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点源污染物在沟渠湿地中的累积和植物吸收净化 被引量:62
1
作者 姜翠玲 范晓秋 章亦兵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51-1354,共4页
对有机质和总氮在沟渠湿地底泥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研究表明,40cm以下深度的芦苇(Phragmitescommunis)和茭草(Zizanialatifolia)湿地底泥对有机质和总氮有显著的持留和累积作用;但表层底泥中含量随季节变化大,最高与最低值相差近2... 对有机质和总氮在沟渠湿地底泥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研究表明,40cm以下深度的芦苇(Phragmitescommunis)和茭草(Zizanialatifolia)湿地底泥对有机质和总氮有显著的持留和累积作用;但表层底泥中含量随季节变化大,最高与最低值相差近2倍以上.有机质和总氮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芦苇和茭草湿地底泥中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6和0.9335.水体中总氮与NH4+N和NO3-N也显著相关,表明总氮的主要成分是有机氮,其矿化作用是无机氮的重要来源.每年秋季芦苇收割以后,可带走氮818kg·hm-2和磷103.6kg·hm-2,茭草可带走氮131kg·hm-2和磷28.9kg·hm-2.茭白对氮的吸收能力高,试验表明,利用茭白取代野生植物,既能取得很好的净化效果,又可被农民主动回收,解决植物的二次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湿地 挺水植物 氮磷 非点源污染物
下载PDF
农田沟渠挺水植物对N、P的吸收及二次污染防治 被引量:62
2
作者 姜翠玲 范晓秋 章亦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2-706,共5页
生长在农田沟渠湿地中的芦苇和茭草对N、P有很好的吸收能力,芦苇茎叶的N、P含量分别为15.0,1.9g/kg,相当于每年吸收818kg/hm2的N和103.6kg/hm2的P,茭草地上部分的N、P含量分别为17.2,3.8g/kg,相当于每年吸收131kg/hm2的N和28.9kg/hm2的P... 生长在农田沟渠湿地中的芦苇和茭草对N、P有很好的吸收能力,芦苇茎叶的N、P含量分别为15.0,1.9g/kg,相当于每年吸收818kg/hm2的N和103.6kg/hm2的P,茭草地上部分的N、P含量分别为17.2,3.8g/kg,相当于每年吸收131kg/hm2的N和28.9kg/hm2的P.对比实验发现,收割区0~20cm深度底泥中的有机质、总氮(TN)、总磷(TP)含量明显低于未收割区,但NH4+-N和NO3--N含量增高.植物收割改善了湿地的透光、透气条件,促进污染物分解转化,造成无机氮含量上升.茭白对氮磷的吸收能力也较高,每年收获后可带走200kg/hm2 N,21.1kg/hm2 P.以人为种植取代野生的芦苇和茭草,可获得很好的净化效果,解决植物的二次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湿地 挺水植物 污染控制
下载PDF
生态沟-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的去除效应 被引量:51
3
作者 朱金格 张晓姣 +1 位作者 刘鑫 郭西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5-411,共7页
为探讨生态拦截系统对农田尾水氮、磷的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太湖水源地陆域保护区原位构建生态沟-湿地系统对涵盖施肥期的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结果表明,生态沟-湿地系统可对TN、NH_4+-N、TP平均浓度分别为23.45、19.87 mg·... 为探讨生态拦截系统对农田尾水氮、磷的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太湖水源地陆域保护区原位构建生态沟-湿地系统对涵盖施肥期的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结果表明,生态沟-湿地系统可对TN、NH_4+-N、TP平均浓度分别为23.45、19.87 mg·L-1和0.341 mg·L-1的高浓度农田尾水有效净化,出流最低TN、NH_4+-N分别可达地表Ⅴ类水和Ⅳ类水标准,出流TP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生态沟对农田排水TN、NH_4+-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9.95%、48.55%和53.22%,尾水进入人工湿地后得到再次净化,去除率分别为18.4%、9.43%和23.35%,系统总体去除率分别为59.6%、51.69%和60.92%。研究表明,生态沟末端配置人工湿地能有效提高氮、磷去除效率,系统具有一定的环境经济效益和可移植性,为太湖东部同类型农田排水的生态拦截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 湿地 农田尾水 面源污染
下载PDF
沟渠湿地的水文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4
作者 周俊 邓伟 刘伟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79-1083,共5页
对沟渠和沟渠湿地进行了定义,从水文效应、生物效应和水环境效应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沟渠研究的进展,重点阐述了沟渠去除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等污染物的机制,同时简要介绍了沟渠模型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 对沟渠和沟渠湿地进行了定义,从水文效应、生物效应和水环境效应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沟渠研究的进展,重点阐述了沟渠去除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等污染物的机制,同时简要介绍了沟渠模型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沟渠野外观测、沟渠模拟研究和沟渠管理研究等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湿地 水文效应 生态环境 富营养化
下载PDF
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区30年湿地景观退化评价 被引量:17
5
作者 郭雷 马克明 张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26-3135,共10页
