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层叙事与读者姿态——《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叙事结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杨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4-29,共6页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能性。这一结构方式能够突破对作家的限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一般阅读状态下读者的姿态。赋予读者以叙述上的参与与阅读时的对话姿态。双层叙事使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展开对话而与第二叙述者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一方面参与叙述建构,另一方面保持对叙述的批判与思考,形成一种“间离化效果”,是能够将读者引向深入思考状态的理想叙事方式。余华与肖洛霍夫的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双层叙事结构的经典范本,同时他们在具体叙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但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叙事 第一叙述者 对话 读者姿态 余华 叙事结构
下载PDF
黑与白的交汇——论安德里娅·利维的《小岛》中的双重叙事 被引量:1
2
作者 蔡晓燕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69-72,共4页
作为英国少数族裔作家群体中的新生力量,牙买加裔作家安德里娅·利维可谓成绩显著,其代表作《小岛》更被视为移民文学的新胜利。在小说中,利维采用双重叙事策略,从黑人移民和英国白人的双重视角呈现了英国社会在进入多元化时代... 作为英国少数族裔作家群体中的新生力量,牙买加裔作家安德里娅·利维可谓成绩显著,其代表作《小岛》更被视为移民文学的新胜利。在小说中,利维采用双重叙事策略,从黑人移民和英国白人的双重视角呈现了英国社会在进入多元化时代前后的真实状态并反映了在这一历史时刻下黑白双方的精神创伤和身份困惑。本文将探讨小说中蕴含的黑白双重声音,并进一步分析作者如何借助双重叙事策略来重新审视英国历史,思考黑白双方的关系以及重构英国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岛》 双重叙事 历史重构 英国身份 文化杂糅
下载PDF
发明传统:《巴纳比·鲁奇》中的暴力图谱
3
作者 张秋子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80,共9页
狄更斯的《巴纳比·鲁奇》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部作品包含了狄更斯对于暴力的整体性思考。以"发明传统"的方式,小说重新定义了历史罗曼司的叙事目的,并进一步扭转了维多利亚时代暴乱书写的叙事逻辑。以个体暴... 狄更斯的《巴纳比·鲁奇》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部作品包含了狄更斯对于暴力的整体性思考。以"发明传统"的方式,小说重新定义了历史罗曼司的叙事目的,并进一步扭转了维多利亚时代暴乱书写的叙事逻辑。以个体暴力作为暴乱的逻辑起点的探索却使狄更斯陷入了叙事的困境,他一方面试图向人性内部求索,一方面又不得不向外突围。暴力起源的双重叙事结构暴露出狄更斯矛盾的正义观,更将其追问从暴力起源导向了暴力本质。通过对小说高潮时刻暴乱的空间政治学书写,狄更斯强化了对于暴力本质的矛盾认识:以不义对抗不公。这种复杂的正义观与认识论,是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复合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纳比·鲁奇》 暴力 正义观 双重叙事 复合心态
原文传递
权力视角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双重叙事
4
作者 程婷婷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7-61,共5页
苏格兰女作家缪瑞尔·斯帕克的代表作《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以校园故事为题材,集中体现了传统苏格兰叙事中的“双重叙事”特征。小说中微观空间里的“规训权力”、人物塑造的“双重性”和权力身份的转换以及权力与反抗的互动,既揭示... 苏格兰女作家缪瑞尔·斯帕克的代表作《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以校园故事为题材,集中体现了传统苏格兰叙事中的“双重叙事”特征。小说中微观空间里的“规训权力”、人物塑造的“双重性”和权力身份的转换以及权力与反抗的互动,既揭示出现代社会精密的权力机制和隐蔽的治理艺术,也深刻观照了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微妙复杂的民族关系。权力视角的全新解读为研究小说的苏格兰“双重”叙事和斯帕克的“两面性”美学原则提供了多重解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缪瑞尔·斯帕克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权力视角 双重叙事
下载PDF
论《猪人》系列的叙述视角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颖 王海燕 《山东外语教学》 2005年第2期88-91,共4页
美国作家保罗·金代尔的早期少年小说<猪人>及其姐妹篇<猪人的遗产>通过独特的叙述视角,艺术地再现了青少年身心的成长发展,展现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焦虑与彷徨.本文将从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双视角及不可靠叙述者三方面... 美国作家保罗·金代尔的早期少年小说<猪人>及其姐妹篇<猪人的遗产>通过独特的叙述视角,艺术地再现了青少年身心的成长发展,展现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焦虑与彷徨.本文将从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双视角及不可靠叙述者三方面解析这一成长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人》系列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双视角 不可靠叙述者
下载PDF
《到灯塔去》的多重叙事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宝丹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93-96,共4页
《到灯塔去》诞生于伍尔夫思想和艺术的成熟期,显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创作观和多重的叙事策略。从双重性声音、空白视角和存在的瞬间三个层面对《到灯塔去》的叙事方法进行分析,说明伍尔夫运用这三种叙事策略所表现出来的反传统、反权威... 《到灯塔去》诞生于伍尔夫思想和艺术的成熟期,显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创作观和多重的叙事策略。从双重性声音、空白视角和存在的瞬间三个层面对《到灯塔去》的叙事方法进行分析,说明伍尔夫运用这三种叙事策略所表现出来的反传统、反权威正是一种构建女性叙事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双重话语 空白艺术 存在瞬间
