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1篇文章
< 1 2 2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北疆滴灌麦田蒸散量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杰 吴杨焕 +4 位作者 陈锐 杨平 柴顺喜 崔静 马富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58-1066,共9页
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了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不同时段(生育阶段、日、时)的农田水分蒸散特征,分析了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因子对农田水分蒸散的影响及产量和蒸散的关系,旨在为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的灌溉制度制定提供理论依据。3... 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了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不同时段(生育阶段、日、时)的农田水分蒸散特征,分析了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因子对农田水分蒸散的影响及产量和蒸散的关系,旨在为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的灌溉制度制定提供理论依据。3个灌水处理分别为全生育期灌溉375、600和750 mm。结果表明,在滴灌冬小麦全生育期内日蒸散量为抽穗–乳熟〉拔节–抽穗〉乳熟–成熟〉返青–拔节〉播种–越冬〉越冬–返青;在一天中,滴灌冬小麦农田水分蒸散主要发生在8:00–20:00,夜间20:00–8:00蒸散量较小且比较稳定,时蒸散量随天气变化而改变。滴灌条件下,冬小麦的棵间蒸发量占农田水分蒸散的25.2%-28.3%。棵间蒸发与土壤含水率和叶面积指数具有良好的二元二次模拟关系,拟合系数为0.98。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滴灌冬小麦的蒸散量为600-650 mm。本研究对合理制定滴灌冬小麦的灌溉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冬小麦 农田水分蒸散 棵间蒸发
下载PDF
新疆北疆地区磷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皓禹 孟超然 +2 位作者 张凤麟 刘地 危常州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8-145,共8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磷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滴灌玉米高效施磷提供技术依据。磷肥用量各处理相同,设5个处理[Pb100:磷肥100%用作基肥;Pb50:磷肥50%用作基肥,50%用作追肥;Pb25:磷肥25%用作基肥,75%用作追肥...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磷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滴灌玉米高效施磷提供技术依据。磷肥用量各处理相同,设5个处理[Pb100:磷肥100%用作基肥;Pb50:磷肥50%用作基肥,50%用作追肥;Pb25:磷肥25%用作基肥,75%用作追肥;Pb0:磷肥100%用作追肥;不施磷肥(P0)为对照]。等施磷量条件下,磷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玉米的养分吸收、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影响不同,以磷肥25%用作基肥、75%用作追肥处理效果最佳,玉米生育中后期磷素吸收量均高于其他4个处理,较全部基施产量提高18.05%,磷肥利用率为23.90%。滴灌玉米氮素和磷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生育中后期(吐丝至灌浆期),且在吐丝期和灌浆期玉米对磷素和氮素的吸收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2),说明加大后期施磷比例有利于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滴灌条件下,新疆北疆磷肥25%用作基肥、75%用作追肥处理较为适合本地区施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滴灌 磷肥 基追比例 产量 磷肥利用率
原文传递
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农田蒸散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杰 陈锐 +5 位作者 吴杨焕 杨平 崔静 贾彪 郑重 马富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7,80,共8页
于石河子大学灌溉试验站运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和小型棵间蒸发器开展滴灌冬小麦田间控水试验,设置3个灌量处理(W1=375 mm、W2=600 mm、W3=750 mm),旨在探明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生育期农田蒸散与棵间蒸发特征。结果表明:滴灌冬小麦产量随... 于石河子大学灌溉试验站运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和小型棵间蒸发器开展滴灌冬小麦田间控水试验,设置3个灌量处理(W1=375 mm、W2=600 mm、W3=750 mm),旨在探明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生育期农田蒸散与棵间蒸发特征。结果表明:滴灌冬小麦产量随灌量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但W2(8 450 kg·hm^(-2))与W3(8 670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以W2处理最大(1.4 kg·m^(-3)),显著高于W3和W1处理;滴灌冬小麦全生育期蒸散量随灌量增加而增加,介于412.3~707.6 mm,其中棵间蒸发量占蒸散量的27.9%~29.1%。表层土壤含水率和叶面积指数对棵间土壤蒸发影响明显,二者与棵间土壤蒸发占耗水比例均有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深入分析表明,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高产高效实现背景下生育期内的耗水特征为:生育期内耗水强度播种~越冬为1.0mm·d^(^(-1))、越冬~返青为0.3 mm·d^(^(-1))、返青~拔节为2.6 mm·d^(^(-1))、拔节~抽穗为6.3 mm·d^(^(-1))、抽穗~乳熟为6.6mm·d^(^(-1))、乳熟~成熟为6.2 mm·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地区 滴灌 冬小麦 蒸散量 棵间蒸发
