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环境条件下稻谷粒形数量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39
1
作者 张光恒 张国平 +4 位作者 钱前 徐律平 曾大力 滕胜 包劲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22,共7页
以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 ,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及长宽比 3个性状在北京、杭州、海南 3个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检测结果表明 ,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 18个QTLs,分布于水稻... 以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 ,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及长宽比 3个性状在北京、杭州、海南 3个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检测结果表明 ,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 18个QTLs,分布于水稻第 1、2、3、4、6、8和 12染色体上 ,其中与粒长性状相关QTL 3个 ,LOD值为 2 .6 9~ 4 .75 ,贡献率为 9.9%~18.4 % ;与粒宽性状相关QTL 9个 ,LOD值为 2 .4 3~ 5 .77,贡献率为 8.4 %~ 2 5 .6 % ;与长宽比性状相关QTL 6个 ,LOD值为 2 .4 4~ 6 .0 2 ,贡献率为 9.8%~ 2 2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加倍单倍体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环境
下载PDF
水稻芽期与幼苗前期耐碱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33
2
作者 程海涛 姜华 +4 位作者 薛大伟 郭龙彪 曾大力 张光恒 钱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19-1727,共9页
利用包含120个株系的籼粳交来源(春江06/TN1)的加倍单倍体群体,在Na2CO3胁迫下,以发芽期和幼苗前期的相对发芽势等10个性状作为耐碱性评价指标,进行水稻耐碱性的QTL定位。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显著正相关,相对苗高... 利用包含120个株系的籼粳交来源(春江06/TN1)的加倍单倍体群体,在Na2CO3胁迫下,以发芽期和幼苗前期的相对发芽势等10个性状作为耐碱性评价指标,进行水稻耐碱性的QTL定位。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显著正相关,相对苗高、相对根数和相对根长之间显著正相关。采用QTLNetwork统计软件共定位到14个加性QTL和13个上位性QTL。在第3染色体RM251~ RM3280间有2个QTL,在第7染色体RM3286~RM1279区域有3个QTL;在第1、2和7染色体同一位置同时检测到2个上位性QTL,在第12染色体RM1246~RM5199之间集中了4个上位性QTL,耐碱数量基因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现象。耐碱性盐QTL可能包括两类,一类与K+、Na+等离子胁迫有关,另一类与高pH胁迫有关。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都具有一些耐碱基因,可以通过有性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选育优良的耐碱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碱性盐胁迫 数量基因座位 DH群体
下载PDF
水稻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长登 郭龙彪 +3 位作者 李西明 季芝娟 马良勇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7-659,共3页
对粳稻品种春江06和籼稻品种TN1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采用芽期接菌方法接种恶苗病菌,进行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共检测到2个QTL:qB1和qB10,分别位于第1和第10染色体上,2个QTL的抗性基因都来自春江06,贡献率相近。
关键词 水稻 恶苗病 数量性状座位 加倍单倍体群体 抗病性
下载PDF
两个水稻DH群体发芽期和幼苗前期耐碱性状QTL定位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程海涛 姜华 +3 位作者 颜美仙 董国军 钱前 郭龙彪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39-450,共12页
利用两个不同的加倍单倍体群体,在0.15%Na2CO3胁迫下,以发芽期和幼苗前期的发芽势(GE)等10个性状碱害相对值作为耐碱指标,进行耐碱性状QTL定位比较。碱害相对值相关分析表明,多个性状的碱害相对值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采用QTLMapper1.... 利用两个不同的加倍单倍体群体,在0.15%Na2CO3胁迫下,以发芽期和幼苗前期的发芽势(GE)等10个性状碱害相对值作为耐碱指标,进行耐碱性状QTL定位比较。碱害相对值相关分析表明,多个性状的碱害相对值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采用QTLMapper1.6统计软件对碱害相对值进行QTL分析。DH-1群体定位到10个主效QTL和15个上位性QTL,DH-2群体定位到14个主效QTL和15个上位性QTL。两群体定位列线比对发现:1个控制相对根长的QTL,qRRL3-1,两群体定位在第3染色体对应的区域(CT339-G62和RM7-RM3280)。其他性状两群体没有定位在相同的区域,但存在多个重要的数量基因座位,如CT158-CT550、RM3755-RM418和RM1349-RM1061等区域。在这些相同基因座位上两群体都检测到控制不同性状的主效QTL或上位性QTL,耐碱性QTL可能存在多效性、连锁性,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可以相互转化。多个QTL不仅与水稻耐碱性有关,还与多种抗逆性有关。这些结果将有利于耐碱性分子机制的剖析和强耐碱性水稻品种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DH群体 发芽期和幼苗前期 耐盐碱性状 QTL
下载PD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Mapping of Flag-leaf Ligule Length in Rice and Alignment with ZmLG1 Gene 被引量:6
5
作者 Dali Zeng Jiang Hu +6 位作者 Guojun Dong Jian Liu Longjun Zeng Guangheng Zhang Longbiao Guo Yihua Zhou Qian Qi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60-366,共7页
