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IMA模型与GM(1,1)模型下我国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和药占比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郭晴 田庆丰 +1 位作者 朱春燕 张鲁玉 《医学与社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分析我国2002-2018年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和药占比的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为公立医院价格综合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VIEWS 10.0和MATLAB 2018a软件分别建立ARIMA模型和GM(1,1)模型,预测我国2019-2025年人均住院费用和药占比的... 目的:分析我国2002-2018年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和药占比的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为公立医院价格综合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VIEWS 10.0和MATLAB 2018a软件分别建立ARIMA模型和GM(1,1)模型,预测我国2019-2025年人均住院费用和药占比的变化趋势。结果:采用ARIMA(1,1,1)模型和GM(1,1)模型对人均住院费用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64.544、145.563,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10、0.022;采用ARIMA(1,2,0)模型和GM(1,1)模型对人均药占比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889、2.894,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23、0.072,因此本研究中ARIMA模型的预测误差小。2025年患者人均住院费用预计为12315元,药占比预计达到10.6%。结论:2002-2025年我国患者人均住院费用逐年增加,增速减缓;药占比逐年下降。今后应继续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组合政策,控制不合理用药,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住院费用 药占比 预测
下载PDF
化合物成药性的在线预测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百淳 田金鑫 +2 位作者 张逸腾 李玉娟 王健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90-101,共12页
目的介绍可评估化合物成药性的在线程序,为提高新药研发效率提供参考。方法列举各类成药性评估的在线程序,重点介绍其中pkCSM、SwissADME、Molsoft三个网站的提交方法,分析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毒性性质数据,并以上市药... 目的介绍可评估化合物成药性的在线程序,为提高新药研发效率提供参考。方法列举各类成药性评估的在线程序,重点介绍其中pkCSM、SwissADME、Molsoft三个网站的提交方法,分析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毒性性质数据,并以上市药物布洛芬为例,解读三个网站的预测结果,综合评估其成药性,包括pkCSM网站的7种表征吸收项目、4种表征分布项目、7种表征代谢项目、2种表征消除项目、10种表征毒性项目的数据解读;SwissADME网站的鸡蛋图、生物利用度雷达、药物化学性质预测等数据解读;Molsoft网站的类药性评分等数据解读。结果与结论基于ADME/T理论的预测模型,能够简单、快速、准确地判断化合物的成药性和安全性,建议科研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在线程序,加快新药研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药性 预测模型 理化性质 ADME/T
原文传递
毒性杂质的预测研究策略 被引量:8
3
作者 董晓亚 雷勇胜 +2 位作者 傅琳 杨忠峰 蒋庆峰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69-1373,共5页
对药物中杂质化合物的毒性预测研究方法包括警示结构、Ames试验、计算机辅助预测方法和斑马鱼快速评价方法等。具有警示结构的化合物主要有芳香族化合物、烷烃和环烷烃化合物及杂原子化合物等;具有基因毒性的化合物在Ames试验中会使鼠... 对药物中杂质化合物的毒性预测研究方法包括警示结构、Ames试验、计算机辅助预测方法和斑马鱼快速评价方法等。具有警示结构的化合物主要有芳香族化合物、烷烃和环烷烃化合物及杂原子化合物等;具有基因毒性的化合物在Ames试验中会使鼠伤寒沙门氏细菌产生回复突变,从而有可见菌落产生;计算机辅助预测包括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y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和数据库软件系统的使用,都是以化合物化学结构、分子结构参数和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或效应之间关系为基础,通过QSAR模型或TOPKAT,TOXNET等毒理学数据库而预测杂质化合物的毒理学特性;斑马鱼模型有助于快速实现高通量和高内涵药物筛选。使用警示结构、Ames试验、计算机辅助预测及斑马鱼模型对杂质的毒性进行预测评估,可以节约药物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将会在药物研发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杂质 毒性 预测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药依从性个体化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8
4
作者 任菲菲 姚雷娜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5期411-416,共6页
目的建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用药依从性个体化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为慢乙肝患者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4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235例慢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等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目的建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用药依从性个体化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为慢乙肝患者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4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235例慢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等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因素,进而建立相关列线图模型。结果年龄≥60岁、文化程度低、未定期在同一门诊随访、未接受过乙肝用药健康教育、医疗支付方式为自费、服药种类≥3种和有药物不良反应是慢乙肝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危险因素(P均<0.05)。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C-index分别为0.811(95%CI:0.787~0.833)和0.802(95%CI:0.781~0.822),校正曲线均趋近于理想曲线,AUC分别为0.830(95%CI:0.804~0.872)和0.816(95%CI:0.797~0.834)。结论年龄≥60岁、文化程度低、未定期在同一门诊随访、未接受过乙肝用药健康教育、自费支付、服药种类≥3种和有药物不良反应是与慢乙肝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慢乙肝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风险,对提高慢乙肝患者遵医行为和增强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药物 个体化预测 用药依从性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临床预警 模型验证
