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nose (e-nose) and electronic tongue (e-tongue) in food quality-related properties determination: A review 被引量:43
1
作者 Juzhong Tan Jie X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griculture》 2020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Background:An e-nose or an e-tongue is a group of gas sensors or chemical sensors that simulate human nose or human tongue.Both e-nose and e-tongue have showngreat promise and utility in improving assessments of food ... Background:An e-nose or an e-tongue is a group of gas sensors or chemical sensors that simulate human nose or human tongue.Both e-nose and e-tongue have showngreat promise and utility in improving assessments of food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detection methods.Scope and approach: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e-nose and e-tongue in determining the quality-related properties of foods.The working principles,applications,and limitations of the sensors employed by electronic noses and electronic tongueswere introduced and compared.Widelyemployed pattern recognition algorithms,includ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PLS),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were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in this review.Key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Overall,e-nose or e-tongue combining pattern recognition algorithms are very powerful analytical tools,which are relatively low-cost,rapid,and accurate.E-nose and e-tongue are also suitable for both in-line and off-line measurements,which are very useful in monitoring food processing and detecting the end product quality.The user of e-nose and e-tongue need to strictly control sample preparation,sampling,and data proces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ose e-tongue Food quality assessments
原文传递
基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贮藏时间羊肉火腿香气成分 被引量:41
2
作者 王勇勤 郭新 +5 位作者 黄笠原 王远 王斌 张杰 张燕丽 王庆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5-221,共7页
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贮藏0、30、60、90、120、150 d和180 d的干腌羊肉火腿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电子鼻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时间羊肉火腿整体风味存在差异;气相色谱-质谱共鉴定出7类94种挥... 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贮藏0、30、60、90、120、150 d和180 d的干腌羊肉火腿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电子鼻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时间羊肉火腿整体风味存在差异;气相色谱-质谱共鉴定出7类94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烃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风味物质;偏最小二乘法表明3-甲硫基丁醛、戊醛、己醛、5-甲基己醛、壬醛、苯甲醛、2-甲基-2-十一烷硫醇、1-戊醇、1-辛烯-3-醇、2-辛酮、丁二酮、2-壬酮、乙酸、2,6-二甲基吡嗪等为羊肉火腿贮藏过程中特征风味物质。研究结果对了解羊肉火腿贮藏过程中风味构成及变化规律具有参考价值,有助于推进羊肉火腿的工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肉火腿 贮藏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 香气
下载PDF
电子鼻对草莓采后贮藏早期霉菌感染的检测 被引量:37
3
作者 朱娜 毛淑波 +2 位作者 潘磊庆 袁丽佳 屠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6-273,共8页
为了实现电子鼻对草莓贮藏期常见霉菌感染的早期检测,对草莓果实分别接种灰霉、扩展青霉和根霉3种主要病原菌,以无菌水处理为对照组,每2d采用PEN3电子鼻获取草莓的气味,并用气质联用技术分析草莓气味。结果表明,草莓接种病原菌2d后,主... 为了实现电子鼻对草莓贮藏期常见霉菌感染的早期检测,对草莓果实分别接种灰霉、扩展青霉和根霉3种主要病原菌,以无菌水处理为对照组,每2d采用PEN3电子鼻获取草莓的气味,并用气质联用技术分析草莓气味。结果表明,草莓接种病原菌2d后,主成分分析能够正确区分正常果实(对照组)与病害果实,且可以较好区分草莓感染病原菌种类,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也显示接种不同病原菌对草莓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通过Fisher判别建立的回归函数对3种病原菌灰霉、扩展青霉和根霉及对照组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93.3%、86.7%和100%。载荷分析及气质联用技术结果表明病原菌对草莓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烃类及酯类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实现草莓采后贮藏和流通过程中质量变化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进行无损快速检测和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害 主成分分析 无损检测 电子鼻 草莓 气质联用
