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用于丙吡胺及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玲玲 袁吉培 汪尔康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6,共4页
本实验利用透析袋平衡透析、毛细管电泳Ru(bpy)32+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测定了丙吡胺和人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在恒电位1.3V;进样电压10kV持续10s,分离电压15kV,运行缓冲液30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5),检测池中为5mmol/LRu(bpy)32+稀释于50... 本实验利用透析袋平衡透析、毛细管电泳Ru(bpy)32+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测定了丙吡胺和人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在恒电位1.3V;进样电压10kV持续10s,分离电压15kV,运行缓冲液30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5),检测池中为5mmol/LRu(bpy)32+稀释于50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5)中等最优化的条件下,丙吡胺的检出限为10μmol/L(S/N=3)。对蛋白结合率的测定结果表明,人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为1.6~8.2mmol/L,丙吡胺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呈线性的,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07+0.93x,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9,丙吡胺与人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约为9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发光 丙吡胺 血浆蛋白结合率 平衡透析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丙吡胺及其代谢物 被引量:4
2
作者 徐榕青 夏志林 陈俊元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0-122,共3页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丙吡胺(DP)及其代谢物单异丙吡胺(MND)。两者的检测限均小于0.02μg,最低检测浓度0.1μg/ml;回收率分别为101.4%和98.6%;日内及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临床上可能与 DP 同时服用的一些药物对本测定均无干扰。
关键词 丙吡胺 单异丙吡胺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法快速测定大鼠血浆中丙吡胺游离药物和总药物浓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小波 刘燕萌 +3 位作者 武瑞君 胡新 鄢尤奇 凌笑梅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74-1182,共9页
目的:建立一个全新、简单、快速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不需要对血浆样品进行任何前处理,血浆样品直接进样测定丙吡胺在大鼠血浆中的游离药物浓度和总药物浓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采用40.2 cm未涂层石英毛细管(75μm×375μm,有... 目的:建立一个全新、简单、快速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不需要对血浆样品进行任何前处理,血浆样品直接进样测定丙吡胺在大鼠血浆中的游离药物浓度和总药物浓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采用40.2 cm未涂层石英毛细管(75μm×375μm,有效长度30 cm),分别以p H 7.4的20 m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和含有50 mmol·L^(-1)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的20 m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作为缓冲体系,测定游离药物浓度和总药物浓度。采用3.447 k Pa压力直接进血浆样品5 s,分离电压15 k V,温度20℃,检测波长190 nm。结果:方法的专属性强,在线测定血浆中总药物浓度时,丙吡胺与蛋白的结合得到充分破坏并与血浆蛋白成分在5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丙吡胺在血浆中总质量浓度分别在1.0~20.0μg·m L^(-1)和20.0~200.0μg·m L^(-1)的低、高浓度区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2和0.997 7,回收率为93.8%~110.7%。在体外血浆生物样品中,当预温孵的丙吡胺质量浓度为100、50、25、12.5、10μg·m L^(-1)时,血浆蛋白结合率平均值为86.7%、86.3%、86.4%、78.3%、74.7%。在体内血浆生物样品中,丙吡胺血浆蛋白结合率平均值范围在39.3%~91.5%。测定结果表明丙吡胺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具有一强、一弱2个结合位点,结合常数分别为5.3×10~4 mol^(-1)·L和1.2×10~2 mol^(-1)·L。绘制了大鼠在给药后24 h体内丙吡胺游离和总药物浓度的药时曲线。结论:利用所建立的新方法,将含丙吡胺的血浆生物样品直接进样,高效、快速地测定了大鼠体内外血浆生物样品中丙吡胺的游离药物和总药物浓度。新建立的方法灵敏,高效快速,操作简单,耗样量少,价廉,有潜在的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吡胺 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合常数 游离药物浓度药时曲线 总药物浓度药时曲线 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原文传递
