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107
1
作者 李世海 刘天苹 刘晓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3309-3324,共16页
以地质体的渐进、动态破坏为基本出发点,对滑坡的稳定性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讨论。通过具体滑坡现象和模型试验说明研究滑坡问题的复杂性;按照山体的破坏程度,划分包括既有破坏、局部再破坏、贯穿性破坏、离散性破坏和运动性破坏几种破... 以地质体的渐进、动态破坏为基本出发点,对滑坡的稳定性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讨论。通过具体滑坡现象和模型试验说明研究滑坡问题的复杂性;按照山体的破坏程度,划分包括既有破坏、局部再破坏、贯穿性破坏、离散性破坏和运动性破坏几种破坏形式,说明破坏类型的转化正是山体渐进破坏的过程;综合分析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离散元法分析边坡稳定性的局限性;详细介绍基于连续介质的离散元法的特点;建议将滑坡体地表裂缝作为参数分析的基本参量;阐述分析运动性破坏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单纯靠计算方法不能解决工程问题,将计算模型与现场监测结果分析相结合,是正确判断山体当前状态、分析滑坡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破坏形式 滑坡稳定性 极限平衡法 有限元法 离散元法 地表裂缝 监测结果
下载PDF
复杂边坡三维地质可视化和数值模型构建 被引量:70
2
作者 郑文棠 徐卫亚 +1 位作者 童富果 石安池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33-1644,共12页
复杂边坡三维地质可视化和数值模型的构建是岩土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中常常遇到的关键问题。三维地质可视化可以展示边坡结构面的空间组合,揭示边坡的宏观破坏模式;可视化模型与数值模型的结合和转换可以反映地质信息的仿真性和动态可修... 复杂边坡三维地质可视化和数值模型的构建是岩土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中常常遇到的关键问题。三维地质可视化可以展示边坡结构面的空间组合,揭示边坡的宏观破坏模式;可视化模型与数值模型的结合和转换可以反映地质信息的仿真性和动态可修改性。基于AutoCAD平台,借助AutoLisp语言,采用滑动最小二乘法插值拟合,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同时讨论可视化模型与数值模型的转入。优点在于结合了AutoCAD优越的图形编辑功能和ITASCA公司数值软件(FLAC3D和3DEC)的计算功能,并可根据地质信息的变化更新可视化模型和数值模型。该技术与三维可变形离散元法相结合,在白鹤滩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三维可视化和应力变形分析中进行了应用。同时针对3DEC软件前后处理的不足,结合3DEC内嵌的FISH语言和AutoCAD的AutoLISP语言进行编程,探讨3DEC加锚方法、三维合位移等值线云图和塑性区可视化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滑动最小二乘法 三维可视化模型 离散元法 数值模型 塑性区
下载PDF
含双裂隙岩石裂纹演化机理的离散元数值分析 被引量:52
3
作者 蒋明镜 陈贺 +1 位作者 张宁 房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259-3268,3288,共11页
采用离散单元法探讨了预制双裂隙岩石的裂纹演化机理。用近期从试验资料提取的无胶结厚度含抗转动能力的岩石微观力学模型和相应的离散单元法商业软件,模拟了含不同预制倾角的双裂隙岩石试样在单轴压缩作用下裂纹的扩展与贯通规律,揭示... 采用离散单元法探讨了预制双裂隙岩石的裂纹演化机理。用近期从试验资料提取的无胶结厚度含抗转动能力的岩石微观力学模型和相应的离散单元法商业软件,模拟了含不同预制倾角的双裂隙岩石试样在单轴压缩作用下裂纹的扩展与贯通规律,揭示了裂纹演化的宏微观机理。同时,将离散元法DEM岩石试样的裂纹的扩展和贯通规律以及强度特性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预制裂隙之间以及端点处的拉应力集中是导致裂隙岩石破坏的主要原因,且DEM数值试验得到裂纹的演化规律与室内试验结果较为一致。含30°的预制裂隙的岩石试样最容易起裂,含75°的预制裂隙的岩石试样最困难起裂,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裂纹在垂直于主应力方向上的长度不同导致试样受拉区域大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单元法(dem) 胶结模型 预制裂隙 裂纹演化机理
下载PDF
土压平衡盾构掘进对上软下硬地层扰动研究 被引量:49
4
作者 王俊 何川 +2 位作者 胡瑞青 代光辉 王士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53-963,共11页
采用Ф800 mm模型盾构开展室内掘进试验以研究土压盾构掘进对上软下硬地层的扰动特征,试验充分考虑土压盾构动态施工全过程的影响。建立与室内掘进试验对应的离散元模型定量分析软土超挖现象并挖掘其他地层扰动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土压... 采用Ф800 mm模型盾构开展室内掘进试验以研究土压盾构掘进对上软下硬地层的扰动特征,试验充分考虑土压盾构动态施工全过程的影响。建立与室内掘进试验对应的离散元模型定量分析软土超挖现象并挖掘其他地层扰动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土压盾构在硬岩地层中掘进时地表沉降曲面呈现向软土侧展开的"扇面"状;进入上软下硬地层后地表沉降值与范围均急剧增加,沉降曲面呈现自上而下逐渐收缩的"漏斗"状,硬岩侧收缩速度快于软土侧;上软下硬地层地表位移小于均质软土地层,而地中沉降显著大于后者;上软下硬地层地中沉降槽宽度参数沿深度方向呈指数增加,硬岩占断面比例越小,地中沉降槽宽度参数越大。相同埋深条件下,上软下硬地层地中沉降槽宽度参数小于均质软土地层。硬岩占断面比例越大,渣土中砂土所占比例与相应理论值差异越明显。地表水平位移在竖向沉降槽曲线反弯点处最大。研究可为土压盾构在上软下硬地层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土压盾构 室内试验 上软下硬地层 地层扰动 超挖 dem
