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断裂带精细速度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49
1
作者 邓文泽 陈九辉 +5 位作者 郭飚 刘启元 李顺成 李昱 尹昕忠 齐少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1-1110,共10页
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汶川地震震后应急台网记录到的P波到时资料,对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发生的汶川地震余震序列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行了地震震源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结果显示,联合反演获得的地震重定位结果与基于... 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汶川地震震后应急台网记录到的P波到时资料,对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发生的汶川地震余震序列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行了地震震源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结果显示,联合反演获得的地震重定位结果与基于一维地壳参考模型的双差定位方法结果相近;研究区15km以上速度结构与地表断裂分布密切相关,20km以下深度呈现北东向和北西向交错结构.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龙门山断裂带之间上地壳呈现高速异常,速度结构的非均匀变化是控制余震分布和主震破裂传播的主要因素;联合反演结果给出了小鱼洞—理县方向存在隐伏断裂的速度结构证据,同时发现,破裂带北东段可能沿新发断裂扩展;结果确认了汶川地震起始段的高角度逆冲断裂特征,也确认了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在约20km深度合并到脆韧转换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川西台阵 双差层析成像
下载PDF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伟 吴庆举 张风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5-168,I0001,共15页
本文利用云南及周边区域地震台网2010—2016年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行地震重定位并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精度得到明显提高,震源主要分布于20 km深度以上的中上地壳... 本文利用云南及周边区域地震台网2010—2016年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行地震重定位并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精度得到明显提高,震源主要分布于20 km深度以上的中上地壳;地震分布与速度结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多数地震发生在中上地壳的低速异常区内以及高、低速异常区域之间;研究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其速度异常与地表地形及地质特征密切相关;中下地壳分布着两条主要的低速带,一条沿着安宁河断裂、小江断裂分布在川滇菱形地块的东侧;另一条主要分布在川西北次级地块内,并穿过丽江断裂向南延伸,推测这两条低速带可能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向南逃逸的两条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地壳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东南缘 重定位 地壳流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罗佳宏 马文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9-341,共13页
文中利用三峡加密观测台网记录的2009年3月到2010年12月高精度地震数据,使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三峡库区上地壳的震源位置参数和三维上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三峡库区上地壳P波速度和S波速度区域出现2个高VP值... 文中利用三峡加密观测台网记录的2009年3月到2010年12月高精度地震数据,使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三峡库区上地壳的震源位置参数和三维上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三峡库区上地壳P波速度和S波速度区域出现2个高VP值、上低下高VS值区,分别在巴东北部神农溪两岸—泄滩西区域和仙女山断裂带北段香溪河口附近。巴东北部神农溪两岸—泄滩西区域,较小地震的平面分布呈3条近EW向的条带,剖面陡立、向N倾,沿着P波和S波高、低速过渡带分布;香溪河口附近地震沿NNW向的仙女山断裂带分布,地质剖面显示出地震陡立线性分布,沿着高VP值、上低下高VS值区的过渡带展布,联合反演得到的微震面与断裂构造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P波速度 S波速度 上地壳构造 三峡水库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的P波速度精细结构 被引量:9
4
作者 韩晓明 刘芳 +4 位作者 张帆 陈立峰 李娟 李拴虎 杨红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筛选出2009年以来26个台站记录的726条天然地震的7 100条P波到时数据和91 513条相对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地壳浅层15km深度以内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北部存在明显的连续的高速体... 筛选出2009年以来26个台站记录的726条天然地震的7 100条P波到时数据和91 513条相对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地壳浅层15km深度以内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北部存在明显的连续的高速体,高速体的横向面积随着深度逐渐增加,东部和南部则表现为相对低速的分布特征。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在各个深度都存在,但在不同深度上又有差异,这种速度横向分布的差异性与地震活动性和断裂构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0~15km的深度剖面看,地震多发生在相对高速区或者高、低速过渡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地壳介质体比较脆弱,断裂构造在纵横方向上差异活动比较剧烈,易于吸收并储存应变能,产生了较强的地震活动。