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不同固定方法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0
1
作者 吴世桐 宁仁德 +1 位作者 方闰 毕程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343-3348,共6页
背景: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中尺背侧骨折块的复位及固定对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受到较多临床骨科医生的关注。目的:对比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8月至... 背景: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中尺背侧骨折块的复位及固定对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受到较多临床骨科医生的关注。目的:对比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3例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合并有尺背侧骨折块),其中男23例,女30例,A组(n=22)接受掌侧入路掌侧钢板辅助背侧入路固定尺背侧骨折块治疗,B组(n=31)接受掌侧入路掌侧钢板联合背侧闭合复位尺背侧骨折块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拍摄腕关节X射线片观察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的变化及尺背侧骨折块移位情况,应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观察患侧腕关节周围伸肌腱的激惹和损伤情况。研究获得安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53例患者获得10-14个月随访,未出现切口感染及明显的血管和神经损伤情况;②术后第2天与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③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两组末次随访的腕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④A组桡骨远端尺背侧骨折块后期移位发生率低于B组(P <0.05),两组腕关节周围伸肌腱激惹或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⑤结果表明,掌侧入路钢板辅助背侧入路和掌侧入路钢板联合背侧闭合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均能取得满意的术后效果,但掌侧入路钢板辅助背侧入路固定治疗后能更有效防止尺背侧骨折块的再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植入物 桡骨远端 骨折 尺背侧骨折块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下载PDF
保留旋前方肌完整性联合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17
2
作者 黄晓夏 贾麒钰 +4 位作者 伊尔夏提·克力木 彭聪 孔维奇 滕勇 赵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4959-4964,共6页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入路是传统Henry入路,但术中需切断旋前方肌,修复旋前方肌失败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目的:探讨保留旋前方肌联合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组对照分析6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入路是传统Henry入路,但术中需切断旋前方肌,修复旋前方肌失败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目的:探讨保留旋前方肌联合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组对照分析6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保留旋前方肌完整性方法的为改良组32例,按AO分型,23-B1型8例,23-B2型7例,23-B3例7例,23-C1型6例,23-C2型4例;采取传统Henry入路切断旋前方肌方法的为传统组32例,其中23-B1型7例,23-B2型9例,23-B3型3例,23-C1型6例,23-C2型7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内固定、骨折愈合、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腕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AS),分别采用Dienst关节评分标准评估患者腕关节功能、影像学指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与结论:①改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平均失血量均显著少于传统组(Z=-6.77,P<0.01;Z=-5.41,P<0.01);②改良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短于传统组(Z=-2.08,P<0.05);③术后12个月改良组和传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4%(30/32)、88%(28/3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767,P=0.682);④术后3 d及1,3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显示,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术后1周及1,3个月改良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传统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传统组有2例腕管综合(Ⅱ期取出内固定装置症状缓解);⑦结果说明,保留旋前方肌的改良Henry方法在后期旋前角度和疼痛上没有显著优势;然而,术中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早期疼痛,促进早期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骨折 保留 掌侧钢板 旋前方肌 Henry入路
下载PDF
Management of distal humeral coronal shear fractures 被引量:16
3
作者 Shahram S Yari Nathan L Bowers +1 位作者 Miguel A Craig Lee M Reichel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5年第5期405-417,共13页
Coronal she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 are rare,complex fractures that can be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to manage. They usually result from a low-energy fall and direct compression of the distal humerus by the ra... Coronal she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 are rare,complex fractures that can be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to manage. They usually result from a low-energy fall and direct compression of the distal humerus by the radial head in a hyper-extended or semi-flexed elbow or from spontaneous reduction of a posterolateral subluxation or dislocation. Due to the small number of soft tissue attachments at this site, almost all of these fractures are displaced. The incidence of distal humeral coronal shear fractures is higher among women because of the higher rate of osteoporosis in women and the difference in carrying angle between men and women. Distal humeral coronal shear fractures may occur in isolation, may be part of a complex elbow injury, or may be associated with injuries proximal or distal to the elbow. An associated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injury is seen in up to 40% and an associated radial head fracture is seen in up to 30% of these fractures. Given the complex nature of distal humeral coronal shear fractures, there is preference for operative management. Operative fixation leads to stable anatomic reduction, restores articular congruity, and allows initiation of early range-of-motion movements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Several surgical exposure and fixation techniques are available to reconstruct the articular surface fol owing distal humeral coronal shear fractures. The lateral extensile approach and fixation with countersunk headless compression screws placed in an anterior-to-posterior fashion are commonly used. We have found a two-incision approach(direct anterior and lateral) that results in less soft tissue dissection and better outcomes than the lateral extensile approach in our experience. Stiffness, pain, articular incongruity, arthritis, and ulnohumeral instability may result if reduction is non-anatomic or if fixation fa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L Shear Fractures distal HUMERUS MANAGEMENT approach Two-incision
