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年“7.19”京津冀极端降水系统的动热力结构及不稳定条件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景 周玉淑 +1 位作者 沈新勇 李小凡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0-942,共13页
利用NCEP/NCAR的GFS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资料、CMORPH卫星反演降水资料、FY2反演降水资料和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产品融合的降水资料,对造成2016年7月19~21日北京-天津-河北(以下简称京津冀)... 利用NCEP/NCAR的GFS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资料、CMORPH卫星反演降水资料、FY2反演降水资料和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产品融合的降水资料,对造成2016年7月19~21日北京-天津-河北(以下简称京津冀)地区的极端降水天气系统动热力结构演变以及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揭示了京津冀地区上空不同气压层上天气尺度系统的配置,水汽条件,降水发生的垂直运动条件及不稳定层结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500 hPa呈现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与700 hPa低涡和高低空急流相配合,副高北抬阻挡华北地区低涡的东移,导致低涡在京津冀地区停滞是此次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2)低层的低涡东移发展与中高层正涡度叠加对暴雨发生有重要作用;(3)引用位势散度分析对流不稳定度变化的原因表明,降水区后部的京津冀西南地区,低层的位势不稳定主要由位势散度的水平风垂直切变部分决定,代表水平风垂直切变和大气湿斜压的共同作用,弱降水区以及降水区后方的低层位势散度为负值,有利于该区域位势不稳定加强,强降水区及降水区前方位势散度为正值,抑制了位势不稳定发展。位势散度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大气稳定度变化进而影响降水落区,位势散度的高值区对应了降水大值区,尤其是700 hPa位势散度对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可以结合位势散度的变化对降水落区进行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动热力系统 位势不稳定 位势散度
下载PDF
三类沙尘暴过程环流特征和动力结构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姜学恭 云静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1-251,共11页
利用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冷锋、蒙古气旋、高压底部倒槽型3类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大尺度环流特征来看,冷锋型、蒙古气旋型均在高纬地区形成尺度较大的槽涡... 利用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冷锋、蒙古气旋、高压底部倒槽型3类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大尺度环流特征来看,冷锋型、蒙古气旋型均在高纬地区形成尺度较大的槽涡,槽涡底部出现低槽分离并向南发展,在中纬度诱发地面冷锋及蒙古气旋,其差异在于蒙古气旋过程中往往在中纬度对流层中低层形成切断低涡;蒙古冷高压底部倒槽型过程中,中高纬度为脊前西北气流,中纬度蒙古冷高压与向北发展的倒槽在中纬度相遇形成准静止锋,并在其南侧诱发沙尘暴。从动力、热力结构来看,冷锋型、蒙古气旋型在对流层中低层均呈现典型的斜压结构,冷锋型过程锋区异常陡立,700hPa以下近于垂直,上升运动呈倾斜形态,并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高值中心;蒙古气旋型过程中,气旋区形成8~10个纬距上升气柱,贯穿整个对流层;蒙古冷高压底部倒槽型过程中,沿经向700hPa以上形成南北风的明显交汇,而在其下方形成南侧沙尘区上升、北侧高压区下沉的垂直正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天气系统 大尺度环流 动力热力结构 对比分析
下载PDF
A comprehensive physical pattern of land-air dynamic and thermal structure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被引量:27
3
作者 徐祥德 卞林根 +8 位作者 李诗明 索朗多吉 周明煜 张光智 张宏升 王继志 陈家宜 刘辉志 赵翼俊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7期577-594,共19页
According to the boundary layer observations of three stations (Garze, Damxung and Qamdu) and relevant earth satellite, radiosonde and surfac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intensive observational period (IOP) of the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boundary layer observations of three stations (Garze, Damxung and Qamdu) and relevant earth satellite, radiosonde and surfac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intensive observational period (IOP) of the second Tibetan (Qinghai-Xizang) Plateau Experi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TIPEX), the land-air physical process and dynamic model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 and the rules of turbulent motion on the plateau were illust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s of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with mutiple-layer structure and deep convective mixed layer on the plateau, the strong buoyancy effect in turbulent motion on the plateau on which the air density is obviously smaller than on the plain, and the Ekman spiral and its dynamic pump effect of the plateau deep boundary layer have been found. The local static distribution of water vapor and the horizontal advection of water vapor in the plateau boundary layer were studied. The abnomal thermodynamic structure on the plateau surface and boundary layer, including the plateau strong radiation phenomenon and strong heating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plateau, was also analyzed. The authors synthesized the above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structures of both surface and boundary layers on the plateau and posed the comprehensive physical model of the turbulence and convective mixture mechanism on the plateau boundary lay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movement for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 over the plateau influencing flo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area of China were studied.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structures of turbulent motion and convective plume related to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pop-corn-like' cloud system is given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au land-air dynamic and thermal structure PHYSICAL pattern.