A doubled haploid (DH) population, which consists of 120 lines derived from anther culture of a typical indica and japonica hybrid‘CJ06'/‘TNI', was used in this study. Ligule lengths of flag leaf were investigat... A doubled haploid (DH) population, which consists of 120 lines derived from anther culture of a typical indica and japonica hybrid‘CJ06'/‘TNI', was used in this study. Ligule lengths of flag leaf were investigated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mapping using the DH population. Five QTLs (qLL-2, qLL.4, qLL-6, qLL-IO and qLL-12) controlling the ligule length (LL) were detected on chromosomes 2, 4, 6, 10 and 12, with the variances explained 11.4%, 13.6%, 27.8%, 22.1% and 11.0%, respectively. Using four known genes of ZmGL1, ZmGL2, ZmGL3 and ZmGL4 in maize from the MaizeGDB, their homologs in rice were align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exist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linkage map by in silico mapping. A ZmLG1 homolog gene, OsLG1 encoding a 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 was located between the markers RM255 and RM280, which is just identical to the interval of qLL.4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4. The results are beneficial to dissection of the ligule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the study of cereal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haploid population in silico mapping ligule length of flag lea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rice.
原文传递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Panicle Layer Uniformity Identified in Doubled Haploid Lines of Rice in Two Environments 被引量:7
6
作者 Liangyong Ma Jinsong Bao +6 位作者 Longbiao Guo Dali Zeng Ximing Li Zhijuan Ji Yingwu Xia Changdeng Yang Qian Qi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9期818-824,共7页
Uniformity of stem height in rice directly affects crop yield potential and appearance, and has become a vital index for rice improvement. In the present study, a doubled haploid (DH)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cros... Uniformity of stem height in rice directly affects crop yield potential and appearance, and has become a vital index for rice improvement. In the present study, a doubled haploid (DH)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japonica rice Chunjiang 06 and indica rice TN1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for three related traits of paniclelayer-uniformity; that is, the tallest panicle height, the lowest panicle height and panicle layer disuniforrnity in two locations:Hangzhou (HZ) and Hainan (HN). A total of 16 QTLs for three traits distributed on eight chromosomes were detected in tw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wo QTLs, qTPH-4 and qTPH-8 were co-located with the QTLs for qLPH-4 and qLPH-8, which were only significant in the HZ environment, whereas the qTPH-6 and qLPH-6 located at the same interval were only significant in the HN environment. Two QTLs, qPLD-10.1 and qPLD-10.2, were closely linked to qTPH-10, and they might have been at the same locus. One QTL, qPLD-3, was detected in both environments, explaining more than 23%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s. The CJ06 allele of qPLD-3 could increase the panicle layer disuniformity by 9.23 and 4.74 cm in the HZ and HN environments. Except for qPLD-3, almost all other QTLs for the same trait were detected only in one environment, indicating that these three traits were dramatically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results may be useful for elucidation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anicle-layer-uniformity and marker assisted breeding for super-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haploid population panicle layer uniformity plant height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rice.
