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河西走廊东灰山和西灰山作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魏益民 杨谊时 +4 位作者 张影全 赵博 李明 张波 郭波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27-1333,共7页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叉地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为了给研究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作用提供实物证据,对甘肃民乐东灰山和西灰山现有材料采用遗址剖面土壤样本浮选、分拣、鉴定和理化分析方...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叉地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为了给研究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作用提供实物证据,对甘肃民乐东灰山和西灰山现有材料采用遗址剖面土壤样本浮选、分拣、鉴定和理化分析方法,以现代作物种子为对照,确定遗址炭化作物籽粒的种类、性状差异及年纪。结果显示,东灰山遗址发现了炭化小麦、大麦、谷子(粟)、糜子(黍、稷)、黑麦、荞麦和燕麦籽粒,以及胡桃壳、枣核等;西灰山遗址发现了炭化小麦、谷子、糜子和大麦籽粒;两个遗址的作物种植结构基本一致。东灰山和西灰山发现的作物以小麦最为古老,距今在3800~3600年之间,西灰山小麦种植历史稍早于东灰山。在新石器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河西走廊的粮食生产已有比较合理的作物种类结构,包括小麦、大麦、谷子、糜子、黑麦、荞麦和燕麦等。炭化小麦籽粒较小,且大小不均匀,说明人工选育程度低。如对东灰山和西灰山作物和植物遗存开展系统性发掘,可能还会有更多新发现或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遗存 籽粒特性 河西走廊 西灰山 东灰山 新石器晚期 青铜器时代
下载PDF
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的浮选结果 被引量:12
2
作者 蒋宇超 王辉 李水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本文对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四坝文化时期的剖面采集的系列样品进行浮选所获得的炭化植物种子和麦类作物穗轴进行鉴定、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炭化种子以谷物类为主,各类谷物的比例和出土概率反映东灰山遗址四坝时期的农业经济,是经营以粟... 本文对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四坝文化时期的剖面采集的系列样品进行浮选所获得的炭化植物种子和麦类作物穗轴进行鉴定、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炭化种子以谷物类为主,各类谷物的比例和出土概率反映东灰山遗址四坝时期的农业经济,是经营以粟为主黍为次的小米类农业,小麦、大麦和裸大麦被普遍使用,以大麦和裸大麦为主的麦类作物,是当地旱作农业的补充。大量炭化裸大麦遗存的发现,为认识麦类作物种子的分类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与周边遗址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河西走廊地区作为麦类作物传播的重要通道,外来的麦类作物并未取代小米类作物,仅为当地小米类农业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灰山遗址 四坝文化 植物考古 裸大麦 大麦
下载PDF
东灰山遗址荞麦子粒的发现及年代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魏益民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89,共5页
荞麦是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作物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和饮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是发现的作物种类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四坝文化)。整理文献发现,在东灰山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炭... 荞麦是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作物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和饮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是发现的作物种类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四坝文化)。整理文献发现,在东灰山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炭化小麦子粒外,还发现了大麦、黑麦、谷子和糜子的子粒。采用遗址剖面文化层土壤样本浮选法,获得了一批碳化植物样本。在这些植物样本中,首次发现和鉴定了3粒完整的碳化荞麦子粒。经碳同位素测年鉴定,荞麦子粒距今为3610-3458年。这一发现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荞麦已作为农作物在河西地区种植;同时也为荞麦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碳化子粒 作物起源 碳同位素 东灰山遗址
原文传递