凉城一带的地壳下方存在1个"Y"字型的相对高速区通道,并与NW向展布的黑老夭-杀虎口活动断裂组对应,呈现了该区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喷发的运移轨迹,而1976年和林格尔6.2级地震的发生更是与该部位火山喷发引起热力"焊接"后形成闭锁区段有关。文中给出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为揭示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的地壳介质体的物化性质及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环境提供了直观的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 重新定位 活动构造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及其周边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刘白云 王小娜 +2 位作者 尹志文 王维欢 董宗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980-3993,共14页
本文联合利用甘肃及周边测震台网记录的古浪及周边地区4592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古浪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结果显示,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 本文联合利用甘肃及周边测震台网记录的古浪及周边地区4592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古浪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结果显示,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皇城—双塔断裂带在6km以上深度表现为高速异常带,而在6~15km逐渐转换为明显的低速特征,之后再次转换为高速体.震区下部在10~20km深度有一个尺度约200km2的低速异常体,地震发生时破裂首先在该低速体发生,与主震空间位置非常吻合.主震区的岩石结构主要由奥陶纪变质砂岩、石英岩和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等坚硬岩体组成.这种坚硬岩体对应的P波速度结构为高速体,有利于能量积累.武威盆地在20km以上深度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在25km深度之下,整体显示为高速体,表现出稳定块体的特征.表明武威盆地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已插入到冷龙岭隆起带之下.震区小震重新定位发现,皇城—双塔断裂带东、西两段表现出不同的力学运动性质,西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地震主要发生在断裂的下盘.而东段地震却主要发生在上盘,断层活动以局部拉张为主.我们还首次发现在皇城—双塔断裂带的中段与主破裂呈垂直方向存在有在主震发生时新产生的一条共轭断层,基于小震的断层面参数反演显示该断裂是一高倾角运动性质以右旋为主兼具正断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浪地震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皇城—双塔断裂
下载PDF
云南漾濞地区地壳层析成像与地震精定位 被引量:6
6
作者 尹欣欣 蒋长胜 +4 位作者 蔡润 郭祥云 姜丛 王祖东 邹小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4-880,共17页
为考察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孕震环境和序列活动特征,文中使用云南区域数字台网和部分野外流动观测台阵观测的2011年5月1日—2021年5月31日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TomoDD)获得了漾濞M_(S)6.4地震序... 为考察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孕震环境和序列活动特征,文中使用云南区域数字台网和部分野外流动观测台阵观测的2011年5月1日—2021年5月31日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TomoDD)获得了漾濞M_(S)6.4地震序列周边地区的P波和S波三维速度结构、地震序列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漾濞M_(S)6.4地震序列主要沿NW向呈条带状展布,展布区域长轴长约20km,震源深度为5~20km。M_(S)6.4地震的余震主要沿SE向单侧扩展。发震断层为维西-乔后断裂SE侧的一条近平行的未探明断裂,而主震震中N侧分布的1组NNE向展布的地震则表明可能还存在1条NNE向的未探明断裂,两者共同组成1组共轭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层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定位 速度结构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上地壳速度结构与地热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姚松 杜金亮 +3 位作者 徐源 毕栋威 申金超 王斌 《山东国土资源》 2021年第8期35-43,共9页
济阳坳陷及周边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东部,是板内伸展沉积构造。目前研究区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上地壳热源传导机制研究较少,济阳坳陷及周边地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有助于探讨该区热源富集规律。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 济阳坳陷及周边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东部,是板内伸展沉积构造。目前研究区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上地壳热源传导机制研究较少,济阳坳陷及周边地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有助于探讨该区热源富集规律。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研究区三维地壳的速度结构,通过与地温场特征比对分析,认为上地壳速度结构与深部热源传导规律密切相关。根据反演结果,发现聊考-齐广断裂西北0~5km深度存在大规模低速层,这与区域厚度较大的沉积地层有关;聊城东部、埕宁隆起等区域表现为明显的高速异常,隆起区地温增温率明显高于凹陷区,这与储层下部地层导热能力有关;东营地区10km以下速度普遍较高,下地壳热流值贡献稳定;燕山晚期以来鲁中南部隆起对研究区地壳的拖拽拉伸是济阳坳陷内地热田最直接的构造影响因素,形成的多组地堑构造是水热型沉积盆地地热田边界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高速异常 低速异常 热导率