丙吡胺血药浓度HPLC的建立及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被引量:1
4
作者 初建设 岸野吏志 朱明晟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57-359,共3页
本实验以醋醚铵-甲醇为流动相,硝苯地平为内标,在Hitachi3053色谱柱上对丙吡胺建立一适合临床血药浓度监测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由于应用了UFC_3LGC限外滤过,使本方法更简便、快速。结果证明,该法灵敏、重现... 本实验以醋醚铵-甲醇为流动相,硝苯地平为内标,在Hitachi3053色谱柱上对丙吡胺建立一适合临床血药浓度监测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由于应用了UFC_3LGC限外滤过,使本方法更简便、快速。结果证明,该法灵敏、重现性好(r=0.9994)。考虑α_1-酸性糖蛋白(AAG)病态时浓度的变动及对药物结合的影响,对其与药物游离浓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丙吡胺 血药浓度 酸性糖蛋白
下载PDF
丙吡胺不同剂型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榕青 夏志林 +3 位作者 陈俊元 邓福孝 王长连 张瑞经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47-149,共3页
应用HPLC法测定8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丙吡胺不同剂型后的血药浓度。以丙吡胺溶液剂为参比制剂,比较了丙吡胺胶囊、片剂及缓释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丙吡胺胶囊与片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差异(P>... 应用HPLC法测定8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丙吡胺不同剂型后的血药浓度。以丙吡胺溶液剂为参比制剂,比较了丙吡胺胶囊、片剂及缓释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丙吡胺胶囊与片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缓释胶囊的T_(max),C_(max)和Ka 显著改变(P<0.05),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三种剂型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吡胺 生物利用度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Serum α_1-acid glycoprotein,sialic acid,and  protein binding of disopyramide in normal subjects and cardiac patients 被引量:1
6
作者 初建设 岸野吏志 +1 位作者 野村宪和 宫崎胜已 《中国药理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408-410,共3页
目的:研究日本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和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对血清α1酸性糖蛋白(AGP)、唾液酸(SA)浓度及AGP与丙吡胺(Dis)结合的影响.方法:对正常人、CHF及AMI患者血清样本97例,采用免疫... 目的:研究日本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和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对血清α1酸性糖蛋白(AGP)、唾液酸(SA)浓度及AGP与丙吡胺(Dis)结合的影响.方法:对正常人、CHF及AMI患者血清样本97例,采用免疫化学法测定AGP浓度,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SA浓度及超滤膜技术和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Dis的体外游离浓度.结果:CHF及AMI患者血清AGP浓度较正常人升高.Dis药物游离浓度降低.血清SA浓度的变化与血清AGP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CHF和AMI病人血清药物游离浓度受血清AGP结合的影响而变化,应进行临床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蛋白 心脏病 丙吡胺 唾液酸 蛋白结合率
原文传递
三磷酸腺苷及双异丙吡胺防治家兔心房纤颤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艳霞 王国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9-32,共4页
实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1mg·kg-1)和双异丙吡胺(2.5,5mg·kg-1)均能有效地防治在体家兔右心房肌层注射乙酰胆碱诱发的心房纤颤。小剂量双异丙吡胺与三磷酸腺苷合用后,抗心房纤颤作用明显加... 实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1mg·kg-1)和双异丙吡胺(2.5,5mg·kg-1)均能有效地防治在体家兔右心房肌层注射乙酰胆碱诱发的心房纤颤。小剂量双异丙吡胺与三磷酸腺苷合用后,抗心房纤颤作用明显加强,除使AF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外,还显著降低了心房纤颤及心室纤颤发生率,动物死亡率亦明显低于单独用药组。两药单用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及抗胆碱作用,合用后因抗胆碱作用加强而使抗心律失常效果更佳。此外,两药合用后对房室传导系统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纤颤 三磷酸腺苷 双异丙吡胺 防治
