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74
1
作者 韩燕来 介晓磊 +5 位作者 谭金芳 郭天财 朱云集 王晨阳 夏国军 刘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08-915,共8页
在小麦超高产攻关试验田内,研究 产9405kg.hm^-2的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值三种养分均出现在分蘖初期,第二峰值氮磷出现... 在小麦超高产攻关试验田内,研究 产9405kg.hm^-2的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值三种养分均出现在分蘖初期,第二峰值氮磷出现在起身期,钾则出现在拔节期;植株对三种养分的吸收速率呈多峰曲线型变化,其养分吸收的最大速率期、氮,钾出现在返青-孕穗末期,磷出现在返青-扬花期;小麦每生产100kg籽粒需氮,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吸收分配 运转规律
下载PDF
多环芳烃来源与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概述 被引量:46
2
作者 韩菲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4期57-61,共5页
概述了多环芳烃的来源,就近年来多环芳烃(PAHs)在大气、土壤、植被和水体沉积物中分布与迁移规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PAHs研究方向。
关键词 PAHS 来源 分布 迁移规律 研究方向
下载PDF
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4
3
作者 郑成岩 于振文 +1 位作者 王西芝 武同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4-1332,共9页
在每公顷产9000 kg小麦的高产条件下,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底墒水(W1)、底墒水+拔节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底墒水+开花水(W4)5个灌溉处理,每次灌水60 mm,研究了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 在每公顷产9000 kg小麦的高产条件下,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底墒水(W1)、底墒水+拔节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底墒水+开花水(W4)5个灌溉处理,每次灌水60 mm,研究了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灌水处理(W0)相比较,灌水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子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的转移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后营养器官积累的氮素向小麦子粒转移量和转移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W2处理最高。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W0处理0—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灌水处理;随灌水量的增加,100—1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W2处理显著低于W3和W4处理;16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3)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产效率先增加后降低,W2处理最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则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W0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2、W3、W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子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底墒水和拔节水各灌60 mm的W2为最佳处理,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和时期 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 土壤硝态氮含量
下载PDF
长期喷施稀土对土壤-植物(小麦)系统中稀土元素分布、累积及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40
4
作者 刘书娟 王立军 +5 位作者 章申 高效江 王玉琦 孙景信 陈红民 曲洪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55-58,共4页
在我国施用稀土时间最长的黑龙江省花园农场 ,研究比较了施用稀土 1 2 a和不施稀土的对照处理上小麦和土壤中的稀土元素的分布、累积及运移 .结果表明 ,长期叶面喷施稀土并未造成耕层土壤和下部土层的稀土元素的累积 .成熟期小麦植株各... 在我国施用稀土时间最长的黑龙江省花园农场 ,研究比较了施用稀土 1 2 a和不施稀土的对照处理上小麦和土壤中的稀土元素的分布、累积及运移 .结果表明 ,长期叶面喷施稀土并未造成耕层土壤和下部土层的稀土元素的累积 .成熟期小麦植株各部位的稀土元素含量顺序为根 >叶 >茎、壳 ;稀土元素主要累积在根部 ,其次是叶 ,茎和壳累积较少 .喷施处理小麦根部的稀土元素累积量高于对照 ,叶部也有此趋势 ,而茎、壳等部位差异不大 .根、茎、叶、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土壤中相似 ,与施用的常乐稀土差别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小麦 分布 累积 运移 土壤-植物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期沾化冬枣对^(15)N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 被引量:39
