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of a dominant presenescing leaf gene PSL3 in rice (Oryza sativa L.) 被引量:20
1
作者 FANG LiKui LI YunFeng GONG XiaoPing SANG XianChun LING YingHua WANG XiaoWen CONG YunFei HE GuangHu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3期2517-2521,共5页
Leaf senescence as an active process is essential for plant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However,premature senility is harmful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n this study,a rice mutant,named as psl3 (presescing leaf 3) isol... Leaf senescence as an active process is essential for plant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However,premature senility is harmful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n this study,a rice mutant,named as psl3 (presescing leaf 3) isolated from EMS-treated Jinhui 10,displays obvious premature senility features both in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level.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mutant trait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dominant gene (PSL3),which was located on rice chromosome 7 between SSR marker c7sr1 and InDel marker ID10 with an interval of 53.5 kb.The result may be useful for the isolation of the PSL3 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叶片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早衰 SSR标记 基因分离 叶片衰老 农业生产
原文传递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肖松华 刘剑光 +3 位作者 狄佳春 许乃银 陈旭升 黄骏麒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1-355,共5页
转 Bt基因抗虫棉新棉 33B和 GK- 1 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抗虫棉株系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86.8%、75 .1 % ,对照 TM- 1、泗棉 3号、苏棉 1 2号三个常规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1 0 .9%、1 3.9%、9... 转 Bt基因抗虫棉新棉 33B和 GK- 1 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抗虫棉株系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86.8%、75 .1 % ,对照 TM- 1、泗棉 3号、苏棉 1 2号三个常规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1 0 .9%、1 3.9%、9.2 %。转 Bt基因抗虫棉的杂种一代能明显延缓棉铃虫的发育进程。饲喂新棉 33B、GK- 1 2与常规品种 (系 )的杂种一代 72 h后 ,存活幼虫以1龄虫为主 ,分别占 92 .4%、85 .1 % ,并有少量 2龄幼虫。而同批次对照苏棉 1 2号和泗棉 3号以 2龄虫为主 ,分别占 89.6%、86.8% ,并有少量的 3龄虫出现。以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 F1叶片饲喂棉铃虫 ,其发育进度较取食对照品种的延缓 1个龄期。转 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是以单一位点的方式整合到棉花基因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棉 抗虫性状 遗传研究
下载PDF
云南省3个地方稻种的抗稻瘟病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梁斌 余腾琼 +2 位作者 徐福荣 张金渝 叶昌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84-788,共5页
以 95 8 3c和 96 4 1a 2个稻瘟病菌系接种 ,用累积分布曲线法对三磅七十箩、魔王谷和毫乃焕与丽江新团黑谷的杂交F2 、F3 、BC1群体进行了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发现毫乃焕对菌系 96 4 1a的抗性由 2对显性基因控制 ,1对基因对另 1... 以 95 8 3c和 96 4 1a 2个稻瘟病菌系接种 ,用累积分布曲线法对三磅七十箩、魔王谷和毫乃焕与丽江新团黑谷的杂交F2 、F3 、BC1群体进行了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发现毫乃焕对菌系 96 4 1a的抗性由 2对显性基因控制 ,1对基因对另 1对基因有抑制作用 ;魔王谷对稻瘟病菌 96 4 1a的抗性受 1对显性基因控制 ;三磅七十箩对菌系95 8 3C的抗性由 1对隐性基因控制 ,首次发现三磅七十箩对稻瘟病的抗性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方稻种 抗稻瘟病性 遗传分析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抗性
下载PDF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的SCAR标记及初步定位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斌美 吴跃进 +4 位作者 童继平 吴敬德 余增亮 张瑛 程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9-454,共6页
粳稻品系Y98149是从离子束诱变的后代中获得的显性半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Y98148是1对株高近等基因系。将已经获得的3个与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分别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了3对特异性PCR引物,成功地将RAPD标记S104... 粳稻品系Y98149是从离子束诱变的后代中获得的显性半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Y98148是1对株高近等基因系。将已经获得的3个与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分别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了3对特异性PCR引物,成功地将RAPD标记S1041525、S1076549和S1272403转化成更稳定的SCAR标记SCS1041498、SCS1076510和SCS1272388。通过Y98148×Y98149的F2代分离群体的分析,这3个SCAR标记与显性半矮秆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6cM、7.5 cM和16.3 cM,且位于基因的同一侧。