原文传递
大白菜回交导入系群体构建及其遗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汪骞 和江明 +4 位作者 林良斌 庄木 王艳 王晓武 武剑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05-1310,共6页
利用大白菜栽培品种的DH系Z16和白菜型油菜自交系L144杂交的F1获得包括119个株系的DH群体。用相同亲本的F1与Z16进行独立回交,利用25个独立回交的BC2分别得到这些株系的DH系,选择每个BC2的4~6个DH系构建121个株系的BIL群体。进一步利用... 利用大白菜栽培品种的DH系Z16和白菜型油菜自交系L144杂交的F1获得包括119个株系的DH群体。用相同亲本的F1与Z16进行独立回交,利用25个独立回交的BC2分别得到这些株系的DH系,选择每个BC2的4~6个DH系构建121个株系的BIL群体。进一步利用SSR和SRAP标记构建了DH群体遗传图谱,由10个连锁群组成,包括245个分子标记,总长度714cM,平均遗传图距2.9cM。再以此图谱为参照,用锚定在染色体上的97个SSR标记研究供体亲本L144的染色体片段在BIL群体中覆盖基因组比率。在BIL群体中来源于L144的基因组片段占0.84%~35.00%,平均为11.31%,接近理论遗传预期值12.50%。在25个BC的BIL株系中供体亲本L144等位位点占1.69%~27.36%,平均为1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遗传图谱 DH群体 BIL群体
原文传递
采薹对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赵佳男 曹小东 +5 位作者 尚丽平 同晓丽 李保军 赵亚军 罗斌 王灏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2期28-34,共7页
为了提高油菜应用价值,探索油菜多功能利用新思路。选择农艺性状优异的甘蓝型油菜G1为父本,G2为母本,构建289个双单倍体(DH)纯系,对其菜薹产量、植株性状、菜籽产量、生物学产量与经济效益进行考察评估,筛选菜薹产量高,不影响菜籽产量... 为了提高油菜应用价值,探索油菜多功能利用新思路。选择农艺性状优异的甘蓝型油菜G1为父本,G2为母本,构建289个双单倍体(DH)纯系,对其菜薹产量、植株性状、菜籽产量、生物学产量与经济效益进行考察评估,筛选菜薹产量高,不影响菜籽产量且经济效益高的“油薹两用”油菜品系。结果表明:分枝高度(BH)、一次有效分枝数(NFB)与菜籽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对照相比,采摘菜薹降低了株高(PH)、分枝高度和一次有效分枝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DH群体中,菜薹产量与菜籽产量呈负相关关系;摘薹后菜籽产量比未摘薹平均减少19.24%,但总产值比未摘薹平均增加48.87%,其中筛选出48份材料菜籽产量(产量变化范围在-10%~10%)不受摘薹影响,63份材料摘薹后菜籽产量增加,增产幅度>10%,增产效果明显。30份材料菜籽产量超过3000 kg/hm^(2)。综合以上指标,本试验共筛选出21份菜薹与菜籽产量均达到长江流域油菜区产量要求且效益好的“油薹两用”材料,为兼用型油菜的选育及推广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单倍体群体 菜薹 油蔬两用 农艺性状 菜籽产量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于彦春 滕胜 +4 位作者 曾大力 董国军 钱前 黄大年 朱立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5-318,共4页
以不携有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的中感籼粳双亲 (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及其花培DH群体为材料 ,接种白叶枯病菌浙 9612后 ,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 4个QTL ,分别位于第 3、4... 以不携有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的中感籼粳双亲 (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及其花培DH群体为材料 ,接种白叶枯病菌浙 9612后 ,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 4个QTL ,分别位于第 3、4、5和 6染色体上 ,其中第 3和第 4染色体上的 qBBR 3和qBBR 4,其加性效应为正值 ;而位于第 5和第 6染色体上的为负值 ,4个QTL的总效应是 3 8.6%。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比较表明 ,具有 4个QTL抗性等位基因水稻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与不含QTL抗性等位基因的株系相比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加倍单倍体群体 白叶枯病 抗病性 数量性状座位
下载PDF
对水稻种子耐储性QTL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祎雯 孙滨 +11 位作者 程灿 牛付安 周继华 张安鹏 涂荣剑 李瑶 姚瑶 代雨婷 谢开珍 陈小荣 曹黎明 储黄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55-2264,共10页
