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ling Dust Emissions from a Source Using Dust Monitoring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1
作者 John Bruce Jim Smith +1 位作者 Hugh Datson Mike Fowl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6年第3期467-472,共6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tud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robust dust emission factors by means of dust and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Emission factors for nuisance dusts in the literature are scarce, with estimates o...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tud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robust dust emission factors by means of dust and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Emission factors for nuisance dusts in the literature are scarce, with estimates of dust output given for many processes in mass per unit area per year. Temporal variations and the extent and conditions in which maximum concentrations occur can therefore be impossible to predict with any accuracy. This investigation aims to improve predic-tions by “back calculating” emission levels based on dust monitoring around known dust sources. Nuisance dust and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has been undertaken at a sand and gravel quarry in the UK for a consecutive period of two years. Sticky pad directional dust monitors were used to collect dust at eight locations at and around the site with meteorological data collected at an elec-tronic weather station within the site. Air quality modelling software (ADMS) was used to test emission factors from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EEA) and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for emissions from mineral workings. Predic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ust monitoring data to assess accuracy, with results showing limited poor correspondence (r<sup>2</sup> < 0.3). Trends showed that emission predictions were poorest in winter;this is likely because most emis-sion calculations are not weather dependent and seasonal fluctuations will occur. Dust emission rate calculations were altered with respect to the dust monitoring data for one monitoring location on the mineral site boundary and the model was run again. Results were then tested at two different locations up to 200 m from the site boundary, with very positive correlations (r<sup>2</sup > 0.89) and similar maximum concentrations (<5% difference). This study has therefore shown that ac-curate site-specific emission rates can be produced in combination with site boundary sticky pad dust monitoring in order to accurately derive estimations elsew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Nuisance dust dust modelling Sticky Pad ADMS
下载PDF
中国沙漠沙尘气溶胶对沙漠源区及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辐射加热的影响 被引量:39
2
作者 王宏 石广玉 +4 位作者 王标 李伟 李书严 GONG Sun-Ling 赵天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5-526,共12页
针对2001年春季中国沙漠和北太平洋上空沙尘气溶胶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辐射传输模式,分别计算了沙尘气溶胶对沙漠和海洋大气的辐射加热(冷却)率,并讨论了低云、中云、高云对辐射加热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位于中国沙漠和太平洋上空... 针对2001年春季中国沙漠和北太平洋上空沙尘气溶胶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辐射传输模式,分别计算了沙尘气溶胶对沙漠和海洋大气的辐射加热(冷却)率,并讨论了低云、中云、高云对辐射加热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位于中国沙漠和太平洋上空的沙尘层对大气具有明显的加热作用。当沙漠上空光学厚度为1.0,海洋上空光学厚度为0.3时,取春季平均太阳高度角,沙尘层对应的净辐射加热率分别为2.8 K/d和0.4 K/d。由于WMO推荐的沙尘模型比东亚沙尘模型对太阳辐射吸收强,采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中国沙漠和海洋上空的加热率比采用东亚沙尘模型分别高1.5 K/d和0.2 K/d。沙尘对大气的加热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沙尘的大气载荷。这种依赖性首先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其次也受地表反照率的影响。云对沙尘层辐射加热(冷却)率的影响与云的高度和厚度有关。低云能够加热沙漠和海洋上空的沙尘大气,冷却地面和洋面。中、高云冷却沙漠上空的沙尘层。在海洋上空,中云对云层以上的沙尘层有加热作用,对云层以下的沙尘层有冷却作用。高云对海洋上空沙尘层的辐射加热(冷却)率的影响比较小,加热还是冷却,取决于云的厚度,当云层较薄时,加热沙尘层,而当云层较厚的时候,有可能冷却沙尘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传输模式 辐射加热率 光学厚度 沙尘模型
