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果穗脱水速率的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吕香玲 兰进好 张宝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8-52,共5页
以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2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材,分别研究了植株性状、穗部性状与玉米果穗脱水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间果穗脱水速率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人工选择鉴定可以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果穗脱水速率的遗传力较... 以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2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材,分别研究了植株性状、穗部性状与玉米果穗脱水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间果穗脱水速率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人工选择鉴定可以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果穗脱水速率的遗传力较低,所以不能在早期世代对该性状进行直接选择。田间果穗脱水速率主要受植株性状的影响,株高偏低、穗位较高、开花期绿叶数较多、茎秆含水量较高,叶含水量较低的基因型有助于果穗快速脱水;同时果穗脱水速率与穗粗、穗行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粗与穗行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即穗行数越少,穗越细的果穗更利于籽粒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植株性状 穗部性状 果穗脱水速率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不同环境下多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谭巍巍 王阳 +11 位作者 李永祥 刘成 刘志斋 彭勃 王迪 张岩 孙宝成 石云素 宋燕春 杨德光 王天宇 黎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目的】探讨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共同亲本,分别与掖478和齐319杂交,构建两套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缩写为Y/H和Q/H),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河南、新疆等3个地点共6个环境... 【目的】探讨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共同亲本,分别与掖478和齐319杂交,构建两套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缩写为Y/H和Q/H),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河南、新疆等3个地点共6个环境下进行了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穗粒重4个性状的表型鉴定,采用单环境分析和多年多点的联合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在单环境分析中,2个群体分别检测到33个QTL和46个QTL,主要分布在第4、5、6、7、10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Y/H群体中共定位到4个环境钝感的QTL(即在2或2以上环境下均能被检测到的QTL,且在联合分析中与环境无互作效应),其中以位于第4、5染色体上的qGW1-4-1、qKRE1-5-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表型的贡献率均大于10%;在Q/H群体中共定位到6个环境钝感的QTL,其中以qKRE2-3-2、qED2-2-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解释7.23%—18.3%和7.1%—15.6%表型变异。通过多个环境的联合分析,Y/H和Q/H群体分别检测到2个和6个QTL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且以穗粒重与环境互作的QTL最多,而其它性状的大部分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少数几个显著QTL位点参与上位性互作,而大部分上位性QTL为非显著位点间的互作,对表型的贡献率较小。比较分析2个群体的QTL定位结果,在2个群体间共检测到4对共有QTL,分别与穗粒重和穗行数相关,位于bin1.10、bin5.05、bin6.05和bin7.02。【结论】这些在不同环境或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穗部性状改良的候选染色体区段,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图位克隆,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上位性和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性效应 QTL
下载PDF
披碱草属8种野生牧草居群穗部形态多样性 被引量:23
3
作者 德英 穆怀彬 +2 位作者 刘新亮 赵来喜 王照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23-1631,共9页
采用14项穗部性状对披碱草属8种(Elymusspp.)101个野生牧草居群的形态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自同一地区不同种的各居群之间以及采自不同地区同一种的各居群之间表现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8个披碱草属牧草种间存在差异,14项穗部性状... 采用14项穗部性状对披碱草属8种(Elymusspp.)101个野生牧草居群的形态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自同一地区不同种的各居群之间以及采自不同地区同一种的各居群之间表现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8个披碱草属牧草种间存在差异,14项穗部性状中,肥披碱草(E.excelsus)有9个性状(穗长、穗宽、小穗长、小穗宽、小穗数、每穗轴小花数、第一外稃芒长、第一颖长、主穗轴第一节间长)均为最大值;黑紫披碱草(E.atratus)的穗宽、第一外稃长、第一颖芒长3个性状均为最小值;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第一颖芒长>旗叶与穗基部长度>第一颖长>主穗轴第一节间长>第一颖宽>第一外稃芒长>穗宽>小穗数>每穗轴小花数>小穗宽>穗长>小穗长>第一外稃长>第一内稃长。8个披碱草属牧草居群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垂穗披碱草(E.nutans)>老芒麦(E.sibiricus)=披碱草(E.dahuricus)>麦薲草(E.tangutorum)>肥披碱草>圆柱披碱草(E.cylindricus)>短芒披碱草(E.breviaristatus)>黑紫披碱草;居群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老芒麦>肥披碱草>垂穗披碱草>披碱草>黑紫披碱草>短芒披碱草>圆柱披碱草>麦薲草;表型分化系数为麦薲草>圆柱披碱草>垂穗披碱草>披碱草>老芒麦>肥披碱草>短芒披碱草>黑紫披碱草;8个披碱草属牧草的多样性是由居群内和居群间多样性共同引起的,不同物种其多样性二者所占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属 居群 穗部性状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14
