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鲷消化道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63
1
作者 喻子牛 孔晓瑜 孙世春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3-119,共7页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镜技术对真鲷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具发达颌齿的口咽腔之后,真鲷消化道由分化明显的食道、胃、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胶粘膜表面为复层上皮,其中含有林状细胞和味营,表层细胞具徽褶(脊);食道粘膜也...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镜技术对真鲷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具发达颌齿的口咽腔之后,真鲷消化道由分化明显的食道、胃、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胶粘膜表面为复层上皮,其中含有林状细胞和味营,表层细胞具徽褶(脊);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上皮,由表层具微褶(脊)的扁平细胞、中层的杯状细胞及底部的基底细胞组成,食道粘膜部分区域衬着单层柱状上皮;胃V形,粘膜表层为单层住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肠道短,相对长度为0.6左右,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直肠上皮为假复层上皮,两者上皮中均散布较多的杯状细胞。讨论了真鲷消化道组织学特征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认为真鲷消化道具典型动物食性消化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鲷 消化道 组织学 形态学 扫描电镜 光镜
下载PDF
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被引量:69
2
作者 王健鑫 石戈 +2 位作者 李鹏 刘美英 王日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8-626,共9页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食道上皮组织可分为两个区域-头部和尾部,头部区域由扁平上皮层构成,尾部区域的上皮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所构成,...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食道上皮组织可分为两个区域-头部和尾部,头部区域由扁平上皮层构成,尾部区域的上皮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所构成,上皮含有大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呈V形,其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贲门部和胃体部上皮下有发达的胃腺组织。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肠道粘膜固有层中有管状肠腺存在;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缺乏粘膜肌。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肠道系数约为0.78。在整个消化道中发现有四种杯状细胞。本文研究了条石鲷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并探讨了其消化道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特征与其杂食性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杯状细胞
下载PDF
棕色田鼠消化道形态变化与能量需求的关系 被引量:35
3
作者 徐金会 安书成 邰发道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9,共8页
为研究能量代谢与消化道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某些生活史特征之间的关系 ,采用食物平衡法、耗氧量测定、形态测量和组织学方法 ,分别测定了雄性、非繁殖雌性及哺乳雌性棕色田鼠 (Mirotusmandarinus)的摄食量、每日消化能、静止代谢率和胃肠... 为研究能量代谢与消化道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某些生活史特征之间的关系 ,采用食物平衡法、耗氧量测定、形态测量和组织学方法 ,分别测定了雄性、非繁殖雌性及哺乳雌性棕色田鼠 (Mirotusmandarinus)的摄食量、每日消化能、静止代谢率和胃肠器官长度、重量以及肠道各段管径和黏膜厚度。结果表明 :哺乳雌鼠摄食量、每日消化能、静止代谢率高于非繁殖雌鼠和雄鼠 ,且消化道各器官有最大的重量、管径和黏膜厚度。由此可见 ,哺乳雌鼠能量需求增加 ,促使消化道形态结构进行一些有益的调节。棕色田鼠在哺乳期代谢率增加时 ,仅有消化道器官重量、黏膜厚度及小肠管径的明显变化 ,这可能与其哺乳期较长 ,胎仔数较少 ,生后生长缓慢等生活史特征有关。同时也说明在未受到十分严峻的能量胁迫的情况下 ,动物并不需付出昂贵的代价去增加消化器官的长度 [动物学报 49(1) :32~ 39,2 0 0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消化道 形态变化 能量需求 生活史特征
下载PDF
精氨酸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生长、组织形态及IL-2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8
4
作者 谭碧娥 李新国 +2 位作者 孔祥峰 姚康 印遇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783-2788,共6页
【目的】研究精氨酸对超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发育和肠道免疫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70头7日龄断奶的二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个处理14头,分别饲喂添加0.0%、0.2%、0.4%、0.6%和0.8%精氨酸的日粮。试验开始后第7天和第14天,每个... 【目的】研究精氨酸对超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发育和肠道免疫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70头7日龄断奶的二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个处理14头,分别饲喂添加0.0%、0.2%、0.4%、0.6%和0.8%精氨酸的日粮。试验开始后第7天和第14天,每个处理分别选取6头猪屠宰取样,检测胃肠指数、小肠组织形态以及小肠IL-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试验第7天,添加精氨酸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胃和小肠以及小肠绒毛的生长(P>0.05),显著提高了空肠和回肠IL-2基因表达水平(P<0.05);试验第14天,添加0.6%和0.8%精氨酸显著提高仔猪小肠重量和长度(P<0.05),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也均有提高的趋势(P>0.05)。【结论】精氨酸能促进超早期断奶仔猪的肠道发育,阻止肠绒毛萎缩,提高肠道IL-2基因表达水平,增强肠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 超早期断奶仔猪 肠道发育 组织形态 IL-2基因表达