下载PDF
基于平行人工膜渗透分析法对药物溶出/吸收仿生系统优化及其药物渗透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洋洋 黄聪 +3 位作者 王彩君 肖娟兰 刘昌孝 何新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9年第8期1544-1550,共7页
目的基于平行人工膜渗透分析法(Parallel artifici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alysis, PAMPA)对药物溶出/吸收仿生系统(Drug dissolution and absorption simulating system,DDASS)的生物膜系统进行改进,以单硝酸异山梨酯、奥美拉唑和... 目的基于平行人工膜渗透分析法(Parallel artifici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alysis, PAMPA)对药物溶出/吸收仿生系统(Drug dissolution and absorption simulating system,DDASS)的生物膜系统进行改进,以单硝酸异山梨酯、奥美拉唑和氢氯噻嗪为工具药进行渗透性考察,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药物渗透性考察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DDASS系统对药物渗透性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并对药物体内吸收百分率进行预测。方法以疏水性半透膜为载体,将1%大豆卵磷脂和0.1%胆固醇的正十二烷溶液涂于疏水性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上制备人工渗透膜,以人工渗透膜取代DDASS中的大鼠肠管,以BCS I类药单硝酸异山梨酯,BCS II类药奥美拉唑和BCS III类药氢氯噻嗪为工具药考察其在DDASS系统中经人工渗透膜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对上述3种药物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的测定,验证人工渗透膜对药物BCS归类的准确性。结果单硝酸异山梨酯、奥美拉唑和氢氯噻嗪基于PAMPA优化DDASS法测得Papp分别为(3.644±0.291)×10^-6、(2.391±0.020)×10^-6、(0.129±0.032)×10^-6cm/s;上述药物基于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测得Peff分别为(37.69±2.67)×10^-5、(33.72±5.02)×10^-5、(14.37±1.66)×10^-5cm/s。三者的体内吸收百分率预测值分别为95.36%、65.76%、5.61%,与Papp呈正相关。结论基于DDASS优化PAMPA法对3种不同BCS分类药物渗透性的考察结果与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结果一致,均证明单硝酸异山梨酯与奥美拉唑为高渗透性药物,氢氯噻嗪为低渗透性药物,符合FDA对三者的BCS分类。表明基于DDASS优化PAMPA法考察药物渗透性,结果准确,简单方便,节约资源,体内吸收百分率预测值具有参考价值,为仿制药申请生物等效性豁免及为创新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体外预测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溶出/吸收仿生系统(DDASS) 平行人工膜渗透分析法(PAMPA) 药物渗透性 药物吸收预测
原文传递
Screen efficiency comparisons of decision tree and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s in machine learning assisted drug design 被引量:6
6
作者 Qiumei Pu Yinghao Li +6 位作者 Hong Zhang Haodong Yao Bo Zhang Bingji Hou Lin Li Yuliang Zhao Lina Zhao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506-514,共9页
In view of huge search space in drug design, machine learning has become a powerful method to predict the affinity between small molecular drug and targeting prote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 In view of huge search space in drug design, machine learning has become a powerful method to predict the affinity between small molecular drug and targeting prote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owever, various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including massive different parameters make the prediction framework choice to be quite difficult. In this work, we took a recent drug design competition(from XtalPi company on the DataCastle platform) as the typical case to find the optimized parameters for different machines learning algorithms and the most effective algorithm. After the parameter optimizations, we compared the typical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as decision tree(XGBoost, LightGBM)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MLP, CNN) with root-mean-square error(RMSE) and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 evaluation. As a result, decision tre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neural network