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1
作者 孙泽豪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35-43,共9页
所谓繇辞,狭义上来讲就是押韵的卜筮辞。《左传》《国语》所见的非《周易》繇辞,可以从创作性质上分为旧有繇辞和临时自撰繇辞。前者是在某次占卜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繇辞,占卜之后可以依照使用,共九例。后者即卜筮者在某次占卜后临时创造... 所谓繇辞,狭义上来讲就是押韵的卜筮辞。《左传》《国语》所见的非《周易》繇辞,可以从创作性质上分为旧有繇辞和临时自撰繇辞。前者是在某次占卜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繇辞,占卜之后可以依照使用,共九例。后者即卜筮者在某次占卜后临时创造的繇辞,共五例。将二者置于其本身的使用和制作情境中考察,可知繇辞是应卜筮需要而产生的,早期繇辞制作的历史是一部在具体的卜筮场景中不断承袭、改编与创新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制作者的文体意识逐渐清晰,企图创作出一种整齐的韵语繇辞,而在汉代文士的著作中也能找寻到这种制作方法和文体意识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国语》 临时自撰繇辞 旧有繇辞 文体意识
下载PDF
知礼贤母的叙事——以“文伯之母”故事流变为例
2
作者 方浩石 陈洪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9-23,32,共6页
文伯之母的故事最早见于《国语》。故事中,她以守礼有德的形象出现并对晚辈进行教育,受到孔子等人的赞誉。刘向将她选入《列女传》,并对相关文本做了整合增删,《韩诗外传》《礼记》《孔子家语》《孔丛子》《史记》《战国策》《新序》中... 文伯之母的故事最早见于《国语》。故事中,她以守礼有德的形象出现并对晚辈进行教育,受到孔子等人的赞誉。刘向将她选入《列女传》,并对相关文本做了整合增删,《韩诗外传》《礼记》《孔子家语》《孔丛子》《史记》《战国策》《新序》中都能看到她的部分事迹,但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大的改变。文伯之母在故事的流传中逐渐成为了贤母的典范,其事迹时常能够在女训、家训中见到,女性的挽词、墓志也能见到相关典故的运用,明传奇则有《鲁敬姜》等。文伯之母故事在情节没有大幅改动的情况下,描写更加生动,呈故事化趋势,其形象也逐渐定型为典型的贤母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伯之母 故事流变 女性典范 《国语》
下载PDF
范蠡:被塑造出的理想人物——以《国语》《史记》为中心
3
作者 宋春光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36-38,共3页
千百年来,范蠡的相关事迹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通过对《国语》《史记》等材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史料中对于范蠡其人的记载存在"远略近详"的情况,而《史记》作为我们现今可见的最早关于范蠡系统介绍的文献,其所记又多有隐喻... 千百年来,范蠡的相关事迹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通过对《国语》《史记》等材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史料中对于范蠡其人的记载存在"远略近详"的情况,而《史记》作为我们现今可见的最早关于范蠡系统介绍的文献,其所记又多有隐喻汉初历史人物,甚至是司马迁演义的成分。在掌握更多材料之前,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如今我们对范蠡的认识,其框架来自于《史记》,而这与历史上真实的范蠡大相径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蠡 《国语》 《史记》 塑造
下载PDF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4
作者 胡文嘉 《汉字汉语研究》 2019年第4期120-123,128,共5页
《国语·周语》“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章有“奉礼义成”一句,王引之《经义述闻》指出其当读为“仪”。然考诸文义与文献用例,“礼义”或宜仍读如原字。“礼义”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晚期以来“礼”“义”思想内涵的转变。
关键词 国语 周语 经义述闻 礼义 礼仪
下载PDF
《国语·晋语二》“怀挟缨纕”新解
5
作者 蔡振华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第4期48-51,126,127,共6页
《国语·晋语二》“亡人之所怀挟缨纕以望君之尘垢者”一般认为是完整的一句话,本文由“者”字入手分析它的成分,认为它只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充当“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的主语,因此旧注“缨”为“马缨”,“纕”为“马腹带”并... 《国语·晋语二》“亡人之所怀挟缨纕以望君之尘垢者”一般认为是完整的一句话,本文由“者”字入手分析它的成分,认为它只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充当“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的主语,因此旧注“缨”为“马缨”,“纕”为“马腹带”并不可靠。本文认为“缨”是“系绕”之意,“纕”活用为动词,作“系挂、佩带”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下载PDF