东灰山、三星村、平洋等墓地与新石器时代几处墓地人口平均寿命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辛怡华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70,共13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约为19.99岁。随着墓地年代愈晚,其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值有延长的趋势。在大约3000年的历史进程中,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了2.66岁。无论新石器时代居民,还是历史时期的居民,普遍是男性人口...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约为19.99岁。随着墓地年代愈晚,其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值有延长的趋势。在大约3000年的历史进程中,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了2.66岁。无论新石器时代居民,还是历史时期的居民,普遍是男性人口平均寿命高于女性。在同一时期,黄河流域先民的人口平均寿命可能高于长江流域先民的人口平均寿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健康状况,比初具国家规模时期的人们要好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平均寿命 新石器时代 东灰山墓地 三星村墓地 平洋墓地
原文传递
甘肃东灰山遗址3700~3400 cal BP人类活动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小强 纪明 +3 位作者 周新郢 赵克良 孙楠 杨青 《地球环境学报》 2010年第1期48-51,共4页
通过东灰山遗址含文化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高精度AMS^(14)C测年和考古资料,重建河西走廊地区3700~3400 cal BP期间人类活动特征。铜(Cu)、锌(Zn)、铅(Pb)、锶(Sr)和铷(Rb)元素以及Rb/Sr比值显示,东灰山地区3710~3690 cal BP... 通过东灰山遗址含文化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高精度AMS^(14)C测年和考古资料,重建河西走廊地区3700~3400 cal BP期间人类活动特征。铜(Cu)、锌(Zn)、铅(Pb)、锶(Sr)和铷(Rb)元素以及Rb/Sr比值显示,东灰山地区3710~3690 cal BP间人类活动强度不大,农业和青铜铸造活动主要出现在3690~3500 cal BP时段,3500 cal BP以后人类活动强度减弱。Rb/Sr比值可作为早期人类活动替代指标,与人类活动强度呈反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东灰山遗址 3700~3400cal BP 人类活动 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四坝文化殉牲研究——以东灰山墓地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包曙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58,共4页
通过东灰山墓地殉牲的研究,我们认为四坝文化的殉牲还未形成稳定的习俗或制度,仍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根据殉牲的特点,将四坝文化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偏重于经营农业,并兼营狩猎、畜牧和采集;西区偏重于经营畜牧业,同时也兼营农业。
关键词 四坝文化 动物殉牲 东灰山墓地
下载PDF
仪式经济视角下的二次扰乱葬:以东灰山墓地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温成浩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65,共8页
墓葬遗存是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切墓葬遗存的形成都是葬仪过程的直接结果,而葬仪过程是由生者主导的。传统墓葬分析多侧重于随葬品等物质遗存,而对墓葬考古情景形成背后文化过程(即葬仪)的思考和研究甚少。因此,通过对墓葬遗存及... 墓葬遗存是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切墓葬遗存的形成都是葬仪过程的直接结果,而葬仪过程是由生者主导的。传统墓葬分析多侧重于随葬品等物质遗存,而对墓葬考古情景形成背后文化过程(即葬仪)的思考和研究甚少。因此,通过对墓葬遗存及其背后所反映的仪式过程和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是理解和重建史前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运用仪式经济的视角,尝试从葬仪过程的经济维度对河西走廊东灰山青铜时代墓地的二次扰乱葬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该墓地葬仪背后反映的社会动因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灰山墓地 二次扰乱葬 葬仪过程 仪式经济
原文传递
东灰山遗址单人墓葬人口自然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
8
作者 鲁开国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03-110,共8页
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是河西走廊上一处遗存丰富的青铜时代遗址,属于四坝文化范畴。本文依据发掘报告中的墓葬埋葬形式登记表及随葬器物登记表,并结合历年来的相关研究,对东灰山遗址单人墓葬的人口自然结构、墓葬结构以及随葬品等作了一... 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是河西走廊上一处遗存丰富的青铜时代遗址,属于四坝文化范畴。本文依据发掘报告中的墓葬埋葬形式登记表及随葬器物登记表,并结合历年来的相关研究,对东灰山遗址单人墓葬的人口自然结构、墓葬结构以及随葬品等作了一定的统计和分析,以期对河西走廊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的人口研究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灰山遗址 单人墓葬 人口自然结构 墓穴结构 随葬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