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统”说与董仲舒的历史变易思想 被引量:6
1
作者 汪高鑫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6-102,共7页
董仲舒的“三统”说是一个体大思精的历史交易学说体系,它内蕴了“三统”、“三道”、“四法”、“三等”等诸多学说。从表述形式而言,“三统”说是一种历史循环论;而从内蕴实质而言,“三统”说则是一种历史进化论,它突出表述的思... 董仲舒的“三统”说是一个体大思精的历史交易学说体系,它内蕴了“三统”、“三道”、“四法”、“三等”等诸多学说。从表述形式而言,“三统”说是一种历史循环论;而从内蕴实质而言,“三统”说则是一种历史进化论,它突出表述的思想是“继乱世者其道变”,并以此说明汉承周、秦之弊而需更化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统"说 董仲舒 循环论 更化
下载PDF
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新探 被引量:3
2
作者 万义广 林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0-14,共5页
中国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完全不可比附,民本与尊神是护卫君权的有机统一体,民本是君权的附庸。伸天仁民是董仲舒民本思想的特色,董仲舒在伸天主张掩护下的亲民思想,比先秦的民本思想有新的发展,并且达到了这种思想所能够达到的高峰... 中国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完全不可比附,民本与尊神是护卫君权的有机统一体,民本是君权的附庸。伸天仁民是董仲舒民本思想的特色,董仲舒在伸天主张掩护下的亲民思想,比先秦的民本思想有新的发展,并且达到了这种思想所能够达到的高峰。他强调"仁"应该施及民众。他较早提出了关注民生,调剂贫富的主张。他的教化思想出发点是建立君仁民从的和谐社会,然而难免成为愚民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民本思想 伸天仁民
下载PDF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形成及时人、后人之批判 被引量:4
3
作者 牛秋实 《衡水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9-21,125,共4页
首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的是梁启超,后经胡适等人的鼓噪,遂成为不刊之论。但此论提出的开始,便遭到了章太炎、刘师培及后人柳翼谋、柳诒徵、易百沙及今人的批判。清理其中的事实,绝不仅仅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 首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的是梁启超,后经胡适等人的鼓噪,遂成为不刊之论。但此论提出的开始,便遭到了章太炎、刘师培及后人柳翼谋、柳诒徵、易百沙及今人的批判。清理其中的事实,绝不仅仅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那么简单的事情,在此之前已经过了相当长的阶段,即便在当时,董仲舒在促成这一政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是最显著的。这个提法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有关,其中有许多非学术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梁启超 董仲舒
下载PDF
董仲舒法律思想简论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建英 《衡水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3-35,共3页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儒学大师,在法律思想方面,他倡导的君权至上、“三纲五常”“德主刑辅”、春秋决狱等,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经初步完善。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完全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皇权和统治人民的需要,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达2 000...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儒学大师,在法律思想方面,他倡导的君权至上、“三纲五常”“德主刑辅”、春秋决狱等,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经初步完善。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完全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皇权和统治人民的需要,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达2 000年之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三纲五常 德主刑辅 春秋决狱
下载PDF
论董仲舒的五行思想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国民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4期67-72,共6页
五行之间具有相胜与相生两种作用。战国后期,邹衍根据五行之间的相胜(相克)作用解释历史朝代的转移。西汉中期,董仲舒创立了五行相生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作用解释儒家“忠”、“孝”的人伦准则。董仲舒以天之五行解释人之五官、五常、五... 五行之间具有相胜与相生两种作用。战国后期,邹衍根据五行之间的相胜(相克)作用解释历史朝代的转移。西汉中期,董仲舒创立了五行相生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作用解释儒家“忠”、“孝”的人伦准则。董仲舒以天之五行解释人之五官、五常、五事,把五官、五常、五事组入到五行构架中形成了“五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五行思想 人伦道德 五行相生说 五行范式 儒家思想
下载PDF
论儒家的“仁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德育教育基本框架 被引量:1
6
作者 方环非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29-31,40,共4页
我国古代教育基本框架的形成与确立,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其中儒家的“仁学”思想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从孔子到董仲舒,“仁学”一以贯之,可以说儒家的“仁学”思想开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以“仁学”为正统的先河,确立了我国封建社会中... 我国古代教育基本框架的形成与确立,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其中儒家的“仁学”思想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从孔子到董仲舒,“仁学”一以贯之,可以说儒家的“仁学”思想开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以“仁学”为正统的先河,确立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封建政权和伦常秩序,从而也就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的构筑。本文从教育史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其历史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学 董仲舒 教育 基本结构
下载PDF