下载PDF
不同品种鸡肉蒸煮挥发性风味成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春青 李学科 +2 位作者 张春晖 李侠 陈旭华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8-215,共8页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内标法对不同品种鸡肉的蒸煮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基于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差异,对鸡肉蒸煮主要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利用电子鼻(E-nose)风味...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内标法对不同品种鸡肉的蒸煮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基于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差异,对鸡肉蒸煮主要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利用电子鼻(E-nose)风味分析技术,对鸡品种进行种类区分。结果表明:10种蒸煮鸡肉共鉴定出7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20种、酮类7种、醇类11种、其它化合物34种,共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19种。不同品种鸡肉相比,柴母鸡和乌鸡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较多,分别为49和46种;清远鸡和北京油鸡的醛类含量较高,分别为11785.47和11050.57 ng/g。主成分分析表明,蒸煮鸡肉主要挥发性物质为(E)-2-壬烯醛、(E)-2-辛烯醛、庚醇和2-癸酮。基于蒸煮鸡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不同,可将10个品种鸡肉聚为两类。采用电子鼻分析技术,可将中国地方品种鸡与白羽肉鸡很好地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煮鸡肉 挥发性风味物质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电子鼻
原文传递
鸡骨素及其酶解液的美拉德反应产物挥发性风味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孙红梅 李侠 +3 位作者 张春晖 董宪兵 李银 贾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1-667,共7页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与电子鼻(E-Nose)嗅探技术对鸡骨素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1)及鸡骨素酶解液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2)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在两种产物中共鉴定出77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醇类18种...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与电子鼻(E-Nose)嗅探技术对鸡骨素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1)及鸡骨素酶解液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2)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在两种产物中共鉴定出77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醇类18种、醛酮类23种、酸类3种、酯类10种、杂环类7种及其他类16种,两种产物中共有成分26种。与MRPs1相比,MRPs2中醛酮、杂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但前者的酯类物质含量更为丰富。(E)-2-辛烯-1-醇、(6Z,9Z)-十五碳二烯-1-醇、苯甲醛、辛醛、6-甲基-5-庚烯-2-酮、2-乙基-3-羟基-4(4H)-吡喃酮、2,3,5-三甲基-6-乙基吡嗪、2-[(甲基二硫基)甲基]呋喃构成了MRPs2的特有成分,γ-丁位十二内酯为MRPs1的特有成分。在两种反应产物中,除4-甲基-5-羟乙基噻唑的相对含量均较高外(MRP1<MRP2),构成肉味特征风味成分的2-糠醇、2-甲基-3-呋喃硫醇、3-乙基-2,5-二甲基吡嗪、3,5-二乙基-2-甲基吡嗪、2,3-二乙基-5-甲基吡嗪、2-戊基呋喃的总含量在MRP1中也较低。这正是两者风味不同的原因之一,E-Nose检测也验证了这一结果。本研究为骨素及其风味调味料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骨素 酶解液 美拉德反应 挥发性风味成分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电子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SPME-GC-MS法分析不同脱水方式下萧山萝卜干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26
6
作者 刘大群 华颖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9-284,共6页
