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贪污受贿犯罪死刑的立法控制及其废止——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 被引量:53
1
作者 赵秉志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共11页
死刑改革是当下中国重大的现实问题,而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改革问题则是死刑改革中最受关注和争议最大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最新刑法立法《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明确了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适用标准,促进了死刑适用规范化;将司法实践中... 死刑改革是当下中国重大的现实问题,而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改革问题则是死刑改革中最受关注和争议最大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最新刑法立法《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明确了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适用标准,促进了死刑适用规范化;将司法实践中常见的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以积极限制死刑适用;并且确立了严重贪污受贿犯罪死缓犯的终身监禁制度,以达到严惩严重贪污受贿犯罪和着力减少死刑立即执行之适用的双重功效。在未来中国对严重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立法控制中,应当考虑将死缓制度作为适用死刑的优先考虑方式;在贪污受贿犯罪定罪量刑标准分立时,应择机先行废止受贿罪的死刑;待时机成熟时,应在立法上及时全面废止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贪污罪 受贿罪 死刑 死缓 量刑情节 立法控制
下载PDF
信息披露质量、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与审计师选择——来自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8
2
作者 洪金明 徐玉德 李亚茹 《审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7-112,共6页
资金侵占是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解决资金缺乏的重要途径,普遍存在于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公司。而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则会提高公司透明度,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免受控股股东的掠夺。作为外部... 资金侵占是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解决资金缺乏的重要途径,普遍存在于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公司。而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则会提高公司透明度,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免受控股股东的掠夺。作为外部治理机制的审计是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能够缓解代理问题,对中小投资者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本文选取深圳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信息披露质量、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以及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的公司会减少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并且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高质量审计师也能够起到降低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对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以及审计的治理效应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披露质量 信息不对称 资金占用 审计师选择
下载PDF
腐败的两幅面孔:基于7000个司法裁判文书数据的描述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辉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41,共12页
本文基于7000余个法院判决书文本数据,从分布频次和涉案金额两个维度,比较了贪污和受贿两种典型腐败类型,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政级别、不同职位、以及个体和集体腐败五个方面的系统差异。研究发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受贿案多于... 本文基于7000余个法院判决书文本数据,从分布频次和涉案金额两个维度,比较了贪污和受贿两种典型腐败类型,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政级别、不同职位、以及个体和集体腐败五个方面的系统差异。研究发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受贿案多于贪污案,而在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贪污案多于受贿案;村委会和国有企业中贪污案多于受贿案;在其它13个监管领域中,都是受贿案占主要比例;两种腐败类型在不同行政级别的官员之间并没有系统差异,总的来说都是贪污案多于受贿案;单位正职或者一把手,贪污和受贿的机会相当,但是单位副职受贿的机会远大于贪污,一般工作人员则贪污的机会大于受贿;最后,在个体腐败中主要是受贿行为,而集体腐败中主要是贪污行为。本研究对于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领域、以及不同职级和职务的官员,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性的反腐败策略提供了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 贪污 受贿 裁判文书 数据分析
下载PDF
贪污贿赂罪终身监禁制度的规范解读与理论省思——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 被引量:12
4
作者 胡江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57-64,共8页