稻谷的耐储性在种子生产保存和粮食储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人工陈化的方法对15个三系杂交稻恢复系品种进行筛选,获得了繁11、繁12、繁31、繁32和繁38五个耐储性较好的品种。选择繁38与粳型恢复系繁26为亲本杂交获得F_(1)代,构... 稻谷的耐储性在种子生产保存和粮食储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人工陈化的方法对15个三系杂交稻恢复系品种进行筛选,获得了繁11、繁12、繁31、繁32和繁38五个耐储性较好的品种。选择繁38与粳型恢复系繁26为亲本杂交获得F_(1)代,构建了包含154个株系的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群体。以2b-RAD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亲本和群体中每个株系进行测序,并构建SNP标记遗传图谱。分析水稻在人工陈化10 d和15 d时与耐储藏相关的QTL。共检测到了6个与稻谷耐储性相关的QTL位点,分布于3号、5号、6号、11号和12号染色体上,LOD值介于3.4509~6.8036之间,可解释6.1575%~12.9979%的表型变异,加性效应在-6.7586%到6.1235%范围内。其中qSI-12位点在陈化10 d和陈化15 d两个条件下均能检测到。qSI-5a和qSI-6这2个位点只在陈化10 d时检测到,而qSI-3、qSI-5b和qSI-11这3个位点只在陈化15 d时检测到。此外,还检测到32对上位性互作位点。这些结果丰富了耐储性品种育种的遗传资源,为进一步精细定位耐储性相关的QTL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储藏 人工陈化 QTL分析 DH群体
下载PDF
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琨 宁波 +4 位作者 李宏生 李绍祥 顾坚 赵红 杨木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1-494,共4页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受两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主基因效应分别为...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受两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主基因效应分别为1.95和6.69,多基因效应为2.80;主基因遗传率为72.09%,说明小麦材料间得胚率的差异主要受基因型影响,但非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对那些得胚率低的小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单倍体胚得胚率 DH群体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开花期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鉴定
12
作者 赵卫国 塔娜 +5 位作者 张立坚 李保军 赵小萍 尚丽平 王灏 穆建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88-1900,共13页
为了解析油菜开花期性状的遗传机制,利用KN DH群体在冬性、半冬性和春性环境的开花期表型和KN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通过Wincart 2.5软件的符合区间作图法对油菜开花期性状进行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到119个开花期QTL,单... 为了解析油菜开花期性状的遗传机制,利用KN DH群体在冬性、半冬性和春性环境的开花期表型和KN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通过Wincart 2.5软件的符合区间作图法对油菜开花期性状进行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到119个开花期QTL,单个QTL解释表型变异最大是qFT-13DL16-4(25.96%),最小的是qFT-13ZY2-1(2.48%)。利用元分析的方法将初步鉴定的QTL整合为consensus QTL,共获得26个环境稳定表达QTL,包括7个开花期主效QTL。如cqFT-A2-3、cqFT-A2-4在春性环境稳定表达,cqFT-C6-4、cqFT-C6-7、cqFT-C6-12、cqFT-C6-13在冬性和半冬性环境稳定表达,cqFT-C6-14在冬性环境稳定表达QTL。主效QTL置信区间共鉴定到15个与成花诱导相关的候选基因,如 BnaA02g12260D(RGA1)、 BnaA02g15390D(AGL12)、 BnaA02g16710D(LKP2)和 BnaC06g19930D(NUA)等,这些候选基因主要涉及赤霉素、光周期、生物钟、春化作用响应和花发育等功能。可见,油菜开花期主效QTL及其候选基因的鉴定为开花期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基础,也为培育早熟、高产油菜品种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单倍体株系 开花期性状 QTL定位 候选基因鉴定
