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获取流程探讨 被引量:28
1
作者 霍枫 汪邵平 +5 位作者 李鹏 郑于剑 蒲淼水 陈建雄 詹世林 何桓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468-472,共5页
目的总结并进一步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获取流程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1月期间广州军区总医院28例DCD者的临床资料、供体入选标准及器官获取流程。结果 28例DCD供体均成功实施了器官捐献,其中MaastrichtⅢ类... 目的总结并进一步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获取流程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1月期间广州军区总医院28例DCD者的临床资料、供体入选标准及器官获取流程。结果 28例DCD供体均成功实施了器官捐献,其中MaastrichtⅢ类3例(10.7%),MaastrichtⅣ类1例(3.6%),脑-心双死亡捐献(DBCD)供体24例(85.7%)。3例MaastrichtⅢ类供体实施了标准DCD器官获取流程(简称DCD流程),1例MaastrichtⅣ类供体采用DBCD器官获取流程(简称DBCD流程)非体外膜肺氧合(ECMO)模式,24例DBCD采用了DBCD流程ECMO模式。供体器官热缺血时间:DBCD为0 min,MaastrichtⅣ类为18 min,MaastrichtⅢ类平均25 min(22~28 min)。本组共获取了28个肝脏、40个肾脏、2个心脏,分别成功用于肝移植、肾移植和心脏移植。结论我国DCD器官获取可分为DCD流程和DBCD流程,后者又分为ECMO模式和非ECMO模式。ECMO模式可避免器官热缺血损伤且没有伦理学争议,对我国公民DCD器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脑-心双死亡供体 体外膜肺氧合 获取流程
原文传递
心脏死亡供体经典原位肝移植的单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学民 王博 +4 位作者 于良 刘昌 向俊西 田敏 吕毅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体供肝获取及应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和可行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Maastricht标准或中国标准,共获取18例DCD供肝,于该院完成经典...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体供肝获取及应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和可行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Maastricht标准或中国标准,共获取18例DCD供肝,于该院完成经典原位肝移植14例,送往其他移植中心3例,放弃1例。对18例供体与在该院完成肝移植的14例受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供肝情况、受体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 18例供体中符合Maastricht标准Ⅲ类5例、Ⅴ类2例,符合中国标准Ⅲ类(即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plus cardiac death,DBCD)11例。按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取得供肝。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为11~18min,平均为14.5min;冷缺血时间为90~600min,平均为350min。14例受体均顺利完成移植手术。其中12例受体预后良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血栓形成、排斥反应,但2例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引流通畅;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平均7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3d,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受体术后2d死于肝衰竭,其供体原发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需给予大量多巴胺维持其血压;另1例于术后当日死于腹腔内大出血,其供体为重症哮喘、心肺复苏后死亡。12例受体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总体存活率为85%,肿瘤患者尚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 DCD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近期效果良好,具有可行性。实施可控型DCD捐献,严格掌握供者适应证、加强器官评估、缩短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是保障供肝质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 肝移植 预后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对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丁利民 李新长 +3 位作者 罗文峰 杨小刚 黄小梅 徐志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公民逝世器官捐献供肝保护中的应用,总结ECMO技术保护供肝的初步体会及经验。方法收集江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运用ECMO技术完成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肝移植供者/受者及常规DBCD肝移植...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公民逝世器官捐献供肝保护中的应用,总结ECMO技术保护供肝的初步体会及经验。方法收集江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运用ECMO技术完成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肝移植供者/受者及常规DBCD肝移植供者/受者的临床资料,对供肝的保护及移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一般情况及肝功能接近的供者32例,根据采用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DBCD肝移植)和研究组(运用ECMO技术完成DBCD肝移植),每组各16例;32例肝移植受者分为对应的对照组(n=16)和研究组(n=16)。器官获取前供者对照组与供者研究组比较,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分压、乳酸水平、中心静脉压、TBil、ALT、AS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121、-17.817、-19.187、-8.927、4.559、-3.495、3.357、4.111、3.553,P值均<0.05)。与受者对照组术后第7天肝功能相比,受者研究组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速度更快,两组TBil、DBil、ALT、AST、ALP、GG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309、4.783、5.067、2.203、4.774、5.257,P值均<0.05);受者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65±2.86)d vs(20.87±4.98)d,t=5.756,P<0.001]。结论运用ECMO技术获取并实施肝移植临床效果较好,科学合理运用ECMO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供肝质量,对我国公民逝世器官捐献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体外膜肺氧合 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31例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蓝柳根 秦科 +6 位作者 董建辉 黄莹 曹嵩 李海滨 李壮江 周洁惠 孙煦勇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16-321,共6页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收治的31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供体中符合中国标准Ⅰ类8例、Ⅱ类3例、...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收治的31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供体中符合中国标准Ⅰ类8例、Ⅱ类3例、Ⅲ类20例。按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取得供肝。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为2~13 min,平均为9 min;冷缺血时间为240~600 min,平均为350 min。31例受体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其中29例受体恢复良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未出现血栓形成、排斥反应,4例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引流通畅;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平均8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1 d,病情稳定后出院。受体总体存活率为81%,1例术后2 d 死于原发性肝脏无功能,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4例肿瘤受者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近期效果良好。逐渐完善捐献供体器官功能保护措施,严格掌握供者适应证、加强器官功能评估、缩短热冷缺血时间,是改善临床效果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 肝移植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