《刑法修正案(九)》新设的终身监禁制度不是具体的刑种,而是无期徒刑的刑罚执行措施。终身监禁制度的设立,契合了法治反腐的政策要求,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符合死刑废止的立法趋势,实现了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创新。通过终身监... 《刑法修正案(九)》新设的终身监禁制度不是具体的刑种,而是无期徒刑的刑罚执行措施。终身监禁制度的设立,契合了法治反腐的政策要求,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符合死刑废止的立法趋势,实现了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创新。通过终身监禁制度的适用,将为最终废除贪污贿赂罪的死刑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将来立法上废除了贪污贿赂罪的死刑之后,终身监禁制度能够发挥其作为配套措施的积极作用。但是,对社会危害性并不是最严重的贪污贿赂罪规定终身监禁制度,这不仅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也与刑罚目的存在着紧张关系,这种立法是对刑法理性的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九)》 贪污罪 受贿罪 终身监禁
下载PDF
侵占罪中“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之含义 被引量:9
5
作者 肖中华 闵凯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72,共6页
"他人财物"与"代为保管"是侵占罪中颇有争议的要素。"他人"的范围应包括私人和公共财产。"财产"的形态应包括不动产,部分的无形财产和违禁品。"代为保管"应包括未经委托而自行保管... "他人财物"与"代为保管"是侵占罪中颇有争议的要素。"他人"的范围应包括私人和公共财产。"财产"的形态应包括不动产,部分的无形财产和违禁品。"代为保管"应包括未经委托而自行保管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人财产 代为保管 侵占罪
原文传递
表见代理与诈骗罪的民刑并行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游成婧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2-140,共9页
单位员工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情况下与客户建立合同关系,虽然在民法上可能构成表见代理,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对该行为在刑法上的评价都没有取得统一认识,或认定构成诈骗罪或认定构成职务侵占罪,而两罪的刑罚又存在较大差距。... 单位员工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情况下与客户建立合同关系,虽然在民法上可能构成表见代理,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对该行为在刑法上的评价都没有取得统一认识,或认定构成诈骗罪或认定构成职务侵占罪,而两罪的刑罚又存在较大差距。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什么罪,都需根据行为时的犯罪构成要件进行判断,而不能以表见代理或最终的损失承担者来反推犯罪性质并进而认为民法上的表见代理行为不具有构成诈骗罪的可能性。行为人的行为指向的是客户资金,而非被代理人资金,在合同相对方完成了资金交付时,行为人就已构成诈骗罪既遂。表见代理肯定的是行为的有效性,是对诈骗完成后合同效力的确认,并不肯定该行为的合法性。表见代理的有效性不能为职务侵占罪的"合法占有"前提提供理论支撑。认为表见代理只能与职务侵占罪并存的观点反而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表见代理与诈骗罪的并行不悖应是民刑价值同向的逻辑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见代理 诈骗罪 职务侵占罪 民刑并行
原文传递
贪污受贿案件刑事量刑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过勇 李松锋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9,共13页
惩治是中国反腐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惩治腐败的力度,先后查处各类腐败案件逾百万起。然而,腐败案件刑事量刑的尺度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文章基于对2796起腐败案件刑事判决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法定量刑因素以... 惩治是中国反腐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惩治腐败的力度,先后查处各类腐败案件逾百万起。然而,腐败案件刑事量刑的尺度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文章基于对2796起腐败案件刑事判决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法定量刑因素以及部分法外因素对量刑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判决年份和判决地点对贪污受贿案件刑事量刑的影响不大;涉案金额和行政级别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腐败案件的量刑结果,而且存在“一千万拐点”和“正厅级拐点”的现象;诸如自首、退赃、立功等其他因素对贪污受贿案件刑事量刑的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 腐败案件 刑事量刑 贪污 受贿
原文传递
从封缄物占有归属看非法获取封缄物行为的定性 被引量:9
8
作者 沈志民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0-125,共6页
受托者非法占有封缄物行为应如何定性,对此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在受托者占有说、委托者占有说、区别说、修正的区别说等诸学说中,区别说具有合理性,即封缄物的整体归属受托者占有,而封缄物的内容物归属委托者占有。因此,行为人非法获取... 受托者非法占有封缄物行为应如何定性,对此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在受托者占有说、委托者占有说、区别说、修正的区别说等诸学说中,区别说具有合理性,即封缄物的整体归属受托者占有,而封缄物的内容物归属委托者占有。因此,行为人非法获取封缄物整体的行为应认定为侵占罪,而非法获取封缄物的内容物的行为则构成盗窃罪,同时,对何物是封缄物需做严格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缄物 占有归属 盗窃罪 侵占罪
原文传递
通说误读了侵占犯罪构成要件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洪兵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7-412,共6页
刑法通说关于侵占类犯罪主体、对象及行为方式的解读存在错误。遗忘物包括遗失物,但不宜扩大解释为脱离占有物;遗忘物、埋藏物以外的脱离占有物可以解释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职务侵占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 刑法通说关于侵占类犯罪主体、对象及行为方式的解读存在错误。遗忘物包括遗失物,但不宜扩大解释为脱离占有物;遗忘物、埋藏物以外的脱离占有物可以解释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职务侵占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含义窄于贪污罪,行为方式不包括窃取、骗取,应限定于将基于业务上占有的财物占为己有,公司人员窃取、骗取本单位财物的,成立盗窃、诈骗罪;我国《刑法》第270、271、382条的规定,形成了法定刑依次加重的脱离占有物侵占罪、委托物侵占罪、业务侵占罪、公务侵占罪的侵占罪罪群体系;受委托占有财物是违法身份,基于业务占有财物是责任身份,基于公务占有财物属于二重的责任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 贪污罪 构成要件
下载PDF