下载PDF
掌侧入路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15
4
作者 倪明 丁菊红 +2 位作者 尹伟忠 胡晓亮 曹师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3期253-254,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掌侧入路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9-06—2012—02采用掌侧入路行骨折复位,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6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4个月,X片示所有... 目的探讨应用掌侧入路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9-06—2012—02采用掌侧入路行骨折复位,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6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4个月,X片示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掌倾角10°,尺偏角24.2°。依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优9例,良6例,可1例。结论掌侧入路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显露充分、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尤其适用于伴桡骨茎突移位和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骨折 内固定 双钢板 掌侧入路
原文传递
左肾旁前间隙入路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杰 张成武 +5 位作者 赵大建 胡智明 金望迅 吴伟顶 张宇华 尚敏杰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2例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及结果,分析左肾前间隙入路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结果 12例手术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 目的探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2例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及结果,分析左肾前间隙入路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结果 12例手术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5±18)min,术中出血量(80±4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6 d,术后未发生胰漏等并发症。结论左肾前间隙入路是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胰体尾切除术 手术技巧 手术入路 保留脾动静脉
下载PDF
髌上入路Meta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技术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付备刚 吴佳俊 +2 位作者 王秀会 蔡攀 李卓凯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52-55,64,共5页
目的探讨髌上入路Meta锁定型胫骨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技术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2月至2018年2月,回顾性分析应用髌上入路Meta锁定型胫骨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技术内固定治疗的2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18例,女4例... 目的探讨髌上入路Meta锁定型胫骨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技术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2月至2018年2月,回顾性分析应用髌上入路Meta锁定型胫骨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技术内固定治疗的2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21~58岁,平均38.8岁;右侧13例,左侧9例;所有骨折全部行闭合复位。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及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术后膝和踝关节功能。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获8~48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2例患者失随访。术后10~24周(平均18.5周)骨折全部愈合,无软组织感染、骨延迟愈合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2~98分(平均93分),其中优16例,良4例;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为88~96分(平均94.5分),其中优14例,良6例。结论髌上入路Meta锁定型胫骨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技术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复位方便、固定牢靠、术中透视方便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 内固定术 阻挡钉 髌上入路
下载PDF
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效果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华根 笪巍伟 +1 位作者 范立洪 万春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22期110-112,116,共4页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2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B组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40例患者尺神经损伤1例,无内...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2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B组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40例患者尺神经损伤1例,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均骨性愈合。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结果显示,A组优良率为75.0%,B组优良率为65.0%,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随访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并结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均较好。对于骨折粉碎程度高、关节面损伤重的C3型骨折,优先考虑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远端 截骨术 经尺骨鹰嘴 手术入路
下载PDF
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崔崟 王秀会 +1 位作者 付备刚 王明辉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3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22例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定期随访,测量术后不同时间...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22例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定期随访,测量术后不同时间腕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肌力并予以功能评分,检查术后的X线以及CT了解骨折复位情况、内固定位置以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22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优8例,良12例,可2例,差0例。结论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Die-punch骨折 锁定钢板 掌侧入路