下载PDF
荣昌及周边三维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翠平 唐茂云 +2 位作者 郭卫英 王小龙 董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5-219,共15页
文中基于2008年1月—2020年6月重庆区域固定台网、流动台网及自贡地方台网记录的1786个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反演了荣昌及周边精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荣昌地区沉积盖层与... 文中基于2008年1月—2020年6月重庆区域固定台网、流动台网及自贡地方台网记录的1786个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反演了荣昌及周边精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荣昌地区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的分界深度为12km,华蓥山基底断裂东、西两侧的速度结构在7~13km深度处差异较大,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和荣昌地区的地震反射剖面特征基本一致。上地壳浅表层P波速度结构横向差异变化较大,在螺观山背斜轴部的螺2注水井附近为高速区,分布深度为3~7km。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中等地震主要分布在高、低速交界地区,广顺横断层北侧的地震分布与螺2注水井附近的高速体展布一致,均沿着螺观山北翼隐伏断层的倾向分布,推测该断层是废水下渗的主要通道,其下渗深度达7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地震定位 荣昌及周边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S)6.9地震震区三维速度与发震机制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尹欣欣 邱江涛 +3 位作者 李敏娟 许康生 张波 张胜霞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0-369,共10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使用青海、甘肃等区域数字台网所观测到的2009年1月1日—2022年2月8日间青海门源及周边地区(36°~39°N,101°~104°E)14869次地震事件的地震观测资料,基于双差成像(TomoDD...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使用青海、甘肃等区域数字台网所观测到的2009年1月1日—2022年2月8日间青海门源及周边地区(36°~39°N,101°~104°E)14869次地震事件的地震观测资料,基于双差成像(TomoDD)方法进行重定位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及周边地区地震震源深度较浅,主要集中在5~15 km深度范围,其中10 km附近分布最多。推断该深度区域为门源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孕震区。基于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主震区三维速度结构分别对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和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机理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两次地震都位于高速异常体边缘,速度结构与断裂、地震序列吻合较好。2022年门源地震位于高速体的西端末梢位置,是该高速体受青藏高原东北缘顺时针应力作用导致的滑动产生的走滑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双差成像 地震定位 冷龙岭断裂 托莱山断裂
下载PDF
波动方程初至双差走时层析反演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磊 冯波 王华忠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4-311,共8页
对于有限频带的地震信号,地震波绝对走时受到震源子波的波形特征、走时测量准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提高走时测量的精度有助于增加反演结果的可靠性。为降低绝对走时测量误差对反演的影响,采用双差走时代替绝对走时,并将其与Rytov近似导... 对于有限频带的地震信号,地震波绝对走时受到震源子波的波形特征、走时测量准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提高走时测量的精度有助于增加反演结果的可靠性。为降低绝对走时测量误差对反演的影响,采用双差走时代替绝对走时,并将其与Rytov近似导出的相位延迟敏感度核函数相结合,构造有限频带地震波的双差走时敏感度核函数。针对初至双差走时层析反演,提出了一种基于隐式矩阵向量积的高斯牛顿迭代算法,该方法无需显式计算、存储核函数及Hessian矩阵。相较于传统的散射积分方法(需要显式计算并存储核函数),波动方程初至双差走时层析反演方法仅利用了波动方程Born模拟及逆时偏移算法,因此降低了对计算机内存和外部存储的需求,可进行高效的大规模计算。高斯扰动模型数值模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消除初至走时测量误差(震源子波未知)对反演的影响;Overthrust模型数据和二维起伏地表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反演得到的高精度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与实际地层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走时 Rytov近似 波动方程走时敏感度核函数 初至层析 高斯牛顿算法 近地表速度反演
下载PDF
微地震双差定位成像技术及煤层水力压裂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晓斌 杨振威 +2 位作者 赵秋芳 云美厚 崔少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05-213,共9页