5
作者 张进 姜远茂 +4 位作者 束怀瑞 赵登超 张序 刘文娥 吴良欢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8-291,共4页
盆栽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时期施15N-尿素,对沾化冬枣15N的吸收利用及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前期(萌芽前和花前)施用15N-尿素,经根系吸收后,15N优先分配到贮藏器官(包括主干、多年生枝和粗根)中,然后外运用于树体... 盆栽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时期施15N-尿素,对沾化冬枣15N的吸收利用及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前期(萌芽前和花前)施用15N-尿素,经根系吸收后,15N优先分配到贮藏器官(包括主干、多年生枝和粗根)中,然后外运用于树体新生器官(包括枣吊及其叶片、新生营养枝、细根及果实)的形成,果实采收后15N开始向贮藏器官回流;果实硬核期15N直接用于树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而不是先贮藏再利用;果实速长期15N优先向贮藏器官中积累;萌芽前施15N在树体内的运转规律符合落叶果树贮藏N营养分配规律,优先转运到生长中心。随着施肥期的后延,植株对15N-尿素的当季利用率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 施肥期 分配 运转
下载PDF
灌溉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和运转的影响 被引量:32
6
作者 许振柱 于振文 +1 位作者 王东 张永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02-1007,共6页
在田间遮雨棚中研究了两种灌溉模式和两个冬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运转规律 ,在本试验条件下 ,开花期吸收的氮来自土壤的占 75 77%~ 83 0 9% ,到成熟期为 79 31%~ 83 74 %。灌浆期间灌水增加植株各器官吸收肥料氮的比例 ,而降低了吸... 在田间遮雨棚中研究了两种灌溉模式和两个冬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运转规律 ,在本试验条件下 ,开花期吸收的氮来自土壤的占 75 77%~ 83 0 9% ,到成熟期为 79 31%~ 83 74 %。灌浆期间灌水增加植株各器官吸收肥料氮的比例 ,而降低了吸收土壤氮素的比例。小麦籽粒氮素的 6 7 4 7%~ 83 37%来自开花前营养器官的贮存氮 ,虽然叶片的总含氮量最大 ,但对籽粒氮素贡献最大的是茎和鞘。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可促进氮素自营养器官向籽粒的转移 ,增加总氮素产量和生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 器官 氮素 分布 运转
下载PDF
北方杂交稻与常规稻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28
7
作者 王建林 徐正进 马殿荣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5-430,共6页
以北方杂交稻和常规稻品种为试验材料 ,用Logistic方程对不同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 ,杂交稻和常规稻的灌浆参数存在极显著差异 ,灌浆持续时间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品种粒重差异的主要因素。灌浆阶段 ,渐增期短 ,启动灌浆... 以北方杂交稻和常规稻品种为试验材料 ,用Logistic方程对不同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 ,杂交稻和常规稻的灌浆参数存在极显著差异 ,灌浆持续时间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品种粒重差异的主要因素。灌浆阶段 ,渐增期短 ,启动灌浆速率大 ,灌浆快增期早 ,快增期和缓增期延长等特性有利于增加粒重。同一品种的粒重差异来源于灌浆速率的不同。在灌浆期杂交稻的光合同化物向籽粒运转率高 ,干物质由茎鞘源源不断地向籽粒输送 ,使杂交稻保持较长的高速灌浆期和缓增期 ,最终形成较大的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杂交稻 常规稻 籽粒灌浆特性 同化物分配 同化物转运比率
下载PDF
春玉米需磷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景辉 刘克礼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19-26,共8页
本试验以掖单4号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施肥处理,系统地研究了春玉米磷素营养的吸收、积累、分配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磷的吸收与生育进程间呈S形曲线变化;磷的吸收速度在生育期间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在出苗后78d左右... 本试验以掖单4号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施肥处理,系统地研究了春玉米磷素营养的吸收、积累、分配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磷的吸收与生育进程间呈S形曲线变化;磷的吸收速度在生育期间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在出苗后78d左右,时值散粉期;每生产100kg籽粒需吸收P_2O_51.05kg;磷素在各器官的分配随生长中心转移而变化,小喇叭口期之前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小喇叭口至散粉期主要分配在叶片、基秆中,散粉之后其分配中心转向果穗,供籽粒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磷素 吸收 分配 转移 玉米
