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间盘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曦 孙旭 +5 位作者 陈忠辉 张子韬 王斌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观察胸腰椎非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邻近椎间盘MR影像学特征,分析其与终板损伤和椎体骨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胸腰椎非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27例,年龄20~50岁,平均31.7岁。行MR检查判断患者... 目的:观察胸腰椎非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邻近椎间盘MR影像学特征,分析其与终板损伤和椎体骨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胸腰椎非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27例,年龄20~50岁,平均31.7岁。行MR检查判断患者伤椎上位椎间盘和终板的损伤程度,行CT检查判断伤椎骨折范围。测量术前胸腰椎侧位X线片骨折节段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伤椎楔变角和前缘高度,比较不同程度椎间盘损伤组影像学指标的差异性,分析终板损伤程度、椎体骨折范围与椎间盘损伤程度之间相关性。结果:96例患者中椎间盘损伤Ⅰ型20例,Ⅱ型29例,Ⅲ型30例,Ⅳ型17例;终板损伤Ⅰ型23例,Ⅱ型29例,Ⅲ型27例,Ⅳ型17例;椎体骨折Ⅰ度32例,Ⅱ度40例,Ⅲ度24例。终板损伤程度、椎体骨折范围与椎间盘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分别r=0.973、0.884,均P〈0.01)。ANOVA结果显示:术前不同程度椎间盘损伤组的后凸Cobb角和伤椎楔变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椎体前缘高度和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程度椎间盘损伤组中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Ⅰ型0.73±0.072、Ⅱ型0.65±0.084、Ⅲ型0.51±0.085、Ⅳ型0.36±0.061,SNK两两比较提示,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分别为Ⅰ型0.32±0.049、Ⅱ型0.28±0.057、Ⅲ型0.25±0.053、Ⅳ型0.24±0.041,SNK两两比较提示,椎间隙高度Ⅲ、Ⅳ型比Ⅰ型、Ⅱ型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胸腰椎非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中,终板损伤、椎体的骨折程度与伤椎上位椎间盘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间盘损伤 终板损伤 磁共振
下载PDF
腰椎间盘损伤后MRI表现及组织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任东风 侯树勋 +1 位作者 彭宝淦 吴闻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2-146,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山羊腰椎间盘损伤后不同时间点MRI表现和组织学改变。方法:15只山羊,人为刺伤L5/6椎间盘前纤维环全层和L6/7后部纤维环内层,在伤后3周、3个月、6个月进行腰椎MRI检查观察髓核和纤维环的信号改变,光镜下观察实验椎间盘后部纤维... 目的:探讨山羊腰椎间盘损伤后不同时间点MRI表现和组织学改变。方法:15只山羊,人为刺伤L5/6椎间盘前纤维环全层和L6/7后部纤维环内层,在伤后3周、3个月、6个月进行腰椎MRI检查观察髓核和纤维环的信号改变,光镜下观察实验椎间盘后部纤维环组织学改变。结果:L6/7椎间盘损伤后部纤维环内层后,在实验期间未发生愈合,通过MRI定性、定量分析发现,椎间盘出现退变,并随时间进行性加重(3周,3、6个月),且退变过程较L5/6加速。T2像上未发现一例出现HIZ。结论:经山羊椎间盘前方损伤后部纤维环内层后,纤维环内层很难愈合,早期出现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纤维环 损伤 MRI 退变
下载PDF
溶盘术并发神经根损伤临床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永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075-1076,共2页
目的 :探索胶原酶溶盘术并发神经根损伤的原因。方法 :对 6个临床病例的症状、体征及影像资料和治疗反应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于施术后发生剧烈腰腿痛 ,吗啡类镇痛效果不明显 ,疼痛持续半个月 ,同时逐渐出现神经根性损害 ;神... 目的 :探索胶原酶溶盘术并发神经根损伤的原因。方法 :对 6个临床病例的症状、体征及影像资料和治疗反应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于施术后发生剧烈腰腿痛 ,吗啡类镇痛效果不明显 ,疼痛持续半个月 ,同时逐渐出现神经根性损害 ;神经营养药物及松解术治疗效果不好。结论 :胶原酶溶盘术所致神经损伤是一种严重的根性化学伤 ,恢复困难。为减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溶盘术指征要严格为非破的间盘突出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盘术 神经根损伤 临床观察 胶原酶 椎间盘突出症 并发症 预防
下载PDF
人类腕关节盘形态学特征及其运动性损伤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沙川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9-391,共3页
采用大体解剖学研究方法,观察、测量了60例成人(中国男性)腕关节盘的形态学特征,并从形态学的角度进行运动性损伤机理的分析。主要结果为:(1)腕关节盘具有多种形状;(2)测量了腕关节盘的厚度、径线、重量与面积等指标,左右... 采用大体解剖学研究方法,观察、测量了60例成人(中国男性)腕关节盘的形态学特征,并从形态学的角度进行运动性损伤机理的分析。主要结果为:(1)腕关节盘具有多种形状;(2)测量了腕关节盘的厚度、径线、重量与面积等指标,左右侧别之间无明显的差异;(3)中国人成人腕关节盘穿孔率达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 关节盘 形态学 运动损伤 测量
下载PDF
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良民 赵建华 +2 位作者 刘鹏 王钟 刘明永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982-986,共5页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节段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入路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后正...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节段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入路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各49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引流量、手术前后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JOA评分、取出内固定后椎间活动度等指标。结果98例患者获得6~42个月随访,平均15.8个月。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VAS、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2 d Wiltse入路组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外(P<0.05),2组间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2组患者伤椎椎体Cobb角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取出内固定患者未融合节段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18个月取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理胸腰椎骨折时,选择性融合终板损伤节段并适时取出内固定能够保留非融合节段的运动功能,而Wiltse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微创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Wiltse入路 关节突融合 椎弓根螺钉 椎间盘退变 终板损伤