下载PDF
丙吡胺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被引量:1
8
作者 方梅 黄巧容 +2 位作者 王佳 黄晓婧 方国桢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7-298,共2页
丙吡胺(disopyramide,1)属于IA类抗心律失常药,即钠离子通道阻断剂。1可用毛细管电泳法(CE)和HPLC法测定,但仪器价昂。本研究拟建立一种易于普及的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1。经试验以Feigl氏方法为基础进行测定最为适宜。Feigl氏法... 丙吡胺(disopyramide,1)属于IA类抗心律失常药,即钠离子通道阻断剂。1可用毛细管电泳法(CE)和HPLC法测定,但仪器价昂。本研究拟建立一种易于普及的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1。经试验以Feigl氏方法为基础进行测定最为适宜。Feigl氏法原理如下:RCONH2+H2O+H^+→RCOOH+NH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测定 抗心律失常药 毛细管电泳法 钠离子通道 HPLC法 阻断剂
下载PDF
苯唑啉和丙吡胺治疗心血管术后阵发性心房纤颤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崔勤涛 曹银利 +1 位作者 张杰 付庆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71-1174,共4页
目的 探讨苯唑啉和丙吡胺在治疗心血管术后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差异.方法 对118例心血管术后阵发性心房纤颤持续30 min的患者随机分别静脉注射苯唑啉(70 mg,n =60)和丙吡胺(50 mg,n =58)终止心房纤颤;多变量Logistic回归调整协变量后... 目的 探讨苯唑啉和丙吡胺在治疗心血管术后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差异.方法 对118例心血管术后阵发性心房纤颤持续30 min的患者随机分别静脉注射苯唑啉(70 mg,n =60)和丙吡胺(50 mg,n =58)终止心房纤颤;多变量Logistic回归调整协变量后确定增加苯唑啉和丙吡胺终止心血管术后心房纤颤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结果 静脉注射苯唑啉成功率为46.67% (28/60),显著优于静脉注射丙吡胺的成功率[24.13% (14/58),P<0.05];术前口服β受体阻滞剂[比值比(OR)=8.224,P<0.05]和小左房直径(OR=0.879,P<0.05)对于苯唑啉终止心房纤颤是有意义预测因素.结论 静脉注射苯唑啉终止心血管术后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效果要好于静脉注射丙吡胺,对与术前口服β受体阻滞剂和左心房较小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术 苯唑啉 丙吡胺 阵发性心房纤颤
原文传递
ATP和双异丙吡胺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效应
10
作者 刘艳霞 王国祥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1996年第3期21-23,共3页
实验采用MAP、LVP、HR、±dp/dt_(max)、t-dp/dt_(max)、T、TTI多项参数综合分析三磷酸腺苷单用及其与双异丙吡胺合用对家免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1mg·k... 实验采用MAP、LVP、HR、±dp/dt_(max)、t-dp/dt_(max)、T、TTI多项参数综合分析三磷酸腺苷单用及其与双异丙吡胺合用对家免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1mg·kg ̄(-1))后,动脉血压明显降低,负性频率和正性频率作用交替出现,对心肌收缩力无明显的影响,心肌弛缓速率减慢,心肌耗氧量显著降低。三磷酸腺苷与双异丙吡胺(2.5mg·kg ̄(-1))合用后,比单用ATP时降压幅度减小,心率保持稳定,对心肌收缩力无明显的影响,不抑制心室舒张功能,心肌耗氧量仍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三磷酸 双异丙吡胺 血流动力学 药理学
下载PDF
测定氯塞酮、丙吡胺药物的毛細管电泳研究
11
作者 方梅 徐恒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8年第1期34-35,共2页
提出了新的测定抗高血压的氯塞酮药物、抗心率失常的丙吡胺药物的二种毛细管电泳法。本法简便、易行。在本文,几个评判定量方法选择性,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措施被提出并采用,这对复杂样品的分析是有启示的。毛细管电泳配合以简单的液-... 提出了新的测定抗高血压的氯塞酮药物、抗心率失常的丙吡胺药物的二种毛细管电泳法。本法简便、易行。在本文,几个评判定量方法选择性,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措施被提出并采用,这对复杂样品的分析是有启示的。毛细管电泳配合以简单的液-液萃取技术,丙吡胺注射液被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塞酮药物 丙吡胺药物 毛细管电泳法
下载PDF
Effect of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 blockers on motility and viability of human spermin vitro
12
作者 Hammad Ahmad Gakhar Ishrat Waheed +1 位作者 Taseer Ahmad Naeem-ur-rahman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2018年第2期62-71,共10页