下载PDF
亚洲沙尘暴的遥感监测方法研究——以中国-日本合作研究区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志丽 马建文 +1 位作者 张国平 周自江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08-711,F0003,共5页
介绍了亚洲沙尘暴遥感监测的一些新方法,并对监测结果与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这些结果能够为GCM全球尺度沙尘模型提供参数和验证数据。本次研究结果为亚洲沙尘暴的中长期预测/预警系统提供了新的遥感技术方法。
关键词 亚洲沙尘暴 遥感监测 综合监测方法 GCM模型
下载PDF
光伏组件智能清扫机器人设计 被引量:8
4
作者 潘瞳 孙文磊 +2 位作者 李红 王宏伟 赵龙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6-151,共6页
为解决光伏组件表面积灰问题,依据光伏组件表面积灰数学模型以及光伏电站安装规格,设计一种光伏组件智能清扫机器人,采用直流减速电机驱动,采用滚筒式毛刷作为清扫刷,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光伏电站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该清扫机器人的机械结... 为解决光伏组件表面积灰问题,依据光伏组件表面积灰数学模型以及光伏电站安装规格,设计一种光伏组件智能清扫机器人,采用直流减速电机驱动,采用滚筒式毛刷作为清扫刷,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光伏电站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该清扫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电路的合理性,可实现自主清扫,对光伏组件表面无损伤,清扫覆盖率为100%,整体清洁度95%以上,提高清扫区发电量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清扫机器人 积灰模型 清扫实验 发电效率
下载PDF
深圳市典型建筑工地PM_(10)和PM_(2.5)排放因子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冠聪 黄晓波 颜敏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4期121-123,共3页
选取了深圳市60个典型建筑工地开展了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及气象参数测量,结合Fugitive Dust Model (FDM)估算的PM_(10)和PM_(2.5)排放因子平均值分别为35.5和18.3 mg·m^(-2)·h^(-1),低于深圳市推荐的排放因子。不同施... 选取了深圳市60个典型建筑工地开展了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及气象参数测量,结合Fugitive Dust Model (FDM)估算的PM_(10)和PM_(2.5)排放因子平均值分别为35.5和18.3 mg·m^(-2)·h^(-1),低于深圳市推荐的排放因子。不同施工阶段的排放因子存在差异,从高到低的是桩基施工>土石方>主体施工>一般建设。与国内其它城市研究对比发现,建筑工地PM_(10)排放因子呈现下降的趋势,深圳市排放因子与近年重庆、北京、上海研究结果相近。落实扬尘防治措施的工地比例约50%,裸露土及易起尘物料覆盖措施落实情况相对较差,建议重点加强桩基施工和土石方阶段工地的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扬尘 排放因子 施工阶段 FDM模型 治理措施
下载PDF
Study and case simulation of a regional dust model coupled with a nonhydrostatic dynamics model 被引量:2
6
作者 CHENGConglan WANGYingchun +3 位作者 LIUWeidong ZHANGXiaoling XUXiaofeng XlEP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20期2177-2183,共7页
A new regional dust model suitable for simula-tion and forecasting of dust storms over northern China was described. The dust model was developed by coupling the mesoscale dynamics model MM5 (the Fifth-Generation NCAR... A new regional dust model suitable for simula-tion and forecasting of dust storms over northern China was described. The dust model was developed by coupling the mesoscale dynamics model MM5 (the Fifth-Generation NCAR/Penn State Mesoscale Model) with a set of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s for the particles. The model includes all the atmospheric physical processes of dust storms including occurrence, lifting, transport, and dry and wet deposition. It considers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dry and wet deposition, the dust size distribution an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in detail. The dust flux from the surface is parameterized based on the friction velocity, which is provided by the mesoscale nonhydrostatic dynamics model, which takes account of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land use, soil category, and soil moisture. This new dust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dust storm that occurred on 1921 March, 2002 in North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high dust concentration and its moveme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urface weather record and satellite monitoring images of the observed dust storm. The simulated dust concentration coincides with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particulate concentration of PM10 (dust particles smaller than 10 m in diameter). The new numerical model also successfully simulates the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of the dust storm of 68 April, 2002 in Nor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 地域性灰尘模型 动力学模型 尘暴 华北地区 摩擦速度 干沉积 湿沉积
