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仙人洞遗址两万年前陶器的年代研究 被引量:50
1
作者 吴小红 张弛 +4 位作者 保罗.格德伯格 大卫.科恩 潘岩 蒂娜.阿平 欧弗.巴尔-约瑟夫 《南方文物》 2012年第3期1-6,共6页
陶器的出现使得人类生存和社会行为发生了重要转变。我们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进行了年代研究、对陶片和碳十四测年样品层位关系开展地层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出土最早的陶片年代为距今19,000~20,000年,比东亚和其他地区... 陶器的出现使得人类生存和社会行为发生了重要转变。我们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进行了年代研究、对陶片和碳十四测年样品层位关系开展地层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出土最早的陶片年代为距今19,000~20,000年,比东亚和其他地区的陶器早了2000~3000年。洞穴内遗存证明这些陶器是在末次冰盛期由采集狩猎者所制造,可能被用做炊煮器。说明陶器在农业出现以前一万年甚至更早就被制造和使用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陶器 碳十四测年 江西仙人洞
下载PDF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早期陶器及其地层堆积的碳十四年代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吴小红 伊丽莎贝塔.博阿雷托 +12 位作者 袁家荣 欧弗.巴尔-约瑟夫 潘岩 曲彤丽 刘克新 丁杏芳 李水城 顾海滨 韦琪.居 大卫.科恩 天朗.娇 保罗.戈德伯格 史蒂夫.韦纳 《南方文物》 2012年第3期7-15,6,共10页
位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包含大量灰烬,丰富的动物遗存,砾石和石片石器以及骨角器。从出土遗物,特别是人工制品来看,该洞穴应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狩猎采集者的营地。洞穴堆积反映出人类的一系列短期活动或栖居,其间穿插着遗址被废弃的时... 位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包含大量灰烬,丰富的动物遗存,砾石和石片石器以及骨角器。从出土遗物,特别是人工制品来看,该洞穴应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狩猎采集者的营地。洞穴堆积反映出人类的一系列短期活动或栖居,其间穿插着遗址被废弃的时期。微形态学研究显示堆积中的红色粘土条带是当时人类从洞外搬进来的。该遗址还出土了若干陶片,可以复原成2件或更多的陶器。多数陶片出自于1993和1995年的发掘。另有10多件陶片在2004和2005年的发掘中被发现。我们将在本文介绍该洞穴堆积的年代研究过程和结果,包括样品的采集、预筛选和前处理过程,以及最后对保存好的炭屑和骨头样品的测年。玉蟾岩遗址的年代为距今21000~13800年(校正后,后同),年代数据表明下层堆积中存在人类栖居的间断,陶片的年代为距今17,000~18,000年。这些陶片是在中国发现的制造陶器的最早证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蟾岩遗址 早期陶器 碳十四测年
下载PDF
中国早期陶器的起源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1
3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92,共11页
陶器起源于我国长江中游南岭以北的江南丘陵地区,这些陶器均为圜底器,各方面都显示出原始的特征,伴出石核-石片打制石器,骨、角、蚌器发达。这与我国北方、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发现的年代稍晚、伴出细石叶的平底陶器有明显差异,但与圜... 陶器起源于我国长江中游南岭以北的江南丘陵地区,这些陶器均为圜底器,各方面都显示出原始的特征,伴出石核-石片打制石器,骨、角、蚌器发达。这与我国北方、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发现的年代稍晚、伴出细石叶的平底陶器有明显差异,但与圜底陶器的共存又显示了后者可能受到我国南方地区早期陶器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陶器 起源 传播 细石叶工业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地区发现万年前后陶器——吉林白城双塔遗址一期遗存的发现与初步认识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立新 段天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71,175-176,共7页
2007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了吉林白城双塔遗址,出土遗存可分三期。其中一期遗存包括灰坑、灰沟、柱洞、墓葬、陶片堆积层等遗迹现象,出土陶器多为夹蚌黄褐或灰褐陶的平底筒形罐、鼓腹罐等,以素面... 2007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了吉林白城双塔遗址,出土遗存可分三期。其中一期遗存包括灰坑、灰沟、柱洞、墓葬、陶片堆积层等遗迹现象,出土陶器多为夹蚌黄褐或灰褐陶的平底筒形罐、鼓腹罐等,以素面为主,有些近口部装饰条形附加堆纹。陶器火候不高,陶质疏松,器表有明显的泥条盘筑法套接所形成的凸棱,是迄今东北地区发现的制陶技术最为原始的一类遗存,年代检测在距今万年前后。该类遗存的发现,填补了早期陶器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上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塔遗址 新石器时代考古 早期陶器
原文传递
Starch grain evidence reveals early pottery function cooking plant foods in North China 被引量:10
5
作者 Xiaoyan Yang Zhikun Ma +4 位作者 Tao Wang Linda Perry Quan Li Xiujia Huan Jincheng Y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32期4352-4358,共7页