原文传递
盘形滚刀破岩过程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谭青 李建芳 +3 位作者 夏毅敏 徐孜军 朱逸 张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07-2714,共8页
为了研究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盘形滚刀的破岩过程以及盘形滚刀的结构参数(刀刃宽、刀刃角)对滚刀破岩特性的影响,利用离散元方法建立岩石与盘形滚刀的二维数值模型,研究了滚刀侵入岩石过程中贯入度、切削力以及裂纹数三者的关系,在此... 为了研究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盘形滚刀的破岩过程以及盘形滚刀的结构参数(刀刃宽、刀刃角)对滚刀破岩特性的影响,利用离散元方法建立岩石与盘形滚刀的二维数值模型,研究了滚刀侵入岩石过程中贯入度、切削力以及裂纹数三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得到滚刀结构参数与岩石破碎特性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裂纹的扩展与滚刀受到的切削力密切相关;破岩过程中切削力先增大后减小的循环模式,证实了岩石跃进破碎特性。在盘形滚刀作用下,岩石中的应力是向下、向四周无限扩展的对称的应力泡。滚刀刀刃作用区域,应力值最高,随着滚刀贯入度增加,最大应力减小;远离滚刀刀刃区域,应力呈应力泡形式逐层降低至0。选择滚刀刀刃宽在10~15mm之间,既避免滚刀受到的推力过大,又能提高滚刀的破岩效率;岩石破碎以滚刀刀刃下方向下发展裂纹的扩展为主,刀刃角在10°~20°之间,既能减少滚刀的磨损又能提高破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形滚刀 破岩机制 离散元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水平滚筒内二元颗粒体系径向分离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赵永志 程易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2-328,共7页
发展了考虑法向接触力、切向接触力和力矩、以及滚动摩擦力矩的三维三方程线性弹性-阻尼离散单元模型及计算程序,对薄滚筒内二元S型颗粒体系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采用本文的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出滚筒内二元S型颗粒流的分层现象.分析... 发展了考虑法向接触力、切向接触力和力矩、以及滚动摩擦力矩的三维三方程线性弹性-阻尼离散单元模型及计算程序,对薄滚筒内二元S型颗粒体系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采用本文的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出滚筒内二元S型颗粒流的分层现象.分析了影响滚筒内颗粒分层的因素,讨论了滚筒转速、颗粒装载率等参数对分层的影响,当转速较高时,滚筒内形成大颗粒在外、小颗粒在内、具有圆形界面的月亮模式,当转速较低时形成具有波浪形界面的花瓣模式,并且随着滚筒转速的逐渐降低,花瓣的数量逐渐增加,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完全符合.模拟还得到了花瓣模式的形成过程:混合均匀的两种颗粒在旋转的过程中很快分离,随后在交界区域相互渗透,造成波动界面,最终形成稳定的花瓣模式.一旦花瓣模式形成,滚筒内的颗粒流动出现明显的波动现象,颗粒流的上表面以上弦、下弦形式不断交替,同时流速也快、慢交替.最后探讨了滚筒内花瓣模式分层运动形成的必要条件及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 滚筒 模式形成 离散单元方法
原文传递
强震区断裂活动与大型滑坡关系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张永双 苏生瑞 +4 位作者 吴树仁 石菊松 孙萍 姚鑫 熊探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503-3513,共11页
活动断裂带与大型滑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汶川Ms8.0级地震活动断裂和大型滑坡调查,阐述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大型滑坡形成的地质背景,总结活动断裂带大型地震滑坡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启动特征和分段特征及其相关... 活动断裂带与大型滑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汶川Ms8.0级地震活动断裂和大型滑坡调查,阐述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大型滑坡形成的地质背景,总结活动断裂带大型地震滑坡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启动特征和分段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基于野外调查资料,以龙门山中央断裂带谢家店子滑坡为例,采用离散元方法模拟分析滑坡的启动和快速运移过程,提出高速远程滑坡的致灾后果决定于启动方式、飞行路径和堆积特征3个方面。本项研究对于认识断裂活动与大型滑坡之间的关系以及滑坡成灾后果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汶川地震 地震滑坡 活动断裂 数值模拟 离散元法
下载PDF
基于DEM的谷物三维并联振动筛筛分效果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李菊 赵德安 +1 位作者 沈惠平 邓嘉鸣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18-1022,共5页