在煤层气水力压裂工程中,微地震传感器记录的数据不仅包含了震源位置信息,同时还携带了弹性波旅行途经的地层速度结构信息等。利用双差定位成像方法对煤层气开采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反演处理,可在确定地层裂缝位置的同时获得地... 在煤层气水力压裂工程中,微地震传感器记录的数据不仅包含了震源位置信息,同时还携带了弹性波旅行途经的地层速度结构信息等。利用双差定位成像方法对煤层气开采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反演处理,可在确定地层裂缝位置的同时获得地层岩石弹性速度空间分布特征信息。首先,基于地震波射线理论,介绍了经典双差震源定位的基本算法可获得消除地层速度结构扰动影响的、具有较高精度的震源位置解,并以此阐述了双差定位成像算法;其次,根据煤层气的赋存条件构建了4层水平层状介质地质模型,模拟符合微地震震源空间分布和激发时间的弹性波场,采用以钻孔井口为中心的“五星”加“两环”观测系统记录数据,分析表明双差定位成像方法的微地震事件定位和地层速度层析成像结果较优于传统方法;最后,对实际煤层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应用实践,获得微地震事件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等,结合水力压裂施工参数不仅可以获得煤层水力压裂裂缝空间延伸扩张展布特征和局部地层速度结构,也可以推测煤层天然存在的裂缝发育方向和地应力的分布特征等。由于双差定位成像不受弹性波射线路径速度非均匀性的影响,获得微地震事件周围地层速度结构成像,较高的定位计算精度有利于对微地震波旅行路径的地层速度结构较好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力压裂 微地震监测 双差定位 层析成像 裂缝参数
下载PDF
重庆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凯 易江 +2 位作者 孙国栋 李光科 王同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36-941,共6页
利用重庆数字地震台网目录记录到的2009-01~2018-10重庆地区的地震数据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重庆地区的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研究表明,浅层地壳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的分布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石柱地区褶皱基底缺失,断裂两... 利用重庆数字地震台网目录记录到的2009-01~2018-10重庆地区的地震数据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重庆地区的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研究表明,浅层地壳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的分布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石柱地区褶皱基底缺失,断裂两侧速度结构差异较大;华蓥山基底断裂两侧速度结构差别明显,可能与两侧结晶基底的深度和物性有关;巫溪断裂的高速区可能与地幔深处的物质上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重庆地区 上地壳结构
下载PDF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阿拉斯加地区岩石圈速度结构
13
作者 周少贤 薛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4-387,共14页
阿拉斯加地区由不同地质时期的地体向北增生而成,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地质构造复杂。ANF(Array Network Facility)网站新近提供的来自USArray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台站观测数据填补了阿拉斯加地区西部和北部的观测空白,本文选取该区域中... 阿拉斯加地区由不同地质时期的地体向北增生而成,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地质构造复杂。ANF(Array Network Facility)网站新近提供的来自USArray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台站观测数据填补了阿拉斯加地区西部和北部的观测空白,本文选取该区域中345个台站记录的5638个地震事件的P波、S波到时数据,采用区域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该地区的岩石圈三维P波速度模型和地震重定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阿拉斯加西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倾角较大,深部地幔楔表现为P波低速异常,推测由俯冲板块顶部脱水产生的流体释放到地幔楔并触发部分熔融所致,这些熔融物质上升到达地表形成阿留申火山岛链;中部亚库塔特(Yakutat)地体与太平洋板块发生耦合,俯冲倾角减小,一方面使地壳压应力增加,引起地壳增厚和楚加奇(Chugach)山脉隆升,另一方面导致该处地幔楔降温从而使产生的熔体减少,并随着地壳压应力的增加部分地壳裂隙闭合,阻断了熔体上升至地表,从而形成迪那利(Denali)火山空区;亚库塔特地体与东部兰格尔(Wrangell)火山区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分界,兰格尔火山区下方的低速区(与岩浆活动对应)集中于西北侧,火山区的岩浆来源可能与环形地幔流沿太平洋—亚库塔特板块边缘的上升流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阿拉斯加地区深部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导致了其地表复杂的地质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岩石圈速度结构 太平洋板块俯冲 迪那利火山空区 兰格尔火山区
下载PDF
预置裂隙花岗岩受载破坏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涛 聂百胜 陈学习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25,共6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岩石破坏机理,开展了预置有剪切破坏裂缝形成预置破坏区的花岗岩受载破坏实验。利用微震监测系统采集岩样受载过程微震事件,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微震事件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岩样受载过程各位置的岩石波速分布,并对应力分... 为了更好地研究岩石破坏机理,开展了预置有剪切破坏裂缝形成预置破坏区的花岗岩受载破坏实验。利用微震监测系统采集岩样受载过程微震事件,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微震事件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岩样受载过程各位置的岩石波速分布,并对应力分布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花岗岩岩样受载过程中沿预置的裂隙面失稳,利用双差算法对微震事件重新定位,多数微震事件数分布于预置断裂面或其周围。双差层析成像后的岩石波速等值线图显示,不同受载阶段预置破坏区波速结构与微震事件数量、强度分布及应力曲线特征有很好相关性,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双差层析成像 微震监测系统 速度模型 预置破坏区
下载PDF