下载PDF
腰椎间盘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后神经根损伤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学学 张达颖 +1 位作者 章勇 王志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73-975,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椎间盘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后并发神经根损伤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腰椎间盘胶原酶化学溶解术3792例,2005年前实施的1650例为A组,2005年-2010年实施的2142例为B组,对两组术后发生神经根损伤的全部患者的症状、体征、...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椎间盘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后并发神经根损伤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腰椎间盘胶原酶化学溶解术3792例,2005年前实施的1650例为A组,2005年-2010年实施的2142例为B组,对两组术后发生神经根损伤的全部患者的症状、体征、手术相关因素及开放术中发现、治疗反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术后发生神经损伤A组8例,B组5例,13例患者除1例有明显损伤因素在术后30d发生外,其余12例溶解术后4~9d发生,出现神经根损伤症状前11例患者伴有下肢疼痛和麻木加重,10例行手术减压冲洗,术中未见明显神经根受压,术后病例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缓解,3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减少盘内注射剂量可降低神经损伤风险,早发现和及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 神经损伤 原因 防治
下载PDF
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
7
作者 韩尧政 马俊 +4 位作者 黄亮亮 苏林涛 雷昌宇 江剑峰 康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6-473,共8页
目的探讨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22年6月,采用后路减压、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28例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其中,男2... 目的探讨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22年6月,采用后路减压、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28例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22~58岁,平均41.4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8例,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砸伤5例。骨折节段:T111例,T127例,L19例,L211例。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4例,B级2例,C级11例,D级11例。术前椎管内占位率为17.7%~75.3%,平均44.0%;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程度评分(TLICS)为9~10分,平均9.9分。17例存在合并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2.3 d。记录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评价指标[伤椎前缘高度比(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ratio,AVHR)、局部Cobb角(kyphosis Cobb angle,KCA)、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ISH)、伤椎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伤椎位移角(displacement angle,DA)和伤椎移位百分比(percent fracture dislocation displacement,PFDD)],以及神经功能、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159 min,平均130.2 min;术中出血量200~510 mL,平均354.3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2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2.7个月。术后患者胸腰部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术后随时间延长亦进一步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A级3例、B级1例、C级1例、D级10例、E级13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72,P<0.001)。影像学复查示,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VHR、KCA、ISH、VWA、DA和PFDD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脱位 椎间盘损伤 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植钉 椎体间融合
原文传递
不同植骨融合术在经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
8
作者 叶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23期179-180,195,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TLIF)与经后外侧植骨融合(PLF)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TLIF组(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和PLF组(经后... 目的:对比分析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TLIF)与经后外侧植骨融合(PLF)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TLIF组(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和PLF组(经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植骨融合率达到100.0%,PLF组仅为77.5%,两组患者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术后1个月、12个月的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均明显优于PLF组(P<0.05)。结论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植骨融合率高、远期恢复效果显著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间盘损伤 植骨融合
下载PDF
椎间盘疝入胸腰段骨折椎体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及椎间隙高度下降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浩 吴积 +2 位作者 覃健 刘军 曹晓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32-542,共11页
