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部分地区Drosophila immigrans果蝇种群中mtDNA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文霞 陈瑛 戴灼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36-344,共9页
选用1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分布在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Drosophilaimmigrans果蝇种群的线粒体DNA(mt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了分析。在6个地理种群的46个单雌系中仅检测到11种限制性类型。表征种群内均一程度的I值平均为0.... 选用1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分布在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Drosophilaimmigrans果蝇种群的线粒体DNA(mt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了分析。在6个地理种群的46个单雌系中仅检测到11种限制性类型。表征种群内均一程度的I值平均为0.833。衡量种群间等同程度的J值平均为0.797。在整个种群中只有16.8%(Gst)的变异是由种群间变异所引起的。说明分布在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D.immigrans果蝇的遗传组成均一程度高,遗传多态程度低,遗传变异贫乏。由UPG法分析6个种群的净遗传距离,显示了分布在秦岭华阳种群(HY)的特殊性。推测D.immigrans果蝇扩散到云南的高海拔地区可能是较晚发生的事件。并推测中国大陆的D.immigrans种群比分布在中国台湾,日本的种群原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线粒体DNA 多态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六种农药对两种果蝇成虫室内毒力和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倩 高欢欢 +3 位作者 翟一凡 陈浩 郑礼 于毅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42-1348,共7页
为明确田间常用农药对伊米果蝇Drosophila immigrans和海德氏果蝇D. hydei的毒力和解毒机制,采用药膜法在室内测定6种田间常用农药原药对2种果蝇实验种群成虫的LC_(10)、LC_(20)和LC_(50),并研究其中3种农药的亚致死剂量(LC_(10)、LC_(2... 为明确田间常用农药对伊米果蝇Drosophila immigrans和海德氏果蝇D. hydei的毒力和解毒机制,采用药膜法在室内测定6种田间常用农药原药对2种果蝇实验种群成虫的LC_(10)、LC_(20)和LC_(50),并研究其中3种农药的亚致死剂量(LC_(10)、LC_(20))对果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3种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对伊米果蝇的毒力最大,LC_(10)、LC_(20)和LC_(50)分别为0.29、0.51和1.51 mg/L;甲维盐对海德氏果蝇的毒力最大,LC_(10)、LC_(20)和LC_(50)分别为0.14、0.36和2.09 mg/L;吡虫啉对2种果蝇的毒力均最低。不同亚致死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处理伊米果蝇24 h后,CarE和AchE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而GST活性在低浓度时显著高于对照;高浓度甲维盐仅对海德氏果蝇AchE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吡虫啉可抑制伊米果蝇AchE和海德氏果蝇CarE活性。表明伊米果蝇和海德氏果蝇可通过改变3种解毒酶的活性来防御杀虫剂对其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米果蝇 海德氏果蝇 农药 毒力测定 解毒酶
原文传递
中国特有果蝇Drosophila curviceps种亚组在Drosophila immigrans种组中的种系发生地位(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黄菊 郝莉 +3 位作者 刘愫 李林 张文霞 戴灼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7-423,共7页
果蝇immigrans种组中的curviceps种亚组是 1992年新建立的中国特有果蝇类群。该种亚组中的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目前除了形态学水平的研究外 ,还没有其他证据支持建立该种亚组的合理性及其起源和种系发生地位。为了在DNA分子... 果蝇immigrans种组中的curviceps种亚组是 1992年新建立的中国特有果蝇类群。该种亚组中的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目前除了形态学水平的研究外 ,还没有其他证据支持建立该种亚组的合理性及其起源和种系发生地位。为了在DNA分子水平上探讨果蝇curviceps种亚组在果蝇immigrans种组中的种系发生地位 ,从而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特有果蝇 ,甚至为果蝇亚属的进化遗传学提供理论依据 ,测定了immigrans种组 5个种亚组(nasuta、immigrans、hypocausta、quadrilineata、curviceps)中 12个代表物种的rDNA的ITS1和部分Adh基因的序列。其中ITS1序列的长度为 5 13~ 5 87bp ,共有 191个信息位点 ;Adh基因片段的长度在 714~ 74 7bp之间 ,共 99个信息位点。考虑到单个分子提供的信息较少 ,将两个分子的序列综合起来 ,组成一个较长的复合序列。分别根据ITS1,Adh和两个分子的复合序列排比 (Alignment)结果 ,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 ,其中根据复合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与形态学研究结果最为一致。分子树显示curviceps种亚组的物种确实单独形成一个分枝 ,为种亚组级的分类阶元 ,支持了形态学将其建立为一个新种亚组。根据Kimura距离 ,估算了复合分子的替换速率约为每百万年1 4 8% ,进而计算出 5个种亚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curviceps种亚组 immigrans种组 种系发生 Adh基因
下载PDF
伊米果蝇种组(Drosophila immigrans species group)H2a-H2b和Cyt b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简报)
4
作者 闫秀英 曾庆韬 +1 位作者 杨勇 钱远槐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7-280,共4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Drosophila immigransspecies group,nucleotide sequences of H2a-H2b spacer regions and partial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Cytochrome b gene for five species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Drosophila immigransspecies group,nucleotide sequences of H2a-H2b spacer regions and partial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Cytochrome b gene for five specieses subgroup in Drosophila immigrans species group and D.hydei which was selected as outgroup were acquired.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maximum parsimony,maximum likelihood,neighbor joining and Bayesian methods based on H2a-H2b and Cyt b DNA sequenc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rosophila curviceps species subgroup is located at the base of molecular trees, diverged first in this group; the second clade is Drosophila quadrilineata species subgroup; the third is Drosophila hypocausta species subgroup; the fourth is Drosophila immigrans species subgroup; Drosophila nasuta species subgroup is the last diverged clade. Moreover,the phylogentic relationships of seven specieses in Drosophila nasuta subgroup was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米果蝇种组 组蛋白H2a-H2b间隔区 细胞色素B 系统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