为了解传统风脱水以及盐脱水对萧山萝卜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基于电子鼻(E-Nose)和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两种技术,对不同脱水方式萧山萝卜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不同脱水方式萧山萝卜干中... 为了解传统风脱水以及盐脱水对萧山萝卜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基于电子鼻(E-Nose)和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两种技术,对不同脱水方式萧山萝卜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不同脱水方式萧山萝卜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明显,盐脱水萝卜干在LY2/LG、LY2/G、LY2/AA、LY2/GH、LY2/gCTL、LY2/gCT传感器响应值相对于风脱水萝卜干的响应值偏小,说明采用电子鼻系统可以显著区分。采用SPME-GC-MS方法,分别从风脱水和盐脱水萧山萝卜干中检测出58和35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风脱水萝卜干产生大量挥发性风味成分,且其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高于盐脱水萝卜干,尤其是萝卜特征性风味物质-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相当含量分别为11.65%和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山萝卜干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电子鼻 风味物质
原文传递
电子鼻和电子舌快速检测炖制下牛肉的品质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伟静 张松山 +2 位作者 谢鹏 张志胜 孙宝忠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24-128,共5页
通过电子鼻和电子舌对冷鲜牛肉外脊和大黄瓜条的不同加热温度70、80、90、100、110、120℃炖煮3 h的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判... 通过电子鼻和电子舌对冷鲜牛肉外脊和大黄瓜条的不同加热温度70、80、90、100、110、120℃炖煮3 h的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雷达图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牛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电子鼻能够很好地分析出不同炖煮温度下外脊和大黄瓜条的风味,LDA比PCA能够更好的区分出风味的变化。电子舌能够很好地分析不同炖煮温度下外脊和大黄瓜条的风味得到DFA很好地分辨出口感变化,雷达图能直观的展现出物质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电子舌 外脊 大黄瓜条
下载PDF
基于气味指纹分析的半夏及其伪品鉴别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超 杨诗龙 +4 位作者 胥敏 解达帅 卢一 江云 吴纯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11期2300-2305,共6页
目的:根据半夏与半夏伪品的气味指纹特征快速鉴别半夏及其伪品。方法:搜集半夏常见掺伪样品水半夏与天南星,并制备半夏不同比例的混合掺伪样品。采用电子鼻技术获取半夏及其不同种类与比例的掺伪样品气味指纹图谱,依据传感器响应特征值... 目的:根据半夏与半夏伪品的气味指纹特征快速鉴别半夏及其伪品。方法:搜集半夏常见掺伪样品水半夏与天南星,并制备半夏不同比例的混合掺伪样品。采用电子鼻技术获取半夏及其不同种类与比例的掺伪样品气味指纹图谱,依据传感器响应特征值,利用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响应值数据进行分析,并加以鉴别。结果:半夏及其伪品在气味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PCA可明显区分半夏及其掺伪品,且随着半夏掺伪比例的增加其气味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其中水半夏掺伪品的电子鼻信息呈线性变化;DFA模型累积方差总贡献率为100%,正确判别率不小于97%。结论:电子鼻技术可用于半夏及其伪品的快速鉴别,本研究可以为中药材的伪品鉴别提供新技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半夏 伪品 鉴别
下载PDF
基于感官评价和电子鼻分析不同蒸煮时间荸荠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官丽 聂辉 +4 位作者 苏可珍 黎小椿 黄双全 伍淑婕 罗杨合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7,14,共8页
在感官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电子鼻技术对不同蒸煮时间荸荠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通过雷达图探究各传感器响应值的变化情况,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tion analysis,LDA)等统... 在感官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电子鼻技术对不同蒸煮时间荸荠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通过雷达图探究各传感器响应值的变化情况,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tion analysis,LDA)等统计学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感官评价结果可知,荸荠削皮蒸、煮的最佳时间均为20 min,带皮蒸、煮的最佳时间均为30 min。由电子鼻分析结果可知,荸荠挥发性特征风味成分主要为硫化物,此外还有少量的甲基类化合物、氮氧化物、芳香类化合物和有机硫化合物;与鲜荸荠相比,不同蒸煮时间荸荠的气味响应值变化明显。PCA分析表明,电子鼻对不同蒸煮时间荸荠的气味均有较好的响应;LDA分析总贡献率均大于90%,略低于PCA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蒸煮时间的荸荠。感官评价与雷达图、PCA和LDA分析结果相符。基于感观评价的电子鼻分析不仅比单一的感官评价更客观准确,而且可以量化评价不同蒸煮时间荸荠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对荸荠加工品质控制和日常烹饪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感官评价 电子鼻 蒸煮时间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E-Nose结合GC-MS分析两种花椒精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杜云霄 袁小钧 +3 位作者 蔡雪梅 易宇文 邓静 乔明锋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4-169,共6页
