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3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甫献《三大礼赋》时间考辨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忠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69,共4页
现今学术界基本认定的杜甫于唐玄宗天宝十载献《三大礼赋》,实是千年误读。实际上,杜甫是在天宝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的,这可从杜赋文本和当时历史文献资料得到证明。关于献赋的时间,历史上有三说天宝九载冬、十载、十三载。但自从钱... 现今学术界基本认定的杜甫于唐玄宗天宝十载献《三大礼赋》,实是千年误读。实际上,杜甫是在天宝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的,这可从杜赋文本和当时历史文献资料得到证明。关于献赋的时间,历史上有三说天宝九载冬、十载、十三载。但自从钱谦益认为“献赋自在大礼告成之日”、“十载献赋明矣”以后,则众口一词无疑义。而钱氏之说是缺乏根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三大礼赋》 天宝九载 时间
下载PDF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叶嘉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84,共10页
本文用具体的诗例对杜甫诗歌在写实中的象喻性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这里的“象喻”指的是诗歌中的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将对外物的认识分为感知、感动和感发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的诗歌内容... 本文用具体的诗例对杜甫诗歌在写实中的象喻性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这里的“象喻”指的是诗歌中的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将对外物的认识分为感知、感动和感发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的诗歌内容也可以分为感觉、感情和志意三个层次。杜甫诗歌的象喻性主要体现为他在物象之中表达了一种理念,即诗歌内容的第三个层次——志意,而这种表达是杜甫的人格与志意的自然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写实 象喻 感发 志意
下载PDF
论杜甫七律“变格”的原理和意义——从明诗论的七言律取向之争说起 被引量:14
3
作者 葛晓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9,共15页
明后期诗论中关于七言律的取向之争,反映了盛唐派对七律发展中正与变的不同认识。被视为"正宗"的盛唐七律平和优雅、高华壮丽,这种格调的形成与七律和乐府歌行的同源性以及早期主要用于应制体的历史影响有关。杜甫七律被明清... 明后期诗论中关于七言律的取向之争,反映了盛唐派对七律发展中正与变的不同认识。被视为"正宗"的盛唐七律平和优雅、高华壮丽,这种格调的形成与七律和乐府歌行的同源性以及早期主要用于应制体的历史影响有关。杜甫七律被明清诗家公认为"变格",其深层原因在于杜甫探索七律体式原理和发掘其表现潜力的自觉意识。他不但在继承初盛唐七律传统表现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其题材、结构及表意抒情的单一性;更重要的是在后期七律中利用七言可以单句成行的特性,加大句联之间的独立性和跳跃性,以及句脉转折的自由度;同时在意象的提炼组合以及与声调的配合方面深入到心理感觉的表现。这些探索的意义在于从多种角度发掘了七律体式对各类题材的适应性,大大拓展了七律的抒情和议论功能,使七律在体调和表现上进一步与七言古体区别开来,并以其能"融各体之法,各种之意"的巨大容量成为中唐以后应用最广的诗歌体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七律 正宗 变格 体式原理
原文传递
汉语古诗英译的描写模式研究——以杜甫诗歌英译的个案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文军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81,共10页
基于规范理论,本文构建了适用于中国古代某一诗人诗歌英译的描写模式,即从翻译期待、文本择选、译介结构、译介策略四方面分阶段对之进行描写。文章以杜甫诗歌英译为个案,对这一模式进行了验证,并提出了扩展模式。
关键词 汉语古诗 英译 描写模式 杜甫 个案研究
原文传递
说“诗圣”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忠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42,共7页
诗人杜甫被尊为"诗圣",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宋人是视杜甫为诗圣的,但诗圣成为杜甫的专称则在明代中后期以后。而杜甫的被称为诗圣,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诗艺的高超绝伦,一是指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境界,足以为人师表,为人... 诗人杜甫被尊为"诗圣",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宋人是视杜甫为诗圣的,但诗圣成为杜甫的专称则在明代中后期以后。而杜甫的被称为诗圣,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诗艺的高超绝伦,一是指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境界,足以为人师表,为人们所景仰和崇拜。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仁民爱物的博大胸襟,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精妙绝伦的诗歌艺术,仍是我们所应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他"诗圣"的桂冠是当之无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诗圣 诗艺精妙绝伦 思想道德高尚
下载PDF
杜甫华州罢官西行秦州考论 被引量:11
6
作者 阎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88-93,共6页
《新唐书·杜甫传》载:"(乾元元年,甫)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遂为后世所宗,古今皆无异辞,然而这个说法并不成立。首先,《新唐书》"弃官"说文献上缺少依据;另外,古今治杜者归纳地杜甫&qu... 《新唐书·杜甫传》载:"(乾元元年,甫)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遂为后世所宗,古今皆无异辞,然而这个说法并不成立。首先,《新唐书》"弃官"说文献上缺少依据;另外,古今治杜者归纳地杜甫"弃官"的其他理由亦不充分。按杜诗中尝自言"罢官",而罢官是符合事实的。杜甫罢官的原因与他华州任内荒怠职务有关,尤其与他任内触犯禁内外官员"私出州县界"法律规定有关。杜甫因为牢骚太盛而行为有失检点,导致罢官是必然结果,而西行秦州则是他罢官后无奈中的仓促选择。学界为了完成诗人的完美形象,故乐于弃官说而未能深究罢官的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州司功 罢官 西行秦州
