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7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CT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俞建强 沈亚芝 +3 位作者 殷伟杰 朱时锵 方雄 蒋碧虎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4期87-88,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2011年6月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257例,选出39例早期胃癌患者,对其术前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MSCT轴位图像结合MPR对...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2011年6月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257例,选出39例早期胃癌患者,对其术前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MSCT轴位图像结合MPR对早期胃癌检出结果与单纯轴位图像检出结果比较。结果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MSCT轴面图像结合MPR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87%(34/39),单纯MSCT轴面图像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64%(25/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轴位图像结合MPR与单纯CT轴位图像相比,能明显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CT 多平面重建 诊断
下载PDF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切除治疗: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2
作者 房殿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443-1447,共5页
近年,由于内镜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的内镜下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在内镜下治疗成为可能。EGC内镜下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MR)和... 近年,由于内镜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的内镜下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在内镜下治疗成为可能。EGC内镜下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EGC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因其具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不但扩大了EMR的治疗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并发症
下载PDF
CT多平面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晓 左敏静 +2 位作者 黄小宁 孟新萍 蔡炳宗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70-72,共3页
目的利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和仿真内窥镜(VE)后处理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87例胃癌患者(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早期胃癌34例)进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后行MPR及VE图像后处理,并对早期... 目的利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和仿真内窥镜(VE)后处理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87例胃癌患者(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早期胃癌34例)进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后行MPR及VE图像后处理,并对早期胃癌检出结果与单纯CT横断图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横断图像结合MPR和VE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91%(31/34),单纯CT横断图像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65%(22/3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横断图像结合MPR、VE与单纯CT横断图像相比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CT 多平面重建 仿真内窥镜 诊断
下载PDF
早期胃癌淋巴管密度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姜宗丹 张振玉 +4 位作者 吴海露 胡可伟 王劲松 赵有财 黄文斌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7期1410-1412,共3页
目的:检测淋巴管内皮标志物D2-40计算早期胃癌淋巴管密度(LVD),探讨LVD与早期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对80例早期胃癌淋巴结未发生转移与20例早期胃癌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癌周检测D2-40标记阳性LVD的表达水... 目的:检测淋巴管内皮标志物D2-40计算早期胃癌淋巴管密度(LVD),探讨LVD与早期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对80例早期胃癌淋巴结未发生转移与20例早期胃癌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癌周检测D2-40标记阳性LVD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2-40标记阳性LVD在早期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癌周高于早期胃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癌周(P<0.05),光镜下LVD的截断(cut-off)值为18.50个。结论:早期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癌周的LVD高于早期胃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癌周,D2-40阳性LVD可用来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淋巴结转移 淋巴管密度 D2-40
下载PDF