as LightGBM>XGBoost>CNN>MLP in the affinity prediction of the specific drug design problem with ~160000 samples. For a much larger screening task in a more complicated drug design study, the sophisticated neural network model may go beyond the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after generalization enhancing and overfitting reducing. The advance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could extract more information of protein-ligand bindings than traditional ones and improve the screen efficiency of drug design up to 200–1000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g design AFFINITY prediction protein-ligand BINDING machine learning
原文传递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中药肾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刘红杰 董含秋 +1 位作者 陈亮 吴倩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2-629,共8页
目的将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四性、五味、归经)相结合来预测分析中药肾毒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具有肾毒性证据的中药,并将《中华本草(精选本)》中去除上述肾毒性中药的其他中药作为非肾毒性中药纳入数据。以《中华本草》为标... 目的将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四性、五味、归经)相结合来预测分析中药肾毒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具有肾毒性证据的中药,并将《中华本草(精选本)》中去除上述肾毒性中药的其他中药作为非肾毒性中药纳入数据。以《中华本草》为标准,确定每味中药的四性、五味和归经归属,分别进行肾毒性/非肾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归经因素的相关性检验,筛选出相关性变量因素,用于构建神经网络模型(Neural Networks Model,NNM)。同时,绘制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用于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肾毒性/非肾毒性中药与四性、五味归属具有相关性(P<0.05),与归经归属无相关性(P>0.05)。NNM结果显示,热性、辛味、温性和苦味是影响中药肾毒性的前4位重要因素,热性排在重要性第1位,模型ROC曲线的AUC计算结果为0.739。结论将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建立的中药肾毒性神经网络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该建模方法可为中药肾毒性及中药毒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性 四性 五味 归经 肾毒性预测 神经网络模型
原文传递
偏头痛皮质扩散性抑制的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分析和治疗药物预测 被引量:7
8
作者 周艳杰 张莉莉 +2 位作者 杨柳 王月 肖哲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3期276-282,共7页
目的对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1型(FHM1)小鼠诱发CSD后皮质转录本中发现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治疗药物预测。方法利用R软件中的Deseq2包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发表的FHM1小鼠诱发CSD后皮质转录本中筛选出DEGs和基... 目的对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1型(FHM1)小鼠诱发CSD后皮质转录本中发现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治疗药物预测。方法利用R软件中的Deseq2包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发表的FHM1小鼠诱发CSD后皮质转录本中筛选出DEGs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并利用clusterProfiler包进行信号通路功能富集分析(GSEA)以及STRING 11.0、CMap等分析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化合物预测,同时利用Cytoscape中的cytohubba插件筛选出核心DEGs并对其进行功能注释。结果FHM1型小鼠CSD发作后共筛选出155个上调基因和35个下调基因。DEGs主要富集于细胞通讯、小分子GTP酶介导的信号转导、轴突的发育以及细胞内转运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和一些免疫炎症反应相关通路以及microRNA、细胞因子信号通路上,并筛选出芹菜素、1,4-屈烯醌、非诺特罗等可逆转DEGs的小分子化合物。结论FHM1型小鼠CSD发作后与健康对照组小鼠相比DEGs存在明显差异。多个信号通路、多个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为理解偏头痛CSD发作后皮质的病理过程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1型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富集分析 药物预测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初期超声评效预测病理评价的可行性 被引量:7
9
作者 祁萌 李金锋 +4 位作者 解云涛 陆爱萍 刘毅强 林本耀 欧阳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11-514,共4页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2周期后病灶径线变化与4周期后病理评效结果间的相关性,探讨应用超声评效方法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观察了138例完成4周期CTFci4w[环磷酰胺(CTX)500mg/m^2,D1、D8Q28D;吡嗓比星(THP)3...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2周期后病灶径线变化与4周期后病理评效结果间的相关性,探讨应用超声评效方法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观察了138例完成4周期CTFci4w[环磷酰胺(CTX)500mg/m^2,D1、D8Q28D;吡嗓比星(THP)35mg/m^2,D1、D8 Q28D;5氟尿嘧啶(5-Fu)200mg·m^-2·d^-1持续静脉泵注(ci)D1~D28]方案新辅助化疗和84例完成4周期Tq1w(PTX60~80mg/m^2,D1、D8、D15 Q21D)方案新辅助化疗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E曲线)分析,对以新辅助化疗2周期后超声影像测量的肿瘤最大垂直双径乘积变化预测4周期后病理Miller&Payne分级进行评价。结果对以超声评效预测新辅助化疗无效、化疗显效和病理学完全缓解3种情况进行ROC曲线分析,其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689、0.655和0.647(P均〈0.05)。以传统超声评效〈50%为标准预测新辅助化疗无效,或以超声评效≥50%为标准预测化疗显效,kappa值〈0.40。结论原发性乳腺癌CTFci4w或Tq1w方案新辅助化疗2周期后,单独以原发灶超声大小变化不能可靠预测化疗4周期后的病理评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药物疗法 联合 病理反应 超声 预测