Objective:To test the effect of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 (VGSCs) blockers on the motility and viability of human spermin-vitro and to evaluate the tested compounds as potential contact spermicidal.Methods: Sperm ... Objective:To test the effect of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 (VGSCs) blockers on the motility and viability of human spermin-vitro and to evaluate the tested compounds as potential contact spermicidal.Methods: Sperm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healthy non-smoking volunteers of age 25-30 years who had not taken any drug 3 months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The effect of VGSCs blockers evaluated from two pharmacological classes including antiarrhythmic (amiodarone, procainamide and disopyramide) and antiepileptic (carbamazepine, oxcarbazepine, phenytoin, and lamotrigine) drugs. They were tested on thein-vitro motility and viability of human sperm using Computer Assisted Semen Analyzer.Results:All tested drugs except oxcarbazepine showed dose dependent inhibition of total motility with significant reduction (P<0.05) at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200 μM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concentrations of drugs that reduced total sperm motility to 50% of control (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were 2.76, 14.16 and 20.29 μM for phenytoin, lamotrigine and carbamazepine, respectively;and 2.53, 5.32 and 0.37 μM for amiodarone, procainamide and disopyramide, respectively. The anti-motility effects were reversible to various degree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hibition of sperm viability among amiodarone, procainamide and disopyramide. Phenytoin demonstrated the most potent spermicidal action.Conclusions:VGSCs blockers have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onin-vitro motility of human spermatozoa. Soin-vivo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determine their potential toxicological effects on human semen qual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regarding fertility. Moreover, these drugs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developed into contact spermicid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sperm VGSCs BLOCKERS Amiodarone PROCAINAMIDE and disopyramide CARBAMAZEPINE OXCARBAZEPINE PHENYTOIN
下载PDF
程序电刺激诱发的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对双异丙吡胺的反应
13
作者 倪幼方 ERNST VESTER 《临床心电学杂志》 1995年第2期7-9,共3页
双异丙吡胺对程序电刺激诱发的10例持续住室速或室颤的疗效:完全抑制1例,部分抑制9例。使诱发的室速周期长度及心室有效不应用明显延长。漂浮导管测定用药前后心率、心排指数和肺楔压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双异丙吡胺 室性 心动过速 心室纤颤
下载PDF
双异丙吡胺对犬右心室心外膜下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抑制作用的研究
14
作者 王立中 杨新春 +2 位作者 张银 王金波 曹树军 《中国医药导刊》 2006年第3期208-209,213,共3页