下载PDF
生长调节剂吨田宝对新疆南部滴灌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忠华 张宏芝 +3 位作者 段俊杰 董志强 于海清 辛克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6期46-51,共6页
为了促进小麦的高产稳产,以小麦品种新冬20为供试材料,于2014-2015年在新疆泽普县小麦育种家基地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浓度吨田宝氨基酸水溶性化控叶面肥,研究其对冬小麦生育进程、叶绿素含量、农艺性状、产量等主要指标的影响。... 为了促进小麦的高产稳产,以小麦品种新冬20为供试材料,于2014-2015年在新疆泽普县小麦育种家基地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浓度吨田宝氨基酸水溶性化控叶面肥,研究其对冬小麦生育进程、叶绿素含量、农艺性状、产量等主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吨田宝均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了4.14%~11.59%,其中,起身期、灌浆前期分别喷施吨田宝750mL·hm^(-2)、750mL·hm^(-2)处理(即750+750)叶绿素含量最高,为53.9mg·kg^(-1);不同浓度吨田宝处理均能降低植株高度,增强作物抗倒伏能力;能提高次生根数、穗长及小麦群体总茎数,各处理产量较对照增加5.27%~14.56%,其中,450+450处理产量最高,为8 227.2kg·hm^(-2)。综合分析小麦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后确定,起身期、灌浆前期分别喷施吨田宝450mL·hm^(-2)、450mL·hm^(-2)处理(即450+450)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吨田宝 产量
下载PDF
沙漠绿洲灌区膜下滴灌作物需水量及作物系数研究 被引量:56
5
作者 张振华 蔡焕杰 +1 位作者 杨润亚 赵永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7-100,共4页
根据2001年甘肃民勤小坝口灌溉试验站自动气象站观测的气象资料,依据FAO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作物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结合实测的充分供水条件下作物耗水量,对膜下滴灌条件下大田作物的需水规律和作物系数进行了研究。确... 根据2001年甘肃民勤小坝口灌溉试验站自动气象站观测的气象资料,依据FAO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作物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结合实测的充分供水条件下作物耗水量,对膜下滴灌条件下大田作物的需水规律和作物系数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地区膜下滴灌棉花和玉米各个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并建立了作物系数和有效积温及播种后天数的函数关系。该结果为该沙漠绿洲灌区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玉米的水分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棉花 玉米 需水规律 作物系数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群体光合速率、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2
6
作者 罗宏海 张旺锋 +2 位作者 赵瑞海 韩春丽 施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112-114,共3页
田间试验研究了3个水平的种植密度(21万株/hm2、24万株/hm2、27万株/hm2)对膜下滴灌棉花群体光合速率(CAP)、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疆棉区适宜播种条件下,24万株/hm2密度的群体冠层结构优于其他密度,生育后期仍可保持较高CAP... 田间试验研究了3个水平的种植密度(21万株/hm2、24万株/hm2、27万株/hm2)对膜下滴灌棉花群体光合速率(CAP)、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疆棉区适宜播种条件下,24万株/hm2密度的群体冠层结构优于其他密度,生育后期仍可保持较高CAP,叶面积指数高值持续期进入早、持续时间长,光合物质累积多且分配到生殖器官中的比例大,皮棉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膜下滴灌 种植密度 群体光合速率 冠层结构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河套灌区膜下滴灌玉米产量与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4
7
作者 任中生 屈忠义 +1 位作者 李哲 刘安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9-155,共7页
为探讨不同滴灌施氮策略对玉米生长、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5年在河套灌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水平(采用张力计指导灌溉,分别控制滴头正下方20cm深度处土壤基质势下限高于-20,-30,-40kPa),6个施氮... 为探讨不同滴灌施氮策略对玉米生长、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5年在河套灌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水平(采用张力计指导灌溉,分别控制滴头正下方20cm深度处土壤基质势下限高于-20,-30,-40kPa),6个施氮水平(0,180,225,262.5,300,345kg/hm2),研究水氮互作对玉米株高、LAI、产量、水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前期,高氮对玉米株高与叶面积指数(LAI)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灌浆期,受水氮互作以及施氮量的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水平为N3(262.5kg/hm2)时为最大。