联合检测血清TAT-2、PG、GP73在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仓慧 宋凯晴 +4 位作者 高昳 王芳军 夏挺松 沈卫东 刘鹏飞 《交通医学》 2019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胰蛋白酶原2(TAT-2)、胃蛋白酶原(PG)和高尔基体蛋白(GP73)单独和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65例胃部不适患者根据内镜和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胃癌前病变组49例,早期胃癌组36例,进展期胃癌组80例,另... 目的:研究血清胰蛋白酶原2(TAT-2)、胃蛋白酶原(PG)和高尔基体蛋白(GP73)单独和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65例胃部不适患者根据内镜和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胃癌前病变组49例,早期胃癌组36例,进展期胃癌组80例,另选90例活检为正常胃黏膜或慢性浅表性胃炎作为对照组,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检测血清TAT-2、PG和GP73水平,运用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评价对早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诊断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癌前病变组、早期胃癌组和进展期胃癌组血清TAT-2、GP73水平较高,胃癌前病变组、早期胃癌组PGⅠ、PGR(PGⅠ/PGⅡ)较高,进展期胃癌组较低(P<0.05),PG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T-2、PGⅠ、PGR和GP73单独和联合诊断胃癌前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3、0.676、0.810、0.824和0.925,最大Youden指数分别为0.43、0.36、0.62、0.65和0.67;四项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早期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1、0.730、0.857、0.908和0.950,最大Youden指数分别为0.32、0.41、0.69、0.74和0.78;四项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进展期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7、0.694、0.900、0.911和0.976,最大Youden指数分别为0.42、0.40、0.68、0.70和0.86,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检测。结论:TAT-2、PGⅠ、PGR和GP73单独检测对早期胃癌、胃癌前病变和胃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胃癌前病变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联合检测 胰蛋白酶原2 胃蛋白酶原 高尔基体蛋白73
下载PDF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现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吴亮亮(综述) 梁寒(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2-256,共5页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内镜下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早期阶段即被发现。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均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为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内镜下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早期阶段即被发现。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均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为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以及降低并发症,早期胃癌在内镜下治疗逐渐被广泛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EGC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5年总生存率可达90%;治疗效果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治疗成本低等特点。ESD有可能逐渐取代传统的外科手术,成为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就ESD在EGC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并发症
下载PDF
从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相关数据分析我国早期胃癌诊治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70
7
作者 苗儒林 李子禹 季加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9-423,共5页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我国早期胃癌病人比例仍较低。2014—2017年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我国早期胃癌的发病趋势和诊疗现状。该数据共收集全国95家中心的134111例胃癌病例,针对时间趋势的分析基于至...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我国早期胃癌病人比例仍较低。2014—2017年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我国早期胃癌的发病趋势和诊疗现状。该数据共收集全国95家中心的134111例胃癌病例,针对时间趋势的分析基于至少提交3年数据的中心数据进行分析。在所有病例中,早期胃癌所占比例为19.7%。早期胃癌病人比例分布最高的地区包括浙江、北京、江苏、天津、上海等,而比例最低的地区包括青海、海南、内蒙古、云南、广西等。2014—2017年,早期胃癌的比例从19.7%增加至20.9%,内镜治疗、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所占比例分别为24.3%、37.7%和38.0%,其中内镜治疗、腹腔镜手术比例有所增加,而开腹手术比例则有所减小。在接受手术切除的病人中,T1a期病人淋巴结转移比例达5.9%,T1b期病人淋巴结转移比例达19.6%。总体来看,我国早期胃癌病人比例近年来略有增加,但与日韩等国相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早期胃癌的微创治疗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7
8
作者 周平红 彭贵勇 +5 位作者 杨仕明 陈东风 李延青 张昊翔 房殿春 姚礼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507-151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经ESD治疗的3 66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经ESD治疗的3 668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经外科手术切除的124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病理诊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3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经ESD治疗3 668例患者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100%,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9.0%,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9.0%。术后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1.74%和0.76%。术后复发率为0.04%,3年生存率为99.8%。无与ESD手术相关死亡发生。早期胃癌经外科手术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ESD治疗组(P<0.01),术后出血和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SD治疗组(P<0.01)、住院时间亦显著长于ESD治疗组(P<0.01)。ESD组的3年存活率为99.8%,外科手术组为98.4%,两组3年存活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似,更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外科手术切除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7
9