依据筛面、稻谷籽粒和短茎秆的实物结构与材料特性建立了分析模型,基于离散元法(DEM)模拟和分析谷物筛分过程;研究了基于并联机构振动筛的8种组合运动形式对谷物筛分的影响规律;综合考虑了筛分效率与时间的关系及清洁率对筛分效果的影响... 依据筛面、稻谷籽粒和短茎秆的实物结构与材料特性建立了分析模型,基于离散元法(DEM)模拟和分析谷物筛分过程;研究了基于并联机构振动筛的8种组合运动形式对谷物筛分的影响规律;综合考虑了筛分效率与时间的关系及清洁率对筛分效果的影响,提出了筛分效果的评定方法;应用该评定方法来分析三维运动筛面的筛分效果,所得结论为多维振动筛面运动形式的选择提供了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单元法 三维运动 并联振动筛 筛分效果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沥青混合料虚拟疲劳试验方法 被引量:32
9
作者 陈俊 黄晓明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35-440,共6页
为了从细观角度深入分析沥青混合料疲劳机理,运用离散元方法实现了沥青混合料小梁试件的虚拟疲劳试验。首先,根据概率理论,建立了由混合料三维体积级配至沥青混合料二维数字试件数量级配推导公式;接着,根据蒙特卡洛方法,编制了考虑集料... 为了从细观角度深入分析沥青混合料疲劳机理,运用离散元方法实现了沥青混合料小梁试件的虚拟疲劳试验。首先,根据概率理论,建立了由混合料三维体积级配至沥青混合料二维数字试件数量级配推导公式;接着,根据蒙特卡洛方法,编制了考虑集料不规则形状的沥青混合料二维数字试件生成程序,以此生成了沥青混合料二维数字试件;然后,结合离散元基本原理,提出了包括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的建立、离散单元的接触模式选择和疲劳失效判断标准在内的一整套沥青混合料虚拟疲劳试验方法;最后,进行了沥青混合料小梁疲劳试验,并与基于离散元方法的虚拟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虚拟试验结果与真实试验结果相差无几,所建立的虚拟疲劳试验方法可以作为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分析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疲劳性能 虚拟疲劳试验 离散元法
下载PDF
颗粒堆内微观力学结构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赵永志 江茂强 +1 位作者 徐平 郑津洋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19-1825,共7页
将离散单元法应用到三维堆积过程的模拟计算,探讨了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对堆积形成的影响,得到了颗粒堆内部的应力分布规律,发现颗粒堆的形态是由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共同决定的,在堆内颗粒间的作用力基本呈树状结构.在模拟得到的颗粒堆... 将离散单元法应用到三维堆积过程的模拟计算,探讨了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对堆积形成的影响,得到了颗粒堆内部的应力分布规律,发现颗粒堆的形态是由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共同决定的,在堆内颗粒间的作用力基本呈树状结构.在模拟得到的颗粒堆中出现了应力分布奇异现象,在堆积角较大的情况下,颗粒堆与地面间作用力的最大值常发生在距堆底中心不远的环状区域,而并非发生在堆底的中心;在堆积角相对较小时颗粒堆与地面间作用力的最大值较容易发生在堆底的中心.对于一个颗粒堆,具体会发生哪种受力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 离散单元法 计算颗粒力学
原文传递
巴西果效应分离过程的计算颗粒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赵永志 江茂强 郑津洋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12-1818,共7页
采用离散单元模型对巴西果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本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出垂直机械振动导致的不同大小颗粒的分离现象.分析了影响振动床内颗粒分层的因素,讨论了振动频率、振动幅度等参数对分层的影响,发现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会对... 采用离散单元模型对巴西果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本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出垂直机械振动导致的不同大小颗粒的分离现象.分析了影响振动床内颗粒分层的因素,讨论了振动频率、振动幅度等参数对分层的影响,发现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会对分离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当振动频率或振动幅度较小时,颗粒整体分离效果都较差,但分离的稳定性较好,当振动频率或振动幅度较大时,整体分离效果仍然较差,同时分离的稳定性也较差,振动分离过程中存在一个频率和振幅适中的最优操作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 振动 模式形成 离散单元方法
原文传递
基于真实块石形态的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三维数值直剪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徐文杰 王识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52-2160,共9页