下载PDF
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伸肘功能丢失原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建飞 洪定钢 +5 位作者 王效柱 容安 杨学义 于小中 王小芃 吴沅鸿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10期882-885,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伸肘功能丢失的可疑因素。方法自2002年4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12~80岁,平均41.4岁。按AO肱骨远端... 目的探讨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伸肘功能丢失的可疑因素。方法自2002年4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12~80岁,平均41.4岁。按AO肱骨远端骨折分型标准评价,其中C2型12例,C3型18例(其中C3.1型11例,C3.2型4例,C3.3型3例)。结果 30例获得12~40个月随访,平均26个月。参照HSS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优11例,良13例,可2例,差4例,优良率80%(肘关节屈伸范围平均为18°~114°)。结论采用经肱三头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缩短手术操作时间,解剖重建冠状窝及滑车旋转轴,清理肘后肱三头肌下机化组织,早期功能锻炼,可以减少伸肘功能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远端 骨折 入路 伸肘功能障碍
下载PDF
Surgical exposures of the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An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anterior, posterior, medial and lateral approaches 被引量:5
10
作者 Zi-Zheng Wu Jian-Dong Wang +3 位作者 Xiao-Xi Ji Zhi-Jian Ma Jian-Hong Wu Qiu-Gen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8年第6期356-359,共4页
Purpose:Exposure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distal humerus. Anterior, posterior olecranon osteotomy as well as medial and lateral approaches are the... Purpose:Exposure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distal humerus. Anterior, posterior olecranon osteotomy as well as medial and lateral approaches are the four main approaches to the elbow.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xposure of distal articular surfaces of these surgical approaches.Methods:Twelve cadaver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Each approach was performed on six elbows according to previously published procedures. After completion of each approach, the exposed articular surfaces were marked by inserting 0.5 mm K-wires along the margins. The elbow was then disarticulated and the exposed articular surfaces were painted. The distal humeral articular surfaces were then closely wrapped using a piece of fibre-glass screen net with meshes. The exposed articular surfaces and the total articular surfaces were calculated by counting the number of meshes, respectively.Results:The average percentages of the exposed articular surfaces for the anterior, posterior olecranon osteotomy, medial and lateral approaches were 45.7% ± 2.0%, 53.9% ± 7.1%, 20.6% ± 4.9% and 28.5% ± 6.3%,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provide greater exposures of distal humeral articular surface than the medial and lateral one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bow EXPOSURES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Surgical approach
原文传递
外固定架加掌侧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国平 刘德昌 +1 位作者 熊敏 张新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336-1339,共4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白2004年2月~2008年2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35例。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1.6岁。按AO/ASIF分型均...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白2004年2月~2008年2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35例。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1.6岁。按AO/ASIF分型均为c3型。其中闭合性骨折30例,开放性骨折5例。[结果]术后随访24~118个月,平均37个月,35例骨折均获得愈合。术后1年随访,32例关节面台阶〈2mm,3例关节面台阶〉2mm;平均桡骨高11.11nqnl(8~15mm);平均掌倾角8.37°(-5~20°);平均尺偏角21.83°(13~25°)。与健侧相比,尺偏角、桡骨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掌倾角较健侧相比平均丢失了2.6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1%。[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效果满意,病人腕关节、前臂及手的功能恢复好,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率低,并发症少,病人主观满意率高,是目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外固定 骨折固定 掌侧入路
原文传递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被引量:4
12
作者 董辉详 黄长明 赖日华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探讨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在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科共收治18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其中女15例、男3例,平均年龄50岁。摔倒10例,机动车交通事故4例,运动损伤1例,高处掉落3例。手术均顺... 目的探讨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在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科共收治18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其中女15例、男3例,平均年龄50岁。摔倒10例,机动车交通事故4例,运动损伤1例,高处掉落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采用肘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使用多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骨折端。术后药物抗炎、止痛、预防固化性肌炎,携带肘关节支具保护6周,循序康复锻炼。结果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75 min。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均获骨性愈合,愈合平均时间6个月。本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20分。无骨不连和神经损伤病例,有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Broberg-Morrey1级,另1例Broberg-Morrey 2级,均行保守治疗),1例异位骨化(Brooker 1级,无症状)。结论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方法,具有骨折显露充分、固定牢固、安全有效、易处理合并损伤等优点,临床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远端 冠状面骨折 肘后路 固定
原文传递
远端入路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鸿莉 李玲霞 +1 位作者 刘艳玲 白延斌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9期941-945,共5页