下载PDF
基于Maize6H-60K芯片精准分型的玉米DH群体遗传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世鹏 张云龙 +11 位作者 段民孝 易红梅 许理文 葛建镕 范亚明 赵怡锟 田红丽 杨扬 霍永学 王凤格 王蕊 李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2,共12页
为解析玉米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的遗传规律,使用自主研发的精准分型策略对‘先玉335’DH群体的Maize6H-60K芯片结果进行筛选校正和解析。结果表明:1)通过剔除单态、杂合、缺失标记,使用精准分型策略对标记准确聚类,获得的1... 为解析玉米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的遗传规律,使用自主研发的精准分型策略对‘先玉335’DH群体的Maize6H-60K芯片结果进行筛选校正和解析。结果表明:1)通过剔除单态、杂合、缺失标记,使用精准分型策略对标记准确聚类,获得的18947个SNPs标记覆盖玉米全基因组。2)该群体在10条染色体上平均交换次数为1.84~1.03次,在6号染色体随体区域的交换次数显著减少。3)该群体在1、2、3、8号染色体上存在明显的偏分离现象;通过高频次、高密度的交换,染色体两臂端粒区域理论分离系数表现出回归到50%的趋势。利用获得的重组交换及分离规律可提高从DH群体中筛选到预期育种材料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P基因芯片 DH群体 基因分型 重组交换 偏分离
原文传递
两个水稻DH群体茎蘖消长的发育QTL分析
14
作者 姜华 姜亮 +3 位作者 孙焕明 曾龙军 薛大伟 梁国华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3-60,共8页
利用分别来源于窄叶青8号(ZYQ8)和京系17(JX17)及春江06(CJ06)和台中本地1号(TN1)2个组合的DH群体(分别称为DH-1和DH-2群体),采用非条件及发育QTL分析方法研究水稻茎蘖消长的遗传控制。其中,DH-1群体定位到条件与非条件QTL共44个,分布于... 利用分别来源于窄叶青8号(ZYQ8)和京系17(JX17)及春江06(CJ06)和台中本地1号(TN1)2个组合的DH群体(分别称为DH-1和DH-2群体),采用非条件及发育QTL分析方法研究水稻茎蘖消长的遗传控制。其中,DH-1群体定位到条件与非条件QTL共44个,分布于第3、12染色体以外的其他10条染色体上;DH-2群体定位到条件和非条件QTL共70个,分布于第7染色体外其他11条染色体上。通过全基因组比较QTL定位,在2个群体间共确定了10对26个处于相似物理位置的QTL位点,其中有6对14个位点均在相同时期内被检测到,很可能包含有控制茎蘖数的主效数量基因,这些QTL位点在显著性、效应值和贡献率均存在较大差异,对其基因本质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茎蘖消长 加倍单倍体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
下载PDF
基于双单倍体群体的小麦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
15
作者 杨聪聪 张涵 +8 位作者 罗伟 秦娜娜 丁浦洋 刘家君 邹亚亚 李婷 左芸 兰秀锦 马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分析Batavia和Ernie亲本及其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的幼苗根系性状的遗传特性,鉴定具有优异根系性状的株系。【方法】通过以澳大利亚品种Batavia和美国品种Ernie为亲本构建的73个小麦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对群体三叶一心期植株的最... 【目的】分析Batavia和Ernie亲本及其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的幼苗根系性状的遗传特性,鉴定具有优异根系性状的株系。【方法】通过以澳大利亚品种Batavia和美国品种Ernie为亲本构建的73个小麦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对群体三叶一心期植株的最大根长(maximum root length,MRL)、叶干重(leaf dry weight,LDW)、根干重(root dry weight,RDW)、总根长(total root length,TRL)、根平均直径(root average diameter,AD)、根体积(root volume,RV)、根表面积(root surface area,SA)和根尖数(number of root tips,RTN)等8个性状进行了测量计算及遗传分析。【结果】8个性状均呈近似正态分布,变异较大,表现出连续变异,并由多基因控制。DH群体中RTN与SA、MRL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RV与LDW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AD与TRL之间显著负相关(P<0.05);SA与TRL、MRL、RDW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SA与LDW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TRL与LDW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LDW与RDW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TRL、SA、RV、RTN对根系性状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系性状 双单倍体群体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小麦冬前最大分蘖期根数的QTL定位