完熟期玉米干物质积累对灌水的响应表现为:W1(-20kPa)〉W2(-30kPa)〉W3(-40kPa),施氮对玉米籽粒吸氮量的变化表现为:N3(262.5kg/hm2)〉N4(225kg/hm2)〉N2(300kg/hm2)〉N5(345kg/hm2)〉N0(0kg/hm2),N3比N1和N2分别升高15.71%和11.13%,比N4仅提高1.51%。灌水与施氮均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百粒重、穗行数以及行粒数,二者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且以氮为主效应。在施氮0~262.5kg/hm2范围内,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此后反而降低;在该范围内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升高而增加,随基质势控制水平的升高而明显下降,以灌水水平W3(-40kPa)为最大。在试验中,以W3N3处理的水氮利用率最高,其水分利用效率与氮肥回收率比产量最高的W2N4要分别高出1.93%和76.60%,但产量比W2N4要下降约8.58%。在河套灌区玉米膜下滴灌施氮条件下,灌水量-30kPa和施氮量225kg/hm2时,可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在灌水量-40kPa和施氮量262.5kg/hm2条件下,可以获得低于最高籽粒产量约8%的籽粒产量与最高的水氮利用率。从节水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灌水水平W3(-40kPa)、施氮水平N3(262.5kg/hm2)为当地最佳的滴灌施氮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耦合 膜下滴灌 水氮利用率 玉米
下载PDF
水氮调控对轻度盐化土滴灌棉花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振华 朱延凯 +2 位作者 张金珠 李文昊 扁青永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96-308,共13页
为探讨轻度盐渍化地区不同水氮配比对滴灌棉花生理特性、产量、品质、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寻求适合盐渍化地区棉花种植的水氮组合,优化盐渍化地区滴灌棉花水肥管理,采用桶栽随机试验,在轻度盐渍土上设置3个灌溉水平2 75... 为探讨轻度盐渍化地区不同水氮配比对滴灌棉花生理特性、产量、品质、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寻求适合盐渍化地区棉花种植的水氮组合,优化盐渍化地区滴灌棉花水肥管理,采用桶栽随机试验,在轻度盐渍土上设置3个灌溉水平2 750、3 750、4 750 m3/hm2(W1、W2、W3)和3个施氮水平300、600、900 kg/hm2(N1、N2、N3,氮素形式为尿素),对棉花光合、荧光、产量、品质、水氮利用效率及最佳灌水施肥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轻度盐胁迫不同水氮调控条件下,灌水量和水氮交互作用对各生育期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细胞间CO2浓度(Ci)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W1和W2水平下,Pn、Tr、Gs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且在W2N2处达到最大值。在W3水平下,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Ci却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灌水对棉花各生育期功能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0)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显著(P<0.05);施氮对棉花各生育期功能叶NPQ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Fv/Fm和Fv/F0、qp、Y(Ⅱ)和ETR的影响显著(P<0.05);水氮交互作用均对棉花各生育期荧光参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水氮交互作用对籽棉产量(Y)、灌溉水利用效率(i WUE)、氮肥偏生产力(NPFP)及马克隆值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籽棉产量(Y)最大值出现在W2N2处理,为5 854.5 kg/hm2,较出现在W1N1处理的最小值3 483.75 kg/hm2相对增加68.0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及似然函数组合法计算,得到轻度盐化土棉花最佳灌水施氮量为3 740 m3/hm2和754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棉花 轻度盐分土壤 水氮调控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参数 产量
下载PDF
秸秆炭化还田对滴灌棉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及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晶 马丽娟 +2 位作者 龙泽华 闵伟 侯振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0-429,共10页
通过5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持续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对滴灌棉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以及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处理:单施化肥(对照,CK)、秸秆直接还田+化肥(ST)和秸秆炭化还田+化肥(BC).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均显著提高... 通过5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持续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对滴灌棉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以及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处理:单施化肥(对照,CK)、秸秆直接还田+化肥(ST)和秸秆炭化还田+化肥(BC).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其中秸秆炭化还田的作用更显著.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最高,其次是秸秆炭化还田,均显著高于对照.