目的:探讨双异丙吡胺对犬右心室心外膜下(Epi)细胞复极1期末4-氨基吡啶敏感的非钙依赖性瞬间外向钾电流(Ito1)的抑制作用,以期为临床药物治疗Brugada综合征等起源于右心室的恶性心律失常疾病提供必要的证据。方法:酶解分离犬右心室Epi... 目的:探讨双异丙吡胺对犬右心室心外膜下(Epi)细胞复极1期末4-氨基吡啶敏感的非钙依赖性瞬间外向钾电流(Ito1)的抑制作用,以期为临床药物治疗Brugada综合征等起源于右心室的恶性心律失常疾病提供必要的证据。方法:酶解分离犬右心室Epi单个心肌细胞,在全细胞钳制条件下,观察双异丙吡胺对犬右心室Epi细胞Ito1离子流的抑制作用。结果: (1)在刺激频率为0.2Hz、37℃和去极化试验电压+70mv水平,在临床相关的治疗浓度范围内双异丙吡胺呈浓度依赖性有效地抑制犬Ito1离子流而无电压依赖性。(2)当刺激频率超过1Hz时,双异丙吡胺对Ito1离子流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快频率应用依赖性。(3)双异丙吡胺对Ito1离子流的抑制作用依赖于去极化试验电压脉冲提示双异丙吡胺属于通道开放状态阻滞剂。结论:在临床相关的治疗浓度范围内双异丙吡胺能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犬右心室Epi细胞的Ito1离子流,恢复Epi细胞间Ito1离子流的均衡性,因而对Brugada综合征等疾病所致的、以2相折返为基础的恶性心律失常可能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异丙吡胺 犬右心室 心外膜下细胞 瞬间外向钾电流
下载PDF
磷酸丙吡胺缓释包衣片及其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惠南 马路深 +2 位作者 何敏 张建芳 沈玉良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1-24,44,共5页
研制了一种缓释的磷酸丙吡胺包衣片剂。包衣材料主要是乙基纤维素。用转篮法测定包衣片中药物的溶出速度表明,第1h 溶出约17%,可连续释药8h 以上。8名健康志愿者口服缓释包衣片200mg 后,测定了血药浓度及动力学参数,并与两种临床有效的... 研制了一种缓释的磷酸丙吡胺包衣片剂。包衣材料主要是乙基纤维素。用转篮法测定包衣片中药物的溶出速度表明,第1h 溶出约17%,可连续释药8h 以上。8名健康志愿者口服缓释包衣片200mg 后,测定了血药浓度及动力学参数,并与两种临床有效的控释磷酸丙吡胺片和胶囊剂作对照。结果表明,从起效速度,体内作用持续时间及生物利用度诸方面考察,皆可与两种或一种控释制剂相比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丙吡胺 缓释包衣片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缓释丙吡胺(异脉停)治疗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平渝 顾复生 +1 位作者 王普华 杨士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66-68,共3页
目的:丙吡胺为Ia类抗心律失常药,缓释丙吡胺为其长效剂型。本文旨在探讨该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自身单盲对照法对58例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口服缓释丙吡胺(A组39例,0.5g/日;B组19例,0.2... 目的:丙吡胺为Ia类抗心律失常药,缓释丙吡胺为其长效剂型。本文旨在探讨该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自身单盲对照法对58例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口服缓释丙吡胺(A组39例,0.5g/日;B组19例,0.25g/日)的临床研究。全部受试者在眼药前和眼药2周后行Holter、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缓释丙吡胺治疗A、B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分别为83%、73%,治疗房性心律失常分别为83%、73%。服药后A组病人的QTc和JTc间期分别延长9.3%和10.9%(与治疗前比,P均<0.001),B组中QTc和JTc间期眼药前后无明显差异。该药非心脏方面的副作用主要有视觉障碍和排尿困难。结论:口服缓释丙吡胺对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并有长效、眼药方便、副作用较少等特点,可供临床进一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吡胺 心律失常 药物疗法 缓释
下载PDF
磷酸丙吡胺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立志 李鼎 王妍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79-1281,共3页
目的观察磷酸丙吡胺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洛尔片每次50 mg,bid,口服;试验组予以磷酸丙吡胺片每次0.2 g,bid,口服。2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 目的观察磷酸丙吡胺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洛尔片每次50 mg,bid,口服;试验组予以磷酸丙吡胺片每次0.2 g,bid,口服。2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动态心电图指标、心功能,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26例/30例)和60.00%(18例/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室性早搏分别为(2199.17±395.87)和(3815.52±637.15)次/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分别为(2.38±1.05)和(4.62±2.18)次/天,射血分数分别为(64.75±8.88)%和(53.18±9.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以低血压、肠胃不适和失眠为主,对照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以低血压和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丙吡胺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消除室性早搏,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丙吡胺片 室性心律失常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磷酸丙吡胺对重度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心电图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叶红 韩晓娟 徐峰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739-743,共5页
