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汉语虚词研究评议 被引量:17
1
作者 郭锡良 《语言科学》 2003年第1期87-98,共12页
中国古代的虚词研究有其不可抹煞的成绩,但是它始终只是训诂学、辞章学的附庸,没有进入语法学的范畴。《经传释词》虽是古代虚词研究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却也不免给训诂式的虚词研究开了失误的先河。《5氏文通》能从语法系统的角度来考虑... 中国古代的虚词研究有其不可抹煞的成绩,但是它始终只是训诂学、辞章学的附庸,没有进入语法学的范畴。《经传释词》虽是古代虚词研究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却也不免给训诂式的虚词研究开了失误的先河。《5氏文通》能从语法系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某些论述比现在许多语法论著还要高明,但是《文通》是一部泛时的语法著作,缺乏明确的历史发展观点,难免带来某些不足或失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古汉语虚词专著仍不免杂有传统训诂的影响,但已有某些论文开始把虚词的历时的追本溯源和共时的系统分析结合起来,既关注每个虚词的历史变化,又重视各个时期虚词系统的发展,预示了虚词研究又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词 训诂 辞章学 语法系统 现代语法学
下载PDF
比喻义的训释与比喻义的形成——《现代汉语词典》比喻义计量研究之一 被引量:13
2
作者 苏新春 赵翠阳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67-71,共5页
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 ,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 1983年版 )中 2 488条比喻义的释义特点及所反映的词义性质。概括出了六种释义类型 ,反映出两种不同性质的比喻义 :固定比喻义与语境比喻义。固定比喻义是指已经凝固为稳定词义成分的比喻... 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 ,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 1983年版 )中 2 488条比喻义的释义特点及所反映的词义性质。概括出了六种释义类型 ,反映出两种不同性质的比喻义 :固定比喻义与语境比喻义。固定比喻义是指已经凝固为稳定词义成分的比喻义 ,已成为词典释义中的一部分。语境比喻义是指靠具体上下文来显示的比喻义 ,以例句的形式来体现。《现代汉语词典》对比喻义的处理方法在词汇学与词典学有着独到的贡献 :再现了词义形成、稳定的过程 ;扩大了规范语文词典反映语言事实的范围 ,加强了语文词典的“引导”功能 ;丰富了词典的编纂技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义 语境比喻义 《现代汉语词典》 计量研究 词义 词汇学 词典学
下载PDF
传统训诂与形式句法的综合解释--以"共、與"为例谈"给予"义的来源及发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冯胜利 蔡维天 黄正德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3,共12页
"汉语使役、被动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给予动词身上",然而"與(给予)怎么产生表被动、使动的语法功能…目前似乎还没有完满地解释"。本文通过传统训诂学的"义源分解法"结合当代句法学"词义解构法"... "汉语使役、被动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给予动词身上",然而"與(给予)怎么产生表被动、使动的语法功能…目前似乎还没有完满地解释"。本文通过传统训诂学的"义源分解法"结合当代句法学"词义解构法"之间的综合分析,认为:與(舁)字本义为"共(一起)举","A与B一起"就是"有",而"A使B有"则为"给";所以,"给予"和"使动"、"使动"和"被动",在句法学里不仅都息息相关,而且同出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文字学 义源分析法 词义解构法 给予和使 被的语法关系
下载PDF
从出土古车马看训诂与考古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滕志贤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43,共6页
近年出土古车马的实例可以充分说明训诂与考古两者的互动关系:出土文物可以匡补古注训释、考证、校勘的讹阙,有助于解决因名物形制不明所造成的文献解读悬案,为判断作品的制作年代提供佐证;新出土文物的定名则离不开训诂,定名的准确与... 近年出土古车马的实例可以充分说明训诂与考古两者的互动关系:出土文物可以匡补古注训释、考证、校勘的讹阙,有助于解决因名物形制不明所造成的文献解读悬案,为判断作品的制作年代提供佐证;新出土文物的定名则离不开训诂,定名的准确与否与考古工作者是否熟悉训诂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训诂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应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工作 出土文物 形制 古注 年代 考证 定名 训诂学 训释 名物
下载PDF