秸秆直接还田主要促进了碳水化合物类和胺类碳源的代谢;秸秆炭化还田显著提高多聚物类碳源的代谢.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对照相比,秸秆直接还田显著增加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以及黄单胞菌科、酸微菌科、微杆菌科和噬纤维菌科的相对丰度;秸秆炭化还田处理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硝化螺旋菌门以及Blastocatellaceae (Subgroup4)菌科、芽单胞菌科、亚硝化单胞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黄单胞菌科、酸微菌科与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胺类碳源代谢显著正相关,噬纤维菌科、微杆菌科与碳水化合物类、胺类碳源代谢显著正相关,Blastocatellaceae (Subgroup4)菌科、芽单胞菌科、亚硝化单胞菌科与多聚物类碳源代谢显著正相关.持续秸秆炭化还田显著增加滴灌棉田土壤养分,改变细菌群落组成,提高多聚物类碳源的代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直接还田 秸秆炭化还田 滴灌棉田 碳源代谢活性 细菌群落组成
原文传递
水氮互作对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玉斌 马忠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2-109,共8页
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膜下滴灌玉米生理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互作对玉米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玉米单株叶面积随着施氮量与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 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膜下滴灌玉米生理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互作对玉米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玉米单株叶面积随着施氮量与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米耗水量呈上升趋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灌水量大于2 700 m^3/hm^2、施氮量大于200 kg/hm^2时,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不在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最佳灌水量为2700 m^3/hm^2,施氮量为2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下滴灌 水氮利用 干物质积累
原文传递
不同降水年型滴灌玉米土壤硝态氮分布、淋失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翟勇全 马琨 +6 位作者 贾彪 魏雪 运彬媛 马健祯 张昊 姬丽 李稼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5-775,共11页
为寻找满足宁夏地区滴灌条件下不同降水年型的科学施肥模式,缓解不合理施氮导致的资源浪费、黄河水质下降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于2018—2020年在宁夏平吉堡农场开展氮梯度试验,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不同施氮处理土壤硝态氮残留和淋溶量以... 为寻找满足宁夏地区滴灌条件下不同降水年型的科学施肥模式,缓解不合理施氮导致的资源浪费、黄河水质下降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于2018—2020年在宁夏平吉堡农场开展氮梯度试验,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不同施氮处理土壤硝态氮残留和淋溶量以及对滴灌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峰值与降水量密切相关,丰水年(2018年)硝态氮残留量峰值在40~60 cm土层,枯水年(2019年和2020年)在20~40 cm土层;不同降水年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淋失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降水量显著影响硝态氮淋失量;丰水年由降水因素导致的硝态氮淋失量占总淋失量的50.62%,枯水年占总淋失量的34.8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N3处理(施N量为270 kg·hm^(-2))下达最高产量,且N3处理的产量和吸氮量与N4处理(施N量为360 kg·hm^(-2))无显著差异;丰水年N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比N4处理分别提升11.38%、6.16 kg·kg^(-1)和13.85 kg·kg^(-1),枯水年分别提升12.10%、5.06 kg·kg^(-1)和15.00kg·kg^(-1)。综合考量不同降水年型0~100 cm土层硝态氮分布特征和硝态氮淋失量及施氮处理下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推荐宁夏引黄灌区滴灌玉米不同降水年型下施氮量在270 kg·hm^(-2)时较适宜,丰水年施氮最大阈值为275.59kg·hm^(-2),枯水年施氮最大阈值为320.2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玉米 降水量 硝态氮淋失 氮素利用 施氮阈值
下载PDF
基于叶面积指数构建滴灌玉米营养生长期临界氮稀释曲线 被引量:11
12
作者 贾彪 付江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73,共8页