块石形态是影响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及宏细观力学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一种基于真实块石形态的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研究方法,首先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块石三维形态数据库,然后根据粒度组成生成试样内部块石三维空间分布模型,从而构... 块石形态是影响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及宏细观力学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一种基于真实块石形态的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研究方法,首先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块石三维形态数据库,然后根据粒度组成生成试样内部块石三维空间分布模型,从而构建土石混合体的数字模型。利用所提出的基于多球颗粒均匀接触的复杂块体表征算法,实现任意复杂形态块体的多球颗粒均匀、紧密接触填充。基于上述方法,建立土石混合体离散元数值计算分析模型,并协同现场试验结果开展三维数值直剪试验研究。根据土体的现场试验结果反演得到离散元数值试验中土颗粒的细观接触力学参数,将其应用于土石混合体数值试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数值试验研究表明,土石混合体在剪切过程中的块石效应,使剪切带变得更加宽厚和曲折,在宏观上造成了试样的内摩擦角有增高趋势;而由于块石含量增加,使得其黏结作用的土体含量减小,从而在宏观上表现为试样黏聚力呈略有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土石混合体 细观结构 真实形态 离散元 细观力学
原文传递
滑坡涌浪流–固耦合分析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29
13
作者 徐文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20-1433,共14页
滑坡涌浪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复杂的流–固耦合问题。针对现有滑坡涌浪数值计算分析方法中的不足,立足于滑坡涌浪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制,充分利用不同数值计算方法的特点,采用离散元方法(DEM)模拟滑坡体大变形、不连续问题,采用光... 滑坡涌浪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复杂的流–固耦合问题。针对现有滑坡涌浪数值计算分析方法中的不足,立足于滑坡涌浪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制,充分利用不同数值计算方法的特点,采用离散元方法(DEM)模拟滑坡体大变形、不连续问题,采用光滑粒子流方法(SPH)模拟水体的流体动力学特性,构建SPH-DEM流固耦合算法。开发面向GPU并行加速的计算分析程序(Co DEM),实现SPH-DEM耦合过程的大规模高性能计算分析。运用所开发的程序,对Fahad开展的散体滑坡涌浪模型试验进行同工况下的数值试验,验证程序在模拟滑坡涌浪流–固耦合问题的可靠性。在SPH-DEM耦合分析时,SPH粒子间距与DEM粒径的比值将影响着耦合精度及计算规模;一般地该值小于1/6时,除了对于滑坡入水点附近的涌浪模拟精确性有一定的影响外,对涌浪在远场(距离入水点超过1个波长)影响较小。以1963年意大利Vajont库区滑坡涌浪灾害为例,基于重构的滑坡体及库区的精细化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成功再现了从"滑坡运动→涌浪形成、传播→冲击大坝、漫顶"灾害链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滑坡体最终堆积形态(相似度在90%以上)、漫顶最大洪峰流量(约为350×103 m3/s)及对坝体的最大作用力(约为3.9×1010 N)等方面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分析,均表明所研究成果与已有成果吻合较好。研究表明,SPH-DEM耦合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滑坡涌浪灾害动力学过程分析,所开发的CoDEM可以为库区及近水岸滑坡防灾减灾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滑坡涌浪 流–固耦合 离散元法(dem) 光滑粒子流(SPH)
原文传递
堆石坝现场碾压试验与离散元数值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李晓柱 刘洋 吴顺川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123-3133,共11页
根据糯扎渡水电站大坝上下游粗堆石区I区料源的现场碾压试验,基于离散元法提出堆石坝碾压试验数值模拟方法,并通过该方法对堆石坝现场碾压试验进行数值分析,探讨碾压过程中粒径分布对碾压质量的影响,分析碾压过程中颗粒的运动规律、密... 根据糯扎渡水电站大坝上下游粗堆石区I区料源的现场碾压试验,基于离散元法提出堆石坝碾压试验数值模拟方法,并通过该方法对堆石坝现场碾压试验进行数值分析,探讨碾压过程中粒径分布对碾压质量的影响,分析碾压过程中颗粒的运动规律、密度形成机制及压实特性;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验证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应用于堆石坝碾压特性研究的可行性,更直观地从细观角度解释堆石体碾压过程中宏观参数(如干密度等)的变化规律,为大坝I区堆石料选取科学合理的碾压施工参数,为堆石体碾压特性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堆石坝 碾压试验 离散元法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基于扩展多面体的离散单元法及其作用于圆桩的冰载荷计算 被引量:26
15
作者 刘璐 龙雪 季顺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6-1057,共12页