原文传递
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ust Emission with Polair3D-SIREAM Model over West Africa Focused on Ouagadougou (Burkina Faso)
7
作者 Bernard Nana Oumar Sanogo +2 位作者 Issoufou Ouarma Antoine Béré Jean Koulidiat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9年第1期80-102,共23页
The study of air pollution is recent in West Africa. There is a lack of data on air pollution. However, some studies conducted in West Africa show that air quality is a concern. Population growth and massive vehicles ... The study of air pollution is recent in West Africa. There is a lack of data on air pollution. However, some studies conducted in West Africa show that air quality is a concern. Population growth and massive vehicles imports are contributing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is air quality. In this work, we present the modelling of desert aerosols using a CTM Polair3D-SIREAM. The objective is to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Polair3D-SIREAM to reproduce observations of PM10 and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es (AOT). A simulation with Polair3D-SIREAM was carried out in West Africa, focused on Ouagadougou (Burkina Faso) for 2007. The model of Marticorena and Bergametti (1995), MB95, was used to estimate desert aerosols emissions. The total emission of dust modelled is 52.2 Tg. For the evaluation of PM10, the simulated averages remained within the same orders of magnitude as the observed averages. Correlations are low in all the observation sites. The other indicators a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by Schmechtig et al. (2011). Performance criteria of Boylan and Russel (2006) are met for the observation sites of Ouagadougou and Ilorin (Nigeria). For the AOTs, the correlation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particular, at the sites of Ouagadougou and Ilorin. Performance criteria of Boylan are met for all observation sites. However, the performance goals are only achieved for Ouagadougou and Ilor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ion dust Emission modelling PM10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Polair3D-SIREAM
下载PDF
2004年北京地区一次扬沙天气过程数值预报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程丛兰 张小玲 +2 位作者 王迎春 刘伟东 徐晓峰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3期88-93,共6页
本文在对沙源和实况气象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发展的区域沙尘耦合模式,对2004年3月29日北京及周边地区扬沙天气过程进行数值研究。模式预报出大风、垂直速度等气象条件要素演变,表明导致此次沙尘过程的发生、发展主要... 本文在对沙源和实况气象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发展的区域沙尘耦合模式,对2004年3月29日北京及周边地区扬沙天气过程进行数值研究。模式预报出大风、垂直速度等气象条件要素演变,表明导致此次沙尘过程的发生、发展主要因素是大风、上升气流等。从天气实况沙尘图与预报沙尘区随时间演变过程看,模式预报的沙尘范围和强度与实况结果基本相符;沙尘数值预报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报出此次沙尘过程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和移动路径等,较准确地描述了本次沙尘过程的形成演变和移动等特征。从模式预报的北京地区沙尘浓度的垂直廓线和沙尘强度表明本次沙尘的沙源以本地扬沙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沙 大风 上升气流 区域沙尘模式 数值预报 北京地区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降尘粒度特征和沉积速率 被引量:46
9
作者 肖洪浪 张继贤 李金贵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7-132,共6页
从多年降尘实测资料入手,分析了粉尘粒度特征、沉积速率和时变过程。提出了气象要素相关估测模型.确定0.25mm为本区粉尘沉积粒径上限。周围沙漠是粉尘沉积细砂部分的尘源,粉砂和粘土部分沉积来自一个较大的时空范围,二者几乎... 从多年降尘实测资料入手,分析了粉尘粒度特征、沉积速率和时变过程。提出了气象要素相关估测模型.确定0.25mm为本区粉尘沉积粒径上限。周围沙漠是粉尘沉积细砂部分的尘源,粉砂和粘土部分沉积来自一个较大的时空范围,二者几乎各占降尘量的1/2。研究区年平均粉尘沉积速率4358kg/hm2,每年5月的季风转期具有年内最大沉积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降尘粒度 沉积速率 腾格里沙漠 尘源