原文传递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pilepsy: electromagnetic stimulation-mediated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and new technologies
10
作者 Dian Jiao Lai Xu +3 位作者 Zhen Gu Hua Yan Dingding Shen Xiaosong G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4期917-935,共19页
Epilepsy is a severe,relapsing,and multifactorial neurological disorder.Studies regarding the accurate diagnosis,prognosis,and in-depth pathogenesis are crucial for the precis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epilepsy.The ... Epilepsy is a severe,relapsing,and multifactorial neurological disorder.Studies regarding the accurate diagnosis,prognosis,and in-depth pathogenesis are crucial for the precis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epilepsy.The pathogenesis of epilepsy is complex and involves alterations in variables such as gene expression,protein expression,ion channel activity,energy metabolites,and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Satisfactory results are lacking for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for epilepsy.Surgical resection of lesions,drug therapy,and non-drug interventions are main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o treat pain associated with epilepsy.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such as a ketogenic diet,gene therapy for nerve regeneration,and neural regulation,are currently areas of research focus.This review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pathogenesis,diagnostic methods,and treatments of epilepsy.It also elaborate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treatment modes,and effects of invasive nerve stimulation in neurotherapy,including per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deep bra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repetitive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in addition to non-invas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lectromagnetic stimulation-mediated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can markedly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epileptic seizures.Additionally,many 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pilepsy are being explored.However,current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analyzing patients’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exploring relevant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methods to study the pathogenesis at a molecular level,which has led to a lack of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mechanisms related to th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GNOSIS drug treatment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pilepsy monitoring EPILEPSY nerve regeneration NEUROSTIMULATION non-drug interventions PATHOGENESIS prediction
药代动力学人体预测及其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桦 庄笑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1-615,共5页
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DMPK)通过揭示药物的体内代谢处置过程,理解药物药理效应和毒副反应的体内物质基础,是连接药物分子及其性质与生物学效应的桥梁。DMPK人体预测应用模型拟合技术,由人体外试验数据和动物体内外数据预测人体药代动... 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DMPK)通过揭示药物的体内代谢处置过程,理解药物药理效应和毒副反应的体内物质基础,是连接药物分子及其性质与生物学效应的桥梁。DMPK人体预测应用模型拟合技术,由人体外试验数据和动物体内外数据预测人体药代动力学性质,并与药效动力学和毒性评价相关联,可提高新药研发效率、降低临床失败率和节省资源。经典的异速放大法和体外-体内外推法主要用于预测人体清除率和稳态表观分布容积等重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近10年来,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实践,推动了DMPK人体预测在新药研发、药物监管、临床合理和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PBPK模型不仅能预测消除和分布等参数,还能用于药物人体药代动力学行为的预测,包括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同人群体内药代动力学和药代-药效预测。作为新药研发的转化科学技术以及个体化用药的指导工具,DMPK人体预测将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代谢 药代动力学 人体预测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新药研发
