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
作者 姚爱琳 楚艳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是一种渐进性发展的病理状态,特征是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向内凸起,凸起高度>50μm,多出现于高度近视眼中。DSM的形成主要与玻璃体黄斑牵引、中心凹处巩膜和脉络膜的相对增厚、黄斑区Bruch膜的缺...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是一种渐进性发展的病理状态,特征是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向内凸起,凸起高度>50μm,多出现于高度近视眼中。DSM的形成主要与玻璃体黄斑牵引、中心凹处巩膜和脉络膜的相对增厚、黄斑区Bruch膜的缺损有关。DSM常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劈裂等并发症,从而增加对视力损害的风险。对于无症状的DSM主要采取定期随访观察。出现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及显著视觉症状时,半剂量光动力疗法、补充激光光凝或口服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可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疗效尚待验证。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以及相关眼底影像检查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客观依据,其中OCT最为直观便捷,可显示黄斑的圆拱形特点及合并的其他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顶状黄斑 高度近视 黄斑/病理生理学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特点及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尹小芳 叶祖科 +3 位作者 吾敏辉 汤秀容 罗书科 卢彦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6-712,共7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DSM)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DSM合并CNV患者23例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DSM)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DSM合并CNV患者23例23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DSM高度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脉络膜厚度(ChT)。根据OCT图像特征将DSM分为水平、垂直方向椭圆形凸起和圆形凸起。参照文献标准将CNV分为中心凹下CNV和中心凹旁CNV。患眼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IVR或IVC)0.05 ml治疗。治疗方案为1+按需治疗。首次行IVR、IVC治疗分别为17、6只眼,并据此再分为IVR组、IVC组。治疗后随访时间≥1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后BCVA、眼压、CMT、ChT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23例23只眼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16例16只眼;右眼、左眼分别为11、12只眼;年龄(49±16)岁;logMAR BCVA 0.94±0.39。DSM形态呈水平、垂直方向椭圆形凸起和圆形凸起分别为13(56.52%,13/23)、6(26.09%、6/23)、4(17.39%,4/23)只眼。圆顶高度为(97.83±46.14)μm。CMT、ChT分别为(276.39±98.35)、(49.48±31.66)μm。IVR组17例17只眼中,男性4例,女性13例。IVC组6例6只眼中,男性3例、女性3例。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CMT分别为0.60±0.39、(209.96±71.38)μm;与治疗前比较,BCVA显著提高,CMT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2.62,P=0.005、0.010)。治疗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IVR组、IVC组患眼BCVA提高程度(t=1.47、1.35)、眼压变化(t=−0.20、−0.56)、ChT降低厚度(t=0.80、−0.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IVR组、IVC组患眼CMT分别较治疗前降低(57.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顶状黄斑 高度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圆顶状黄斑与屈光状态的关系及常见并发症
3
作者 王鸽纯 袁非 《国际眼科纵览》 2023年第4期339-344,共6页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在OCT上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向内隆起。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与局部巩膜增厚的适应性代偿有关。DSM可发生于近视、正视或远视眼,在高度屈光不正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在高度近视人...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在OCT上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向内隆起。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与局部巩膜增厚的适应性代偿有关。DSM可发生于近视、正视或远视眼,在高度屈光不正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在高度近视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0%~20%。DSM的常见并发症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目前对于DSM与并发症的出现是伴随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确认。无症状的DSM需随访观察,若出现并发症并明显损害视功能时,可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光凝、光动力疗法或手术等方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顶状黄斑 相干光断层扫描 高度近视
原文传递
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相关的眼底改变 被引量:4
4
作者 易彩娇 王启常 《国际眼科纵览》 2017年第5期295-299,共5页
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的特征性标志,可引起多种眼底病变,严重影响视力.随着磁共振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D-MRI)、超广角眼底照相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使用... 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的特征性标志,可引起多种眼底病变,严重影响视力.随着磁共振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D-MRI)、超广角眼底照相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使用,实现了对后巩膜葡萄肿相关病变的研究,发现了后巩膜葡萄肿边缘放射性抬高束、后巩膜葡萄肿边缘视网膜脉络膜皱褶、圆顶状黄斑、盘周脉络膜空腔、Bruch膜裂孔等眼底改变.本文就近年来对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相关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巩膜葡萄肿 放射性抬高束 脉络膜皱褶 圆顶状黄斑
原文传递
病理性近视眼拱形黄斑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闵靖宇 俞素勤 +1 位作者 宫媛媛 郑凯蓉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1188-119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病理性近视眼拱形黄斑的临床表现及眼底影像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20例(34只眼)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合并拱形黄斑的眼底特征。所有患眼进行了屈... 目的回顾性分析病理性近视眼拱形黄斑的临床表现及眼底影像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20例(34只眼)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合并拱形黄斑的眼底特征。所有患眼进行了屈光及眼底检查、眼底频域OCT扫描及眼B超检查,部分患眼补充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结果所有患眼均有病理性近视眼的眼底相关表现,屈光度在-500--2 000 D之间,频域OCT表现为黄斑区脉络膜下的隆起,隆起度约(500-1 200)μm。9只眼合并出现浆液性神经上皮下脱离,造影中出现中浆样高荧光渗漏。4只眼合并出现CNV ;8只眼合并出现视网膜劈裂;4只眼合并出现黄斑裂孔。超声波可显示出黄斑区略向内隆起,可呈现"W"征。结论病理性近视眼DSM是一种特殊的病理状态,SD-OCT可以直观显现其圆拱形特征,与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不同有关,眼底可合并多种改变,特别是出现中浆样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拱形黄斑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