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标记S1272403为单拷贝,其核苷酸序列与水稻第7染色体上2个BAC克隆B1249D05(AP006451)和OJ1212-C12(AP005604)同源性为99%,B1249D05与OJ1212-C12有23 kb的重叠区域,标记S1272403位于这个重叠区域,据此初步将显性半矮秆基因定位,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突变体 显性基因 SCAR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特异矮秆直立株型新品系DW871株高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瑞茂 李超 +1 位作者 陈大伦 向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紧凑株型是油菜抗倒性和稳产性的重要因素。新型矮秆甘蓝型油菜材料DW871具有花序花蕾呈散生状的类甘蓝花序特征,花序或果枝从初花直至收获均表现挺直不弯曲,不串枝,果枝中偏短,着果密,茎秆坚硬,株型紧凑,抗倒性特强等辅助标记性状。本... 紧凑株型是油菜抗倒性和稳产性的重要因素。新型矮秆甘蓝型油菜材料DW871具有花序花蕾呈散生状的类甘蓝花序特征,花序或果枝从初花直至收获均表现挺直不弯曲,不串枝,果枝中偏短,着果密,茎秆坚硬,株型紧凑,抗倒性特强等辅助标记性状。本研究分别以DW871为父母本,通过构建不同世代的群体对该品系的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辅以其它标记性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源自DW871株高性状为1对显性主基因控制,不存在细胞质效应,但是存在修饰基因的影响,表现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DW871为适宜机械化或轻简化种植的中矮秆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矮秆 紧凑型 标记性状 显性基因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引起玉米青枯病的抗性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杨典洱 张承亮 +4 位作者 陈翠霞 王岳光 王斌 张超良 陈绍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9-392,共4页
对两亲本、杂种 F1 与 F2 群体进行单一致病菌 (禾谷镰刀菌 )的单株接种鉴定 ,统计了抗病、感病植株的分离情况 ,并在分子水平上对 F2 群体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用单一致病菌 (禾谷镰刀菌 )接种也能引起玉米青枯病 ,其抗性基因是显... 对两亲本、杂种 F1 与 F2 群体进行单一致病菌 (禾谷镰刀菌 )的单株接种鉴定 ,统计了抗病、感病植株的分离情况 ,并在分子水平上对 F2 群体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用单一致病菌 (禾谷镰刀菌 )接种也能引起玉米青枯病 ,其抗性基因是显性单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青枯病 禾谷镰刀菌 单基因控制 抗生基因遗传
下载PDF
Genetic Analysis and Mapping of Genes Involved in Fertility of Pingxiang Dominant Genic Male Sterile Rice 被引量:8
7
作者 黄廷友 王玉平 +2 位作者 马炳田 马玉清 李仕贵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16-622,共7页
Pingxiang-dominant genic male sterile rice (PDGMSR) was the first dominant genic male sterile mutant identified in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the corresponding dominant genic male sterile gene was designated as M... Pingxiang-dominant genic male sterile rice (PDGMSR) was the first dominant genic male sterile mutant identified in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the corresponding dominant genic male sterile gene was designated as Ms-p. The fertility of PDGMSR can be restored by introduction of a dominant epistatic fertility restoring gene in some rice varieties. In the present study, E823, an indica inbred rice variety, restored the fertility of PDGMSR, and the genetic pattern was fou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a dominant epistatic model, therefore, the dominant epistatic fertility restorer gene was designated as Rfe. The F2 population from the cross of PDGMSR/E823 was developed to map gene Rfe. The F2 plants with the genotypes Ms-pMs-pRferfe or Ms-pms-pRferfe were used to construct a fertile pool,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erile plants with genotypes Ms-pMs-prferfe or Ms-pms-prferfe were used to con- struct a sterile pool. The fertility restoring gene Rfe was mapped to one side of th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RM311 and RM3152 on rice chromosome 10, with genetic distances of 7.9 cM and 3.6 cM, respectively. Th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round the location of the Ms-p gene were used to finely map the Ms-p gen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RM171 and RM6745 flanked the Ms-p gene, and the distances were 0.3 cM and 3.0 cM,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the sequence of rice chromosome 10, the phys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markers is approximately 730 kb. These findings facilitates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of genes Ms-p and Rfe in rice breeding programs, and cloning them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inant epistatic fertility restoring gene dominant genic male sterile gene mapping PDGMSR