下载PDF
间充质细胞源性骨肉瘤中关键分子标志物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12
作者 张昊军 李泓毅 +8 位作者 张辉 陈浩然 张力中 耿杰 侯传东 于琦 贺培凤 贾金鹏 卢学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8-1456,共9页
背景:骨肉瘤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其5年生存率有所改善,但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目的:筛选骨肉瘤中关键分子标志物,分析其与骨肉瘤治疗药物之间的关系,并从分子水平探讨骨肉瘤可能的疾病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谱数... 背景:骨肉瘤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其5年生存率有所改善,但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目的:筛选骨肉瘤中关键分子标志物,分析其与骨肉瘤治疗药物之间的关系,并从分子水平探讨骨肉瘤可能的疾病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谱数据库中获取GSE99671和GSE28425(miRNA),对GSE99671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利用基因本体学(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别对差异表达基因和与疾病正相关性最高的模块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将上述模块基因与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作为关键基因,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对关键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枢纽基因(Hub基因)。使用GSE28425数据集对Hub基因进行外部验证,同时对Hub基因进行文本验证。使用CellMiner数据库对Hub基因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依据关联系数的绝对值|R|>0.3,P<0.05作为阈值进行筛选。结果与结论:(1)差异表达分析获得52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77个表达上调,352个表达下调;WGCNA分析共得到592个与骨肉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2)GO富集结果显示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细胞外基质、骨细胞的分化与发育、人体的免疫调控、胶原蛋白的合成与分解相关;KEGG富集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焦点黏附信号通路、免疫应答等参与骨肉瘤疾病的发生;(3)交集结果显示,共获得59个关键基因,经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筛选得到8个Hub基因,分别为LUM、PLOD1、PLOD2、MMP14、COL11A1、THBS2、LEPRE1、TGFB1,且均为表达上调;(4)外部验证发现调控Hub基因的miRNA明显下调,其中hsa-miR-144-3p和hsa-miR-150-5p的下调最为显著;文本验证结果显示Hub基因的表达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5)药物敏感性分析发现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帕博西尼的活性与PLOD1、PLOD2、MMP14的mRNA表达呈负相关关系;而唑来膦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分子标志物 信号通路 药物预测 WGCNA 药物敏感性 生物信息学
发现微生物药物的新途径:从基因到新化合物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孟沼 崔晓龙 +4 位作者 李铭刚 李一青 赵江源 彭谦 文孟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5期854-857,共4页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基因组扫描(鸟枪法)和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寻找微生物新化合物的平台。基因组扫描发现新的合成基因,通过对新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基因的分析,预测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参数,指导该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
关键词 微生物天然产物 药物 基因组扫描 结构预测
下载PDF
基底膜相关基因在类风湿关节炎不同中医证型中的转录组学分析及药物预测
14
作者 刘源 渠源 +2 位作者 万雅坤 郭婧宇 姜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5486-5500,共15页
背景:基底膜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不同中医证型下基底膜相关基因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基底膜基因联合转录组学分析探讨类风湿关节炎5种不同中医证型的发病机制差异,并进行潜在治疗药物预测。方法:基... 背景:基底膜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不同中医证型下基底膜相关基因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基底膜基因联合转录组学分析探讨类风湿关节炎5种不同中医证型的发病机制差异,并进行潜在治疗药物预测。方法:基于GEO数据库整理类风湿关节炎相关中医证型芯片数据以及基底膜相关基因,利用R-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Mfuzz包进行表达趋势分析。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UPset筛选关键基因,通过R-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SEA及富集分析,同时绘制ROC曲线评估基底膜相关核心靶点对5种证型分别的诊断价值。基于CIBERSORT核心算法计算每种证型的免疫浸润情况。最后,利用SymMap和COREMINE数据库预测可靶向基底膜相关核心基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同证型的潜在中药及小分子药物。结果与结论:①在5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中(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气血两虚证及血瘀阻络证)分别筛选出67,47,59,57,55个基底膜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关键靶点分别为5,7,5,3,5个。