16
作者 彭涛 尹国红 +5 位作者 成东梅 于金林 赵伟峰 高燕 田纪春 邓志英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7-33,共7页
为了研究小麦冬前最大分蘖期根数的分子遗传基础,以小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花培3号×豫麦57)的168个株系为材料,测定3个不同生长环境下DH群体的初生根数、次生根数和总根数,利用已经构建的DH群体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 为了研究小麦冬前最大分蘖期根数的分子遗传基础,以小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花培3号×豫麦57)的168个株系为材料,测定3个不同生长环境下DH群体的初生根数、次生根数和总根数,利用已经构建的DH群体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冬前最大分蘖期根数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控制初生根数、次生根数、总根数3个性状的7个加性效应QTL和7对上位性互作QTL,分布在1B、2B、2D、3B、4A、4D、5D、6B、6D、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以解释4.67%~16.56%的遗传变异;在1B染色体上的Xwmc406-Xbarc156区间,检测到控制次生根数、总根数的QTL,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效应,2个主效QTLqSrn1B和qRtn1B分别解释次生根数和总根数表型变异的16.56%和12.80%,可用于小麦根系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冬前最大分蘖期 初生根 次生根 DH群体 QTL定位
下载PDF
大麦耐湿性鉴定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18
17
作者 王军 周美学 +2 位作者 许如根 吕超 黄祖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145-2152,共8页
【目的】湿害是大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培育耐湿性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筛选和鉴定大麦耐湿性资源非常必要。【方法】以大麦(Yerong×Franklin)加倍单倍体(DH)群体165个系为材料,考查湿害处理和对照的株高(PH)、穗长(SL)、穗下... 【目的】湿害是大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培育耐湿性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筛选和鉴定大麦耐湿性资源非常必要。【方法】以大麦(Yerong×Franklin)加倍单倍体(DH)群体165个系为材料,考查湿害处理和对照的株高(PH)、穗长(SL)、穗下节长(TFIL)、单株穗数(SPP)、主穗粒数(GPS)、单株粒重(GWPP)、单株粒数(GPP)、单株干重(DWPP)、千粒重(WTG)、绿叶数(NGL)和叶绿素含量(Chl)。以各性状的耐湿系数作为衡量DH系耐湿性的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动态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从样本相关矩阵出发,对大麦DH群体165个系的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3个反映大麦主要耐湿性状的主成分及函数式,前两个为穗粒因子,第3个为绿叶数因子;对165个系的耐湿性能力进行基于3个主成分的三维空间下的动态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其分成高度耐湿、中度耐湿和极不耐湿3类,数目各为42、93和30。【结论】本研究用新的耐湿性指标和综合评价方法对165个系的耐湿性能力进行了分类、筛选和评价,为进一步的耐湿性QTL研究和大麦耐湿性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DH群体 耐湿性 主成分分析 动态聚类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抗性QTL分析 被引量:51
18
作者 国广泰史 钱前 +4 位作者 佐藤宏之 滕胜 曾大力 藤本宽 朱立煌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5,共6页