原文传递
SBS改性沥青剪切发育过程的动态力学热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袁燕 肖云 张肖宁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33,40,共6页
为了检验改性过程中共混物性能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室制备SBS改性沥青的过程中,用不同类型SBS与不同组分的基质沥青配伍,对制备过程中的样品进行动态力学扫描及常规沥青试验,发现在适当的剪切及发育时间内沥青与聚合物共混的动力学性能会... 为了检验改性过程中共混物性能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室制备SBS改性沥青的过程中,用不同类型SBS与不同组分的基质沥青配伍,对制备过程中的样品进行动态力学扫描及常规沥青试验,发现在适当的剪切及发育时间内沥青与聚合物共混的动力学性能会得到改善,过长的剪切及发育时间使其性能下降。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聚合物在沥青中能否形成网络结构取决于沥青组分,共混所需的合适剪切及发育时间有赖于沥青组分与改性剂的配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SBS改性沥青 动态力学热分析 剪切与发育 动力学性能 聚合物网络结构
下载PDF
涡轮叶片的气动-热-结构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俊杰 王荣桥 +1 位作者 樊江 申秀丽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7-622,共6页
涡轮叶片设计是典型的多学科问题,在保证结果精度的同时必须重视计算效率.通过控制样本的数量和质量,近似模型能够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多学科优化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并提高优化效率.通过分析涡轮转子叶片的气动-热-结构三个学科... 涡轮叶片设计是典型的多学科问题,在保证结果精度的同时必须重视计算效率.通过控制样本的数量和质量,近似模型能够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多学科优化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并提高优化效率.通过分析涡轮转子叶片的气动-热-结构三个学科的设计过程和数据传递关系,充分利用各学科现有的分析工具,建立了涡轮叶片的气动-热-结构多学科优化设计框架.对某涡轮转子叶片分别使用Kriging近似模型和精确分析方法进行优化对比,可以看出两者的结果误差约为1.86%,而效率提高了将近46%,表明采用近似方法的优化结果在工程上是可用的,而且在计算效率更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气动-热-结构 近似模型 KRIGING模型 多学科优化设计(MDO)
原文传递
一次中亚低涡的动力热力结构及演变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曼 杨莲梅 张云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11-1720,共10页
利用NCEP再分析1°×1°资料对2009年9月4-7日造成新疆西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中亚低涡的动力热力三维结构及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低涡的发生、发展机理。结果表明:此次中亚低涡具有明显的冷心结构且较为深厚,首... 利用NCEP再分析1°×1°资料对2009年9月4-7日造成新疆西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中亚低涡的动力热力三维结构及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低涡的发生、发展机理。结果表明:此次中亚低涡具有明显的冷心结构且较为深厚,首先在对流层中高层发展(300 h Pa高度上低涡中心及演变特征最为明显),随时间向低层延伸,其发展—成熟—减弱过程是一个斜压—正压—斜压的过程。成熟期,300 h Pa之下均为冷异常,冷中心与高度中心相重合,轴线趋于垂直;低涡中心附近对流层整层均为正涡度区,在其东西两侧300 h Pa高度上存在对称的正涡度中心;低涡中心附近对流层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结构有利于上升运动及中亚低涡的维持发展。减弱期,冷中心强度明显减弱,轴线向西倾斜,低涡中心附近对流层中高层出现负涡度区,无明显辐散辐合和上升运动。此次过程中,上升运动与充足的水汽相互配合,引发强降水。对流层"上干下湿"的空间结构、冷空气向下传递以及高位涡的侵入和向下传递对低涡的发展演变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动力热力三维结构 暴雨
下载PDF
两种大豆蛋白胶的化学结构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洪艳 李琴 +2 位作者 袁少飞 徐瑞英 张文福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3,共4页
采用红外光谱、动态热机械分析和氢核磁共振波谱法对"120"和"140"这2种大豆蛋白胶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0"胶中羟基、氨基和羰基含量高于"120"胶,"120"胶中羧基含量高于&... 采用红外光谱、动态热机械分析和氢核磁共振波谱法对"120"和"140"这2种大豆蛋白胶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0"胶中羟基、氨基和羰基含量高于"120"胶,"120"胶中羧基含量高于"140"胶;"120"胶的储存模量和固化温度分别为3 500 MPa和120℃左右,"140"胶的储存模量和固化温度分别为2 600 MPa和150℃左右;"120"胶黏剂中含—NH2、—CH2—COOH、—CH2—COO—CH2—、—R—CH2—OH和Ph—OH等基团,可与竹材表面形成具有高键能的醚键,具有良好的胶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胶 红外光谱分析 动态热机械分析 氢核磁共振 化学结构
下载PDF
考虑建筑物热动态特性的暖通空调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被引量:35
8
作者 李卓阳 靳小龙 +3 位作者 贾宏杰 戚冯宇 穆云飞 余晓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928-3939,共12页
建筑楼宇作为城市电网的终端用能主体,对其用能特性进行建模及仿真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提出一种预测楼宇制冷/制热能耗的热动态模型,由若干组热量瞬态能量平衡方程组成,可充分考虑楼宇围护结构在传热过程中的热对流,热传导和热储能... 建筑楼宇作为城市电网的终端用能主体,对其用能特性进行建模及仿真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提出一种预测楼宇制冷/制热能耗的热动态模型,由若干组热量瞬态能量平衡方程组成,可充分考虑楼宇围护结构在传热过程中的热对流,热传导和热储能对楼宇能耗的影响。随后,针对楼宇的核心用能单元--暖通空调系统(heating,ventilationand airconditioning,HVAC),提出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热动态特性的HVAC模型预测控制(modelpredictivecontrol,MPC)方法,通过结合模型预测和短期控制来最小化楼宇总能耗,同时保证用户的温度舒适度水平。最后,对比测试所提控制方法在不同HVAC能效等级和楼宇窗墙比情况下的效果,验证所提方法在不同HVAC能效等级和不同建筑保温性能条件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基于MPC的HVAC控制方法不仅有助于降低楼宇用能成本,而且在应对HVAC能效等级降低与楼宇保温性能变差方面,更有利于节约能源和提高楼宇的运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动态 围护结构 模型预测控制 能效等级 窗墙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