原文传递
油菜生育期氮素的吸收、分配及转运特性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振华 宋海星 +6 位作者 刘强 荣湘民 谢桂先 彭建伟 张玉平 官春云 陈社员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1-326,共6页
在Hoagland完全营养液的沙培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两个冬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期吸收的氮素在体内的分配、转运及损失情况。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平均值),83.5%苗期吸收的氮素和66.3%蕾薹期吸收的氮素分布在叶片中;79.1%开花期吸收的... 在Hoagland完全营养液的沙培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两个冬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期吸收的氮素在体内的分配、转运及损失情况。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平均值),83.5%苗期吸收的氮素和66.3%蕾薹期吸收的氮素分布在叶片中;79.1%开花期吸收的氮素分布在叶片和茎中,其中叶片中分布的氮占42.8%;而角果发育期吸收的氮素有42.4%直接分配到角果中,此时角果已成为氮素直接分配的比例最大的器官。苗期、蕾薹期、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吸收的氮素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运比例分别为34.4%、44.3%、41.2%和31.7%,单株转运量分别为203.2、325.8、218.0和82.0mg。在籽粒全氮中转运氮占65.1%,其中蕾薹期吸收后转运的氮素所占比例最大,为25.8%,其次是开花期和苗期,分别为16.9%和15.9%,角果发育期比例最小,为6.4%。以上4个生育期吸收的氮素损失比例分别为24.0%、10.5%、11.7%和7.3%,单株损失量分别为141.6、79.2、43.2和16.2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氮素吸收 氮素分配 氮素转运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水稻镉积累及其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段桂兰 王芳 +4 位作者 岑况 王伯勋 程旺大 刘跃川 张红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927-3936,共10页
镉(Cd)是人类一级致癌物,大米食用是以大米为主食人群摄入Cd的主要途径.秸秆还田是秸秆处理中主要方式,在Cd污染稻田被广泛应用,其对水稻Cd吸收及水稻体内Cd的分布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本研究选用Cd水稻土,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分析了不同... 镉(Cd)是人类一级致癌物,大米食用是以大米为主食人群摄入Cd的主要途径.秸秆还田是秸秆处理中主要方式,在Cd污染稻田被广泛应用,其对水稻Cd吸收及水稻体内Cd的分布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本研究选用Cd水稻土,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分析了不同的秸秆还田用量(0.0%、1.0%、2.5%和5.0%)对Cd的亚细胞分布以及在水稻籽粒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根细胞中的Cd主要分布在细胞壁中,占总Cd的86%~95%,茎叶细胞的细胞壁与可溶部分中的Cd含量相当,分别占总Cd的30%~51%和35%~61%.秸秆按1%和2.5%比例还田能显著提高根中Cd含量,以及细胞壁中Cd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并降低水稻体内Cd由根向茎叶转运;但5%的秸秆还田,分蘖期根中Cd含量和细胞壁中Cd含量显著降低,Cd由根向茎叶转运系数提高,灌浆期的根中Cd含量和细胞壁中Cd含量均显著提高,转运系数没有显著变化.大田试验前茬的水稻秸秆和油菜秸秆中Cd含量均较高,分别是0.49 mg·kg^(-1)和0.67 mg·kg^(-1);油菜秸秆单独还田或与石灰一起还田均没有显著影响水稻糙米或秸秆中Cd的积累;水稻秸秆单独还田也没有显著改变水稻糙米或秸秆中Cd的积累,但与石灰一起还田时能显著降低糙米和秸秆中的Cd积累;生物炭添加能显著降低水稻体内的Cd积累,且与石灰一起添加降Cd效果更显著.因此,当用Cd污染稻田前茬所产水稻秸秆还田时,建议与石灰一起添加可达到显著降Cd的效果.该研究将为Cd污染稻田的水稻安全生产与秸秆循环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亚细胞分布 细胞壁 转运系数
原文传递
春玉米需钾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景辉 刘克礼 +2 位作者 高聚林 张胜 陈艳梅 《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30-36,共7页