下载PDF
试论《都柏林人》中双重叙事结构的艺术张力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正彩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27-30,共4页
经典叙事学认为,《都柏林人》的叙事在故事层面,如人物、环境、情节的设置都具有传统小说特点。但在传统叙事结构掩藏下,它还存在着叙事逻辑层面断裂特点,构成了双重叙事结构。双重叙事结构的对比衍生出强烈的现实矛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经典叙事学认为,《都柏林人》的叙事在故事层面,如人物、环境、情节的设置都具有传统小说特点。但在传统叙事结构掩藏下,它还存在着叙事逻辑层面断裂特点,构成了双重叙事结构。双重叙事结构的对比衍生出强烈的现实矛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柏林人 叙事结构 艺术张力
下载PDF
双重视角烛照下的心灵之痛与人性之悲——对S·茨威格《家庭女教师》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路怡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97-100,106,共5页
文章从西方叙事学视角理论出发,对奥地利作家S.茨威格的经典短篇小说《家庭女教师》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该文本采用了文本外的叙事者加文本内的儿童视角的双重视角叙事策略,紧接着论述了这篇作品在儿童视角叙事方面的典型性和成功之处,... 文章从西方叙事学视角理论出发,对奥地利作家S.茨威格的经典短篇小说《家庭女教师》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该文本采用了文本外的叙事者加文本内的儿童视角的双重视角叙事策略,紧接着论述了这篇作品在儿童视角叙事方面的典型性和成功之处,最后从文本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自然推及至作家隐喻其中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女教师》 双重视角叙事策略 文本外的叙事者 儿童视角 有意味的形式
下载PDF
曹文轩小说的双重叙事声音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伯瑾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62-64,74,共4页
曹文轩的"苦难和少年成长主题"小说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关注,而揭示曹文轩小说中的双重叙事者以及体现在文本中的双重叙事声音,并探讨这种双重叙事声音的复调特征及其意义是曹文轩小说研究的另一重要课题。
关键词 曹文轩 双重叙事者 双重叙事声音 复调特征 悲悯情怀
下载PDF
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谦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7-30,33,共5页
"隐形进程"是申丹教授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叙事学概念,它涉指显性叙事情节背后藏匿的一股贯穿于文本始终的叙事暗流。在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多数短篇小说中,都存在着一明一暗的双重叙事进程。一直以来,显性叙事情节得到了学... "隐形进程"是申丹教授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叙事学概念,它涉指显性叙事情节背后藏匿的一股贯穿于文本始终的叙事暗流。在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多数短篇小说中,都存在着一明一暗的双重叙事进程。一直以来,显性叙事情节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隐性进程则常常被忽略,这也导致了研究结论的片面性。本文以海明威四部经典的短篇小说为例,分析其中的显性和隐性两种叙事进程,可以得出与传统批评视阈迥然不同的研究结论,这无疑为文本的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内斯特·海明威 短篇小说 显性情节 隐性进程 双重叙事
下载PDF
追寻真实——谈《伤逝》的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永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3期102-103,共2页
鲁迅小说《伤逝》有说不尽的话题,不论是叙述文本自身的结构、作者采用的独特的叙事视角,还是叙述者的每一次评论,都给读者理解文本带上了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在叙事学理论不断发展的当下,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伤逝》,并结合... 鲁迅小说《伤逝》有说不尽的话题,不论是叙述文本自身的结构、作者采用的独特的叙事视角,还是叙述者的每一次评论,都给读者理解文本带上了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在叙事学理论不断发展的当下,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伤逝》,并结合作者的经历,体会鲁迅小说中别具一格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结构 双重叙述视角 叙述者的评论 真实性
下载PDF
自传的神话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卓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45,共4页
对“自白体”诗歌的自传性提出质疑,通过对“自白体”诗歌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洛威尔的代表作《生活研究》的分析,从诗歌的叙述者和诗歌的叙述对象以及叙述特点等方面探究了“自白体”诗歌的自传性背后所隐藏的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从而... 对“自白体”诗歌的自传性提出质疑,通过对“自白体”诗歌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洛威尔的代表作《生活研究》的分析,从诗歌的叙述者和诗歌的叙述对象以及叙述特点等方面探究了“自白体”诗歌的自传性背后所隐藏的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从而揭示出“自白体”诗歌的真正价值:诗人为读者也为自己制造出了一个自传神话,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性 建构 叙述的双重意识 自传神话
下载PDF
社会的夹心饼:《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
13