目的观察磷酸丙吡胺片对重度室性心律失常(SVA)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心电图变化。方法选取收治的SVA患者96例,观察组48例口服磷酸丙吡胺片,对照组48例给予阿替洛尔片,持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2组心律失常疗效、心功能疗效、左心室射血分数... 目的观察磷酸丙吡胺片对重度室性心律失常(SVA)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心电图变化。方法选取收治的SVA患者96例,观察组48例口服磷酸丙吡胺片,对照组48例给予阿替洛尔片,持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2组心律失常疗效、心功能疗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心室肌除极至复极时间(QT)、心室激动时间和室内、室间传导延迟指标(QRS)、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B型利钠肽(BNP)、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总有效率(91.67%)及心功能总有效率(85.42%)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和66.67%)(P<0.05);治疗前,2组SF-36评分、LVEF、HR、QT、QRS及血清PⅢNP、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F-36评分、LVEF和QT值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HR、QRS及血清PⅢNP、BN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LVEF和Q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HR、QRS及血清PⅢNP、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丙吡胺片能有效改善SVA患者心律失常,促进心功能恢复,使心电图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室性心律失常 磷酸丙吡胺片 疗效 心电图变化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发光检测法测定磷酸丙吡胺片中丙吡胺的含量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卫 内仓和雄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99-1302,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使用三-(2,2′-联吡啶)钌(Ⅱ)化学发光试剂,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发光检测(ECLD)测定磷酸丙吡胺片中丙吡胺含量的方法。方法:以 Chemoo Pak-Sphefisorb ODS-5为固定相(4.6mm×150min,5μm),柱温:室温,流动相为100mmol&#... 目的:建立一种使用三-(2,2′-联吡啶)钌(Ⅱ)化学发光试剂,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发光检测(ECLD)测定磷酸丙吡胺片中丙吡胺含量的方法。方法:以 Chemoo Pak-Sphefisorb ODS-5为固定相(4.6mm×150min,5μm),柱温:室温,流动相为100m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 6.0)-乙腈(50:50),流速:1.0 mL·min^(-1),电化学发光检测器(ECLD)的电压为600mV,电解电流为80μA,Ru(bpy)_3Cl_2的浓度为0.3 mmoL·L^(-1),流速:0.3 mL·min^(-1)。结果:丙吡胺的浓度在0.198~4.96μg·m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4.143×10~5X-1.673×10~4,r=0.9997。平均回收率(n=9)为99.63%,最低检出浓度为10ng·mL^(-1)(S/N=3)。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能满足片剂测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磷酸丙吡胺片 电化学发光检测器(ECLD) 三-(2 2’-联吡啶)氯化钌
下载PDF
磷酸丙吡胺缓释片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20
作者 张建芳 吕玉真 +4 位作者 徐惠南 李巧云 方震 王玉琪 林基丛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57-260,共4页
比较了每12h口服自制磷酸丙吡胺缓释片和对照胶囊各200mg后的稳态血药浓度及波动系数(FI%)。测求稳态时Cmax:CminTmax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2),结果显示两制剂Tmax、FI%有极显著... 比较了每12h口服自制磷酸丙吡胺缓释片和对照胶囊各200mg后的稳态血药浓度及波动系数(FI%)。测求稳态时Cmax:CminTmax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2),结果显示两制剂Tmax、FI%有极显著差异,Cmin有显著差异而Cmax、AUC0-12并无显著差异。缓释片具明显的缓释效果,然而生物利用度与胶囊剂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丙吡胺 缓释片 血药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