晋冀豫交界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巧霞 徐志萍 +6 位作者 邱勇 段永红 姜磊 莘海亮 赵延娜 贾宇鹏 张丹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51-1262,1279,共13页
利用区域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基于2008年10月—2018年6月近震资料,对晋冀豫交界地区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与P波、S波三维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地震空间位置得到明显改善,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形及沉积层厚度对应较好,研... 利用区域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基于2008年10月—2018年6月近震资料,对晋冀豫交界地区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与P波、S波三维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地震空间位置得到明显改善,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形及沉积层厚度对应较好,研究区内控制性断裂和地震多分布在太行山隆起区的高、低速变化梯级带上。对比分析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及同一构造单元不同深度的P、S波速度异常特征及其与中小地震和历史强震的分布关系,结合研究区内历史强震和现今中、小震分析发震构造及深部孕震环境,为该区未来强震危险区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成像 重新定位 地壳速度结构 晋冀豫交界地区 磁县M7.5地震
下载PDF
利用双差成像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33
16
作者 肖卓 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13-2225,共13页
利用区域尺度双差层析成像方法,使用2009年1月至2017年2月的近震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内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和三维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震源空间位置得到明显改善,浅层的地震波速与地形和沉积层厚度对应较... 利用区域尺度双差层析成像方法,使用2009年1月至2017年2月的近震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内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和三维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震源空间位置得到明显改善,浅层的地震波速与地形和沉积层厚度对应较好,研究区地震主要发生在河西走廊过渡带的低泊松比区域.本文将研究区分为五个区域并分别对其层析成像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地块之间地壳结构变化明显,地壳物质整体呈酸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增厚可能主要发生在中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成像 重定位 地壳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壳增厚
下载PDF
芦山震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及地震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王小娜 于湘伟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79-1193,共15页
联合芦山地震序列5285个地震的50711条P波初至绝对到时数据及7294691条高质量的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芦山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及5115个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结果表明,芦山主震震中为30.28°... 联合芦山地震序列5285个地震的50711条P波初至绝对到时数据及7294691条高质量的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芦山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及5115个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结果表明,芦山主震震中为30.28°N,103.98°E,震源深度为16.38km,主震南西段余震扩展长度约23km,余震前缘倾角较和缓,主震北东段余震扩展长度约12km,余震前缘呈铲形,倾角较陡.芦山震源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近地表处的P波速度异常与地形起伏及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宝兴杂岩对应明显的高速异常,此异常由地表延伸到地下15km深度附近,而中新生代岩石表现为低速异常;大兴附近区域亦显示出小范围的大幅度高速异常,宝兴高速异常与大兴高速异常在10km深度附近相连,进而增加了芦山震源区的高低速异常对比幅度.在芦山主震的南西、北东两段速度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芦山主震在水平向位于宝兴及大兴高速异常所包围的低速异常的前缘.主震南西段余震主要发生在倾向北西的高低速异常转换带上并靠近低速一侧,其下盘为低速异常,上盘为高速异常.而芦山主震北东段的余震主要分布在宝兴高速体与大兴高速体之间,主发震层向北西倾斜,主发震层上方的宝兴高速异常下边界出现一条南东倾向的反冲地震带,两地震带呈"y"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震源参数 芦山震源区
下载PDF