目的:分析损伤且疝入胸腰段骨折椎体的椎间盘组织对骨折愈合、椎体骨缺损体积变化及椎间隙高度影响的临床特点。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140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合并上邻椎间盘损伤患者,男83例,女57... 目的:分析损伤且疝入胸腰段骨折椎体的椎间盘组织对骨折愈合、椎体骨缺损体积变化及椎间隙高度影响的临床特点。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140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合并上邻椎间盘损伤患者,男83例,女57例,年龄19~58(39.33±10.26)岁。术后6、12、18个月定期门诊复诊随访。损伤椎间盘组织未疝入骨折椎体患者为对照组,椎间盘损伤且疝入骨折椎体患者为观察组。通过不同回访时间下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CT及MRI扫描图像,分析计算骨折椎体楔变角、矢状位后凸角和上邻椎间隙高度变化,椎体复位后骨折愈合及骨缺损体积的变化以及椎间盘退变等级变化;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预后;最后综合分析不同组别之间上述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正常愈合,无并发症发生。共87例患者获得完整回访资料,至少回访至内固定术后18个月。胸腰段正侧位X线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复位内固定手术18个月后,椎体楔变角、矢状位后凸角增加及上邻椎间隙高度下降均大于对照组(P<0.05)。CT扫描发现观察组患者椎体复位术后12个月骨折畸形愈合并形成与椎间隙相通的骨缺损“空腔”,且其体积较前明显增大(P<0.05)。MRI扫描发现术后12个月观察组损伤椎间盘退变率较对照组严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时间下腰背部疼痛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椎间盘组织疝入骨折椎体,使骨折周围骨质吸收骨缺损体积增大,形成与椎间隙相通的畸形愈合“空腔”,这可能是内固定装置去除后椎体楔变角、矢状面后凸角增加和椎间隙高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折 椎间盘损伤 畸形愈合 椎间隙高度
下载PDF
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的疗效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官建 沈自力 《中国医药导刊》 2014年第4期607-608,610,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TLIF)与经后外侧植骨融合(PLF)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TLIF组... 目的:对比研究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TLIF)与经后外侧植骨融合(PLF)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TLIF组(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和PLF组(经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就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恢复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TLIF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76±30)min,PLF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70±24)min;TLI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55±43)ml,PL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35±56)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LIF组40例患者均融合成功,融合率达到100%,PLF组40例患者仅31例成功融合,融合率为77.5%,两组患者植骨融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TLIF组术后1月、12月的的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均明显优于PLF组(P〈0.05),提示TLIF组患者远期恢复效果更佳。结论: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具有植骨融合率高、远期恢复效果显著等优点,临床疗效优于经后外侧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间盘损伤 植骨融合
下载PDF
IL-9在椎间盘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在免疫炎症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智威 刘科 +2 位作者 顾艳红 何友丽 向尹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88-1092,共5页
目的探究白介素-9(IL-9)在椎间盘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在免疫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骨科确诊并收治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症患者53例作为椎间盘损伤组,另选同期来院诊治的脊柱外伤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 目的探究白介素-9(IL-9)在椎间盘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在免疫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骨科确诊并收治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症患者53例作为椎间盘损伤组,另选同期来院诊治的脊柱外伤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椎间盘组织与血清IL-9水平,分析血清IL-9水平与椎间盘损伤程度的关系。将人椎间盘髓核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10 mg/L、50 mg/L与100 mg/L组,除control组外分别给予不同质量浓度IL-9培养24 h,检测各组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中TNF-α与前列腺素E2(PGE2)表达水平。结果椎间盘损伤组患者椎间盘组织IL-9阳性表达率与血清IL-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firrmann分级为Ⅱ、Ⅲ、Ⅳ级的椎间盘损伤患者血清IL-9水平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损伤患者血清IL-9水平与椎间盘病变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control组、10 mg/L、50 mg/L与100 mg/L组椎间盘髓核细胞TNF-α蛋白与TNF-αmRNA及细胞培养液中TNF-α与PGE2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9在椎间盘损伤患者中呈高表达;IL-9在椎间盘损伤患者免疫炎症中起促进作用,其机制为上调TNF-α与PGE2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损伤 IL-9 表达水平 免疫炎症 机制
下载PDF
经皮后路椎间盘钳夹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2
作者 刘晓光 杨建 燕春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6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椎间盘钳夹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后路钳夹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对靶点治疗。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经皮后路椎间盘钳夹术。优24例,占80%;良2例,占6.67%;可2例,占6.67%;...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椎间盘钳夹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后路钳夹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对靶点治疗。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经皮后路椎间盘钳夹术。优24例,占80%;良2例,占6.67%;可2例,占6.67%;差2例,优良率93.33%。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后路椎间盘钳夹术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 神经损伤 穿刺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