浅谈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蔡梦麒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1-46,共6页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训诂的原理和方法,能够收到较大的效益。从训诂的角度考察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注释,能使教材编写更加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精良的范本。在教材基础上,适当运用训诂学的有关成果和方法指导文言文词语...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训诂的原理和方法,能够收到较大的效益。从训诂的角度考察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注释,能使教材编写更加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精良的范本。在教材基础上,适当运用训诂学的有关成果和方法指导文言文词语教学,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训诂学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训诂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的含义探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盈婷 李博群 +3 位作者 刘二丽 王文娟 章红英 肖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系统整理《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含义,以发现《内经》中络及络病的内涵。[方法]利用电子文本,在《黄帝内经》中摘取含有"络"字的内容,将"络"及其相关词组结合注家的注释进行分类,从词性、词义... [目的]系统整理《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含义,以发现《内经》中络及络病的内涵。[方法]利用电子文本,在《黄帝内经》中摘取含有"络"字的内容,将"络"及其相关词组结合注家的注释进行分类,从词性、词义、医理等方面分析归纳《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的含义。[结果]《素问》中共有40篇含有"络"字,共现170次。在《灵枢》共有39篇含有"络"字,共现161次,合计331次。"络"以单音节词出现共计80次。根据词组的含义将含"络"词组分为四类:解剖类、生理类、病理类、其他。[结论]"络"以单音节词形式出现的频次相对较少,词性为名词或动词,词义常表络脉或联络的含义。络以词组形式出现的频次较多,词性为名词。"络"在《内经》中指细小的血府,它虽只一次提到"络病"之词,但对其病因、病机与诊治均较详细地论述,确为络病认识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络病 络脉 训诂 语言学
下载PDF
初谈名物训诂 被引量:8
7
作者 黄金贵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33,共7页
训诂应分一般训诂与名物训诂。通过或结合训解直接或间接名物来训释词义者,为名物训诂。它可以扩大训诂面,增加训诂效用,提高训诂成功率、精准度。作名物训诂有四条章法:定物点、训名物、理古训、用多证。
关键词 名物 训诂 传统训诂 名物互求 文化史证 考古文物证
原文传递
“律”义探源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寒非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41,共24页
从"律"字的两个基本构件入手,先后分析了"聿"和"ㄔ"的含义。甲骨文""字本义可能为"手执律管吹奏"、"手执硬笔刻写"和"手执权杖管理",而其引申之义为"统一... 从"律"字的两个基本构件入手,先后分析了"聿"和"ㄔ"的含义。甲骨文""字本义可能为"手执律管吹奏"、"手执硬笔刻写"和"手执权杖管理",而其引申之义为"统一、协调、标准、区分、界限"等。甲骨文中的"ㄔ"记为"",此即为甲骨文中"行"()的半边,"ㄔ"之义为"小步",其义大概来源于"行"。"步"在古代为测量单位,引申为"标准"。古人借助已有的"聿"和"ㄔ"组合成"律"字用来指称定音标准。"律"之本义为"音律",作为调音或定音工具,因而具有"规范、标准"之义,后演变为"军律"、"历律"。商鞅"改法为律"之后,由于统治者更为重视法律的"规范"功能,逐渐以"律"取代"法",用以指称成文法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下载PDF
“承”有“闻”义补说 被引量:8
9
作者 汪维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52-155,共4页
“承”有“闻”义,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者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义的得义之由,学界有“引申”说... “承”有“闻”义,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者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义的得义之由,学界有“引申”说和“省缩”说两种意见。通过调查分析最初用例,以“引申”说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语考释 理据 训诂学
下载PDF
训诂基本原则例说 被引量:8
10
作者 汪维辉 《汉字汉语研究》 2018年第1期72-91,共20页
综合前人的论述,参以自身的体会,文章把训诂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条,认为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对于训释古书至关重要。古今训诂实践在这十个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使训诂工作更具科学性。文章通过正反... 综合前人的论述,参以自身的体会,文章把训诂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条,认为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对于训释古书至关重要。古今训诂实践在这十个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使训诂工作更具科学性。文章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十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训诂原则 例说 王念孙 王引之