作者 陈美玲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10-113,共4页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在这本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小说的叙述方式入手,通过分析双重叙述声音和不同的叙述话语,对小说中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进行解读。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双重叙述声音 叙述话语
下载PDF
《老谋深算》的生态叙事策略
14
作者 曾畅怀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23-27,共5页
安妮·普鲁是美国当代区域文学的代表,其作品常被当成典型的生态文本。《老谋深算》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即双重叙事线索的并置,叙事序列和符号矩阵理论及典型人物的塑造,凸显了其生态主题。普鲁运用生态叙事策略完成了对生态主题的构... 安妮·普鲁是美国当代区域文学的代表,其作品常被当成典型的生态文本。《老谋深算》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即双重叙事线索的并置,叙事序列和符号矩阵理论及典型人物的塑造,凸显了其生态主题。普鲁运用生态叙事策略完成了对生态主题的构建,体现了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叙事线索 叙事序列 符号矩阵 生态主题
下载PDF
论《女勇士》书写中国的双重叙事策略
15
作者 魏文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28-30,33,共4页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采用双重叙事策略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进行了想像性建构:以他者化叙事策略来表现中国文化中落后、封闭、迷信的一面;以认同化叙事策略突出中国文化中神奇、英勇和理智的一面。双重叙事策略反映了华裔美国作家中国文化...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采用双重叙事策略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进行了想像性建构:以他者化叙事策略来表现中国文化中落后、封闭、迷信的一面;以认同化叙事策略突出中国文化中神奇、英勇和理智的一面。双重叙事策略反映了华裔美国作家中国文化的矛盾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亭亭 《女勇士》 双重叙事策略
下载PDF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叙事策略转型背后的现实人生体验
16
作者 陈茶凤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81-84,共4页
王安忆在复出后的第一部小说《叔叔的故事》中实现了她叙事策略的转型,叙述者以"叙述代言人"的身份讲述了叔叔自设与他设的神话被一一击碎的过程,在讲述"叔叔"故事的过程中也涉及到叙述者本身的故事,同时透漏了叙... 王安忆在复出后的第一部小说《叔叔的故事》中实现了她叙事策略的转型,叙述者以"叙述代言人"的身份讲述了叔叔自设与他设的神话被一一击碎的过程,在讲述"叔叔"故事的过程中也涉及到叙述者本身的故事,同时透漏了叙述者这代人的精神状态,使小说具有思想和叙事上的双重涵义。作者通过"非‘元小说’性"的双层的叙事文本演绎了叔叔的"信仰"和"我"的"游戏"背后共同的精神虚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叔的故事 双层叙事文本 虚无
下载PDF
《呼啸山庄》独特的叙事角度及其作用
17
作者 文美莲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2-34,共3页
在小说《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使用了独特的双重叙事视角。这种叙事方法,激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作者隐藏在叙述者背后,通过主人公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也避免描述... 在小说《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使用了独特的双重叙事视角。这种叙事方法,激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作者隐藏在叙述者背后,通过主人公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也避免描述自己不熟悉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叙事视角 真实性 接受主题 作者隐藏
下载PDF
品析伍尔芙作品的生态女性主义叙事观
18
作者 李庆玲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53-56,61,共5页
文章简述了生态女性主义起源、流派及其意义,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芙叙事文本,折射出了生态女性独到的美学观和人生观,并透过女性主义视角来简单地回眸其作品叙事结构,以阐释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及女性主义叙事二者延伸的意义。
关键词 伍尔芙作品 生态女性主义 美学观 双层叙事结构
下载PDF
现代乡土文学流派描述 被引量:3
19
作者 尹康庄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1年第7期1-9,16,共10页
现代乡土文学事实上有三个流派。一是以鲁迅为楷模的一派。这一派作家始终把故乡记忆同文学的时代责任紧密结合,创作因此具有双重叙述的特征。二是由周作人开启以废名为代表的一派。他们钟情于个体乡土生活体验的单层叙述,吟唱的多是... 现代乡土文学事实上有三个流派。一是以鲁迅为楷模的一派。这一派作家始终把故乡记忆同文学的时代责任紧密结合,创作因此具有双重叙述的特征。二是由周作人开启以废名为代表的一派。他们钟情于个体乡土生活体验的单层叙述,吟唱的多是远离现实的田园牧歌。三是与沈从文相类的一派。这一派作家也营造牧歌,但其目的在于以这种人性美的精神文本呼唤新的人生价值规范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乡土文学 流派 双重叙述 人性美 田园牧歌 鲁迅 周作人 沈从文
下载PDF
程式内的创新与模式外的建构——茅盾短篇小说视角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翟文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27,共4页
从视角模式的角度看,茅盾的短篇小说几乎全部属于第三人称视角模式,其中包含编辑型全知叙述、中立型全知叙述、有限全知叙述、第三人称人物内视角叙述等多种类型;个别篇章情形稍显复杂,出现了二度叙事。但茅盾绝不循规蹈矩,而是既关注... 从视角模式的角度看,茅盾的短篇小说几乎全部属于第三人称视角模式,其中包含编辑型全知叙述、中立型全知叙述、有限全知叙述、第三人称人物内视角叙述等多种类型;个别篇章情形稍显复杂,出现了二度叙事。但茅盾绝不循规蹈矩,而是既关注程式内的创新,又重视模式外的建构,以充分挖掘各种视角模式的不同修辞功能。这种形式实验的成功,一方面显示了作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另一方面对当代文学创作亦不无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视角模式 全知叙述者 二度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