因高强度农业开发,1975~2004年的30a间,三江平原自然湿地景观发生了剧变。评估该湿地景观面临的各种压力、分析其所处状态、揭示其演变规律,对于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选取1975年、1989年和2004年的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 因高强度农业开发,1975~2004年的30a间,三江平原自然湿地景观发生了剧变。评估该湿地景观面临的各种压力、分析其所处状态、揭示其演变规律,对于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选取1975年、1989年和2004年的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生态评价框架,对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景观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1975年到2004年,建三江地区自然湿地大幅减少,农田大幅增加,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度显著提高;农业开发是自然湿地面临的主要压力,其中草甸和沼泽湿地是主要的开发对象。(2)1975~1989年的农业开发强度高于1989~2004年。1975~1989年,农田、沟渠面积大幅增加,湿地面积大量减少;通过沟渠排水将湿地开发为旱田,导致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洪涝灾害频繁;1989~2004年,人们意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自然湿地开垦减少,沟渠面积略有增加,并把部分旱田转为水田来达到"以稻治涝"的目的;同时,建立了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并制定了相应的湿地保护条例,使得该区的湿地景观得到了一定的保护。(3)当前三江平原湿地景观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排水沟渠的大量存在和旱田转化为水田后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还将继续威胁现有湿地的存续,基于沟渠系统的综合性水资源管理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变化 生态评价 压力-状态-响应 农业开发:排水沟渠 湿地保护 水资源管理
下载PDF
沟渠湿地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姜翠玲 章亦兵 范晓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8-621,共4页
通过分析沟渠湿地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现在芦苇和茭草湿地,40cm以下深度底泥中有机质含量高,是同一层次农田土壤的3倍左右,即底泥对有机质有显著的累积效应.湿地水体中的CODCr浓度随季节发生很大变化,最高浓度出现... 通过分析沟渠湿地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现在芦苇和茭草湿地,40cm以下深度底泥中有机质含量高,是同一层次农田土壤的3倍左右,即底泥对有机质有显著的累积效应.湿地水体中的CODCr浓度随季节发生很大变化,最高浓度出现于1~3月,远超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有很大的污染性;而在其余季节含量较低.有机质的这种年度变化主要由植物生长和残体分解引起.死亡的植物茎叶沉积在底泥表层,引起底泥有机质矿化速率发生变化,9月至次年6月芦苇底泥有机质的矿化速率为21 3~133 6g/(m3·d-1),茭草底泥为30 4~119 6g/(m3·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矿化速率 沟渠 季节 次年 时空分布规律 湿地 底泥 水体 CODC
下载PDF
生态沟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侯静文 崔远来 +1 位作者 赵树君 许亚群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1,共5页
于水稻生长期在生态沟进出水口采集水样,分析生态沟3个不同沟段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总氮和硝氮的去除效果表现为高杆灯芯草>茭白>菖蒲,铵态氮的去除效果不稳定;年际间总磷的去除效果存在一定差异,2012年表现为高杆灯芯草&... 于水稻生长期在生态沟进出水口采集水样,分析生态沟3个不同沟段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总氮和硝氮的去除效果表现为高杆灯芯草>茭白>菖蒲,铵态氮的去除效果不稳定;年际间总磷的去除效果存在一定差异,2012年表现为高杆灯芯草>茭白>菖蒲,2013年表现为菖蒲>高杆灯芯草>茭白。不同排水质量浓度下,生态沟对氮、磷的去除率具有波动性,总体上对劣于Ⅱ类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较好,且在一定排水强度范围内,有控制建筑物时生态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 湿地植被 排水质量浓度 去除率
下载PDF
荆州市西郊乡村沟渠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费永俊 刘志雄 叶玉娥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0-13,35,共5页
对湖北省荆州市西郊乡村沟渠湿地植物种类、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沟渠岸边植物种类分属17科35属39种,群落结构水平分布格局为斑块状;沟渠湿地植物10科16属18种,分为3种生活型,即挺水植物、浮水... 对湖北省荆州市西郊乡村沟渠湿地植物种类、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沟渠岸边植物种类分属17科35属39种,群落结构水平分布格局为斑块状;沟渠湿地植物10科16属18种,分为3种生活型,即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其中挺水植物占有优势。降水、人为干扰和污染是影响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生长和分布恪局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结构 荆州市 沟渠 乡村 西郊 水平分布格局 植物种类 挺水植物 物种多样性 数量特征 植被类型 湿地植物 沉水植物 主要因子 群落生长 湿生植物 人为干扰 湖北省 指数和 生活型
下载PDF
生态沟+厌氧+人工湿地用于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被引量:9
9
作者 朱泽民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99,共4页
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的技术模式主要有集中式、分散式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模式三种,选择技术模式时,需综合考虑村庄布局、人口规模、地形条件、现有治理设施等。选择处理工艺时,需综合考虑工艺技术水平、地形地貌、居住特点、动力费及电费... 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的技术模式主要有集中式、分散式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模式三种,选择技术模式时,需综合考虑村庄布局、人口规模、地形条件、现有治理设施等。选择处理工艺时,需综合考虑工艺技术水平、地形地貌、居住特点、动力费及电费支出、技术管理人才等。S镇18个自然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的技术模式选取以村组为单位,通过小型管网收集并处理的方式(简称村组处理),处理工艺采用生态沟+厌氧+潜流人工湿地,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且具有环境融合性好、无动力费用支出、维护简单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 人工湿地 农业面源污染 农村污水 连片整治