作者 柴小兵 段旭红 +1 位作者 李娅 吴慧丽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1期50-55,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治疗的106例EGC或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ESD治疗效果、并发症、术后病理及远...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治疗的106例EGC或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ESD治疗效果、并发症、术后病理及远期疗效。结果病灶整块切除率为100.0%,平均手术时间为(61.8±17.3)min,病灶平均直径为(2.7±1.3)cm。无内镜下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发生;术中穿孔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6.6%及5.7%,均于内镜下处理后好转,无外科手术情况。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胃早癌74例:高分化腺癌23例,中分化腺癌29例,低分化腺癌19例,印戒细胞癌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2例;7例标本存在基底部肿瘤侵犯,无切缘阳性病例,R0切除率为93.4%,R1切除率为6.6%。7例R1切除患者经内镜下二次切除后达到R0切除。5例于术后1年内复发,复发率为4.7%,均接受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截至2016年12月,中位随访期为34个月,3年生存率达97.9%。结论 ESD治疗EGC及癌前病变安全可行,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疗效可靠等优点,且临床疗效与外科手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疗效
下载PD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vs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A meta-analysis 被引量:57
10
作者 Antonio Facciorusso Matteo Antonino +1 位作者 Marianna Di Maso Nicola Muscatiell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CAS 2014年第11期555-563,共9页
AIM: To compar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EGC).METHODS: Computerized bibliographic search was performed on PubMed/Medline, Embase, Google Scho... AIM: To compar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EGC).METHODS: Computerized bibliographic search was performed on PubMed/Medline, Embase, Google Schol-ar and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Quality of each included study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current Co-chrane guidelines. Primary endpoints were en bloc re-section rate and histologically complete resection rate. Secondary endpoints were length of procedure, post-treatment bleeding, post-procedural perforation and re-currence rat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across all the included studies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Mantel-Haenszel test for fixed-effects mod-els(in case of low heterogeneity) or DerSimonian and Laird test for random-effects models(in case of high heterogeneity).RESULTS: Ten retrospective studies(8 full text and 2 abstracts) were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Overall data on 4328 lesions, 1916 in the ESD and 2412 in the EMR group were pooled and analyzed.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was longer for ESD than for EMR(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1.73, 95%CI: 0.52-2.95, P =0.005) and the "en bloc " and histological complete re-section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SD group [OR = 9.69(95%CI: 7.74-12.13), P < 0.001 and OR = 5.66,(95%CI: 2.92-10.96), P < 0.001, respectively]. As a consequence of its greater radicality, ESD provided lower recurrence rate [OR = 0.09,(95%CI: 0.05-0.17), P < 0.001]. Among complications, perfor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ESD [OR = 4.67,(95%CI, 2.77-7.87), P < 0.001] whereas the bleeding incidence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two techniques [OR = 1.49(0.6-3.71), P = 0.39].CONCLUSION: In the endoscopic therapy of EGC, ESD showed a superior efficacy but higher complication rate with respect to E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arly gastric cancer META-ANALYSIS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4
11
作者 仲恒高 缪林 +3 位作者 季国忠 杨丽华 蒋国斌 范志宁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价值。方法该院消化医学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月36例EGC及癌前病变,共43处病灶,行ESD治疗,其中31处重度不典型增生、11处黏膜内癌、1处黏膜下癌。病变7处位于...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价值。方法该院消化医学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月36例EGC及癌前病变,共43处病灶,行ESD治疗,其中31处重度不典型增生、11处黏膜内癌、1处黏膜下癌。病变7处位于上段胃、15处中段胃及21处下段胃。内镜分型包括:Ⅰ(7)、Ⅱ_a(14)、Ⅱ_b(4)、Ⅱ_c(11)、Ⅱ_a+Ⅱ_c(4)及Ⅱ_c+Ⅱ_a(3)。结果完整切除率93.0%,治愈性切除率90.7%。病灶平均直径3.4 cm(1.3~7.5 cm),1例病变R1切除,3处病变ESD术中穿孔使用金属夹封闭成功,1例迟发性出血内镜下止血成功,1例追加外科手术。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EGC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切除率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早期胃癌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54
12
作者 所剑 王大广 刘泽锋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17-719,共3页