上市公司配股与大股东资源侵占——基于大股东占款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6
10
作者 侯晓红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2-86,共5页
笔者结合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制度,以1998年~2003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配股与大股东资源侵占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处在配股前三年时,为了达到配股要求,大股东... 笔者结合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制度,以1998年~2003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配股与大股东资源侵占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处在配股前三年时,为了达到配股要求,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减少;但当配股融资完成后,大股东的这种约束行为消失。这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在配股前的资金支持行为与配股后的资金占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大股东控制 支持行为 侵占行为
下载PDF
挂失并取走自己出借银行卡内钱款行为的刑事法律定性——以法律关系的分析为路径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高宁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6-59,共4页
借卡人与名义持卡人之间存在事实行为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名义持卡人与银行之间存在法律行为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借卡人与银行之间不存在影响行为定性评价的法律关系。所以,挂失并取走他人存在借用本人银行卡内钱款的行为在民法层面,... 借卡人与名义持卡人之间存在事实行为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名义持卡人与银行之间存在法律行为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借卡人与银行之间不存在影响行为定性评价的法律关系。所以,挂失并取走他人存在借用本人银行卡内钱款的行为在民法层面,只是不履行债务行为的一种,并且这种不履行完全属于当事人意志之外的不履行,因此缺乏对该种行为进行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义持卡人 借卡人 法律定性 侵占罪 盗窃罪
下载PDF
从处分行为及占有角度对盗窃罪与诈骗罪及侵占罪界限再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艳玮 郝雪强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5-197,共3页
盗窃罪、诈骗罪和侵占罪是侵犯公民财产几种较接近的犯罪形式,虽然三者在通常情况下主客观方面存有较大的差异,但在一些非典型案件中要区分这几种罪行,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比较分析,对这三种犯罪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并综合探讨在一... 盗窃罪、诈骗罪和侵占罪是侵犯公民财产几种较接近的犯罪形式,虽然三者在通常情况下主客观方面存有较大的差异,但在一些非典型案件中要区分这几种罪行,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比较分析,对这三种犯罪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并综合探讨在一些特殊的犯罪形式下他们之间的区别,以求能够揭示出这几种犯罪的实质特征,以期对于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该三种犯罪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盗窃罪 诈骗罪 侵占罪 处分行为 财物占有
原文传递
中国刑法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罪刑规范立法运行效果考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魏昌东 《刑法论丛》 CSSCI 2009年第4期280-322,共43页
罪刑规范是刑法立法的最小单元。罪刑规范实现刑法立法目的程度判断标准在于,其对具体犯罪规制能力的大小。中国刑法贪污贿赂犯罪罪刑规范的犯罪规制能力,取决于构成要件要素、刑罚体系以及罪刑关系的配置状况。透过中国刑法贪污贿赂犯... 罪刑规范是刑法立法的最小单元。罪刑规范实现刑法立法目的程度判断标准在于,其对具体犯罪规制能力的大小。中国刑法贪污贿赂犯罪罪刑规范的犯罪规制能力,取决于构成要件要素、刑罚体系以及罪刑关系的配置状况。透过中国刑法贪污贿赂犯罪罪刑规范的实际运行障碍分析,可以提出更具科学性、针对性的立法完善建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贪污贿赂犯罪 罪刑规范 立法运行考察
原文传递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履行途径与刑法完善——以贪污罪和贿赂罪的有关规定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陆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55,共5页
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我国在履行公约时,应采取以协调为主的途径,同时在有些术语或规则上考虑保持同一。在贪污罪的对象上需要的是理解的统一,而在贿赂范围以及国外公职人员的贿赂犯罪上可作同样的规定。
关键词 反腐败公约 贿赂 贪污 完善
下载PDF
基于ARP伪装技术的IP地址防盗用系统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乐天 李雪耀 杨成 《应用科技》 CAS 2002年第4期31-34,共4页
在剖析ARP协议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基于ARP伪装技术的IP地址防盗用的软件解决方案 ,并给出了防盗用软件的系统模型和实现环境。
关键词 ARP伪装技术 IP地址 防盗用系统 防盗系统软件
下载PDF
论侵占行为的含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昭武(译)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0年第5期185-200,共16页
取得行为说是有关侵占行为之含义的通说,对于那些属于违反委托之旨趣,超出行为人之权限范围,并且能从中发现行为人之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应认定成立侵占罪。侵占行为不是终局性地侵害所有权的行为,而是引起针对所有权之危险的行为,因而... 取得行为说是有关侵占行为之含义的通说,对于那些属于违反委托之旨趣,超出行为人之权限范围,并且能从中发现行为人之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应认定成立侵占罪。侵占行为不是终局性地侵害所有权的行为,而是引起针对所有权之危险的行为,因而侵占罪是针对所有权之价值或机能的危险犯,在发生这种侵害危险性的阶段即达到既遂。侵占罪中的非法占有的目的属于主观的超过要素(违法要素),为了本人而处分委托物的,由于不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成立侵占罪。对于侵占后的侵占,即便是在完全不同的机会之下分别实施,这些侵占行为也应该按照包括的一罪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占罪 侵占行为 危险犯 非法占有目的 侵占后的侵占 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下载PDF