4
作者 代国丽 蔡一林 +4 位作者 徐德林 吕学高 王国强 王久光 孙海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3-138,共6页
以玉米自交系L26和095组配的F2世代为定位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包括98个位点的连锁图谱,结合F2穗部性状的鉴定结果,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秃尖长等8个穗部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共检出21个QTL.其中穗长检测到3个QTL;穗粗、穗行数... 以玉米自交系L26和095组配的F2世代为定位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包括98个位点的连锁图谱,结合F2穗部性状的鉴定结果,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秃尖长等8个穗部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共检出21个QTL.其中穗长检测到3个QTL;穗粗、穗行数分别检测到2个QTL;行粒数检测到3个QTL;轴粗检测到2个QTL;200粒质量检测到3个QTL;穗粒质量检测到6个QTL;秃尖长没有检测到QTL.检出的21个QTL中,有10个QTL的解释变异率超过了20%,表现为主效QTL效应.研究还发现,穗部性状QTL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且成簇分布.该试验中检测到的21个QTL中,有10个影响不同性状的QTL位于3个染色体区域.各个QTL位点上起增、减效作用的等位基因在亲本间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SSR 穗部性状 QTL定位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下玉米DH群体果穗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建华 刘志增 +4 位作者 祝丽英 黄亚群 陈景堂 高慧 赵永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17,共7页
试验利用由79个DH系组成的‘农单5号’DH群体,分别在6万株/hm2和13.5万株/hm22个密度、2次重复条件下,调查了玉米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宽和粒厚等穗部性状,利用在双亲间存在差异且均匀分布于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 试验利用由79个DH系组成的‘农单5号’DH群体,分别在6万株/hm2和13.5万株/hm22个密度、2次重复条件下,调查了玉米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宽和粒厚等穗部性状,利用在双亲间存在差异且均匀分布于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160对SSR标记对该群体进行遗传作图,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上述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2个密度条件下共检测出30个QTL位点,单个QTL所解释的表型变异在3.26%~31.59%之间,QTL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在2个密度水平下分别检测到的qEL2a(umc1165-umc1261)与qEL2b(umc1165-umc1261)可能是同一位点,qRN4a(umc2135-bnlg292a)、qRN4b(bn-lg292a-bnlg292b)和qED4(bnlg292a-bnlg292b)也很可能是同一位点。在4.08 bin区间存在着控制穗粗或穗行数的重要基因,而该基因位于umc2135-bnlg292b标记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DH群体 穗部性状 QTL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株型特征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鲁伟林 段仁周 +3 位作者 余新春 严德远 余明慧 胡建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44,共5页
以常规粳稻品种武粳15号为材料,设5个施氮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水稻株型及穗部性状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稻剑叶的长、宽、质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ST(300kg/hm2)处理最大,三者分别为28.10cm、1.22cm、0.18g,随后降低... 以常规粳稻品种武粳15号为材料,设5个施氮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水稻株型及穗部性状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稻剑叶的长、宽、质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ST(300kg/hm2)处理最大,三者分别为28.10cm、1.22cm、0.18g,随后降低。倒二叶长和质量的表现与剑叶一致,处理ST-15(255kg/hm2氮)、ST、ST+15(345kg/hm2氮)的叶宽均较宽,但差异不大。倒三叶的长、宽、质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后降低,长度最大值出现在ST+15处理,为39.68cm,宽度和质量最大值出现在ST处理,分别为1.13cm、0.21g。影响穗质量的上三叶因子主要是上三叶质量,尤其是倒三叶质量,相关系数为0.929。影响穗质量的节间是上二节,相关系数为0.927,上二节间越长,穗质量越高。不同施氮水平的源库特征变化趋势一致,库源比均以ST处理为最高。株高与单株穗质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928。上三叶的宽度对单株产量的影响较大。所有节间与单株穗质量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株型 穗部性状 相关性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高产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俞凤芳 曹熙敏 丁成方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77-1579,共3页
在高密度和不同种植方式下对3个玉米品种的穗部性状及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穴三株种植方式有利于玉米穗部性状发育和产量提高。登海601综合表现优良。以穴三株方式种植登海601,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达21031.47kg/hm2。