13
作者 梁定顺 赵再兴 穆广态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26-227,共2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发病机理,探讨其治疗措施。方法通过回顾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24例病人的情况,对其发病原因、手术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将本组24例患者分别按症状轻重及病程长短分为Ⅰ型、...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发病机理,探讨其治疗措施。方法通过回顾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24例病人的情况,对其发病原因、手术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将本组24例患者分别按症状轻重及病程长短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手术对于单间隙突出者,行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对于较大突出者,采用半椎板切除术,对于巨大突出或脱出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彻底摘除髓核内固定的术式。结果24例经手术治疗后随访结果按优、良、好转、差4种方式进行分类,24例患者中其中优5例(20.8%),良13例(54.2%),好转4例(16.7%),差2例(8.3%),优良率为7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早期手术是治疗的关键,恢复程度与马尾神经的原始损伤程度、手术时机地选择、手术方式地运用和手术中的操作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马尾神经 损伤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欠佳的原因分析(附373例手术报告)
14
作者 嵇福建 杨军 《解剖与临床》 1998年第4期204-205,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欠佳的原因。方法:对3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例中随机随访160例的诊断、疗效和并发症等作了分析研究。结果:根据Macnab评定标准随访的160例中,疗效优良者136例占85%;疗效欠佳者24例,占15%。结论:...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欠佳的原因。方法:对3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例中随机随访160例的诊断、疗效和并发症等作了分析研究。结果:根据Macnab评定标准随访的160例中,疗效优良者136例占85%;疗效欠佳者24例,占15%。结论:误诊、定位错误、神经损伤、出血等均可造成手术效果欠佳或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误诊 手术定位 神经损伤
全文增补中
中药内服联合中医手法、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48
15
作者 徐清平 宋登峰 +1 位作者 朱晓峰 牛森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5-768,共4页
目的:探讨研究中药内服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按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治疗后患者相关指标的改善影响。方法: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例,行中医骨伤手法、活血通络汤方... 目的:探讨研究中药内服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按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治疗后患者相关指标的改善影响。方法: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例,行中医骨伤手法、活血通络汤方联合温针灸进行治疗。B组32例,行中医骨伤按摩手法联合活血通络汤方治疗。观察并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视觉模拟评分)评分、JOA评分、临床疗效及相关免疫指标水平变化。结果:A组治疗后的JOA评分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的IL-1、TNF-α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A组治疗后的IL-1、TNF-α指标水平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骨伤手法按摩联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疼痛感,整体疗效更好,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药内服 骨伤手法 温针灸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温针灸结合骨伤按摩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6
作者 张云亮 王腾 +1 位作者 霍俊杰 刘海英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7期730-735,共6页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骨伤按摩的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廊坊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纳入227例LD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14)和对照组(n=113)。对照...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骨伤按摩的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廊坊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纳入227例LD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14)和对照组(n=113)。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中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结合骨伤按摩的中医药综合疗法。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腰腿痛程度改善情况、腰椎功能、下肢功能、脊柱稳定性和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3.86%,高于对照组(7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a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为(2.77±0.93)、(4.48±3.85)分,低于对照组[(3.04±0.96)、(9.86±4.31)分],直腿抬高角度为(78.25±10.24)°,高于对照组[(66.43±8.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腰椎曲度、腰椎倾斜角和平均腰间隙高度为(1.82±0.49)°、(31.63±4.02)°、(12.41±1.32)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0±0.41)°、(28.91±3.77)°、(10.35±1.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6、hs-CRP水平为(103.82±6.92)pg/mL、(8.04±1.85)mg/L,显著低于对照组[(124.74±8.56)pg/mL、(10.24±2.58)mg/L],IL-10为(79.39±5.78)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62.45±5.03)pg/mL],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骨伤按摩的中医综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温针灸 骨伤按摩 疗效 腰痛 腰椎功能
下载PDF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17
作者 黄继锋 钟世镇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8-119,F002,共3页
