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学理审视及其策略探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阳 夏成木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20,共4页
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年轻的产业形态,现代科技手段与先进营销理念将使其完成从一种文化"软实力"到"硬实力"的转变。通过分析大量文献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以及发展的时代背景进行学理审... 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年轻的产业形态,现代科技手段与先进营销理念将使其完成从一种文化"软实力"到"硬实力"的转变。通过分析大量文献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以及发展的时代背景进行学理审视,认为:1)体育文化产业的析出发展是可行的,其发展的时代优势包括:文化产业已取得快速发展、具有丰厚的体育文化资源、体育消费环境得到改善、体育消费观念发生积极性转变、体育基础产业已经形成规模;2)发展策略包括:转变观念、正视体育文化产业的实际价值和地位、积极保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优化体育消费结构、找准产业开发的切入点、积极培植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产业 学理审视 策略
下载PDF
不真正不作为犯 德日的差异演进及中国的后发式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姚诗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3-742,共20页
德日两国在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合法性根据上产生分歧;这一分歧在各自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催化下被加倍放大,导致两国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功能定位形成对立,进而对不真正不作为犯教义学展开差异建构;两国在作为和不作为的区分、保证人和因果关... 德日两国在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合法性根据上产生分歧;这一分歧在各自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催化下被加倍放大,导致两国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功能定位形成对立,进而对不真正不作为犯教义学展开差异建构;两国在作为和不作为的区分、保证人和因果关系的认定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和德日相比,我国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研究属于"后发式"研究,学界、司法和立法三方之间缺乏长期互动探讨,这是我国不作为犯功能性定位缺失、教义学研究滞后之肇因。应对相关司法判决进行整体研究,发掘"普遍的价值取向",通过考察不真正不作为犯适用规模和法官对该类犯罪的处罚态度来"反推"我国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功能定位,并以此指导我国教义学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真正不作为犯 功能定位 后发式研究 教义学建构
原文传递
教义阐释是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堆 张涵静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213,共11页
教义阐释承担着佛教自身存续的重责。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上藏族前辈学者在充分吸收印度佛教、汉传佛教教义阐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西藏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具有本土化特点的阐释的结果。总体而言,藏传佛教的学修制度极... 教义阐释承担着佛教自身存续的重责。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上藏族前辈学者在充分吸收印度佛教、汉传佛教教义阐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西藏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具有本土化特点的阐释的结果。总体而言,藏传佛教的学修制度极大地助推了藏传佛教教义阐释中国化特色的形成;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极大丰富了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的内容,使之愈发具有中国化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各方面呈现出新活力和新面貌,藏传佛教教义阐释也迎来了新机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教义阐释提供了良好土壤,寺庙管理制度法治化与其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了引领。新时代,藏传佛教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继承和发展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开拓教义阐释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教义阐释 中国化
原文传递
罗尔斯“理性多元论”思想对西方政治哲学走向的影响
4
作者 强以华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7年第2期65-77,共13页
罗尔斯所说的理性多元论指的是西方当代民主社会各种不同并且互不相容的合乎理性的完备的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的多元论。他通过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从古代之善的主题到当代之正义主题的"主题转换"(它与理性多元论密切相... 罗尔斯所说的理性多元论指的是西方当代民主社会各种不同并且互不相容的合乎理性的完备的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的多元论。他通过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从古代之善的主题到当代之正义主题的"主题转换"(它与理性多元论密切相连),以及理性多元论出现的"历史必然"和"进步意义"三个方面有说服力地论证了"理性多元论"是始终伴随西方未来民主社会的不可消除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他采用一种在社会基本结构(政治领域)而非完备性学说中探寻"共识"的方式来解决在多元化下人类如何共存的问题,他的解决方式应该高于那种试图从历史中寻找共识资源或通过建构新的完备性学说来探求共识的做法,因而预示了西方未来政治哲学探求"共识"方式的新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多元论 完备性学说 重叠共识 未来走向