关键词 玉米 种植方式 穗部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两种供氮水平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建超 米国华 陈范骏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0,25,共5页
以优良杂交种豫玉22两亲本Z3和87-1为基础构建一套F8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在正常供氮和低氮两种氮水平下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数进行QTL定位分析。两种氮水平下共定位... 以优良杂交种豫玉22两亲本Z3和87-1为基础构建一套F8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在正常供氮和低氮两种氮水平下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数进行QTL定位分析。两种氮水平下共定位到24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位点,其中正常供氮条件下定位到13个QTL,低氮水平下定位到11个QTL,集中分布在第1(8个QTL)、第5(6个QTL)和第8(5个QTL)染色体上。两种氮水平下共位或紧密连锁的QTL位点较少,表明玉米穗部性状在低氮水平下的遗传机制发生很大改变。研究发现,第1染色体umc1122/bnlg1556位点是一个控制低氮水平下玉米单穗粒数的主效QTL,单个QTL可解释19.7%的表型变异,该位点还同时影响低氮水平下玉米穗长、穗行数和百粒重的表型。与前人定位结果比较发现,该位点所在的染色体区域是一个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的QTL富集区,对此位点附近进行相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能会在玉米氮高效分子育种上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氮效率 QTL定位
原文传递
供氮和不供氮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坤辉 常立国 +5 位作者 李亚楠 渠建洲 崔婷婷 徐淑兔 薛吉全 刘建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100,共10页
【目的】分析供氮(+N)和不供氮(–N)2种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结果的差异,挖掘在–N条件下特异表达的主效QTL,为玉米的氮高效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许178(氮高效)×K12(氮低效)衍生的150个F7代重组自... 【目的】分析供氮(+N)和不供氮(–N)2种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结果的差异,挖掘在–N条件下特异表达的主效QTL,为玉米的氮高效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许178(氮高效)×K12(氮低效)衍生的150个F7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为试验材料,在+N和–N 2种处理条件下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对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株产量共5个穗部性状进行表性鉴定。使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r model,MLM)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结合2年的表型数据,估计各家系各性状在不同氮水平下的育种值。然后利用QTL IciMapping V4.0软件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对这5个性状的育种值进行+N和–N条件下的QTL分析。【结果】玉米的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在不同氮水平下差异不大,而行粒数和单株产量在–N条件下呈现出显著降低的结果。两种氮水平下共定位到20个穗部性状QTL,其中+N条件下定位到11个QTL,包括穗长2个、穗粗1个、穗行数2个、行粒数1个和单株产量5个。–N条件下定位到9个QTL,包括穗长1个、穗粗1个、穗行数2个、行粒数1个和单株产量4个。这些QTL分布在除第2染色体以外的其余染色体上。两种氮水平下定位到5个"一致性QTL",分别为qEL7a,qED7a,qRNE9b,qGYP1a和qGYP6a,这5个"一致性QTL"具有较高的表型贡献率,在不同氮水平下的贡献率均超过了10.00%。在–N条件下共发现4个特异表达的QTL,分别为qRNE9a,qKNR6a,qGYP3a和qGYP8a,其中qRNE9a和qGYP3a是贡献率超过10.00%的主效QTL。无论是在+N还是–N条件下,都发现了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紧密连锁或是同一个基因的一因多效现象,这与穗部各性状间的高度相关性表现一致。【结论】控制玉米穗部性状的基因在不同氮水平下的特异性表达直接导致了玉米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低氮胁迫 QTL
下载PDF
减源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毛建昌 吴权明 +1 位作者 李向拓 张仁和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34,共5页
选用4个玉米品种,在3种密度下,分别进行了对照、剪叶、断根和剪叶断根等处理,以研究对玉米穗 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对结实长、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有相同的趋势,影响量大小依 次为剪叶断根>剪叶>断根>对照... 选用4个玉米品种,在3种密度下,分别进行了对照、剪叶、断根和剪叶断根等处理,以研究对玉米穗 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对结实长、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有相同的趋势,影响量大小依 次为剪叶断根>剪叶>断根>对照,且随密度的增加,影响量也随之增加。剪叶和断根对结实长度和穗粒数 的影响量有累加作用,对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量累加作用不明显。在营养供给不足时,有限的营养优先供给 千粒重,千粒重、穗粒数分别是选育中穗品种和大穗品种的重要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营养供给 产量 穗部性状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婷 董远 +6 位作者 张君 冯志前 王亚鹏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徐淑兔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485-2499,I0001-I0003,共18页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5份来源于陕A群和陕B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4份国内骨干作为亲本,以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44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构建关联群体,调查2个环境中群体材料的穗长、穗粗、穗行数等8个穗部性状;利用tGBS技术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测出F1杂交种的19461个高质量SNP,结合杂交种表型和基因型开展基于加性、显性及上位性模型的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玉米穗发育相关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群体的8个穗部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为3.78%—45.25%。