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雄性密斑刺鲀与雌性六斑刺鲀人工杂交繁育技术研究
1
作者 叶丙聪 岳彦峰 +2 位作者 黄海 彭士明 蒋科技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密斑刺鲀(Diodon hystrix)与六斑刺鲀(D.holocanthus)是2种极具养殖开发潜力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通过对刺鲀亲鱼培育、性腺催熟、授精孵化及苗种培育等系列技术的摸索,以期建立2种刺鲀人工杂交技术体系。针对亲鱼培育,... 密斑刺鲀(Diodon hystrix)与六斑刺鲀(D.holocanthus)是2种极具养殖开发潜力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通过对刺鲀亲鱼培育、性腺催熟、授精孵化及苗种培育等系列技术的摸索,以期建立2种刺鲀人工杂交技术体系。针对亲鱼培育,通过人工调配强化饵料,试验组性腺指数均优于对照组,有效促进了性腺发育;在性腺催熟方面,采用注射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A2的方式,使亲本的性腺同步率达到(76.5±2.4)%,显著优于对照组;在授精孵化方面,通过人工授精方式和适宜的孵化条件,促使受精率达到(76.8±1.9)%,孵化率达到(83.6±2.8)%,显著优于对照组;在苗种培育阶段,通过调整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的适口饵料,经过60 d培育,培育出全长(5.78±0.69)cm幼鱼。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挖掘具有优良性状刺鲀杂交品种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并对促进中国水产养殖品种向多元化发展,改善渔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斑刺鲀 六斑刺鲀 营养强化 杂交技术
下载PDF
六斑刺鲀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活性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苏志星 岳彦峰 +2 位作者 施兆鸿 彭士明 夏连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70,共10页
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 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在20 d时达到最高,胰蛋白酶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两者整体酶活随日龄都有所增加且胰蛋白酶增加更为明显;脂肪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1~5 d时酶活性快速降低,5~10 d时又显著升高,15~20 d时又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胃蛋白酶在1~15 d时活性逐渐上升并在15 d时达到最高,之后缓慢下降并维持低值。溶菌酶(LZM)和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IgM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LZM活性在5 d时最高,之后两者都波动地缓慢下降并最终维持在较低值。以上结果表明:尚未摄食的六斑刺鲀初孵仔鱼体内已存在各种消化酶,仔稚鱼消化酶活性变化与其发育阶段和饵料种类密切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在六斑刺鲀仔稚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的混合营养期显著上升,之后缓慢下降到较低水平,说明营养转变过程对仔稚鱼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大,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升高增强了仔稚鱼的抗病能力,提高了养殖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斑刺鲀 仔稚鱼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
下载PDF
六斑刺鲀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岳彦峰 彭士明 +4 位作者 张晨捷 高权新 施兆鸿 夏连军 王伟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7年第4期290-294,共5页
六斑刺鲀是一种极具养殖开发潜力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本文研究了六斑刺鲀的人工育苗技术。2017年于海南琼海潭门收购性成熟的六斑刺鲀亲鱼,运回至实验基地进行人工驯养,亲鱼在营养强化培育后,自然产卵受精,将受精卵置于... 六斑刺鲀是一种极具养殖开发潜力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本文研究了六斑刺鲀的人工育苗技术。2017年于海南琼海潭门收购性成熟的六斑刺鲀亲鱼,运回至实验基地进行人工驯养,亲鱼在营养强化培育后,自然产卵受精,将受精卵置于水泥池中进行孵化,得到的初孵仔鱼直接在孵化池中进行培育。在水温29.0~31.0℃、盐度30.0~32.0条件下,受精卵经80 h左右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约3.1 mm。初孵仔鱼第2 d开口摄食,可以投喂营养强化后的轮虫以及卤虫无节幼体为主;第4 d时,改投1 mm以下小规格的桡足类以及卤虫无节幼体;第10 d时,可以投1 mm以上大规格的桡足类;第15 d发育至稚鱼时,投喂南美白对虾的无节幼体以及2 mm左右的丰年虫;第20 d时,投喂5 mm以上的丰年虫;第35 d发育至幼鱼时,适量投喂虾肉糜和鱼宝颗粒饲料,使六斑刺鲀幼鱼逐渐转化为摄食人工饲料。经约40 d培育,获得全长2.0~2.6 cm的六斑刺鲀幼鱼。育苗成活率为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斑刺鲀 驯化 仔鱼 人工繁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