验新地表变形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切深率变化会引起密封舱压力波动,不利于地表变形控制.采用密封舱压力直接反馈,通过自整定PID控制器控制螺旋输送机转速可以精确控制排土量和出土率,保证密封舱压力实时平衡,并能将盾构前方地表变形控制在-5~+3mm,满足隧道施工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土压平衡 压力直接反馈 地表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