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PDE诱发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eIF3 p36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冯苏妹 邹晓妮 +2 位作者 魏莲 王敏 雷毅雄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9期1492-1494,共3页
目的探讨二羟环氧苯并芘(BPDE)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真核生物蛋白翻译启始因子(eIF3p36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BPDE的分子致癌机理提供线索。方法应用RT-PCR和FQ-PCR方法,检测并分析BPDE诱发16... 目的探讨二羟环氧苯并芘(BPDE)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真核生物蛋白翻译启始因子(eIF3p36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BPDE的分子致癌机理提供线索。方法应用RT-PCR和FQ-PCR方法,检测并分析BPDE诱发16HBE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eIF3p36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相对于非转化对照细胞,BPDE诱发恶性转化16HBE不同阶段细胞(转化细胞和成瘤细胞)的eIF3p36mR-NA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其中BPDE-转化细胞的eIF3p36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2.3~5.1倍;而BPDE-转化细胞与BPDE-成瘤细胞的eIF3p36平均表达量相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提示eIF3p36的异常表达量与BPDE诱发16HBE细胞恶变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结论BPDE在诱发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eIF3p36的异常表达现象,其表达水平与细胞的恶变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BPDE诱发人细胞肿瘤的重要分子致癌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羟环氧苯并芘(bpde)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 恶性转化 eIF3 P36 FQ—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