下载PDF
英语世界中杜甫及其诗歌的接受与传播——兼论杜诗学的世界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郝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3,共5页
英语世界的杜甫接受至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翻译和学术研究构成杜诗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早期讹误较多的呈现到后来较为真实的再现,再到新时期的解构/重新构建,杜甫的形象也随之有所不同,体现了各个时期不同... 英语世界的杜甫接受至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翻译和学术研究构成杜诗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早期讹误较多的呈现到后来较为真实的再现,再到新时期的解构/重新构建,杜甫的形象也随之有所不同,体现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心态。当下杜甫域外传播和接受的研究对于完善杜诗学理论体系构建以及面对世界文学的命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翻译 诗歌 世界文学
下载PDF
杜甫“诗史”略论 被引量:8
8
作者 高建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1-104,共4页
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 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诗史 叙事
下载PDF
杜诗“当句对”艺术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韩成武 贺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8-31,共4页
钱钟书先生为“当句对”作出质性的界定,是一大贡献;但他认为此格是杜甫 首创,则为失误,早在梁朝何逊的诗中就已出现此种对仗形式。杜甫的贡献是把前人的五律 “当句对”引入七律,并通过创作实践把这种对仗形式推入极至。
关键词 杜甫 "当句对" 诗歌 对仗
下载PDF
论杜诗的用典艺术 被引量:5
10
作者 韩成武 贺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3期58-64,共7页
江西诗派以及后世一些学者诗人把杜诗曲解为学问诗 ,是迫于政治压力而为诗歌寻找的一种出路。杜诗的灵魂是干预社会现实 ,其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写现实感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杜甫在用典艺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主要是 :1.使用... 江西诗派以及后世一些学者诗人把杜诗曲解为学问诗 ,是迫于政治压力而为诗歌寻找的一种出路。杜诗的灵魂是干预社会现实 ,其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写现实感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杜甫在用典艺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主要是 :1.使用熟典 ,以豁人耳目 ;2 .活用典故 ,以方便抒情 ;3.不露痕迹 ,以增加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用典 杜诗艺术
下载PDF
佛教与杜甫及其晚年心境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明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7-91,共5页
杜诗中与佛教有关的作品是研究杜甫思想的重要资料。杜甫对佛教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佛教艺术的接触和与僧人的交往 ,加深了他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和思考 ,但并未使他对宗教产生太大的兴趣。佛教的博爱、劝善思想与儒家的民胞物... 杜诗中与佛教有关的作品是研究杜甫思想的重要资料。杜甫对佛教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佛教艺术的接触和与僧人的交往 ,加深了他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和思考 ,但并未使他对宗教产生太大的兴趣。佛教的博爱、劝善思想与儒家的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思想在杜甫晚年思想中得到高度的融合。佛教思想补充和丰富了杜甫的儒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佛教 诗人 晚年 心境 诗歌 唐代 佛教思想 儒学思想 文学研究
下载PDF
杜甫的“诗史”思维(下)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义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35-44,共10页
本文以“诗史思维”纵论杜甫诗学 ,详细论述了杜诗中诗与史的异质同构思维特征、诗史思维的精神指向、诗史思维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杜甫 诗学 诗史思维 叙事主体 抒情主体
下载PDF
自笑狂夫老更狂——论“狂”与杜甫文化精神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怀东 《固原师专学报》 2004年第5期40-43,共4页
杜甫作为盛唐时期的重要作家 ,其“诗圣”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 ,其传播、接受就是后代读者依据自身文化立场重新阐释之过程 ,因此 ,后代读者心目中之诗人和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之诗人并不一致。“狂”就是杜甫自身具备却历来被忽略的一种重... 杜甫作为盛唐时期的重要作家 ,其“诗圣”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 ,其传播、接受就是后代读者依据自身文化立场重新阐释之过程 ,因此 ,后代读者心目中之诗人和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之诗人并不一致。“狂”就是杜甫自身具备却历来被忽略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和可贵的文化品质 ,这种文化精神无疑来自于活跃、开放的盛唐时代精神 ,其丧失始于理学兴起的宋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文化精神 心理动力 接受