原文传递
Dome-Shaped Macula and Foveal Neurosensory Retinal Detachment—A Case Series
6
作者 Torres Soriano Mitzy Dimattia Jesica Gordon Maximiliano 《Ope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9年第3期151-160,共10页
Objective: To report a case series of dome-shaped macula (DSM) and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SR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d observational case series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wo centers of ophthalmology in Rosario... Objective: To report a case series of dome-shaped macula (DSM) and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SR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d observational case series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wo centers of ophthalmology in Rosario-Argentina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7. Eight eyes of 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dome-shaped macula with subfoveal hyporeflective zone seen 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were included.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OCT,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A), differential diagnoses, clinical course and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reviewed. Results: Baseline visual acuity ranged from 20/25 to 20/200. OCT revealed that the retinal choroidal macular complex had a convex shape and exhibited foveal neurosensory retinal detachment in all cases. FA showed mild diffuse hyperfluorescence due to changes in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No sign of leakage was observed.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used, including intravitreal antiangiogenic drugs, oral spironolactone, melatonin and observation. Follow-up time was between 6 and 18 months. BCVA and OCT findings remained unchanged after different options of treatment. Conclusions: DSM is an unusual entity, which can be confused with other maculopathies that cause neurosensory retinal detachment and do not respond to different types of treatment. Hence, in our opinion, observation is a reasonable approach for this disor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e-shaped macula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Subretinal Fluid
下载PDF
高度近视圆顶黄斑的形态学研究
7
作者 花蒂豪 徐奕爽 邢怡桥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649-651,共3页
目的: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影像(OCT)研究高度近视圆顶黄斑的形态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47名诊断为高度近视的患者(高度近视圆顶黄斑组27只眼;高度近视未伴圆顶黄斑组45只眼)行OCT、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等检查,测量中央脉络... 目的: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影像(OCT)研究高度近视圆顶黄斑的形态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47名诊断为高度近视的患者(高度近视圆顶黄斑组27只眼;高度近视未伴圆顶黄斑组45只眼)行OCT、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等检查,测量中央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鼻、颞侧2mm处脉络膜厚度等数据,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近视圆顶黄斑组与高度近视未伴圆顶黄斑组比较,最佳矫正视力提高(P=0.022);中央脉络膜厚度相对增加(P=0.041);高度近视圆顶黄斑组中,中央脉络膜厚度与黄斑中心凹鼻、颞侧2mm处脉络膜厚度比较,厚度相对增加(P=0.001、0.001)。结论:高度近视圆顶黄斑患者比高度近视未伴圆顶黄斑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相对提高,中央脉络膜厚度相对增厚;高度近视圆顶黄斑患者中央脉络膜厚度高于黄斑周边区域的脉络膜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顶黄斑 高度近视 中央脉络膜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原文传递
青少年高度近视Dome征伴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的多模式影像特征
8
作者 王若宜 赵玥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20-1924,共5页
目的:观察青少年高度近视圆顶样黄斑(简称Dome征)伴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SRF)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探讨其典型特征与鉴别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1/2022-05于我院确诊为高度近视Dome征伴黄斑区SRF的青少年患者21例39眼,行彩色眼... 目的:观察青少年高度近视圆顶样黄斑(简称Dome征)伴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SRF)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探讨其典型特征与鉴别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1/2022-05于我院确诊为高度近视Dome征伴黄斑区SRF的青少年患者21例39眼,行彩色眼底照相(CFP)、眼底自发荧光(FAF)、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及眼电图(EOG)检查,其中18例36眼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随访12mo,记录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CMT)变化情况。结果:眼底检查可见患眼均呈高度近视豹纹状改变,中心凹可见颗粒样物质沉积;SD-OCT检查显示黄斑区全层呈圆顶样隆起,中心凹下神经上皮层局限性脱离,外界膜内表面可见中高反射附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反射不均匀;FAF检查显示黄斑区呈轻度“牛眼征”改变;FFA检查显示黄斑区拱环周围环绕颗粒状透见荧光;OCTA检查的En face图中可见清晰的神经上皮脱离区边界,切线对应椭圆体带-RPE分层面,可见神经上皮脱离区内散在大小不一的颗粒状高反射,未见明显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OCTA检查随访可见黄斑区SRF可存在无规律的自行增多或吸收;EOG检查显示光峰与暗谷(LP/DT,或称Arden比)比值正常,均>1.55。基线、随访1、3、6、12mo,纳入患者CMT(246.95±11.46、247.10±13.03、246.62±12.23、248.05±14.00、247.92±11.66μm)无显著差异(F=0.144,P=0.965)。结论: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青少年高度近视Dome征伴黄斑区SRF的临床诊断,并且在与典型Best病病变前期的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圆顶样黄斑(dome征) 视网膜下积液 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影像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