原文传递
组合湿地系统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妹 杜兴华 +3 位作者 张金路 蔡新华 靳坤 江桂英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42,共4页
利用组合湿地系统对湖区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净化,以实现水体循环再利用,减少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组合湿地系统由3个莲藕净化塘、1个生态沟渠和1个人工湿地组成,面积分别为2.1 hm2、1.47 hm2和0.52 hm2,其中净化塘莲藕的覆盖度分别为0%、... 利用组合湿地系统对湖区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净化,以实现水体循环再利用,减少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组合湿地系统由3个莲藕净化塘、1个生态沟渠和1个人工湿地组成,面积分别为2.1 hm2、1.47 hm2和0.52 hm2,其中净化塘莲藕的覆盖度分别为0%、30%、60%。沿程采样测定水化学指标。结果显示,组合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养殖尾水中的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和化学耗氧量(COD)等指标。TN、TP由初始值1.3 mg/L、0.76 mg/L降到0.4 mg/L、0.09 mg/L,去除率分别为41.5%、77.5%;NH4+-N、COD由初始值0.27 mg/L、42 mg/L降到0.06 mg/L、27 mg/L,去除率分别为77.7%、35%。研究表明,该组合湿地系统能有效净化养殖尾水,实现水体循环再利用,可有效缓解南四湖的入湖污染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藕净化塘 生态沟渠 人工湿地 养殖尾水 净化效果
下载PDF
水稻灌区水质净化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宁宁 董斌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共5页
稻田排水中携带的大量氮、磷元素造成水稻灌区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提出运用稻田节水灌溉-田间排水草沟-塘堰湿地-生态骨干排水沟"四道防线"系统净化稻田排水水质,在湖北漳河灌区进行了对此系统的净化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稻田排水中携带的大量氮、磷元素造成水稻灌区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提出运用稻田节水灌溉-田间排水草沟-塘堰湿地-生态骨干排水沟"四道防线"系统净化稻田排水水质,在湖北漳河灌区进行了对此系统的净化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四道防线"模式下的各子系统不仅在单独环节具有消减污染物效果,而且每道防线子系统协同运行,综合系统对改善水稻灌区水环境效果显著,对总氮、总磷、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消减分别为92.3%、82.8%、94.4%和6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道防线 面源污染 氮磷消减 节水灌溉 生态排水沟 塘堰湿地
下载PDF
“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农田退水中噻虫嗪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本行 李增辉 +1 位作者 曲丹 孙德智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532-6539,共8页
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农药污染负荷(PPL)下,"生态沟渠+水平流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农田退水中常规污染物和噻虫嗪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 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农药污染负荷(PPL)下,"生态沟渠+水平流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农田退水中常规污染物和噻虫嗪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COD、NH+4-N、NO-3-N、TN、TP及噻虫嗪的去除率均优于"生态沟渠+水平流人工湿地"系统,分别为76%、97%、92%、95%、88%和40%(HRT=2 d),其中噻虫嗪在沟渠段的去除率为17%,在垂直流人工湿地段的去除率为23%。延长HRT、降低PPL均有利于噻虫嗪在组合系统中的去除。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各基质层出水噻虫嗪浓度检测结果表明,运行前期,噻虫嗪在空心砖层去除率最高(8%),主要是由于空心砖对于噻虫嗪的吸附优于沸石和钢渣,随着系统运行,土壤+细沸石层和粗沸石层的去除效率增加,植物吸收与微生物降解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生态沟渠段β-变形菌纲和厌氧绳菌纲丰度分别为11%和10%。垂直流人工湿地自上而下芽孢杆菌逐渐增多成为优势菌,β-变形菌和厌氧绳菌逐渐减少。厌氧、好氧交替环境有利于常规污染物和噻虫嗪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渠 人工湿地 噻虫嗪 水力停留时间 农药污染负荷
原文传递