下载PDF
Dominant Gene cplsr1 Corresponding to Premature Leaf Senescence Resistance i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被引量:6
8
作者 Jingqing Zhao Tengfei Jiang +3 位作者 Zhi Liu Wenwei Zhang Guiliang Jian Fanfljun Q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8期577-583,共7页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premature leaf senescence-resistant inbred XLZ33 and senescence- susceptible inbred lines XLZ13 were selected and crossed to produce F1, Ft-reciprocal, F2 and BCl generations for evalu...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premature leaf senescence-resistant inbred XLZ33 and senescence- susceptible inbred lines XLZ13 were selected and crossed to produce F1, Ft-reciprocal, F2 and BCl generations for evaluation of leaf senescence process and inherita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eaf senescence processes for XLZ13 and XLZ33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and leaf senescence trait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between the two parents at particular periods of cotton growth. Inheritance anlysis for the cotton premature leaf senescence resistant trait further showed that the segregation in the F2 fit a 3:1 ratio inheritance pattern, with resistance being dominant. The backcross of F~ to the susceptible parent produced a 1:1 ratio, confirming that cotton premature leaf senescence resistant trait was from a single gene. The single dominant gene controlling cotton premature leaf senescence resistance in XLZ33 was named as cotton premature leaf senescence resistance 1, with the symbol cplsr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premature leaf senscence dominant gene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粳稻品种中掩盖光敏核不育性的主效恢复基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梅明华 李泽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5-101,共7页
1989—1991年分析了农垦58、农垦58s(R)和1149分别与农垦58s杂交及其相互杂交的F_1、F_2和BCF_1群体在武汉(30°30′N)自然长光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其中,农垦58s是从农垦58群体中突变产生,农垦58s(R)是从农垦58s群体中突变后育成... 1989—1991年分析了农垦58、农垦58s(R)和1149分别与农垦58s杂交及其相互杂交的F_1、F_2和BCF_1群体在武汉(30°30′N)自然长光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其中,农垦58s是从农垦58群体中突变产生,农垦58s(R)是从农垦58s群体中突变后育成的稳定可育品系,1149是从农垦58s与粳稻品种农虎26杂交F_2中的低可育株选至F_10的稳定可育品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粳稻品种或品系中,共有两个独立遗传的显性主效恢复基因,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互相印证;但农垦58s(R)可能不是农垦58s原位回复突变产生,而是农垦58s另一对隐性主效基因突变所致。农垦58s光敏核不育的主基因型标示为m^(ph)m^(ph)r_f^(ph)r_f^(ph),农垦58、农垦58s(R)和1149的主基因型相应标示为m^(ph)m^(ph)r_f^(ph)r_f^(ph)、m^(ph)m^(ph)R_f^(ph1)R_f^(ph1)和m^(ph)m^(ph)R_f^(ph2)R_f^(ph2),M^(pn)与R_f^(ph1)或R_f^(ph2)为非等位基因,R_f^(ph1)和R_f^(ph2)为复等位基因。M^(ph)表现为完全显性,其表现型为可育;R_f^(ph1)和R_f^(ph2)均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其表现型为部分可育,但两者育性恢复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本文还对农垦58s与农垦58s(R)正、反交F_1育性很低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核不育性 不完全显性 基因突变 粳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于国鹏 齐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83-1386,1390,共5页
多囊肾病是人体常见的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除肾脏改变外,多囊肾病还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多囊肾病的基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多囊肾病是人体常见的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除肾脏改变外,多囊肾病还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多囊肾病的基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研究)、诊断和治疗都有了长足进步,文章对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病 常染色体显性 多囊蛋白 基因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患者视紫红质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庄文娟 邓大君 +3 位作者 盛迅伦 李自立 梅慧香 哈玲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8-351,共4页