下载PDF
软煤钻杆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31
10
作者 聂百胜 薛斐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4,共8页
针对软煤钻杆研究及应用现状,基于不同的钻杆形式及排粉动力方式,介绍了不同钻杆的定义、适用范围、优缺点、排粉动力模型,并对软煤钻杆发展历程进行分析。通过对软煤打钻研究工作的分析,指出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软煤流变研究成果与... 针对软煤钻杆研究及应用现状,基于不同的钻杆形式及排粉动力方式,介绍了不同钻杆的定义、适用范围、优缺点、排粉动力模型,并对软煤钻杆发展历程进行分析。通过对软煤打钻研究工作的分析,指出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软煤流变研究成果与软煤钻孔理论结合不足;排粉动力学及耦合排粉问题研究工作亟待深入;钻杆表面降阻问题未受足够重视;软煤钻孔孔壁固化研究发展缓慢;整体式成型技术有待推广。同时,指出了软煤钻杆的发展趋势,包括多动力耦合、多结构耦合、高强度钻杆、智能钻杆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软煤层 钻杆 软煤流变 排粉动力模型
下载PDF
光伏面板积灰及除尘清洁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27
11
作者 鲍官军 张林威 +3 位作者 蔡世波 蒋建东 胥芳 贾桂红 《机电工程》 CAS 2013年第8期909-913,共5页
针对光伏面板积灰、影响因素、积灰对面板转换效率的降低效应等问题,综述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介绍了灰尘的来源及组成,着重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光伏面板积灰形成过程及积灰引起的面板输出效率降低或... 针对光伏面板积灰、影响因素、积灰对面板转换效率的降低效应等问题,综述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介绍了灰尘的来源及组成,着重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光伏面板积灰形成过程及积灰引起的面板输出效率降低或太阳辐射透过率降低等研究文献,分析了面板倾角、风速风向、灰尘性质、环境湿度等主要因素对光伏面板积灰的形成和面板效率/太阳辐射透过率的影响。总结了基于灰尘性质、降尘、降雨等因素建立的积灰模型及其对面板效率的影响模型。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光伏面板清洁技术:电帘除尘和机械除尘。最后,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积灰实验完整性、灰尘特性、积灰沉积机理、面板除尘清洁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面板 积灰模型 除尘技术
下载PDF
沙尘天气的数值预报 被引量:24
12
作者 邵亚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沙尘天气预报的核心问题是要理解沙尘天气形成的物理机制 ,并定量地描述风沙的分布、强度、输送与沉降。沙尘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 ,涉及到大气运动与地表状况等诸多因素。作者介绍了一个以数值预报为核心、以卫星观测与地理... 沙尘天气预报的核心问题是要理解沙尘天气形成的物理机制 ,并定量地描述风沙的分布、强度、输送与沉降。沙尘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 ,涉及到大气运动与地表状况等诸多因素。作者介绍了一个以数值预报为核心、以卫星观测与地理信息系统为资料背景的沙尘天气集成预报系统 ,特别是其中的起沙模式。作者运用该系统预报了 2 0 0 2年春季的沙尘天气 ,并用天气观测和采样观测资料对预报效果进行了鉴定。分析表明 ,预报系统不仅能定性预报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 ,而且能定量预报沙尘源地、大气中的沙尘浓度、沙尘的输送以及沉降。模式 72h的预报仍然有较高的可信度。另外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天气预报 数值预报 起沙模式
下载PDF
甲烷-煤尘爆炸波与障碍物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莉聪 徐景德 +1 位作者 吴兵 杨庚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8期82-85,共4页
为了探讨煤矿瓦斯和煤尘爆炸的物理机制 ,基于对甲烷和煤尘爆炸传播的理论分析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障碍物对甲烷和煤尘爆炸传播的影响 ;为了更系统地考虑颗粒相各种输运特性、相间滑移和耦合 ,采用双流体模型建立了数学模型 ,该模型... 为了探讨煤矿瓦斯和煤尘爆炸的物理机制 ,基于对甲烷和煤尘爆炸传播的理论分析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障碍物对甲烷和煤尘爆炸传播的影响 ;为了更系统地考虑颗粒相各种输运特性、相间滑移和耦合 ,采用双流体模型建立了数学模型 ,该模型的出发点是把颗粒群和气体都作为连续介质 ,两者相互渗透充满整个空间形成没有间隙的“流体”———拟流体 ,在欧拉坐标系下考虑气 -固两相流动 ,气相和颗粒相的计算网格统一 ,易于处理。数值方法采用LU分解和迎风TVD格式分别处理对流项的隐式和显式部分 ,扩散项采用中心差分 ;同时研究了不同形状的障碍物对流场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障碍物 显式 隐式 中心差 欧拉 相互作用 颗粒群 物相 煤尘爆炸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进口回转通道气尘分离模型 被引量:8
14
作者 沈恒根 张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1期44-46,共3页
针对短路流携尘降低除尘效率的问题,在进口结构采用了回转通道,以此降低进入旋风器空间的向心浓度梯度.对等截面和变截面两种通道形式的分离模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回转进口通道 气尘分离模型
下载PDF
沙尘输送模式的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林彩燕 朱江 王自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240,共9页