钟惺品评《国语》
6
作者 郑艳玲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27-31,90,共5页
在明清时期文学批评和史学批评的繁荣背景下,出现了不少评论《国语》的著作。晚明时期的竟陵派领袖钟惺也选摘《国语》加以品评。钟惺通过品评《国语》涉及的历史及相关言论,表达对周王朝以及君臣的具体观点和看法,对出色的历史人物进... 在明清时期文学批评和史学批评的繁荣背景下,出现了不少评论《国语》的著作。晚明时期的竟陵派领袖钟惺也选摘《国语》加以品评。钟惺通过品评《国语》涉及的历史及相关言论,表达对周王朝以及君臣的具体观点和看法,对出色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国语》的文学价值。钟惺的品评结合了史评和文评,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惺 《国语》 品评
下载PDF
王引之《經義述聞·國語上》斠正
7
作者 蕭敬偉 郭鵬飛 《人文中国学报》 2013年第1期205-221,共17页
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爲乾嘉樸學的代表人物。二王以其深湛的小學修爲,出入於經典之中,屢有創獲,其《經義述聞》更是經學名著,影響深遠。然而,在辯解疑難之餘,亦偶見未安之處,如文義的理解、字形的掌握或語法的分析等,均有值得商榷... 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爲乾嘉樸學的代表人物。二王以其深湛的小學修爲,出入於經典之中,屢有創獲,其《經義述聞》更是經學名著,影響深遠。然而,在辯解疑難之餘,亦偶見未安之處,如文義的理解、字形的掌握或語法的分析等,均有值得商榷的例子。今就《經義述聞·國語上》,擇其可議之處,加以檢討,以察其問題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念孫 王引之 《經義述聞》 《國語》 經學 訓詁學
下载PDF
从《国语》看春秋时人的语言观
8
作者 陈鹏程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71,共7页
《国语》是研究春秋社会文化的一部重要文献,其中包含大量的反映春秋时人言语活动及语言观的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梳理、分析与归纳可以看出,春秋时人的语言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言语在社会文化中重要地位的强调,立言是贵族大夫... 《国语》是研究春秋社会文化的一部重要文献,其中包含大量的反映春秋时人言语活动及语言观的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梳理、分析与归纳可以看出,春秋时人的语言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言语在社会文化中重要地位的强调,立言是贵族大夫实现其生命价值的重要手段,言语决定贵族大夫政谏、外交专对等政治活动的效果;二是对言语伦理规范的总结,如无远、忠、敬、信、仁、智、教、孝、惠、让、顺、义利统一、勇有所制等。这些伦理规范是春秋贵族文化的表征,是其君子人格的形象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人 《国语》 语言观 言语
下载PDF
柳宗元思想的独特性及其思想史意义--以《非国语》对“大中”思想的阐发为讨论中心
9
作者 李芳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4,共10页
“大中”,或称“大中之道”,是柳宗元思想的核心要旨,而《非国语》则是较为集中地反映其“大中”思想的重要作品。在《非国语》中,柳宗元以“大中”思想为本,就传统儒学的一些重要命题做了颇富创新性的阐发,不仅深化了唐代的儒学思想,... “大中”,或称“大中之道”,是柳宗元思想的核心要旨,而《非国语》则是较为集中地反映其“大中”思想的重要作品。在《非国语》中,柳宗元以“大中”思想为本,就传统儒学的一些重要命题做了颇富创新性的阐发,不仅深化了唐代的儒学思想,显示了其思想的独特性,而且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他立足于“大中”,以富于批判性的思想方式展开理性思考,对儒学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向颇有推动之功;其强调“辅时及物”、注重政治实践,对后世注重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家,亦有潜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思想 独特性 大中 《非国语》
原文传递
春秋议论文辞的文体价值与特点——兼对《论语》文体史地位的反思
10
作者 董芬芬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44,共7页
人们一般以为我国古代议论文体是从诸子讲学语录——特别是《论语》——发展而来的,这个看法忽略了春秋时代的议论文辞。首先,《论语》并非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次,《论语》在艺术方面也不代表春秋议论文体的最高水平,《左传》、《... 人们一般以为我国古代议论文体是从诸子讲学语录——特别是《论语》——发展而来的,这个看法忽略了春秋时代的议论文辞。首先,《论语》并非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次,《论语》在艺术方面也不代表春秋议论文体的最高水平,《左传》、《国语》所载议论文辞,主题明确,结构完整,表述生动,堪为春秋议论文体的典范。春秋人多通过上书和借助史官记录的方式实现"立言"的愿望,其议论文辞说理圆通,从容委曲,华实相副,体现着春秋议论文体的最高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言 语录体 春秋议论文辞 《论语》 《左传》 《国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