1962年日本胃癌研究会正式提出早期胃癌(EGC)的概念,这是胃癌诊断和治疗一个里程碑的事件,由于早期胃癌概念的提出,使得胃癌达到临床治愈、获得长期存活成为可能。历经半个世纪的研究与诊治工作,对于早期胃癌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1962年日本胃癌研究会正式提出早期胃癌(EGC)的概念,这是胃癌诊断和治疗一个里程碑的事件,由于早期胃癌概念的提出,使得胃癌达到临床治愈、获得长期存活成为可能。历经半个世纪的研究与诊治工作,对于早期胃癌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也得以逐渐精细,特别是近年来,对于早期胃癌治疗的指导思想由原来的片面追求根治效果延长生存期转变为不仅要求有长期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原文传递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13
作者 王智杰 高杰 +5 位作者 孟茜茜 杨婷 王则远 陈兴春 王东 李兆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51-556,共6页
目的构建和验证一个用于早期胃癌自动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旨在提高早期胃癌的识别和诊断水平。方法从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数据库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5159张胃镜图像,其中包括早期胃癌1000张,良性病变及正常图像4159张。... 目的构建和验证一个用于早期胃癌自动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旨在提高早期胃癌的识别和诊断水平。方法从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数据库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5159张胃镜图像,其中包括早期胃癌1000张,良性病变及正常图像4159张。首先选取4449张图像(其中早期胃癌图像768张,其他良性病变及正常图像3681张)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然后将剩余的710张图像用于模型的验证,同时再交给4名内镜医师进行诊断。最后统计相关结果。结果深度学习模型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准确率89.4%(635/710)、敏感度88.8%(206/232)、特异度89.7%(429/478),每张图像的诊断时间为(0.30±0.02)s,均优于相比较的4名内镜医师。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可在胃镜检查中辅助内镜医师进行实时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早期胃癌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8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标本的处理及病理学评估 被引量:51
14
作者 梁丽 张继新 +3 位作者 戎龙 年卫东 柳萍 李挺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89-597,共9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标本规范化病理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间,连续收治行ESD治疗的8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入选病例均有ESD术前胃镜活检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标本规范化处理和病理...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标本规范化病理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间,连续收治行ESD治疗的8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入选病例均有ESD术前胃镜活检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标本规范化处理和病理学评估均参照日本胃癌处理指南进行。观察胃镜活检与ESD标本的诊断符合率,并综合评估病例的ESD绝对适应证或扩大适应证、治愈性或非治愈性切除等情况。结果80例胃ESD标本中,9例(11.25%)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41例(51.25%)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其余30例(37.50%)为早期胃癌(其中分化型癌26例、未分化型癌4例),其中54例术前活检与ESD术后诊断一致(符合率为67.50%)。6例合并溃疡形成,包括2例HGIN及4例早期胃癌。垂直切缘均阴性,2例HGIN及3例早期胃癌水平切缘阳性。30例早期胃癌均未见明确脉管癌栓,22例为ESD绝对适应证,8例为扩大适应证。24例标本为治愈性切除(治愈性切除率为80.00%),6例为非治愈性切除,其中3例非治愈性切除追加手术,余随访未见复发。结论ESD手术标本病理学的规范化评估和规范化报告,能够客观反映ESD手术治疗情况,对指导进一步治疗及综合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上皮内瘤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病理学评估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15
作者 刘思 张倩 +6 位作者 邢洁 孙秀静 朱敏 郭俊峰 朱圣韬 李鹏 张澍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52-557,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因早期胃癌而行ESD/EM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疾病史...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因早期胃癌而行ESD/EM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疾病史)、临床特征(病变大小、部位、形态)及术后病理信息(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等,分析ESD/EMR术后发生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195例早期胃癌患者纳人研究,其中9例(4.6%)发生术后出血。术后出血病例与未出血病例相比.氯吡格雷服药史和主要病变大小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及P=0.034)。多因素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服药史(0R=10.223,95%CI:1.143-91.468,P=0.038)、有多发病变(0R=6.412,95%CI:1.123-36.616,P=0.037)及主要病变m2cm(OR=6.718,95%CI:1.130-39.935,P=0.036)是术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有氯吡格雷服药史(P<0.001)、主要病变M2cm的患者(P=0.022),ESD/EMR术后发生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结论ESD/EMR术后应重点关注有氯吡格雷服药史、病变部位多发、病变较大的患者的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术后出血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临床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回顾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8
16