明确宁夏引黄灌区基于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滴灌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及其适用性,探讨以氮营养指数(nitrogen nutrition index,NNI)为监测指标对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下玉米氮素营养状况诊断的可行性。该研究于2017-2018... 明确宁夏引黄灌区基于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滴灌玉米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及其适用性,探讨以氮营养指数(nitrogen nutrition index,NNI)为监测指标对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下玉米氮素营养状况诊断的可行性。该研究于2017-2018年开展了不同施氮量(0~450 kg/hm^2)下4个田块的试验,采用系统分析和统计建模的方法,分析了LAI和植株氮浓度(plant nitrogen concentration,PNC)的定量关系,构建和验证基于LAI的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并建立理论框架,将基于LAI的临界氮曲线与基于植株干物质(plant dry matter,PDM)的临界氮浓度曲线关联,比较基于LAI和PDM的临界氮曲线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营养生长期临界氮和LAI符合幂函数关系,拟合模型的评价指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MSE,n-RMSE)的结果分别为0.09和4.13%,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试验氮素水平范围内,不同生育时期NNI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变化范围为0.53~1.34,NNI可以准确地反映滴灌玉米氮素营养状况。在非限氮处理下,玉米植株氮素吸收与LAI成正比,LAI与PDM的异速生长参数接近理论值2/3。构建的基于LAI的临界氮曲线可以有效地识别玉米拔节期至吐丝期植株所需的氮状态,为宁夏滴灌玉米氮肥精确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诊断 滴灌水肥一体化 玉米 临界氮稀释曲线 叶面积指数 氮营养指数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权丽双 王振华 +1 位作者 郑旭荣 裴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5,共5页
为了解水氮耦合对新疆北部石河子地区滴灌复播油葵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以当地油葵主栽早熟品种"新葵杂五号"为供试材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氮两因素三水平完全处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3 00... 为了解水氮耦合对新疆北部石河子地区滴灌复播油葵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以当地油葵主栽早熟品种"新葵杂五号"为供试材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氮两因素三水平完全处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3 000 m3·hm^(^(-2))、纯施氮232 kg·hm^(^(-2))水氮组合下,滴灌复播油葵的叶面积最大,株高在营养生长阶段最高,盘径、茎粗及干物质量均最大;结实率水平、单盘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均最高,分别为96.97%、112.96g、73.89 g和3 597 kg·hm^(^(-2))。以滴灌复播油葵产量为追求目标,综合考虑水氮耦合对其生长的影响,试验所在地区复播油葵建议的适宜灌溉定额及氮肥追施量分别为3 000 m3·hm^(^(-2))、232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滴灌复播 水氮耦合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权丽双 郑旭荣 +1 位作者 王振华 裴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21-1029,共9页
为了解水氮耦合对新疆北部石河子地区滴灌复播油葵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以当地油葵主栽早熟品种新葵杂五号为试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氮两因素三水平完全处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复播油葵耕层耗水量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为... 为了解水氮耦合对新疆北部石河子地区滴灌复播油葵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以当地油葵主栽早熟品种新葵杂五号为试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氮两因素三水平完全处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复播油葵耕层耗水量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为:开花期>现蕾期>灌浆期>苗期>成熟期,现蕾期和开花期是2个需水关键期,尤其开花期对水分最敏感;耕层(0~40cm)耗水量随灌水定额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灌水量3 000 m^3·hm^(-2)、纯施氮量232 kg·hm^(-2)的水氮组合在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油葵产量方面表现出显著的耦合效果。本研究为寻求滴灌复播油葵高效水氮优化方案和水氮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滴灌复播 水氮耦合 光合特性 土壤水分利用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滴灌棉田NH3挥发及棉花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方斌 刘凯 +2 位作者 孙嘉璘 殷星 侯振安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46-1753,共8页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滴灌棉田NH3挥发及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1)对照(不施氮肥,CK),(2)常规化肥(习惯施氮300 kg/hm^2,T300),(3)常规化肥减氮20%(240 kg/hm^2,T240),(4)酸性液体肥减氮20%(240 kg...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滴灌棉田NH3挥发及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1)对照(不施氮肥,CK),(2)常规化肥(习惯施氮300 kg/hm^2,T300),(3)常规化肥减氮20%(240 kg/hm^2,T240),(4)酸性液体肥减氮20%(240 kg/hm^2,L240),(5)酸性液体肥减氮35%(200 kg/hm^2,L200)。