③各证型中富集最多的为细胞基质黏附、免疫细胞迁移及胶原代谢等生物过程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局灶性粘连和Rap1信号通路等。④药物预测结果显示,土茯苓、川乌、绵马贯众及黄精是通过影响基底膜基因治疗5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最具潜力的中药。⑤结果证实,基底膜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附着、免疫细胞迁移及炎症反应等多个途径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在不同证型中有着差异表现,其中ITGA6可作为5种类风湿关节炎证型中共同的诊断标志物。清热解毒类中药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不同证型治疗中可以贯穿始终的潜在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膜相关基因 证型 类风湿关节炎 中药 转录组学分析 GSEA分析 免疫浸润 分子对接 药物预测 机制研究
骨关节炎的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和免疫浸润分析
15
作者 吴傲 于鹏 +2 位作者 滕加文 孔鹏 卞泗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背景:目前对于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控制疾病的手段,且研究多集中在免疫领域,对氧化应激领域研究较少。目的:探索氧化应激与免疫浸润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并预测相关miRNA和治疗药物。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GSE55235数据... 背景:目前对于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控制疾病的手段,且研究多集中在免疫领域,对氧化应激领域研究较少。目的:探索氧化应激与免疫浸润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并预测相关miRNA和治疗药物。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GSE55235数据集(10例骨关节炎样本和10例健康对照样本)和GSE55457数据集(10例骨关节炎样本和10例健康对照样本)进行合并,获取差异表达基因,并结合氧化应激基因得到差异表达氧化应激基因。对差异表达氧化应激基因进行KEGG、GO富集分析,并使用GSEA富集分析评价骨关节炎通路和生物过程。使用STRING在线平台和Cytoscape软件建立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运行Degree算法得到关键基因,从GEO数据库中获取GSE1919作为验证数据集,对关键基因进行差异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得到核心基因。此外,用CIBERSORT对免疫浸润进行评估,并探索核心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使用TargetScan对核心基因进行miRNA预测及使用DSigDB数据库对靶点药物进行预测。结果与结论:①确定了65个差异表达氧化应激基因和5个核心基因(IL1B、CXCL8、MYC、NFKBIA、JUN);②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氧化应激基因的主要聚焦点包括氧化应激、白细胞介素17、破骨细胞分化、流体剪切应力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路;③5个核心基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0.85,说明对诊断骨关节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与免疫细胞密切关联;④miRNA的预测结果是hsa-miR-3937,治疗小分子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离子霉素和塞来昔布等。结果表明:骨关节炎中存在氧化应激与免疫浸润,且免疫浸润参与激活氧化应激。核心基因及预测的miRNA可作为诊断骨关节炎的新型标志物,预测的小分子药物可治疗骨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氧化应激 免疫浸润 差异基因 生物标志物 MIRNA 药物预测
跨医学体系下医疗知识图谱的构建与药物预测研究——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君冬 杨松桦 +3 位作者 严颖 李娜 刘江峰 黄奇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8,共11页
[目的/意义]探讨跨医学体系下的医疗知识图谱构建框架,促进医疗健康数据的有机融合和深层次互通。[方法/过程]以5个国内公开的大型医学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知识重组、实体对齐、关系融合构建医疗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以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意义]探讨跨医学体系下的医疗知识图谱构建框架,促进医疗健康数据的有机融合和深层次互通。[方法/过程]以5个国内公开的大型医学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知识重组、实体对齐、关系融合构建医疗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以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疾病为例,进行药物预测实证研究。[结果/结论]最终形成包含153849个实体、6569280个三元、73种语义关系的医疗知识图谱,为改善因医学体系差异性而导致的中西医“松散”联系现状做出了积极探索,提升了现有医疗知识图谱的知识服务范围,同时也为解析药物预测结果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医学体系 医疗知识图谱 术语关联 链路预测 药物预测 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基于药物体内处置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在预测药物体内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维 杨丽 +2 位作者 闫婷婷 Leslie Benet 翟所迪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924-1930,共7页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和"基于药物体内处置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drug disposi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BDDCS)"是两个在欧美药品研发及监管领...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和"基于药物体内处置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drug disposi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BDDCS)"是两个在欧美药品研发及监管领域使用非常广泛的系统,通过溶解度、渗透性或代谢程度指标,将药物分为简单的4类,即可以对药物的体内过程特点进行预测。本文将详细阐述和比较BCS和BDDCS在建立目的、分类标准和应用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并着重介绍不同BDDCS分类药物体内过程特点与转运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转运体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药物体内处置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新药 预测