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的净化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坤 邓伟明 范力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为探讨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流域原位构建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在分析流域雨季、旱季及全年3个时间段内系统进出水水质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 为探讨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流域原位构建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在分析流域雨季、旱季及全年3个时间段内系统进出水水质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及铵态氮(Ammoniumnitrogen,NH_(4)^(+)-N)浓度变化特征基础上,引入改进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综合平均污染指数对系统水质净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中TN、NH_(4)^(+)-N、TP和COD起到有效净化作用,全年对TN和COD去除率分别为15.20%~69.59%和4.46%~61.90%,出水最低浓度均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系统出水NH_(4)^(+)-N和TP全年平均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和Ⅲ类标准。系统在雨季和旱季2个时间段平均出水分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和Ⅳ类标准,全年平均出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系统对农田排水中TN和COD的去除是影响出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数。该研究表明,生态沟搭配库塘湿地能明显提高对流域农田排水中氮、磷及COD去除效率,系统全年平均出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同时具有运行稳定和环境经济效益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 生态沟 库塘湿地
下载PDF
沟渠湿地技术对农业径流中氮去除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尹黎明 张树楠 +2 位作者 李宝珍 段炼中 刘锋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3-587,共5页
沟渠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排灌功能是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沟渠湿地技术已成为有效去除氮等农业面源污染物和防治水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沟渠湿地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无机氮,其迁移转化过程... 沟渠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排灌功能是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沟渠湿地技术已成为有效去除氮等农业面源污染物和防治水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沟渠湿地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无机氮,其迁移转化过程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复杂过程;脱氮的机理包括植物的吸收、基质的吸附以及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等。通过分析沟渠湿地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指出沟渠生态系统可以作为一项新的最佳管理体系措施,用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也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地域特色的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手段,可作为削减农业径流中氮流失的有效方法,应加强沟渠湿地技术控制水体污染物运移的研究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湿地 转化 去除
原文传递
气浮-氧化沟-人工湿地处理制革废水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媛媛 楼铮铮 《广州化工》 CAS 2012年第8期138-139,共2页
介绍了采用气浮—氧化沟—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制革生产废水的工程实例。工程运行结果表明,COD去除率≥97.5%,NH3-N去除率≥90%,出水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该工艺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运行稳定可靠。
关键词 制革废水 气浮 氧化沟 人工湿地
下载PDF
鄱阳湖平原区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示范及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廖伟 邓海龙 +2 位作者 谢亨旺 刘方平 徐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103-107,共5页
鄱阳湖平原区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示范及应用结果表明:田间区域排水生态沟对水质总氮、总磷的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6%~23.07%、7.90%~18.94%;塘堰湿地对水质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在16.27%~17.55%、20.16%~26.55%;人工湿地系统对... 鄱阳湖平原区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示范及应用结果表明:田间区域排水生态沟对水质总氮、总磷的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6%~23.07%、7.90%~18.94%;塘堰湿地对水质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在16.27%~17.55%、20.16%~26.55%;人工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CODCr、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50%~82.35%、51.11%~69.11%、76.51~90.18%。该农村水环境治理工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 塘堰湿地 人工湿地 农村水环境 综合治理
下载PDF
宁夏平原沟渠湿地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娟红 何彤慧 +1 位作者 程志 张玉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37,41,共4页