Early pottery sherds excavated in northern China date back to more than 11,000 cal a BP,and are presumed to have been used as cooking vessels.There has been,however,no direct evidence to demonstrate this function.Here... Early pottery sherds excavated in northern China date back to more than 11,000 cal a BP,and are presumed to have been used as cooking vessels.There has been,however,no direct evidence to demonstrate this function.Here we report ancient starch grains recovered from carbonized residues adhering to the bases of flatbottomed vessels excavated from the Zhuannian site dating more than 10,000 cal a BP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This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at early pottery was being used to cook cereal grains,particularly millets,and acorns.Because millets were in the process of domestication at thistime,we propose that pottery invention in northern China may have been related to early farming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烹饪器皿 淀粉粒 植物性食物 陶器 早期 证据 CAL
原文传递
南庄头遗址早期陶器烧成温度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理坤 王涛 +2 位作者 李珺 任雪岩 王昌燧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8-152,共5页
采用热膨胀仪高温和低温测试方法,结合模拟试验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华北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所出早期陶片的烧成温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平地堆烧工艺提出较为科学的证据。模拟实验表明,所采用的热... 采用热膨胀仪高温和低温测试方法,结合模拟试验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华北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所出早期陶片的烧成温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平地堆烧工艺提出较为科学的证据。模拟实验表明,所采用的热膨胀仪能适应低温法测温实验;用热膨胀高温法测出早期陶片中有一块样品原始烧成温度略高于900℃,其余5块样品皆低于900℃;通过热膨胀低温法较为准确地测出这五块样品原始烧成温度是分别介于550~650℃、650-750℃、750~900℃三个范围,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从物相成分的角度证明了测温结果的可靠性。样品总体原始烧成温度呈一种较低温、不均匀分布的情况,与民族学调查的平地堆烧工艺有共同之处,这表明当时南庄头先民的制陶工艺还在平地堆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庄头 早期陶器 烧成温度 热膨胀测温法 平地堆烧工艺
下载PDF
国外早期陶器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涛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0-58,共9页
关于世界最早阶段陶器的探索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在亚洲的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西亚、北非等地区都发现有早期陶器遗存。这些陶器都具有器类单一、器形简单、火候较低、胎土中夹有羼杂物等特... 关于世界最早阶段陶器的探索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在亚洲的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西亚、北非等地区都发现有早期陶器遗存。这些陶器都具有器类单一、器形简单、火候较低、胎土中夹有羼杂物等特征,表现出早期陶器原始性的一面,但又各有特点,说明在陶器起源阶段,世界各地的经济形态及其发展水平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 早期陶器 发现与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北部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生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岳健平 李有骞 杨石霞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68,共10页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得益于相关考古遗存的大量发现与研究系统开展,我国华南、华北和东北南部等地旧-新石器过渡及相关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中国东北北部地区主要包括吉...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得益于相关考古遗存的大量发现与研究系统开展,我国华南、华北和东北南部等地旧-新石器过渡及相关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中国东北北部地区主要包括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其地理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石器技术 早期陶器 文化适应