下载PDF
清人“因声求义”述评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亚平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8-82,共5页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因声求义”作为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发展,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活跃在这一历史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因声求义”这一重要的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清人 声音 训诂 因声求义
下载PDF
论《易经》非占筮记录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吉雄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32,共9页
自20世纪初古史辨运动兴起,易学界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多视"经"为卜筮记录,"传"为哲理新创,"经"与"传"必须分别而观,不可以以"经"释"传",亦不可以以"传"解"... 自20世纪初古史辨运动兴起,易学界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多视"经"为卜筮记录,"传"为哲理新创,"经"与"传"必须分别而观,不可以以"经"释"传",亦不可以以"传"解"经"。本文列举九个论点,论证《易记》为政治典册,蕴含义理;《易传》义理之精义即多承继自"经"。《周易》"经""传"关系,一如父母子女之关系。父母之基因为子女所承继,"经"之基因亦为"传"所传承。"经"与"传"固有区别,就像父母子女各具独立人格。我们当然不应混"经""传"为一,但亦不宜认"经""传"为绝无关系之两种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易传》 《周易》 经传分离
下载PDF
训诂与初中语文教育的历史渊源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闫淑惠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7年第2期40-43,共4页
作为传统学术的训诂与语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训诂著作与语文教材、训诂方法与语文教学、训诂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及过程都有着诸多联系和一致性。在当代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训诂在汉字学习、文言阅读、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 作为传统学术的训诂与语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训诂著作与语文教材、训诂方法与语文教学、训诂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及过程都有着诸多联系和一致性。在当代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训诂在汉字学习、文言阅读、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教育中应重视训诂、自觉运用训诂方法和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古代语文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
下载PDF
关于训诂批评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6-113,共8页
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维护注疏说解与文献原典本旨之间的一致性。判断文献内容与注释表达的一致性,进而进行训诂批评的客观标准是什么?这是训诂学领域里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文献原典到现代读者之间存在一个可循环链式关系... 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维护注疏说解与文献原典本旨之间的一致性。判断文献内容与注释表达的一致性,进而进行训诂批评的客观标准是什么?这是训诂学领域里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文献原典到现代读者之间存在一个可循环链式关系,包括原典、传注、义疏、讲义、笔记等五个典型环节。各环节均由人、意、言、文等四个要素组成。“文”是训诂学者最关注的基本现象。文献是训诂的立足之本。文献里“言”与“意”的矛盾是训诂学者要面对的基本矛盾。“言”与“意”之间是不完全一致的。用反证法可以证明这条“表达不一致定律”。据此建立“表达率”和“理解率”这两个关系式,可用来解释表达上和读解中的各种现象。关于训诂的正确率问题则可以通过上述两个关系式导出答案。原典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不至于完全陷入表达不一致定律的作用里。拆分原典时使用的分析单位越小,训诂正确率的值就越接近于理想值。由此可知为何传统上对汉语文献的研究往往以“字”为分析单位。最后归纳出训诂批评的四项基本标准:对原典中各个字的历史、各个词语的历史、各个词语组合情况的历史是否了解以及表达训诂结果的时候,训诂者的语言和行文是否符合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文献训诂 表达不一致定律 训诂分析单位 训诂批评的基本标准
原文传递
《关雎》之大——《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物象寻微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明珠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73,共8页