贪污受贿案涉案金额的结构性特征——基于司法判决书数据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0-180,共11页
本文聚焦的研究问题是:在腐败市场上,权力是如何定价的?腐败金额反映了贪官在腐败市场上获取利益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行贿者购买权力所要支付的成本,对于理解中国的腐败的现状极为重要。在腐败市场理论的背景下,基于一个全新的司法判决... 本文聚焦的研究问题是:在腐败市场上,权力是如何定价的?腐败金额反映了贪官在腐败市场上获取利益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行贿者购买权力所要支付的成本,对于理解中国的腐败的现状极为重要。在腐败市场理论的背景下,基于一个全新的司法判决书数据的初步分析,我们发现:腐败类型、腐败案件所在地区、贪官的行政级别和职务、贪官所在部门的管辖领域对腐败案件的涉案金额都有显著影响。这些发现进一步说明,在今天的中国,贪官通过受贿获得的利益要大于贪污;权力的价格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在上升,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涉案金额要高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权力的价格还取决于其支配资源的大小,因此,贪官的行政级别越高,平均涉案金额也越高;从管辖领域来说,金融和房地产领域的涉案金额最高,其他领域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市场 涉案金额 受贿 贪污
原文传递
独生子女的经济行为有别于非独生子女吗?——来自实验室和田野实验的证据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浩然 徐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65,共15页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多年来,独生子女群体一直备受中国社会关注,并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近年来,随着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逐渐进入劳动力市场,社会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进一步转化为劳动力市场上所出现的对独生子女的偏见甚至...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多年来,独生子女群体一直备受中国社会关注,并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近年来,随着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逐渐进入劳动力市场,社会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进一步转化为劳动力市场上所出现的对独生子女的偏见甚至歧视态度。但到底独生子女群体经济行为有何不同?迄今为止,经济学界对此研究甚少。Cameron等(2013)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是目前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经济偏好和行为的唯一经济学研究。本研究首先对Cameron等(2013)的研究方法及其对所发现结果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分析,进而在该研究基础上,采用了与之不同的抽样方式,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群开展系列实验,在控制性实验条件下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风险偏好、时间偏好、亲社会的合作行为以及反社会的侵占、报复行为,试图识别在多种行为上两类人群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研究通过比较同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效控制了因年龄差异而可能导致的系统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本研究所涉及的个人独立决策的风险偏好和时间偏好,以及与其他博弈者策略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一结果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因素的多元检验中仍然一致。本研究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相关经济行为上的比较,以及如何认识了解独生子女群体提供了新的证据。对独生子女在劳动力市场的偏见需抱有谨慎态度。带着偏见面对劳动力市场上的独生子女会扭曲市场,并影响劳动力市场上的正常公平的竞争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生子女 风险偏好 时间偏好 合作 侵占 报复
下载PDF
论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的认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涂龙科 胡建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94-99,共6页
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是新近确立的罪名,该罪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明确该罪的构成特征,区分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和挪用资金罪、挪用公款罪,正确认定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与运用受托财产实施的其他犯罪。
关键词 背信运用受托财产 挪用 老鼠仓
下载PDF
不法原因给付对于认定财产犯罪的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昭武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8-92,共15页
不法原因给付是指基于违反强制性法规或公序良俗的原因而为的给付。各国民法大多规定,因不法原因而给付财物的,不得请求返还,给付物之所有权亦归属于受领人。按照有关法秩序统一性的“违法判断相对性”的判断理念,对于不受民事法律保护... 不法原因给付是指基于违反强制性法规或公序良俗的原因而为的给付。各国民法大多规定,因不法原因而给付财物的,不得请求返还,给付物之所有权亦归属于受领人。按照有关法秩序统一性的“违法判断相对性”的判断理念,对于不受民事法律保护的不法原因给付物,刑法一般不能认定成立财产犯罪;按照有关财产罪之保护法益的“法律·经济的财产说”,不法原因给付物亦不属于财产犯罪中的财产。因此,只要不符合不法原因给付制度的但书规定即“不法原因仅存在于受益人一方”,侵占或者骗取不法原因给付物的行为,原则上不能成立侵占罪或者诈骗罪。不过,骗取不法原因给付物的情形相对复杂,尽管“逃避非法债务的情形”因非法债务不能被评价为财产犯罪中的财产而不成立诈骗罪,但在“谎称进行不法交易而骗取财物的情形”与“让对方承担无效债务的情形”下,由于是受领人创造了不法原因,可以通过适用但书规定,肯定成立诈骗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法原因给付 法秩序统一性 财产罪的保护法益 侵占罪 诈骗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