【结果】减氮处理(T240、L240、L200)土壤NH3挥发损失较T300处理分别降低31.1%、73.4%、78.8%。在同一减氮水平下,L240处理NH3挥发累积量较T240处理降低61.4%。T240和L240处理氮素吸收量显著优于T300处理,较T300处理分别增加了9.1%和12.6%。L240处理棉花磷素吸收量最高,较其它处理提高了11.7%~17.7%。T240和L240处理棉花产量显著高于T300处理,分别增加9.6%和12.6%。与T300处理相比,各减氮处理均可提高棉花氮肥利用率,其中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20.1%~24.9%。【结论】酸性液体肥减氮20%显著降低滴灌棉田土壤NH3挥发损失,促进棉花氮磷素养分吸收,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滴灌棉田 NH3挥发 养分吸收 产量
下载PDF
新疆安集海灌区膜下滴灌棉田根系层土壤盐分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乔学瑾 石建初 +4 位作者 谭丽丽 范未华 轩俊伟 盛建东 左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02-1213,共12页
明晰土壤盐渍化空间分布特征是盐碱地改良的基础。与单一尺度相比,嵌套多尺度研究可更好地分析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结构特征,更精确地表达盐渍化程度的自相关随尺度的变化情况。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野外实地分层... 明晰土壤盐渍化空间分布特征是盐碱地改良的基础。与单一尺度相比,嵌套多尺度研究可更好地分析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结构特征,更精确地表达盐渍化程度的自相关随尺度的变化情况。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野外实地分层采集土样,分析了4km、500m和100m三个嵌套尺度条件下,新疆安集海灌区膜下滴灌棉田根系层土壤含盐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异特性。结果表明,灌区棉田各尺度根系层土壤含盐量整体水平较低(平均1.52~1.87 g·kg^(-1)),属中等变异,具有明显的连续变化和底聚特征。轻度盐化土和非盐化土在整个灌区占主导地位并主要分布于地表水矿化度较低、地势较高、排水相对通畅的灌区东南侧,盐渍化相对较重区域主要位于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泉水溢出带,以及受平原水库和干渠渗漏影响的区域。受地形地貌等结构性因素与人为活动等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土壤含盐量呈强空间自相关性:随尺度加大,地统计模型的块基比减小,相关距离增加,自相关性增强,结构性因素影响增强,随机因素影响减弱;反之随尺度减小,空间分布更加清晰明确,随机因素的影响则逐渐增强。对于盐渍化严重区域,有必要针对整个根系层采用嵌套方式在更小尺度上加密采样,以充分了解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变异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棉田 根系层 土壤盐分 空间变异 空间尺度
下载PDF
聚磷酸磷肥不同基追比对石灰性土壤上滴灌盆栽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林 夏晓阳 +8 位作者 普正仙 王芳 王祥斌 刘烨东 吕海丽 王雨欣 蒲巧铃 危常州 张新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46-952,共7页
【目的】研究了3种聚磷酸磷肥不同施用技术对石灰性土壤滴灌棉花生长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为石灰性土壤上聚磷酸磷肥在滴灌棉花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棉花为供试材料进行了滴灌盆栽试验。用聚合度为2.3、1.8的聚磷酸铵和聚... 【目的】研究了3种聚磷酸磷肥不同施用技术对石灰性土壤滴灌棉花生长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为石灰性土壤上聚磷酸磷肥在滴灌棉花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棉花为供试材料进行了滴灌盆栽试验。用聚合度为2.3、1.8的聚磷酸铵和聚合度为3.0的聚磷酸钾分别与常规磷酸二铵混合,得到3种含聚磷酸的掺混磷肥,依次表示为APP1、APP2和KTPP,掺混磷肥中3%的P_(2)O_(5)来自聚磷酸磷肥。在施磷量均为P_(2)O_(5)0.2 g/kg土壤前提下,每个掺混磷肥设基追比7∶3(F_(7∶3)),1∶1(F_(1∶1))和3∶7(F_(3∶7))3个处理,同时设置不施磷肥对照(CK),共10个处理。棉花出苗后110天收获,测定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和含磷量,同时分别测定0-8和8-16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结果】3种供试聚磷酸磷肥在0-8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以F_(7∶3)处理显著低于F_(1∶1)和F_(3∶7)处理,8-16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3个施用比例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在F_(7∶3)处理下,0-8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以KTPP处理显著高于APP1和APP2。在F_(1∶1)和F_(3∶7)处理下,0-8和8-16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为KTPP和APP1显著高于APP2。F_(1∶1)处理棉花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均高于F_(7∶3)和F_(3∶7)处理。F_(1∶1)处理棉花结铃数最高,F_(3∶7)处理最低。F_(1∶1)处理下,KTPP和APP1棉花结铃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APP2。F_(7∶3)和F_(1∶1)处理棉花地上部吸磷量和磷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F_(3∶7)处理。在F_(1∶1)和F_(3∶7)基追比处理下,棉花地上部吸磷量和磷肥利用效率均表现为KTPP显著高于APP2,而APP1处于两者间。【结论】3种不同聚磷酸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上对棉花的肥效表现为聚磷酸钾最优,其次为聚合度为2.3的聚磷酸铵,聚合度为1.8的聚磷酸铵效果略差。3种聚磷酸磷肥均以基追比1∶1施用棉花生物量积累和棉花磷肥利用率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磷肥 基追比 滴灌棉花 磷肥利用率