对于具有复杂几何形态的多面体单元,线性接触模型不能准确地计算不同接触模式下的作用力,且接触变形和作用力方向也不易判断.基于闵可夫斯基和(Minkowski sum)方法的扩展多面体单元能够准确描述非规则颗粒单元的几何形态,并可精确计算... 对于具有复杂几何形态的多面体单元,线性接触模型不能准确地计算不同接触模式下的作用力,且接触变形和作用力方向也不易判断.基于闵可夫斯基和(Minkowski sum)方法的扩展多面体单元能够准确描述非规则颗粒单元的几何形态,并可精确计算单元间的接触碰撞作用.该方法具有接触判断简单、计算效率高的特点.它将基本多面体和扩展球体相叠加以形成具有光滑棱边和角点的扩展多面体单元.考虑扩展多面体单元相互作用过程中角点、棱边和平面之间的不同接触模式,发展了相应的非线性黏弹性接触模型.该接触模型将不同接触模型下的法向刚度统一表述为单元接触中接触点处等效曲率半径的函数;黏滞力和切向弹性力接触模型则借鉴球体单元非线性接触模型的处理方法.为检验扩展多面体的可靠性,对碎冰区冰块对圆桩结构的冰载荷进行了离散元分析.采用沃洛诺伊(Voronoi)切割算法获得了碎冰的初始随机分布状态,并考虑了海冰在运动过程中的海水浮力和拖曳力.计算表明该扩展多面体单元可描述海冰在海流拖曳下的运动过程以及圆桩结构的动冰力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冰速和冰块尺寸对圆桩冰力的影响,并确定了冰力在圆桩上的分布规律.最后,讨论了目前扩展多面体单元在计算冰载荷方面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方法 扩展多面体单元 闵可夫斯基和 沃洛诺伊切割算法 冰载荷
下载PDF
不同形式节理的岩质边坡失稳演化离散元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蒋明镜 江华利 +2 位作者 廖优斌 刘笋 王华宁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7-174,共8页
为研究不同形式的节理边坡的破坏机理,将考虑胶结尺寸的微观接触模型植入离散元软件,基于重力增加法实现边坡失稳演化过程的模拟,从边坡形态、胶结破坏分布、滑体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顺层岩质边坡为共面节理发生贯通破坏... 为研究不同形式的节理边坡的破坏机理,将考虑胶结尺寸的微观接触模型植入离散元软件,基于重力增加法实现边坡失稳演化过程的模拟,从边坡形态、胶结破坏分布、滑体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顺层岩质边坡为共面节理发生贯通破坏形成滑动面,反倾岩质边坡为非共面节理发生贯通破坏形成滑裂面;两种岩质边坡坡脚均为薄弱区,顺层岩质边坡坡面中部区域和反倾岩质边坡坡肩区域为危险区域;离散元模拟岩质边坡可用安全系数评价边坡稳定性,较极平衡法能更真实地反映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边坡破坏的渐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反倾岩质边坡 破坏演化 离散元法
下载PDF
LSPM对防治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机理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雪莲 黄晓明 卞国剑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18,共7页
为了研究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层(LSPM)对防治半刚性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机理,应用离散元软件建立了包含LSPM层和半刚性基层的复合路面结构离散元模型,计算分析了裂缝尖端处的应力场以及LSPM层内细观结构对裂尖应力的作用,研究了在荷... 为了研究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层(LSPM)对防治半刚性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机理,应用离散元软件建立了包含LSPM层和半刚性基层的复合路面结构离散元模型,计算分析了裂缝尖端处的应力场以及LSPM层内细观结构对裂尖应力的作用,研究了在荷载作用下不同的级配、粗集料几何特征、空隙等混合料细观结构因素对沥青混合料反射裂缝的影响机理,以及沥青路面反射裂缝扩展速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中存在的裂缝会在LSPM层底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其中正载作用在裂尖处产生水平应力集中,偏载会产生剪应力集中,应力以裂缝尖端处为中心向周围递减;LSPM层粗集料粒径偏大的沥青混合料在裂尖区域的应力场总体应力水平低于粒径较小的混合料,裂缝开展的速率相对较慢;LSPM能有效地降低裂尖处应力集中,延缓裂缝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 离散元法 反射裂缝 沥青混合料
原文传递
回转式干馏炉内影响颗粒混合运动因素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李少华 张立栋 +3 位作者 张轩 余侃胜 王擎 郝万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38,共7页
以水平回转式干馏炉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建立颗粒运动模型,接触模型采用Hertz无滑动接触模型,分别对在其内设置不同形式抄板(直角抄板﹑弯抄板和直抄板)的混合效果和混合规律进行了数值研究。将大... 以水平回转式干馏炉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建立颗粒运动模型,接触模型采用Hertz无滑动接触模型,分别对在其内设置不同形式抄板(直角抄板﹑弯抄板和直抄板)的混合效果和混合规律进行了数值研究。将大小颗粒间接触数与颗粒间接触总数之比定义为混合质量,并以此来衡量混合程度,同时分析抄板形式及转速对混合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干馏炉内设抄板时,混合趋于稳定的时间较短,抄板形式对混合质量的影响较小;随着转速的降低,混合质量曲线越平缓,波动幅度越小。研究结果对干馏炉的设计和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单元法 回转干馏炉 混合质量 接触数 抄板形式
下载PDF
Surface settlement caused by twin-parallel shield tunnelling in sandy cobble strata 被引量:25
19