利用一个远距离输送的沙尘模式估计了由于参数化过程(干沉降速度)和输入资料(源强和水平风场)的误差造成沙尘模拟的不确定性。通过对以上参数分别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模式对2002年3月15~24日期间中国东部地区两次主要沙尘过程模拟的... 利用一个远距离输送的沙尘模式估计了由于参数化过程(干沉降速度)和输入资料(源强和水平风场)的误差造成沙尘模拟的不确定性。通过对以上参数分别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模式对2002年3月15~24日期间中国东部地区两次主要沙尘过程模拟的不确定性。结果显示,源区的潜在源强和气象水平风场的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最大,而干沉降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对不同区域[西部(<95°E)、中部(95°E~110°E)和东部(>110°E)]的潜在源强和干沉降速度参数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中部区域的参数设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最大,而西部和东部区域的参数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很小。此外,不同高度的风场影响也不一样:地面风速影响最大,中层的影响较小,而高层(约6km高度以上)的风场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输送模式 不确定性 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基于LS-SVM与BP算法的非等高扬尘污染模型发现及分类预测 被引量:4
16
作者 鞠训光 刘枫 黎普涛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4期48-53,共6页
针对不同高度下扬尘污染分类预测问题,通过无人机实时监测不同高度的扬尘污染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构建其分布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验证了分类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30m以下低空范围,扬尘污染较90m以上高空严重,... 针对不同高度下扬尘污染分类预测问题,通过无人机实时监测不同高度的扬尘污染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构建其分布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验证了分类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30m以下低空范围,扬尘污染较90m以上高空严重,扬尘污染主要密集在20~30m范围;在80~250m高空范围,扬尘污染与高度基本成正比,即高度越高,扬尘污染指数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BP算法 扬尘污染模型 分类预测
下载PDF
平顶山市矸石山扬尘基础排放量研究
17
作者 刘宝平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64-68,81,共6页
利用实测空气颗粒物数据和颗粒物体源扩散模式测算扬尘实际排放强度,修正矸石山风洞模拟扬尘扩散模式参数,确定平顶山市矸石山扬尘基础排放量。
关键词 矸石山扬尘 颗粒物体源扩散模式 风洞模拟扬尘扩散模式 扬尘基础排放量
下载PDF
矸石山风蚀扬尘起尘风速确定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宝平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72-76,共5页
利用实测空气颗粒物数据和颗粒物体源扩散模式推导扬尘实际排放强度,根据扬尘实际排放强度突变比例确定不同地区矸石山风蚀扬尘起尘风速。
关键词 矸石山风蚀扬尘 颗粒物体源扩散模式 强度突变比例 起尘风速确定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he dust simulation model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dust-dispersion toward the western/southwestern Iran (case study: 22-26 June 2010)
19
作者 Mojtaba Zoljoodi Ali Didevarasl Zahra Montazerzohor 《Natural Science》 2013年第7期818-831,共14页
Many developed researches have confirmed the increasing of dust event and its dangerous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health, economy, etc. in west and southwest ofIranduring the recent decade. This investigation aims t... Many developed researches have confirmed the increasing of dust event and its dangerous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health, economy, etc. in west and southwest ofIranduring the recent decade. This investigation aims to hav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erived outputs from the dust simulation models and satellite images analysis over 22-26 June 2010, as this spell is considered a typical case of the dust event over the western/southwestern parts of Iran. We found that the obtained results from the HYSPLIT and WRF/CHEM models respectively on dust dispersion trajectories and aerosol concentration rate were reliable to be used in dust prediction systems over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Simulation models HYSPLIT WRF/CHEM Satellite Images Visibility DATASET West/Southwest of Iran
下载PDF
大质量年轻星体的红外谱研究
20
作者 张燕平 孙锦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423-430,共8页
本文对一批中心星光度大于103L⊙,质量大于7~8M⊙的大质量年轻星体(YSOs)进行了研究.利用近几年对这批源进行的JHK波段的观测以及其它台站的红外测光和IRAS点源资料,得到了这批源的红外能谱.根据它们在7-2... 本文对一批中心星光度大于103L⊙,质量大于7~8M⊙的大质量年轻星体(YSOs)进行了研究.利用近几年对这批源进行的JHK波段的观测以及其它台站的红外测光和IRAS点源资料,得到了这批源的红外能谱.根据它们在7-23μm间的低分辨率光谱(LRS),确定了其尘埃粒子的类型,并将其分成三类:(1)具有9.7μm的硅酸盐特征;(2)具有11.3μm的PAH特征;(3)特征不明显或谱噪音较大.本文采用球对称、各向同性、吸收和散射同时考虑的辐射转移模型,对12个大质量年轻星体进行了红外能谱拟合,得到了这些源的一系列重要的物理参量,如:中心星的光度和表面有效温度、特征波长上的光深以及包层的尘埃温度和密度随半径变化的幂律等.模型拟合的结果显示:(1)在大部分尘埃包层中,尘埃温度随尘埃包层半径的分布为Td(r)∝r-0.4±0.03,它与假设尘埃的吸收/发射效率Q(ν)=Q0(νν)β,β=1时的理论预期一致.(2)尘埃密度随尘埃包层半径的分布为nd(r)∝r-2.0~-1.5,该关系式间接反映了恒星形成早期,分子包层从等温塌缩到自由下落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大质量年轻星体 红外光谱 尘埃粒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