对籼稻窄叶青 8号 (ZYQ8)和粳稻京系 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分别在杭州和海南岛 ,采用注射器接种法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 ,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共检测到 4个抗纹枯病的QTL(qS... 对籼稻窄叶青 8号 (ZYQ8)和粳稻京系 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分别在杭州和海南岛 ,采用注射器接种法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 ,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共检测到 4个抗纹枯病的QTL(qSBR 2、qSBR 3、qSBR 7和qSBR 11) ,分别位于第 2、第 3、第 7和第 11染色体。其中qSBR 2、qSBR 3、qSBR 7的抗性基因由抗病亲本ZYQ8贡献 ,而qSBR 11的抗性基因来自感病亲本JX17。qSBR 2、qSBR 3和qSBR 7在杭州和海南岛都能检测到 ,而qSBR 11只在杭州检测到。在杭州的实验中 ,纹枯病病级与秆长和抽穗期呈显著负相关 ;在控制秆长和抽穗期的QTL中 ,控制秆长的qCL 3与qSBR 3位于同一染色体区域 ,其余QTL与抗纹枯病的QTL之间无连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抗重型 加倍单倍体 数量性状基因 QTL 定位
下载PDF
水稻苗期耐旱性基因位点及其互作的分析 被引量:34
19
作者 滕胜 钱前 +4 位作者 曾大力 国广泰史 藤本宽 黄大年 朱立煌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5-240,共6页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贫乏和旱灾的日趋严重 ,水稻耐旱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对籼稻窄叶青 8号 (ZYQ8)和粳稻京系 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参照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耐旱鉴定方法 ,在苗期进行断水 ,调查其耐旱性。利...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贫乏和旱灾的日趋严重 ,水稻耐旱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对籼稻窄叶青 8号 (ZYQ8)和粳稻京系 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参照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耐旱鉴定方法 ,在苗期进行断水 ,调查其耐旱性。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 (QTL)区间作图分析 ,共检测到 2个耐旱的QTL(qDT 5和qDT 12 ) ,分别位于第 5染色体的GA4 1~GA2 5 7之间和第 12染色体的RG4 5 7~Y12 817R之间 ,这两个QTL的加性效应均来自ZYQ8的等位基因。用Epistat软件检测到 2个单位点 ,即GA2 5 7和Y12 817R ,与区间作图分析的结果一致。Epistat还检测到与GA2 5 7互作的 3个位点 (RG5 4 1、G318和G192 ,分别位于第 1、4和 8染色体上 )和与Y12 817R互作的 1个位点 (CT2 34,位于第 3染色体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旱性 加倍单倍体(DH)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互作 基因位点 QTL
下载PDF
水稻柱头外露率的QTL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李文宏 董国军 +4 位作者 胡新民 滕胜 郭龙彪 曾大力 钱前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37-640,共4页
利用高柱头外露率的籼稻窄叶青 8号 (ZYQ8)和极低外露率的粳稻京系 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在海南对各DH株系的柱头外露率进行调查 ,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 2个控制水... 利用高柱头外露率的籼稻窄叶青 8号 (ZYQ8)和极低外露率的粳稻京系 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在海南对各DH株系的柱头外露率进行调查 ,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 2个控制水稻柱头外露率的QTL(qPES 2 ,qPES 3) ,分别位于第 2、第 3染色体 ;并发现控制柱头单边外露率的QTL与柱头外露率完全一致 ,而控制柱头双边外露率的QTL只在第 2染色体上检测到 ;其增效基因均来源于ZYQ8。同时定位的控制穗粒数的QTL位于第 6染色体和第 8染色体上 ,与柱头外露率之间没有连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柱头外露率 加倍单倍体(DH)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