董仲舒对孔子“仁学”的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姚晓华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3-15,共3页
在汉代,儒学进一步强化对礼仪和天人之道的重视并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汉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发展模式。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与",董仲舒吸收了《春秋》中的"天道"思想并从"天人关系"进一... 在汉代,儒学进一步强化对礼仪和天人之道的重视并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汉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发展模式。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与",董仲舒吸收了《春秋》中的"天道"思想并从"天人关系"进一步对汉代儒学进行梳理,尤其是在与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也体现了董仲舒向孔子"仁学"进一步靠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仁学 天人关系 孔子 荀子 《天人三策》
下载PDF
董仲舒对《春秋》“灾异”的诠释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国民 《衡水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3-18,共6页
天命灾异是董仲舒之天的哲学的重要内容。董仲舒诠释《春秋》、《公羊传》,大谈灾异与人事的天人感应。灾异是天之所命,是天意的表现。人君的行为失道,天以灾异谴告、警惧,人君见灾异,"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 天命灾异是董仲舒之天的哲学的重要内容。董仲舒诠释《春秋》、《公羊传》,大谈灾异与人事的天人感应。灾异是天之所命,是天意的表现。人君的行为失道,天以灾异谴告、警惧,人君见灾异,"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灾异自会消失;如果人君不能反省改过,则伤败乃至。因此,天命灾异表现了天的道德理性,肯定了人君的主体性,加强了人君无可逃避的责任感。董仲舒著《灾异之记》,以阴阳之道解释《春秋》灾异。董仲舒的天命灾异思想,虽无知识的意义,但有道德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 诠释 灾异 道德性 主体性
下载PDF
汉代的法律儒家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韩继伟 李术武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32-34,共3页
汉朝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由此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学说和主流指导思想。中国古代法制建设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法制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和过程、司法制度等方面,儒家学说都... 汉朝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由此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学说和主流指导思想。中国古代法制建设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法制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和过程、司法制度等方面,儒家学说都深入的渗透到了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化 儒学独尊 董仲舒 引经注律
下载PDF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试析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毕明良 《衡水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5-19,共5页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和他的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性未善"和"待教而为善"的强调,董仲舒实际强调的是王者的责任,政治的使命是成民之性。"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和他的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性未善"和"待教而为善"的强调,董仲舒实际强调的是王者的责任,政治的使命是成民之性。"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可以看出在董仲舒看来王者或者说政治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成民之性,舍此政治没有其它的目标和任务,王者或政治脱离了此目标和任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成民之性 任德不任刑 教化
下载PDF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1
作者 刘国民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9-135,共7页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常坚持经典之义并非什么都行而具有经常性,解释者不能任意曲解经典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董仲舒“《诗》无达诂”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的一般特征,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一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诗》无达诂” 哲学诠释学
下载PDF
董仲舒对士人命运的关注及对君权的限制
12
作者 牛秋实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5-7,4,共4页
董仲舒对于灾异的解释,有变即有常。所谓"常",也就是一种儒家的理想和信念。有了这种理想和信念,就能对于不完美的现实世界提出批评和指责。董仲舒则从公羊学中继承了褒贬之法。通过董仲舒的各种言论和行为的研究,可以看出在... 董仲舒对于灾异的解释,有变即有常。所谓"常",也就是一种儒家的理想和信念。有了这种理想和信念,就能对于不完美的现实世界提出批评和指责。董仲舒则从公羊学中继承了褒贬之法。通过董仲舒的各种言论和行为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汉代,儒生操持了批评;论断现世世界的权力,而儒家的经典成为评断事物是非长短的依据。儒家为汉室的政治提供了合法性,可是也相对地把知识分子提升到与政权抗衡的地位。由此以后,汉代的知识分子脱离了役属的成分,建立了对政权进行褒贬和评判的信念和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公羊传》 君权
下载PDF
矛盾中显现的“士不遇”
13
作者 张乐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84-86,94,共4页
董仲舒与陶渊明皆有"士不遇"题材的赋作传世,然而二者的境况却有极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分析当时对"士"与"不遇"的界定来探索董仲舒、陶渊明二人自身"遇"与"不遇"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 不遇与遇 董仲舒 陶渊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