目的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患者视紫红质(RHO)基因的突变特征及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技术和直接及克隆测序方法对RHO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一家系4例ADRP... 目的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患者视紫红质(RHO)基因的突变特征及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技术和直接及克隆测序方法对RHO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一家系4例ADRP患者RHO基因的第297密码子存在杂合的两种类型密码子(AGC和AGT),该家系的另3名患者未检测到该突变,对照组发现1例此类型沉默型突变。该家系在第3外显子3′端下游第4个碱基处发生C-T转换,其11个成员中该位点呈T纯合子1例,呈杂合子状态8例。对照组发现2例该位点的杂合子状态。结论视紫红质基因Ser-297-Ser突变与RP疾病未出现“共分离”现象,因此该沉默型突变不是该ADRP家系的致病原因,系RHO基因的多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常染色体显性 视紫红质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转基因棉花外源基因的遗传(英文)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清连 张宝红 +1 位作者 郭腾龙 许欣然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45-350,共6页
选用不同来源的转 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 30号和新棉 33B、转 tfd A基因抗除草剂棉花材料 TFD,通过与不同主栽推广品种正反交 ,研究了外源 Bt基因和 tfd A基因在棉株体内的遗传和分离行为 .结果表明 ,由于外源基因提供给转基因棉花的抗虫... 选用不同来源的转 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 30号和新棉 33B、转 tfd A基因抗除草剂棉花材料 TFD,通过与不同主栽推广品种正反交 ,研究了外源 Bt基因和 tfd A基因在棉株体内的遗传和分离行为 .结果表明 ,由于外源基因提供给转基因棉花的抗虫和抗除草剂性状均是由一对于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 ,且该性状不受细胞质效应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棉花 BT基因 tfdA基因 遗传 显性性状
下载PDF
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Strubes Dickkopf抗病主效基因的单体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建周 蔺瑞明 +2 位作者 曹丽华 何月秋 徐世昌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3-346,共4页
小麦品种Strubes Dickkopf是小麦条锈菌国际鉴别寄主,通过对以其为基因供体与完全感病品种Taichung29杂交转育而成的近等基因品系Taichung29*6/Strubes Dickkopf的单体分析,检测和定位Taichung29*6/Strubes Dickkopf中所含的抗条锈病主... 小麦品种Strubes Dickkopf是小麦条锈菌国际鉴别寄主,通过对以其为基因供体与完全感病品种Taichung29杂交转育而成的近等基因品系Taichung29*6/Strubes Dickkopf的单体分析,检测和定位Taichung29*6/Strubes Dickkopf中所含的抗条锈病主效基因,并明确其抗性特点。结果表明,Taichung29*6/Strubes Dickkopf对CY26小种的抗性由1对显性主效抗条锈基因所控制,定位在4B染色体上,暂定名为YrSD。同时说明Strubes Dickkopf中含有与Yr25不同的新的抗条锈病基因Yr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Taichung29*/Strubes DICKKOPF 抗病基因 单体分析
原文传递
19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新型基因突变位点的特征研究
14
作者 杨钧岚 彭思琪 +6 位作者 韦致远 姜佳楠 王彬 王凤梅 谢筱彤 徐甜 张晓良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66-873,共8页
通过分析具有肾脏多发囊肿的患者及其家属的基因检测资料, 找出尚未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新型基因突变位点。采用结构预测软件, 研究突变前后蛋白结构变化, 探索基因型与表型关联, 丰富ADPKD基因数据库。本研究为单中心... 通过分析具有肾脏多发囊肿的患者及其家属的基因检测资料, 找出尚未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新型基因突变位点。采用结构预测软件, 研究突变前后蛋白结构变化, 探索基因型与表型关联, 丰富ADPKD基因数据库。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影像学检查示肾脏存在多发囊肿的患者, 收集患者及其家属的基因及临床资料。应用AlphaFold v2.3.1软件预测蛋白结构, 研究尚未报道的ADPKD新型基因突变前后蛋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 52个家系检出12个可导致肾脏囊肿的突变基因, 发现19个ADPKD新型基因突变位点, 包含17个多囊蛋白1(PKD1)基因突变(1个剪接突变, 7个移码突变, 4个无义突变, 1个整码突变, 4个错义突变);1个α-1, 2-甘露糖基转移酶(ALG9)错义突变和1个染色体结构变异。PKD1基因的截短突变与更重的临床表型相关, 而非截短突变则与更多的临床异质性相关。目前仍有大量ADPKD新型基因突变位点尚未报道, 有必要分析新型突变位点致病性, 建立基因型与表型关联, 丰富ADPKD基因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 多囊肾疾病 基因突变 基因检测
原文传递
茶树品种‘白鸡冠’叶色性状遗传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志辉 林郑和 +4 位作者 游小妹 钟秋生 单睿阳 陈常颂 余文权 《茶叶学报》 2019年第3期99-105,共7页
近年来黄白化茶树品种推广面积快速增长,但其叶色性状的调控机制仍未清楚。本研究以‘白鸡冠’为材料,研究其叶色性状的遗传特性。试验发现‘白鸡冠’叶色性状与‘白叶1号’(安吉白茶)、安吉黄茶(地方种质)的遗传特性不同,白鸡冠叶色受... 近年来黄白化茶树品种推广面积快速增长,但其叶色性状的调控机制仍未清楚。本研究以‘白鸡冠’为材料,研究其叶色性状的遗传特性。试验发现‘白鸡冠’叶色性状与‘白叶1号’(安吉白茶)、安吉黄茶(地方种质)的遗传特性不同,白鸡冠叶色受显性单基因控制,且叶色性状能在世代间稳定遗传。白鸡冠叶色黄化程度受温度影响,生长环境温度越低叶色越黄,说明调控黄化性状的基因位点属于温度敏感基因,结合已有研究推断白鸡冠叶色性状可能同时受温度和光照调控。白鸡冠黄化叶片随着叶龄的增加逐渐返绿,说明叶绿素合成途径没有遭受破坏,而是合成速率受到抑制或是叶绿体结构的形成出现障碍。白鸡冠黄化新梢整体抗逆性比一般品种差,尤其容易受冻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 白化 叶色遗传 显性单基因 温度敏感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黄籽遗传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正强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3-16,共4页
利用4个白菜型油菜品种进行黄籽与非黄籽之间的正反交和相应的回交测交,以探讨其种皮颜色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种皮颜色具有母体效应。黄籽受两对重叠隐性基因控制。在黄籽与黑籽之间存在两对显隐性关系,而... 利用4个白菜型油菜品种进行黄籽与非黄籽之间的正反交和相应的回交测交,以探讨其种皮颜色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种皮颜色具有母体效应。黄籽受两对重叠隐性基因控制。在黄籽与黑籽之间存在两对显隐性关系,而在黄籽与褐籽之间只存在一对显隐性关系。在相同遗传背景下,黄籽含油量比非黄籽要高,皮壳率要低,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种皮色泽 遗传