从植物群落的基础样方调查出发,研究了宁夏平原沟渠湿地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宁夏平原沟渠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到水分、有机质、盐分和土壤pH的影响。其中,水分是其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其次是有机... 从植物群落的基础样方调查出发,研究了宁夏平原沟渠湿地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宁夏平原沟渠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到水分、有机质、盐分和土壤pH的影响。其中,水分是其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其次是有机质,盐分和pH。盐分和有机质分别对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平均高度两个群落数量指标有着显著的影响,分别用Y=0.08×17.731x(R2=0.219*)和Y=0.679x-0.068(R2=0.207**)两种曲线方程拟合,进而将环境因子和群落数量指标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平原 沟渠湿地 群落分布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基于水体盐度和水文结构的滨海湿地海陆水文连通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嘉仪 李玉凤 +4 位作者 邱春琦 刘红玉 周奕 宋庆男 吴涵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43-1652,共10页
以水体盐度作为核心指标,综合水文结构连通指标(沟渠水面率、进出水渠密度、海陆距离以及沟塘距离)构建海陆水文连通性指数。在多尺度空间分析的基础上,选择150 m×150 m网格作为评价单元,对研究区内海陆水文连通性进行空间定量分... 以水体盐度作为核心指标,综合水文结构连通指标(沟渠水面率、进出水渠密度、海陆距离以及沟塘距离)构建海陆水文连通性指数。在多尺度空间分析的基础上,选择150 m×150 m网格作为评价单元,对研究区内海陆水文连通性进行空间定量分析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海陆水文连通性由海向陆逐渐递减,但递减速率存在差异,这是由于研究区内水体盐度空间分异明显,对水文连通性变化速率造成一定影响。将海陆水文连通性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优与良所在区域主要分布在近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咸水养殖塘和农田为主;中与差所在区域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淡水养殖塘和农田为主。滨海湿地的水文过程十分复杂,定量化滨海湿地海陆水文连通性能够为滨海湿地现状评估以及湿地修复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盐度 遥感反演 水文连通性 沟渠 滨海湿地
原文传递
稻田沟渠-湿地系统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慧 王安 +1 位作者 陈菁 尹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0-224,共5页
由于稳定同位素在特定污染源中具有特定的组成,在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中作为示踪剂而广泛应用。针对目前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现状,该文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了灌区内外源物输入对稻田沟渠-湿地系统的贡献。结果表明,水中颗粒性有... 由于稳定同位素在特定污染源中具有特定的组成,在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中作为示踪剂而广泛应用。针对目前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现状,该文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了灌区内外源物输入对稻田沟渠-湿地系统的贡献。结果表明,水中颗粒性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由于受到光照、营养物质不同导致POM在各采样点组成不同,δ13C变化范围较大,均值为-27.8‰,与大型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接近,此类植物可能是POM的主要来源。水中δ13C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与浮游植物呈线性相关,浮游动物δ13C与浮游植物存在一定相关性,而浮游植物与POM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研究区内浮游动物对內源有机碳的利用主要是取食浮游植物低持斜聿愠粱?δ13C值变化范围在-27.2‰~-21.8‰之间,明显高于水体POM含量,说明表层沉积物存在比颗粒有机物更富集碳的藻类与陆源碎屑等物质。各采样点颗粒有机物δ15N值的范围3.1‰~4.2‰,平均值为3.6‰,其中湿地δ15N高于其他采样点。沉积物δ15N平均值为-0.6‰,与大气中N2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沟渠 湿地
下载PDF
宁夏平原沟渠湿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娟红 何彤慧 +1 位作者 程志 张玉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3-157,共5页
采用样方、样线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宁夏平原沟渠湿地植物群落的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群落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平原沟渠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较均匀,植物生物多样性高、植物生物量大、数量繁多、植物类型齐全及生态序列完整等特征... 采用样方、样线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宁夏平原沟渠湿地植物群落的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群落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平原沟渠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较均匀,植物生物多样性高、植物生物量大、数量繁多、植物类型齐全及生态序列完整等特征。而宁夏平原沟渠湿地群落整体的数量特征主要由Shannon-Wiener、Simpson两指标表征,且这两指标与群落的生态优势度成正相关关系。该研究为宁夏平原沟渠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绿洲区植物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湿地 宁夏平原 数量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