方差分析表明,8个穗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01),广义遗传力为54.15%—68.89%。同时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6个和3个显著SNP,上位性模型检测到79个上位性位点。3种模型检测的显著位点累积解释各性状38.21%—60.69%的表型变异,其中,加性模型检测到的显著SNP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0—41.26%,上位性模型检测到的位点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5.18%—45.36%。基于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显著SNP的效应分析发现多数位点呈现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仅2个为超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单SNP和5个上位性位点能够解释5%以上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位置以及基因的表达信息预测了17个候选基因。【结论】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主要受加性、上位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影响较小;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SNP主要表现为加性和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穗部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遗传效应 候选基因
下载PDF
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对玉米杂交新组合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程伟东 杜青 +6 位作者 张刘其 谭贤杰 李石初 吴崇藜 周锦国 李桂珍 磨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6,共8页
【目的】分析玉米杂交新组合在广西南宁市和马来西亚民都鲁市的种植表现,探讨其对不同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及稳定性,为选育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的杂交新品种及种质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分别在广西南宁市和马来西亚民都鲁市对15个... 【目的】分析玉米杂交新组合在广西南宁市和马来西亚民都鲁市的种植表现,探讨其对不同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及稳定性,为选育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的杂交新品种及种质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分别在广西南宁市和马来西亚民都鲁市对15个玉米杂交新组合进行试种,以马来西亚品种NK7328为对照,分别调查不同组合生育期、植株性状、果穗性状、籽粒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等,并进行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单穗重和穗行数3个性状稳定性较好,而实际产量、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行粒数、秃尖长等性状稳定性较差,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所有参试组合在南宁和民都鲁试点的产量分别为6209.27~10847,01和5041.01~7990.97kg/ha;除NP6外,参试15个组合在南宁试点的产量比民都鲁试点增加253.00~5147.00kg/ha,但部分组合的单穗重和百粒重与产量表现不一致;在南宁试点以NP11的产量、单穗重和百粒重最高。在民都鲁试点,NP6的产量、单穗重和百粒重整体表现较高,其次为KJ1226。在南宁和民都鲁试点,参试组合的生育期分别为110.67—120.33和85.67~90.33d,在南宁试点的生育期比民都鲁试点增加24.33-31.33d。综合来看,在两试点株高和穗位高均表现较好的玉米杂交组合为12上HP02、NP2、NP6、S126和KJ1226,表现较差的组合为S12A226。S126、12上HP02、NP41、GD1219、NP2在两个试点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优于其他组合,NP11、NP5在南宁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而GA1366在民都鲁丰产性和适应性较好。【结论】S126和12上HP02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其他组合;杂交组合的遗传特性(基因型)是决定其产量及相关性状是否受环境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新组合 地理气候条件 产量性状 果穗性状 影响
下载PDF
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付佳祥 党红凯 +4 位作者 李晓爽 柴春岭 高惠嫣 王晓玲 刘宏权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9-174,共6页
为明确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20—2021年选取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衡4399、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在田间设置5个水分处理(不灌水对照处理-CK,1水-W1,2水-W2,3水-W3,4水-W4),每次灌水定额为75 mm,研... 为明确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20—2021年选取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衡4399、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在田间设置5个水分处理(不灌水对照处理-CK,1水-W1,2水-W2,3水-W3,4水-W4),每次灌水定额为75 mm,研究了冬小麦的穗部性状、生物量、产量及构成要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穗长随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加,结实小穗数在W3处理最大,不孕小穗数在W2处理最小;茎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叶和穗则随之增加,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的生物量显著高于衡4399;冬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受灌溉制度影响显著,穗粒数在W3处理达到虽大,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的千粒重在W3处理最大,衡4399在W4处理达到最大;W1、W2、W3和W4处理较CK处理籽粒产量增加68.15%、98.68%、120.76%和136.85%,衡麦28较衡4399、衡4444和石麦22籽粒产量增加12.53%、6.33%和6.55%;衡4399在W3处理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为2.39 kg/m^(3),衡麦28、衡4444和石麦22均在W2处理达到最大2.49、2.48和2.43 kg/m^(3)。