下载PDF
可口革囊星虫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 被引量:26
5
作者 应雪萍 童莉里 黄晓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20,共7页
对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消化道各部分结构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表明可口革囊星虫消化道由翻吻、咽、食道、肠、直肠和肛门组成。翻吻收缩性很强;肠道极长,沿纺锤肌螺旋缠绕成肠索。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 对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消化道各部分结构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表明可口革囊星虫消化道由翻吻、咽、食道、肠、直肠和肛门组成。翻吻收缩性很强;肠道极长,沿纺锤肌螺旋缠绕成肠索。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组成。除肠外,消化道上皮细胞均有发达的纤毛,肠上皮细胞主要具发达的微绒毛;粘膜下层及肌层的发达程度因消化道的部位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口革囊星虫 消化道 组织学 形态学
下载PDF
高邮杂交鲫及其亲本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毓人 楼允东 +1 位作者 徐庆登 陈煊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0-85,共6页
为了改良普通鲫鱼的经济性状,提高其生产性能,我们从1986年开始进行以鲫(Carassius auratuauratus)为母本,白鲫(Carassius auratus cuvieri)为父本的杂交试验,获得了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高邮杂交鲫。鱼种阶段比父本白鲫生长快30%以上,... 为了改良普通鲫鱼的经济性状,提高其生产性能,我们从1986年开始进行以鲫(Carassius auratuauratus)为母本,白鲫(Carassius auratus cuvieri)为父本的杂交试验,获得了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高邮杂交鲫。鱼种阶段比父本白鲫生长快30%以上,成鱼阶段快20%以上,且具有肉质好和抗逆性强等优点。试验期间,高邮杂交鲫已在扬州市的九个县(市)推广夏花鱼种,初步取得成效。本文对高邮杂交鲫及其亲本的消化道的外部形态和组织构造作详细叙述。关于硬骨鱼类消化道形态解剖和组织构造,国内外曾对之有过不少报导。对鲫鱼消化道构造的观察,目前只有一例,但它并未结合该鱼的食性进行分析研究。而对白鲫消化道的组织构造亦来见过报导。作者结合食性分析对高邮杂交鲫及其亲本消化道的形态和组织构造进行了观察,试图为高邮杂交鲫进一步推广养殖提供饲养管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杂交鲫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三种啮齿动物的消化道形态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柳劲松 孙儒泳 王德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3,共6页
对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和黑线姬鼠(A.agrarius)夏季的消化道形态进行了比较。3种啮齿动物总消化道的长度及重量(含内容物重和总干组织重),各器官的长度,胃、小肠和盲肠等长度,小肠和盲肠含内... 对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和黑线姬鼠(A.agrarius)夏季的消化道形态进行了比较。3种啮齿动物总消化道的长度及重量(含内容物重和总干组织重),各器官的长度,胃、小肠和盲肠等长度,小肠和盲肠含内容物重,盲肠和大肠去内容物重,小肠、盲肠和大肠总干组织重等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以植物为食的棕背的总消化道、小肠、盲肠和大肠的长度或重量明显长于或重于其他两种鼠类。后肠可作为衡量草食性动物食物质量的指标。3种啮齿动物可通过消化道形态改变以适应不同的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孵 林姬鼠 黑线姬鼠 消化道形态
下载PDF
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 被引量:19
8
作者 母丹利 袁思平 +3 位作者 薛聪顺 吴仲宁 王建平 竺俊全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6年第3期39-44,共6页
为了解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解剖学、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马口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道组成,无胃;口咽腔无颌齿,具咽齿;舌短小,被覆复层扁... 为了解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解剖学、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马口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道组成,无胃;口咽腔无颌齿,具咽齿;舌短小,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具少量味蕾及较多圆形粘液细胞.食道及肠道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主要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杯状细胞较多,肌层发达,内层环肌、外层纵肌.肠道分前、中、后三段,呈“S”形盘曲,肠长指数0.86~1.50;肠内面皱褶发达,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游离面有微绒毛密集排列形成的纹状缘,后肠微绒毛密集程度略小于前中肠;上皮细胞间分布有杯状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前、中肠较多,后肠后段较少,肠管直径、肠绒毛数量及其高度由前到后渐减.马口鱼消化道的结构特征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鱼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养殖条石鲷消化道形态构造及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7
9
作者 胡玲玲 李加儿 +2 位作者 区又君 于娜 王刚 《南方水产》 2010年第6期65-69,共5页