目的观察远端入路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招募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TKA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 目的观察远端入路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招募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TKA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近端入路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观察组采用远端入路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比较两组围术期[完成阻滞后(T_(1))、手术开始后10 min(T_(2))、关节置换时(T_(3))、术毕(T_(4))]血流动力学指标、苏醒质量、术后镇痛效果、膝关节活动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T_(1)~T_(4)时间点,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2 h、24 h、48 h,观察组运动及静息状态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2 h、24 h、48 h,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vs 11.90%;χ^(2)=0.000,P=1.000)。结论远端入路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能有效调节老年TKA患者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提高苏醒质量,术后镇痛效果好,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老年 远端入路 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 血流动力学 苏醒质量
下载PDF
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鹏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9年第8期52-54,共3页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收集开原市中心医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146例,随机分为掌侧入路组和背侧入路组各73例.两组分别采用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进...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收集开原市中心医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146例,随机分为掌侧入路组和背侧入路组各73例.两组分别采用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6个月腕关节形态学和术后1年腕关节灵活度.结果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背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背侧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背侧入路组,背伸活动度高于背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掌侧入路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背伸活动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临床首选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 远端 骨折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原文传递
胫骨远端前内侧入路结合锁定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明升 田华强 《蛇志》 2020年第4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前内侧入路结合锁定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Pilon骨折患者的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胫骨远端...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前内侧入路结合锁定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Pilon骨折患者的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胫骨远端前内侧入路结合锁定板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术前与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效果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术后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踝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研究组为93.02%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胫骨远端前内侧入路结合锁定板治疗Pilon骨折的效果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 前内侧入路 锁定板 PILON骨折
下载PDF
Bilateral triceps tendon approach is flexible and efficient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C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被引量:2
16
作者 Jian Ding Wen-Jing Yin +3 位作者 Bao-Kun Zhang Xin-Gang Yu Hong-Jiang Ruan Wei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22年第3期145-150,共6页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and compare elbow range of motion,triceps extension strength and functional results of type C(AO/OTA)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treated with bilateral triceps tendon(BTT)a...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and compare elbow range of motion,triceps extension strength and functional results of type C(AO/OTA)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treated with bilateral triceps tendon(BTT)approach and olecranon osteotomy(00).At the same time,we are also trying to know whether BTT approach can provide sufficient vision for comminut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and whether it is convenient to convert to the treatment to total elbow arthroplasty(TEA)or 00.Methods:Patients treated with 00 and BTT approaches for type C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between July 2014 and December 2017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e:(1)patients'age were more than 18 years old,(2)follow-up was no less than 6 months,and(3)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type C fractures(based on the AO/OTA classification).Exclusion criteria include:(1)open fractures(Gustillo type 2 or type 3),(2)treated by other approaches,and(3)presented with combined injuries of ipsilateral upper extremities,such as ulnar nerve.Elbow range of motion and triceps extension strength testing were completely valuated,when the fractures had healed.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results using the 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final follow-up.The data were compared using the two tailed Student's t-test.All data were presented as mean±standard deviation.Results:Eighty-six patients of type C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treated by 00 and BTT approach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between July 2014 and December 2017.Fifty-five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23 males and 32 females,mean age 52.7 years)treated by BTT approach or 00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There were 10 fractures of type Cl,16 type C2 and 29 type C3 according to the AO/OTA classification.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surgical approach groups chosen by the operators:BTT group(28 patients)and 00 group(27 patients).And the mean follow-up time of all patients was 15.6 months(range,6-36 months).Three cases in BTT group were conve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e C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TREATMENT Bilateral triceps tendon approach