本试验以掖单4号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施肥处理,系统地研究了春玉米对钾素的吸收、积累、分配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春玉米对钾的吸收前期较快,至乳熟末期停止吸收,并开始有“外渗”现象,其与生育进程间呈二次曲线变化;钾... 本试验以掖单4号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施肥处理,系统地研究了春玉米对钾素的吸收、积累、分配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春玉米对钾的吸收前期较快,至乳熟末期停止吸收,并开始有“外渗”现象,其与生育进程间呈二次曲线变化;钾的吸收速度在生育期间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在出苗后50d左右;在玉米一生中,钾素散粉以前主要分配在叶片中,之后转入茎秆中;每生产100kg籽粒需吸收K_2O为2.24kg,此结果可做为确定春玉米施用钾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钾素 吸收 分配 转移 玉米 钾肥
原文传递
锌与氮磷钾配合喷施对小麦锌累积、分配及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少霞 李萌 +4 位作者 田霄鸿 陈艳龙 李硕 刘珂 贾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6-305,共10页
【目的】在作物上喷施锌肥与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喷施大量元素肥料(氮、磷或钾肥)相配合,是解决人体锌缺乏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初步阐明了锌与氮、磷及钾肥配合喷施对小麦籽粒锌营养品质的影响机制,为小麦籽粒有效可行富锌方法提供理论... 【目的】在作物上喷施锌肥与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喷施大量元素肥料(氮、磷或钾肥)相配合,是解决人体锌缺乏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初步阐明了锌与氮、磷及钾肥配合喷施对小麦籽粒锌营养品质的影响机制,为小麦籽粒有效可行富锌方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2010—2014年连续进行了4年裂区田间试验。主处理为不同氮肥用量土施(N 0、120和240 kg/hm^2),副处理为喷蒸馏水(CK)、喷0.3%Zn SO_4(Zn)、喷0.3%Zn SO_4和1.7%尿素(Zn+N)、喷0.3%Zn SO_4和0.2%KH_2PO_4(Zn+P+K)、喷0.3%Zn SO_4和0.5%K2SO_4(Zn+K)。分析测定小麦开花期地上部以及成熟期各部位(籽粒、叶片、颖壳和茎秆)锌含量,研究锌与氮、磷或钾肥配合喷施对锌在成熟期小麦各部位的分配,以及花前和花后锌分配比例及其对籽粒锌累积的表观贡献率的影响。【结果】喷施Zn、Zn+N、Zn+P+K或Zn+K处理后锌含量提升幅度以叶片最大(2.4~7.7倍),颖壳(2.0~4.7倍)和籽粒(1.8~2.4倍)次之,茎秆最小(0.2~1.0倍),锌在叶片和颖壳分配比明显提高。与单喷Zn相比,Zn+N或Zn+K处理籽粒和叶片锌含量进一步增加,而Zn+P+K处理籽粒和叶片锌含量均有所降低。与Zn处理相比,花后营养器官锌吸收量及其向籽粒的转移量在喷Zn+N时分别增加12和14 g/hm^2,在喷Zn+K时增加44和32 g/hm^2,但喷Zn+P+K时分别降低37和18 g/hm^2。土施氮肥亦可显著增加籽粒和各营养器官锌含量,以及锌在营养器官的累积和再转移,但增幅明显低于各喷锌处理。此外,与Zn处理相比,Zn+N、Zn+P+K或Zn+K处理未进一步影响锌在小麦各部位的分配,但锌肥的回收率在Zn+N或Zn+K处理下显著提高,在Zn+P+K处理下显著降低。【结论】锌肥与氮肥或钾肥配合喷施,主要通过增加营养器官对锌的吸收及向籽粒的转移量,进一步提高籽粒锌含量,而磷锌配合喷施通过降低营养器官对锌的吸收及向籽粒的转移进而降低籽粒锌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肥 氮磷钾肥 喷施 锌分配 锌转移
下载PDF
巨菌草的重金属富集特性及对土壤的修复效果 被引量:18
13
作者 龚建华 薛合伦 +2 位作者 康敏 毛莎莎 邓雅文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4-161,共8页
在重度Cd污染农田建立巨菌草土壤修复长期观测点,研究巨菌草吸收、积累重金属的特性及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在Cd和Hg复合污染的酸性土壤中迚行巨菌草植物修复试验,设置巨菌草和巨菌草加纳米重金属寈集剂2个处理。结果表明:巨菌... 在重度Cd污染农田建立巨菌草土壤修复长期观测点,研究巨菌草吸收、积累重金属的特性及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在Cd和Hg复合污染的酸性土壤中迚行巨菌草植物修复试验,设置巨菌草和巨菌草加纳米重金属寈集剂2个处理。结果表明:巨菌草根、茎、叶中Cd含量依次降低,Pb、Cr、Hg含量在根中最高,茎中最低,叶、根、茎中As含量依次降低;茎中Cd积累量大于叶,叶中Cr积累量大于茎,Pb、As和Hg为叶积累型,80%以上积累在叶片中;Cd的初级迁移系数分别是Pb、Cr、As的4.2、7.2、2.4倍,Cd由根向茎的迁移能力最强;Pb、As和Hg的次级迁移系数分别为Cd的8.4、8.8、12.7倍,由茎向叶的迁移能力大于Cd;Cr在巨菌草植株中的移动性最差;巨菌草地上部Cd寈集量为82.96g/hm2,Cd的生物寈集量系数达38231kg/hm2,土壤Cd提取效率为1.699%;修复土壤Cd含量较背景值降低2.90%;添加纳米重金属寈集剂的巨菌草的Cd、Pb、Cr、As的转运量系数分别提高5.09%、30.88%、4.48%、49.72%,次级迁移系数分别提高11.39%、45.25%、59.52%、53.58%,可见,纳米重金属寈集剂促迚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迁移。在Cd单一污染的酸性土壤中迚行巨菌草植物修复试验,设置巨菌草和空白对照2个处理。结果表明:巨菌草修复土壤As、Hg、Cd、Pb、Cr含量比CK的分别下降6.16%、4.75%、4.91%、2.77%、2.42%,其中Pb、Cr、As、Hg的含量与CK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空白对照土壤Cd、Pb、Cr、As、Hg的含量较背景值分别增长3.89%、1.98%、8.10%、0.74%、20.36%,说明大气沉降等环境因素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重金属 土壤修复 生物富集量系数 分配系数 转运量系数 提取效率
下载PDF