对红花椒精油和青花椒精油进行风味成分分析和抑菌活性研究,利用电子鼻联合气质及抑菌实验,为花椒精油在食品行业的保鲜利用及研发新型食品抑菌复配剂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GC-MS、电子鼻测定两种花椒精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其做出比... 对红花椒精油和青花椒精油进行风味成分分析和抑菌活性研究,利用电子鼻联合气质及抑菌实验,为花椒精油在食品行业的保鲜利用及研发新型食品抑菌复配剂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GC-MS、电子鼻测定两种花椒精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其做出比较和分析;通过打孔法、滤纸片法、二倍稀释法分别测试两种花椒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通过GC-MS有11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被检出,红、青花椒精油分别被检出74种、65种,且有28种为共有成分,分别为萜烯类、烃类、醛类、醇类、酮类、酸类、酯类、杂环化合物及其他类共9类,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是萜烯类和醇类、萜烯类和其他类;红花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值(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5,5.00,2.50 mg/mL,青花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值分别为1.25,2.50,2.50 mg/mL。两种花椒精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种类及类别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含量上差异较小,故红花椒精油和青花椒精油可以通过复配使其抑菌达到较优效果;青花椒精油对大肠杆菌及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大于红花椒精油,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却小于红花椒精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花椒精油 挥发性风味物质 抑菌活性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判别桃果实瘀伤的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朱娜 潘磊庆 +2 位作者 毛淑波 吴林蔚 屠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7-141,共5页
为建立一种无损检测桃果实瘀伤的方法,对桃果实施加外力使其产生瘀伤,在24℃、相对湿度85%条件下贮藏24 h后逐个提取电子鼻响应信号,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瘀伤等级果实的分离度为100%。电子鼻传感器阵列所含的10个传感... 为建立一种无损检测桃果实瘀伤的方法,对桃果实施加外力使其产生瘀伤,在24℃、相对湿度85%条件下贮藏24 h后逐个提取电子鼻响应信号,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瘀伤等级果实的分离度为100%。电子鼻传感器阵列所含的10个传感器响应信号与瘀伤等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部分传感器(传感器W5S、W6S除外)响应信号与瘀伤等级均有显著相关性。利用向后消去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合取整函数建立了桃果实瘀伤等级的预测模型,验证试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适用性,总体准确率达到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伤 电子鼻 预测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与智能感官评价的鱼香调味汁配方优化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易宇文 范文教 +7 位作者 乔明锋 彭毅秦 刘阳 戢得蓉 邓静 吴华昌 胡金祥 李冬梅 《中国食品添加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2-139,共8页
为优化鱼香调味汁的配方,实验以浓缩葱油、生姜精油、大蒜精油及泡辣椒和豆瓣混合物,代替鱼香调味汁中的香葱、生姜、大蒜和泡辣椒,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确定其最佳工艺配方,并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对感官评价结果... 为优化鱼香调味汁的配方,实验以浓缩葱油、生姜精油、大蒜精油及泡辣椒和豆瓣混合物,代替鱼香调味汁中的香葱、生姜、大蒜和泡辣椒,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确定其最佳工艺配方,并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对感官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传统配方其他配料不变的基础上,浓缩葱油,生姜精油,大蒜精油及泡辣椒和郫县豆瓣(重量比7∶3)以14∶9∶7∶31重量比制备的鱼香调味汁感官评分最高,且与传统配方鱼香调味汁在滋味和香味上最为相似。实验结果为鱼香调味汁工业化生产提供一个可选方案,也为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模型结合电子鼻和电子舌评价食品风味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香调味汁 模糊数学 感官评价 电子鼻 电子舌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和电子鼻的鲊肉粉风味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白娟 张瑶 +2 位作者 汪雪瑞 薛栓栓 王承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0-274,共5页
通过电子舌和电子鼻对鲊肉粉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时间产品的风味进行测定,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和雷达图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发酵时间会对鲊肉... 通过电子舌和电子鼻对鲊肉粉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时间产品的风味进行测定,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和雷达图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发酵时间会对鲊肉粉的风味产生很大的影响,电子舌和电子鼻均能够很好地检测出不同发酵时间下鲊肉粉的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且DFA比PCA能够更好地区分出鲊肉粉风味物质的变化,雷达图能直观地反应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肉粉 发酵 电子舌 电子鼻 风味