目的 :研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来源及内部血管构筑。方法 :采用 2 0侧成人上肢标本 ,经肱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或灌注墨汁解剖观察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动脉来源及血管分布。结果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主要来自骨间前动脉的... 目的 :研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来源及内部血管构筑。方法 :采用 2 0侧成人上肢标本 ,经肱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或灌注墨汁解剖观察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动脉来源及血管分布。结果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主要来自骨间前动脉的掌侧支和背侧支。尺动脉、骨间背侧动脉及桡动脉为间接血供来源。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周边约占 2 0 %区域 (桡侧缘除外 )有丰富血管分布 ,中心占 80 %区域无血管分布。结论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周边 (桡侧缘除外 )血供丰富 ,损伤后愈合能力强 ,可采用修复术 ,中心区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骨间前动脉 腕关节盘 损伤 应用解剖 上肢
下载PDF
椎间盘镜与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椎旁肌损伤的比较 被引量:17
18
作者 汤朝晖 杨维权 +4 位作者 孙荣华 植致敏 朱海云 卫杰 刘大雄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年第9期784-786,共3页
目的比较椎板开窗(OLD)与经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椎旁肌的损伤。方法对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采用OLD(OLD组),30例采用MED(MED组),术中不同时间段切取受牵拉的椎旁肌标本,切片观察肌肉的病理改变和透射电镜观察超... 目的比较椎板开窗(OLD)与经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椎旁肌的损伤。方法对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采用OLD(OLD组),30例采用MED(MED组),术中不同时间段切取受牵拉的椎旁肌标本,切片观察肌肉的病理改变和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并对术前和术后1个月椎旁肌的肌电图(EMG)和MRI检查进行比较。结果光镜下,两组肌肉损伤无明显差异,电镜下,OLD组肌肉损伤明显比MED组严重,肌原纤维紊乱、断裂、溶解,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空泡状;EMG显示OLD组椎旁肌收缩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出现多相电位,MED组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MRI检查,在同一平面比较手术前后椎旁肌横截面积,OLD组椎旁肌明显萎缩,MED组手术前后椎旁肌面积无显著差异。结论 OLD对椎旁肌损伤明显比MED严重,而且术后椎旁肌恢复较慢。MED对肌肉损伤轻,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恢复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椎旁肌损伤 组织病理学 肌电图 核磁共振
原文传递
三种方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闻力 李涛 +6 位作者 龚全 石锐 赵小丹 丰干钧 王贝宇 刘熹 刘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选择可靠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能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载体。通过3种不同损伤方式诱导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采用生物化学和影像学方法比较其退变过程及特点。方法取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5只... 目的选择可靠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能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载体。通过3种不同损伤方式诱导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采用生物化学和影像学方法比较其退变过程及特点。方法取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5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每只均选取L3、4、L4、5、L5、6共3个节段椎间盘进行实验。其中A、B组为纤维环穿刺组,分别采用18G和22G针头穿刺;C组为髓核抽吸组;D组为终板破坏组;E组为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8、16和32周每组各取1只动物行CR和MRI检查,测量椎间盘相对高度,评估并记录各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分值;然后处死实验动物获取椎间盘髓核组织,测定其中的水含量和硫酸化糖胺多糖(sulfated-glycosaminoglycan,s-GAG)含量。结果影像学检查显示除E组外,A~D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随时间延长逐渐狭窄,上下软骨终板出现不同程度钙化,椎体前缘骨赘形成,椎间盘髓核信号强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与E组相比,A~D组椎间隙相对高度和椎间盘分级分值分别在4周内不同时间点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出现明显变化时间早于A、B组。A~D组髓核组织的水含量和s-GAG含量随时间延长也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与E组相比,A~D组两者含量分别在8周内不同时间点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的时间早于A、B组。结论3种手术损伤方式均成功建立了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终板破坏法和髓核抽吸法较纤维环穿刺法所诱发的退变过程出现更早,进展较快且退变程度更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纤维环穿刺 髓核抽吸 终板破坏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康 高翔 +1 位作者 李文平 薛彦平 《东南国防医药》 2015年第3期256-258,共3页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重型颅脑损伤136例分两组,每组68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减压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格拉斯哥预后...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重型颅脑损伤136例分两组,每组68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减压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GOS),观察术前和术后第1、3、7天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 1观察组良好率(51.47%)显著高于对照组(1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3、7天颅内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颅内压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OS改善程度、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明显降低术后颅内压,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大骨瓣减压 常规骨瓣减压 重型颅脑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