综上,衡麦28搭配W2灌水处理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制度 品种 穗部性状 生物量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抗性与株高及穗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士强 张容 +4 位作者 王建华 陈刚 刘建凤 陈秀兰 何震天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23-29,共7页
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扬辐麦4号等对小麦赤霉病抗性不同的20个小麦品种或种质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小麦赤霉病抗性与株高(用多效唑控制)及穗部性状(小穗数、病小穗数、退化小穗数、小穗密度等)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明显影... 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扬辐麦4号等对小麦赤霉病抗性不同的20个小麦品种或种质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小麦赤霉病抗性与株高(用多效唑控制)及穗部性状(小穗数、病小穗数、退化小穗数、小穗密度等)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明显影响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植株较高材料的病小穗率较低;麦穗较长、小穗数少、小穗密度低的小麦材料的赤霉病抗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株高 穗部性状 多效唑
下载PDF
北方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穗部性状的演变及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晓东 史振声 +1 位作者 李明顺 鲁俊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18,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年代品种穗部性状的演变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我国北方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4个农家品种和31个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更替,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大幅度提高,穗粗、穗长、籽粒深度... 为了明确不同年代品种穗部性状的演变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我国北方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4个农家品种和31个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更替,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大幅度提高,穗粗、穗长、籽粒深度、穗粒数、千粒重均呈上升趋势;秃尖度、出籽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得到正向改良,呈现下降趋势;在所研究的主要穗部性状中,对单株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穗粗(直接通径系数DPC=0.4718),其次是穗长(DPC=0.4249)和出籽率(DPC=0.3173);总效应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穗粗、穗长和行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穗部性状 演变规律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不同玉米基础群体选系穗部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宗华 王琳 +3 位作者 李浩川 汤继华 胡彦民 谭晓军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7-141,共5页
以15个自选系为母本,5个不同杂优类群的测验系为父本,按照NCⅡ设计配成75个杂交组合,在河南3个地点裂区试验,分析了穗部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1)组合及双亲各自之间配合力差异均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父、母本互作除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以15个自选系为母本,5个不同杂优类群的测验系为父本,按照NCⅡ设计配成75个杂交组合,在河南3个地点裂区试验,分析了穗部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1)组合及双亲各自之间配合力差异均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父、母本互作除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外,其余穗部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不同母本系之间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别明显,穗长以自选系M6和M8最高,穗粗以M15最高,穗粒重的以M1,M4最高,分别极显著高于其它系;3)不同组合穗部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也不同,组合间差别极显著,穗粒重以M3×N1和M14×N1的SCA效应最高,分别达15.556和15.318,而M12×N1最差,为-21.587;4)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的遗传力较高,尤其行粒数最高,而千粒重、穗重、穗粒重和出子率的遗传力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穗部性状 配合力 应用潜力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与耐旱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亮 孙宝成 +5 位作者 唐怀君 刘成 王天宇 黎裕 石云素 宋燕春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70-2175,共6页