覆膜对土壤-莴苣体系氮素分布和植物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丽丽 李非里 +4 位作者 刘秋亚 白云明 汪志威 何岸飞 吴慧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3811-3819,共9页
覆膜种植作为全球广泛采用的农作物栽培方式,能改变土壤的水热生态效应,并影响元素的赋存状态。采用野外栽培实验,研究了覆膜对土壤-莴苣体系中氮素分布和植物吸收的规律。相比于不覆膜方式,覆膜对土壤含水率、pH值及脲酶活性的影响不明... 覆膜种植作为全球广泛采用的农作物栽培方式,能改变土壤的水热生态效应,并影响元素的赋存状态。采用野外栽培实验,研究了覆膜对土壤-莴苣体系中氮素分布和植物吸收的规律。相比于不覆膜方式,覆膜对土壤含水率、pH值及脲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但减少了6.0%的土壤有机质、10.4%的硝态氮和1.3%的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了6.5%的土壤铵态氮。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全氮含量的组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覆膜方式下,氮素生理群落微生物中反硝化细菌占生理群落总数的77.8%—96.2%,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及硝化细菌各占1.8%—16.5%、0.6%—5.1%和0.4%—2.8%。与不覆膜相比,覆膜使氨化细菌平均值减少了28.2%,亚硝化、硝化及反硝化细菌平均值分别增加了119.8%、26.7%和48.7%。莴苣植株中的全氮含量变化规律为叶片>茎部>根部。覆膜使根部全氮含量降低了2.8%,茎部与叶部则分别增加了10.5%和6.8%。覆膜使莴苣根部全氮的富集系数平均值降低了1.5%,迁移系数TF1(莴苣茎部和根部全氮的比值)和TF2(莴苣叶部和根部全氮的比值)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2.5%和9.5%,影响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与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脲酶、铵态氮及无机氮三者与亚硝化细菌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栽培 氮素 分布 迁移
下载PDF
NaCl胁迫下苋菜中镉的亚细胞分布及转运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丽珍 罗璇 +4 位作者 何宝燕 李取生 徐智敏 陈艳芳 余丹萍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9-145,共7页
中国大面积的农田土壤面临盐渍化和重金属的双重污染。探索盐分胁迫下作物可食部分的重金属累积特征将为保障农产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从镉的亚细胞分布和离子选择性角度探讨盐分胁迫对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镉转... 中国大面积的农田土壤面临盐渍化和重金属的双重污染。探索盐分胁迫下作物可食部分的重金属累积特征将为保障农产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从镉的亚细胞分布和离子选择性角度探讨盐分胁迫对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镉转运过程的影响。本试验采用水培苋菜的方式,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2.5、5.0、7.5和10.0 g·L^-1)Na Cl和3.0μg·L^-1Cd处理,测定台湾白苋菜(耐盐型)和尖叶青苋菜(敏感型)根、茎、叶中Cd和Ca的亚细胞质量分数变化。Cd的亚细胞组分质量分数由大到小顺序均为:细胞壁(FI)〉细胞器(FII)〉〉细胞液(FIII)。Na Cl胁迫下,苋菜根、茎、叶中细胞壁(FI)和细胞器(FII)Cd质量分数总体显著下降,下降幅度为16%-71%,胞液(FIII)Cd质量分数基本不变,这主要和Na的竞争吸附和吸收有关。同时耐盐型台湾白苋菜根细胞器,茎、叶细胞壁和细胞器Ca质量分数总体下降,下降范围为20%-70%。敏感型尖叶青苋菜根、茎细胞壁和细胞器组分Ca质量分数均显著下降,叶细胞壁Ca质量分数下降幅度高达80%,说明细胞壁和质膜的生理结构和组成可能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苋菜的运输选择性比例TSK.Na(根-茎)、TSCa.Na(根-茎)和TSMg.Na(根-茎)显著下降,下降幅度达50%以上,TSK.Na(茎-叶)、TSCa.Na(茎-叶)和TSMg.Na(茎-叶)相较对照急剧上升,上升幅度均在44%以上,表明苋菜根部K、Ca、Mg向茎转移的选择性减弱;而茎向叶转移的选择性增强。苋菜细胞组成和离子选择性的变化使根、茎中细胞壁和细胞器对Cd的截留能力变差,Cd向地上部转移的比例增大,Cd在苋菜的转运系数TF(根-茎)、TF(茎-叶)较对照处理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台湾白苋菜的TF(根-茎)大于尖叶青苋菜,而TF(茎-叶)小于尖叶青苋菜,表明敏感型苋菜茎细胞对Cd截留能力较强,而耐盐型苋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 苋菜 亚细胞分布 转运
下载PDF
大豆柑桔间作系统中磷的分配和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李合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用微区试验和3 2 P同位素示踪技术 ,比较研究了大豆、柑桔间作和单作条件下 ,P在大豆和柑桔体中的分配、转移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结果表明 ,间作大豆的吸P量和各部位累积P量显著地低于单作大豆 ;3 2 P肥料浅施 ,间作大豆吸收的3 2 ... 用微区试验和3 2 P同位素示踪技术 ,比较研究了大豆、柑桔间作和单作条件下 ,P在大豆和柑桔体中的分配、转移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结果表明 ,间作大豆的吸P量和各部位累积P量显著地低于单作大豆 ;3 2 P肥料浅施 ,间作大豆吸收的3 2 P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 ;3 2 P肥料深施 ,间作大豆吸收的3 2 P量显著高于单作大豆 ,但间作不影响P和3 2 P在各部位的转移和分配 .间作柑桔吸收的3 2 P量显著低于单作柑桔 .柑桔新吸收的3 2 P可快速向地上部分输送 ,并优先供应生长活跃部位 .间作不影响3 2 P在柑桔各部位的转移和分配 ,但是P肥深施使柑桔吸收的3 2 P向地上部分和生长活跃部位的转移速率减慢 .间作使土壤中P的生物移动性增强 ,可促进土壤深层P向土壤浅层迁移 .试验结果表明 ,大豆柑桔间作磷肥的施用深度以保持在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间作 ^32P 分配 迁移