原文传递
增生性瘢痕差异表达基因及小分子药物预测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验证 被引量:1
18
作者 左俊 马少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66-2172,共7页
背景:增生性瘢痕是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表皮增厚和角质层功能不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增生性瘢痕相关数据集的核心(Hub)基因及重要信号通路,再用细胞实验加以验证,预测对其... 背景:增生性瘢痕是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表皮增厚和角质层功能不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增生性瘢痕相关数据集的核心(Hub)基因及重要信号通路,再用细胞实验加以验证,预测对其可能有治疗作用的小分子药物。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搜索增生性瘢痕相关的数据集,通过R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nomes,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在线平台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然后分别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和MCODE插件筛选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的关键基因和核心模块,进一步将上述关键基因和构成核心模块的基因求交集得到Hub基因,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Hub基因mRNA在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表皮干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并利用人类蛋白图谱中组织学数据验证Hub基因编码蛋白在2种组织中表达量和分布的差异,最后用connectivity map数据库预测针对增生性瘢痕的潜在作用药物。结果与结论:①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基因102个、下调基因702个,基因本体论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富集的信号通路及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紧密连接、花生四烯酸代谢、细胞外基质受体交互、表皮发育和角质化等;②取交集得到8个Hub基因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甲羟戊酸途径密切相关,分别是HMGCS1、DHCR7、MSMO1、FDPS、MVK、HMGCR、MVD和ACAT2;③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相比正常皮肤组,增生性瘢痕组HMGCS1、DHCR7、MSMO1、FDPS、HMGCR、MVD和ACAT2 mRNA的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而MVK 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④除MVK外,其余Hub基因编码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水平均高于增生性瘢痕组织(P<0.05);⑤评分排列前10的候选药物包括蛋白激酶A抑制剂(H-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生物信息学 成纤维细胞 表皮干细胞 角质化 脂质代谢 甲羟戊酸代谢途径 药物预测
下载PDF
药物设计和研发中的定量构动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婷婷 赵鸿萍 +2 位作者 郑超湳 季晖 陈西敬 《药学进展》 CAS 2009年第3期97-103,共7页
概述定量构动关系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综述定量构动关系研究中对药动学特性的预测,包括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征的预测,以及定量构动关系研究对药物设计和研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定量构动关系 药物设计 药动学 分子描述符 预测模型
下载PDF
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分子机制和干预药物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其对COVID-19的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皓旻 陈浩然 +10 位作者 杨亚坤 陈熙勐 张钧栋 郭斌 智鹏 李卓阳 刘格良 杨波 迟小华 王毅兴 卢学春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5-173,共9页
目的:通过对SARS病毒转录组数据进行临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免疫损伤组学机制,预测针对性治疗药物,并为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的SARS病毒转录组数据并筛选差异基因... 目的:通过对SARS病毒转录组数据进行临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免疫损伤组学机制,预测针对性治疗药物,并为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的SARS病毒转录组数据并筛选差异基因,应用富集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探讨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机制,并应用表观精准治疗平台预测潜在治疗药物。结果: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机制复杂,包括通过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通过Th17信号通路诱导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以及通过IL-6、NF-κB、TNF等分子生成自身抗体介导自身免疫应答等。川穹、益赛普等药物可能对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具有治疗作用。结论:SARS病毒能够引起大量免疫相关分子及信号通路的异常,川穹、益赛普等药物可能对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具有治疗作用。本研究可为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病毒 COVID-19 免疫损伤 临床生物信息学 药物预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