下载PDF
电子鼻和电子舌联用技术在评价酱油风味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4
作者 易宇文 胡金祥 +4 位作者 刘阳 彭毅秦 邓静 吴华昌 乔明锋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55-161,共7页
为比较电子鼻、电子舌及其信号联用技术在酱油风味评价中的效果,试验分别利用电子鼻、电子舌及其融合合并的检测信号,结合主成分、判别指数、质量控制模型和马氏距离等数学方法综合评价8种不同产地酱油风味。电子鼻分析表明8个样品可分... 为比较电子鼻、电子舌及其信号联用技术在酱油风味评价中的效果,试验分别利用电子鼻、电子舌及其融合合并的检测信号,结合主成分、判别指数、质量控制模型和马氏距离等数学方法综合评价8种不同产地酱油风味。电子鼻分析表明8个样品可分成3组,但同组的4、8号两个样品无法区分;电子舌分析表明2、3号样品相似度最高,1、5、6号和8号样品有一定相似度,4、7号样品差异最大;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信号融合分析表明8个样品分成3组(即3种风味),且每组样品无交叉重合,区分效果好。电子鼻/电子舌检测信号联用能从气味和滋味综合评价酱油,且分辨能力强,是智能感官评价食品风味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电子舌 信号联用 风味 酱油
下载PDF
浓香、酱香、清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的特征与差异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卜升 袁丛丛 +6 位作者 李汶轩 朱国军 唐绍培 李欣 吕晓彤 王雪山 张翠英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8058-8067,共10页
目的研究浓香、酱香、清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的特征与差异的物质基础。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o... 目的研究浓香、酱香、清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的特征与差异的物质基础。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GC-FID)、电子鼻(E-nose)结合感官评定手段研究浓、酱、清香型白酒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GC-IMS和GC-FID在3种香型白酒样品中共鉴定出73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为酯类、醇类、酮类和醛类物质;浓香型白酒中的己酸乙酯、己酸含量较高;酱香型白酒物质种类最为丰富,含有多种长链脂肪酸与脂肪酸酯;清香型白酒中物质种类相对较少,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在其中含量较高;借助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从39种骨架物质中筛选出16种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in projection,VIP)值大于1的差异标记物用以区分浓香、酱香、清香型3种香型白酒,分别为甲醇、正己醇、辛酸乙酯、戊酸、乳酸乙酯、丁酸、庚酸乙酯、异戊醇、壬酸乙酯、乙酸、己酸乙酯、辛酸、庚酸、戊酸乙酯、甲酸乙酯和乙醛。结论本研究建立了3种香型白酒的可视化指纹图谱,阐明浓香、酱香、清香型白酒中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与其含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 感官评定 电子鼻 指纹图谱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分析不同生长期茂县花椒叶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12
16
作者 何莲 易宇文 +3 位作者 彭毅秦 邓静 胡君 乔明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1-648,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期花椒叶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及其随生长期变化的规律,为花椒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芽期(4月)、生长期(7月)和成熟期(10月)3个不同时期的茂县花椒叶为试验材料,通过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期花椒叶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及其随生长期变化的规律,为花椒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芽期(4月)、生长期(7月)和成熟期(10月)3个不同时期的茂县花椒叶为试验材料,通过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对花椒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电子鼻分析表明成熟期花椒叶与芽期和生长期的花椒叶在香味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芽期到生长期花椒叶香气变化较小;GC-MS共检测到111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烯烃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烷烃、酸类及其他共8类;其中4、7和10月分别检测出74、62和57种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87.828%、90.292%和94.286%;3个时期共有成分27种。挥发性化合物在数量和含量上均以烯烃类、醇类和酯类为主。在生长期和成熟期花椒叶中检测到大量乙酸芳樟酯。【结论】不同生长期花椒叶的挥发性化合物各不相同,随着花椒叶的成熟,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呈递减趋势;可考虑对生长期和成熟期花椒叶中检出的大量乙酸芳樟酯进行提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叶 挥发性风味物质 电子鼻 气质联用 生长期
下载PDF
7种鱼香肉丝调料智能嗅觉识别 被引量:10
17
作者 易宇文 范文教 +4 位作者 乔明锋 彭毅秦 邓静 张旭 胡金祥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1,54,共6页