下载PDF
The Arabidopsis phosphatase PP2C49 negatively regulates salt tolerance through inhibition of At HKT1;1 被引量:9
17
作者 Moli Chu Pengwang Chen +2 位作者 Sufang Meng Peng Xu Wenzhi L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528-542,共15页
Type 2C protein phosphatases(PP2Cs)are the largest protein phosphatase family.PP2Cs dephosphorylate substrates for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but the functions of most PP2 Cs remain unknown.Here,we characterized PP2 C49... Type 2C protein phosphatases(PP2Cs)are the largest protein phosphatase family.PP2Cs dephosphorylate substrates for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but the functions of most PP2 Cs remain unknown.Here,we characterized PP2 C49(AT3G62260,a Group G PP2C),which regulates Na^(+)distribution under salt stress and is localized to the cytoplasm and nucleus.PP2C49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root vascular tissues and its disruption enhanced plant tolerance to salt stress.Compared with wild type,the pp2c49 mutant contained more Na^(+)in roots but less Na^(+)in shoots and xylem sap,suggesting that PP2C49 regulates shoot Na^(+)extrusion.Reciprocal grafting revealed a root-based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salt tolerance of pp2 c49.Systemic Na+distribution largely depends on AtHKT1;1 and loss of function of AtHKT1;1 in the pp2c49 background overrode the salt tolerance of pp2c49,resulting in salt sensitivity.Furthermore,compared with plants overexpressing PP2C49 in the wild-type background,plants overexpressing PP2C49 in the athtk1;1 mutant background were sensitive to salt,like the athtk1;1 mutants.Moreover,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and two-voltage clamping assays demonstrated that PP2C49 physically interacts with AtHKT1;1 and inhibits the Na^(+)permeability of AtHKT1;1.This study reveals that PP2C49 negatively regulates AtHKT1;1 activity and thus determines systemic Na^(+)allocation during salt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BIDOPSIS At HKT1 1 Na+distribution translocation PP2C PP2C49 salt stress
原文传递
华北油松人工林林下降雨空间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曙光 郭景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1-10,共10页
华北油松人工林林下降雨(throughfall)的空间分布表明:单株树下的林下降雨量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林下降雨的最大点并非总是在林冠的空隙处,这是因为林冠对降雨有空间位移作用;某点的林下降雨大小与该点的实际受雨面积成正比;林... 华北油松人工林林下降雨(throughfall)的空间分布表明:单株树下的林下降雨量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林下降雨的最大点并非总是在林冠的空隙处,这是因为林冠对降雨有空间位移作用;某点的林下降雨大小与该点的实际受雨面积成正比;林下降雨存在很大的空间变异,变动范围为降雨量的63.8~125.3%。对林下降雨分布的实测数据进行谱分析后得出结论:林下降雨的空间分布形式主要由林冠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决定,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这一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林下降雨的空间分布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是由林冠结构特征的周期性决定的,它与林木空间格局的周期性之间无明显关系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油松人工林 林下降雨 空间分布 林冠结构 空间位移 光谱分析