原文传递
掌背侧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兴 刘鸿 +6 位作者 鄢含坤 夏正东 杨朝晖 向成浩 刘清高 黄高 陈文革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期80-81,共2页
目的:研究掌背侧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07例,依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术,观察组选择掌侧入路钢板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目的:研究掌背侧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07例,依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术,观察组选择掌侧入路钢板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经1年随访,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未出现桡骨缩短,关节面台阶均<1 mm。两组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尺偏角、掌倾角、愈合时间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时选择掌、背侧手术入路均可获得确切的疗效,但掌侧入路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选择手术入路时应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不稳定性骨折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优良率 并发症
下载PDF
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良瑜 刘岩 +4 位作者 苟三怀 欧阳跃平 陈爱民 张伟 赵辉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09年第4期296-299,共4页
目的分析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和常见并发症,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4月,收治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18~76岁,平均39.3岁。其中AO/ OTA分类B型18例,C型25例。分别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 目的分析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和常见并发症,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4月,收治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18~76岁,平均39.3岁。其中AO/ OTA分类B型18例,C型25例。分别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肱三头肌旁入路、劈开肱三头肌入路和肱三头肌远端舌形切断入路行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患者均未行外固定。术后1.5、3、6、12、24、36个月复查肘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结果术后开始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的时间为2~8d,平均3.6d。43例患者中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69个月,平均28个月。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8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为91.2%。关节活动度74°~125°,平均95°。术后2例发生切口浅层感染,1例一过性尺神经损伤,1例复位不良。2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尺骨鹰嘴截骨处延迟愈合。结论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不同的肘关节后方手术入路方式中,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疗效评分优于经肱三头肌旁入路、劈开肱三头肌入路和肱三头肌远端舌形切断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远端 骨折 关节内 内同定术 入路
下载PDF
改良的经肱三头肌筋膜舌形皮瓣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小平 张在谦 +1 位作者 常浩胜 刘利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86-90,共5页
目的评价改良的经肱三头肌筋膜舌形皮瓣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该院收取的102例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1例采取经... 目的评价改良的经肱三头肌筋膜舌形皮瓣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该院收取的102例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1例采取经典的肱三头肌筋膜舌形皮瓣入路治疗,观察组51例采取改良的肱三头肌筋膜舌形皮瓣入路治疗。术后1、3、6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行肘关节前后位、侧位X线检查,用肘关节活动范围、DASH评分(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以及肱三头肌MRC分级对肘功能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获得12~14个月随访,平均(12.9±1.1)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随访时间等基本信息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的DASH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另外,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者的DASH评分、肌力评分与屈曲畸形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头6个月运动范围均得到改善。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改良的经肱三头肌筋膜舌形皮瓣入路可为手术提供理想的可视化效果,同时使患者术后的DASH评分更高,使肘关节的运动范围更接近正常值,与经典的经肱三头肌筋膜舌形皮瓣入路相比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远端 关节内骨折 手术入路 DASH评分
下载PDF
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20
作者 李被提 《中国实用医刊》 2022年第4期46-49,共4页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68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入路方式将其分为掌...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68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入路方式将其分为掌侧入路组(34例)和背侧入路组(34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内固定效果、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掌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背侧入路组(t=-10.274,P<0.05),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背侧入路组(t=-9.246、-6.858,P<0.05)。两组术后同时间点的掌倾角、桡骨高度、尺倾角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侧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2.378,P=0.123)。掌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8%,2/34)低于背侧入路组(26.47%,9/34),P<0.05。结论背侧入路与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腕关节功能改善效果,但掌侧入路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更有利于手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桡骨远端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