应用解剖学和光学显微镜检术研究了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性。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条石鲷口咽腔较大,颌齿愈合成鹦鹉喙嘴状,舌半椭圆形。食道较短,显微组织可分为4层... 应用解剖学和光学显微镜检术研究了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性。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条石鲷口咽腔较大,颌齿愈合成鹦鹉喙嘴状,舌半椭圆形。食道较短,显微组织可分为4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上皮含有极少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膨大,呈V形,和食道一样分为4层,粘膜层表皮下含有发达的胃腺。小肠组织分为3层:粘膜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直肠组织结构类似于小肠。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文章对养殖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其食性的适应关系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云 姜国良 郑家声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8-554,共7页
采用大体解剖及光镜技术研究了牙鲆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牙鲆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幽门垂和直肠构成。牙鲆口咽腔较大 ,牙锥形 ,为颌齿 ,舌三角形 ,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 ;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扁平上皮 ,在食道起始处存... 采用大体解剖及光镜技术研究了牙鲆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牙鲆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幽门垂和直肠构成。牙鲆口咽腔较大 ,牙锥形 ,为颌齿 ,舌三角形 ,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 ;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扁平上皮 ,在食道起始处存在少量味蕾和较多的杯状细胞。由食道到胃 ,杯状细胞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肌肉也由横纹肌变成平滑肌。胃稍膨大 ,弯曲呈 J型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均有胃腺分布 ,尤以胃体处最多。小肠短 ,为体长的 1/ 2左右。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 ,幽门垂 4个 ,无括约肌 ,组织结构与小肠相似。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粘膜上皮中散布着较多的杯状细胞 ,环肌比较发达。牙鲆的消化道组织特点表明 ,其消化过程的特性就是食物停留胃内的时间较短 ,因而牙鲆的进食间隙也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食道 口咽腔 小肠 幽门垂
下载PDF
燕雀和麻雀代谢产热及消化道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13
11
作者 柳劲松 宋春光 +2 位作者 王晓恒 陈明焕 王英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共6页
于 2 0 0 3年 4~ 5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以 1 0只燕雀 (Fringillamontifringilla)和 9只麻雀(Passermontanus)的耗氧量、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呼吸、肝脏和肌肉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消化道形态特征等为指标 ,探讨了燕雀和麻雀... 于 2 0 0 3年 4~ 5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以 1 0只燕雀 (Fringillamontifringilla)和 9只麻雀(Passermontanus)的耗氧量、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呼吸、肝脏和肌肉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消化道形态特征等为指标 ,探讨了燕雀和麻雀代谢产热及消化道形态的差异。燕雀的代谢率、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呼吸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麻雀 ;而消化道总长度及小肠长度均明显高于麻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雀 麻雀 代谢产热 消化道形态
下载PDF
波纹唇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被引量:12
12
作者 区又君 廖光勇 李加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89,共7页
通过形态解剖、组织切片和光镜观察技术对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波纹唇鱼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和肠。口咽腔较大,颌齿和咽骨齿均发达,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而短;鳃耙仅有3对半... 通过形态解剖、组织切片和光镜观察技术对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波纹唇鱼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和肠。口咽腔较大,颌齿和咽骨齿均发达,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而短;鳃耙仅有3对半,较长、粗且稀少;"I"型胃,盲囊部不明显;无幽门盲囊;肠管粗短,可分为前肠、后肠和直肠三部分,肠道系数约为3.05。从食道后部开始整个消化道管腔有密集的绒毛,消化道管壁的组织结构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构成。消化道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其间分布有较多杯状细胞,杯状细胞有明显的开口。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肌肉层致密,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二者间分布有神经丛。浆膜层极薄,覆盖于整个消化道的外层。