下载PDF
氮磷运筹对膜下滴灌玉米养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钊 马忠明 陈玉梁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11,共7页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肥运筹对膜下滴灌玉米养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养分吸收主要集中于叶片,其次是茎秆,成熟期主要是籽粒、苞叶、玉米芯等,在吸收氮素、磷素过程中,氮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土壤硝态氮含量变...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肥运筹对膜下滴灌玉米养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养分吸收主要集中于叶片,其次是茎秆,成熟期主要是籽粒、苞叶、玉米芯等,在吸收氮素、磷素过程中,氮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合理的氮磷配施能提高玉米对硝态氮的吸收作用,对玉米生长起到较大作用。在灌水相同条件下,氮肥是限制速效磷的主要因素,一定范围内增加氮肥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磷肥的利用效率主要决定于氮肥的施用量。中后期增施氮磷肥均促进产量增加,各处理的产量高低依次为NP9>NP8>NP3>NP4>NP6>NP5>NP7>NP2>NP1>CK,本试验最佳产量运筹方案的氮磷施用量分别为225 kg/hm^2(纯N)、123.7 kg/hm^2(P_2O_5),产量为14 167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下滴灌 氮、磷肥运筹 养分
下载PDF
基于GIS的滴灌棉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预测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宁 吕新 +6 位作者 马莉 王海江 陈剑 张泽 李新伟 董楠 张涛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3-408,共6页
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支持下,对新疆农五师81团滴灌棉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锰、总盐等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空间变异主要... 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支持下,对新疆农五师81团滴灌棉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锰、总盐等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引起;在普通克里格、反距离加权、全局多项式、局部多项式、径向基函数预测方法中,用局部多项式插值法来预测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铁、有效锌、有效锰、有效硼的空间分布精度较高;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来预测有效铜空间分布精度较高;用径向基函数插值法来预测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滴灌棉田 GIS 空间变异 插值方法
原文传递
冬灌制度对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翟江蕊 丁邦新 +5 位作者 白云岗 柴仲平 刘洪波 郑明 丁宇 姚城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7,共11页
为明确不同冬灌制度的应用效果,以南疆膜下滴灌棉田为研究对象,选取每年冬灌处理(CK)、不冬灌处理(H1)及隔年冬灌处理(H2)3种冬灌制度,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冬灌后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 为明确不同冬灌制度的应用效果,以南疆膜下滴灌棉田为研究对象,选取每年冬灌处理(CK)、不冬灌处理(H1)及隔年冬灌处理(H2)3种冬灌制度,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冬灌后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各处理间0~20 cm土层土壤总盐含量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H1和H2处理显著降低了脲酶(0.96%~1.35%)和转化酶活性(1.17%)以及微生物量氮含量(4.21%~7.03%),但H2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14.30%)、全氮(14.29%)、全磷(4.55%)和全钾(7.40%)含量;H1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6.03%)、全磷(12.5%)和水分(23.08%)含量,提高了微生物量碳氮比(7.37%)。(2)不同处理下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以及真菌群落的丰度无显著差异,但与CK相比,H1和H2处理显著提高了真菌的辛普森指数(4.12%~4.55%)。此外,H1较CK处理提高了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H2较CK处理提高了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真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的群落结构主要受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别受转化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在无法保证每年冬灌用水的情况下,隔年冬灌更有利于保障膜下滴灌棉田的土壤耕地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灌制度 膜下滴灌棉田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土壤酶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