经学瓦解后的《诗经》解释受制于现代意识形态,对古人观念及诗经物象都极为隔膜,成见和误解层层累加。《诗经》中的物象本身与古人对世界的观念密切关联。《关雎》汉代经解被今人斥为附会,以为其物象训诂尽是穿凿。文章尝试理解汉人观念... 经学瓦解后的《诗经》解释受制于现代意识形态,对古人观念及诗经物象都极为隔膜,成见和误解层层累加。《诗经》中的物象本身与古人对世界的观念密切关联。《关雎》汉代经解被今人斥为附会,以为其物象训诂尽是穿凿。文章尝试理解汉人观念,并寻绎《关雎》物象之微,以澄清古代经解为今人诟病和误解的疑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关睢》 经学 物象
下载PDF
郑樵《尔雅注》初探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文 《咸宁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09-113,共5页
郑樵是宋代著名的学问家,他的《尔雅注》是南宋雅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文从语义的训释、文本的校勘和字音的标注等三个方面对《尔雅注》的内容进行了静态的描述,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郑樵对《尔雅注》所作的注释工作。我们认为:郑樵的《... 郑樵是宋代著名的学问家,他的《尔雅注》是南宋雅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文从语义的训释、文本的校勘和字音的标注等三个方面对《尔雅注》的内容进行了静态的描述,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郑樵对《尔雅注》所作的注释工作。我们认为:郑樵的《尔雅注》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樵 《尔雅注》 描述 注释
下载PDF
“注释”作为修身哲学的操持工夫——从比较视角看希腊化-罗马时期的“注释”传统
17
作者 陈群志 《深圳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151-159,共9页
在中西方古代的哲学修习中,经典文本的“注释”作为一种修身实践的“操持工夫”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有两个:内修和外治。内修就是把注解经典文本作为“自我修身”的一种方式;外治则是通过诠释经典文本,更好地传承文化和教化世人。... 在中西方古代的哲学修习中,经典文本的“注释”作为一种修身实践的“操持工夫”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有两个:内修和外治。内修就是把注解经典文本作为“自我修身”的一种方式;外治则是通过诠释经典文本,更好地传承文化和教化世人。鉴于此,从比较哲学的视角出发,描述“注释”传统在中西方的具体表现,考察“注释”作为修习哲学的主要方式在希腊化-罗马时期的状况,探究“注释”原则的确立及其对文化思想“创造性发展”的作用。由此得出以下观点:第一,在古代西方的哲学传统中,注释文本更重要的并不是“创造”,而是如何“继承”经典典籍中的原初真理,犹如中国“经书”的注疏传统;第二,中西方的注释家在注释文本之时也是在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意味着理解与践行一种哲学的“生活方式”,以便学习者获得“精神升进”和“自我转化”;第三,中西方的“注释”哲学是学者们“修己治人”和“化民成俗”的重要方式。“注释”尽管有“创造性的误读”,但却依靠“注释技艺”构筑了一栋栋向系统化方向发展的诠释大厦。总之,“注释”作为修身哲学的“操持工夫”,不仅能够更新我们对中西方古代哲学本身的理解,同时也能回答当代人的生活选择如何承续古人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释 修身 操持工夫 精神操存 比较哲学
《齐民要术》“喜烂”考辨 被引量:2
18
作者 汪维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5期55-56,共2页
有人认为《齐民要术》“喜烂”的“喜”是“善”的形近之误,因为“喜”没有“容易”义。本文不同意这一说法,列举充分的书证证明“喜”当“容易”讲乃魏晋南北朝习用语。
关键词 《齐民要求》 “喜” 词义 训释
下载PDF
《周易》义理诠释范式简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金春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3,共9页
《周易》诠释传统上分为义理易学与象数易学两类。《易》"十翼"、王弼、程朱及今人之种种《易》注皆为义理易。义理易除"十翼"外,主要有训诂式、王弼式及"京房易"三种范式。三种诠释范式反映不同时代之... 《周易》诠释传统上分为义理易学与象数易学两类。《易》"十翼"、王弼、程朱及今人之种种《易》注皆为义理易。义理易除"十翼"外,主要有训诂式、王弼式及"京房易"三种范式。三种诠释范式反映不同时代之《周易》观与诠释者的特定哲学与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义理易 训诂 京房 王弼
下载PDF
谈《淮南子》英译中的训诂问题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志强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59-64,共6页
训诂和翻译是两个不同向度的意义解释方式,这两种释义方式在古汉语典籍英译中得到了密切融合。《淮南子》作为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巨著,用语精妙丰富。本文基于几部《淮南子》英译本在字词翻译上的差异,分别讨论了义项选取、涵义申说... 训诂和翻译是两个不同向度的意义解释方式,这两种释义方式在古汉语典籍英译中得到了密切融合。《淮南子》作为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巨著,用语精妙丰富。本文基于几部《淮南子》英译本在字词翻译上的差异,分别讨论了义项选取、涵义申说、义形考证等三种训诂方式在《淮南子》英译中对意义表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训诂 英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