这些特征使波纹唇鱼具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的特征和习性,便于咬破和磨碎食物坚硬的外壳,使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的时间较短、能够快速通过消化道,在肠道中迅速消化吸收,然后排出体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纹唇鱼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永翠 李加儿 +1 位作者 区又君 苏慧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9,共11页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接处有4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两个回折。野生黄鳍鲷牙齿更为坚硬锋利,体腔中脂肪较少,消化道更为粗短。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肠道系数分别为0.71±0.03和0.94±0.12。(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黏膜上皮由扁平细胞层和杯状细胞层组成,杯状细胞发达。胃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发达。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肠相似,上皮为柱状上皮,其中的杯状细胞少于肠。肠中,前肠杯状细胞最多,中肠次之,后肠最少。直肠杯状细胞多于肠。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组织学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相同部位养殖鱼的杯状细胞多于野生鱼,野生鱼的肌层厚度大于养殖鱼。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是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原文传递
4种雀形目鸟消化道形态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铭 柳劲松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6-121,共6页
鸟类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其食性密切相关。本文对红点颏(Luscinia calliope)、红喉姬(Ficedula parva)、栗(Emberiza rutila)和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4种雀形目鸟类的消化道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显示,4种鸟... 鸟类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其食性密切相关。本文对红点颏(Luscinia calliope)、红喉姬(Ficedula parva)、栗(Emberiza rutila)和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4种雀形目鸟类的消化道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显示,4种鸟的总消化道长度和各消化器官的长度(胃长度除外),消化道总重量和各消化器官的重量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植食性鸟(普通朱雀)具有相对较长的消化道,而食虫鸟(红点颏和红喉姬)则具有相对较高的消化道重量。实验证明,鸟类不同的食性特征塑造了不同的消化道适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形目鸟类 消化道形态 食性
下载PDF
食物质量差异对树麻雀能量预算和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志宏 邵淑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3937-3946,共10页
为阐明树麻雀对不同食物的能量预算对策,对3组树麻雀(Passer montanus)进行了2周的食物质量差异性驯化。结果表明,分别饲喂黄粉虫、谷子和草籽种子的3组树麻雀的摄入能和消化能依次递减,组间差异均为极显著(P<0.001)。与谷子组比较,... 为阐明树麻雀对不同食物的能量预算对策,对3组树麻雀(Passer montanus)进行了2周的食物质量差异性驯化。结果表明,分别饲喂黄粉虫、谷子和草籽种子的3组树麻雀的摄入能和消化能依次递减,组间差异均为极显著(P<0.001)。与谷子组比较,高能食物(黄粉虫)组摄入能和消化能增加极显著(P<0.001),增加分别为52.77%和52.71%。消化率增加不显著(P>0.05),体内能量储备增加;与谷子组比较,低能食物(草籽种子)组摄入能、消化能和消化率降低极显著(P<0.001),摄入能和消化能降低,分别为17.54%和25.67%,体内能量储备消耗极显著(P<0.001)。3组树麻雀的个体能值水平,包括体重、体温、体脂含量和水分含量均表现出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器官水平出现相应的变化,小肠和总消化道长度以及肝脏重量出现极显著的表型可塑性响应。因此,低生存压力条件下,树麻雀对不同食物采用了不同的能量预算策略。进食高能食物时,增加摄入能、提高消化率来获能,收入大于支出部分的能量转化为体内的能量储备;进食低能食物时,保持或适当降低原有的摄能水平和降低体温的节能预算,收入小于支出的部分能量则通过分解体内的能量储备物获能。体内能量储备增减的预算、能量摄入和能量转化器官的能力与自身能耗之间的预算,以及摄食低能食物时的节能预算均是树麻雀能量预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树麻雀对不同含能食物采用不同的能量预算策略,器官水平的表型可塑性响应是个体能值出现显著变化的基础,也是个体能量预算策略成功的关键,对不同食物采用不同的能量预算策略是树麻雀重要的生存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麻雀 食物 摄入能 消化能 消化道形态特征 能量储备
下载PDF
夏季横断山不同地区大绒鼠脏器和消化道形态的差异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海姬 侯东敏 +3 位作者 梅丽 谌立新 王政昆 朱万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9-503,共5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趋加剧,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模式和机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Canale and Henry,2010)。能量的获取与消耗是动物生存的关键,同时也是维持体重平衡的关键(Wang et al.,2003)。消化系统表型可塑性是动物...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趋加剧,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模式和机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Canale and Henry,2010)。能量的获取与消耗是动物生存的关键,同时也是维持体重平衡的关键(Wang et al.,2003)。消化系统表型可塑性是动物个体的适应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绒鼠 横断山地区 身体组成 消化道形态