【目的】干旱是限制我国玉米生产的主,因素,研究干旱胁迫下玉米穗部性状与耐旱性的关系,为玉米耐旱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28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耐旱鉴定,调查穗长、穗粗、粒长、粒宽、粒厚、单穗... 【目的】干旱是限制我国玉米生产的主,因素,研究干旱胁迫下玉米穗部性状与耐旱性的关系,为玉米耐旱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28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耐旱鉴定,调查穗长、穗粗、粒长、粒宽、粒厚、单穗干重、穗轴粗、粒重、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等穗部性状,研究穗部性状与耐旱性的关系。【结果】相关分析发现单穗干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重与玉米耐旱性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穗粗和百粒重与玉米耐旱性存在显著相关性;通过对耐旱相关的穗部性状主成分分析,得到"产量"因子、"果穗行数"因子、"籽粒重量"因子、"轴部"因子、"果穗尺寸"因子,上述5个因子可以反映玉米自交系穗部的耐旱性;通过聚类分析获得耐旱性弱、适中、强的3种类群。【结论】单穗干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重、穗粗和百粒重是十分重要的耐旱参考指标,在穗部耐旱性状中,对耐旱性的贡献大小依次为产量因素>果穗行数>籽粒重量>轴部因素>果穗尺寸,玉米在干旱胁迫下粒长、穗轴粗、百粒重较对照下降较少,穗长、穗粗、穗行数、粒重、单穗干重较对照略有增加,行粒数较对照下降适中,此类自交系耐旱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耐旱性 穗部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132份爆裂玉米自交系的相关性状鉴定及杂种优势类群划分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雪飞 李婷婷 +6 位作者 郑云霄 李召辉 贾晓艳 赵永锋 祝丽英 宋伟彬 郭晋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33,共9页
为筛选爆裂玉米不同类群的优异种质资源,采用40对玉米核心SSR分子标记对来源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的132份爆裂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并测定爆裂相关性状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爆裂玉米自交系间的籽粒膨爆特性和穗部性状遗传变... 为筛选爆裂玉米不同类群的优异种质资源,采用40对玉米核心SSR分子标记对来源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的132份爆裂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并测定爆裂相关性状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爆裂玉米自交系间的籽粒膨爆特性和穗部性状遗传变异系数为3.34%~42.26%,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膨爆特性、果穗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爆花率与膨爆倍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行数、行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膨爆倍数与穗行数、行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粗与穗行数和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行数与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利用核心标记将爆裂玉米自交系分为5个杂种优势类群,结合表型性状鉴定,各类群共筛选出21个优良自交系,其中Ⅱ类群的‘XF 133’在所有优良自交系中膨爆倍数最高,是最优异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裂玉米 膨爆特性 穗部性状 SSR 杂种优势类群
原文传递
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演变及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晓东 史振声 +2 位作者 李明顺 朴琳 鲁俊田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1,16,共7页
采用我国北方地区60年代~2000年有代表性的47个亲本自交系的穗部性状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自交系的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均呈增加趋势;穗粗、千粒重呈持续... 采用我国北方地区60年代~2000年有代表性的47个亲本自交系的穗部性状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自交系的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均呈增加趋势;穗粗、千粒重呈持续增加趋势;穗粒数呈缓慢降低趋势,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秃尖度、出籽率自70年代以来没有得到正向改良;穗长、穗行数各年代间差异不显著,改良效果不明显。在主要穗部性状中,对单株产量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粗,其次是行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穗部性状 演变规律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农田土壤养分变化与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发民 毛建昌 +1 位作者 李向拓 杨金慧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8期107-108,157,共3页
在陕西眉县选择农田土壤养分含量不同的地块,研究不同含量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与玉米果穗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碱解氮、速效磷、钾在临界值以下时,随着三元素有效含量的增加,玉米果穗长、结实长,行粒... 在陕西眉县选择农田土壤养分含量不同的地块,研究不同含量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与玉米果穗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碱解氮、速效磷、钾在临界值以下时,随着三元素有效含量的增加,玉米果穗长、结实长,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都在明显提高。土壤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大多数农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钾肥不足,需要增加有机肥、磷、钾肥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农田土壤养分 产量表现 有机质 碱解氮 速效磷 速效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