下载PDF
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敏 朱洪德 高中利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6,共4页
以6个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高油或高蛋白大豆品种(垦农4号、垦农18、垦农19、垦农21、垦农22、垦农30)与6个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TSB1-TSB6)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F1、F2、F3和BC1的抗除草剂特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每个世代抗感比... 以6个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高油或高蛋白大豆品种(垦农4号、垦农18、垦农19、垦农21、垦农22、垦农30)与6个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TSB1-TSB6)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F1、F2、F3和BC1的抗除草剂特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每个世代抗感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抗除草剂基因在F2代开始分离,各世代抗感比为F2代3:1、F3代5:1、BC1代1: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表明抗除草剂基因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遗传分析 显性基因
下载PDF
基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基因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薛澄 周晨辰 +8 位作者 许晶 杨博 徐成钢 戴兵 刘亚伟 孙丽君 高翔 郁胜强 梅长林 《协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71-177,共7页
目的通过GEO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下载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患者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分析,得出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生物信息... 目的通过GEO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下载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患者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分析,得出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ADPKD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信号通路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方法通过GEO数据库下载两组关于ADPKD患者肾囊肿组织及对照组织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7869和GSE35831,对其进行DEGs筛选,使用DAVID数据库和Funrich软件分析生物学信息及信号通路,使用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结果 GSE7869共有3970个DEGs,GSE35831共有147个DEGs。两组DEGs有28个相同的上调基因和24个相同的下调基因:上调DEGs的功能集中在离子通道相关通路,相关信号通路富集于自噬相关通路如m TOR和PI3K/Akt通路、生长因子和整合素相关通路;下调DEGs集中于能量代谢功能和相关信号通路。结论通过分析ADPKD得出的52个DEGs和相关富集信号通路,可为疾病研究提供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和方向;调控ADPKD肾细胞自噬、延缓囊肿进展将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 基因芯片 GO功能富集分析
下载PDF
玉米杂交组合亲本间遗传距离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文鹏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0年第4期27-33,共7页
以高赖氨酸玉米为研究材料,对现在国内采用的三种亲本间遗传距离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由表型相关阵进行主成分转换,通过分解遗传向量再求距离的方法所计算的遗传距离更能真实地反映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以该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 以高赖氨酸玉米为研究材料,对现在国内采用的三种亲本间遗传距离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由表型相关阵进行主成分转换,通过分解遗传向量再求距离的方法所计算的遗传距离更能真实地反映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以该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不易受信息量的影响,能较好地遵循聚类原则,聚类效果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遗传距离 双列杂交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籼稻恢复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金锋 薛庆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0-804,共5页
本研究以3个籼稻花培恢复系TE358、TE363、TE367和2个不育系Ⅱ32A、协青早A的杂交组合F1、F2群体、回交群体BC1F1为材料,在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基础上,进行了抗性遗传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籼稻恢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均受1... 本研究以3个籼稻花培恢复系TE358、TE363、TE367和2个不育系Ⅱ32A、协青早A的杂交组合F1、F2群体、回交群体BC1F1为材料,在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基础上,进行了抗性遗传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籼稻恢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均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褐飞虱的抗性均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且两者独立遗传;为杂交水稻抗双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育种实践提供了优良种质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白背飞虱 褐飞虱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遗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