作者 Chuan HE Kun FENG +1 位作者 Yong FANG Ying-chao JI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858-869,共12页
City metro tunnels are usually constructed as twin-parallel tunnels and their adjacent construction may lead to surface deformation,affecting the surface environment and the safety of the tunnels.Due to its strong dis... City metro tunnels are usually constructed as twin-parallel tunnels and their adjacent construction may lead to surface deformation,affecting the surface environment and the safety of the tunnels.Due to its strong dispersion,sandy cobble strata can be easily disturbed by shield tunneling.Based on the project of the Chengdu Metro Line 1,field and mode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surface settlement caused by shield tunneling in sandy cobble strata by measuring surface settlement curves,ground loss ratios and construction influence zones.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 was used to study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ground arches in sandy cobble strata at the microscopic level.Results show that the shape of the surface settlement curve in sandy cobble strata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soft soil.The buried depth and clear spacing of the two tunnel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ground ar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parallel shield tunneling Surface settlement Ground loss Field test 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 Model test
原文传递
Determination of contact parameters for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simulations of granular systems 被引量:23
20
作者 Kevin Francis Malone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21-528,共8页
Both linear-spring-dashpot (LSD) and non-linear Hertzian-spring-dashpot (HSD) contact models are commonly use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contact forces in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simulations of granular syste... Both linear-spring-dashpot (LSD) and non-linear Hertzian-spring-dashpot (HSD) contact models are commonly use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contact forces in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simulations of granular systems. Despite the popularity of these models, determination of suitable values for the contact parameters of the simulated particles such as stiffness, damping coefficient,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and simulation time step, is not altogether obvious. In this work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contact parameters for a model system where a particle impacts on a flat base are examined.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concern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se contact parameters for use in DEM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Linear-spring--dashpot model Non-linear Hertzian-spring-dashpot model Contact parameter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