下载PDF
公顷产量12.75t~15.67t春玉米铁、锰、铜、锌吸收动态模型及分布运转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炳德 葛海峰 +1 位作者 王文玲 张胜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S1期79-85,共7页
本文阐明了掖单 13春玉米公顷产量 12 .75 t~ 15 .6 7t条件下 ,Fe、Mn、Cu、Zn在体内浓度、分布 ,运转的动态变化规律 ;查明了其不同生育时期的吸收量、速率、比例以及最快吸收速率和出现时间 ;建立了 Fe、Mn、Cu、Zn吸收动态模型 ;查... 本文阐明了掖单 13春玉米公顷产量 12 .75 t~ 15 .6 7t条件下 ,Fe、Mn、Cu、Zn在体内浓度、分布 ,运转的动态变化规律 ;查明了其不同生育时期的吸收量、速率、比例以及最快吸收速率和出现时间 ;建立了 Fe、Mn、Cu、Zn吸收动态模型 ;查明了 Fe、Mn、Cu、Zn消耗系数 ,生产效率 ,百公斤籽粒吸收量 ;明确了不同高产春玉米 Fe、Mn、Cu、Zn吸收量 ,吸收速率等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公顷产量12.75t^15.67t Fe、Mn、Cu、Zn吸收动态模型 分布与运转
下载PDF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Suburban Horticultural Soils and Their Uptake by Artemisia selengensis 被引量:6
20
作者 CUI Xu SUN Xulei +4 位作者 HU Pengjie YUAN Cheng LUO Yongming WU Longhua Peter CHRISTIE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878-887,共10页
A total of 222 surface soil samples and 40 pla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ossible sources of soil heavy metals and to know the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r... A total of 222 surface soil samples and 40 pla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ossible sources of soil heavy metals and to know the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roots to different plant parts in a representative vegetable production area in the Baguazhou Island, a suburb of Nanjing City, East China. The arithmetic mean values of total Cd, Cr,Cu, Ni, Pb, and Zn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ils were 0.314, 133, 41.0, 58.0, 31.8, and 114 mg kg-1, respectively. All of these values were above the topsoil background values in the Nanjing area. Multivariate and geostatistical analyses showed that soil Cd contamination was derived mainly from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contrast, Cu and Zn were derived mainly from soil parent materials and Pb from atmospheric deposition from highway gasoline stations. Artemisia selengensis, a locally important specialty vegetable, accumulated heavy metals primarily in the edible leaves. The gener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is plant specie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occurred in the leaves, intermediate in the stems and lowest in the roots. Cd ha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factor(root-to-soil ratio) and may pose increased health risks in the future to the local population through the consumption of contaminated vegetab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entration factor plant uptake pollution source spatial distribution translocation factor VEGETAB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