下载PDF
棕色田鼠消化系统形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金会 安书成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81-84,共4页
以棕色田鼠为研究对象 ,观察研究棕色田鼠消化道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消化道形态既有某些啮齿动物的共同特征 ,又有自己的特点 .尤其是在牙齿、食管。
关键词 棕色田鼠 消化系统 消化道 形态结构 生活史 解剖学 牙齿 食管 肠道 适应特征 啮齿动物
下载PDF
β-酪啡肽7对早期断乳仔猪消化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潘翠玲 邹思湘 +1 位作者 陈伟华 杨小军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1,共4页
将12头体质量相近的三元杂交仔公猪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饲喂相同的基础料,试验组仔猪于21日龄断乳后添喂β-酪啡肽7,对照组仔猪正常吃母乳到28日龄断乳,2组均于32日龄宰杀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喂β-酪啡肽7的仔猪... 将12头体质量相近的三元杂交仔公猪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饲喂相同的基础料,试验组仔猪于21日龄断乳后添喂β-酪啡肽7,对照组仔猪正常吃母乳到28日龄断乳,2组均于32日龄宰杀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喂β-酪啡肽7的仔猪胃窦粘膜厚度增加61.98%(P<0.01),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分别增长34.47%(P<0.05)、43.38%(P<0.01)和26.92%(P<0.01),而绒毛宽度和肠壁肌层厚度变化不明显(除回肠的肠壁肌层厚度显著增厚外),隐窝深度没有明显加深,但空肠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的比值显著地大于对照组23.78%(P<0.05);添喂β-酪啡肽7的仔猪消化道胃蛋白酶总活性、淀粉酶活性、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胰蛋白酶总活性接近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在体内,β-酪啡肽7能改善断乳应激引起的肠道形态结构的变化,能促进肠道绒毛的生长,对断乳应激引起的胃蛋白酶总活性、淀粉酶活性、脂肪酶活性降低没有改善作用,而对胰蛋白酶总活性略有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酪啡肽7 早期断乳仔猪 消化道形态结构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黄羊消化道形态和结构的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建章 李俊生 +1 位作者 姜兆文 王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22,共9页
研究了 51副黄羊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腮腺 ( g)占体重 (kg)的比率为 1 0 35,整个胃组织重占体重的比率为 2 74 %~ 2 89% ,瘤胃最大 ,占整个胃组织重量的 72 %~ 76% ,其次是网胃 ( 9%~ 10 % )、皱胃 ( 8%~ 10 % )和瓣胃 ( 5%~ ... 研究了 51副黄羊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腮腺 ( g)占体重 (kg)的比率为 1 0 35,整个胃组织重占体重的比率为 2 74 %~ 2 89% ,瘤胃最大 ,占整个胃组织重量的 72 %~ 76% ,其次是网胃 ( 9%~ 10 % )、皱胃 ( 8%~ 10 % )和瓣胃 ( 5%~ 6% ) ,除瘤胃与体重呈线性正相关外 ,其它 3个分胃与体重呈线性负相关 ,瘤胃表面扩张系数 (SEF)值为 8 52 ,瘤胃粘膜乳突密度为 89,整个肠道长度是体长的 17 8倍 ,肠重占体重的比率为 4 96% ,从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 ,黄羊属于混饲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羊 消化道 形态和结构
下载PDF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肉羊消化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娇 杨宝钰 +1 位作者 阿依古丽·艾买尔 张苏江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4-60,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肉羊消化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用体况良好,年龄、体重(25.95±1.37)kg相近的30只卡拉库尔羊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羊。在基础饲粮一致的情况下,试验动物分别饲喂甜高粱与苜...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肉羊消化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用体况良好,年龄、体重(25.95±1.37)kg相近的30只卡拉库尔羊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羊。在基础饲粮一致的情况下,试验动物分别饲喂甜高粱与苜蓿比为100.0(SS100),80.20(SS80),60.40(SS60),40.60(SS40),20.80(SS20)的混合青贮。3个月的饲养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制作石蜡切片,测定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的组织形态学指标。结果:(1)SS40组宰前活重及瘤胃重/复胃重显著高于SS80组和SS100组(P<0.05);各组间复胃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混合青贮中苜蓿比例的增加,瘤胃黏膜下层厚及网胃肌层厚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趋势(P<0.05);网、瓣胃角质层厚度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SS20组显著低于SS100组(P<0.05);瘤、网胃乳头高度、固有膜宽度、瓣胃肌层厚及皱胃黏膜厚、黏膜下层厚呈线性升高趋势(P<0.05)。(3)随着混合青贮中苜蓿比例的增加,小肠段的绒毛高度呈线性升高趋势(P<0.05),SS100组显著低于SS60、SS40组和SS20组(P<0.05);SS40组回肠V/C值显著高于SS80组和SS100组(P<0.05);小肠段的隐窝深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甜高粱与苜蓿比为60.40,40.60及20.80的混合青贮,更有利于肉羊复胃及小肠的发育,可促进养分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苜蓿 混合青贮 消化道 组织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