原文传递
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南区2010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7
9
作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0 位作者 曲彤丽(发掘/执笔) 陈宥成(发掘/执笔) 张松林(领队/执笔) 顾万发(执笔) 汪松枝(发掘/执笔) 王幼平(领队/执笔) 阮齐军(发掘) 王文婷(发掘) 赵静芳(发掘) 高霄旭(发掘) 曲彤丽(发掘)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8-45,F0002,共9页
李家沟遗址南区2010年度的发掘发现了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堆积,出土了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动物遗存以及人工搬运石块等丰富文化遗存。下文化层中的第6层尤为重要,年代约距今10500~10300年,记录了人... 李家沟遗址南区2010年度的发掘发现了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堆积,出土了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动物遗存以及人工搬运石块等丰富文化遗存。下文化层中的第6层尤为重要,年代约距今10500~10300年,记录了人类在遗址上制作石器、屠宰和加工动物资源以及处理木材的活动,展现出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细石器技术的发展、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等新的、更加复杂技术的出现,以及人群流动性的降低,为探讨中原地区史前技术、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群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新的考古学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沟遗址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细石器 磨制石器 早期陶器 动物遗存
原文传递
南方地区若干典型遗址出土早期陶器工艺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郁永彬 吴隽 +7 位作者 张茂林 吴军明 李其江 方涛 江夏 梁铎 吴瑞 李家治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年第4期97-103,共7页
古代保留下来的遗存中陶器最为丰富,承载着我国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类丰富信息本工作是在以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单位对我国早期陶器相关科技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结合近年来相关考古机构... 古代保留下来的遗存中陶器最为丰富,承载着我国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类丰富信息本工作是在以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单位对我国早期陶器相关科技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结合近年来相关考古机构对我国南方广西桂林甑皮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浙江浦江上山等若干典型遗址出土早期陶器的科技研究积累,对各遗址制陶原料的选取和加工、陶器成型及烧成方法等一系列我国早期陶器制作的工艺特,点、技术内涵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南方不同文化区系早期陶器的演变和发展有更加深入、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陶器 制作工艺 平地堆烧
下载PDF
中国早期陶器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涛 《南方文物》 2008年第2期135-139,共5页
本文通过对历史、考古文献的梳理,将学界对于中国陶器起源及早期发展的探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回顾;并指出早期陶器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认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将有利于中国早期陶器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 中国 早期陶器 研究回顾
下载PDF
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北区2010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10 位作者 陈宥成(发掘/执笔) 曲彤丽(发掘/执笔) 张松林(执笔) 顾万发(执笔) 汪松枝(执笔) 王幼平(执笔) 汪松枝(发掘) 阮齐军(发掘) 王文婷(发掘) 赵静芳(发掘) 高霄旭(发掘)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37,2,共7页
李家沟遗址北区2010年发掘第4-6层,出土了细石器、早期陶器、石磨盘和人工搬运石块等重要遗存,碳十四年代校正后约为距今10200~8500年,具备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性质。李家沟遗址的新发现显示出东亚腹地距今1万年前后技术复杂化的加剧... 李家沟遗址北区2010年发掘第4-6层,出土了细石器、早期陶器、石磨盘和人工搬运石块等重要遗存,碳十四年代校正后约为距今10200~8500年,具备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性质。李家沟遗址的新发现显示出东亚腹地距今1万年前后技术复杂化的加剧和人类对于居址依赖程度的增加,该时期华北地区社会发展很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复杂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沟遗址 新石器早期 细石叶工业 早期陶器