对川渝地区7种知名品牌的鱼香肉丝调料进行加热前后的电子鼻检测,结合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将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将加热前后的7种鱼香肉丝调料进行有效区分;四川地区的鱼香肉丝调料在加热前表现出... 对川渝地区7种知名品牌的鱼香肉丝调料进行加热前后的电子鼻检测,结合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将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将加热前后的7种鱼香肉丝调料进行有效区分;四川地区的鱼香肉丝调料在加热前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加热后相似性降低;重庆地区的鱼香肉丝调料加热前后未表现出相似性;相对加热前,7种鱼香肉丝调料在加热后气味物质差异明显,可能与其使用的原材料及加热过程中理化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香肉丝调料 电子鼻 理化指标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感官评价
下载PDF
VOCs分子的半导体型传感器识别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弘禹 孟钢 +4 位作者 邓赞红 李蒙 常鋆青 代甜甜 方晓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6-42,共17页
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灵敏度高、硅工艺兼容性好等优点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气体传感器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军事、科研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然而MOS传感器的低选择性阻碍了其在物联网(IoT)时代的应用前景。为此,本文综述了解决MOS传... 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灵敏度高、硅工艺兼容性好等优点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气体传感器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军事、科研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然而MOS传感器的低选择性阻碍了其在物联网(IoT)时代的应用前景。为此,本文综述了解决MOS传感器选择性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敏感材料性能提升、电子鼻和热调制三种改善MOS传感器选择性的技术方法,阐述了三种方法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本文还对比介绍了机器嗅觉领域主流的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神经网络(NN)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算法。最后,本综述展望了具有数据降维、特征提取和鲁棒性识别分类性能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深度学习算法在气体识别领域的应用前景。基于敏感材料性能的提升、多种调制手段与阵列技术的结合以及人工智能(AI)领域深度学习算法的最新进展,将会极大地增强非选择性MOS传感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分子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气体传感器 电子鼻 热调制 模式识别 机器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超高压处理在毛蚶脱壳和减菌化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孟辉辉 曹荣 +1 位作者 刘淇 魏玉西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291-296,共6页
目的明确超高压处理对毛蚶脱壳效果、感官品质以及细菌总数的影响,建立超高压技术在毛蚶加工中的工艺参数。方法以鲜活毛蚶为对照,在250~500 MPa的压力范围内设置6个超高压处理组,根据闭壳肌是否脱离以及壳的完整情况记录毛蚶脱壳效果,... 目的明确超高压处理对毛蚶脱壳效果、感官品质以及细菌总数的影响,建立超高压技术在毛蚶加工中的工艺参数。方法以鲜活毛蚶为对照,在250~500 MPa的压力范围内设置6个超高压处理组,根据闭壳肌是否脱离以及壳的完整情况记录毛蚶脱壳效果,通过感官评定、电子鼻气味分析,以及p H、TVB-N、细菌总数等指标的测定评价不同压力处理对毛蚶品质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 300 MPa及以下的处理压力对毛蚶闭壳肌作用小,脱壳效果较差,而450 MPa及以上的压力处理会造成毛蚶壳的破损。毛蚶经超高压处理后,感官评分略有下降,其中350 MPa及以下压力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400 MPa及以上压力处理组由于气味的变化,对应的感官评分显著降低(P〈0.05)。超高压处理对毛蚶TVB-N无显著影响(P〉0.05),300 MPa及以上压力处理组的p H显著升高(P〈0.05)。毛蚶细菌总数随处理压力的增大显著下降。结论综合考虑脱壳效果、感官品质以及减菌化效果,350~400 MPa的区间范围比较适宜作为毛蚶的超高压处理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蚶 超高压 电子鼻 细菌总数
下载PDF
呼出气传感器进展、挑战和未来 被引量:9
20
作者 曾天禹 徐航 黄显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5-81,共17页
人体呼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用于多种疾病的评估。通过质谱分析已得到多种与疾病相关的呼出气生物标志物,如丙酮、一氧化氮、氨气和乙醇等,然而多数呼出气化合物的来源仍然未知。近年来基于传感器的呼出气分... 人体呼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用于多种疾病的评估。通过质谱分析已得到多种与疾病相关的呼出气生物标志物,如丙酮、一氧化氮、氨气和乙醇等,然而多数呼出气化合物的来源仍然未知。近年来基于传感器的呼出气分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望实现低成本筛选,用于大人群的早期诊断病理。目前广泛使用的传感器包括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碳纳米管传感器、比色法传感器等。此外,通过传感器阵列组成的电子鼻系统可模拟生物嗅觉的作用机制,已实现了医疗领域的应用。整理、回顾并讨论了此类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和近期在呼吸分析中的重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 金属氧化物传感器 碳纳米管传感器 电子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