下载PDF
《中医各家学说》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2
5
作者 姚洁敏 李明 +7 位作者 英洪友 王莉 郎卿 杨丽娜 刘旭 尚力 朱邦贤 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7-10,共4页
根据《中医各家学说》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CBL)。经过一年的课程策划与试点教学,有92.4%的学生认为CBL较传统教学更能锻炼自己的中医思维,90.9%学生认为CBL教学有助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通过试点班与平行对照... 根据《中医各家学说》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CBL)。经过一年的课程策划与试点教学,有92.4%的学生认为CBL较传统教学更能锻炼自己的中医思维,90.9%学生认为CBL教学有助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通过试点班与平行对照班的对照研究,发现试点班学生对本课程更加认同,与平行班对比有明显的优势,显示该教学方法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与专业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各家学说 案例教学法 能力培养
原文传递
论西部开发法治 被引量:8
6
作者 文正邦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2年第3期33-45,共13页
文章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开展西部开发法治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意义、丰富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 ,并就西部开发法治的价值功能以及构建西部开发法治保障体系的若干重要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
关键词 西部开发法 法治保障 法治研究 价值功能 重要意义 丰富 基本思路 心得 构建 作者
原文传递
浅谈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和发病的认识 被引量:4
7
作者 马伟明 《甘肃中医》 2003年第5期4-6,共3页
作者对自《内经》到《温热论》时期温热病的病因和发病的认识进行了总结。此由最初的以“伤寒”总称各种热病,逐步发展至“外感六淫化火说”、“非时之气,戾气说”、“伏邪之说”、“新感学说”,至清代产生了“温热毒邪学说”,从病因和... 作者对自《内经》到《温热论》时期温热病的病因和发病的认识进行了总结。此由最初的以“伤寒”总称各种热病,逐步发展至“外感六淫化火说”、“非时之气,戾气说”、“伏邪之说”、“新感学说”,至清代产生了“温热毒邪学说”,从病因和发病上根本区别了温病与伤寒,同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理论,形成了《温热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说 病因病机 认识 发展 《内经》 《温热论》
下载PDF
70年来中国人口与社会政策的演变--兼论“问题”“主义”与“GPP”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社英 《领导科学论坛》 2020年第3期5-17,共13页
本文试图从总体公共政策(general public policy,简称GPP)角度高度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与社会发展的曲折经历,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和历史-比较方法提炼出"变迁中的经济国家"概念范畴,打破国... 本文试图从总体公共政策(general public policy,简称GPP)角度高度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与社会发展的曲折经历,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和历史-比较方法提炼出"变迁中的经济国家"概念范畴,打破国际上社会政策学科由福利国家统领的局面,使各种发展型与非/反发展型国家GPP模式探讨亦成为可能,为深刻理解中国经验提供比以往"问题"与"主义"焦点之分更为完整贴切的理论框架。概言之,关于人口与社会70余年变迁的主要观点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的是与西方福利国家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国家;(2)"主义"之争导致GPP政治化,"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对于计划经济及计划生育的失误负有重要责任;(3)经济方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是经济国家GPP去政治化,改革开放搁置"主义"之争更是进一步加速了物质生产自由化发展;人口方面,则在经济国家"两种生产"指导思想下推行计划生育,不惜采取强制性一胎化政策;(4)"唯GDP论"和"一切向钱看"积累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同时,政府在改革开放中被去经济化(下放企业自主权、利改税等)亦越来越有余力研究解决这些问题;(5)21世纪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共十九大提出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既求充分又求平衡的发展战略,标志着"后经济国家"新时代的到来;(6)面对婚姻家庭解组、生育意愿低下、人口急剧老龄化等严峻挑战,新时期GPP重点再次转变,很大程度上将从"人口与经济"转向更为全面和动态平衡的"人口与社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初被搁置的"主义"之争亟待在更高水平上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答案,以彻底解决各种"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 总体公共政策(GPP) 后经济国家 “问题”与“主义”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 社会发展与历史-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