基于密集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精细结构及九寨沟地震震源区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李敏娟 沈旭章 +2 位作者 张元生 刘旭宙 梅秀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75-2087,共13页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密集宽频带野外流动观测台阵以及固定台站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位置和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最终用于联合反演的地震事件合计9644个.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从...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密集宽频带野外流动观测台阵以及固定台站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位置和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最终用于联合反演的地震事件合计9644个.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从整体上看,青藏高原地区表现为低速异常,鄂尔多斯表现为高速异常,而扬子地块亦表现为高速异常.不同深度处速度结构表现不一致,同一深度处P波速度结构和S波速度结构也有明显差异.由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临潭—宕昌断裂以及礼县—罗家堡断裂围限的地震活动强烈的区域中,P波速度结构由深度0km时呈现的低速异常,逐渐过渡到5km时高低速相间分布的特征;而S波速度结构在此区域中,由近地表0km时高低速相间分布的特征,逐渐过渡到30km时几乎表现为低速异常.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级地震所在的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雪山断裂围限区域,在深度20km处的P波速度结构和周围存在明显差异,九寨沟地震处于高速异常与低速异常的过渡带内.此外,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岷漳县6.6级地震,震源区所在的临潭—宕昌断裂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在15km深度处也有明显特征,震源位置所在区域也处于高低速过渡带.该区域这种地壳内部高低速过渡带可能是应力比较容易积累而发生中强地震的一个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九寨沟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高低速过渡带
下载PDF
新疆天山中段地壳和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建明 吴传勇 +6 位作者 余怀忠 王琼 刘代芹 赵彬彬 高荣 高歌 孔祥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48-1362,共15页
天山造山带一直以来是研究盆山耦合作用的理想场所,深入理解这一地区的壳幔结构对认识天山造山带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9—2020年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固定台站、震后架设应急流动台站以及部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 天山造山带一直以来是研究盆山耦合作用的理想场所,深入理解这一地区的壳幔结构对认识天山造山带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9—2020年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固定台站、震后架设应急流动台站以及部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MS≥1.5地震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新疆天山中段精细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震源参数.结果显示:新疆天山中段具有复杂的深浅构造关系,地壳浅部及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高速异常区对应于天山造山带,低速异常区对应于沉积盆地.研究区中东段中地壳和下地壳存在较大范围低速区,与两侧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上地壳和中地壳低速区相连,且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双向均向新疆天山中段下方倾斜.结合前人诸多研究成果推测,在南北向构造挤压作用下,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双向向天山造山带壳幔岩石圈发生"层间插入与俯冲削减".重定位后地震分布显示,地震震源深度优势范围为0~25 km,主要沿断裂带、盆山结合部以及不同块体接触部位分布,且与壳内低速体有较好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可能为研究新疆天山中段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和动力学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天山中段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基于加密观测的金沙江下游水库区速度结构成像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娜 赵翠萍 +1 位作者 李春宏 周连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0-1394,共15页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S波沿小江断裂北段呈现低速异常特征,S波的低速异常尤其显著,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出现了明显的低速区,说明浅层低速区的分布与研究区的地形、岩性分布以及金沙江流经区域对应较好。自6km深处开始,P波在小江断裂北段东侧形成了沿昭通、会泽-彝良断裂的NE向高速条带,S波在莲峰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昭通-鲁甸断裂和会泽-彝良断裂所围限的区域内呈现高速分布。以小江断裂为界,在深度10km以上的浅层,包括宁会断裂在内的小江断裂西侧,V_P呈现显著的低速异常,而小江断裂东侧则为高速。小江断裂带自北至南呈现显著的V_P低值,且北段的低速异常相对显著,在巧家附近低速异常区的深度达15km。白鹤滩大坝下方呈现显著的V_P低速分布,深度至5km。大坝周围的地震在低速一侧由浅至深形成了条带。乌东德大坝下方为稳定的高速分布。重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震源深度<20km的地震优势分布在15km以浅,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的麻塘断裂、大朵断裂以及会泽县附近的重定位事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近EW向分布,与该区域内主要大型断裂的NE走向不同。鲁甸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15km,优势分布在10km以浅,地震序列的优势分布方向为近EW和SN向,在2个优势方向上2a内发生的余震分别形成了长约40km、20km的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北段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鲁甸M6.5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