作者 刘晓 窦利州 +10 位作者 薛丽燕 刘勇 贺舜 张月明 柯岩 刘旭东 于新颖 郭春光 赵东兵 田艳涛 王贵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43-548,共6页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术后生存质量。方法收集自2009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并接受内镜治疗或外科治疗的46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术后生存质量。方法收集自2009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并接受内镜治疗或外科治疗的46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评价早期胃癌ESD治疗与外科治疗临床效果及生存质量。结果最终共43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SD组208例(229个早期胃癌病灶),外科组226例。从短期临床效果来看,ESD组较外科组平均住院时间短[(7.85±3.18)d比(16.68±5.89)d,P〈0.001)]、平均住院费用少[(3782.30±1898.84)元比(9685.60±3643.97)元,P〈0.001)],出院后并发症发生率低[0(0/208)比6.2%(14/226),P〈0.001]。从长期临床效果来看,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1/229)比0.9%(2/226),P=0.622]。累积多原发风险概率对比曲线提示,相同随访时间内ESD组多原发风险高于外科组(P=0.004)。应用COX回归模型控制年龄等其他因素,两组多原发风险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3)。ESD组较外科组自我健康评分以及生存质量各领域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早期胃癌术后短期临床效果ESD组优于外科组。对于长期临床效果,ESD组术后多原发风险高于外科组,但大多数多原发病例可行二次ESD成功治疗。ESD组患者术后自我健康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外科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研究 外科手术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复发 生存质量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45
17
作者 白顺滟 肖思洁 +3 位作者 吴俊超 张涛 郑知强 魏娜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73-877,共5页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3.5%(29/31),治愈性切除率为77.4%(24/31),均高于EMR组的50.0%(18/36)及41.6%(15/36),差异有显著性(〈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3.2%(1/31),低于EMR组[19.4%(7/36)],差异有显著性(〈0.05)。平均手术时间ESD组为(59.3±16.8)min,长于EMR组([31.7±17.8)min(]〈0.05)。术中穿孔率ESD组高于EMR组,发生率分别为3.2%(1/31)和0.0%(0/36),但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发生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发生率分别为9.6%(3/31)及11.1%(4/36)。结论 与EMR相比,ESD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早期胃癌
下载PDF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39
18
作者 包怀鸣 陈志荣 陈卫昌 《医学综述》 2006年第5期303-305,共3页
通过综合国内外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早期胃癌的文献资料,对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探讨色素内镜和放大内镜等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切除术等对早期胃癌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前后血清胃泌素-17、糖类抗原-125及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和意义 被引量:41
19
作者 董曲文 陈晓 丁纪元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2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后血清胃泌素-17(G-17)、糖类抗原-125(CA125)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杭州市肿瘤医院接受ESD手术治疗的6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手术组,同期选取40例体...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后血清胃泌素-17(G-17)、糖类抗原-125(CA125)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杭州市肿瘤医院接受ESD手术治疗的6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手术组,同期选取4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G-17、CA125及PG水平,观察手术治疗前后早期胃癌患者血清G-17、CA125及PG水平的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前手术组与健康组上述指标,分析其与预后关系。结果手术组手术前血清PGⅠ水平及胃蛋白原比值(PGR)明显低于健康组,血清PGⅡ、G-17及CA12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和90 d早期胃癌患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R明显上升,血清PGⅡ、G-17、CA125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经胃镜及病理结果确认,8例患者复发转移(复发组),60例患者未复发转移(未复发组),复发组患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R明显低于未复发组,血清PGⅡ、G-17、CA125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PGR、G-17及CA125水平可作为早期胃癌人群的筛查指标,早期胃癌患者ESD后血清PG、PGR、G-17及CA125水平的数值随访可发挥预防和监测胃癌是否复发的作用,且术后血清PG、PGR、G-17及CA125水平可间接评价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血清胃泌素-17 糖类抗原-125 胃蛋白酶原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疗效及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20
作者 孙运军 刘松 李强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47-651,共5页
目的内镜微创治疗已成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沂市肿瘤医院2013-01-01—2015-12-3... 目的内镜微创治疗已成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沂市肿瘤医院2013-01-01—2015-12-31行ESD治疗的61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6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手术平均操作时间(78.9±11.5)min,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0%和91.80%。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共11例,无穿孔病例发生。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部位(贲门-胃底部)、病理类型(早期胃癌)为ESD并发出血相关危险因素(OR=53.428,95%CI:3.191~1 000.543,P=0.005;OR=13.765,95%CI:1.216~241.139,P=0.029)。治疗结束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6±2.1)个月,2例复发后再行ESD治疗,治疗后再次随访,未再发现复发转移病例。结论ESD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贲门-胃底病变和早期胃癌治疗时更容易发生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出血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