下载PDF
盛唐“齐梁体”诗及相关问题考论 被引量:9
14
作者 杜晓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2-72,共11页
"齐梁体"诗是盛唐诗人在近体律诗定型后刻意仿效齐梁诗风或诗律而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岑参《夜过磐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诗不仅在表现题材和诗情、诗境等方面效齐梁赠妇寄闺之作,而且在写法上也通篇皆对、假物比象,充... "齐梁体"诗是盛唐诗人在近体律诗定型后刻意仿效齐梁诗风或诗律而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岑参《夜过磐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诗不仅在表现题材和诗情、诗境等方面效齐梁赠妇寄闺之作,而且在写法上也通篇皆对、假物比象,充分体现了"齐梁体"绮秀映带的艺术特点。王昌龄《诗格》"齐梁调声"条反映了盛唐人对"齐梁体"诗调声之术的初步认识和理论总结,后人谓唐代即有"齐梁调诗"是对此书原文的误读。杜甫戏作的"吴体诗"《愁》与唐人所作、所论"齐梁体"在诗歌体式和格律方面均有显著之差异,"吴体"与"齐梁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诗体。盛唐人之所以不太热衷创作"齐梁体"诗,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时人普遍对齐梁绮靡诗风和严苛诗律持批判态度是其中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唐诗歌 岑参 齐梁体 王昌龄《诗格》 《文镜秘府论》 杜甫 吴体
原文传递
论傅若金对杜甫诗歌的推崇与学习
15
作者 郇义飞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7-71,共5页
受元朝社会风气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傅若金对杜甫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杜甫诗学理论的推崇和模拟写作上。傅若金理论上学习杜甫“转益多师”和“别裁伪体亲风雅”的诗歌主张;诗歌创作上模拟杜甫诗歌的主题、内容、风... 受元朝社会风气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傅若金对杜甫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杜甫诗学理论的推崇和模拟写作上。傅若金理论上学习杜甫“转益多师”和“别裁伪体亲风雅”的诗歌主张;诗歌创作上模拟杜甫诗歌的主题、内容、风格等。傅若金诗歌深得杜诗精髓,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而且对元代诗坛具有一定的补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若金 杜甫 诗歌 宗杜 理论 内容
下载PDF
杜甫曲江七律组诗的悲剧意境 被引量:8
16
作者 邓小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64,共10页
"一片花飞减却春",隐喻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受到伤害,都使人类受到伤害。杜甫曲江七律组诗,以唐代七律前所未有的重大时事内容,近于宗教道德的精神境界,人从大自然获得心灵复苏的哲学境界,和直面承当悲剧的精... "一片花飞减却春",隐喻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受到伤害,都使人类受到伤害。杜甫曲江七律组诗,以唐代七律前所未有的重大时事内容,近于宗教道德的精神境界,人从大自然获得心灵复苏的哲学境界,和直面承当悲剧的精神境界,及其融为一境、臻于化境的高度艺术造诣,标志唐代七律发展到巅峰。是诗中有史有玄的七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曲江 七律 组诗 悲剧 意境
原文传递
“逆笔”:翁方纲论黄庭坚学杜 被引量:8
17
作者 唐芸芸 《云梦学刊》 2011年第1期99-102,共4页
黄庭坚学杜,历来学者都十分关注。翁方纲重新加以考究,以"逆笔"命名,并为其诗中用典作了新的定义。但由于没有贯彻他所透析的"逆笔"之术,翁方纲自己的诗作则多成了典故的罗列。
关键词 翁方纲 杜甫 黄庭坚 逆笔 用典
下载PDF
杜甫与严武关系考辨 被引量:7
18
作者 傅璇琮 吴在庆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杜甫与严武的关系自唐以来有两说,一为情谊深厚,一为杜甫酒后失言,严武耿耿于怀,杜甫几乎招致杀身之祸。有的论者对杜甫的诗作曲意附会,以坐实杜、严二人有"睚眦"之事;有的论者不从杜、严的上下级关系出发理解二人的礼数问题... 杜甫与严武的关系自唐以来有两说,一为情谊深厚,一为杜甫酒后失言,严武耿耿于怀,杜甫几乎招致杀身之祸。有的论者对杜甫的诗作曲意附会,以坐实杜、严二人有"睚眦"之事;有的论者不从杜、严的上下级关系出发理解二人的礼数问题,竟以此为二人"睚眦"的佐证;有的论者不从杜甫的思想状况出发理解他辞幕的原因,而是不合情理地将它与二人的"睚眦"之事联系起来;有的论者指出杜甫悼严武诗感情不深挚,推测二人不睦,这也是深文周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严武 睚眦 情谊深厚
下载PDF
严武再帅剑南抑或三镇蜀川考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在庆 曾晓云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28-30,共3页
史籍中关于严武节度剑南一事,语焉不详,或谓再帅,或言三镇,文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亦多有分歧。文章结合杜甫、岑参诸人与严武有关的诗歌,证之以史,考辨严武确仅两为节度使镇剑南。
关键词 严武 节度剑南 杜甫 岑参 诗歌
下载PDF
论杜甫的经学与诗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29,共11页
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 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经学立身,却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儒者杜甫的圣贤志向和醇儒抱负,成就了杜诗的思想深度和诗学高度;诗人杜甫则“经学与诗学并重”,通过“以《诗》入诗”“经史并用”“以道运诗”的诗学创造,开出了一个崭新的“诗世界”。杜甫的儒教信仰和儒道实践,是他的诗歌获得“神理”并被后人师法的关键;而杜诗的“经典化”之路,因为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和北宋理学奠基的全过程,故而比任何一位古代诗人都更具“经学化”的内涵和思想史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经学 诗学 经典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