原文传递
试论早期陶器起源与形成的途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广阔 王涛 《洛阳考古》 2017年第4期29-32,共4页
陶器是人类为了提高自身生活与生产能力而发明的,中国早期陶器起源的时间约在距今14000~11000年前后,各地起源途径不同,但以目前考古材料可以分为植物质陶器、以木、竹编成的篮筐等为模型涂抹泥土和摹拟自然形象如葫芦等多个途径发展形... 陶器是人类为了提高自身生活与生产能力而发明的,中国早期陶器起源的时间约在距今14000~11000年前后,各地起源途径不同,但以目前考古材料可以分为植物质陶器、以木、竹编成的篮筐等为模型涂抹泥土和摹拟自然形象如葫芦等多个途径发展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陶器 石煮法 植物质陶器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于家沟遗址AMS-^(14)C年代学研究及其考古学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杉 敖红 +4 位作者 程鹏 卫奇 张鹏 舒培仙 李兴文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8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于家沟遗址作为泥河湾盆地中唯一具有新旧石器工业过渡的典型遗址,为研究东亚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本文通过于家沟遗址剖面沉积物(厚约550 cm)的加速器质谱法(AMS-^(14)C)年代测定,确定了于家沟剖面的年代跨度为16.... 于家沟遗址作为泥河湾盆地中唯一具有新旧石器工业过渡的典型遗址,为研究东亚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本文通过于家沟遗址剖面沉积物(厚约550 cm)的加速器质谱法(AMS-^(14)C)年代测定,确定了于家沟剖面的年代跨度为16.19?—?2.43 ka BP,其中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时限为9.35 ka BP。该遗址中发现的最早陶器经同层位地层推测,其年代为13.60 ka BP,是目前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陶器。陶器的使用可能改善了古人类的生活条件;大量细石器反映出泥河湾盆地中采猎经济高度繁荣。因此,在晚更新世末期气候开始变暖的背景下陶器和细石器的出现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于家沟遗址 AMS-^14C测年 中国北方 细石器 早期陶器
下载PDF
浙江永康湖西与庙山遗址出土陶片对比分析
15
作者 郁永彬 熊露 +1 位作者 方涛 李其江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9-1104,共6页
采用EDXRF和XRD等手段对比分析了浙江永康湖西和庙山遗址出土的早期陶片。结果显示,两遗址出土陶片在元素组成上接近,其Al_(2)O_(3)含量在14 wt.%~24 wt.%之间,变化幅度较大;SiO_(2)的变化范围在66 wt.%~77 wt.%之间,Fe_(2)O_(3)的变化... 采用EDXRF和XRD等手段对比分析了浙江永康湖西和庙山遗址出土的早期陶片。结果显示,两遗址出土陶片在元素组成上接近,其Al_(2)O_(3)含量在14 wt.%~24 wt.%之间,变化幅度较大;SiO_(2)的变化范围在66 wt.%~77 wt.%之间,Fe_(2)O_(3)的变化范围在4 wt.%~12 wt.%之间,K_(2)O含量较高,最高达3.2 wt.%;其CaO、MgO含量均值分别在1.6 wt.%和0.8 wt.%左右。湖西遗址从ST1④发展至ST1②,陶片中SiO_(2)含量均值由70.24 wt.%下降到68.06 wt.%,Fe_(2)O_(3)含量均值由18.24 wt.%升高到18.58 wt.%;庙山遗址从TG⑥到TG⑤,SiO_(2)含量均值由69.15 wt.%下降到68.06 wt.%,Fe_(2)O_(3)含量均值由6.57 wt.%下降到5.67 wt.%。湖西和庙山遗址陶片的烧成温度基本在70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陶器 湖西遗址 庙山遗址 化学组成 EDXRF
下载PDF
后套木嘎一期文化陶器纹饰与制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鹏辉 王立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88,共11页
2011~2015年发掘的吉林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史前考古的--项重要发现。该遗址的第一期遗存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可靠的年代区间为距今12900~11100年。它与黑龙江流域俄罗斯境内的奥西波夫卡文化(Osibovka)、格罗马图哈文化(Gro... 2011~2015年发掘的吉林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史前考古的--项重要发现。该遗址的第一期遗存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可靠的年代区间为距今12900~11100年。它与黑龙江流域俄罗斯境内的奥西波夫卡文化(Osibovka)、格罗马图哈文化(Gromatuha)和外贝加尔的卡棱加河口文化(Ust'-Karenga)等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但其陶质、器类、纹饰组合等方面具有独特性,有别于已知的诸考古学文化,可称之为后套木嘎一期文化。鉴于该文化发现有大量纹饰陶片,本文通过对其纹样、制法的观察,梳理其纹饰组合、纹饰制法以及陶器制法的特点,并模拟纹饰制作,以推进该文化早期陶器的制作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套木嘎一期文化 早期陶器 纹饰与制法 新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